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脏分析

合集下载

肾脏活检图谱分析报告

肾脏活检图谱分析报告

肾脏活检图谱分析报告
根据所提供的肾脏活检图谱,我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评估。

以下是我对活检结果的观察和解读。

1. 组织结构:活检样本显示肾小球和肾小管的正常结构。

肾小球由肾小球囊和肾小球囊内的毛细血管组成。

肾小管包括近曲小管、远曲小管和集合小管。

2. 肾小球病变:在肾小球区域,我观察到一些异常。

其中最常见的病变是糖尿病性肾病。

糖尿病性肾病的特征包括肾小球扩张、基底膜增厚、系膜细胞增生以及额外的细胞或蛋白质沉积。

3. 肾小管病变:肾小管也显示了一些病变。

最常见的是急性肾小管坏死,它是由于肾血液供应下降或肾毒性物质引起的肾小管细胞损伤。

肾小管坏死可表现为肾小管扩张、细胞变性、坏死以及细胞碎片。

4. 炎症反应:在该样本中,我还观察到一定程度的炎症反应。

炎症反应可能是由感染、免疫反应或药物引起的。

典型的炎症反应包括炎性细胞浸润、渗出物和组织肿胀。

综上所述,根据肾脏活检图谱的观察,我发现该样本中存在肾小球和肾小管的病变,以及一定程度的炎症反应。

进一步的临床评估和补充检查将有助于明确病因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临床分析中的肾功能检查常见指标解读

临床分析中的肾功能检查常见指标解读

临床分析中的肾功能检查常见指标解读在临床分析中,肾功能检查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检查指标,对于评估肾脏健康状况和判断患者疾病进展程度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肾功能检查中常见的指标进行解读,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于临床实践。

一、血肌酐(Scr)指标解读血肌酐是反映肾脏排泄功能的重要指标,其正常范围在0.5-1.2mg/dL之间。

当血肌酐水平升高时,往往意味着肾小球滤过功能下降或肾小管排泄功能减弱。

血肌酐水平的升高可能与肾性疾病、药物肾毒性、肾血液循环不良等因素有关。

因此,通过监测血肌酐水平的变化,可以判断肾脏功能的好坏,及时发现和处理肾脏疾病。

二、尿素氮(BUN)指标解读尿素氮是衡量肾脏排泄功能的另一个重要指标,其正常范围在8-21 mg/dL之间。

当尿素氮水平升高时,可能表示肾小管重吸收减少或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与血肌酐相比,尿素氮受水分摄入和肠道蛋白质分解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因此在临床中常常与血肌酐一起综合考虑,以提高诊断准确性。

三、肌酸激酶(CK)指标解读肌酸激酶是一种特异性酶,在肌肉损伤或肌肉疾病时释放到血液中。

当肌酸激酶水平升高时,可能代表肌肉组织的损伤或炎症反应,但并不一定与肾脏功能异常相关。

因此,在解读肌酸激酶指标时,需要结合临床病史和其他检查指标综合分析,以避免误诊或漏诊。

四、尿液常规指标解读尿液常规检查是评估肾功能和泌尿系统健康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尿液常规检查中,常见的指标有尿比重、尿蛋白、尿红细胞等。

尿比重是反映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浓缩功能的指标,正常范围在1.005-1.030之间。

尿蛋白水平的升高可能与肾小球滤过膜损伤、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等有关。

尿红细胞的检测可以帮助判断尿路出血的程度和原因。

五、肾小球滤过率(eGFR)指标解读肾小球滤过率是评估肾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可通过血肌酐测定结果计算得出。

