面包感官评价表

面包感官评价表
面包感官评价表

面包感官评价表 Revised by Jack on December 14,2020

面包的感官评价表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茶叶感官审评报告—黄山毛峰茶

——黄山毛峰茶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茶叶感官审评报告茶叶品名:黄山毛峰茶茶样等级:特级、一级、二级、三级茶样标准:GB/T 19460-2008“地理标志产品 黄山毛峰茶”茶叶简介:“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自古名扬天下的安徽省黄山风景区,常年云雾弥漫,山峰隐于云间,恍若岛屿重叠;古松或倒悬,或惬卧,树形奇特;岩峰由奇险、深幽的山岩聚集而成;温泉水质透明无瑕,味道甘美清冽,常年温度在42℃左右。黄山毛峰茶的故乡就在安徽省太平县以南、歙县以北的黄山,茶树终日沐浴在云蒸霞蔚之中。特级毛峰从采摘到精制,功夫极精。其特点是:外形秀美,每片长约半寸,芽叶肥壮匀齐,细扁稍卷曲,白毫多而显露,尖芽紧偎叶中,形似雀舌,色泽油润光亮,绿中泛微黄。冲泡时雾气结顶,清香四溢,沁人心脾。茶汤清澈明亮,香气持久似兰蕙,醇厚爽口,回味甘甜。可谓“清秀脱俗,茶中仙子”。开汤后雾气结顶,清香四溢,若惠兰之香,且冲泡后芽叶直竖悬浮,继而徐徐下沉。“金黄片”和“象牙色”是特级黄山毛峰外形与其他毛峰不同的两大明显特征。审评方法及程序:参照相关标准并结合黄山毛峰茶品质特点确立审评方法。即先干评外形,主要评定干茶形状和色泽两项因子。其次,进行湿评,用沸水将评茶杯碗烫热,随即称取有代表性茶样3.0g,置于150ml 评茶杯中,迅速注满热水(水温80℃左右),并立即用杯盖刮去液面泡沫,加盖。4 min后,将茶汤沥入评茶碗中,按看汤色→嗅香气→尝滋味→评叶底的顺序评定内质,湿评重点因子为香气和滋味。最后将杯中叶底倒入叶底盘中,审评叶底。审评用具:审评杯、审评碗、审评盘、叶底盘、天平、茶匙、汤杯。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茶叶感官审评室编者按:本栏目依托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实验室和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培训部创办,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实验室作为中央财政支持项目于2008年开始筹建,已配有气相色谱(GC-2010)、液相色谱(HPLC)、紫外分光光度计(UV-2550)、烘箱、分析天平等一系列实验设备、器材,已经能够进行感官审评实验及部分理化成份分析。 评茶实验室

茶的感官评价表

茶的感官评价表 ? 表1茶叶评分表 ? 评茶地点姓名 总得分=外形得分×20%+水色得分×10%+香气得分×10%+滋味得分×50%+ 叶底×10% 表2茶叶评分标准表 注:需设备:玻璃仪器、酒杯、茶杯

叶底,是品评的一种常用术语,亦称茶渣,即指干茶经开水冲泡后所展开的 叶片.举几个名茶品种的叶底来说明: 的叶底:叶底明亮的,质量好,叶底花青的为次,叶底深暗多乌条的为劣。叶底的色泽,以红艳明亮为上,暗杂为下,叶底的嫩度,以柔软匀整为上,粗硬为下。的叶底着重红亮度,而嫩度相当即可。 的叶底:均匀明亮、色泽翠绿 的叶底:芽叶细嫩成朵,均匀整齐、嫩绿明亮、鲜活美观。 的叶底:如同绸缎般光亮、柔软,且叶片肥厚、细嫩,整体洁净,无花杂 的叶底:叶底嫩绿明亮 的叶底:普洱叶底红褐均匀;普洱叶底肥厚黄绿。 的叶底:叶底黄绿有活力 的叶底:叶底幼嫩、嫩匀,肥软匀亮 具体操作 将泡过的茶叶倒入叶底盘或杯盖中,并将叶底拌匀铺开,观察其嫩度、匀度、色泽等。也可将泡过的茶叶倒入漂盘中,将清水漂叶进行观察,常用的术语有: 细嫩:芽头多,叶子长而细小,叶质优嫩柔软。 鲜嫩:叶质细嫩,叶色鲜艳明亮。 匀嫩:叶质细嫩匀齐一致,柔软,色泽调和。 柔嫩、柔软:芽叶细嫩、叶质柔软,光泽好,手指抚之如锦。 肥厚:芽叶肥壮、叶肉厚,质软,叶脉隐现。 瘦薄、飘薄:芽小叶薄,瘦薄无肉,质硬,叶脉显现。 粗老:叶质粗大,叶质硬,叶脉隆起,手指按之粗糙。 匀齐:“匀”是色泽调和;“齐”是老嫩一致,匀正无断碎。 单张:脱茎的独瓣叶子,也为“单瓣”。

短碎:毛茶经精制大都断成半叶,短碎是指比半叶更碎小的碎叶,也为“破碎”。 开展、摊张:冲泡后,卷紧的干茶吸水膨胀而展开片形,且有柔软感的为“开展”;老叶摊开为“摊张”。 卷缩:冲泡后,叶底不开展,仍卷缩成条形。 硬杂:叶质粗老而驳杂。 焦斑、焦条:叶张边缘或叶面有局部或全部黑色或黄色烧伤斑痕。局部的为“焦斑”,全部烧坏为“焦条”。 枯暗:叶色暗沉无光,陈茶叶底多数如此。

糕点、饼干、面包质量感官指标标准

糕点、饼干、面包质量感官指标标准.txt28生活是一位睿智的长者,生活是一位博学的老师,它常常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为我们指点迷津,给我们人生的启迪。不要吝惜自己的爱,敞开自己的胸怀,多多给予,你会发现,你也已经沐浴在了爱河里。糕点、饼干、面包质量感官指标标准(03-12-30) 糕点、饼干、面包 依据标准:GB 7100-86《糕点、饼干、面包卫生标准》 感官指标:糕点、饼干、面包应具有各自的正常色泽、气味和滋味,不得有酸败、发霉等的杂味,食品内外不得有生虫、霉变及其他外来污染物。 裱花蛋糕 依据标准:GB 7099-86《裱花蛋糕卫生标准》 感官指标:具有各种裱花蛋糕的正常色泽、气味和滋味,不得有酸败发霉等的异味,蛋糕内外不得有霉变、生虫及外来污染物。 面包 依据标准:QB 1252-91《面包》 感官指标: (1)形态 完整,无缺损、龟裂、凹坑,形状应与品种造型相符,表面光洁,无白粉和斑点。 (2)色泽

