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儿皮肤创面无瘢痕愈合的研究新进展
皮肤减张闭合器缝合与传统缝合对剖宫产术后切口美观度及瘢痕形成情况比较分析

皮肤减张闭合器缝合与传统缝合对剖宫产术后切口美观度及瘢痕形成情况比较分析剖宫产术是一种常见的产科手术,对于一些行将产生的孕妇来说是常见的选择。
剖宫产手术后切口的愈合和瘢痕形成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问题。
在手术中使用的缝合技术不仅影响了切口的美观度,同时也对瘢痕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
我们有必要对皮肤减张闭合器缝合和传统缝合在剖宫产术后切口美观度及瘢痕形成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以便为临床提供更科学、更有效的手术选择。
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皮肤减张闭合器缝合和传统缝合。
皮肤减张闭合器是一种新型的缝合器材,它通过张力控制器将伤口缝合后的张力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从而减少了对皮肤组织的张力,促进了创面紧密贴合,减少了创面间的间隙,为创面的愈合提供了有利条件。
传统缝合即采用传统的手工缝合方法,一般采用线结扎和保持的方法完成缝合。
两种缝合方式的主要区别在于张力的控制方式,皮肤减张闭合器缝合是通过使用专门的器械来调节张力,而传统缝合则是依赖医生经验来判断缝合的张力。
接下来,我们来比较两种缝合方式对剖宫产术后切口美观度的影响。
研究表明,皮肤减张闭合器缝合在术后切口美观度方面表现更佳。
因为它能够减少切口周围的张力,使得切口更加紧密,减少了术后切口的扭曲和挤压感,使得切口愈合后的瘢痕更加平整自然。
而传统缝合则往往由于手工缝合的不准确性和缺乏张力控制,容易导致术后切口的不整齐和瘢痕形成,影响了切口的美观度。
从切口美观度的角度来看,皮肤减张闭合器缝合明显优于传统缝合。
我们来比较两种缝合方式对瘢痕形成情况的影响。
瘢痕形成是指在创面愈合过程中产生的瘢痕,它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外貌美观度,对患者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
研究表明,皮肤减张闭合器缝合在减少瘢痕形成方面也表现出更好的效果。
这是因为皮肤减张闭合器能够减少创面周围的张力,促进了创面的紧密贴合,并且降低了对皮肤组织的损伤,减少了瘢痕形成的可能性。
而传统缝合则往往由于张力不易控制和手工缝合的不准确性,导致创面的张力分布不均,容易产生瘢痕。
胚胎创面无瘢痕修复的研究进展

・374・武警医学院学报ActaAeademiaeMedicinaeQ皤第18卷第4期2009年4月V01.18No.4Apt.2009胚胎创面无瘢痕修复的研究进展ProceedingOilthesearlessfetalwoundrepainnent陈伟综述,白晓东审校(武警总医院烧伤科,北京100039)关键词:端粒;端粒酶;羊水干细胞【文章编号】1008.5041(2009)04-0374-03【中图分类号】Q71【文献标识码】B胚胎创面无瘢痕修复是复杂的过程,除受到胚胎所处的羊水环境影响外,还受到胚胎细胞的端粒、细胞外成分、细胞因子等决定性因素的影响,羊水干细胞可能在胎儿无瘢痕修复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瘢痕是皮肤损伤到达一定程度后组织修复的结果,然而人类和某些哺乳动物(小鼠、大鼠、兔、猪和羊等)胚胎的皮肤创伤,愈合后并不伴有瘢痕组织的形成…。
研究胚胎皮肤无瘢痕创伤修复的生物学机制,将为瘢痕及纤维化疾病的防治提供广阔的思路。
下面就胚胎皮肤创伤修复进行综述。
1胚胎皮肤伤口的细胞特性对一些动物胚胎皮肤创伤愈合的观察发现,无瘢痕修复并非贯穿妊娠期全程,对人类而言,胚儿(胎龄8—28周)伤口无急性炎症反应,无肉芽组织形成和无伤口收缩等特点,愈合后不伴有瘢痕形成【2]。
在妊娠晚期的创伤也可形成类似于成年的瘢痕组织。
