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病毒检测的方法学评价

合集下载

病毒学检验在乙型肝炎患者中的实施结果评价

病毒学检验在乙型肝炎患者中的实施结果评价

病毒学检验在乙型肝炎患者中的实施结果评价摘要】:目的:探讨病毒学检验在乙型肝炎患者中的实施效果。

方法:将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乙肝患者择为研究对象,并将其纳入观察组,此外选取同期于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80例健康体检者纳入对照组。

两组均进行病毒学检验。

对比两组的病毒学检验结果,并分析观察组的乙肝大三阳和小三阳诊断结果。

结果:观察组的各项乙肝病毒学指标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的乙肝大三阳患者例数为43例,所占比率为53.8%(43/80);乙肝小三阳患者例数为21例,所占比率为26.3%(21/80)。

结论:病毒学检验可显著提升乙型肝炎患者的疾病诊断准确性,其检查结果可为后续的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病毒学检验;乙型肝炎;实施结果前言:乙型肝炎主要是指乙型肝炎病毒所引起的一种以肝脏病变为主要症状表现的传染性疾病,该病可致使患者出现食欲降低、肝区疼痛、上腹部不适等症状表现,若该病患者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对症治疗,则易导致其出现病情恶化的情况,严重者病情甚至可演变为肝癌,因此给予患者准确的早期病情诊断是十分重要的[1]。

目前,临床方面多采用病毒学检验方法为乙肝患者进行病情诊断,其检验结果可有助于对患者的后期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2]。

本次研究主要探讨了病毒学检验在乙型肝炎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及方法1.1资料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期间于我院就诊的80例乙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全部患者均纳入观察组,此外选取同期于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80例健康体检者纳入对照组。

在对照组中,有男性40例,女性40例,年龄为26~61岁,平均年龄为(45.7±2.8)岁。

观察组中,有男性43例,女性37例,年龄为28~63岁,平均年龄为(46.1±2.6)岁。

两组的一般资料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

不同方法学检测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结果评价论文

不同方法学检测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结果评价论文

不同方法学检测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结果的评价分析【中图分类号】r4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6-0275-01【摘要】目的:探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trfia)、化学发光法(clia)三种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检测方法的精密度和检测灵敏度。

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化学发光法分别测定经乙型肝炎病毒dna定量检测阳性患者的hbsag水平,分析三种方法的检测灵敏度和和精密度。

结果:化学发光法测定灵敏度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和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测定灵敏度高,三种方法用于低浓度hbsag检测时,化学发光法的阳性检出率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均高,差异明显,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化学发光法法具有检测灵敏度高、对hbsag阳性检出率高的特点,其优势尤其在检测低浓度hbsag时体现更充分,值得临床作为低浓度hbsag 检测时推广应用。

【关键词】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trfia);化学发光法(clia)临床上常用乙肝血清标志物作为诊断乙肝病毒感染与否的诊断标准,本资料采用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trfia)、 (clia)三种方法对经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定量检测的阳性患者的hbsag 水平进行检测,分析三种方法的检测灵敏度和精密度。

1 对象和方法1.1对象临床样本先经乙肝病毒 dna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方法进行检测呈阳性,然后采用电化学光反应检测方法遴选下列模式: 1~50hbsag coi临床样本30例, 小于1hbsag coi的临床样本30例,其中男26例,女34例,患者年龄从18岁至55岁不等。

1.2检验方法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按照elecsys2010全自动电化学发光仪和配套试、酶标仪等仪器设备使用说明书及检验科相关准操作程序进行样品检测。

乙肝表面抗原的方法学评价

乙肝表面抗原的方法学评价

定性检测的重复性研究能够评估检测方法的精密度,而精密度是检验项目测定中最基本的性能指标,我们检测的批内重复性和批间重复性的CV值均小于规定的允许范围,性能符合要求。