表面呈金黄色或淡棕色,均匀一致,无烤焦、发白现象。 (3)气味 应具有烘烤和发酵后的面包香味并具有经调配的仿香风味,无异味。 (4)口感 松软适口,不粘,不牙碜,无异味,无未溶化的糖、盐粗粒。 (5)组织 细腻,有弹性,切面气孔大小均匀,纹理均匀清晰,呈海绵状,无明显大孔洞和局部过硬;切片后不断裂,并无明显掉渣。 酥性饼干 依据标准:QB 1433.1-92《饼干〓酥性饼干》 感官指标: (1)形态 外形完整,花纹清晰,厚薄基本均匀,不收缩,不变形,不起泡,不得有较大或较多的凹底。特殊加工品种表面允许有砂糖颗粒存在。 (2)色泽 呈棕黄色或金黄色或该品种应有的色泽,色泽基本均匀,表面略带光泽,无白粉,不应有过白、过焦现象。

茶的感官评价表

茶的感官评价表 表1茶叶评分表 评茶地点姓名 总得分=外形得分×20%+水色得分×10%+香气得分×10%+滋味得分×50%+叶底×1表2茶叶评分标准表

注:需设备:玻璃仪器、酒杯、茶杯 叶底,是茶叶品评的一种常用术语,亦称茶渣,即指干茶经开水冲泡后所展开的叶片.举几个名茶品种的叶底来说明: 红茶的叶底:叶底明亮的,质量好,叶底花青的为次,叶底深暗多乌条的为劣。叶底的色泽,以红艳明亮为上,暗杂为下,叶底的嫩度,以柔软匀整为上,粗硬花杂为下。红碎茶的叶底着重红亮度,而嫩度相当即可。 日照绿茶的叶底:均匀明亮、色泽翠绿 龙井茶的叶底:芽叶细嫩成朵,均匀整齐、嫩绿明亮、鲜活美观。 铁观音的叶底:如同绸缎般光亮、柔软,且叶片肥厚、细嫩,整体洁净,无花杂 碧螺春的叶底:叶底嫩绿明亮 普洱茶的叶底:普洱熟茶叶底红褐均匀;普洱生茶叶底肥厚黄绿。 黄山毛峰的叶底:叶底黄绿有活力 白毫银针的叶底:叶底幼嫩、嫩匀,肥软匀亮 具体操作

将泡过的茶叶倒入叶底盘或杯盖中,并将叶底拌匀铺开,观察其嫩度、匀度、色泽等。也可将泡过的茶叶倒入漂盘中,将清水漂叶进行观察,常用的术语有: 细嫩:芽头多,叶子长而细小,叶质优嫩柔软。 鲜嫩:叶质细嫩,叶色鲜艳明亮。 匀嫩:叶质细嫩匀齐一致,柔软,色泽调和。 柔嫩、柔软:芽叶细嫩、叶质柔软,光泽好,手指抚之如锦。 肥厚:芽叶肥壮、叶肉厚,质软,叶脉隐现。 瘦薄、飘薄:芽小叶薄,瘦薄无肉,质硬,叶脉显现。 粗老:叶质粗大,叶质硬,叶脉隆起,手指按之粗糙。 匀齐:“匀”是色泽调和;“齐”是老嫩一致,匀正无断碎。 单张:脱茎的独瓣叶子,也为“单瓣”。

面包感官评定和各种指标

软面包感官要求

面包感官评分表 将样品置于清洁、干燥的白色容器中,用目测检查形态、色泽;然后用餐刀切开,观察组织、杂质;品尝滋味与口感,做出评价。

总分100 理化要求 项目软式面包 水分/(%) ≤45 酸度/(T°) ≤6 比容/(ml/g) ≤7 微生物要求 项目热加工 菌落总数cfu/g≤1500 大肠菌群MPN/100g≤30 水分含量的测定: 固体试样:取洁净铝制或玻璃制的扁形称量瓶,置于101 ℃~105 ℃干燥箱中,瓶盖斜支于瓶边, 加热1.0 h,取出盖好,置干燥器内冷却0.5 h,称量,并重复干燥至前后两次质量差不超过2 mg,即为恒 重。将混合均匀的试样迅速磨细至颗粒小于2 mm,不易研磨的样品应尽可能切碎,称取2 g~10 g试样 (精确至0.0001 g),放入此称量瓶中,试样厚度不超过5 mm,如为疏松试样,厚度不超过10 mm,加 盖,精密称量后,置101 ℃~105 ℃干燥箱中,瓶盖斜支于瓶边,干燥2 h~4 h后,盖好取出,放入干燥 器内冷却0.5 h后称量。然后再放入101 ℃~105 ℃干燥箱中干燥1 h左右,取出,放入干燥器内冷却0.5 h 后再称量。并重复以上操作至前后两次质量差不超过2 mg,即为恒重。 注:两次恒重值在最后计算中,取最后一次的称量值。 分析结果的表述 试样中的水分的含量按式(1)进行计算。 式中: X ——试样中水分的含量,单位为克每百克(g/100g); m1 ——称量瓶(加海砂、玻棒)和试样的质量,单位为克(g); m2 ——称量瓶(加海砂、玻棒)和试样干燥后的质量,单位为克(g); m3 ——称量瓶(加海砂、玻棒)的质量,单位为克(g)。

茶的感官评价表

茶的感官评价表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茶的感官评价表 ? 表1茶叶评分表 ? 评茶地点姓名 总得分=外形得分×20%+水色得分×10%+香气得分×10%+滋味得分×50%+ 叶底×10% 表2茶叶评分标准表

注:需设备:玻璃仪器、酒杯、茶杯 叶底,是品评的一种常用术语,亦称茶渣,即指干茶经开水冲泡后所展开的叶片.举几个名茶品种的叶底来说明: 的叶底:叶底明亮的,质量好,叶底花青的为次,叶底深暗多乌条的为劣。叶底的色泽,以红艳明亮为上,暗杂为下,叶底的嫩度,以柔软匀整为上,粗硬为下。的叶底着重红亮度,而嫩度相当即可。 的叶底:均匀明亮、色泽翠绿 的叶底:芽叶细嫩成朵,均匀整齐、嫩绿明亮、鲜活美观。 的叶底:如同绸缎般光亮、柔软,且叶片肥厚、细嫩,整体洁净,无花杂 的叶底:叶底嫩绿明亮 的叶底:普洱叶底红褐均匀;普洱叶底肥厚黄绿。 的叶底:叶底黄绿有活力 的叶底:叶底幼嫩、嫩匀,肥软匀亮 具体操作 将泡过的茶叶倒入叶底盘或杯盖中,并将叶底拌匀铺开,观察其嫩度、匀度、色泽等。也可将泡过的茶叶倒入漂盘中,将清水漂叶进行观察,常用的术语有:

细嫩:芽头多,叶子长而细小,叶质优嫩柔软。 鲜嫩:叶质细嫩,叶色鲜艳明亮。 匀嫩:叶质细嫩匀齐一致,柔软,色泽调和。 柔嫩、柔软:芽叶细嫩、叶质柔软,光泽好,手指抚之如锦。 肥厚:芽叶肥壮、叶肉厚,质软,叶脉隐现。 瘦薄、飘薄:芽小叶薄,瘦薄无肉,质硬,叶脉显现。 粗老:叶质粗大,叶质硬,叶脉隆起,手指按之粗糙。 匀齐:“匀”是色泽调和;“齐”是老嫩一致,匀正无断碎。 单张:脱茎的独瓣叶子,也为“单瓣”。 短碎:毛茶经精制大都断成半叶,短碎是指比半叶更碎小的碎叶,也为“破碎”。 开展、摊张:冲泡后,卷紧的干茶吸水膨胀而展开片形,且有柔软感的为“开展”;老叶摊开为“摊张”。 卷缩:冲泡后,叶底不开展,仍卷缩成条形。 硬杂:叶质粗老而驳杂。 焦斑、焦条:叶张边缘或叶面有局部或全部黑色或黄色烧伤斑痕。局部的为“焦斑”,全部烧坏为“焦条”。 枯暗:叶色暗沉无光,陈茶叶底多数如此。

茶叶滋味评语

茶叶滋味评语 篇一:茶滋味评语 茶叶本身具有的滋味。常用于与其他物质拼合的茶叶审评。 鲜爽:鲜美爽口,有活力。 鲜醇:鲜爽甘醇。 鲜浓:茶味新鲜浓爽。 嫩爽:茶味嫩鲜爽口。 浓爽:味浓而鲜爽。 浓醇:味浓而醇正。 浓厚:茶味浓度和强度的合称。 清爽:茶味浓淡适宜,柔和爽口。 清淡:茶味清爽柔和。用于嫩度良好的烘青型 绿茶。 柔和:滋味温和。用于高档绿茶。 醇厚:茶味厚实纯正。用于中、上档茶。 醇正:味道纯正厚实。 生味:因鲜叶内含物在制茶过程中转化不够而显生涩味。多见于杀青不透的绿茶。 生涩:味道生青涩口。夏、秋季的绿茶如杀青不匀透,或花青素含量高的紫芽种鲜叶为原料等,都会产生生涩的滋味。

浓涩:味道浓而涩口。多用于夏、秋季生产的绿茶。杀青不足及半生不熟的绿茶,滋味大多呈浓涩,品质较差。 粽叶味:一种似经蒸煮的粽叶所带的熟闷味。多见于杀青时间长且加盖不透气的制品。收敛性:茶汤人口后,口腔有收紧感。 味淡:由于水浸出物含量低,茶汤味道淡薄。多见于粗老茶。如用修剪枝叶制得的茶叶一般味很淡。 平淡:味淡平和,浓强度低。 苦涩:茶汤味道既苦又涩。多见于夏、秋季制作的大叶种绿茶。 青涩:味生青,涩而不醇。常用于杀青不透的夏、秋季绿茶。 味浓:茶汤味道浓,口感刺激性强。多用于夏、秋季大叶种绿茶。但味浓 对绿茶而言不一定是好茶。尤其是名优绿茶,忌滋味过浓。 乏味:茶味淡薄,缺少浓强度。 走味:茶叶失去原有的新鲜滋味。多见于陈茶和失风受潮的茶叶。苦味:味苦似黄莲。被真菌危害的病叶。如白星病或赤星病叶片制成的茶带苦味;个别品种的茶叶滋味也具有苦味的特性,用紫色芽叶加工的茶叶,因花青素含量高,也易出现苦味。味鲜:味道鲜美,茶汤香味协调。多见于高档绿茶。 熟味:茶味缺乏鲜爽感,熟闷不快。多见于失风受潮的名优绿茶。火味:干燥工序中锅温或烘温太高,使茶叶中部分有机物转化而产生似炒熟的黄豆味。辛涩:茶味浓涩不醇,仅具单一的薄涩刺激性。多见于夏、秋季的下档绿茶。

面包的感官评定实验室设计

饼干的感官评定实验室设计1.饼干感官评定室的平面设计图 评价小间

2.饼干感官评定室的布局 我所设计的是面包感官评定室,里面包含了评定区,样品制备区,办公室,会议室,数据分析室,卫生间和休息室。 2.1进行感官评价工作的评定区 评定区和制备区靠在一起且评定区空间最大,所以我放在了右边的位置,便于提供样品,也防止评价员从制备区穿过到评定区。评定区有准备台,可以放置要提供的样品。在最右边,有两个窗户,可以使评定区保持良好的通风环境。环境安静、舒适(噪音量应小于40分贝),品评室远离噪声源,避开噪声较打的地方如大厅、楼梯口。 2.1.1温度和相对湿度 检验区的温度和相对湿度都应尽量让评价员感到舒适。评定室的温度在20±2℃,否则会降低人的闻味能力。相对湿度为70-85﹪。通过空调调节温度和相对湿度。 2.1.2噪声 本实验室使用降噪地板,最大限度的降低因步行或移动物体等产生的噪声。 2.1.3气味 检验区应尽量保持无气味,本实验室在其顶部安装带有活性炭过滤器的换气系统。需要时,也可利用形成正压的方式减少外界气味的侵入。 本检验区的建筑材料易于清洁,不吸附和不散发气味。检验区内的设施和装