通常情况下,正常成年人的肾小球滤过率为90ml/min/1.73m2以上。

随着肾功能的下降,肾小球滤过率会降低。

肾功能检查指标分析【最新版】

肾功能检查指标分析【最新版】
增高
肾衰、尿毒症、心衰、巨人症、肢端肥大症、水杨酸盐类治疗等。
降低
进行性肌萎缩,白血病,贫血等。
血尿素
参考值
3.2~7.0mmol/L。
增高
升高表示急慢性肾炎、重症肾盂肾炎、各种原因所致的急慢性肾功能障碍,心衰、休克、烧伤、失水、大量内出血、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前列腺肥大、慢性尿路梗阻等。
降低
-
血尿酸
肾功能检查指标分析
肾功能检查可以及早发现肾脏病,并且可了解肾脏受损的部位和程度,还有助于诊断和指导治疗。医学上常用尿液显微镜检查和化学检查以及血液的某些化学检查等指标来衡量肾功能的变化。
指标分析
血尿素氮(BUN)
参考值
二乙酰-肟显色法1.8~6.8mmol/L尿素酶-钠氏显色法3.2~6.1mmol/L。
增高
饥饿、发热、急慢性消耗等疾病,剧烈运动后等。
降低
肾衰、肌萎缩、贫血、白血病等。
胱抑素C
参考值
0.4~1.25mg/L
生理性增加
反应肾脏功能早期的损伤
降低
-
β2-微球蛋白清除试验
参考值
23~62μl/min
增高
肾小管损害。本试验是了解肾小管损害程度的可靠指标,特别有助于发现轻型患者。
降低
-
肾功能查注意事项
增高
急慢性肾炎、重症肾盂肾炎、各种原因所致的急慢性肾功能障碍,心衰、休克、大量内出血、烧伤、失水、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前列腺肥大、慢性尿路梗阻等。
降低
-
血肌酐(Scr)
参考值
成人男79.6~132.6μmol/L,女70.7~106.1μmol/L;小儿26.5~62.0μmol/L全血88.4~159.1μmol/L。

肾功能检查项目

肾功能检查项目

肾功能检查项目肾功能检查项目是一项用于评估肾脏健康状况的检验项目。

通过检查肾脏的功能指标,可以帮助医生了解肾脏的排泄、调节和代谢功能是否正常。

肾功能检查项目通常包括尿液分析、血液生化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1. 尿液分析:尿液分析是一种常见的检查方法,可以提供关于肾脏功能的重要信息。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尿液分析指标:- 尿液量:正常成年人每天排尿量约为1000-2000毫升。

- 尿比重:正常尿液比重范围在1.003-1.035之间,反映尿液的浓缩程度。

- pH值:正常尿液pH值范围在4.5-8.0之间,反映尿液的酸碱平衡。

- 尿蛋白:正常情况下,尿液中蛋白质的含量应该很低,高水平的尿蛋白可能是肾脏损伤的指标。

- 尿糖:正常情况下,尿液中不应该含有糖,高水平的尿糖可能是糖尿病的指标。

- 尿白细胞:正常尿液中白细胞数量应该很低,高水平的尿白细胞可能是尿路感染的指标。

2. 血液生化检查:血液生化检查可以提供更详细的肾功能指标。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血液生化指标:- 血尿素氮(BUN):血液中尿素氮的含量,是评估肾脏排泄功能的指标。

- 血肌酐:血液中肌酐的含量,是评估肾小球滤过功能的指标。

- 血尿酸:血液中尿酸的含量,是评估尿酸代谢和肾脏排泄功能的指标。

- 血钾:血液中钾离子的含量,是评估肾脏调节电解质平衡功能的指标。

- 血钠:血液中钠离子的含量,是评估肾脏调节体液平衡功能的指标。

3.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可以提供有关肾脏结构和形态的信息。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肾脏影像学检查方法:- 腹部超声:通过超声波技术观察肾脏的大小、形态和结构,检查肾脏是否存在肿块、结石等异常情况。

- CT扫描:通过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获取肾脏的详细断层图像,可以检查肾脏的解剖结构和病变情况。

- 核磁共振成像(MRI):通过磁场和无线电波技术获得肾脏的高分辨率图像,可以检查肾脏的解剖结构和功能状态。

以上是肾功能检查项目的一些常见内容,具体的检查项目和指标可能会根据医生的建议和患者的具体情况而有所不同。

世界肾脏病现状分析报告

世界肾脏病现状分析报告

世界肾脏病现状分析报告引言肾脏病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疾病,全球范围内都有不同程度的患者。

