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文化论文
有关徽州文化作文

有关徽州文化作文说起徽州文化,那可真是有说不完的话。
我呀,有幸亲身感受过徽州的魅力,那独特的文化韵味,至今都让我难以忘怀。
记得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假期,我满心期待地踏上了前往徽州的旅程。
当我刚踏入那片土地,就仿佛穿越回了古代。
眼前是一片片错落有致的马头墙,黑白相间,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我沿着青石板路漫步,路边的小店一家挨着一家。
有卖文房四宝的,那宣纸的洁白、徽墨的浓香、歙砚的温润,让人忍不住想要挥毫泼墨一番;有卖传统糕点的,那香甜的味道弥漫在空气中,勾得我肚子里的馋虫都闹腾起来。
我走进一家糕点店,店主是一位和蔼的阿姨,她热情地给我介绍着各种糕点,还让我品尝了一块刚出炉的黄山烧饼。
哇,那酥脆的外皮,咸香的梅干菜肉馅,一口下去,满满的幸福感。
走着走着,我来到了一座古老的祠堂。
祠堂的大门敞开着,我怀着敬畏的心情走了进去。
里面的木雕、砖雕、石雕精美绝伦,每一处细节都展现着工匠们的高超技艺。
那些雕刻的人物、花鸟、走兽栩栩如生,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我仔细地观察着一根柱子上的木雕,上面刻着的是一群孩童在嬉戏玩耍,有的在放风筝,有的在捉迷藏,那生动的场景让我仿佛能听到孩子们的欢声笑语。
出了祠堂,我又来到了一条小溪边。
溪水清澈见底,能看到水底的沙石和游动的小鱼。
溪边有几位阿婆正在洗衣服,她们用木棒捶打着衣服,嘴里还唠着家常。
我在溪边蹲下,伸手触摸着清凉的溪水,感受着那份宁静与祥和。
不知不觉,夜幕降临,徽州的夜晚别有一番风情。
家家户户门口都挂起了红灯笼,照亮了整个街巷。
我找了一家小饭馆,点了几道地道的徽州菜,有臭鳜鱼、毛豆腐,还有绩溪一品锅。
那臭鳜鱼闻起来臭,吃起来香,鱼肉鲜嫩,汤汁浓郁,让人回味无穷。
毛豆腐则是外酥里嫩,配上特制的酱料,别有一番风味。
绩溪一品锅更是丰富多样,一层一层的食材码放得整整齐齐,有肉、有蛋饺、有蔬菜,每一口都充满了家的味道。
在徽州的那几天,我还参观了许多古村落。
那些村落依山傍水,宁静而美丽。
徽州文化论文

徽商文化期末论文学院:会计学院班级:财务管理(1)班姓名:***学号:**********简谈对徽商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徽州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
经过数千年的蒸育和胚变,自宋代以来开始初具特色的徽州文化,以其丰厚积淀和巨大张力,孕育了在中国经济发展史上光彩夺目的徽商;而在明清时期事业达到鼎盛的徽商,又以自己的强大经济基础和突出的聪明才智,实现了徽州文化的全面杰出与辉煌。
徽州的闻名,不仅仅体现在她的商业发展,人文历史、自然风貌等等,都无处不在的体现着古徽州的诱人魅力。
我是歙县人,从小生长在这片土地上,对他自然也有这不同的感触。
尤其是我的家乡是徽州府衙所在,更感到一种无比的自豪。
(一)徽商还是先来谈谈最引人关注的徽商发展吧。
徽商,是古徽州一府六县(歙县、休宁、祁门、绩溪、婺源、黟县)自宋以来先后走出大山,在本土和海内甚至海上所到之地经商做生意的所有“徽州朝奉”的统称。
历史的徽商,时间涵盖宋以来直至民国;地域包括一府六县以及周边民众之为商者,也还包括在徽州本土之外的徽人经商者。
“徽商”是一个百业齐备、组成庞大、多个层次、主要以血缘、亲缘、地缘、人缘为纽带维系的地域商帮,是中国经济发展史上相对于晋商、粤商、龙游商等等而言的一个特定人物群体。
徽商经营范围普遍,“其货无所不居”,且经营方式多样。
国内关于徽商的研究的兴起始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并于八十年代后迅速升温,开始成为一门显学,至今已颇具规模。
而由于徽商的兴衰轨迹与明清时社会经济发展脉络有着同一性,因此,对徽商兴衰原因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并对现今安徽商人的崛起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具体说来,徽商的发展经历了兴起、暂时性衰落、中兴及衰落解体四个阶段。
