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知识点梳理(小说、散文、诗歌)

考前知识点梳理(小说、散文、诗歌)
考前知识点梳理(小说、散文、诗歌)

考前知识点梳理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散文)

考点

情节(梳理概括;结构特点,作用)

小说人物(概括形象、性格;作用)

环境(特点,作用)

技巧、手法、主题

一.情节

(一)情节梳理概括

方法:

1.划分结构层次;概括每层内容。

2.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序幕、尾声。

(二)情节结构特点

1.线索(人,物,情感,事,时间,空间)

2.悬念(吸引读者、引人入胜)

3.抑扬(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然后陡然一转,出乎读者所料,从而使文势曲折多变,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4.照应(使小说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5.伏笔(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更严谨,情节发展更合理,前因后果更分明)

6.对比

7.衬托

8.铺垫

9.突转(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对表现小说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情节作用题

1.从情节本身的作用考虑

①线索,贯穿全文;

②为下文情节做铺垫或埋伏笔;

③照应前文或标题;

④设置悬念,引出下文情节;

⑤推动情节发展,转折(突转),产生波澜,出人意料。

2.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角度

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丰富、丰满)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

3.从情节与环境的关系考虑

点明了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或暗示了社会环境。

4.从情节与主题的关系考虑

点题、突出主题或揭示主旨。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

5.从情节与读者感受的角度考虑

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

作用类(一)开头的作用

1.设疑法(悬念法)

①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阅读的兴趣;引起读者的思考;②引出下文的情节;

③突出人物形象;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2.写景法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环境。

②渲染…气氛,烘托…环境。

③烘托人物…心情。④引出下文的情节

⑤揭示小说的主题。

(二)小说结尾的作用

1.本身的特点:悲剧、喜剧、大团圆、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戛然而止、(渲染…气氛,烘托…环境。)

2.情节角度

伏笔照应,使情节连贯,基调一致。

3.人物形象和性格角度

4.主题角度深化主题+分析(讽刺,揭露)

5、手法角度(手法+效果)

6、读者角度戛然而止,引起读者的思考,留下想象的回味空间,耐人寻味。

(三)小说标题作用探究题

1.环境角度:交代时间、地点等,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

2.情节角度:①设置悬念,②贯串始终,是结构严谨的线索,③推动(暗示)情节发展,④衔接照应。

3.形象角度:突出人物的形象或者性格。

4.主题角度:寄托情感、突出(揭示)主题,对主题的表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5.自身的表达特点的角度:运用象征、比喻、双关等手法。

6.读者角度:给读者带来思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小说标题意蕴探究题的3个步骤

第一步:点出标题所用手法的表达技巧,比如:象征、双关、比喻、反语(反讽)、反问、引用等。

第二步:分析标题的表层义,即把标题在文中所表示的最浅层的意思分析出来。

第三步:分析标题的深层义,深层义的挖掘要联系小说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等方面。(四)情节之线索作用题

①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使情节更跌宕,更完整,使结构更严谨。

②以......为线索,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③围绕......中心,突出文章......主题。

二、人物

(一)分析概括形象

1.审题:分析;概括;二者兼有。

性格;形象(外在形象、身份、地位、职业)

2.方法(看)

人物的语言、动作行为、细节、神态、心理;作者或别人的评价;生活的环境;情节;其他人的衬托、对比。

3.规范

每点概括+分析

(二)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主要是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①结合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性,

②结合社会现实分析人物形象折射的社会现象及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等。

(三)次要人物的作用

①线索人物,贯串全文的线索。故事的叙述者,见证人,真实可信。

②为主要人物服务,对主要人物起衬托作用;

③推动情节的发展

④揭示或凸显主旨。

三、人物

(一)自然环境

1.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

②情节(推动,暗示,铺垫);③人物(烘托,映衬)心情,形象;④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二)社会环境

1.交代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社会关系。

2.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影响、决定人物性格

3.揭示主题,社会本质特征。

四.技巧、手法小说是怎样叙述故事的题型答题角度总结

设问方式

1.小说在叙事谋篇方面很有特点,请简要说明。

2.作品是怎样叙述……故事的?

答题角度总结1.叙述方式:顺序,倒叙,插叙,补叙,平叙

2.叙述人称及视角:第一人称(给人真实感,令人信服,便于直抒胸臆)

第二人称(便于交流感情,给人以亲切感,便于强烈呼告。)

第三人称:(视野开阔,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便于客观描述。)

视角:全知全能视角、有限视角

3.情节安排(构思)技巧:线索、悬念、伏笔、照应、铺垫、抑扬、对比、衬托、突转、以……话题引入。

4.叙述安排上的技巧:对话、心理、回忆、叙述与写景结合、回忆与现实交织、时空集中。

五、主题探究

1.文本本身反映出的主题

2.背景角度(联系文本产生的时代,看它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3.现实角度(联系现实的生活实际,看它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技法

(1)主题的表现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①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②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③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④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2)对主题的挖掘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从作者背景看、从人物特征看、从情节发展看、从语言情感色彩看、从整体倾向看。

对主题的概括常用这样一些基本术语:①歌颂、赞扬、弘扬什么。②讽刺、批判、揭露、谴责什么。③揭示什么人生道理。④对什么现象的反思。⑤表达了什么情感。

散文

考点 1.含义 2.作用 3.赏析 4.筛选概括

(一)含义类词语含义,句子含义

方法1.表层含义

2.深层含义

词语:联系写作目的,比喻、双关、象征手法,词语语境,结合作者观点情感、文章主题。

句子:抓关键词,句子所处的位置(结构),手法,语境,写作意图,情感主旨。

(二)作用类

句段的作用

1.结构(悬念,伏笔照应,铺垫,首尾呼应,结构完整,承上启下)

2.内容(概括句段的意思)

3.情感主题(强化,突出,深化,揭示)

(三)赏析类

1.从句式入手常见的几种句式表达效果为;

a.疑问句,吸引读者,制造悬念

b.设问句,提醒注意,引发思考

c.反问句,加强语气

d. 感叹句,抒情强烈。

答题格式;这是个..........句,表达了........(作用)

2.从修辞、表现手法角度入手

答题格式;运用..........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手法及其作用手法,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从表达方式入手

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好处;叙述顺序的安排,倒、插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描写的特点,肖像、心理描写,侧面、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的作用。

散文常用的表达方式及作用;a.议论,点明事件的意义或文章的主旨,起到统领全篇、画龙点睛的效果。b.抒情,可以使文章具有感染力。c.描写,可使人、景、物再现的栩栩如生,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d.记叙,可使读者对人物活动和事件的发展、全貌有个清晰的了解。

答题格式;运用了.......的表达方式,点明了(写出、抒发或交代)........