因此在无创修复期的胚胎细胞应有其区别于其它细胞的特性。
1.1胚胎皮肤伤口的细胞染色体端粒胚胎是由精子和卵子受精后形成的受精卵不断分裂而来,正常睾丸里的精母细胞和卵巢里的卵母细胞都有染色体端粒的复制能力,无论分裂多少代都保留了端粒的原始结构¨J。
胚胎细胞染色体端粒仍然较完整的保留了性细胞端粒末端的结构,使胚胎创伤处的细胞增生迅速,随着胎龄的增长,细胞增生速度减慢形成类似于成人的瘢痕修复,推测与端粒结构在细胞分裂中逐渐缩短,失去原始末端结构有关。
1.2胚胎皮肤伤口细胞中的端粒酶端粒酶是一种能延长端粒末端并保持端粒长度的核糖【收稿日期】2008—11—21;【修回日期】2009—03—16【作者简介】陈伟(1981一),女,籍贯河北省承德市,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为烧伤外科学。
新型敷料在创面修复中的应用与进展

新型敷料在创面修复中的应用与进展一、本文概述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创面修复作为外科领域的重要部分,其治疗方法与材料也在持续进步。
新型敷料的应用与研究已成为近年来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
新型敷料不仅在传统敷料的基础上进行了技术升级,更在材料选择、功能设计、生物相容性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创新。
本文旨在探讨新型敷料在创面修复中的应用及其进展,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我们将从新型敷料的分类、特点、临床应用实例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展开详细论述,以期为创面修复领域的发展贡献力量。
二、传统敷料与新型敷料的比较传统敷料如纱布、绷带等,在创面修复中一直发挥着基础性作用。
它们的主要功能是保护创面,防止感染,以及吸收渗液。
传统敷料在使用时存在一些明显的局限性,如更换频繁、易粘连创面、吸收渗液能力有限等,这些问题可能增加患者的痛苦,并影响创面的愈合速度。
相比之下,新型敷料在设计和功能上都有了显著的改进。
新型敷料不仅具备传统敷料的基本功能,还引入了许多创新的科技元素,如生物活性物质、纳米技术等。
这些新型敷料能够更好地模拟皮肤的自然环境,为创面提供更适宜的生长条件。
自粘性:新型敷料通常具有更好的自粘性,能够更紧密地贴合创面,减少更换次数,降低患者的痛苦。
透气性:通过改进材料和设计,新型敷料在保持创面湿润的同时,还能更好地保持透气性,减少感染的风险。
吸收能力:新型敷料通常具有更强的渗液吸收能力,能够有效管理创面渗液,保持创面的清洁和干燥。
生物活性:一些新型敷料还添加了生长因子、抗菌剂等生物活性物质,能够促进创面的愈合,降低感染风险。
新型敷料在创面修复中的应用与传统敷料相比具有显著的优势。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型敷料的设计和功能还将不断完善,为创面修复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
三、新型敷料在创面修复中的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医疗领域的创新发展,新型敷料在创面修复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其独特的优势和效果为创面修复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
表皮干细胞用于瘢痕治疗的研究进展

在毛囊增殖周期tl,.处于真皮中的BMP2、BMP4也随之 发生周期性改变.在毛囊的退行期BMP2、BMP4呈高表达。 在毛囊周期的恒定增殖期却处于低表达水平.这正好与Wnt/ [8--catinen在毛囊周期中相同时期的表达相反。BMP在毛囊干 细胞周围的稳定表达可维持毛囊干细胞的静息状态,阻I卜了毛 囊下细胞的激活,却可以促进毛囊角质细胞的进一步分化而促 使毛囊分化成熟157I。Smad4丰要通过激活细胞凋亡通路来维持 TGF信号诱导毛囊进入退行期,BMP和Wnt,B-catinen两条信 号通路相互制衡以调节毛囊干细胞毛囊周期和表皮再牛。 1.4 Notch信号通路