置(如地毯、椅子等)也不散发气味烦扰评价。使用的清洁剂在检验区内不留气味。 2.1.4装饰 检验区墙壁和内部设施的颜色为中性色,以免影响对被检样品颜色的评价。 2.1.5照明 感官评价中照明的来源、类型和强度非常重要。应注意所有房间的普通照明及评价小间的特殊照明。本检验区具备均匀、无影、可调控的照明设施。 进行产品或材料的颜色评价时,特殊照明尤其重要。为掩蔽样品不必要的、非检验变量的颜色或视觉差异,可能需要特殊照明设施。主要有调光器、彩色光源、滤光器、黑光灯、单色光源。 在一般情况下,大多数感官鉴评实验只要求试验区有200-400Lx光亮的自然光既可满足。 2.1.6安全措施 本实验室配备专门的防火设施及设置了安全出口标志。 2.2评价小间 评价小间有20间,都是相互独立的,中间有隔板,这样使评价员减少交流,避免干扰。每个评价小间有一个小窗口,用来传递样品,品评室内备有一大杯漱口用的清水,数个一次性纸杯、餐巾纸、答题用的铅笔、电源插座和控制本房间的电源开关,配备好的品评室还装有用来答题的电脑。品评室的墙壁是白色的,灯光有两种,一种是白炽灯,它经常配有灯罩,因为有的试验需要用有色灯光来屏蔽掉样品本身的颜色,这时使用的就是这种有色的白炽灯,品评室内使用的另外一种光源是荧光灯。 2.2.1设置 评价小间是沿着检验区和准备区的隔墙设立的,如右图所示,在评价小间的墙上有一窗口,便于传递样品,窗口装有静音的滑动门。评价小间内设有信号系统,以使评价员准备就绪时通知检验主持人,工作时,可通过开关打开准备区一侧的指示灯或者在送样窗口下移动卡片。样品按照特定的时间间隔提供给评价小组时例外。当评价员需要输入数据时,只需用键盘输入,数据直接可显示在前方的电子显示屏上,此操作系统与讨论区的电脑相连接,便于评价员在评价结束后讨论时数据的集中处理,节约了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另一方面,评价小间内设有数字,以便评价员对号入座。 评价小间需要的物品有漱口杯,水池、清洗剂等。 2.2.2布局和大小 分隔室的不宜太高,否则会使人产生禁闭感,在本实验室的设计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本评价小间宽1m,高2.5m,隔层厚度1cm。分隔室的墙壁均采用塑料面,抛光,颜色为灰色,隔墙材料为木板,无挥发性气味。 分隔室内部有小桌,宽1m,深60cm,高75cm。评审员的座椅为圆形可旋转和升降的圆凳,底部无轮子,以避免相邻座位之间交流。 2.3用于制备评价样品的样品制备区 样品制备区有消毒柜,工作人员进入时必须经过消毒,防止食品污染。里面还有工作台,搅拌器,烤箱,发酵箱。冰箱有助于样品进行贮藏,样品制备区温度较高,准备区顶部装有换气扇,保证空气流通,以利于排除样品准备时的气味及来自外部的异味。地板、墙壁、天花板和其他设施所用材料无味、无吸附性。 2.4数据分析室

感官评价表

生姜雪梨汁茶:姜汁:雪梨汁=3:7,糖4%,柠檬酸0.09% 表1 外观评价表(总计25分) 表2 气味评价表(总计20分) 评价指标 描述 评分标准 得分 1 2 3 4 5 是否喜欢饮料颜色, 5分 喜欢 5分 5 比较喜欢 3-4分 3 4 可以接受 0-2分 2 2 有无沉淀,5分 无 5分 有,不明显 3-4分 有,明显 0-2分 2 2 2 2 2 有无分层现象,5分 无 5分 有,不明显 3-4分 4 3 4 4 有,明显 0-2分 2 2 颜色均一性,5分 总体颜色均一, 无杂质 5分 5 5 局部少量颜色 有差异,不明显 3-4分 4 4 4 有明显局部颜色差异 0-2分 饮料粘稠度,5分 粘稠度适中 5分 粘稠度较高或不够 3-4分 太稀或太粘稠 0-2分 2 2 2 2 2 总计得分 15 14 15 17 16

表3 滋味评价表(总计35分) 气味 描述 评分标准 得分 1 2 3 4 5 具有雪梨、生姜的清香,10 分 纯正 8-10分 中等 5-7分 7 5 5 香味弱 0-4分 4 4 有其他异味,10分 低 8-10分 10 8 9 9 8 中等 5-7分 高 0-4分 合计得分 17 12 14 14 12 滋味 描述 评分标准 得分 1 2 3 4 5 入口(10分) 有挂口感,清新,爽口 8-10分 挂口感不足,浓度太低 5-7分 5 7 6 5 5 入口感差 0-4分 中口(15分) 混合香味纯正, 甜、酸比例合适, 芳香味浓厚 8-10分 8 8 甜、酸比例不协调, 太酸或太甜 5-7分 7 5 6 存在其他味道 0-4分 余味强度(5分) 浓厚 8-10分 一般 5-7分 5 5 淡 0-4分 4 4 4 余味滞留度(5分) 滞留时间长 8-10分 滞留时间中等 5-7分 5 6 滞留时间短 0-4分 4 3 1 总计得分 21 22 16 20 24

茶叶感官描述语

茶叶感官描述语 目次 一、干茶形状描述语 通用绿茶黄茶白茶黑茶、压制茶乌龙茶红茶 二、干茶色泽描述语 通用绿茶黄茶白茶黑茶、压制茶乌龙茶红茶 三、汤色描述语 通用绿茶黄茶白茶黑茶、压制茶乌龙茶红茶 四、香气描述语 通用绿茶烘青花茶黄茶白茶黑茶、压制茶乌龙茶红茶 五、滋味描述语 通用绿茶黄茶白茶黑茶、压制茶乌龙茶红茶 一、干茶形状描述语 通用 1、显毫:茸毛含量特别多。同义词茸毛显露 2、锋苗:芽叶细嫩,紧卷而有尖锋。 3、身骨:茶身轻重。 4、重实:身骨重,茶在手中有沉重感。 5、轻飘:身骨轻,茶在手中份量很轻。 6、匀整:上中下三段茶的粗细、长短、大小较一致,比例适当,无脱档现象。同义词匀齐;匀衬 7、脱档:上下段茶多,中段茶少,三段茶比例不当。 8、匀净:匀整,不含梗朴及其他夹杂物。 9、挺直:光滑匀齐,不曲不弯。同义词平直 10、弯曲:不直,呈钩状或弓状。同义词钩曲;(耳环) 11、平伏:茶叶在盘中相互紧贴,无松起架空现象。 12、紧结:卷紧而结实。 13、紧直:卷紧而圆直。 14、紧实:松紧适中,身骨较重实。 15、肥壮:芽叶肥嫩身骨重。同义词雄壮 16、壮实:尚肥嫩,身骨较重实。 17、粗实:嫩度较差,形粗大而尚重实。 18、粗松:嫩度差,形状粗大而松散。 19、松条:卷紧度较差。同义词松泡 20、松扁:不紧而呈平扁状。 21、扁块:结成扁圆形或不规则圆形带扁的块。 22、圆浑:条索圆而紧结。 23、圆直:条索圆浑而挺直。同义词浑直 24、扁条:条形扁,欠圆浑。 25、短钝:茶条折断,无锋苗。同义词,短秃 26、短碎:面张条短,下段茶多,欠匀整。 27、松碎:条松而短碎。 28、下脚重:下段中最小的筛号茶过多。 29、爆点:干茶上的突起泡点。

茶的感官评价表

茶的感官评价表 表1 茶叶评分表 评茶地点 姓名 总得分=外形得分X 20%^水色得分X 10%^香气得分X 10潜滋味得分X 50%^叶底X 10% 表2茶叶评分标准表