4.从用词角度入手

答题格式;“........”一词,写出了.........的特点或内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5.从语句所在位置入手(结构)

一般有;从结构上统领全文、引出下文的.......、为下文........做铺垫等;在中间语句的作用一般是结构上承上启下、照应、伏笔;结尾的语句,作用一般是深化中心,升华主题,照应题目或开头,使结构严谨等。

6.从语言入手

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有什么表达效果。

(四)筛选概括类

1.摘取法

2.合并法

3.舍去法

4.提取法

诗歌鉴赏

考点 1.形象类 2.语言 3.手法 4.情感

一、形象类

(一)人物形象答题步骤

①概括:塑造了什么人物形象(遭遇、性格+身份)。

②分析:结合诗句分析人物性格(结合表达技巧)。

③情感:形象表现出的意义(情感)。(二)景物答题步骤

①描图景②点氛围③析感情(景——境——情)

景物描写的角度(方法):

①时空——远近、俯仰、早晚、四季等

②感官——嗅觉、触觉、听觉、味觉、视觉

③动静——动态、静态、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④虚实——虚写、实写、虚实相生、化虚为实

⑤色彩——色彩鲜明、色彩斑斓、色彩暗淡

⑥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用典等

(三)物象答题步骤

①指出形象(物象)并概括物象的基本特征;

②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形象(结合表现手法);

③点出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二、语言类

(一)炼字答题步骤

①释含义、明手法②描景象③点情境/表感情/谈效果

(二)炼句答题步骤

1.描景象

2.分析角度:①手法②意象意境③炼字④构思(先景后情,以景结情;重章叠句、铺垫、照应、过渡;开篇点题、卒章显志、以小见大)

3.效果/感情

(三)语言答题步骤

第一步:叙: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简练生动、婉约缠绵、委婉含蓄、雄浑豪放、慷慨悲凉)

第二步:析: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第三步:评: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三、表现手法表达技巧写作特色

(一)修辞手法:

1.比喻:有突出事物特征,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作用。

2.比拟:使描写生动形象;使画面鲜明灵动;使表情达意更别致,更隽永。

3.借代:使语言简练、含蓄,同时,能突现描写对象的特征,引发读者联想。

4.夸张: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使感情更强烈,更鲜明,更能感染人。

5.对偶: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6.排比:读起来感到琅琅上口,有一股强大的力量,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加强语气增加语势。

7.反复:强调,增强语气或语势;表达强烈情感的作用;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

充满语言美。

8.设问:问题引入,引起下文,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9.反问: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二)表达方式:

叙述: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件(《早发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广陵》)

议论:侧重于理趣的表达(《题西林壁》)

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如“离离”、“好雨”等,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借事抒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用典抒情)

描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正侧面描写,细节描写。描写内容及角度: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的变化;远近、上下等。

(三)常见的表现手法

赋比兴,抑扬,对比,想象、联想,衬托(正、反衬),烘托,列锦(意象叠加),象征,欲扬先抑,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小见大

(四)篇章结构

1.开篇诗句:总领全篇、开篇点题、开门见山、照应题目、渲染气氛、设置悬念、为下文做铺垫、

与下文构成对比、曲笔入题。

2.诗中:承上启下、呼应、层层深入、过渡、伏笔、铺垫

3.结尾:卒章显志、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

4.先景后情、以景结情、先总后分、抑扬

【表现手法答题步骤】

1、明确说出表现手法是什么。(明手法)

(如借景抒情,白描,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等)

2、该种手法在诗歌中的体现。(阐运用)

(要求:结合关键词句分析,描述)

3、分析该手法所达到的描写景物的效果。指出诗中所蕴含的诗人情感。(析效果、情感)

四、【情感类答题步骤】

(1)概括情感+分析(结合手法)

(2)情感①+分析;

情感②+分析;

情感③+分析

修身治学平天下

名校教会了我们什么?我想它并不仅仅教给了我们知识,更重要的是还传授给我们一些为人处事的道理。为人当自强不息,为学当求是创新,为世当胸怀天下,唯有如此,方不负韶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中对君子的描述,令很多人神往。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也被清华大学作为校训,在一代代的清华学子间传递。为什么这么多人强调为人的韧性与美德?我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以修身为先已给出了答案。只有一个人本身正如松、韧如竹,他的所作所为才是正义而有意义的。

故曰:“为人当修身,自强不息,以厚德载物”。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宋代学者张载对治学的理解。而新的时代又对治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诚如浙江大学教训:求是,创新。唯有求是才是对真理的追求,唯有创新才能走向更美好的未来。辉煌中国里有句话说“一个民族,不能总是用别人的昨天,来装扮自己的明天。”诚哉,斯言!我们在治学时应秉持求是的态度取其精华,再以创新为翼飞向更美好的未来。

故曰:“为学当求真,实事求是,勇于创新。”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周恩来总理的少年壮志;“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这是郑成功立下的峥峥誓言。如读书,本就不应该是为求田问舍、强取公侯,报效国家、安定天下才是其终极奥义。那“怀天下抱负,做未来主人”便是合肥一中的呼唤。不论是修养身心还是刻苦求学,凡事都应以国为先、以国为重,并要敢于有为国奉献的觉悟。为了这不老九州的光明未来,我们当志存高远,胸怀天下。

故曰:“为世当爱国,胸怀天下展望未来。”

人生而在也,为人当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治学当实事求是,敢于创新;为世当胸怀天下,展望未来。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成为《诗经》里“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君子,才能在学术上有所成就,有所开创,才能不负祖国期望,守护九州未来。

人生在世,当这样地修身治学平天下!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诗歌 练习题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练习题 命题人:侯小斌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下列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B.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 C.江流婉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D.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装镜台。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袅袅 ..兮秋风(微风吹拂的样子)帝子降兮北渚.(水边的浅滩) B.目眇眇兮愁予 ..(使我发愁)与佳期.兮夕张(日子) C.夕济.兮西澨(渡水)遗.余褋兮澧浦(遗弃) D.时不可兮骤.得(很快)登白兮骋望 ..(纵目远望) 3、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理解正解的一项是: 映阶碧草自.春色三顾.频烦天下计 天生丽质难自.弃君臣相顾.尽沾衣 A.两个“自”相同,两个“顾”也相同 B.两个“自”相同,两个“顾”

不同 C.两个“自”不同,两个“顾”相同 D.两个“自”不同,两个“顾”也不同 4、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与尔.同销万古愁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B.但.愿长醉不愿醒但.见悲鸟号古木 C.主人何为.言少钱烹羊宰牛且为.乐 D.将进酒,杯莫.停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5、下列各句中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不见 / 黄河之水 / 天上 / 来,奔流到海 / 不复 / 回。 B.五更 / 鼓角 / 声 / 悲壮,三峡 / 星河 / 影 / 动摇。 C.与 / 君歌 / 一曲,请 / 君为我 / 倾耳 / 听。 D.家住 / 吴门,久作 / 长安旅。五月 / 渔郎 / 相忆否 6、下列和“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在艺术手法上不同的一项是:A.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B.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C.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斯。 D.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7、诗人将静与动巧妙地统一在诗中,共同构成动人的意境,颇具艺术辨证法。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动静相衬手法的一项是: A.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许浑《夜归丁卯桥村舍》) B.鹤鸣楚山静,霜白秋江晓。(柳宗元《与崔策登西山》)

