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感官评价表
不同奶茶感官评定表

不同奶茶感官评定表
摘要:
一、引言:介绍奶茶在市场上的受欢迎程度和其口感的重要性
二、主体:详细解析奶茶的感官评定标准,包括色泽、香气、口感、回味等方面
三、结论:总结奶茶感官评定的重要性,并对如何提高奶茶品质提出建议正文:
【引言】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奶茶作为一款受欢迎的饮品,其口感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消费者的满意度和口碑。
作为一名职业写手,今天我将为大家解析一份奶茶的感官评定表,帮助大家了解如何评判一杯奶茶的品质,同时也为奶茶制作人员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
【主体】
一份优质的奶茶,首先在色泽上就应该给人舒适的感觉。
色泽金黄均匀,具有该品种应有的色泽特征,这是我们对奶茶的第一印象。
接下来是香气,香气浓郁、清新,能让人闻香而来。
口感上是奶茶的关键,口感顺滑、细腻,糖分和茶水的比例恰到好处,不会让人觉得过甜或过苦。
而回味则是奶茶品质的另一个重要体现,好的奶茶回味悠长,让人回味无穷。
【结论】
总的来说,奶茶的感官评定是一项全方位的任务,不仅需要考虑奶茶的外观、香气、口感,还要注重其回味。
只有当这些要素都达到一定标准时,奶茶
才能称得上是优质的产品。
因此,奶茶制作人员应该注重每一个环节,不断提高自己的制作技艺,以满足消费者的口味需求。
同时,通过学习和交流,了解行业动态,掌握最新的制作技术和原料,从而提升奶茶的整体品质。
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赢得消费者的喜爱。
以上就是我对奶茶感官评定表的解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茶叶感官品质记录与结果判定

说明
差异大,明显好于标准样 差异较大,好于标准样 仔细辨别才能区分,稍好于标准样 标准样或成交样的水平 仔细辨别才能区分,稍差于标准样 差异较大,差于标准样 差异大,明显差于标准样
(2)结果评定
任何单一审评因子中得负3分者均判该样品不合格。 总得分小于等于负3分该样品为不合格。
3、品质比较 根据外形和内质的各项审评因子,根据品质的高低按百分制
茶叶感官品质记录与结果判定
审评结果判定
级别判定
合格判定
品质判定
1.样品级别判定
特级
一级
标准样品
二级
三级
未知茶样
四级
五级
未知样级别=(外形+内质)/2
2、对样审评 (1)对照标准样或成交样,按下列规定给分:
比标准样 或成交样
高 较高 稍高 相当 稍低 较低 低
评分
+3 +2 +1 0 -1 -2 -3
给各因子(一般为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五因子) 打分,然后乘以各因子所占的权数所得的总和。
计算公式:Y=A*a+B*b+…E*e 式子中 Y表示茶叶审评总得分 A、B…E表示各品质因子的审评得分 a、b…e表示品质因子的评分系数
各类茶审评因碎茶 乌龙茶 黑茶(散茶) 紧压茶 白茶 黄茶 花茶
外形(a) 25 25 20 20 20 20 25 25 20
汤色(b) 10 10 10 5 15 10 10 10 5
香气(c) 25 25 30 30 25 30 25 25 35
滋味(d) 30 30 30 35 30 35 30 30 30
叶底(e) 10 10 10 10 10 5 10 10 10
茶叶的评语

茶叶的评语篇一:茶滋味评语茶叶本身具有的滋味。
