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篆刻艺术资料
中国的书法与篆刻艺术

中国的书法与篆刻艺术中国的书法与篆刻艺术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这两种艺术形式都以汉字为基础,通过线条的勾勒和墨迹的渲染,展现出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艺术特色和当代发展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中国的书法与篆刻艺术。
一、历史背景中国书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两千多年前的甲骨文,而篆刻艺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在中国古代,书法和篆刻被视为一种崇高的艺术形式,被官方广泛应用于政府文书的书写和印章的制作。
这些艺术形式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各个时期独具特色的风格。
二、艺术特色1. 中国书法的特色中国书法以行、草、隶、楷、篆五种字体为主要表现形式。
行是书法的起源,以流畅婉转见长;草则更为激进,写意性强;隶是古代官方文件的字体,结构庄重规整;楷为基本字体,工整清晰;篆是最古老的字体形式,线条粗犷遒劲,具有神秘感和仪式感。
不同的字体代表了不同的风格和气韵,体现了书法家的个人修养和艺术追求。
2. 中国篆刻的特色篆刻是中国特有的印章艺术形式。
通过在印章上刻划汉字,呈现出独特的形态和艺术效果。
篆刻作品通常由方章、圆章和椭圆章等形状组成,字体严谨而凝练,线条刚劲有力,气势磅礴。
篆刻作品往往还配以鱼、鸟、兽或花卉等图案,丰富了整体效果,展现了创作者的独特视角和创造力。
三、当代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艺术形式的演变,中国的书法与篆刻艺术也在不断创新与变革。
当代书法家和篆刻家尝试将传统艺术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创作出更具独特性和前卫感的作品。
一些艺术家还将书法和篆刻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形成了跨界艺术的新兴形式。
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数字化工具的应用也为书法与篆刻艺术的传承和创新带来了新的可能。
电子屏幕上的书法字迹和数字化印章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创作和传播方式,使得更多的人可以轻松接触和欣赏这些传统艺术。
总之,中国的书法与篆刻艺术作为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国篆刻艺术》课件

了解和掌握篆书的用笔技巧,如起笔、行笔、收笔等,以及如何通 过用笔表现出篆书的韵味和气质。
章法
1 2
章法布局
了解章法的构成要素和基本原则,如虚实、主次 、呼应等,以及如何运用这些原则进行章法布局 。
题款与印章
了解题款和印章在章法中的作用和意义,以及如 何运用题款和印章来完善章法布局。
3
章法变化
05
篆刻鉴赏与应用
鉴赏标准
01
02
03
04
艺术性
评估篆刻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包括线条的流畅性、构图的美
感以及整体的艺术风格。
历史价值
考虑作品在篆刻历史中的地位 ,是否反映了某一时期的特点
或创新。
技术水平
分析作品的篆刻技巧,如刀法 、布局和印文的设计。
文化内涵
评价作品所包含的文化信息和 意义,如文字的含义、寓言或
浙派代表人物
浙派的代表人物有丁敬、蒋仁、黄易等人,他们 的作品被誉为“浙派三大家”。
皖派
皖派简介
01
皖派是中国篆刻艺术的重要流派之一,起源于安徽地区,具有
清新、秀逸的风格。
皖派特点
02
皖派篆刻讲究章法布局和刀法的灵活运用,线条纤细、流畅,
给人以清新的美感。
皖派代表人物
03
皖派的代表人物有邓石如、吴熙载、赵之谦等人,他们的作品
通过线条的粗细、曲直、 刚柔等变化,表现出形式 美感。
文化内涵
篆刻艺术蕴含着丰富的文 化内涵,反映了中国传统 文化和历史。
02
篆刻工具与材料
刀具
刀具的种类
包括平口刀、斜口刀、圆口刀等 ,每种刀具都有不同的用途和特
点。
刀具的材质
书法与篆刻艺术欣赏PPTPPT课件

峄山碑
从《峄山石刻》可以看出,李斯的书法运笔坚劲畅达,线条圆润,结构匀称,
点画粗细均匀,既具图案之美,又有飞完动整之版pp势t课。件
12
三 字体演变:
隶书
隶书,是小篆简便写法,最早流行于 下层人物中间。
字形扁方,左右伸展;左波右磔,蚕头燕尾
完整版ppt课件
13
三 字体演变:
曹全碑
曹全碑,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 是中国东汉时期重要的碑刻,立于东汉 中平二年 (185)。碑高约1.7米,宽约 0.86米,长方形,无额,石质坚细。碑 身两面均刻有隶书铭文。
完整版ppt课件
25
四 总结:
完整版ppt课件
26
谢谢
完整版ppt课件
27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此课件供参考! 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联系删除!感谢你的观看!