定性试验用阴、阳性符合率来评价结果的准确度,我们使用2010年卫生部临检中心的三次感染性疾病血清标志物A类室间质评回报结果进行统计,符合率为100%。

同时我们对选取的HBsAg阳性(包括临界弱阳性标本)和阴性血清标本进行检测,阳性、阴性符合率均为10 0%,检测性能符合要求。

说明该检测方法的准确性较好,能够满足临床诊疗的需求。

临界值是指实验结果处于阴、阳性分界点时的样本中分析物浓度值,低于该值判断为阴性结果,高于该值判断为阳性结果,对于定性试验,临界值是一个医学决定水平。

定性试验的临界值直接决定了实验结果的检出率,因此必须对厂家提供的临界值进行验证。

本实验室H BsAg±20%浓度水平的样本位于临界值95%区间内,结果说明试剂生产厂家提供的检测项目临界值基本准确。

综上所述,通过对HBsAg的批内重复性、批间重复性、临界值验证、阳性符合率、阴性符合率的评价和分析,证实该检测系统的性能卓越,具有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能够满足临床检测的要求。

病毒学检验在乙型肝炎患者中实施效果评价

病毒学检验在乙型肝炎患者中实施效果评价

病毒学检验在乙型肝炎患者中实施效果评价1. 引言1.1 研究背景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全球范围内乙型肝炎的感染情况仍然严峻。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大约有2亿人感染了HBV,且每年有超过78万人因乙型肝炎相关并发症而死亡。

乙肝病毒在体内潜伏期长,易发生慢性感染,严重时可引发肝硬化和肝癌等严重后果。

目前,乙型肝炎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血清标志物和病毒学检测等方式。

病毒学检验作为乙型肝炎的重要诊断手段,对于评估患者的感染程度、疾病进展和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对于病毒学检验在乙型肝炎患者中的实施效果评价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和争议。

本研究旨在对病毒学检验在乙型肝炎患者中的实施效果进行全面评价,为临床乙型肝炎病毒学检验的应用提供更为科学和准确的指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评价病毒学检验在乙型肝炎患者中的实施效果,探讨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潜力和价值。

通过对乙型肝炎患者进行病毒学检验,可以及时发现病毒感染情况,判断病毒载量及毒株类型,监测疾病进展和治疗效果,指导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减少病毒传播风险,提高治疗效率和预后。

本研究旨在全面评价病毒学检验在乙型肝炎患者中的应用情况,分析病毒学检验对患者健康管理和治疗效果的影响,为临床医师提供更准确、及时的诊断和治疗依据,为乙型肝炎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科学支持,促进疾病预防和控制工作的开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希望能为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管理和治疗提供更加全面、有效的参考依据,为患者的康复和健康保障做出贡献。

1.3 研究意义乙型肝炎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的传染病,全球范围内有数百万人感染该病毒,其中许多患者可能发展为慢性感染甚至肝硬化和肝癌。

对乙型肝炎患者进行病毒学检验是非常重要的。

研究意义在于评估病毒学检验在乙型肝炎患者中的实施效果,了解其对患者治疗和预后的影响,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酶联免疫法和发光免疫法测定乙肝病毒标志物比较

酶联免疫法和发光免疫法测定乙肝病毒标志物比较

酶联免疫法和发光免疫法测定乙肝病毒标志物比较目的比较发光免疫、酶联免疫这两种免疫学方法检测乙肝病毒标志物的特点和各自的应用价值。

方法用这两种不同的免疫学方法分别对182例乙肝患者的血清标本进行检测,然后计算结果、分析结果。

结果两种方法对乙肝病毒标志物前四项(HBsAg、HBsAb、HBeAg、HBeAb)均敏感,灵敏度达到ng/mL,结果的相互符合率也达到96%以上。

而对HbcAb而言,结果的相互符合率仅为89%,因为发光免疫法检测HbcAb时未稀释标本,所以发光免疫法的灵敏度要高于酶免法。

结论两种实验方法各有特点,操作时应根据实验的实际情况来选择。

标签:酶联免疫法; 发光免疫法; 乙肝病毒标志物现在实验室免疫学分析用的最广的方法是酶联免疫法和发光免疫法。

这两种方法哪种的灵敏度高、它们又有什么样的不足之处,现就这两种方法对乙肝病毒表面标志物的检测作比较,结论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收集182例临床确诊乙肝的病人静脉血样离心,分离出的血清用未加抗凝剂的密闭试管中保存,放置于-20℃环境中备用。