经典散文诗歌-经典散文诗

经典散文诗歌|经典散文诗 经典散文诗歌|经典散文诗 经典散文诗你知道有哪些,以下的经典散文诗相关文章,请继续往下阅读: 经典散文诗【1】 1、乡愁 余光中 小时侯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2、南方的夜

我们静静地坐在湖滨, 听燕子给我们讲讲南方的静夜。 南方的静夜已经被它们带来, 夜的芦苇蒸发着浓郁的热情── 我已经感到了南方的夜间的陶醉,请你也嗅一嗅吧这芦苇丛中的浓味。你说大熊星总像是寒带的白熊, 望去使你的全身都觉得凄冷。 这时的燕子轻轻地掠过水面, 零乱了满湖的星影── 请你看一看吧这湖中的星象, 南方的星夜便是这样的景象。 你说,你疑心那边的白果松, 总仿佛树上的积雪还没有消融。 这时燕子飞上了一棵棕榈, 唱出来一种热烈的歌声── 请你听一听吧燕子的歌唱, 南方的林中便是这样的景象。 总觉得我们不像是热带的人, 我们的胸中总是秋冬般的平寂。 燕子说,南方有一种珍奇的花朵,经过二十年的寂寞才开一次──

这时我胸中忽觉得有一朵花儿隐藏,它要在这静夜里火一样地开放! 3、教我如何不想她 刘半农 天上飘著些微云, 地上吹著些微风。 啊! 微风吹动了我头发, 教我如何不想她? 月光恋爱著海洋, 海洋恋爱著月光。 啊! 这般蜜也似的银夜, 教我如何不想她? 水面落花慢慢流。 水底鱼儿慢慢游。 啊! 燕子你说些什麼话? 教我如何不想她? 枯树在冷风裏摇, 野火在暮色中烧。 啊!

西天还有些儿残霞,教我如何不想她? 经典散文诗【2】 台上放着一碗面花 这是送给亲爱的他 他从来没有细看她 她从来没有怪过他 阳光照耀她的脸颊 岁月使它不再光滑 匆忙辛苦一辈子啊 只因他喊她一声妈 时间都去哪了? 只留下她的匆匆华发辛苦一生 她却从来没有说累了时间都去哪了? 只留下她的匆匆白发无怨无悔 她心里却只有牵挂的他经典散文诗【3】 我的梦, 有一个小城,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六单元知识点总结

古代诗歌散文复习材料(教师使用) 第四单元: 《庖丁解牛》知识点整理 一、实词 1.庖:厨师。 2.解:剖开、分割。 3.履:踩。 4.踦:支撑、接触。 5.砉:象声词。 6.騞:象声词。 7.中:合乎。 8.会:节奏。 9.道:天道,自然的规律。 10.进:超过。 11.方:在。 12.遇:接触。 13.官知:视觉。 14.神欲:精神。 15.批:击。 16.郤:空隙。 17.导:顺着、循着。 18.窾:空。 19.因:按照。 20.技经:脉络相连的地方。 21.肯綮:筋骨结合的地方。 22.軱:大骨。硎:磨刀石。 23.恢恢:很宽绰的样子。 24謋:象声词。 24委:卸落。 二、一词多义 善:善哉表示同意的应答词 善刀而藏之通“缮”,修治,擦拭 族:族庖月更刀众,一般的 每至于族丛聚,集结之处 三、虚词 为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介词,替,给 ②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都是动词。前一个,解的意思;后一个,作为的意思。 ③视为止,行为迟两个“为”同义,因为的意思。 ④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两个“为”同义,因为。 乎①技盖至此乎疑问语气词,呢。 ②进乎技矣相当于“于”,可不译。 ③依乎天理相当于“于”,可不译。 ④而况大軱乎表疑问语气,呢。 ⑤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形容词词尾。加强语气,表示强调。 然①奏刀騞然象声词词尾。 ②因其固然副词词尾,表“……的样子”。 ③虽然,每至于族……代词,这样。 ④怵然为戒形容词词尾,表“……的样子”。 于①合于《桑林》之舞介词,引出对象。 ②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介词,从。 ③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介词,对于。 ④虽然,每至于族介词,引出对象。 而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连词,表转折。 而况大軱乎连词,表递进。 提刀而立连词,表修饰。 善刀而藏之连词,表承接。 四、古今异义 天理古:天然结构。 今:常指天然的道理 固然古:本来的样子。 今:a.表示承认某一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 b.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 虽然古:虽然如此,尽管那样。 今:常用作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 至于古:动词“至”和介词“于”连用,相当于“到了。 今:a.达到某种程度;b.另提一事。 五、通假字 向:通“响”。盖:通“盍”。技:通“肢”。善:通“缮”。 六、词类活用 足之所履履,名词作动词,踩。 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岁、月,名词做状语。 七、特殊句式 臣之所好者,道也判断句 技经肯綮之未尝“之”字结构形成宾语前置:未尝技经肯綮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代词“是”作“以”的宾语,前置;介词结构后置视为止,行为迟省略句 八、相关成语 ①游刃有余:现在使用他来比喻技术熟练高超,做事轻而易举。 ②目无全牛:现在用一般指技艺达到极其纯熟的程度,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 ③踌躇满志:文中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意思。踌躇,现在用于形容犹豫不决的 样子。踌躇满志,现在指对自己取得的成就洋洋得意的样子。 ④切中肯綮:肯,骨间肉。綮,结合处。肯綮,筋骨结合的地方。 现在指正好切中事情的关键。 ⑤庖丁解牛:比喻掌握了解事物客观规律的人技术纯熟神妙,做事得心应手。 《项羽之死》知识点归纳 一、词类活用 1.项王军壁垓下壁,名词作动词,驻扎 2.项王则夜起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3.直(当)夜溃围南出南,名词作状语,向南 4.项王乃复引兵而东东,名词作动词,东行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文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文 【篇一: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文】 《湘夫人》(屈原)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鸟何萃兮频中,罾何为兮木上?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櫋兮既张。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赏析指导赏析示例 长恨歌/白居易 自主赏析 湘夫人/屈原 拟行路难(其四)/鲍照蜀相/杜甫书愤/陆游推荐作品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阮籍 杂诗十二首(其二)/陶渊明越中览古/李白一剪梅/李清照 今别离(其一)/黄遵宪 第二单元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赏析指导赏析示例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自主赏析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登岳阳楼/杜甫菩萨蛮(其二)/韦庄推荐作品 积雨辋川庄作/王维 旅夜书怀/杜甫新城道中(其一)/苏轼 扬州慢/姜夔长相思/纳兰性德 第三单元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赏析指导赏析示例 将进酒/李白自主赏析 阁夜/杜甫李凭箜篌引/李贺虞美人/李煜苏幕遮/周邦彦推荐作品