金文大多线条厚重,结构和章法多随字形大小而变化,很有趣味。
完整版ppt课件
7
三 字体演变:
西周毛公鼎
毛公鼎传为清道光末年于陕西岐山出土,鼎腹内刻有铭文32行499字,是现存最长的
金文铭文。
完整版ppt课件
8
三 字体演变:
散氏盘
散氏盘,因铭文中有“散氏”字样而得名。
完整版ppt课件
9
三 字体演变:
完整版ppt课件
3
三 字体演变:
甲骨文(商周早期)
是中国最古老的成熟的文字,因 为刻在龟甲和兽骨上,人们称之为甲 骨文。
甲骨文线条瘦挺,结构随字形变化而变化,章法随着甲骨走向而形成,趣味 性强。
完整版ppt课件
4
三 字体演变:
甲骨文(商周早期)
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构造法的 “六书”(即象形、会意、指事、形声、 假借、转注等六种造字方法)。
书法篆刻小知识点总结

书法篆刻小知识点总结一、书法篆刻的基本概念书法篆刻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书法是指通过汉字的笔画、结构、意境等来表达思想情感的艺术形式;篆刻是指用篆刻刀在印章上刻字的一种技艺,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书法篆刻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之一,它融合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展现出了中国书法和篆刻的独特魅力。
二、书法篆刻的历史渊源书法篆刻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
在古代,书法篆刻的发展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以“六书”为基础的传统汉字书写规范,这为中国书法和篆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书法篆刻一直都是文人雅士们的重要艺术活动,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书法篆刻的艺术特点1. 书法篆刻强调“气韵生动”,通过书写文字来表达意境和情感,追求笔墨的意境和虚实结合,强调“气”的韵律感和生动感。
2. 书法篆刻注重结构和形体的美感,追求笔墨之美,着重表现书法和篆刻的结构美和形体美,讲究字形的优美和规范。
3. 书法篆刻强调“神韵”和“意境”,通过笔墨的运用来表现文字的神韵和意境,追求文字的韵动和意蕴,注重文字的内在品质和思想感情。
4. 书法篆刻强调“独特性”,追求自身风格和个性特征,注重个性表达和创新,追求个性化的表现形式。
四、书法篆刻的技法要点1. 书法篆刻的笔画要点书法篆刻的笔画要点包括:端正、稳健、柔韧、流畅。
端正是指笔画要工整、规矩,不偏不倚;稳健是指笔画要有力、有劲,不紧不慢;柔韧是指笔画要柔顺、有弹性,不生不死;流畅是指笔画要通顺、连续,不断不绝。
2. 书法篆刻的结构要点书法篆刻的结构要点包括:上下贯通、左右对称、形神兼备、虚实相间。
上下贯通是指整体布局要统一、通顺,上下呼应;左右对称是指整体构图要平衡、对称,左右对称;形神兼备是指结构要合理、意境丰富,形神兼备;虚实相间是指结构要松紧有度、虚实变化,虚实相间。
书法篆书知识点总结高中

书法篆书知识点总结高中一、篆书的历史渊源篆书起源于商周时期的篆刻文化。
商朝时期,商人为了方便记录贸易、备忘、标识物品等而刻写文字,由此产生了篆刻文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文明的发展,篆刻文化逐渐演变为篆书艺术。
篆书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成为书法艺术中的一个重要流派。
二、篆书的发展演变篆书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多次演变和改革。
它在汉代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较大发展,隋唐时期更是达到了巅峰。
唐代的赵孟頫、颜真卿等大家为篆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为后来的书法家们树立了典范。
宋代以后,篆书逐渐式微,古篆在民间文化活动中逐渐消失。