·352·
Journal of Tissue Engineering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December 2009,V01.5 No.6
皮肤减张闭合器缝合与传统缝合对剖宫产术后切口美观度及瘢痕形成情况比较分析

皮肤减张闭合器缝合与传统缝合对剖宫产术后切口美观度及瘢痕形成情况比较分析【摘要】本研究旨在比较皮肤减张闭合器缝合与传统缝合在剖宫产术后切口美观度及瘢痕形成情况上的优劣。
通过对两种缝合技术的介绍和分析,我们发现皮肤减张闭合器缝合在术后创口美观度和瘢痕形成方面表现更佳。
其减少了皮肤张力,有利于创面愈合,最终使得术后瘢痕更加细腻、平整。
我们得出结论,皮肤减张闭合器缝合在剖宫产术后切口美观度和瘢痕形成情况上具有明显优势,值得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
这一研究在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有助于提升患者的手术体验和术后效果。
【关键词】关键词:皮肤减张闭合器缝合、传统缝合、剖宫产术、切口美观度、瘢痕形成、比较分析、优势、研究结论、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是一项关键的手术步骤,直接影响到术后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
传统缝合技术在剖宫产手术中长期被广泛使用,但其在切口美观度和瘢痕形成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研究表明,传统缝合在切口愈合过程中容易引起皮肤凸起和不均匀的瘢痕形成,给患者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关于皮肤减张闭合器缝合和传统缝合技术在剖宫产术后切口美观度及瘢痕形成情况方面的比较研究还较少。
本研究旨在对两种不同缝合技术在剖宫产术后切口美观度和瘢痕形成情况上的差异进行深入分析和比较,为临床手术提供更准确的参考依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通过比较皮肤减张闭合器缝合与传统缝合在剖宫产术后切口美观度及瘢痕形成情况上的差异,探讨皮肤减张闭合器缝合技术在提高手术切口美观度和减少瘢痕形成方面的优势,为临床剖宫产手术提供更好的技术选择和指导,提高患者术后满意度和生活质量。
通过本研究,还可以为临床医师提供更有效的手术方案,为妇产科手术的发展和创新做出贡献。
1.3 研究意义对于患者来说,术后切口美观度的良好与否直接影响到其心理和生活质量。
探究不同缝合技术对切口美观度的影响,有助于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术后护理和心理支持。
难愈创面修复新型材料研究方向

难愈创面修复新型材料研究方向在我们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难愈创面修复的材料研究简直就是一颗闪亮的星星,照耀着医学的天空。
说到难愈创面,咱们可以想象一下,那个伤口愣是不好好愈合,成了个“常驻嘉宾”,在我们皮肤上肆意横行。
想想真让人心烦,咱们又不是来当“伤口”的宿主,生活已经够忙的了。
于是,科学家们就开始了“追逐梦想”的旅程,想着能不能找到些神奇的材料,来帮助这些顽固的创面“离家出走”。
现在,提到新型材料,咱们不妨想一想那些听起来就让人眼前一亮的名字,比如“生物材料”、“水凝胶”,还有那什么“纳米材料”,哎呀,真是个让人充满好奇的世界。
就好像是魔法师在施法,把平常的材料变成了能促进愈合的神奇物质。
生物材料,比如一些天然的胶原蛋白,这玩意儿就像是我们皮肤的“亲戚”,能很好地和我们的身体“打交道”。
它们不仅能支持细胞的生长,还能加速愈合,简直就是个“万金油”。
而水凝胶呢,就像是给伤口穿上了一个“保护衣”,保持湿润,又能让伤口呼吸,听起来是不是很神奇?别的不说,纳米材料更是把这场修复之旅推向了高兴。