茶叶的叶底则呈黄褐色或暗褐色。幼嫩鲜叶的叶底形状完整,老旧叶的叶底则多 断碎。春茶一般比夏茶厚,表示茶质丰富。 注:需设备:玻璃仪器、酒杯、茶杯 叶底,是品评的一种常用术语,亦称茶渣,即指干茶经开水冲泡后所展开的叶片.举几 个名茶品种的叶底来说明 的叶底:叶底明亮的,质量好,叶底花青的为次,叶底深暗多乌条的为劣。叶底的色泽,以红艳明亮为上,暗杂为下,叶底的嫩度,以柔软匀整为上,粗硬为下。的 叶底着重红亮度,而嫩度相当即可。 的叶底: 均匀明亮、色泽翠绿 的叶底: 芽叶细嫩成朵,均匀整齐、嫩绿明亮、鲜活美观。 的叶底: 如同绸缎般光亮、柔软,且叶片肥厚、细嫩,整体洁净,无花杂 的叶底: 叶底嫩绿明亮 的叶底: 普洱叶底红褐均匀;普洱叶底肥厚黄绿。 的叶底: 叶底黄绿有活力 的叶底: 叶底幼嫩、嫩匀,肥软匀亮 具体操作

将泡过的茶叶倒入叶底盘或杯盖中,并将叶底拌匀铺开,观察其嫩度、匀度、色泽等。也可将泡过的茶叶倒入漂盘中,将清水漂叶进行观察,常用的术语有: 细嫩:芽头多,叶子长而细小,叶质优嫩柔软。 鲜嫩:叶质细嫩,叶色鲜艳明亮。 匀嫩:叶质细嫩匀齐一致,柔软,色泽调和。 柔嫩、柔软:芽叶细嫩、叶质柔软,光泽好,手指抚之如锦。 肥厚:芽叶肥壮、叶肉厚,质软,叶脉隐现。 瘦薄、飘薄:芽小叶薄,瘦薄无肉,质硬,叶脉显现。 粗老:叶质粗大,叶质硬,叶脉隆起,手指按之粗糙。 匀齐:“匀”是色泽调和;“齐”是老嫩一致,匀正无断碎。 单张:脱茎的独瓣叶子,也为“单瓣”。 短碎:毛茶经精制大都断成半叶,短碎是指比半叶更碎小的碎叶,也为“破碎”。 开展、摊张:冲泡后,卷紧的干茶吸水膨胀而展开片形,且有柔软感的为“开展”;老叶摊开为“摊张”。 卷缩:冲泡后,叶底不开展,仍卷缩成条形。 硬杂:叶质粗老而驳杂。

面包的感官评定表

面包的感官评定表 姓名:日期: 谢谢大家参加这次的感官评定!现在请大家对下列产品进行感官评定,我们将颜色、形态、食品甜度、咸味、食品气味、食品口感各方面整合为下列表格,遵循从淡到浓,从无到有的原则对产品进行客观评价: 项目分数 形态 (完整、表面光洁、无白粉和斑点:5分) (比较完整、表面比较光洁、无明显白粉和斑点:4分) (较少缺损、较少白粉和斑点:3分) (有明显缺损、有明显白粉和斑点:2分) (有较多明显缺损、有较多明显白粉和斑点:1分) 色泽 (表面呈金黄色和淡棕色,均匀一致,无烤焦、发白现象:5分) (表面呈较浅金黄色和淡棕色,较均匀,无烤焦、发白现象:4分) (表面呈浅金黄色和淡棕色,较均匀,细微烤焦、发白现象:3分) (表面不呈金黄色和淡棕色,不均匀,部分有烤焦、发白现象:2分) (表面不呈金黄色和淡棕色,不均匀,通体有烤焦、发白现象:1分) 气味 (具有强烈面包香味、芳香,无异味:5分) (具有面包香味、芳香,无异味:4分) (具有较淡面包香味、芳香,无异味:3分) (无面包香味、芳香,有较淡异味:2分) (无面包香味、芳香,有强烈的异味:1分) 口感 (松软适口、无未融化的糖、盐粗粒:5分) (比较松软适口、无未融化的糖、盐粗粒:4分) (松软适口、无明显融化的糖、盐粗粒:3分) (较硬、有较多未融化的糖、盐粗粒:2分) (口感很硬、有明显未融化的糖、盐粗粒:1分) 组织 (有强烈弹性、切面气孔大小均匀:5分) (有明显弹性、切面气孔大小比较均匀:4分) (有细微弹性、部分切面气孔大小均匀:3分) (无明显弹性、切面气孔大小不均匀:2分) (无弹性、切面气孔大小极不均匀:1分)

消费者感官评价报告

消费者感官评价报 告 1

专业实习报告 感官评价消费者调查问卷模块 一、实习目的 经过专业实习掌握差别检验方法的基本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方案的内容及方案的制定、样品的制备方法、结果的统计及分析方法;掌握标度与类别检验中主要实验方法的原理、步骤、结果的统计与分析方法;掌握描述性分析方法的原理、内容、步骤、方法等。 根据消费者调查问卷的结果,判断不同品牌猪肉脯的差异,如颜色、香气、味道、质地等值,从而判断顾客的喜好程度。 二、实习内容 (一)问卷调查的制作 调查问卷大致分为四大阶段:准备阶段、调查阶段、研究阶段、和总结阶段。 准备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组建调查队伍,选择调查课题,进行探索,提出研究假设,设计调查方案。 我组此次的调查课题为: 两个竞争品牌产品的比较。 在考虑多种实验因素后,确定了”百味林”以及”来伊份”的猪肉脯品尝调查问卷。购买调查所用到的不同品牌猪肉脯。根据这 2

个课题在小组人员事先品尝后讨论,并提出假设,拟定整关于肉脯个问卷的调查方案。在确定并全体经过方案内容及流程后,明确调查人群,组建调查队伍,在受调查人群不知道品牌的前提下进行成对偏爱实验。 在调查阶段,我们先将所需品尝的不同品牌的猪肉脯按组按量分装于餐碟中,然后将问卷分发至调查人群,并将食物随后送上,开始整个调查问卷的过程。按照问卷的内容,调查人群按顺序细细品尝不同肉脯的过程中,对肉脯分别进行:喜好程度、喜好原因、产品质地、产品含油量、产品表面湿润度、色泽、风味、甜度、所用香料的风味水平、满意程度等方面进行评分与评价,并对不同品牌猪肉脯分别提出改进方面与建议。最终对不同猪肉脯的偏爱程度做出选择。 在整个问卷调查过程完成后,对于所有的问卷用数据统计专用软件进行统计与数据分析,并得出结论并有整个实验小组人员作出实验的总结。 问卷表如下: 3