常用于与其他物质拼合的茶叶审评。
鲜爽:鲜美爽口,有活力。
鲜醇:鲜爽甘醇。
鲜浓:茶味新鲜浓爽。
嫩爽:茶味嫩鲜爽口。
浓爽:味浓而鲜爽。
浓醇:味浓而醇正。
浓厚:茶味浓度和强度的合称。
清爽:茶味浓淡适宜,柔和爽口。
清淡:茶味清爽柔和。
用于嫩度良好的烘青型绿茶。
柔和:滋味温和。
用于高档绿茶。
醇厚:茶味厚实纯正。
用于中、上档茶。
醇正:味道纯正厚实。
生味:因鲜叶内含物在制茶过程中转化不够而显生涩味。
多见于杀青不透的绿茶。
生涩:味道生青涩口。
夏、秋季的绿茶如杀青不匀透,或花青素含量高的紫芽种鲜叶为原料等,都会产生生涩的滋味。
浓涩:味道浓而涩口。
多用于夏、秋季生产的绿茶。
杀青不足及半生不熟的绿茶,滋味大多呈浓涩,品质较差。
粽叶味:一种似经蒸煮的粽叶所带的熟闷味。
多见于杀青时间长且加盖不透气的制品。
收敛性:茶汤人口后,口腔有收紧感。
味淡:由于水浸出物含量低,茶汤味道淡薄。
多见于粗老茶。
如用修剪枝叶制得的茶叶一般味很淡。
平淡:味淡平和,浓强度低。
苦涩:茶汤味道既苦又涩。
多见于夏、秋季制作的大叶种绿茶。
青涩:味生青,涩而不醇。
常用于杀青不透的夏、秋季绿茶。
味浓:茶汤味道浓,口感刺激性强。
多用于夏、秋季大叶种绿茶。
但味浓对绿茶而言不一定是好茶。
尤其是名优绿茶,忌滋味过浓。
乏味:茶味淡薄,缺少浓强度。
走味:茶叶失去原有的新鲜滋味。
多见于陈茶和失风受潮的茶叶。
苦味:味苦似黄莲。
被真菌危害的病叶。
如白星病或赤星病叶片制成的茶带苦味;个别品种的茶叶滋味也具有苦味的特性,用紫色芽叶加工的茶叶,因花青素含量高,也易出现苦味。
味鲜:味道鲜美,茶汤香味协调。
多见于高档绿茶。
熟味:茶味缺乏鲜爽感,熟闷不快。
多见于失风受潮的名优绿茶。
火味:干燥工序中锅温或烘温太高,使茶叶中部分有机物转化而产生似炒熟的黄豆味。
辛涩:茶味浓涩不醇,仅具单一的薄涩刺激性。
多见于夏、秋季的下档绿茶。
酸味:含有较多氢离子的茶汤所带的味道。
奶茶感官评定表

奶茶感官评定表摘要:一、奶茶感官评定表的概述1.奶茶感官评定表的定义2.奶茶感官评定表的作用二、奶茶感官评定表的内容1.外观评分2.香气评分3.口感评分4.味道评分5.回味评分三、奶茶感官评定表的使用方法1.评定的标准2.评定的步骤3.评定的结果处理四、奶茶感官评定表的优缺点1.优点a.提高产品质量b.提升消费者满意度c.促进企业竞争力2.缺点a.主观性强b.受评定者影响大c.需要专业知识和经验正文:奶茶感官评定表是用于评估奶茶质量的一种专业工具,通过对奶茶的外观、香气、口感、味道和回味等五个方面进行评分,以衡量奶茶的优劣。
这种评定表可以帮助奶茶生产商和销售商监控和提升产品质量,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一、奶茶感官评定表的概述奶茶感官评定表是一种专业的评估工具,用于评估奶茶的质量。
它从外观、香气、口感、味道和回味等五个方面对奶茶进行评分,以衡量奶茶的优劣。
这种评定表可以帮助奶茶生产商和销售商监控和提升产品质量,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二、奶茶感官评定表的内容1.外观评分:评估奶茶的颜色、浓度、悬浮物等外观特征。
2.香气评分:评估奶茶的香气是否浓郁、和谐、持久。
3.口感评分:评估奶茶的口感是否顺滑、浓郁、协调。
4.味道评分:评估奶茶的味道是否均衡、浓郁、回味悠长。
5.回味评分:评估奶茶的回味是否悠长、舒适、令人愉悦。
三、奶茶感官评定表的使用方法1.评定的标准:评分需要根据统一的标准进行,以确保评定的公正性和准确性。
2.评定的步骤:评定者需要按照规定的步骤进行评分,先分别评分,再计算总分。
3.评定的结果处理:评定结果可以用于产品改进、质量监控、市场调研等。