三、篆书的基本要素篆书的基本要素包括:结构、笔画、韵律和意境。
结构是篆书的基本骨架,影响着整篇作品的整体布局和形式美感。
笔画是篆书的基本构成单元,要求沉稳有力、精准凝重。
韵律是篆书的节奏和韵味,要求整篇作品具有韵律美感。
意境是篆书艺术的灵魂,要求作品能够表达出作者的情感、思想和意志。
四、篆书的书写技巧篆书的书写技巧包括:用笔、结构和构图。
用笔是指使用毛笔的技巧,要求笔墨相宜、用笔得当。
结构是指整篇作品的布局和构图,要求规整、对称、协调。
构图是指篆书作品整体的形式美感和结构美,要求作品具有层次感和立体感。
五、篆书的艺术价值篆书作为中国书法艺术的一个重要流派,具有独特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它不仅在书法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历史有着重要的影响。
篆书的艺术表现力和审美价值对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六、篆书的创作欣赏篆书的创作欣赏主要包括:古篆碑刻、名家书法作品和新篆书创作。
古篆碑刻是篆书艺术的历史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对后人的学习和创作具有重要的影响。
名家书法作品是篆书艺术的经典之作,对后人的创作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
新篆书创作是指当代书法家的篆书作品,代表了当代篆书的发展趋势和艺术表现。
通过以上总结,我们对书法篆书的知识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篆书作为中国书法艺术的一个重要流派,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古代的书法与篆刻艺术

中国古代的书法与篆刻艺术书法和篆刻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两大艺术形式。
它们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国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古代,书法和篆刻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承载着人们的情感和思想。
一、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书法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它在中国的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中国古代的书法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而在秦汉时期达到了高峰,形成了今天所称的“六朝骈文”和“唐楷”。
书法艺术分为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篆书等不同风格,每种风格都有其独特的韵味和特点。
书法艺术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运用。
无论是在官方文书、书信往来,还是在文人雅士的创作和交流中,书法都占据着重要的角色。
书法作品不仅仅是文字的表达,更是艺术的展示和审美意境的创造。
中国的书法注重笔画的精神和气韵的表达,强调笔墨之间的力度变化和线条的流畅感。
二、中国古代的篆刻艺术篆刻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以刻写印章为主要方式。
印章在中国古代具有相当高的地位,它被广泛应用于政务、文化、宗教等领域。
篆刻艺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代,而在秦汉时期达到了高峰。
篆刻艺术的特点是精炼、简洁、凝练。
通过印章的刻画,篆刻艺术家可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传递特定的信息。
篆刻刀法非常重要,不同的刀法可以呈现出不同的效果。
篆刻作品的审美追求在于形神兼备,既要有精湛的刻画技巧,又要有独特的艺术韵味。