本报告旨在通过分析全球肾脏病的现状,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这一疾病,促进肾脏健康意识的提升。

1. 肾脏病的定义和分类肾脏病是指肾脏的结构或功能异常引起的一系列疾病,包括急性肾损伤、慢性肾病、肾小球肾炎等。

根据病程和发展速度的不同,肾脏病可以分为急性肾脏病和慢性肾脏病。

2. 全球肾脏病患者数量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估计有超过2亿人患有不同程度的肾脏病。

其中,慢性肾病是最常见的肾脏病类型,估计有1.4亿人受到影响。

肾脏病的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都在增加,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问题之一。

3. 肾脏病的风险因素肾脏病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一些是可控的,例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

其他非可控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年龄和性别等。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环境因素和缺乏健康教育也会增加肾脏病的风险。

4. 肾脏病的社会和经济影响肾脏病不仅对患者本人健康造成严重影响,而且还给社会和经济带来了巨大负担。

患者需要进行长期治疗,并且可能需要洗肾或肾移植等高成本的治疗手段。

此外,肾脏病还会导致早逝和残疾,给家庭和社区带来心理、经济上的压力。

5. 肾脏病的预防和治疗在肾脏病的预防方面,健康教育起着关键作用。

提高公众对肾脏健康的认识,鼓励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控制血糖和血压等,可以降低患肾脏疾病的风险。

对于已经患有肾脏疾病的患者,早期诊断和治疗是关键。

医疗机构和医生应加强对肾脏病的诊断和治疗能力,提供全方位的医疗服务。

6. 全球肾脏病研究和合作为了更好地应对肾脏病的挑战,全球范围内的研究和合作至关重要。

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应共同努力,加强肾脏病的研究,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改进肾脏病的预防和治疗手段。

此外,加强国际间的信息共享和经验交流,促进全球肾脏病防控工作的顺利开展。

结论肾脏病是一个世界性的健康问题,其患病人数持续增加。

为了有效应对这一挑战,我们应提高公众的肾脏健康意识,改善生活方式,预防肾脏疾病的发生。

肾怎么检查最好方法

肾怎么检查最好方法

肾怎么检查最好方法
肾脏是人体重要的器官之一,它承担着排泄代谢产物、调节血压和水电解质平衡等重要功能。

肾脏的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

因此,了解肾脏的检查方法,及时发现和治疗肾脏疾病,对维护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首先,血清肌酐测定是肾脏功能检查的重要指标之一。

肌酐是由肌肉代谢产生的代谢产物,通过肾脏滤过排泄出体外。

血清肌酐测定可以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的状态,是判断肾脏功能是否正常的重要指标之一。

其次,尿常规检查也是常用的肾脏功能检查方法之一。

通过检查尿液中的蛋白质、红细胞、白细胞等指标,可以初步了解肾脏的滤过功能和排泄功能是否正常。

尿常规检查简单、方便,是常规体检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检查。

此外,B超检查也是常用的肾脏检查方法之一。

B超可以清晰地显示肾脏的形态、大小和结构,通过B超检查可以初步了解肾脏是否存在肿瘤、囊肿、结石等病变。

另外,肾脏CT检查可以更加清晰地显示肾脏的内部结构和血管
分布情况,对于肾脏肿瘤、结石等病变的诊断有较高的准确性。

最后,肾脏核磁共振检查是一种无创伤的检查方法,通过核磁
共振可以更加清晰地显示肾脏的血管、组织结构和病变情况,对于
肾脏疾病的诊断有重要的辅助作用。

综上所述,肾脏的检查方法有很多种,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
优势和适用范围。

在进行肾脏检查时,应根据医生的建议和自身情
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及时发现和治疗肾脏疾病,保障肾脏健康,维护人体健康。