国殇/屈原燕歌行/高适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柳宗元菩萨蛮/温庭筠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 散文之都 第四单元 创造形象诗人有别赏析指导赏析示例 过小孤山大孤山/陆游自主赏析 庖丁解牛/《庄子》项羽之死/司马迁阿房宫赋/杜牧推荐作品 西门豹冶邺/褚少孙大铁椎传/魏禧 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气脉中贯 赏析指导赏析示例 六国论/苏洵自主赏析 伶官传序/欧阳修祭十二郎文/韩愈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苏轼推荐作品 狱中杂记/方苞陶庵梦忆序/张岱 第六单元 文无定格贵在鲜活 赏析指导赏析示例 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自主赏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李白项脊轩志/归有光推荐作品 游沙湖/苏轼 苦斋记/刘基

【以成长为主题的散文诗歌】以成长为主题的小说

【以成长为主题的散文诗歌】以成长为主题的小说 成长就是用希望编织的彩带,把美好的回忆和向往串联起来。成长的快乐,是最简单最单纯的一种快乐,它不需要什么理由。下面是给大家带来的以成长为主题的散文诗歌,供大家欣赏。 我喜欢听轻柔的音乐 虽然 它的幽扬 让心灵平静得似那湖面镜 把悲伤映得更加清晰 可每一个音符 都象小小的精灵 把附着身上的悲伤 轻柔地拉到空气里

这样 心也不会那么地痛了悲伤至极 言辞亦苍白 太多的悲伤啊 装在心里 一满就会化为泪水不自觉地涌出 即便湿润了衣裳 也会觉得倾之不尽直到有一天

伤口不再痛了 泪也收起来了 一切都变得淡定了 原来 自己又成长了 孩子, 不要逃避成长的烦恼。 世界不是你认为得那样小,明天也不是你想象得那般糟。条条大路通向罗马, 只要你肯为梦想不折不挠。

孩子, 不要逃避成长的烦恼。你曾为经受挫折而自扰,你曾为经常犯错而苦恼。否定之否定的认知规律,曲折前进圣人也躲不掉。孩子, 不要逃避成长的烦恼。知识是你进步的阶梯,兴趣是你最好的向导。为真理献出你的心血,

为理想付出你的勤劳。 孩子, 不要逃避成长的烦恼。 懒散只会带来精神的空虚, 求知才让灵魂感受到美好。 坚持形成习惯, 习惯会将你的人生定位得很高,很高……孩子, 不要逃避成长的烦恼。 前方的路, 我们一起去寻找……

嘿,女孩; 你今年20; 你孤独却不骄傲; 你不伤心也不会笑; 你没有梦幻也现实不了; 你想的你一个平凡的人; 牵着平凡的你; 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 嘿,女孩! 你说你忘了曾经的梦想; 你说画笔提不起来也忘了歌唱;

人教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祭十二郎文》文言知识点总结

祭十二郎文 通假字: 远具时羞之奠通“馐”,美味食物 零丁孤苦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皆不幸早世通“逝”,死 敛不凭其棺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 终葬先人之兆通“垗”,墓地 以待馀年通“余”,剩下的 悠悠苍天,曷其有极通“何”,什么 一词多义: 诚 乃能衔哀致诚(诚意,名词) 诚知其如此(果真,如果,连词) 所谓天者诚难测(实在,副词) 幸 皆不幸早世(幸运,形容词) 教吾子与汝子,幸早成(希望,动词) 以 以为虽暂相别(认为,动词) 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因为,介词) 省 不省所怙(知道,动词) 汝来省吾(探望,动词) 孤 吾少孤(幼而丧父,动词) 零丁孤苦(孤单,形容词) 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孩子,名词) 长 吾少孤,及长(长大,动词) 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年长,形容词) 长吾女与汝女(养育,动词) 终 言有穷而情不可终(尽,动词) 终葬汝于先人之兆(最终,副词) 致 乃能衔哀致诚(表达,动词) 将成家而致汝(使...来,使动) 就 既又与汝就食江南(赴、到,动词) 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就职,任职,动词)知 而寿者不可知矣(预知,动词)

死而有知(灵魂,名词) 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知道,动词) 其 亦未知其言之悲也(她的,代嫂嫂,代词) 诚知其如此(它,代事情,代词) 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难道,副词) 其信然邪?其梦邪?(是...还是...动词) 又可冀其成立邪(他们,代词) 其又何尤?(这,代词) 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大概,恐怕,副词) 敛不凭其棺(你的,代词) 其的用法 其一、代词 1. 人称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指代人、事或物,相当于“名词﹢之”,可译为“他(她)的”“他(们)的”。 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其,代嫂嫂)——我当时虽然能记事,但也还不能体会她话中的悲凉啊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其,代韩会)——你纯正聪明反而不能承受他的恩泽呢? 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其,代汝之子和吾之子)——年轻力壮的人尚且不能保全,像这么大的孩子,又怎么能希望他们成人立业呢? 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代死讯)——是真的这样呢?还是在做梦呢?(2)有时活用第二人称。译为“你的”。 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其孥。(其,代十二郎)) ——你来看望我,住了一年,请求回去接你的妻子儿女。2、指示代词。(1) 用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面,起指示作用,可译为“那”。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那以后四年,才回去看你。 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 ——那剩余的奴婢,叫他们一起守丧。 其二、语气副词(用在句首或谓语前) 1、表示转折、推测,可译为“大概”。呜呼!其信然矣! ——唉!大概是真的了! 自今以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从今以后,我将没有什么意趣生活在这世间了。 2、表示反诘,用法同“岂”,可译为“难道”。如吾之哀者,其能久存乎?——像我这样衰弱的人,难道还能长活在世上吗?呜呼,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 ——唉,难道竟然会因此而丧了命吗? 其三、连词 1、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

短小的经典散文诗歌朗诵经典散文诗歌朗诵大全

[短小的经典散文诗歌朗诵] 经典散文诗歌朗诵大全 散文诗作为一种文学新形式于二十世纪初进入中国,影响了很多中国诗人的诗歌创作。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短小的经典散文诗歌朗诵的内容,希望对你有用。短小的经典散文诗歌朗诵篇一:幸福,是什么 妈妈,幸福是什么? 我想对您说: 是孩子睡好觉, 一睁眼, 正好看到妈妈—— 在对他 笑, 那种慈爱, 让孩子觉得—— 世界都是他的! 妈妈,幸福是什么? 是孩子睡觉的时候, 您在—— 他的身边紧紧地挨着他, 孩子在呼吸的时候—— 就会很安全! 哪怕, 家里就咱俩! 虽然, 我还小, 只要—— 有妈妈的温暖, 世界都是我的! 妈妈,幸福是什么? 是您—— 花白了头发, 换来了我的青春! 是您的皱纹, 托起了我的明天! 妈妈, 有您在, 我永远就是一个孩子! 妈妈, 您在我的面前, 我就有淘气的理由! 妈妈, 您在家就在, 我在希望就在! 妈妈,