面包评分标准

GB/T 14611—93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直接发酵法面包烘焙试验的设备要求、实验配方、工艺参数、操作步骤及评价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评价小麦粉和其他面团配料对面包体积和面包内部结构的影响。 2 方法提要 本实验以200 g或300 g面粉为基础,可供制做2个或3个含100 g面粉的面包。 将各种面团配料一次混和制成面团,面团发酵90 min后分割成型,经过45 min醒发,入炉烘烤。面包出炉后测定体积,称量重量,对面包外部与内部特征指标进行感官鉴定,作出面包烘焙品质评分。 3 配方与材料 3.1 配方 以300 g试验面粉为例,见下表。 实验面团配方表

注:1)加水量应根据试验面团的软硬程度进行调整,也可以参照粉质吸水率作适当的增减,原则为使面团尽可能柔软而又不粘手影响操作。 2)麦芽粉添加量视试验面粉降落数值而定,一般应将试验面粉降落数值调整到225~300 s范围内。 3.2 面粉 小麦粉,称量时校正到14%湿基。 3.3 即发干酵母 市售商品,在有效期内使用,要求发酵力大于800 mL,(参照QB 596《酵母及其检验方法》中干酵母检验方法测定),希望开封后立即分装在密闭的小瓶中,冷藏保存,3个月内用完。(推荐使用法国产金燕牌即发干酵母。) 3.4 盐 氯化钠(NaCl),化学纯,GB 1266。 3.5 糖 市售优级白砂糖,GB 317。 3.6 脱脂奶粉 脱脂淡奶粉,GB 5411。 3.7 起酥油

市售一级食用猪油,GB 8937;或食用氢化植物油。 3.8 水 蒸馏水或去离子水。 3.9 麦芽粉 实验室制备的发芽的小麦或大麦低温干燥后制成的精粉,冷藏保存,一般可使用3个月。 3.10 溴酸钾 ,分析纯,GB 650。 KBrO 3 4 仪器与设备 4.1 电动和面机 每次和面量为200~300 g面粉,可用具有低、中、高三档速度带勾型和面头的小型立式和面机,或针型立式和面机。 4.2 发酵箱 温度保持在30±1℃,相对湿度保持在85%。 4.3 压面机

感官评定标准操作规程

浙江绿世界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感官评定标准操作规程 操作规程编号:第03版 QC-G0007-02 1.目的;规范产品感官评定检测。 2.范围:各产品的外观评定,甜叶菊提取物的气味、口味的评定。 3.责任:QC室、检验员 4.内容: 4.1仪器与用具 比色管、铝箔纸、称量瓶、玻璃烧杯、天平、移液管、哇哈哈纯净水(气味评测用新开启),供外观检测用的白色无光纸。 4.2感官对照样及评选小组人员的确定。 4.2.1 外观 评测小组人选:挑选能通过色盲测试的QC人员6-8名,作为外观评测小组人员。 对照样的确定:客户确认的、符合产品质量标准中外观要求的样品。 4.2.2气味 4.2.2.1气味评测小组人员筛选: 4.2.2.1.1参选人员要求。参选人员应不吸烟,较少使用化妆品,无嗅觉方面的其他问题;有较强的表达能力,能够对嗅觉感受进行描述;能及时参加每次评测试验。 4.2.2.1.2参选人员基本嗅觉测试: 4.2.2.1.2.1气味样品选择。以一般常接触的10-15个气味为主,见附件一(1)。 4.2.2.1.2.2气味测试方法。将附件一中气味样品配置成可嗅出的浓度置于比色管中,标记名称,测试人员分别嗅闻并记忆这些气味。休息10-15分钟后,随机抽取5种气味样品,在比色管外包覆铝箔纸并相应编号,由测试人员进行气味辨别和评分,评分结果填入“基本嗅觉测试问卷”表格。

4.2.2.1.2.3气味评测小组人数。在随机抽取的5种气味中,能辨别出至少3种气味的人员可入选气味评测小组,挑选6-10人成立气味评测小组。 4.2.2.2气味对照样的筛选 4.2.2.2.1气味对照样类别。将公司现有甜叶菊提取物按RA含量分为以下三类。 4.2.2.2.2气味对照样评定标准。各类产品的粉末及其10%溶液的气味评价标准。 4.2.2.2.3气味对照样筛选。 气味评测小组对提供的样品按照以下标准进行评分。 4.2.2.2.4气味对照样判定。评定小组人员对候选的气味对照样进行评分,并填写“甜叶菊提取物气味对照样评测表”,将评定小组人员的评分结果平均,并按以下标准评出气味对照样。 RA97规格。粉末气味平均分小于1.3,溶液气味平均分小于2.0,可作为1类产品气味对照样。

食品感官评价评估管理规定

感官评价评人员评估管理规定 一、食品感官评价的定义 定义:指用于唤起、测量、分析和解释产品通过视觉、嗅觉、触觉、味觉和听觉所引起反应的一种科学方法。该定义已被各类专业组织中感官评价委员会所接受和认可,如食品技术专家协会和美国检验和材料学会等。 凭借人体的感觉器官如口、鼻、眼等对食品的色、香、味和外观进行综合性鉴别和评价。 评价主体对被测对象给予感官刺激的分析评定。 二、感官评价的作用 1、通过人的感官正确判断食品的色泽、透明度、气味(香味)、口味并加以描述,确定质量等级。 2、了解食品存在的缺点和缺陷,发现生产中的问题,从而指导生产和新技术的开发、推广和应用。 4、检验生产工艺与配方的效果,达到科学调整工艺、降低成本、控制品质和提高产品质量。 5、利用品评鉴别假冒伪劣,维护消费者利益,保护生产企业的合法权益。 三、食品的感官特征 风味特征——食品入口之后味觉器官、嗅觉器官和触觉神经对其的综合感觉。嗅的特征——食物的气味是由多种挥发性物质组成。通常能在食物中产生嗅感的成分都具有确定的结构,也称主体香。 三叉神经的风味特征——三叉神经调节鼻腔和口腔中的化学反应,如辣椒产生的燃烧感;黑胡椒、生姜、大蒜产生的刺激痛。