四、奶茶感官评定表的优缺点1.优点:a.提高产品质量:通过定期的感官评定,可以及时发现产品的问题,有助于提升产品质量。
b.提升消费者满意度:使用感官评定表可以确保产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喜好,从而提升消费者的满意度。
感官评价表

5
7
6
5
5
入口感差
0-4分
中口(15分)
混合香味纯正,
甜、酸比例合适,
芳香味浓厚
8-10分
8
8
甜、酸比例不协调,
太酸或太甜
5-7分
7
5
6
存在其他味道
0-4分
余味强度(5分)
浓厚
8-10分
一般
5-7分
5
5
淡
0-4分
4
4
4
余味滞留度(5分)
滞留时间长
8-10分
滞留时间中等
5-7分
5
6
滞留时间短
0-4分
3
果蔬混合配比比例好,很喜欢--5分
果蔬混合配比比例一般,一般喜欢--3-4分
口味差,有其他异味,不喜欢--1-2分
表5总体评价表(总分10分)
总体评价
评价描述
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标准
得分
1
2
3
4
5
对本产品总体印象好,易接受
好
8-10分
对本产品总体印象一般,还需改进
一般
5-7分
5
5
5
6
6
印象差,不易接受
差
0-4分
总体得分
4
3
1
总计得分
21
22
16
20
24
表4产品特性强度记录表
评价产品:生姜雪梨饮料
特性特征:0-不存在;1-刚好可识别;2-弱;3-中等;4-强;5-很强
感觉顺序
强度(标度A,用数字表示)
1
2
3
4
茶叶感官描述语

9、挺直:光滑匀齐,不曲不弯。同义词平直
10、弯曲:不直,呈钩状或弓状。同义词钩曲;(耳环)
11、平伏:茶叶在盘中相互紧贴,无松起架空现象。
12、紧结:卷紧而结实。
13、紧直:卷紧而圆直。
14、紧实:松紧适中,身骨较重实。
15、肥壮:芽叶肥嫩身骨重。同义词雄壮
16、壮实:尚肥嫩,身骨较重实。
20、光滑:表面油润发亮。
21、光扁:扁平光滑。
22、光洁:表面尚油润发亮。
23、挺秀:挺直、显锋苗、造形秀美。
24、紧条:扁条过紧。
25、狭长条:扁条过窄、过长。
26、宽条:扁条不紧过宽。
27、折叠:叶张不平呈皱叠状。此描述语也适用于白茶干茶形状。
28、宽皱:扁条折皱而宽松。
29、浑条:扁条不扁呈浑圆状。
1、高香:茶香高而持久。
2、纯正:茶香不高不低,纯净正常。
3、平正:较低,但无异杂气。
4、低:低微,但无粗气。
5、钝浊:滞钝不爽。
6、闷气:沉闷不爽。
7、粗气:粗老叶的气息。
8、青臭气:带有青草或青叶气息。
9、高火:微带烤黄的锅巴或焦糖香气。
10、老火:火气程度重于高火。
11、陈气:茶叶陈化的气息。
30、细直:细紧圆直、两端略尖,形似松针。
黄茶
1、扁直:扁平挺直。
2、肥直:芽头肥壮挺直,满坡白毫。形状如针。此描述语也适用于黄绿茶和白茶干茶形状。
3、梗叶连枝:叶大梗长而相连。
4、鱼子泡:干茶有如鱼子大的突起泡点。
白茶
1、毫心肥壮:芽肥嫩壮大,茸毛多。
2、茸毛洁白:茸毛多、洁白而富有光泽。
3、芽叶连枝:芽叶相连成朵。
武夷岩茶制作工艺及感官品质审评

087武夷岩茶是指在福建省武夷山市所辖行政区域范围内,独特的武夷山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下选用适宜的茶树品种进行无性繁育和栽培,并用独特的传统加工工艺制作而成,具有岩韵(岩骨花香)品质特征的乌龙茶。
武夷岩茶是中华瑰宝。
乾隆皇帝在其《冬夜烹茶》诗中就有“就中武夷品最佳,气味清和兼骨鲠”的赞美。