酶免法表面抗原质控品由北京市临检中心提供,浓度为2ng/mL。

1.2 试剂和仪器酶联免疫法试剂采用上海科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的乙肝两对半诊断试剂盒(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试剂为同批号试剂,批号:20081106,校期:20091105。

仪器有洗板机(BIORAD MODEL 1575),酶标比色仪(Rayto RT-6000)。

化学发光法采用北京源德生物医学工程公司JETLIA-962化学发光免疫测定系统及配套使用的专用试剂盒,试剂批号:200902012290318A,校期:20090917。

1.3 方法酶联免疫法的操作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进行,以表面抗原定值血清作为质控,设空白一空,阴阳对照各两孔。

主要步骤是加样,加酶,孵育,洗板,加显色剂,显色,比色。

其中核心抗体检测时用生理盐水作1∶30稀释。

不同方法学检测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结果评价论文

不同方法学检测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结果评价论文

不同方法学检测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结果评价摘要:目的:对采用不同方法对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标记物进行检测的结果进行研究分析。

方法:抽取105例患有乙型肝炎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将其分为a、b、c三组,平均每组35例。

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采用rochee170免疫分析仪对血清标记物、architect12000免疫分析仪对血清标记物进行检测。

对三组患者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a组患者检出hbeag阳性0例,抗-hbc 阳性35例;b组患者检出hbeag阳性26例,抗-hbc阳性35例;c 组患者检出hbeag阳性35例,抗-hbc阳性35例。

结论:采用进口发光检验法对患有乙型肝炎的患者的血清标记物进行检验的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酶联免疫分析法。

关键词:不同方法;乙型肝炎;血清标记物【中图分类号】r4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145-02为了对采用不同方法对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标记物进行检测的结果进行研究分析,使临床对乙型肝炎血清标记物的检测方法有更加全面的了解,为临床提供对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标记物进行检测的有效方法,使临床对该类患者的病情能够进行更加准确的诊断,并对治疗效果进行更加客观的评价,我们进行了本次研究。

在研究的整个过程中,我们抽取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来我院就诊的105例患有乙型肝炎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将其分为三组,分别采用三种不同方法对患者的血清标记物进行检测。

对三组患者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在2007年6月至2011年6月这四年时间内,采用临床研究过程中常用的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来我院就诊的105例患有乙型肝炎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将其分为三组。

a组患者包括21例男性患者和14例女性患者;患者中年龄最大者56岁,年龄最小者18岁,平均年龄35.1岁;患者中病程最长者7年,病程最短者5个月,平均病程1.5年;b组患者包括19例男性患者和16例女性患者;患者中年龄最大者61岁,年龄最小者17岁,平均年龄33.2岁;患者中病程最长者5年,病程最短者8个月,平均病程1.4年;c组患者包括23例男性患者和12例女性患者;患者中年龄最大者55岁,年龄最小者20岁,平均年龄32.8岁;患者中病程最长者6年,病程最短者7个月,平均病程1.9年。

不同方法学检测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结果评价

不同方法学检测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结果评价

不同方法学检测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结果评价【摘要】目的对不同方法学检测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结果进行评价分析,为今后的临床检验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方法抽取在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本院收治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60例,对其分别采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化学发光法、电化学发光法进行血清标志物检测,并以电化学发光法检测结果为标准判断四种检测方法的一致性。

结果以上四种方法对血清标志物进行检测的结果存在高度一致性,各检测结果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取以上四种方法对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进行检测的一致性良好,化学发光法、电化学发光法的敏感性更好,值得关注。

【关键词】方法学;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检测结果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包括: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e抗体(抗HBe)、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

目前在临床上对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进行检测的方法主要有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TRFIA)、化学发光法(CLIA)、电化学发光法(ECLIA)等,对于以上几种方法的一致性目前还不是十分了解[1]。

本次研究中出于对不同方法学检测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结果进行评价分析的目的,分别采取以上四种方法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和健康体检者展开了各项标志物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资料来源于本院收治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抽取60例作为研究对象,乙肝病毒感染者中有男39例,女21例,年龄21~78岁,平均(56.4±13.2)岁。

所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

1. 2 方法1. 2. 1 研究方法分别采取ELISA、TRFIA、CLIA、ECLIA检测方法对以上抽取的研究对象展开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检测,并以ECLIA检测结果为参考对四种方法的检测结果一致性进行评价分析。