它们可小巧玲珑,能穿越细胞膜,直接参与到愈合的过程中,简直像是个超级英雄,默默无闻却力量无比。
通过这些材料,科学家们能够精准地释放药物,简直像是在为伤口点上一盏明灯。
这样的技术不止让伤口愈合快了,更让人感受到了科技的温暖。
说到这里,咱们不禁要问,这些新材料究竟是如何被研发出来的呢?背后可是一群白大褂的科学家们夜以继日的努力。
他们在实验室里“斗智斗勇”,做各种实验,就像是玩一场“科学的棋局”。
从分子结构到细胞反应,每一步都是细致入微,生怕遗漏了什么。
谁说科学就得是一本正经?科学家们的内心也是充满了激情与梦想,正如年轻人追逐自己的理想,他们希望能通过这些新材料,让更多的人重拾生活的希望。
而这些新型材料不仅仅局限于医院,咱们的日常生活中也能见到它们的身影。
想象一下,你摔了一跤,那个难愈的伤口,用上了新型的修复材料,愈合速度快得像是“飞起来了”。
胎儿无瘢痕愈合与神经发育

的组织修 复过 程, 不 如说 它是 组 织再 倒
生 过 程 。 随 妊 娠 时 间 的 延 长 . 育 后 期 发
胎儿 皮肤 中成 人样愈 合 信号 增加 , 修复 效率 降低 , 愈台形式 从无 瘢 痕转 向 有瘢
痕 。 虽然 我 们对 组 织 的再 生 过 程 理 解 较
少, 创面修复的机制也 尚不清 楚, 可 以 但 肯定再生修复是生物发 育学 信号 有机构
纤维 细 胞缺 乏 则 神 经 的 支 配 也 较 差 l l 。 但是 , hmhz i C a eln等 l a l 为 , 经 的 再 认 神
的再生过程 , 些特殊 的 神经营 养 信 号 一
参与 完 美 皮 肤 的 再 生 。
胎儿伤 口愈合 时, 许多 生长 因 子 的 表达增 加. 但损伤后伤 口如何接 受信息 , 引起信号表达?愈合后组织修 复活动 叉
年 鼠则 延迟 出现且 数 目下 降。它们可能 与 肉芽组织 中的交感和 感觉 神经 生长有
关 。 降钙 素 基 因相 关 肽 ( G P) 疫 反 C R 免 应 阳性 神经 与 a平 滑 肌 肌 动 蛋 白免 疫 反 . 应 阳性 细 胞 并 排 表 达 , 胞 问 的 连 接 出 细 现 标记 突 触 小 泡 蛋 白 小 体 的 膨 状 体 . 都 表 明伤 口 肉 芽组 织 感 觉 神 经 形 成 选 择 性 的 神经 效 应 器 与 肌 成 纤 维 细 胞 相 连 。在
其再生过程中一 个特殊 的现象就 是需要
神 经 元 刺 激 口 。 再 生 早 期 失 神 经 的 蛛 螈 】 缺 乏 肢 体 及 其 附 件 的 再 生 能 力 , 期 则 后
致表皮中 A、 C类纤 维支 配降低。 修复 对
瘢痕愈合与修复研究进展

瘢痕愈合与修复研究进展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上的创伤,都可能留下瘢痕。
人们对于瘢痕的造成往往感到不满意,而瘢痕愈合与修复研究的进步,则为人们消除瘢痕带来了新的希望。
瘢痕产生与愈合的过程伤口愈合的基本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炎症期、增生期以及成熟期。
当身体受到伤害时,炎症及凝血反应会迅速启动,形成细胞、细胞因子和其他物质的炎症反应。
在炎症期间,伤口周围的血管会扩张,使得更多的血液走向伤口,细胞得到更多的营养,这就为伤口的愈合奠定了基础。
在炎症期过后,伤口周围的纤维芽细胞会大量增生,形成了所谓的增生期。
在这个阶段,血管生成并加速,新的血管会扩散到伤口周围,治愈创面。
此外,增生期建立了并定向了伤口周围组织的结构特征。
最后是成熟期,组织会逐渐完成重建和再生,伤口断面恢复到原有的尺寸,创面缩小,创痕逐渐平坦化,这个过程会持续数周到数个月甚至数年。
瘢痕愈合的形成瘢痕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愈合组织过多或快速地增生,与正常组织形成比例不当所致,最终导致伤口处形成一定的疤痕。
这通常是在皮肤结构恢复正常之后,所残留下的纤维组织或局部失衡所造成的,因此能够照明这个过程以期更好的治愈,同样也应作为疤痕治疗的关键。
与修复研究进展尽管疤痕愈合是一个不能完全被消除的过程,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新型的医疗技术或者是别具一格的治疗方法來加以掌控,甚至是将它消弭。