临床分析肾功能评估指标

临床分析肾功能评估指标

临床分析肾功能评估指标肾脏是人体重要的排泄器官,负责维持体内水、电解质的平衡以及代谢废物的排出。

肾功能评估是临床上常见的检查之一,通过评估各项指标可以判断肾脏的功能状态,进而帮助医生制定适当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对常见的肾功能评估指标进行分析,包括肌酐清除率、尿酸、尿素氮、尿蛋白和血肌酐。

一、肌酐清除率肌酐清除率是评估肾小球滤过功能的常用指标之一。

肌酐是肌肉代谢产物,在正常情况下由肾脏排泄。

肌酐清除率的计算基于原理是通过测量血清肌酐浓度和尿液中肌酐的排泄量,然后进行计算得出。

肌酐清除率的降低可能意味着肾脏滤过功能受损。

二、尿酸尿酸是人体代谢产物之一,其排出主要依赖于肾脏。

尿酸在体内的浓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饮食、遗传以及肾脏排泄功能等。

血液中尿酸浓度的升高可能与痛风、尿酸结石等疾病有关。

三、尿素氮尿素氮是评估肾脏排泄功能的指标之一。

尿素氮主要由肝脏代谢蛋白质形成,然后通过肾脏排泄。

尿素氮水平的升高可能与肾脏功能受损、蛋白质摄入过多等情况有关。

四、尿蛋白尿蛋白是指尿液中蛋白质的含量,正常情况下尿液中的蛋白质含量较低。

尿蛋白增多可能与肾小球滤过膜受损、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异常等情况有关。

尿蛋白的定量分析可用于评估肾小球滤过功能和肾小管损伤程度。

五、血肌酐血肌酐浓度是评估肾小球滤过率的常用指标。

肾小球滤过率是指肾脏每分钟滤过血浆中的肌酐量,反映了肾脏的滤过功能。

血肌酐水平的升高可能与肾小球滤过率降低有关。

综上所述,肾功能评估指标包括肌酐清除率、尿酸、尿素氮、尿蛋白和血肌酐。

这些指标在临床上常用于评估肾脏的功能状态,帮助医生制定治疗方案。

对于患者来说,了解和监测自己的肾功能评估指标,有助于及早发现肾脏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治疗和保护。

因此,建议定期进行肾功能评估,特别是对于肾脏疾病高风险人群。

同时,在进行肾功能评估时,需综合考虑多个指标的结果,以获取更为全面准确的肾脏功能状态。

肾病患者的临床观察结果分析

肾病患者的临床观察结果分析

肾病患者的临床观察结果分析肾脏是人体重要的器官之一,其功能是排除废物和调节身体的水和电解质平衡。

然而,肾病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对健康产生了巨大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了解肾病患者的疾病情况,医学界进行了许多临床观察研究。

本文将分析肾病患者的临床观察结果,并探讨其对诊断和治疗的意义。

一、肾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分析通过对大量肾病患者的观察,我们发现肾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且不同类型的肾病可能有不同的特征。

一般来说,肾病患者常常表现出尿液异常,比如蛋白尿、血尿、尿频等。

此外,水肿、高血压、疲劳和贫血也是肾病常见的临床症状。

通过仔细观察和记录这些表现,我们可以更准确地诊断肾病,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二、肾病患者的实验室检测结果分析实验室检测是诊断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肾病患者的实验室检测结果常常显示出一系列异常指标。

例如,肾功能的相关指标如肌酐、尿素氮和肾小球滤过率常常明显异常。

此外,患者的尿液中可能存在大量的蛋白质或红细胞,血液中的电解质、酸碱平衡等也常常失衡。

这些实验室检测结果对于评估肾功能损害的严重程度以及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非常重要。