不同方法学检测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结果的评价分析

不同方法学检测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结果的评价分析

175CH INA FO REIGN MEDIC AL TRE ATMENT 中外医疗影像与检验当前针对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免疫学标志物(HBV -M)的临床检测方法有很多,传统临床检验主要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 L I S A ),随着检验科技的飞速发展,时间分辨荧光分析法(TRFIA)、电化学发光法(ECLIA)等检测手段在实验室检验中亦越来越多地投入使用。

本次研究采用ELISA、TRFIA和ECLIA3种检测手段对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进行检测,旨在探讨不同方法学检测结果之间的一致性。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09年12月至2010年8月期间于我院就诊及住院患者中,经临床确诊的100例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的血清,其中男性59例,女性41例;年龄1~52岁;所选病例均符合慢性乙型肝炎诊断标准,另随机选取50例正常体检者的血清,对其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1.2 方法ECLIA检测法选用罗氏E601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及其标准配置试剂;ELISA检测法采用上海科华ST-360全自动酶标仪以及上海科华生物试剂盒;TRFIA检测法选用上海新波Anytest时间分不同方法学检测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结果的评价分析欧贵启(常宁市第二人民医院 湖南常宁 421513)【摘要】目的 探讨运用不同方法学检测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结果的一致性程度。

方法 选取2009年12月至2010年8月期间我院经临床确诊的100例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和50例正常体检者的血清,分别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时间分辨荧光分析法(TRFIA)以及电化学发光法(ECLIA)3种方法对血清标本进行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检测,通过对所得检测结果进行横向对比分析以评价3种检测方法检测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的一致性程度。

结果 在检测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方面3种方法的检测结果一致性程度均在高度以上。

结论 当前实验室所使用的ELISA、TRFIA以及ECLIA3种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检测方法之间一致性程度较高,有利于结果互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乙肝五项定量检测的优点
• 由于乙肝病毒容易发生变异,再加上乙肝定性 检测方法的局限性,会出现假阴性结果,导致 不能及时发现乙肝的感染,也就不能得到及时 的治疗,对医护人员和其他患者也存在着被感 染的威胁。 • 乙肝五项定量应用目前最先进的化学发光法检 测,避免了假阴性和漏检的问题,而且准确, 尤其对乙肝病人的疗效观察提供了依据,这是 检验发展的趋势。
• ⒉ 疗效判断: • HBV DNA是目前判断乙肝抗病毒药 物疗效最敏感的指标 • ⒊ 预后判断 • HBV DNA水平与病情有一定的关系

一、乙肝病毒DNA检查可检查乙肝病毒 的复制状况。如乙肝病毒DNA测定值 >1000copies/ml,就提示乙肝病毒有复制,而 且病毒数量的高低与病毒复制的程度成正相关。 若结果阴性,则表明病毒处于不活跃阶段,病 情比较平稳。 二、乙肝病毒DNA检查还是判断乙肝病 毒传染性的重要指标。如果乙肝病毒DNA测 定值>1000copies/ml,常提示具有传染性,且 检测值越高就说明乙肝病毒复制越活跃,传染 性越强。
2.乙肝表面抗体(抗-HBs)定量测定:
• 是HBsAg刺激机体产生的特异性抗体,是一种保护性 抗体,能中和HBV。 • (1)抗-HBs含量在0-10mIU/ml,表示不具有保护性, 需要注射乙肝疫苗(3针:0-1-6方案)。 • (2)抗-HBs含量在10-100mIU/ml,表示具有保护 性,但较弱,需要乙肝疫苗强化注射(1针)。 • (3)抗-HBs含量大于100mIU/ml,表示具有很强的 保护性,不需要注射乙肝疫苗。
– ELISA(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最常用,定性)
• • • • • • •
HBsAg – 感染的标志 Anti-HBs – 既往感染/接种疫苗 Anti-HBc IgM – 急性感染标志 Anti-HBc IgG – 既往或慢性感染 HBeAg – 急性病毒复制,有传染性 Anti-HBe –病毒不再复制 HBV-DNA – 急性病毒复制,比HBeAg更准确; 主要用于监测治疗反应
定量检测意义
监测疾病发展
评估药物疗效 指导疫苗接种
国内疫苗评价标准
无应答者:无抗体产生 (5%) ---- 加强计量复种
低应答者:<10 IU/L (10%) ---- 加强计量复种 中应答者:10-100 IU/L (65%) ---- 无须复种 高应答者:>100 IU/L (20%) ---- 无须复种