比如在瘢痕的治疗中,激光除了筋盂浸润之外还能通过其强视觉信息处理帮助医疗工作者及时关注治疗进展,及时调整手术过程。
除了这个以外,还有一个新型医疗技术,几乎通过小管子去观察和修复手术区域,以及越来越多的物质治疗途径。
在药学研究领域,发现某些生物气味化学物质,比如个人标志分子,可以在伤口的愈合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生长因子GF質量较小,优势在于分子强度高,非常适合用于瘢痕组织治疗。
此外,某些天然植物提取物也被证明潜力巨大,如它们在治疗皮肤炎症和胶原蛋白代谢方面的广泛应用,包括属性为减少瘢痕愈合中见到的红色瘙痒和皮肤刺痛等不良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胎儿皮肤创面无瘢痕愈合机制研究皮肤创面的愈合是多个生物学功能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一旦伤口形成,便触发多个生物学通路协同作用,例如血液凝固、炎症细胞浸润、多细胞群体迁移分化以及特异基因表达等,从而达到创面的最终愈合。
对于成人来讲,当皮肤损伤达到某种程度时,肉芽组织填充缺损,后逐渐纤维化形成瘢痕。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早期胎儿皮肤的无瘢痕愈合,这种无瘢痕愈合能力仅存在于产前发育期,对于人来讲,胎儿一般在妊娠前24周,而胎鼠一般在妊娠前20天对切口伤具有完全的无瘢痕愈合能力。
随着这些年对胎儿皮肤无瘢痕愈合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可能的机制及影响因素逐渐被发现,但是具体皮肤如何完全再生以及为什么人在发育过程中渐渐失去无瘢痕愈合能力仍然是一个迷。
以下,我们将系统地阐述胎儿皮肤创面无瘢痕愈合的机制。
1.瘢痕愈合机制皮肤作为保护机体的第一道屏障,在其受损后,修复其缺损是机体自身重要的防御适应性反应。
皮肤创伤愈合通常分为三个阶段,即炎症期、增生期及重塑期。
三者之间相互承接又相互交叉。
炎症反应在创伤形成后立即发生,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血管通透性增高、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在趋化因子作用下迁移并发挥功能。
增生期主要以修复细胞迁移、增生和分化为主,成纤维细胞、细胞外基质及新生毛细血管构成肉芽组织填补缺损。
重塑期主要表现为肉芽组织的逐渐纤维化,构型紊乱的胶原大量沉积转化为瘢痕以改善组织的结构及强度,故瘢痕形成是组织修复缺损的自然结局。
2.胎儿特殊生长环境胎儿所处的羊水温暖、无菌,且富含多种营养、生长因子以及细胞外基质成分,如透明质酸和纤维粘连蛋白,这些成分在创面愈合过程中均有重要作用。
另外,胎儿皮肤氧张力低,氧含量仅为成年皮肤氧含量的40% , 胎儿脐带血血清生长因子例如类胰岛素生长因子Ⅱ以及透明质酸刺激因子含量较成人明显升高,这些方面均与成年皮肤所处环境有巨大差异。
但已有研究表明,这些特异环境对胎儿皮肤无瘢痕愈合无明显作用。
如Longaker 等将成年羊皮肤创面置于胎羊皮肤所处环境中,移植皮瓣接受胎羊的血供,结果发现仍然出现瘢痕愈合。
Armstrong 等在有袋类动物中构建的胎儿皮肤创面愈合模型,发现在子宫体外胎儿皮肤依旧可以实现无瘢痕愈合。
这些实验结果均印证了胎儿所处外环境对其无瘢痕愈合不起决定性作用,而主要与它的内在特性有关。
3.细胞对胎儿皮肤无瘢痕愈合的影响创面愈合即炎性细胞和修复细胞共同活动的结果。
下面将对该过程中的主要参与细胞作用机制分别阐述并对比其在胎儿及成年创面愈合之间的差异。
3.1血小板血小板是创伤后最先被调动的细胞,出血时其聚集于血管缺损处,收缩使血管破损闭合,同时促进纤维蛋白网格形成,包裹血细胞形成血栓,同时脱颗粒释放多种细胞因子例如TGF-β以及血小板衍生因子(PDGF-AB),促进创面愈合。
文献中已有报告证实在胎儿皮肤创面愈合过程中,血小板的聚集能力减弱。
与此同时,胎儿血小板释放的TGF-β1、TGF-β2以及PDGF-AB减少,而这类细胞因子低水平表达与胎儿皮肤无瘢痕愈合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详见后述)。