三、肾病患者的影像学检查结果分析影像学检查在肾病的诊断和评估中也占据重要地位。

肾脏超声是常见的检查方法之一,可以揭示肾脏的大小、形态和结构是否异常。

此外,肾动脉造影、磁共振成像等高级影像学技术也可以提供更精确的肾脏血管和组织结构信息。

通过分析肾病患者的影像学检查结果,医生可以更好地了解病变的程度和范围,有助于制定更精准的治疗方案。

四、肾病患者的遗传学分析结果分析一些肾病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因此遗传学分析在研究肾病的发病机制和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肾病患者进行基因检测,可以发现特定基因的突变,进而确定患者是否携带了致病基因。

这对于家族性肾病的早期诊断、遗传咨询和治疗策略的制定非常关键。

结论通过对肾病患者的临床观察结果进行全面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肾病的发病机制和疾病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影像学技术定量评价肾功能研究进展作者:董怡综述王文平【关键词】肾脏审校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影像诊断学渐渐摆脱了纯粹形态学的范畴,先后发展出了功能学诊断的内容,包括CT灌注成像、MRI灌注成像、核医学肾图等,在临床很多领域已经开始发挥作用。

肾脏中肾皮质血供丰富,是肾脏多种功能的组织学基础。

肾脏占人体质量约0.5%,却接受20%~25%的心排血量,以每次克组织计算,肾脏是全身血流量最多的器官[1]。

而肾皮质部位含有大量的血管性结构,其血流量约占整个肾脏血流的90%,多数肾功能衰竭的发生都与肾皮质的灌注下降有关,因此肾皮质的血流灌注直接影响着肾功能的状况。

此外,肾脏的血流灌注存在段间分布,无侧支循环,且肾脏实质无心动周期引起的形态学上的改变。

因此,测定肾皮质的血流灌注变化基本上可以反映整个肾脏的血供情况。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肾血流灌注总是保持在相对恒定的范围内。

当其发生病变时,无论是弥漫性还是局限性,其整个受损害的肾实质或局部病灶内的血流灌注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异常改变。

因此,及时对肾脏的血流灌注变化作出定量评价对于肾脏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与常规的实验室检查指标相比,影像学检查不仅敏感性高、无创,而且空间和时间分辨力高,能进一步提供精细解剖结构信息。

一、核素显像核素显像是较早用于肾功能评价的一种方法。

利用示踪剂的快速团注(“弹丸”注射)和快速动态连续采集,核素肾动态显像能观察双肾的血流灌注情况,定量测出双肾的多种相关功能及分肾功能,是目前临床上评价双肾灌注功能及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FiltrationRate,GFR)的金标准。

99mTcm-EC是由肾小管摄取的快速通过型肾显像剂,其在观察肾血流状况的同时还可探测肾小管功能状态。

99mTc-DTPA属于肾小球滤过型显像剂[2],通过较长时间的功能显像,可以反映肾脏的滤过和吸收功能。

核素肾动态显像能从肾脏的大小、形态、功能、血流灌注等多方面观察急、慢性肾衰的肾脏变化,结合KP(双肾对示踪剂摄取的高峰值)、GFR(肾小球滤过率)、ERPF(有效肾血浆流量)等参数的测定,准确地评价肾脏的功能。

核素显像在评价肾功能时,常进行药物介入诊断,如通过注射利尿剂介入诊断尿路梗阻性病变、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介入诊断肾高血压、运动负荷介入诊断原发性高血压所致的轻度肾功能损害等[3],在整体评价、功能评定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点。

曾有研究发现,放射性肾图GFR对狼疮性肾炎检出率约为66.99%,高于尿常规、血尿素氮、肌酐等常规临床生化指标[4]。

Nishida等发现,99mTc-DTPA肾图能精确、简单而安全地评价运动相关性急性肾衰竭的程度[5]。

林伟等研究发现,肾功能受损时GFR/ERPF比值增大,ERPF减少较GFR明显,前者可作为评价肾功能受损的早期指标之一[6]。

然而核素显像的分辨率较低,不能清晰区分皮质及髓质,不能提供肾脏的精细解剖信息,且需要特殊的设备,检查耗时较长,并且具有一定的放射性危害,因此影响了其在临床广泛开展。