三、书法与篆刻的艺术价值中国古代的书法与篆刻艺术不仅仅是一种文化传承,更是一种艺术追求。
它们通过文字的书写和印章的刻划,传达文化的内涵和审美的意境。
首先,书法与篆刻可以丰富人们的审美体验。
通过欣赏书法作品和篆刻作品,人们可以感受到文字的美感和艺术的独特韵味,增强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其次,书法与篆刻也是文化交流和传承的重要方式。
通过书法和篆刻的创作与欣赏,人们可以传递心灵的交流和思想的传承,促进文化的交流和艺术的繁荣。
最后,书法与篆刻也承载了中国古代文化的记忆和历史的痕迹。
中国古代的篆刻与书法艺术

中国古代的篆刻与书法艺术中国古代的文化艺术领域独具特色,其中篆刻与书法艺术被誉为中华文化的瑰宝。
这两种艺术形式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篆刻作为中国最早的印刷术之一,起源于秦朝,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与发展。
篆刻是用刀刻在印石上的一种艺术形式,其主要特点是形神兼备、笔画遒劲有力。
篆刻艺术与文字的关系十分紧密,篆刻作品通常以文字为主题,以传递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
篆刻的刀法娴熟,经过反复琢磨和推敲,所刻印章能够真实地再现作者的意图,展现出浓厚的时代特色。
中国的篆刻艺术不仅是印章的制作与使用,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追求和人文思想。
无论是篆刻家的作品还是所刻印章,都体现了古人们对社会价值的体察与追求。
而书法艺术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备受推崇。
中国书法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书法从最初的甲骨文逐渐发展成为今天的楷书、行书、草书等多种形式。
书法艺术不仅注重字形的形态美,更重要的是追求字意的表达与艺术的创造性。
中国的书法家除了注重笔画的描摹,更注重用笔的气韵和自我个性的表现。
一支毛笔在纸上舞动的瞬间,既能展示出书法家的个人才华,也能传达出对人文精神的追求。
在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中,每一笔每一画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不仅仅是字的形态转化,更是一种艺术的表达与审美的追求。
古代的篆刻与书法艺术不仅是艺术门类,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社会历史、人文思想与道德伦理。
篆刻和书法艺术在古代被高度重视,被视为君子们的文化修养和道德风范。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篆刻和书法不仅是传统文人的必修课,也是达官显贵的身份象征。
将篆刻和书法作为礼物馈赠是古人们常见的一件事情。
篆刻印章的使用在古代封建社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代表了地位、身份和权力的象征。
古代的篆刻与书法艺术的发展离不开这样一种社会背景。
从古至今,篆刻与书法艺术在中国文化的传承中至关重要。
中国古代的书法与篆刻艺术

中国古代的书法与篆刻艺术中国古代的书法与篆刻艺术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这两种艺术形式都具有悠久的历史,通过书写和刻划文字,传承了中国人的智慧和美学观念。
本文将从历史沿革、技法特点和文化意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历史沿革1. 书法的起源:中国古代书法起源于先秦时期的甲骨文和金文,这是最早的文字形式。
甲骨文主要出现在商代晚期的龟甲和兽骨上,而金文则是青铜器上的铭文。
这些文字形式蕴含着当时人们的信仰和文化,为后来的书法艺术奠定了基础。
2. 篆刻的演变:篆刻起源于商周时期的铭文刻划,后来发展成为秦汉时期的篆书。
“篆”是指印章的意思,篆刻即以刀刻或刻划的方式,在印章上刻划文字和图案。
篆刻艺术经历了不同朝代的演变,成为了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