• 三、乙肝病毒DNA检查可以作为肝病患者确 诊病情的主要依据。乙肝病毒DNA阳性者, 即使肝功能正常,必要时也应考虑进行抗病毒 治疗。乙肝抗病毒治疗的标准就是乙肝病毒 DNA>1000copies/ml,且患者转氨酶超过正 常值两倍,此时是肝病患者抗病毒治疗的最佳 时机。 • 四、乙肝病毒DNA检查结果还可以在一 定程度上辅助判断乙肝病毒是否产生了变异, 如在治疗过程中乙肝病毒DNA检测结果由阴 性转为阳性时,则提示病毒已发生变异,应结 合具体病情重新选择抗病毒药物。
FQ-PCR检测的优势
• 灵敏度高可以达到 pg 级而 ELISA 只能检测 ng级, 可以检测包括乳汁的其他低含量的标本;
• 不受病毒变异影响,而前C和S变异后ELISA难以检测; • 荧光定量PCR 技术采用闭管检测, 无须凝胶电泳, 避 免了交叉污染,实现了对HBV DNA 的定量测定, 其实 时监测技术使药物选择和疗效观察成为可能; • 漏检率低。
ELISA检测灵敏低的原因及局限
• ELISA法受其自身敏感性和特异性的限制; • HBV S和前C基因区出现位点突变导致HBsAg和 HBeAg表达缺陷。 • 影响因素多,如加样时间,试剂平衡时间,样本 溶血程度等等。特别是低浓度样本易导致假阴 性结果,使弱阳性样本漏检。 • 急性感染的窗口期; HBsAg检测方法灵敏度不 足;血清亚型的漏检等。 • 标本中病毒颗粒少;
• 3、乙肝病毒e抗原(HBeAg) • HBeAg增高说明病毒复制,具有很强的 传染性。 • 4、乙肝病毒e抗体(抗-HBe) • 抗-HBe阳性说明病毒复制减少,传染性 弱,但并非没有传染性。抗HBe不是保 护性抗体 。
• 5、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 • 抗-HBc:不是中和抗体,有IgG和IgM 两种形式。IgM在早期出现,而IgG在 恢复期出现,可持续多年或终身存在。
血清学检测的局限性
• HBV具有“检测窗口期 • 假阴性结果 • 无法检测突变株及抗体
乙肝病毒的定量检测
• 1、乙肝表面抗原(HBsAg)定量检测:
• • • • • • 1)参考值:0-0.05IU/mL 2)临床意义: (1)可作为HBV携带者乙肝病毒复制的参考指标 (2)评价拉美呋定的治疗效果 (3)监测应用alpha-干扰素治疗病人的乙肝病毒复制 (4)确定肝移植病人免疫球蛋白的使用剂量
两对半定量检测极大地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LiCa技术检测HBsAg灵 敏度可达0.5ng/ml,而ELISA检测HBsAg达到2ng/ml时才会阳性。 急性乙肝早期定量能及早检出HBsAg,确证HBV感染,几乎能与PreSi 同时检测,在病程观察中大大缩短了“窗口期”,而酶标检测在乙 肝早期往往HBsAg呈阴性。 慢性乙肝一些患者由于机体常缺乏对HBV包膜蛋白的免疫应答, HBsAg表达较低,酶标检测可出现HBsAg和HBsAb均阴性的情况, 而定量检测则可避免这些情况的出现,为正确判断病情提供依据。 灵敏度如病毒发生变异后,表达量较低,常规ELISA测不出抗原,而 定量检测具有极高的灵敏度,可发现极有可能同时检测出HBsAg和 HBsAb,血清中HBsAg含量与病人对HBsAg细胞免疫成反比关系, 而肝功能改变则与此种细胞免疫成正比。定量HBsAg是反映这一关 系的唯一手段。可发现低浓度的HBsAg携带者,特别是一些群体如 医务工作者及病人家属等。
患者血清中存在三种基本形态
• 大球型颗粒,又称Dane颗粒;小球型颗 粒;管型颗粒 • 小球型颗粒;管型颗粒 • 管型颗粒