在漫长演进的中国封建社会,徽商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段的产生、崛起、兴盛和逐渐从顶峰消退,这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这样一种历史文化现象的必然出现,这样一个动态发展过程的演进,既和古徽州地域特定的自然人文地理环境息息相关,又和中华文化大背景、和长三角历史地理条件紧密相关。
徽州文化传承对地方发展的作用

徽州文化传承对地方发展的作用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徽州地处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绩溪县和歙县交界处,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徽风徽韵,唯徽州足以继承”之美誉。
徽州文化是徽州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积淀出的独特文化,其代表性的古建筑、工艺品、传统节日等多方面的文化元素,对地方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首先,徽州文化传承增强了地方文化软实力。
徽州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徽州建筑以黛色风格为主,规整秀丽,既有明清古建筑的特色,又融入了本土传统的元素,展现出独具特色的地方风貌。
在现代社会,文化软实力日益受到重视,徽州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仅提升了当地的文化品位,也为地方的发展增添了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和投资。
其次,徽州文化传承助力地方经济发展。
徽州传统手工艺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徽州徽派、徽矾、徽州棉布等工艺品,自古以来就以其独特的工艺技术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随着现代市场的需求和发展,徽州传统手工艺品在国内外市场上逐渐受到关注,成为一种文化产业,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徽派建筑的修缮和保护,也为地方的旅游业和文化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当地经济的繁荣。
再次,徽州文化传承促进了地方社会和谐稳定。
徽州文化强调忠孝仁爱、诚信敬业的传统美德,倡导“兴德规行、政刑美法”的价值观念,注重礼仪文化和家族传统。
这种传统的价值观在当代社会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构建和谐社会。
通过传承和弘扬徽州文化,可以让社会各界更加团结一心、共同发展,促进全社会的和谐发展。
总的来说,徽州文化传承对地方发展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不仅增强了地方文化软实力,还助力了地方经济发展,促进了地方社会和谐稳定。
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地方,徽州应该继续传承和弘扬自己的文化传统,为地方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在现代文明建设中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探寻古徽州文化的意义作文

探寻古徽州文化的意义作文古徽州,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
这里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让人不禁想要一探究竟。
那么,探寻古徽州文化的意义何在呢?我们来看看徽州的建筑风格。
徽派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种流派,以其独特的木雕、石雕、砖雕和楼阁式建筑而著称于世。