二、技法特点1. 书法的技法特点:中国古代书法包括隶书、楷书、草书和行书等多种体裁。
隶书是最早的规范字体,楷书是书法的代表体裁,草书则是一种自由奔放的艺术形式,行书则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
不同的书法风格追求不同的笔画结构和字形美感,但都要求工整规范、书写流畅。
2. 篆刻的技法特点:篆刻采用刀尖直刻的技法,通过精心的线条和形式运用,刻划出独特的文字和图案。
篆刻的技法主要包括「砍、刻、润、冲」,即先将印章的底面刻出文字,再用刻刀补充细节,之后上布撮墨、套纸进行润泽,最后冲印于纸上。
三、文化意义1. 书法的文化意义:中国书法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表达。
通过书写,人们能够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哲学思想。
书法作品传递着书写者内心的情感和对世界的理解,具有审美价值和文化观照。
2. 篆刻的文化意义:篆刻印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不仅被用于各种文件的签名和证明,还被视为身份的象征。
篆刻作品以其独特的形式和语言,记录了历史事件、宗族之间的纽带和友情的交流。
同时,篆刻也是一种审美方式,与书法一起成为文化交流和人文精神的载体。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的书法与篆刻艺术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形式,它们在中国文化史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法篆刻艺术》“抒性情”人格艺术的不同表现:1、王羲之:飘若浮云,蛟若惊龙、俊逸内敛2米芾:八面出锋3、王铎:连绵奔放;4颜真卿:浑博开张用笔:1、王羲之提出“侧笔取势;2、方笔:阳刚:放纵:露锋3、圆转:阴柔;收敛;藏锋(阴阳调和,中庸为美,与传统道家的中庸调和思想契合。
三、书法的人文精神及哲学内涵1、实质:人的思维、精神、性情、习惯、情感等综合状态的表现,“独立的艺术语言”“以书寄情”表现为一种纸张上呈现的特殊意境,为观者提供一个广阔的审美空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小楷、细腻、精微;草书豪放绵延;隶书天骨开张等,均为“人格的写照”2、综合状态:“人品”“品质”“人品与书品合一”1、生理状态(物质层面)〖1〗年龄(1)儿童少年:生长发育期,手指肌肉不健全→生、拙、笨、难看→天真、无知、幼稚、无心机、不遮掩(2)青年:蓬勃、有朝气;心智健全、思维独立(讲才气、积累人生经验、悟性)、有追求、理想、抱负→张扬、自由、奔放、个性→有理想、敢破敢立、无畏、锋芒毕露、易轻浮(3)老年:生理迟暮期;心性内敛、沉稳包容、智慧(讲学养、才学兼备、鸿儒饱学→自然上升至高的艺术境界。
长寿时间积累→返朴归真(内敛、浑厚、老辣→人生经验丰富、多理解、思想深刻。
〖2〗肌体状态(1)健康:生命力旺盛、有朝气、积极、鲜活、强烈(2)病态:生命力衰弱、无朝气、消极、孱弱2、心理状态〖1〗感性→情绪化、宣泄、抒情、昂扬、悲愤(1)《兰亭序》抒情怡性、感悟人的生死价值、意义。
(2)《祭侄文稿》发泄悲愤。
痛斥奸权〖2〗理性(1)胸襟:宽广、狭隘、“大象无形”“大智若愚”“大音稀声”;庄子《逍遥游》胸襟、想象力“鹏程万理”鲲、鹏(2)个性:个体差异、千人千面、不可重复、如:毕加索抽象艺术(3)修养:文化底蕴、个人经历、“文化”→“文而化之”,思考、善悟、变通、活用(4)学识:知识面宽广、触类旁通(5)世界观:价值观、判别是非的标准、人文思想、理念(个人审美情趣)体现一个人精神追求的高度,巧→拙:美→丑;《巴黎圣田院》表象→实质(简单、外在的漂亮是短暂的如:外貌、刘文西)厚→薄性情、性格、习惯(惯性思维、技法的惯性)书写艺术→回归至人性抒发的层面3、审美中国传统文化的贯穿(1)中国书法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儒、释、道思想的关系①道家→“阴阳对立”统一、辩证地指导多种艺术形式;恩威并用,文武相持,大到治国,小到行医治病。
②儒家→“文质彬彬”提出以中和美→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