幸福很简单—— 只要有我和您在一起, 我一睁眼—— 您就在! 您累了—— 有我在! 妈妈, 亲爱的妈妈, 孩子已经长大! 您—— 却苍老了! 祝愿, 妈妈的幸福—— 能长久一些! 短小的经典散文诗歌朗诵篇二:母亲 你家中的破门 遮住的贫穷很美 你坐在窗前 面容苍老惆怅 梦里飞过的地方 请把它填上 远方,远方 收起你的殷勤 哪怕熄灭星星 浪子你该回去 那最远的地方不叫家乡短小的经典散文诗歌朗诵篇三:牵着女儿的手 牵着女儿的手, 幸福在心头。 晨阳照在小路上, 双影留身后。 牵着女儿的手, 成长路上走。 欢声笑语常相伴, 哭哭闹闹也曾有。 牵着女儿的手, 偶有小烦愁, 互为闺蜜友, 身心不自由。 牵着女儿的手, 今世一起走。短小的经典散文诗歌朗诵篇四:朋友,一生一起走 大海,让我看到了希望! 春来了,

小说和散文区别要点

小说与散文区别要点 散文就是抒发作者主观情感的写实性文体 一、真实与虚构 现代散文区别于小说、戏剧文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要求写真人真事,或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加工。散文中的人物、事件,必须就是生活中真实存在的,至少也应有相当根据;但它所允许的艺术加工程度要比报告文学大些,它强调人物事件的主要方面符合客观真实,不像报告文学那样,要求所写的人物言行乃至时间、地点、事件都必须准确无。(当然,散文也允许适当的虚构,但进入90年代后,随着文学环境的宽松、作者心态的自由与生存方式的改变,散文也变得越来越自由开放了。比如贾平凹的游记就有大量的虚构性成分。余秋雨的《道士塔》、《这里真安静》等作品,更就是将小说的场面描写、戏剧的情节冲突移植到了散文中。于就是,“有限制虚构”的观点被提了出来。如鲁迅的《野草》,比如冰心的《小橘灯》,我们一般当散文来读,可冰心说那就是虚构的,还有孙犁的《山地回忆》,一般也当作散文,其实也就是虚构的) “小说就是用散文写成具有某种长度的虚构故事”(《小说面面观》第3),而小说虽也就是取材于作者个人对生活的感受,但只要有想法,故事就可以虚构,就是可以凭空发挥想象力演绎出来的。 二、关于第一人称“我” 散文就是以人以景以物抒发作者主观感情,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散文描写时注重的就是一个“情”字。散文创作主要以作者的意志为转移,作者说这山美,这山就美,作者说这水美,这水就美,作者说这人美,这人就美。 散文中的“我”,常常就是作者自己,与小说中的“我”有很大的不同。散文写作就是作者感情的发泻,文随情动。散文则否,可以作者直接进入文本,因此,从这个角度讲,散文不就是叙述,而就是自述,就是作者的自我叙述;散文侧重抒情的时候,散文便与诗歌接近,从这个角度说,散文又就是作者的自白。 小说创作的主体要做“隐身人”,把叙述对象抛给读者,自己最好躲得远远的,最好不要参与到小说中来指点评说,那种超然物外的隐身叙述,被认为就是小说的高致。 小说创作时,虽然也就是作者感情寄托,但作者的感情却被小说中的人物控制,当一个成功的小说人物的个性形成后,小说的故事就不以作者的意志发展了。这时候的小说创作则就是文随小说中的人物而动了。此时,不就是作者想把这个“人物”如何就能如愿以常了,文中人物的命运则就是随由她牵动的故事的发展而发展了。小说则以情节烘托人物,以环境衬托人物,以故事刻划人物,小说描写时注重“刻划”二字。 散文中的“物”,“景”,“人”就是平等的,没有主次之分,可以相互“烘托”“衬托”。但小说中的“物”与“景”则就是为小说中的“人”服务的,就是刻划小说人物的导具,三者之间有主次之分。 小说创作时作者的意志则要受小说人物生活的时代,环境与她的个性所支配。作者本意就是想写一个坏人,当作者在描写这个坏人与这个坏人所处的时代与环境时,这个坏人会无意中成为一个好人,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妮娜与吴存恩的猪八戒就就是例子。这也就是很多作者在创作时,人物形象与她的命运在行文中与作者构思时的安排发生了大的改变的原故。 小说创作时,虽然也就是作者感情寄托,但作者的感情却被小说中的人物控制,当一个成功的小说人物的个性形成后,小说的故事就不以作者的意志发展了。这时候的小说创作则就是关于文随小说中的人物而动了。此时,不就是作者想把这个“人物”如何就能如愿以常了,文中人物的命运则就是随由她牵动的故事的发展而发展了。 小说创作时作者的意志则要受小说人物生活的时代,环境与她的个性所支配。作者本意就是想写一个坏人,当作者在描写这个坏人与这个坏人所处的时代与环境时,这个坏人会无意中成为一个好人,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妮娜与吴存恩的猪八戒就就是例子。这也就是很多作者在创作时,人物形象与她的命运在行文中与作者构思时的安排发生了大的改变的原故。 三、关于主旨 散文创作不能像诗歌那样与客体直接同一,不能像诗歌那样高喊“我就是天狗”,“我爱您,塞北的雪”,但作者又必须把自己对客体的感受告诉读者,散文的主旨一般都就是比较明确的,如比杨树象征北方农民坚强的性格、菊花象征君子、荷花象征高雅的读书人。 小说一般都不明确揭示主旨,作品的内涵让读者去品味、感悟。 四、关于情节 散文的情节常常就是两两对比,事不过三。情感变化呈带状渐次展开,经过不过的反复,在结尾时达到矛盾的解决与境界的飞升,一般就是以圆合收场的。以《背影》为例。