这些建筑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它们见证了徽州人民的历史变迁,承载着他们的智慧和情感。
比如,宏村的月沼就是徽派建筑的一个代表,它的美丽和神秘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徽州的美食也是不容错过的。
徽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以其清淡、鲜美、精细而著称。
其中最有名的当属“臭鳜鱼”了。
虽然它的名字听起来有些奇怪,但是只要你尝过一口,就会被它的美味所折服。
据说这道菜还有一个传说呢,说是明朝时期有一位官员因为贪污被贬到了徽州,他在那里学会了做这道菜,并且用它来掩盖自己的身份。
后来他又回到了京城,把这道菜带回去献给了皇帝。
皇帝尝过后大加赞赏,并且赐给他一个官职。
从此以后,“臭鳜鱼”就成了徽州的代表菜品。
除了建筑和美食之外,徽州还有很多其他值得我们探寻的东西。
比如说徽州的民间艺术。
徽州民间艺术丰富多彩,包括木偶戏、唢呐曲、皮影戏等等。
这些艺术形式虽然看似简单,但是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比如说皮影戏中的人物形象就非常生动有趣,它们可以讲述各种各样的故事,让人们在欣赏的同时也能学到很多知识。
探寻古徽州文化的意义在于了解历史、传承文化、感受美好。
无论是建筑、美食还是民间艺术,都是徽州文化的瑰宝所在。
希望大家有机会能够去一探究竟,亲身体验一下这个充满魅力的地方。
古徽州文化

古徽州文化摘要:历史上的徽州是一个无比神奇的地方。
在这片1.2万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不仅出现过富甲一方、称雄商界数百年的徽州商帮,而且创造了灿烂辉煌、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
以人才而论,古徽州可谓灿若星海,各领风骚。
他们当中既有造诣精深的名儒耆宿、政声卓著的干吏名臣、享誉四方的艺苑名流、学富五车的文坛才俊,也有卓有建树的科技群彦、身怀绝技的能工巧匠、炙手可热的商界巨贾。
以文化成果论,无论是理学、医学、文学、绘画、戏剧、收藏、建筑、出版、雕刻、科技等等,哪一方面都有可圈可点、杰出辉煌的成果。
引言:作为我国曾经的经济文化人文重地,徽州有着极为鲜明的地域特色。
安徽省的省名,便由辖下的安庆和徽州各取一字组成。
徽州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历史、文化、思想概念。
有人曾经评判,古代中国,徽州的思想家可能是最自觉地使自己的思想世俗化、生活化的一群人。
他们将那些本来属于上层社会的道德伦理原则,悄悄引入民众的日常生活。
岁月流逝,徽州曾经的人、物和故事渐行渐远,那些融入普通人的生活、深藏于民间的历史文化记忆,却鲜活地传承了下来……1、徽州地理正因为拥有世所罕见的物质与非物质的封建文化思想结晶,徽州得到了世人的偏爱。
今天的人们,提到徽州最爱引用的,是汤显祖的诗:“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诗人自己估计都没有想到,这首毫无赞美徽州之意的言志诗,几百年来生生被人们当作了徽州的赞美诗。
令徽州扬名的,还有它境内的名山——黄山。
明朝旅行家徐霞客登临黄山时曾赞叹:“薄海内外之名山,无如徽之黄山。
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这一评价被后人归纳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徐霞客的推崇,令无数游人对黄山心驰神往,平生必得一登为愿。
地处安徽南部,由歙县、休宁、黟县、祁门、婺源、绩溪六县组成的古徽州,是孕育徽派建筑、新安医学、新安理学、新安朴学、徽州三雕、徽剧、徽菜、新安画派、文房四宝等瑰宝的胜地,诞生了称雄明清几百年的徽州商帮,有着程朱阙里、东南邹鲁的美誉。
写一篇800字左右的徽州文化文章

写一篇800字左右的徽州文化文章徽州文化是中国文化之一,它源于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民俗文化和手工艺品而闻名于世。
