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篆刻艺术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法篆刻艺术》

“抒性情”人格艺术的不同表现:1、王羲之:飘若浮云,蛟若惊龙、俊逸内敛2米芾:八面出锋3、王铎:连绵奔放;4颜真卿:浑博开张

用笔:1、王羲之提出“侧笔取势;2、方笔:阳刚:放纵:露锋3、圆转:阴柔;收敛;藏锋(阴阳调和,中庸为美,与传统道家的中庸调和思想契合。

三、书法的人文精神及哲学内涵

1、实质:人的思维、精神、性情、习惯、情感等综合状态的表现,

“独立的艺术语言”

“以书寄情”表现为一种纸张上呈现的特殊意境,为观者提供一个广阔的审美空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小楷、细腻、精微;草书豪放绵延;隶书天骨开张等,均为“人格的写照”

2、综合状态:“人品”“品质”“人品与书品合一”

1、生理状态(物质层面)

〖1〗年龄(1)儿童少年:生长发育期,手指肌肉不健全→生、拙、笨、难看→天真、无知、幼稚、无心机、不遮掩

(2)青年:蓬勃、有朝气;心智健全、思维独立(讲才气、积累人生经验、悟性)、有追求、理想、抱负→张扬、自由、奔放、个性→有理想、敢破敢立、无畏、锋芒毕露、易轻浮

(3)老年:生理迟暮期;心性内敛、沉稳包容、智慧(讲学养、才学兼备、鸿儒饱学→自然上升至高的艺术境界。长寿时间积累→返朴

归真(内敛、浑厚、老辣→人生经验丰富、多理解、思想深刻。〖2〗肌体状态

(1)健康:生命力旺盛、有朝气、积极、鲜活、强烈

(2)病态:生命力衰弱、无朝气、消极、孱弱

2、心理状态

〖1〗感性→情绪化、宣泄、抒情、昂扬、悲愤

(1)《兰亭序》抒情怡性、感悟人的生死价值、意义。

(2)《祭侄文稿》发泄悲愤。痛斥奸权

〖2〗理性

(1)胸襟:宽广、狭隘、“大象无形”“大智若愚”“大音稀声”;

庄子《逍遥游》胸襟、想象力“鹏程万理”鲲、鹏

(2)个性:个体差异、千人千面、不可重复、如:毕加索抽象艺术(3)修养:文化底蕴、个人经历、“文化”→“文而化之”,思考、善悟、变通、活用

(4)学识:知识面宽广、触类旁通

(5)世界观:价值观、判别是非的标准、人文思想、理念(个人审美情趣)体现一个人精神追求的高度,巧→拙:美→丑;《巴黎圣田院》表象→实质(简单、外在的漂亮是短暂的如:外貌、刘文西)厚→薄

性情、性格、习惯(惯性思维、技法的惯性)

书写艺术→回归至人性抒发的层面

3、审美

中国传统文化的贯穿

(1)中国书法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儒、释、道思想的关系

①道家→“阴阳对立”统一、辩证地指导多种艺术形式;恩威并用,

文武相持,大到治国,小到行医治病。

②儒家→“文质彬彬”提出以中和美→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

《易经》六经之首:“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现代“与时俱进”自古有之,诸子百家,本土的核心是道家;“茶文化”→品人生滋味(2)认识书法美的前提:①书法理论、美学②历代优秀作品,好的,美好的感性认识③书法欣赏:先写,先实践,否则只能站在书法之外,也无法理解。

(3)实质:①意象:“立象以尽意”(以象达意出自《易经》;清、刘熙载《艺概》中有论“书概”)(用有意韵的线条间接表现意)

②纯符号化的象一表现为作者对线条的理解认识;不能再反祖,

用汉字再去象形

③书写内容=文学性+线条本身;评论、理论上也只讲意象审美

④“书法表演”的误区:“做一点如高崖坠石、做一线万岁枯藤,

作一转折如壮士扼腕”,不能以低级的动作模仿,具象模仿是可笑的。如:表演“作惊蛇入草状“,只讲线条的审美,是意象艺术,不是表演艺术。

⑤审美境界的高低与“雅俗”:“超级女声”表现自我,展现个性,

娱悦大众,以自娱,高兴为目的,不强调严格的标准;“精英文化”

严格的准则:美声民族的基本条件严格,必须具备,①字正腔圆

②音色优美③音域技巧等④形象端庄⑤其次才看表现如何“阳春

白雪,”“曲高者和寡”。

<第二章> 楷书的源流及历代书家、代表作品

一、楷书的源流:

楷书又称为“正书、真书”。三个词的意思相近,都是指书写合乎法度,能在正式场合使用,可以作为楷模的字体。(在明朝以前,许多书法家将隶书称为楷书及正书,明朝的理论家张坤《法书通释》中说:古无真书之称,后人谓之正书,楷书者,盖即隶书也。但自钟繇之后,二王变体,世人谓之正书”。此后,正书、真书、楷书的说法专指魏晋以后的楷书了。)

汉字楷体,萌芽于西汉,传说是王次仲所作,实际上是书体简化演进的一种必然趋势。

从笔画的痕迹来看,它脱胎于隶书方正、章草的简便,改变了其间架、结构。经历了汉代的酝酿、魏晋时代的创造,至唐臻于成熟。各种楷家派别分别确立了不同的笔体,面貌,出现了唐楷的灿烂及繁荣。写楷书的人,至今还要宗法唐楷,代表书家有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

楷书从隶书发展、经过魏碑漫长的演化而来,它比隶书更简洁、比草书规范,正所谓“字皆真正”故谓之真书。楷体字形方正、笔划平直、可作楷模,故又称之为“正书”“楷书”。

唐代以书判取仕途,使得读书人都很重视写字,以此为步入仕途

的敲门砖。由于唐太宗喜欢王羲之的书法以,故初唐的欧、虞、褚,都是取法王书。中唐之后,颜真卿变方为圆,形成了深厚、雍容的风格,也是唐代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写照。晚唐时期,柳公权继承了欧、颜之长,并加以发展,形成了瘦、硬、挺、劲的书体。

二、历代书家及其代表作品:

一、钟繇:三国时的魏国人。在曹丕时官至太傅,相当于那时的的宰相。精通隶、真、行、草。将东汉以来,民间流行的方正、平直的隶书进行变革,成楷。注重体现汉字结体美。并冲破了隶书,将其中美好的结体归纳起来。代表作品有《宣示表》、《贺捷表》、《力命表》、《荐季直表》等。《宣和书谱》一书称其“备尽法度、为正书之祖”。严密、精到、出现棱角,史称其为楷书的鼻祖。

钟好书成癖,常在衣服上练习书写,经常磨烂新的官服。晚上喜熬夜。世人称;若与人居,画地广数步,卧画被穿过表,如厕至于忘归,见万类皆画其象之。可见其刻苦的程度。

二、王羲之:字逸少,东晋人,官至右军将军,后人称之为“王右军”出身于西晋的名门旺族。其父王旷、堂伯王导、堂兄弟王恬、王荟等、其子王献之,其侄王珣等均是两晋名家,名符其实的书香门第。

十二岁从父学书,受到女书家卫夫人的指导,(卫夫人得钟繇笔法之神。)

王羲之敢于创新,改革了钟繇的笔法,将钟书的波挑之处均敛锋不发。代表作品为《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其字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