由于独特的生长环境、传统的制作工艺,武夷岩茶独具岩韵,2002年被国家列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武夷岩茶的制作工艺是武夷先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唯一性和独创性,2006年武夷岩茶传统制作技艺被国家收录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本文主要分析了武夷岩茶的制作工艺及感官品质审评方法。
一、武夷岩茶制作工艺1.武夷岩茶初制工序。
采摘→晒青或萎凋→做青→杀青→揉捻→烘干(初烘、摊凉、复烘)→毛茶。
(1)采摘。
武夷岩茶的采摘一般一年一次,在春季采摘,采摘时间约为4月中旬至5月中旬。
采摘当天的气候对茶青品质影响较大,晴至多云、露水干后的茶青品质较好,雨天和露水未干时茶青品质较差。
茶青的采摘标准以新梢茶叶生育完熟,形成驻芽后为宜,俗称“开面采”。
“开面”是判断新梢老嫩度的依据,也是采摘的重要标准,其中包括小开面、中开面、大开面,一般以中开面采摘为宜。
采摘方式有手工采摘和机械采摘两种。
手工采摘要求掌心向上,以食指勾住鲜叶,用拇指指头之力将茶叶轻轻摘断,手工采摘适用于茶园分散、地形复杂的茶园。
机械采摘成本低、速度快、效率高,一般使用双人式采茶机,适用于大面积的茶园。
采摘后的青叶要使用清洁卫生、透气良好的竹篓或复合袋装好,及时运往茶厂加工。
(2)萎凋。
萎凋的目的在于蒸发水分、软化叶片,促进鲜叶内部发生理化变化,是形成岩茶香气滋味的基础。
武夷岩茶制作工艺及感官品质审评武夷山人也把这个程序形象地称为“倒青”,因为萎凋后原本坚挺的青叶就倒下去了,变柔软了,摇青时就不会把叶片摇断或摇碎。
萎凋程度以叶片半呈柔软,顶端芽叶下垂,失去固有的光泽,由深绿转为暗绿,水分蒸发到适度为宜。
茶叶感官审评

茶叶感官审评包括干看和湿看两部分,干评主要是对外形的鉴定;湿评主要审评茶叶内质香气、汤色、滋味、叶底等四个项目。
(1)、外形审评将样茶罐里茶叶倒出拌匀,取200—500g放在样盘内,双手持样盘边缘回旋转动几次,然后借手势把盘内分散的茶叶收拢,使茶叶按形状大小、粗细、轻重等不同,有次序地分为上、中、下三段。
粗大轻飘的茶浮在表面叫面装茶;紧细重实的集中于中层叫中段茶;细小的碎茶和片末沉积于底层叫下段茶。
审评时,先看面装茶,后看中段茶,再看下段茶。
外形主要看条索的松紧、嫩度、色泽、净杂四个因子。
结合嗅干香。
绿茶外形以嫩度、条索为主。
评定外形等次。
(2)、内质审评开汤前将审评杯碗按号码次序排在湿评台上,从茶样盘中准确称取有代表性的样茶3g,投入审评杯内,杯盖放入碗内,然后用沸滚适度的开水从右到左冲泡满杯。
冲泡时从第一杯起即记时间。
随泡随加盖,盖孔朝向杯柄,5分钟后,按冲泡次序将杯内茶汤倒如审评杯里。
开汤后应先嗅香气,再尝滋味,后评叶底。
嗅香气:左手抓住已倒去茶汁的审评杯,右手半揭开杯盖,用鼻子靠近杯沿轻嗅或深嗅。
嗅时重复一、二次,在未评定香气前,杯盖不能打开,可以热、温、冷嗅相结合进行。
热嗅(温度大约为80-900C)重点判别香气正常与否及香气类型和高低;温嗅(温度大约为550C)重点判别香气的优次;冷嗅(室温)重点了解香气的持久性程度。
评后分出香气优次,把杯子作前后移动,好的往前移,次的往后摆。
看汤色:看汤色,各碗茶汤水平要一致,茶汤中混入茶渣残叶,应用网匙捞出,后用茶匙在碗内打一圆圈,沉淀物集中于碗中央,后按汤色浓淡、明暗、清浊等评比优次。
尝滋味:茶汤温度要适度,茶汤温度以500C左右为宜,尝味时用茶汤从碗中取一汤匙吮入口内。
茶汤入口后要用舌头循环打转,动作要快,评味时茶汤不能咽下,尝第二碗时,匙中残留茶液应倒尽或在开水汤杯中漂净,不致互相影响,评滋味主要按浓淡、强弱、爽涩、鲜陈、粗细及纯杂等评定优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的感官评价表
?