乙型肝炎病毒的实验室诊断
• (一)血清学检查
(二)生化学检查 (三)HBV DNA、基因型和变异检查
血清学检查
• 项目: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以及抗-HBc IgM • 方法
3. 血清学指标(-)不能排除HBV感染。 4. 也可能出现HBsAg(+),HBVDNA(-)。 • 5. HBsAb (+) 、 HBcAb (+) 、 HBeAb (+)三抗体阳性 • 与HBV DNA 2.5× 103 copy /ml 结 果解释。
HBV-DNA检测的临床意义
• ⒈ 诊断方面: • ⑴ HBV DNA是HBV存在最直接的依据 • ⑵ HBV DNA是HBV复制的标志 • ⑶ HBV DNA是患者具有传染性的标志 • ⑷ 对HBV-M起补充作用: • ① HBeAg(﹣)/ 抗HBe(﹢)乙型肝炎 • (前C区变异) • ② HBsAg(﹣)乙型肝炎 • (S区变异) • ③ 低水平感染 • 单项抗HBc(﹢)乙型肝炎
HBV基 因 及 编 码 蛋 白
HBV-DNA定量检测的临床应用
• • • • 慢性乙肝诊断 治疗监测和疗效评价 跟踪随访 预后判断
(二) HBV-DNA与“两对半”
• 1. “两对半” :机体的免疫反应状态; • FQ-PCR:检测的是HBV本身的遗传物质— DNA,是 • 病毒存在和复制的最可靠、最直接 的指标。 • 2. “携带者”、“大三阳”、“小三阳”等免 疫学指标不能 • 反应体内病毒复制水平与感染程度。
PCR技术在乙肝方面的应用
• 乙型肝炎病毒属嗜肝DNA病毒科 (hepadnaviridae),基因组长度3.2kb 目前感染人类最小的DNA病毒 部分双链环状DNA。
定量PCR的特点
• 可定量结果,准确灵敏地反应了病原体 的感染和治疗恢复情况
• 光谱分析仪直读结果,自动分析, 增强 了灵敏性和客观性。
5
6 7 8
+
+ + +
++ -
+++-
++ -
+ + +
-பைடு நூலகம்
9 10
-
-
-
+ -
-
+ +
两对半的意义
• • • • • — 乙型肝炎的诊断 — 判断传染性 — 判断预后 — 筛查献血员 — 流行病学调查
• 乙肝三系定性检查是用来判断是否感染 乙肝或粗略估计病毒复制水平的初步检 查,对患者病情程度的评估参考性不大, 所以乙肝患者在做乙肝三系定性检查的 时候,应结合肝功能检查、乙肝病毒 DNA检查、B超检查等来判定病情的轻 重,
基因检测在乙肝诊疗各阶段的应用
乙 肝 病 毒 定 量检测
确 诊
病毒学 药物治疗方案的确定 (用药:干扰素、拉米夫定、 分析 阿德福韦、恩替卡韦)
药物治疗
(疗效评价)
跟踪随访
乙肝病毒分型检测
前C区1896位点突变检测
拉米夫定耐药检测 阿德福韦耐药检测 恩替卡韦耐药检测
共价闭合环状DNA (cccDNA)检测
HBV血清学标志物的临床意义
感染模式
HBsAg
HBeAg
HBc(IgM)

HBc(IgG) +
抗HBe
抗HBs
临床意义
1 2 3 4
+ + + +
+ + +-
+ +
-
-
急性乙肝潜伏期后期, 携带者。 急性乙肝早期或潜伏期 急性乙肝早期 急性乙肝后期 急性或慢性乙肝,有 HBV复制 急性或慢性乙肝。急性 期或无症状携带者 阴性慢性乙肝 慢性乙肝,无或低度 HBV复制,乙肝恢复期, 既往感染,隐匿性 乙肝恢复期,既往感染, 隐匿性 慢性乙肝,接种过乙肝 疫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