《易经》六经之首:“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现代“与时俱进”自古有之,诸子百家,本土的核心是道家;“茶文化”→品人生滋味(2)认识书法美的前提:①书法理论、美学②历代优秀作品,好的,美好的感性认识③书法欣赏:先写,先实践,否则只能站在书法之外,也无法理解。
(3)实质:①意象:“立象以尽意”(以象达意出自《易经》;清、刘熙载《艺概》中有论“书概”)(用有意韵的线条间接表现意)②纯符号化的象一表现为作者对线条的理解认识;不能再反祖,用汉字再去象形③书写内容=文学性+线条本身;评论、理论上也只讲意象审美④“书法表演”的误区:“做一点如高崖坠石、做一线万岁枯藤,作一转折如壮士扼腕”,不能以低级的动作模仿,具象模仿是可笑的。
如:表演“作惊蛇入草状“,只讲线条的审美,是意象艺术,不是表演艺术。
⑤审美境界的高低与“雅俗”:“超级女声”表现自我,展现个性,娱悦大众,以自娱,高兴为目的,不强调严格的标准;“精英文化”严格的准则:美声民族的基本条件严格,必须具备,①字正腔圆②音色优美③音域技巧等④形象端庄⑤其次才看表现如何“阳春白雪,”“曲高者和寡”。
<第二章> 楷书的源流及历代书家、代表作品一、楷书的源流:楷书又称为“正书、真书”。
三个词的意思相近,都是指书写合乎法度,能在正式场合使用,可以作为楷模的字体。
(在明朝以前,许多书法家将隶书称为楷书及正书,明朝的理论家张坤《法书通释》中说:古无真书之称,后人谓之正书,楷书者,盖即隶书也。
但自钟繇之后,二王变体,世人谓之正书”。
此后,正书、真书、楷书的说法专指魏晋以后的楷书了。
)汉字楷体,萌芽于西汉,传说是王次仲所作,实际上是书体简化演进的一种必然趋势。
从笔画的痕迹来看,它脱胎于隶书方正、章草的简便,改变了其间架、结构。
经历了汉代的酝酿、魏晋时代的创造,至唐臻于成熟。
各种楷家派别分别确立了不同的笔体,面貌,出现了唐楷的灿烂及繁荣。
写楷书的人,至今还要宗法唐楷,代表书家有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
楷书从隶书发展、经过魏碑漫长的演化而来,它比隶书更简洁、比草书规范,正所谓“字皆真正”故谓之真书。
楷体字形方正、笔划平直、可作楷模,故又称之为“正书”“楷书”。
唐代以书判取仕途,使得读书人都很重视写字,以此为步入仕途的敲门砖。
由于唐太宗喜欢王羲之的书法以,故初唐的欧、虞、褚,都是取法王书。
中唐之后,颜真卿变方为圆,形成了深厚、雍容的风格,也是唐代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写照。
晚唐时期,柳公权继承了欧、颜之长,并加以发展,形成了瘦、硬、挺、劲的书体。
二、历代书家及其代表作品:一、钟繇:三国时的魏国人。
在曹丕时官至太傅,相当于那时的的宰相。
精通隶、真、行、草。
将东汉以来,民间流行的方正、平直的隶书进行变革,成楷。
注重体现汉字结体美。
并冲破了隶书,将其中美好的结体归纳起来。
代表作品有《宣示表》、《贺捷表》、《力命表》、《荐季直表》等。
《宣和书谱》一书称其“备尽法度、为正书之祖”。
严密、精到、出现棱角,史称其为楷书的鼻祖。
钟好书成癖,常在衣服上练习书写,经常磨烂新的官服。
晚上喜熬夜。
世人称;若与人居,画地广数步,卧画被穿过表,如厕至于忘归,见万类皆画其象之。
可见其刻苦的程度。
二、王羲之:字逸少,东晋人,官至右军将军,后人称之为“王右军”出身于西晋的名门旺族。
其父王旷、堂伯王导、堂兄弟王恬、王荟等、其子王献之,其侄王珣等均是两晋名家,名符其实的书香门第。
十二岁从父学书,受到女书家卫夫人的指导,(卫夫人得钟繇笔法之神。
)王羲之敢于创新,改革了钟繇的笔法,将钟书的波挑之处均敛锋不发。
代表作品为《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其字体势显正方,或稍扁,楷书用笔出现了八法的面目一新。
他在行、草书上的成就更高。
王是历史上最具创造性的书法家,不仅是晋代大书家,还是大书论家,著有《书论》等。
同时,他是东晋很有影响的画家。
三、虞世南:字伯旋,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由隋入唐),官至秘书监永兴公,世称虞永兴,他是唐太宗的老师(书),其书,继承多于创新,字势明显粗长,笔圆而体方,外柔内刚,锋芒内敛而气宇轩昂,书写味道十分强烈。
代表作有《孔子庙堂碑》。