视觉特征——食品中的色素源于固有色素和添加色素,食品颜色是评价和选购食品的重要依据。 触觉——人的口部和手与物体接触时产生的感觉,表现为咬断、咀嚼、品味、吞咽的反应。 四、感官的相互作用 1、各种感官感觉不仅受直接刺激该感官所引起的反应,而且感官感觉之间还有互相作用。 2、食品整体风味感觉中味觉与嗅觉相互影响较为复杂味觉是非挥发性物质在口腔中被感知所产生的感觉。嗅觉是挥发性物质在鼻腔中被感知所产生的感觉。味觉和嗅觉相互关联,一般使用“口味”来表示食品风味所有方面。 3、化学刺激与风味会相互影响 4、视觉外观的变化对风味评分的影响 五、感官评价的环境条件 环境条件对食品感官品评有很大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对品评人员心理和生理的上影响以及对样品品质的影响。 1、环境条件包括品评室硬件(采光、温湿度、卫生状况、器具等)和运作环境(样品制备、程序等)。 2、感官分析试验时,应尽量创造有利于感官检验顺利进行和评价员正常发挥的良好环境,尽量减少评价员的精力分散以及可能引起的身体不适或心理因素的变化。 六、感官评价人员综合素质的基本要求 1、具有正常的视觉、嗅觉和味觉,身体健康,无不良习惯,无明显个人气味。

茶叶感官审评

茶叶感官审评包括干看和湿看两部分,干评主要是对外形的鉴定; 湿评主要审评茶叶内质香气、汤色、滋味、叶底等四个项目。 (1)、外形审评 将样茶罐里茶叶倒出拌匀,取200—500g放在样盘内,双手持样盘边缘回旋转动几次,然后借手势把盘内分散的茶叶收拢,使茶叶按形状大小、粗细、轻重等不同,有次序地分为上、中、下三段。粗大轻飘的茶浮在表面叫面装茶;紧细重实的集中于中层叫中段茶;细小的碎茶和片末沉积于底层叫下段茶。审评时,先看面装茶,后看中段茶,再看下段 茶。 外形主要看条索的松紧、嫩度、色泽、净杂四个因子。结合嗅干香。绿茶外形以嫩度、条索为主。评定外形等次。 (2)、内质审评 开汤前将审评杯碗按号码次序排在湿评台上,从茶样盘中准确称取有代表性的样茶3g,投入审评杯内,杯盖放入碗内,然后用沸滚适度的开水从右到左冲泡满杯。冲泡时从第一杯起即记时间。随泡随加盖,盖孔朝向杯柄,5分钟后,按冲泡次序将杯内茶汤倒如审评杯里。开汤后应先 嗅香气,再尝滋味,后评叶底。 嗅香气: 左手抓住已倒去茶汁的审评杯,右手半揭开杯盖,用鼻子靠近杯沿轻嗅或深嗅。嗅时重复一、二次,在未评定香气前,杯盖不能打开,可以热、

温、冷嗅相结合进行。热嗅(温度大约为80-900C)重点判别香气正常与否及香气类型和高低;温嗅(温度大约为550C)重点判别香气的优次;冷嗅(室温)重点了解香气的持久性程度。评后分出香气优次,把杯子作前后移动,好的往前移,次的往后摆。 看汤色: 看汤色,各碗茶汤水平要一致,茶汤中混入茶渣残叶,应用网匙捞出,后用茶匙在碗内打一圆圈,沉淀物集中于碗中央,后按汤色浓淡、明暗、 清浊等评比优次。 尝滋味: 茶汤温度要适度,茶汤温度以500C左右为宜,尝味时用茶汤从碗中取一汤匙吮入口内。茶汤入口后要用舌头循环打转,动作要快,评味时茶汤不能咽下,尝第二碗时,匙中残留茶液应倒尽或在开水汤杯中漂净,不致互相影响,评滋味主要按浓淡、强弱、爽涩、鲜陈、粗细及纯杂等 评定优次。 看叶底: 将杯中泡过的茶叶倒入叶底盘或审评杯盖反面,倒时应把粘在杯壁底和杯盖的茶叶倒干净,用叶底盘或杯盖的先将叶张拌匀,铺开,掀平,观察嫩度、匀度和色泽的优次。评叶底时,要充分发挥眼睛和手指的作用,手指按掀叶的软硬、厚薄、平突、壮瘦等。眼看芽头含量、叶张卷、色

茶叶感官检验方法

茶叶感官检验方法 1、茶叶的感官鉴别要点 茶叶的优与劣,新与陈,真与假主要是通过感官来鉴别的。 一般而言,茶叶质量的感官鉴别都分为两个阶段,即按照先“干看”(即冲泡前鉴别)后“湿看”(即冲泡后鉴别)的顺序进行。“干看”包括了对茶叶的形态、嫩度、色泽、净度、香气滋味等五方面指标的体察与目测。不同种类的茶叶外形各异,但一般都是以细密、紧固、光滑、质量等的程度作为衡量标准的,这是共性,接着观察茶叶的油润程度、芽尖和白毫的多寡、茶梗、籽、片、末的含量,并由此来判断茶叶的色泽,嫩度和净度,最后通过鼻嗅和口嚼来评价茶香是否浓郁,有无苦、涩、霉、焦等异味。“湿看”则包括了对茶叶冲泡成茶汤后的气味、汤色、滋味、叶底等四项内容的鉴别。即闻一闻茶汤的香气是否醇厚浓郁、观察其色度、亮度和清浊度,品尝其味道是否醇香甘甜、叶底的色泽、薄厚与软硬程度等。归纳以上所有各项识别结果来综合评价茶叶的质量。带有包装的茶叶,必须在包装物上印有产品名称,厂家名称,生产日期,批号规格,保存期限等。产品要有合格证明。 2、茶叶的品种 我国的茶叶种类甚多,花色品种更是纷繁复杂,而茶叶的命名和分类方法又历来都很不统一。但目前根据商业经营习惯,一般将茶叶分为如下几类: (1)红茶:它是用采摘下来的茶树嫩枝芽叶,经过萎凋、揉捻、发酵、烘干而形成特有的色、香、味的一种商品茶。红茶又可细分为块红茶(如祁红、滇红、川红、越红等),红碎茶(装成小袋茶等)和小种红茶。 (2)绿茶:它是采用中小叶型的茶树嫩枝芽叶,经高温杀菌、制止酶对茶多酚的氧化作用,从而保持鲜叶绿色的一种商品茶。绿茶依干燥方法不同又可细分为 ①炒青:有条形的(如眉茶)、圆形的(如珠茶)、扁形的(如龙井茶)等。 ②烘青:有条形茶(如黄山主峰)、尖形茶(如信阳毛尖)、片形茶、针形茶等。 ③晒青:主要有普通晒青茶和特种晒青茶。 (3)花茶:花茶是用制好的绿茶(主要是烘青)配进香花窖制而成的茶叶。花茶具有不同的香型,花色品种多以加入的香花命名,如茉莉花茶、玉兰花茶、柚子花茶等。 (4)乌龙茶:它是红绿茶加工技术的结合,是半发酵茶的总称。先使茶树鲜叶局部轻度发酵,然后采用高温杀菌,制得的成品茶叶索有“绿叶红镶边”之说。其主要品种有武夷岩茶、铁观音、台湾乌龙茶等。 (5)紧压茶:用黑茶,晒青和红茶的副茶为原料,经蒸茶装模或装萎压制成砖、砣、饼型的再制茶,统称为紧压茶。其主要品种如黑砖、茯砖、沧茶、普洱茶等。 3、鉴别茶叶的外貌 茶叶外貌的感官鉴别也称“干看”,即取茶叶样品(嫩枝、幼叶和新芽等)置掌中或单色背景下,用肉眼或借助于放大镜进行观察,再辅以鼻嗅、口嚼。 (1)外形鉴别 良质茶叶——绿茶、红茶、花茶以条索紧细、圆直或弯直光滑,质重匀齐者为优质。乌龙茶以条索肥壮、圆芽的外形颗粒形圆而紧实者为佳,越圆越紧越细越重就愈好。外形呈条索状的茶叶,以条索紧细、圆直成弯直光滑,质重均齐者为优质。外形圆形状的茶叶,以越圆越紧越细光滑而质量为优良。外形扁平的茶叶,以平扁挺直光滑为上品。次质茶叶——条索、圆形、扁平三种形状的茶叶,凡是外形看上去粗糙、松散、结块、热曲、短碎者均为次质。