3.2炎症细胞在成人创面愈合过程中,最早的炎症信号是来自出血凝血过程中血小板释放的一系列细胞因子,中性粒细胞在其趋化作用下迁移至创面处。
尔后,单核细胞也聚集于此分化为巨噬细胞。
但在胎儿皮肤创面愈合过程中,其创周未见或仅见少量炎症细胞浸润,这点在1971年已被Burrington的研究证实。
亦有研究表明单核细胞分化的巨噬细胞在妊娠14.5天后胎鼠创面愈合过程中才可观察及少量浸润,同时由Mac-1分子刺激分化的巨噬细胞在胎鼠妊娠16天之前的皮肤创面愈合过程中也未发现。
成人皮肤创面愈合过程中,多形核白细胞在巨噬细胞以及淋巴细胞释放的炎症介质趋化下大量浸润于创面周围,而胎儿皮肤中较少有多形核白细胞的出现。
Scott Adzick的研究亦验证了这点,其研究发现胎鼠皮肤在创面愈合过程中,中性粒细胞缺乏,巨噬细胞虽有早期浸润但数量较新生鼠以及成年鼠少。
其原因可能为胎儿皮肤创面诱发炎症的信号分子少或胎儿炎症反应细胞发育尚不成熟。
3.3成纤维细胞在创面愈合过程中,成纤维细胞具有合成细胞外基质(ECM)以及促进ECM 重塑的作用,Lorenz等发现胎儿成纤维细胞可以使处于成人炎症细胞浸润环境下的胎儿皮肤创面实现无瘢痕愈合。
成人体内的成纤维细胞与胎儿体内的成纤维细胞存在明显差异,诸多研究均证实,胎儿成纤维细胞在体外可以产生更多的胶原蛋白,且Ⅲ型、Ⅴ型胶原蛋白所占比例明显增高。
且妊娠<20周的胎儿成纤维细胞可以合成更多的脯氨酰羟化酶,调控胶原蛋白合成。
胎儿成纤维细胞产生的TGF-β(转化生长因子β)因子也较成人少,例如TGF-β1以及TGF-β2 ,这类因子可促进纤维母细胞前胶原mRNA 的表达,促进创面快速愈合及瘢痕形成。
同时胎儿成纤维细胞对一些细胞因子的反应能力也与成人不一样,例如对TGF-β的趋化性、对类胰岛素生长因子的反应性以及透明质酸趋化性等。
胎儿成纤维细胞作为无瘢痕愈合过程中的关键性效应细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炎症,减少Ⅰ型胶原蛋白形成。
3.4肌成纤维细胞肌成纤维细胞广泛存在于成人皮肤创面愈合过程中,通过表达α-平滑肌肌动蛋白收缩创面,在成人瘢痕形成时可以见到肌成纤维细胞的大量出现。
Estes的研究发现在妊娠中期胎儿皮肤创面愈合中肌成纤维细胞细胞几乎不存在,直到妊娠后期才逐渐出现。
除此之外,Cass等发现当胎儿皮肤创面较大时,愈合过程中创面收缩、肌成纤维细胞细胞逐渐出现。
肌成纤维细胞的缺如与胎儿皮肤无瘢痕愈合作用密切,但其具体作用机制现仍待研究。
4细胞外基质对胎儿皮肤无瘢痕愈合的影响细胞外基质主要包括透明质酸、胶原蛋白和糖蛋白等,其在创面愈合的过程中通过调节各种生长因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4.1透明质酸(HA)透明质酸是细胞外基质的主要成分,研究发现在胎儿皮肤创面愈合时HA迅速大量产生且一直持续至少3周,而在成人体内其缓慢升高且持续3天,至第5天含量降至零。
透明质酸刺激因子(HASA)与HA同步升高,对HA的含量起到调节作用。
首先HA是成纤维细胞重要的趋化分子,研究发现胎儿成纤维细胞高表达透明质酸结合受体,具体数目约为成人细胞的4倍,其次HA通过调整细胞微环境,可达到抑制炎症的作用,同时HA能够促进Ⅲ型胶原蛋白以及TGF-β3高表达,高表达的TGF-β3又可拮抗TGF-β1以及TGF-β2的作用,从而利于创面无瘢痕愈合。
Iocono等在体外实验中发现,适当增加HA的含量可以使创面愈合后瘢痕明显缩小。
4.2胶原蛋白胶原蛋白是细胞外基质另一主要成分。
研究发现胎儿创面无瘢痕愈合时胶原蛋白具有以下特点:1.与周围正常皮肤真皮层胶原蛋白相比,创面处形成的胶原蛋白具有整齐规则的网状结构。
2.胎儿皮肤形成的胶原蛋白组成类型与成人存在差异,Ⅰ型、Ⅲ型胶原蛋白在胎儿及成人皮肤中均是胶原蛋白的主要组成成分,然而Ⅲ型胶原蛋白在胎儿皮肤中所占比例明显高于成人,且胎儿皮肤中Ⅲ型胶原蛋白/Ⅰ型胶原蛋白比值升高。
由于Ⅲ型胶原蛋白较Ⅰ型胶原蛋白短小且结构疏松,随着生长发育,长而致密的Ⅰ型胶原蛋白含量逐渐增多取代Ⅲ型胶原蛋白,胶原蛋白相互交联为更为复杂的结构,增强了细胞基质的硬度,促进瘢痕的形成。
有些研究也表明在妊娠后期,Ⅰ型胶原蛋白交联可以弥补皮肤再生的缓慢,从而加快创面愈合。