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本第六单元测试题

第六单元文无定格贵在鲜活 (90分钟100分) 一、基础知识(30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以瓮报牖,仇爽.垲也爽:舒服。 B.字.而幼孩,遂而鸡豚字:教……写字。 C.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方:方法。 D.得不焚,殆.有神护者殆:大概。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累:堆积。 B.迩.年狱讼,情稍重迩:远。 C.俾.困苦不可忍,然后导以取保俾:使。 D.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了:了解,明了。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和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料得清贫 ..辍飧饔以劳吏者..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C.吾小人 B.奸民久于狱,与胥卒为表里 .. ..D.大块假我以文章 5.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用法,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不次.岁月,异年谱也C.甚善。名.我固当 B.余今大梦将寤,犹事.雕虫D.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6.下列句子中的虚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B.昔有西陵脚夫为.人担酒凡长安富豪人为.观游及卖果者 C.犹思摹榻二王,以.流传后世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D.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天之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7.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如兔起鹘落,少纵即逝C.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 B.早缫而绪,早织而缕D.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8.下面是对不同年龄的代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而立②花甲③耄耋④始龀⑤弱冠⑥古稀⑦知命⑧不惑 A.④①⑤⑦⑧②③⑥C.④⑦⑤②⑧①⑥③ B.④⑦①⑧②⑤③⑥D.④⑤①⑧⑦②⑥③ 9.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古代对人的称谓时常先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如“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 B.古代自称时则常用谦词,帝王则自称“孤”“寡人”,如“寡人之于国也”;而一般人则自称“愚”“仆”等,如“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报任安书》)。 C.古代若对他人不敬时常用贱称,如“小子”“竖子”等,如“竖子不足与谋!” (《鸿门宴》)。 D.古代在称谓前加“先”表示对逝者的尊称,如“妪,先大母婢也” (《项脊轩志》);在称谓前加“从”则表示叔伯关系,如《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10.补充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使完整。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故哂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2)夫天地者,__________________。(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3)会桃花之芳园,__________________。(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4)借书满架,偃仰啸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归有光《项脊轩志》) (5)三五之夜,明月半墙,__________________,风移影动,__________________。(归有光《项脊轩志》) 二、阅读鉴赏(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全册)教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 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诗人的代表作品。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 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讨论式教学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历史悠久。如果从《诗经》算起,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古人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成诗歌。这些诗歌已经流传了千百年。那么,我们如何穿越时空去理解那些诗歌的内容和主旨呢?其实古人已经摸索和总结了很多的诗歌鉴赏理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两千多年前的孟子所提出的重要的诗歌鉴赏理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下面就让我们试着用自己的心灵来感受中国古诗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理论指导之一:以意逆志 ①“以意逆志”的赏析方法介绍: 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注:以,用;意,自己的切身体会;逆,推测;志,作者写作诗歌的本意) 这也就是说,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常常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也就是把自己当作诗人,然后“将心比心”去领会、推测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 ②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把这种鉴赏方法运用到具体的诗歌鉴赏中呢?接下来,请大家一起来欣赏下面一首诗歌: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请同学们把这首诗歌有感情地齐读一遍。 2、大家想想:这首诗歌体现的是诗人怎样的愿望?你是从哪些词句感受到这一点的?(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及时点评。)参考:①这首诗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所作,写秋晚山景,借以表达作者对纯朴安静、放纵山林生活的热爱。诗人描绘了山中秋雨过后清朗明净的月夜:松间的明月、石上的清泉、竹林中的浣女、溪中的渔舟有机地构成了一幅明丽的画图。 ②此诗为王维山水诗中的名篇。雨后秋山明快舒朗、清新鲜洁的环境特点构成了全诗的基调。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及对理想境界之追求。 明月清泉,竹喧莲动,浣女归舟,层次鲜明,因果清晰,且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构成一幅清晰和谐的雨夜秋山图。 (以此问题为基础,引导学生领悟:我们要正确把握一首诗歌的主旨,就得从正确解读诗歌文辞入手。) (幻灯显示)解读文辞,揣摩情意 3、历来评者认为此诗“诗中有画”,那么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图景让诗人如此向往归隐生活呢?试结合你的体验和感受描绘出诗中的画面。(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及时点评。) 以此问题为基础,引导学生领悟:我们的人生体验对于欣赏古典诗歌也很有帮助。在正确解读诗歌文辞的基础上,再结合我们的体验去解读诗歌,我们就能真正领会到诗中的情趣 (幻灯显示)融入体验,体会情趣 教师进一步引导:其实,正是因为我们不断地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主观感受融入到诗歌当中,使诗歌获得一种恒久的生命力。“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有的诗句还生发出新的旨趣。如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总结归纳:在欣赏这首诗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学到了欣赏诗歌的一种基本方法,即孟子提出来的“以意逆志”。而且孟子在《孟子?万章上》说:“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请同学们谈谈你们对这种理论的理解。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总结归纳。 (幻灯显示)我们在解说诗歌的时候,要正确理解词义、字义,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地理解诗歌的主旨。(解读文辞,揣摩情意;融入体验,体会情趣;超越原意,推陈出新。) 三、理论指导之二:知人论世 刚才,我们重点从读者与诗歌作品之间的关系探讨了诗歌欣赏的方法,接下来,我们试着从作者层面——知人论世来欣赏诗歌。 ①“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介绍: 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地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 ②那么,我们怎样运用“知人论事”的鉴赏方法来鉴赏诗歌呢?课文中为我们归纳了几点? 明确:a、尽量利用现存的各种史传材料和后人的评述,全面把握作者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提示:所谓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主要指的是作者一生的遭际、追求及理想、人格、品质等)b、弄清作品创作的具体时间也是十分重要的。(可结合题目和注释如例一诗) c、还要全面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风俗等背景知识。 ③请欣赏李清照的《一剪梅》,运用“以意逆志”的诗歌理论推断此词的主旨。(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及时点评。)(幻灯显示,同时播放此词的歌曲)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我们在初中学过她的另一首优美的词《如梦令》(幻灯显示)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讨论1:两首词表达的情感以及作品风格有什么不同? 《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风格清新明快,不事雕琢,给人以美的享受。 《一剪梅》李清照写与她的丈夫赵明诚分别后的思念心情。文词清丽,意象蕴藉,抒发了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体现了哀婉悱恻的风格。 讨论2:导致诗人不同情感的原因是什么? 《如梦令》表达了她早期少女的那种天真、率真与浪漫的情趣和心境。 《一剪梅》是李清照写与她的丈夫赵明诚分别对其的绵绵思念。 由此引导学生明白:(幻灯显示)境遇不同,诗情有别 进一步引导:还有其他影响诗歌情感和诗歌风格的因素吗? 学生思考发言。其他学生及时纠错和补充。 明确:另外,诗歌能反映特定时代的风气和时代精神。我们在全面了解了作者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风俗之后,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内容以及作品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如同为离别诗,汉末多离别的哀怨,而盛唐普遍呈现乐观的基调。 (幻灯显示)时代不同,精神迥异 总结归纳: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这就是“知人论世”是欣赏方法。(幻灯显示) 我们在欣赏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注意:1、诗人不同,诗风各异;2、境遇不同,诗情有别(诗人一生的思想不是一成不变的,写于不同时期、地点的作品,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感情基调和旨趣。)3、时代不同,精神迥异。 第二课时 一、自主鉴赏 下面,请大家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自主赏析本单元的一首杜甫诗歌《蜀相》(打开课本P14) ①朗诵全诗,体会全诗的感情基调如何? 明确:感伤的、叹惋的。 ②诵读指导: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感伤的、叹惋的,那我们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赏析知识归纳

——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表现手法 第一单元 1、《长恨歌》——白居易 表现手法:以景衬情 思想内容:诗歌既对李、杨真挚爱情的歌颂,也有对明皇迷色误国的讽喻。 2、《湘夫人》——屈原 表现手法:比兴、铺陈 思想内容: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真实感情和美好愿望。 3、《拟行路难》——鲍照 表示手法:比兴 思想内容:表达了诗人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下的遭受压抑的激愤之情。