二、CT灌注成像CT灌注成像作为一种评价器官组织血流灌注状态的功能成像,随着CT扫描设备和相关工作软件的开发,已逐步开始应用于肾功能定量分析研究。

CT的灌注成像是一种功能成像,由Miles等[7]在1991年首先提出,它的理论基础是核医学的放射性示踪剂稀释原理和中心容积定律(centralvolumeprinciple):BF=BV/MTT。

CT对比剂具有核素的弥散特点,再通过不同的数学模型,计算出灌注参数,并给色阶赋值,形成灌注图像。

CT灌注成像力求通过量化的方式反映器官组织的血流特点和血管特性,以期对血流动力学改变做出评价。

形成的灌注图像能直观地反映组织中血流灌注的相对多少,其血流情况用不同颜色表示。

作为一种功能成像,CT灌注成像经静脉团注对比剂后对选定层面进行动态扫描,利用灌注软件即可自动获得时间-强度曲线(timedensitycurve,TDC),横坐标为时间,纵坐标为注药后增加的CT值,其反映对比剂在该器官中浓度的变化,即碘聚集量的变化,从而间接反映了组织灌注量的变化。

通过测定局部组织的碘聚集量,即可获得局部组织的血流灌注量。

高压恒速团注造影剂剂量与CT密度增加的线性关系、螺旋CT的高时间分辨力及CT特有的精确定位能力(高空间分辨力)共同构筑了反映组织血流灌注的不同要素。

刘晓晟等通过研究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急性肾功能衰竭(ARF)动物模型中的应用价值发现:在灌注图像上,每个正常兔肾皮质的灌注参数血流量(BF)、血容量(BV)均呈均匀一致的高灌注,用药后6h灌注明显降低,24h、48h渐有恢复。

对具体的参数值进行比较后发现,6h时间点肾皮质BF、BV值与正常者相比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

传统影像学对形态学的观察不能达到诊断急性肾衰竭(acuterenalfailure,ARF)的要求,CT灌注成像作为一种功能成像方法,能对ARF的组织血流变化进行观察和测量。

病变早期即在明显的病理改变出现之前,首先出现的是血流灌注的降低,ARF血流动力学改变先于形态学变化,因此,CT灌注成像可以反映早期ARF的血流动力学变化[8]。

Lerman[9]等发现肾动脉狭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肾皮质灌注量明显小于正常,而髓质不受影响。

Jean-Francois等[10]发现单侧肾动脉狭窄的肾脏CT灌注图像形态可分为3种:①双侧对称型;②狭窄侧灌注峰值延迟、增高;③狭窄侧峰值延迟变低,其中后2型与肾血管性高血压密切相关(P≦0.02),第1型与肾血管性高血压无关。

CT灌注成像用来评价组织的灌注情况,操作简单,数据采集时间短,空间分辨率高,重复性好,是活体状态下研究血流动力学较为理想的方法[11],即使肾内局部出现轻度的灌注异常,也会出现清晰的影像改变。

其局限性主要在于[12]:①只能扫查一个平面,因而在评价整个肾脏灌注功能的时候,需要假定整个肾脏的功能是均一的,但事实上,某些疾病状态下,肾脏可能表现为局部功能受损。

②病人的呼吸运动可能影响选择层面的准确性,导致测量误差。

③病人受到的放射性辐射相对较多。

三、MRI灌注成像磁共振灌注成像(perfusionweightedmagneticresonanceimaging,PWI)是一种反映组织的微血管分布和血流灌注情况的MR检查技术,经静脉团注造影剂后,当对比剂首次通过肾组织时,采取快速扫描序列成像,从而获得一系列动态图像,可用于反映肾功能的变化[13]。

其基本原理是:当顺磁性对比剂进入毛细血管床时,组织血管腔内的磁敏感性增加,引起局部磁场的变化。

对比剂首过期间,主要存在于血管内,血管外极少,血管内外浓度梯度最大,信号的变化受弥散因素的影响很小,故能反映组织血液灌注情况。

通过观察顺磁性造影剂Gd-DTPA在肾实质的灌注至肾盂排出的过程,并作出信号强度-时间曲线,称为磁共振肾图(magneticresonancerenogram,MRR),可用于半定量分析肾小球功能[14]。