徽州文化早在汉代就开始形成,并经历了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朝清朝等时期不同的发展和改变,而至今,它依然保留了自己独特的传统风格和文化特色。
徽州建筑是徽州文化的代表之一,其特点是“三雕四带、层层叠叠、脊尖耸立、硬朗挺拔”。
徽州的建筑样式有三种,分别是“大宅、长街和祠堂”,它们的形式和特征融合了明、清两代建筑的风格,展现出独具特色的徽州文化特色。
徽州民俗文化是徽州文化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
包括婚俗、葬礼、节令等方面,徽州民俗文化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
徽州婚俗十分独特,婚礼过程中需举行多种典礼,如订婚礼、请红帖礼、劝酒礼等,每个环节都悠久传承,极具深意。
同时,徽州的葬礼仪式也十分隆重,可谓是“追悼精神”的集中体现。
此外,徽州的节令文化也是颇受人们喜爱的,元宵节、清明节、山亭秋月等各种有趣的节日活动都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感受徽州的文化底蕴。
徽州手工艺品在徽州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徽派工艺融合了徽州民间传统工艺手段和当地资源,形成了富有特色的独特风格。
徽州的手工艺品有很多种类,如徽州砚台、徽州木雕、徽州徽样等,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徽州徽样。
徽州徽样是徽州地区特有的一种绘画和绗缝工艺,以“虫霞鸟兽”为主题,它既具有装饰、画象、表达情感的功能,更有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徽州徽样经过数百年发展,已成为华夏文化的一大瑰宝,深受人们的喜爱。
在徽州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各类文化活动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例如徽州古城国际马拉松、安徽黟县黑山谷音乐节等文化活动,不仅提升了徽州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也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和文化体验,增进了人类之间的友谊与交流。
总之,徽州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面旗帜,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卓越成就和人类文明的智慧结晶。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徽州文化也在不断地创新和发展,为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做出了新的贡献。
徽州文化遗产作文

徽州文化遗产作文说起徽州,那可是一个充满魅力和故事的地方。
在我心里,徽州的文化遗产就像是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有一次,我有幸走进了徽州的古村落,亲身感受了那里独特的文化魅力。
刚踏入村子,就仿佛穿越回了过去。
青石板铺就的小路蜿蜒曲折,路两旁的古宅错落有致。
那斑驳的墙壁,记录着岁月的沧桑;那精致的木雕、石雕和砖雕,展示着古人的精湛技艺。
我走进了一座古宅,大门上的铜环已经被岁月磨得锃亮。
跨过门槛,一个四方的天井出现在眼前。
阳光透过天井洒下来,照亮了堂屋里的一切。
屋内的摆设十分古朴,老式的桌椅板凳虽然有些破旧,但依然散发着一种庄重的气息。
我轻轻抚摸着那张八仙桌,感受着它那粗糙的纹理,仿佛能听到古人围坐在此谈论家常的欢声笑语。
再往里走,是一个小小的庭院。
院子里种着几株桂花树,正值金秋时节,桂花的香气弥漫在整个院子里。
我闭上眼睛,深深地吸了一口气,那甜美的香气瞬间沁人心脾。
在院子的一角,有一口古井,井沿上布满了深深的绳索印痕,这都是岁月留下的痕迹啊。
我探头往井里看去,井水清澈见底,能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倒影。
接着,我来到了一间厢房。
房内的雕花床上挂着粉色的纱幔,仿佛能看到当年的闺阁女子在此梳妆的情景。