茶叶感官评定审评室要求

茶叶感官审评室 1室内外环境 茶叶感官审评室应设在地势干燥,北向空旷,周围无公害污染的安静场所。室内要求干燥、整洁、空气新鲜、无异味、噪声不超过45 dB。严禁与办公室混用。 2 朝向和面积 2.1 朝向 坐南朝北。 2.2 面积 茶叶感官审评室一般分一、二、三三个级别,最小不得小于13 平方。 ?一级:不小于30 平方; ?二级:不小于20 平方; ?三级:最小不得小于15 平方。 3 室内色调 3.1 墙壁 很浅的灰色,要求蒙赛尔中性色8.5,不深于蒙赛尔中性色8.0。 3.2 天花板 白色或接近白色,不深于蒙赛尔中性色8.5。 3.3 地板 浅灰色,相当于蒙赛尔中性色7.0,或较深灰色。 4 采光

要求光线柔和、明亮、无阳光直射、无杂色反射光。 4.1 光源 4.1.1 自然光 利用来自北面的自然光,一般采用北向斗式采光窗。采光窗高2 m,斜度30度,半壁涂以无反射光的黑色油漆;顶部镶以无色透明平板玻璃,向外倾斜3度~5度。 4.1.2 人造光 当自然光线昏暗时,应使用人造昼光标准光源。安装在干看台上方,与台面距离(1~1.2)m,可灵活调节光源高度。 4.2 照度 4.2.1 天然采光 干看台工作面照度不低于 1 000 lx;湿看台工作面照度不低于750 1x。 4.2.2 人造光源 干看台工作面照度约1 000 lX 5 小气候 应有通风和冷热空调设施。评茶时,室内温度保持(15~26)℃。风速以(0.2~0.3)m/s为宜。 6 审评室辅助设施 A1 制样间 供缩分试样以及制备和分装成交样、贸易样和标准样的工作间。制样间应整洁、干燥、明亮。 A2 样品库

橄榄油感官评价表

感官评价表 缺陷 陈腐的霉味 泥土沉淀物 潮湿的霉味 潮湿味-泥土 酒味-醋味-酸 酸败味 冻伤橄榄果味道 (湿木头味) 其他缺陷 热或灼烧的味道 干草-木材味道 粗粝感 植物水的味道 生蛆的味道 油腻味 盐水味 茅草味 金属味 黄瓜味 正面特性 果味 青涩 成熟 苦味 辛辣味 品尝师姓名品尝师编号 样品编号特征标识 品尝日期 备注

评价报告 样品名称 样品来源 样品描述 评价目的 评价员人数 评价员资质 评价员有无特殊情况 评价结果说明果位中位置 缺陷中位值 缺陷描述 评价结论该油样是/否是特级初榨橄榄油...................... 是/否 若否该油样分类 若是嗅觉-味觉-触觉中位值 该油样的风味描述..................... 风味均衡/风味温和 该油样口感 本次评价是否按照初榨橄榄油感官评价标准进行评价.......................... 是/否若否(包括感官评价条件和步骤等),则描述使用的评价方法........................ 评价小组组长签名: 评价日期和时间:

1.评价前的准备 ——将品尝杯进行编号,及配套表面皿,保持品尝杯温度在28℃±2℃;品尝杯内盛装的样品容量为14~16ml(12.8~14.6g),并配有表面皿 ——准备充足的评价使用的评价表(见附录A表1),如果需要的话,提供相应的使用说明; ——不褪色的墨水笔,不可以使用圆珠笔; ——托盘盛装苹果片和/或水,碳酸水和/或干面包; ——每人一杯常温水; ——打印评价原则说明; ——痰盂。 1.1 样品温度和评价温度 当进行评价时,品尝杯内油样的温度保持在28℃±2℃。这个温度比常温下更容易观察到感官差异。温度不宜过低,因为低温时芳香类化合物不易挥发;温度不宜过高,因为高温下会形成本不属于橄榄油的特殊挥发性物质 橄榄油感官实验室的室温必须保持在20℃~25℃(见COI / T.20/Doc.no 6)。 1.2 评价时间 早上是评价油样的最好时间,因为早上是味觉和嗅觉感知的最佳时期。在餐前,嗅觉和味觉敏感性会增强,而后敏感性会逐渐降低。然而过度的饥饿会分散品尝师的注意力,从而降低了他们的分辨能力,因此,建议在早上10:00到中午12:00进行感官评价。 1.3 评价规则 品尝师进行感官评价时建议遵守以下规则: ——当被评价小组组长邀请参加感官评价时,品尝师应能够按时出席; ——评价前30分钟不能抽烟或者喝咖啡; ——在评价时身上不能有任何香水、化妆品和肥皂的气味。必须用无味的肥皂洗手,冲洗干净并干燥,消除所有气味; ——评价前一个小时禁食; ——如感到身体不适,特别是嗅觉或味觉受到了影响,或者有任何的心理因素导致不能集中注意力时,品尝师应中断评价,及时通知评价小组组长; ——当品尝师遵守了以上规则之后,品尝师应安静、有序的进入评价隔间并就座; ——品尝师应当认真阅读感官评价表及评价规则,直到品尝师做好充分的准备(放松、从容不迫)后再开始评价样品。如果有任何疑问时,应及时并且单独的(不影响其他品尝师的情况下)咨询评价小组组长; 2.感官评价表 品尝师用于评价的感官评价表详见附表1。 每个品尝师应该先闻后尝需要评价的油,将感知到的正面属性或者缺陷用评价表中10cm的线来进行强度划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