MRI具有良好的空间和时间分辨率,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是目前MRI最常用的造影剂。

在T1像上可以观察到磁共振造影剂在肾脏皮质、髓质和集合系统聚集的过程,形成“MR肾图”,皮质的强化主要反映肾脏的灌注和滤过功能,髓质和集合系统主要反映肾小管的情况[15]。

曾有学者提出图像分割法,在图像后处理过程中,将肾脏图像自动分成皮质、髓质和集合系统3部分,使ROI描画的误差<5%[16]。

用ROI的方法得到的MR肾图,与核医学肾图一样分三期:快速上升期、缓慢上升达峰值、快速下降期[17]。

曾有研究显示,TDC第2阶段曲线下面积×ROI的体积(单侧肾脏的体积)即每侧肾脏的相对功能与核素肾图的结果相关性很好(0.92~0.97)[18~19]。

目前,对于肾血管性疾病的患者,ACE-I介入核素肾图是诊断的金标准,但其无法提供详细的解剖信息。

Prasad等研究发现ACE-I介入MR肾图在评价单侧肾动脉狭窄的血流动力学方面与ACE-I介入核素肾图一致[20]。

而且,MR肾图还能提供解剖和功能情况,比核素肾图更安全。

另外,不少临床研究提示,MR肾图可以有效评价肾脏的形态、灌注,了解肾脏排泄功能,并可对肾功能作定量分析,结果可与核素显像媲美[21]。

MR肾图的优点在于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对比、多层面成像及无创等优点,特别随着高性能梯度磁场、相控线圈及快速扫描技术的发展,MRI显示出很大的发展潜力。

目前,应用PWI虽然对肾脏形态的显示尚不能令人满意,但通过对灌注曲线的分析研究,可进一步对肾功能损害进行测定[22]。

四、实时超声造影成像定量分析技术近来,超声造影剂和实时超声造影成像技术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目前临床使用的超声造影剂具有以下特点:①无毒;②不影响生理平衡;③微泡尺寸小于红细胞直径,可通过毛细血管及肺循环;④微囊材料及内部气体无致敏作用,不成为抗原。

实时超声造影技术,可以在不破坏造影剂气泡的前提下,实时显示组织的造影剂灌注,使得精确的定量分析成为可能并变得可靠。

超声造影技术使肾血流动力学和血流灌注的研究达到微循环水平,肾脏显影的特点反映的是肾脏血循环的特点。

临床上对实时超声造影的定量研究,即团注动力学方法(Boluskineticsapproach)和造影剂的时间强度曲线分析(“充盈-廓清”曲线,也称Wash-in/Wash-out曲线分析)也已开始进行研究。

以描绘时间-强度曲线为基础的超声密度定量分析技术,是依据指示剂原理,将超声造影剂作为指示剂来对器官的血流灌注进行评价。

有关研究已经表明,造影剂微泡的血流动力学与红细胞相似。

当一定量的造影剂迅速进入血液后,根据脏器某部位的超声强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即可建立造影剂时间-强度曲线(time-intensitycurve,TIC)。

检查完毕后通过软件选取图像中的感兴趣区域(regionsofinteresting,ROIs),软件可自动提取区域内的回声强度随时间变化的数据,由于它结合了造影剂造影的动态过程和超声强度的变化过程,因此含有丰富的定量信息。

TIC就可以间接表示团注后造影剂在组织中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由此得出的相关参数如曲线下面积(areaundercurve,AUC)、峰值强度(peakintensity,PI),达峰时间(timetoPI,TPI),上升支斜率(positivegradient,PG=PI/TPI),平均渡越时间(meantransittime,MTT),峰值宽度(peakwidth,PW,90%PI之间所包含的时间)等参数,均表明与血流的变化有良好的相关关系[23~2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