床上的被褥虽然已经陈旧,但那细密的针脚依然让人感叹古人的心灵手巧。
床边的梳妆台摆放着一面铜镜,我拿起镜子,照了照,仿佛看到了一个古装女子的面容。
走出古宅,我沿着小巷漫步。
小巷两旁的店铺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徽州特产。
有香气扑鼻的徽墨,有精美的徽州剪纸,还有那让人垂涎欲滴的黄山烧饼。
我走进一家卖徽墨的店铺,店主热情地向我介绍着徽墨的制作工艺。
他说,徽墨的制作要经过多道工序,从炼烟、和料、制墨、晾墨到打磨、描金,每一道工序都饱含着匠人的心血。
我拿起一块徽墨,放在鼻子下闻了闻,那独特的香气让我陶醉。
走着走着,我来到了一座古老的祠堂。
祠堂的大门高大威严,门口的石狮子威风凛凛。
走进祠堂,里面庄严肃穆。
徽州文化的独特风韵

聆听徽州之声音,感悟文化之韵味关于徽州文化,我相信大家都有一定的了解,并在耳濡目染中被其内涵所熏陶。
徽州文化,指的是古徽州一府六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其涉及学科诸多,涵盖内容之广泛,发展历史之悠久。
且学术界对徽学的研究,至少经历了大半个世纪,被誉为是并列与敦煌学和藏学的中国三大走向世界的地方显学之一。
从这可以看出徽州文化具有非凡意义。
那么接下来让我们走进徽州,聆听徽州声音,体会别样风韵。
皖美如画,徽映天下。
徽州位于安徽南陲,地处黄山白岳之间,山川毓秀,民物丰饶。
因研学游的良好机遇,我曾去过西递村和宏村。
西递·宏村古民居是徽州文化的载体,集中体现了工艺精湛的徽派民居特色。
重重山岭包裹之下的江南灵秀之地,犹如一幅丹青水墨画,粉墙黛瓦的古村落隐于山水之间。
徽州韵味,皖国风情。
徽州文化以徽派建筑,儒商文化,宗法制度和民俗艺术文化为主体,体现出“尊重自然·天人合一”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并且徽州独特的地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儒家思想,能够作为代表的书院文化,建筑文化,学术思想文化都以儒家思想为其生存·发展的思想内核,从中展现了儒家思想中重视礼教·崇文·尚经·重视现世事功等文化内涵。
钟灵毓秀古徽州,袅袅人间烟火气。
徽文化具有独特地域色彩,就拿民谣来说,徽州民歌古朴·典雅·高亢·委婉兼具,具有鲜明的江南色彩和富有特色的文化气息。
徽派建筑也是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建筑风格与古徽州人文山水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徽州民居宁静而不失庄严的气氛,天地合一的人文主义情怀设计,以及简洁的陈设·书卷气十足的布置,都在传达着徽州人的理想和愿望,表达着人们对于文化以及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通过徽州文化加大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也是历史的印证。
我们从徽州文化中可以看到中华文化的特点·风姿和辉煌,看到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和力量!现如今,便利的互联网时代迅速发展,也给徽州带来了别样的经济发展渠道,文化旅游产业,高科技创业项目等等促进徽州经济特色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谈对徽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徽州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
已经有了数千年的历史,徽州文化多姿多彩,有在历史上留下浓重一笔的徽商、美味的徽菜、壮观的徽派建筑等等。
一、徽商
还是先来谈谈最引人关注的徽商发展吧。
徽商,是古徽州一府六县自宋以来先后走出大山,在本土和海内甚至海上所到之地经商做生意的所有“徽州朝奉”的统称。
历史的徽商,时间涵盖宋以来直至民国;地域包括一府六县以及周边民众之为商者,也还包括在徽州本土之外的徽人经商者。
“徽商”是一个百业齐备、组成庞大、多个层次、主要以血缘、亲缘、地缘、人缘为纽带维系的地域商帮,是中国经济发展史上相对于晋商、浙商等而言的一个特定人物群体。