四、欧阳询:字信本、唐曾官至太子率更令,世称欧阳率更,早在隋代就已很有名,其书自成一体,是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
欧阳询楷书用笔精到,笔画方润,结构爽健,于平正中见险绝,人称“欧楷”,字势险劲而法度森严,笔画间精于穿插避就。
后人誉其书为“八体精妙,篆法尤精,飞白冠绝古今,真行别成一家,草书跌宕流通。
后人所传楷体结字三十六法就是欧楷中总结出来的,代表作为《九成宫礼泉铭》、《皇甫诞碑》等。
《九成宫》是欧阳询晚年代表作,最适宜初学临摹,被历代学书者奉为范本,对后世影响很大,明清时,科举取士以欧体字为答卷的标准书体,但后人将其写得过分刻板,失去生气而形成了“馆阁体”。
五、褚遂良:字登善,官至右仆射河南公,世称“褚河南”。
“下笔遵劲、甚得逸少体”。
代表作《雁塔圣教序》、《倪宽赞》、《大字阴符经》等。
后人赞其“字里生金、行间润玉”。
六、颜真卿:字清臣,玄字时被封为鲁郡公,世称“颜鲁公“,为人刚正、笃实,是历史上高产的书法家之一。
为唐楷的杰出代表。
其前人多是王羲之书路,以俊秀飘逸为美,少自然博大之气。
唯颜体与其不同,他的风格是时代的顶峰。
其法新在雄强茂密、浑厚刚劲、宽博而丰满、阴柔华贵,即有时代风貌,又有个人特点。
代表作《多宝塔感应碑》、《东方朔画赞碑》、《颜勤礼碑》及《告身墨迹》等。
其流传于世的作品是唐代最多的,有140多部,代表一个时代的风格。
七、柳公权:字诚悬,为穆宗、敬宗、文宗的三朝待书禁宗。
他曾办书学院,广招学生、留学生,第一代博士生中有欧阳询。
《旧唐书》中记载“公权初学王书、遍阅近代笔法,体势劲媚,自成一家”。
柳公权自创新意,避开颜字的肥壮,改以瘦硬、棱角分明,世称“颜筋柳骨”。
代表作《大法师玄秘塔碑》、《金刚经》、《神策军碑》等。
八、赵孟: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是宋室入元的书法名家。
突出贡献是楷书,既有法度,又活泼,笔法娴熟而遵劲俊美。
他将行、草的一些精髓融入楷书,有两笔连、三笔连等,极富创新和特色。
代表作品有《三门记》、《胆巴碑》、《妙严寺记》等。
他作真如草,有日书万字之功。
楷体书法是汉字走出象形,向“易识、易写“方向发展的书体,对行书、今草的影响极大,是近代书法的基础。
<第三章> 楷书基本用笔1、永字八法及八个基本笔画:组成楷字的基础是点与画,扩大的点、画就是八个基本笔画,中国书法从后汉起,就用永字来概括汉字的八个基本笔画。
(1)点(侧);(2)横(勒);(3)坚(弩);(4)钩(趯);(5)提(策);(6)长撇(掠);(7)短撇(啄);(8)捺(磔)永字八法概括了八个基本笔画,是古代书家的一个创造,由一个永字集中突出地说明了问题,基本的运笔也一目了然。
王羲之,被唐人誉为“书圣”,其代表作品《兰亭序》被历代书法家推崇为“天下第一行书”。
文中“兰亭”,在今浙江省绍兴县,地名兰渚,有亭曰“兰亭”。
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元年)农历的三月三,王羲之与他的朋友孙绰、谢安等四十一人在这里聚会,畅饮赋诗,王羲之即兴作了这篇序。
文章虽为一般宴集所作,却不同于当时咏物谈玄的作品,文章清新朴素,在当时有突出的特色。
王羲之,字逸少,会稽人。
官拜右将军,他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书法家,长于诗文,但其诗才为书法之名所掩。
其人胸襟豁达,又富有爱国思想,因而为时人所敬重。
文章因为文词优美而脍炙人口,其书法价值更作为其代表作而惊骇古今书坛。
全文324字,谋篇27行半,一气呵成,俊逸遒美,出古而不泥,天然成趣。
《兰亭序》是其三十三岁时的作品,当时正是王的书法艺术高峰,作品的章法、结构、用笔都十分完美,笔法流畅而无雕琢之气。
全文有19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同字都付予其新的面目。
笔法:飘逸、内敛,向右去的笔画多为内收,方圆搭配极丰富。
传说,唐太宗得到其真迹,让官员认真研究,令天下人都摹仿。
著名的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颜真卿、赵孟兆等人都曾做过多个临本。
传说原真本被唐太宗死后作为殉葬一起掩入昭陵。
目前存世的多为摹本和临本,故宫博物院藏的唐冯承素摹本,被誉为“神龙本”。
唐太宗曾用他的摹本,赠送给高级部将或外来的使臣,以及公主的陪嫁,作为最高的奖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