表1茶叶评分表
?
评茶地点姓名
总得分=外形得分×20%+水色得分×10%+香气得分×10%+滋味得分×50%+
叶底×10%
表2茶叶评分标准表
注:需设备:玻璃仪器、酒杯、茶杯
叶底,是品评的一种常用术语,亦称茶渣,即指干茶经开水冲泡后所展开的
叶片.举几个名茶品种的叶底来说明:
的叶底:叶底明亮的,质量好,叶底花青的为次,叶底深暗多乌条的为劣。
叶底的色泽,以红艳明亮为上,暗杂为下,叶底的嫩度,以柔软匀整为上,粗硬为下。
的叶底着重红亮度,而嫩度相当即可。
的叶底:均匀明亮、色泽翠绿
的叶底:芽叶细嫩成朵,均匀整齐、嫩绿明亮、鲜活美观。
的叶底:如同绸缎般光亮、柔软,且叶片肥厚、细嫩,整体洁净,无花杂
的叶底:叶底嫩绿明亮
的叶底:普洱叶底红褐均匀;普洱叶底肥厚黄绿。
的叶底:叶底黄绿有活力
的叶底:叶底幼嫩、嫩匀,肥软匀亮
具体操作
将泡过的茶叶倒入叶底盘或杯盖中,并将叶底拌匀铺开,观察其嫩度、匀度、色泽等。
也可将泡过的茶叶倒入漂盘中,将清水漂叶进行观察,常用的术语有:
细嫩:芽头多,叶子长而细小,叶质优嫩柔软。
鲜嫩:叶质细嫩,叶色鲜艳明亮。
匀嫩:叶质细嫩匀齐一致,柔软,色泽调和。
柔嫩、柔软:芽叶细嫩、叶质柔软,光泽好,手指抚之如锦。
肥厚:芽叶肥壮、叶肉厚,质软,叶脉隐现。
瘦薄、飘薄:芽小叶薄,瘦薄无肉,质硬,叶脉显现。
粗老:叶质粗大,叶质硬,叶脉隆起,手指按之粗糙。
匀齐:“匀”是色泽调和;“齐”是老嫩一致,匀正无断碎。
单张:脱茎的独瓣叶子,也为“单瓣”。
短碎:毛茶经精制大都断成半叶,短碎是指比半叶更碎小的碎叶,也为“破碎”。
开展、摊张:冲泡后,卷紧的干茶吸水膨胀而展开片形,且有柔软感的为“开展”;老叶摊开为“摊张”。
卷缩:冲泡后,叶底不开展,仍卷缩成条形。
硬杂:叶质粗老而驳杂。
焦斑、焦条:叶张边缘或叶面有局部或全部黑色或黄色烧伤斑痕。
局部的为“焦斑”,全部烧坏为“焦条”。
枯暗:叶色暗沉无光,陈茶叶底多数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