4、《蜀相》——杜甫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 思想手法:通过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同时惋惜他壮志末酬,来表现自己的痛苦心情。 5、《书愤》——陆游 表现手法:对比、用典、白描 思想手法: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 6、《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阮籍 表现手法:以景抒情 思想手法:抒写愤世嫉俗、感慨郁闷的内心世界。

7、《杂诗十二首》其二——陶渊明 表现手法:移情于物 思想手法:抒发了时光流逝,有志难酬和世无知音的寂寞。 8、《越中览古》——李白 表现手法:用典、对比、虚实结合 思想手法:表盛衰无常的感慨。 9、《一剪梅》——李清照 表现手法:以景抒情 思想手法:极言自己独居生活的寂寞和相思之苦。 10、《今别离》(其一)——黄遵宪 表现手法:对比

思想手法:以别离之苦写新事物和技术的昌明。 第二单元 1、《春江花月夜》——张苦虚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 思想手法:抒发了诗人对宇宙奥秘的遐想、探求和对人生的无限沉思和感叹。 2、《夜归鹿门歌》——孟浩然 表现手法:对比、用典 思想手法: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3、《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表现手法:想象、夸张、比喻、对比、衬托

2019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理解性默写(附答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理解性默写(选修) 诗歌部分 第一单元 一、白居易《长恨歌》 1.《长恨歌》中“,。,。”从黄昏到黎明,集中描写了唐玄宗夜间被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 2.《长恨歌》中表现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迷恋已经引起公愤的句子是:“, 。” 3.《长恨歌》中采用浪漫主义手法寄志托物重申誓言的诗句是:,。 4. 文中描写杨贵妃天生丽质(貌美)的句子是:,。 5. 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有两个表示情愿相爱永不变心的诗句,这两个诗句是,。 6. 表现贵妃对玄宗绵绵不尽的相思的句子是: 7..渲染出凄凉情景的句子是:,。 二、屈原《湘夫人》 1.《湘夫人》中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的诗句是“,。”。 2.毛泽东《七律答友人》中“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就是化用《湘夫人》中的““,。”两句诗。 3.“,。”两句诗表现湘君离开期约地点时劝自己把眼光放远,在旷达自解中见出对幸福爱情生活永不放弃的执着。 4.“,。”写湘君把外衣抛到江中去,把单衣丢在澧水旁。是希望湘夫人能知道他曾经来过。 5.《湘夫人》中运用比兴手法写湘君不敢对湘夫人表白心迹的句子是:, 。 6.《湘夫人》中,湘君抛弃湘夫人的赠礼,显现出绝望情绪的句子是:, 。 三、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

1.鲍照的《拟行路难》开头用比喻的手法对当时门第决定人生这一古代的血统论发出愤怒的控诉的两句诗是“,。” 2.李白的《行路难》用比喻手法表达人生路上的艰难险阻的两句诗是 “,。” 3. 在《拟行路难》中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诗句是“,。” 4.《拟行路难》(其四)中表现作者极度矛盾和忍辱负重的句子:, 。 5.《拟行路难》(其四)中的“,。”以浅近的比喻说明复杂的现实内容。 6.“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在《拟行路难》中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诗句是“,。” 四、杜甫《蜀相》 1.杜甫《蜀相》中高度概括、评价诸葛亮一生伟大功业的句子是“,。” 2.《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 3.《蜀相》中以乐景写哀情,感叹碧草娇莺无人赏玩,显出英雄长逝,遗迹荒落,流露出对诸葛亮的深沉悲痛的两句诗是“,。” 4.《蜀相》中以幽静的春景衬托出的庄严肃穆气氛的诗句是“,。” 5.《蜀相》中写诸葛亮才智和功业的诗句是“,。” 6.杜甫《蜀相》中的“,。”以高度凝练、精辟的语言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和才德。 7.《蜀相》结尾两句“,。”,作者对诸葛亮的思表达了无限的哀思,对于他未能实现复兴汉室、统一中原的天下大计,深表痛惜。 8.姜夔《扬州慢》词序中“寒水自碧”一句与杜甫《蜀相》中的“”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五、陆游《书愤》 1.《书愤》在今昔对比中更强烈地抒发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情怀的诗句是 “,。” 2.《书愤》记述两次抗金胜仗的句子“,。” 3.《书愤》中用典明志的诗句是“,。” 4.《书愤》中采用蒙太奇手法构成一幅幅堂堂正正、浩浩荡荡军容画面的诗句是 “,。” 5.《书愤》同是歌咏诸葛亮,杜甫《蜀相》中的“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注重他的丰功伟绩;

中考必备:文体知识(诗歌、散文、小说、词、曲等)

文体知识 文学体裁包括古代文体常识和现代文体常识两点。 古代文体:古代文体大致上可以分为韵文、骈文、散文,包括史传文。 韵文,即讲究押韵的文体,包括诗、词、赋、铭。散文,包括史传文、议论文、杂记文、应用文等。骈文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下面择其重点予以说明。 一、古代文体 1.古体诗、近体诗 唐朝人把唐朝时盛行的格律很严的律诗、绝句称为近体诗,把唐以前的格律不严、形式较为自由的诗称为古体诗。现在一般把律诗和绝句称为近体诗,而把其他的统称为古体诗。古体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诗经》、《乐府》也属于古体诗。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种,又有五言和七言之别。律诗共八句,分四联: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偶句押平声韵,中间两联的上下两句要讲究对仗。绝句共四句,其格律要求大体上与律诗相同,只是上下两句的对仗要求不是很严。 2.辞、赋、骈文 辞即楚辞,属诗歌。篇幅、句子较长,句式参差错落,形式自由,多用“兮”字,以抒情为主,有浓厚的浪漫色彩,以屈原的《离骚》为其代表。 赋,源于战国后期,句子大体整齐押韵,间杂散文句式,着力铺陈事物,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代表人物为司马相如。 骈文,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全篇基本上用对偶句构成,讲究用典,词藻华丽,因大多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又称“四六文”,也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高中学过的《朱元思书》、《阿房宫赋》便是此种文体。 3.词、曲 词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盛行于宋。是诗歌的发展,故称之为“诗余”。它有多种词牌,各种词牌都有其固定的格式,包括字、句多少,平仄押韵等。其句式长短不一,又称为长短句。按字数的多少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字至90字)、小令(58字以下)。 曲,盛行于元代,故称“元曲”,也是配乐的诗。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是清唱曲,杂剧是演出曲。散曲又可分为小令和套曲两类,其中小令由一支曲子组成,套曲也叫套数,由多支曲组成。杂剧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其结构是四折(相当于四幕)加一个楔子(序幕),其构成有科(人物动作、舞台效果的说明)宾白(人物对话、独白等)、唱词,角色有旦(女角)、末(男角)、净(花脸)、外(老年男子)、丑(丑角)等。曲有曲牌,规定其字数,句数、平仄、押韵的固定格式。宫调表示曲调声音的高低。 4.史传文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文学常识清单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文学常识清单《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文学常识清单柳栖士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文学常识清单 1) 《长恨歌》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新乐府运动”“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映人民疾苦,揭露社会黑暗的《新乐府》《秦中吟》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 2) 《湘夫人》《国殇》屈原字原名平浪漫主义诗人《楚辞》为楚地民歌发展起来的新诗体“楚辞体”“骚体”反映人格魅力和艺术成就的《离骚》根据楚地民间祭祀乐歌改作加工的《九歌》 3) 《拟行路难》鲍照鲍明远鲍参军南朝宋发展了七言诗门阀制度下的怀才不遇 4) 《蜀相》《登岳阳楼》《阁夜》《旅夜书怀》杜甫杜工部杜拾遗号少陵野老字子美“诗史”“诗圣”成立七言律诗诗风沉郁顿挫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无家别垂老别新婚别 5) 《书愤》陆游字务观号放翁“中兴四大家”之一诗风深沉蕴藉 6) 《咏怀八十二首》阮籍字嗣宗“建安七子”阮瑀之子“竹林七贤”之一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用诗歌抗争黑暗政治 7) 《杂诗十二首》陶渊明字元亮字渊明名潜开创“田园诗”“田园诗人”“隐逸诗人”《归园田居》《杂诗》 8) 《越中览古》李白字太白青莲居士《将进酒》时被“赐金放还”八年之久 9) 《一剪梅》李清照易安居士 10) 《今别离》黄遵宪子公度人境庐主人“诗界革命”“史诗” 11)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吴中四士”张若虚贺知章张旭包融闻一多称“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12)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孟山人孟襄阳山水田园诗与王维并称 13) 《菩萨蛮》韦庄字端己与温庭筠并称“温韦”“花间派”词人代表作家《浣花集》 14) 《积雨辋川庄作》王维字摩诘诗佛王右丞 15) 《新城道中》苏轼字子瞻“三苏“苏洵苏轼苏辙北宋诗坛最有成就诗人 16) 《扬州慢》姜夔字尧章白石道人