徽商经营范围普遍,“其货无所不居”,且经营方式多样。
国内关于徽商的研究的兴起始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并于八十年代后迅速升温,开始成为一门显学,至今已颇具规模。
而由于徽商的兴衰轨迹与明清时社会经济发展脉络有着同一性,因此,对徽商兴衰原因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并对现今安徽商人的崛起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具体说来,徽商的发展经历了兴起、暂时性衰落、中兴及衰落解体四个阶段。
在漫长演进的中国封建社会,徽商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段的产生、崛起、兴盛和逐渐从顶峰消退,这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这样一种历史文化现象的必然出现,这样一个动态发展过程的演进,既和古徽州地域特定的自然人文地理环境息息相关,又和中华文化大背景、和长三角历史地理条件紧密相关。
古徽州山多田少人众,许多人必须“十三四岁,往外一丢”、“经营四方以就口食”。
这一义无反顾的“丢”,置之死地而后生,是一条生存新路的开辟,一种思维方式的转换,一步很了不起的迈进。
“徽民寄命于商”是一种生存选择,是一种顺时应变。
而徽人之先世又大多为中原移民,顽强的生命力是构成徽人开拓性的重要基因。
徽人不仅在儒学原典中发掘到不少“士商异术而同道”的理论依据而且在明清实学思潮特别是王学思想中汲取了不少新鲜的思想
营养,“终日做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商贾何鄙之有”的呐喊给徽人为商者“治生为先”信心的坚定以有力的精神鼓舞。
最重要的是,徽人一走出大山,展现在面前的首先是江浙等地广阔的中国长三角大市场。
南宋以降,国家政治、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临安(杭州)都城的繁荣,使长江三角逐渐成为全国经济文化最发达、人口最稠密的地区。
这一地区商品经济的繁荣,徽商凭便利的新安江水运手段输往杭城等地的徽州土产竹、木、茶、石料、药材、纸张等有较大需求量。
在长三角大市场里,徽商进而借得明清朝廷政策之便,抢占先机经营盐业,获得了商业的空前发展。
典当等行业也在江浙两淮遍地开花。
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徽商,“贾而好儒”、“贾名儒行”,将儒、官、商进行了灵动的协调,交替为用,以儒饰贾,以仕护商,以商促仕,终于在长三角这一得天独厚的大市场上首先创出了一片天下,迅速崛起,赢得了“无徽不成镇”的声望和成就。
然而,政权的压榨下,徽商开始了衰败的道路。
盐商的受挫标志着徽商的衰落开始了。
其次,战争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
连年战争,徽州因战乱损失惨重,直接造成了徽商人员的伤亡和财产的损失,此外,“咸同兵燹”使得长江一线交通受阻,中断了徽商所经营的吴楚贸易,也使得徽商在苏浙地区的商业活动陷入停滞。
这一切都使得徽商元气大伤,最终一蹶不振。
自此,徽商不再独大全国,经济地位也逐渐被浙商等取代。
二、徽州教育
徽州的教育是紧接着不得不说的重要方面。
徽州地靠江南,东汉末年以后,由于北方战乱频仍,中原一带的名家士族纷纷渡江南迁,许多人在徽州建立了避难安居之所。
他们一方面带来了发达的中原农业生产和手工业技术,从而整合、改造了原徽州本土的丛林经济;另一方面带来了发达的中原文化,以教化乡里,礼教社会,“起学校、习礼容”,习俗由此渐变。
“尚武之风显于梁陈,右文之习振于唐宋”。
南宋以后,一个重文重教的社会习俗已在徽州形成。
重视教育成为徽州千百年来的传统。
由于重视教育,故徽州教育结构之合理、教学机构之多,举世瞩目。
私塾是中国古代一种最为基础的启蒙教育形式,其在徽州遍及各乡各村,涉及家家户户。
在教学内容上,徽州的教育除传统的礼、乐、射、御、书、数等外,许多还包括
了有着徽州地方特色、极具实用和职业教育的内容。
如徽州是明代珠算大师程大位的故乡,而徽州人又有经商的习俗和传统,故珠算教育在徽州既具条件又深受人们欢迎;再如新安医学源远流长,影响极大,许多先生在教学时,往往有针对性地教授一些医药知识等。