3.胶原蛋白纤维可以结合到细胞盘状结构域受体(DDR)上,该受体为酪氨酸激酶,可触发细胞内信号传导通路,促进细胞增殖、分化以及创面愈合。
同时Chin等发现在妊娠早期的成纤维细胞表面DDR1表达升高,在妊娠后期表达逐渐减低,而DDR2在妊娠周期整个过程中表达无明显变化,成纤维细胞表面胶原蛋白结合受体表达差异与胶原蛋白的产生有明显关系。
4.在胎儿皮肤中Ⅰ型、Ⅲ型、Ⅳ型以及Ⅴ型胶原蛋白分别在妊娠75天,100天以及120天迅速沉积。
在120天左右,Ⅴ型胶原蛋白α1链转变为α2,提示我们单一胶原蛋白分子结构改变可能与无瘢痕愈合存在联系。
4.3其他细胞外基质除上述透明质酸、胶原蛋白外,研究发现一些其他分子也对胎儿无瘢痕愈合存在影响,例如纤连蛋白、细胞粘合素。
Whitby DJ等文献中指出纤连蛋白在胎儿皮肤愈合前1小时内显著升高,参与调节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促进创面愈合,同时其文献中指出细胞粘合素在胎儿皮肤愈合后1小时才缓慢增多,其主要参与调节细胞的迁移。
这两种分子联合作用有助于细胞外基质的沉积及创面的愈合。
5.细胞因子对胎儿皮肤无瘢痕愈合的影响在胎儿和成人皮肤中,多种细胞因子均通过和透明质酸相互作用对创面愈合过程进行调控。
目前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于转化生长因子β ( TGF-β) 家族、肝细胞生长因子(H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PDGF) 和白介素。
5.1转化生长因子β家族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是目前在胎儿无瘢痕愈合过程中研究最多的一种细胞生长因子,主要由血小板、淋巴细胞、成纤维细胞等多种细胞合成,在哺乳动物中可分为TGF-β1,β2,β3三个亚型。
其参与创面愈合全程而且对纤维化起着重要作用:首先TGF-β1、β2可促进纤维母细胞Ⅰ、Ⅲ前胶原mRNA 的表达, 抑制胶原酶mRNA 的表达,也可通过促进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TIMPs)高表达,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作用,从而减少细胞外基质的降解。
与此同时TGF-β还可以促进血管再生以及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的趋化。
尽管TGF-β在胎儿无瘢痕愈合中的作用仍然不是很明确,但是研究发现成人创面瘢痕愈合过程中TGF-β1、β2表达明显高于无瘢痕愈合的胎儿创面,与此同时将TGF-β1、β2人为地加入胎儿创面愈合中,可造成其瘢痕愈合。
TGF-β3是具有与TGF-β1、β2相反功能的TGF一种亚型,同时TGF-β3 能下调TGF-β1 和TGF-β2 的表达,研究发现其在胎儿无瘢痕愈合中表达明显升高。
5.2肝细胞生长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HGF)是影响上皮再生的重要细胞因子,其通过结合激活酪氨酸激酶MET发挥作用。
研究者将大鼠角质细胞表达MET基因进行敲除,发现创面上皮再生明显延迟。
研究还发现上皮再生过程中还有其他一些重要的细胞因子参与,但是并未发现具有与HGF相似功能的因子,其在上皮再生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且可能无其他分子可代替。
但是关于其在胎儿皮肤创面愈合中的表达情况仍不是很明确。
5.3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是促进上皮再生的又一重要细胞因子,其能促进内皮细胞增殖和新生毛细血管的形成, 有利于创面的愈合。
FGF这类细胞因子的受体为FGFR2-IIIb,研究发现当大鼠角质细胞表达FGFR2-IIIb缺失时,其创面上皮再生过程明显延迟,参与这一过程的FGFR2-IIIb结合配体主要有FGF-7以及FGF-10,其主要产生于上皮树突状T淋巴细胞,当上皮树突状细胞缺失时,研究发现创面愈合明显延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