关于母爱的诗歌、散文、小说

一、母亲 你的泪水是我的忧伤你的笑容是我的安慰你的疼爱是最温暖的言语 让我坚强你的手臂是最大的海港让我撒娇我是你丢不下的挂牵 你是我心中永远的依恋母亲——你是我生命的家乡 二、永恒的妈妈 当第一次睁开初生的双眸最先看到的是人母的无比圣洁慈爱的睇视和欣喜的泪流—— 眼睛一眨不眨,仔细的盯着你你朦胧无知的心本能地律动却无法表述亲情只一阵四肢乱舞急得你——忍不住大声啼哭经过多少个日日夜夜的抚育终于坐直子你小小的身躯 在调整了情商和智商之后决不等待,径直喊出了生命中最珍宝的第一声——妈妈 这是最感人的原始蕴蓄无论世界上流韵着多少种语言只有这一声呼喊绝对的相同 没有什么乐音,没有什么诗歌能比这一声更动人 陶润之母爱诗歌 我走了,妈妈我走的时候噙一眶泪水没有回头没有敢回头我知道那不经意的回首会让你的不经意的眼神辛酸的笑容将我挽留我知道你脸上一定挂着微笑 可你的心在流泪啊,妈妈儿心里明白你只说了句:去吧,孩子倦子归时,妈妈等你 我走了,妈妈我走的时候噙一眶泪水没有敢回头当我转过门前的那片枫林 你看不见我了当枫林那湿湿的泪雨从心里流出你看不见我了只是啊,妈妈 我再不能抑制,再难止住如线的泪水我回头了,妈妈我才敢回头 我还是回了头尽管泪眼看不见黄土但是我知道妈妈,你还在扶门张望你的儿子 久久的,不愿回头多少次梦中哭着,喊着妈妈,我要回家多少次梦中看见,妈妈 你用你温暖的手轻轻地抚摸着我哭泣的伤口哦,妈妈我知道,你一直在我身后 带着鼓励的目光含着希翼的眼神挂着等待的笑容……我知道了,妈妈 你一直站在我身后每当午夜梦回总有一个声音:去吧,孩子倦子归时,妈妈等你 是血与脉的相通相融是儿女的福母亲的痛 [诗歌]母爱 母爱是高山如此厚重母爱是大海如此澎湃母爱是小溪如此涓涓不息 母爱是美酒如此越陈越醇母爱是博大精深的书字里行间都透露着爱 母爱犹如春天的风她轻轻拂过大地才会一片绿色母爱是天上的云 总让烈日先从她的身驱穿过给大地呼风换雨降祥和母爱是雨后的霞 总让清洗过的大地不弃的躺在怀里把七彩人生梦谱写在高高的天际 母爱/清流居士 此文献给那些在外务工的年轻妈妈 母爱是初升的晨曦带上了云彩要远行年轻的妈妈看着酣睡的儿子 深情一吻他的小额一行眼泪在如杏地眼眶里打转母爱是夜晚的月光

【知识整理】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知识整理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文言知识整理 一、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砉然向.然 2、技盖.至此乎 3、善.刀而藏之 4、骑皆伏.曰 5、乌江亭长檥.船待 6、往往阳狂垢污 7、扣其乡及姓字 8、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9、皆不幸早世 10、敛不凭其棺11、少纵则逝矣 12、駴駴为野人13、既然已 14、早缫而绪15、鼓瑟希 16、暮春者,春服既成 17、序天伦之乐事 18、而母立于兹19、覆之以茆 20、楛竹之笋21、其槚荼亦苦于常荼 22、燕坐于华堂之上 23、籍柔覆温之躯 24、终葬先人之兆25、与可没于陈州同 26、前十有九年27、零丁孤苦 28、少有连,必多方钩致 29、暴秦之欲无厌 二、找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 1、信造化之尤物 2、与江山相发挥 3、其间一日阻风不行 4、所见无非牛者 5、依乎天理 6、因其固然 7、虽然,每至于族 8、吾见其难为9、视为止,行为迟 10、期山东为三处11、乃分其骑以为四队 12、左右皆泣13、地方千里 14、各抱地势,钩

心斗角 15、隔离天日 16、韩魏之经营17、齐楚之精英 18、可怜焦土 19、而气候不齐 20、欲以此驰骋当世 21、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 22、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色 23、使从事于其间 24、七省好事者皆来学 25、长子灿七岁,少同学 26、吾始闻汝名,以为豪 27、其实亦百倍 28、思厥先祖父29、然后得一夕安寝 30、至于颠覆31、可谓智力孤危 32、刺客不行33、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34、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35、与其所以失之者 36、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37、至于誓天断发 38、明年,丞相薨 39、又可冀其成立也 40、而齿牙动摇41、几何不从汝而死也 42、吾将以为袜43、而心识其所以然 44、余叩所以45、量其家之所有以为剂 46、然后得死47、吾辈无生理 48、一寒士乡试中式 49、既然已,勿动勿虑 50、不抑耗其实而已 51、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 52、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