教育发达,是徽州社会的一大特点,至今遗风犹存。
三、茶
我在上学期选了商学院漆小迅老师的茶与茶艺课,这门课使我对茶文化了解颇多,让我对茶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
徽州地处皖南山区,山林水秀,土质肥沃,茶树遍布。
茶区云雾弥漫、空气清新、茶质优良,属于高山茶类。
“祁红”“屯绿”历史悠久,驰名中外;“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等都是茶中珍品。
从而,徽州人的茶文化自古流传,博大精深。
茶道的内容也是丰富多样。
徽州茶文化积淀丰厚,现在的十大名茶安徽就有四种,六安瓜片、太平猴魁、祁门红茶、黄山毛峰。
祁门红茶更是世界三大高香红茶之一。
在当今中国,一个地区拥有如此丰富的茶资源可以说是独一无二,凤毛翎角。
四、徽菜
徽菜为全国八大菜系之一,起源于歙县,绩溪的徽帮厨师将它发扬光大。
徽菜的风格与其它菜系不同,它立足本地优势,以烹饪山珍野味而著称。
徽州地处皖南山区,山高背阴,溪水清澈,山珍野味十分丰富,盛产甲鱼、娃娃鱼、竹笋、香菇、木耳、蕨菜等,所以徽菜品种繁多。
徽菜选料精细,制作严谨,一切立足于原料的新鲜活嫩,即便是像“臭鳜鱼”这类特殊风味菜,其用料也必须是新鲜鳜鱼,经过一定的加工腌制后烹调成菜,决不滥竽充数。
徽菜素以重油、重色、重火功,色香味形俱全而盛行于世。
徽菜在烹调方法上擅长烧、炖、蒸。
烧菜讲究软糯可口,味美隽永;炖菜讲究汤醇味鲜,熟透酥嫩;蒸菜着重原汁原味,爽口宜人。
徽菜善于巧控火候,厨师们除根据菜肴的特点和要求,分别运用旺火、中火、小火烹调外,还经常运用几种不同的火候烹调一种菜肴。
尤其讲究木炭微火单炖、单烤,如“石耳炖鸡”、“黄山炖鸽”等。
徽菜能够成为一种区域性菜系,它的风格特征在于:善于发挥原料本身的滋
味,即保持原汁原味;常用火腿作料,冰糖提鲜,料酒除腥提香,从前,徽菜厨师是从来不放味精的。
五、徽州建筑
徽派建筑有着高超的建造技艺和浓厚的文化内涵以及独有的地方特色,在其形成过程中受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观念的影响,显示出较鲜明的区域特恒,从布局到色彩都给人一种较为统一的格调和风貌。
徽派建筑的风格特色上要体现在村落的民居建筑上,从设汁、选址、造型、结构、布局到装饰美化都集十地反映了徽州的土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
所谓民居是指古时遗存的、相对于“官式做法”的民间居住房屋,它与宫殿、府邮、坛庙、陵园建筑不同,一般都采用较经济的手段,因地制宜,因材致用,以满足生活及生产上的需要,其功能、形式、构造和用材相互适应,巧妙结合,各地民居又带有不同的人文特征,风格迥异,丰富多样而又淳朴自然。
徽州村落民居建筑的选址和设计,体现出依山傍水,随坡就势的格局,即利用天然的地形、地貌进行规划设计,通过适量采用花墙、漏窗、楼阁、天井等建筑手法,沟通内外空间,以使房屋群落都达到与环境巧妙结合的意境。
徽州“古建三绝”的美誉,驰名中外,其所指的是:布局、结构、营造、装饰令人叹为观止的古民居;祭祖、执族规、作族徽、阴森可怖又建造得雄伟壮观的古祠堂;封建政治、礼教所致的外形古朴典雅、巍然屹立的石牌坊。
歙县的许国石坊更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徽州文化的活态传承应该是运用在实际之上,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元素都可以把徽州文化充分利用,新安医学是中华医学的瑰宝,徽派盆景与徽派建筑可以运用到诸多的城市建设元素之上、新安画派体现的是本地区的文化品位与修养程度,可以发扬光大,更可以推动笔墨纸砚在徽州地区的普及化。
砚台、万安罗盘又可以作为艺术品放在家中摆设,或者作为城市的一大元素,更可以加以改善推广,适合“不同”层次人们的需求。
徽州文化以其全面性、系统性、辉煌性与典型性,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文化发展的典型缩影,从而具有典型代表和标本的价值和地位。
”因此可以说,徽学已远远超出过去所说地方学的涵义,但又保持独有的地方特色。
最重要的是
以儒学、理学在道德伦理方面的信念为核心,在数百年中渗透进徽州人的血脉和心灵。
总之,徽州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