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教案

合集下载

【名师测控】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8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 新人教版

【名师测控】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8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 新人教版

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时间、地点、内容、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归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民主与法制建设取得的进展和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掌握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认识这次全会作出的有关改革开放的决策,认识这次全会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开创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及意义。

”难点:关于真理问题的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召开的内在联系。

三、【导学过程】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情景导入】有歌曲《春天的故事》导入。

【自主学习】一、十一届三中全会1、背景:①人们要求对“文化大革命”中 __________进行平反和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②当时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指导思想,提出__________方针。

③关于____问题的大讨论,解放了人们思想。

使人们认识到,_____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内容:①思想上:这次会议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路线;②政治上: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___________上来,实行________的伟大决策。

③组织上:形成了以_______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4、意义: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___________。

②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______开端。

③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_______ 的新时期。

二、民主法制建设的加强:1、平反冤假错案:1980年,为____恢复名誉,使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平反。

2、完善法律制度:①1982年,颁布了第____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新时期一部比较完备的宪法。

此后,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一系列法律。

②意义:基本上形成了以________ 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改革开放的背景和必要性;2.掌握改革开放的主要内容和特点;3.能够分析经济体制改革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改革开放的主要内容和特点;2.经济体制改革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如何分析经济体制改革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教师讲解法;2.讨论法。

五、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2.课外阅读资料;3.调查研究材料。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呈现一张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的群众生活对比图片,在图片中包含经济、生活和文化等方面,让同学们就图片展开讨论。

二、知识讲解1.改革开放的背景和必要性。

(1)经济发展瓶颈。

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经济体制属于计划经济体制,虽然在某些领域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在总体上却遇到了瓶颈。

计划经济是一种政府主导的体制,生产和分配的权力由政府垄断,这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效率的低下。

(2)国际环境变化。

随着世界经济发展,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等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必须紧跟国际潮流,积极融入全球经济体系。

(3)社会制度的改变。

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社会制度属于封闭状态。

改革开放后,封闭的社会制度被打破,中国开始向世界开放,这也标志着中国逐渐接近现代化社会。

2.改革开放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1)农村改革。

在农村地区,政府通过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农村集市等改革措施,打破了公有制垄断的格局,从而鼓励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壮大。

(2)城市改革。

城市改革主要包括国有企业改革、市场经济改革、物价变动、金融改革等方面。

这些改革措施从政策上支持了民营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外国投资进入中国市场。

(3)外交和文化交流。

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积极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并加强了与外国的经济、文化和政治关系,从而在全球舞台上拥有了更大的话语权。

3.经济体制改革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促进了经济发展和制度建设的双重动力。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教案

课题: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课型:新课教材版本: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课程标准】了解农村改革,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改革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

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了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概;提高阅读材料的能力,初步学会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分析历史问题,认识改革的伟大意义;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研读相关史料,并对相关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在这些思维过程的基础上形成概念,认识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与发展过程;尝试体验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历史的角度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认识改革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理解改革对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大作用;我们要不断深化改革,适应时代要求,推动经济发展,承担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使命。

【重点难点】重点:1.农村改革。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难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教学方法】史料分析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学习八年级下册中国历史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师:本课有几部分?哪几部分?生:三部分。

第一部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第二部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第三部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师: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哪个领域开始?生:农村。

【板书】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师:我们来看《一个农民的烦恼》。

材料反映了当时农村的什么现象?材料1:男劳力上工带扑克,女劳力上工带纳鞋,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师:材料1,反映当时什么状况?生:劳动不积极。

材料2:1978年以前的安徽凤阳小岗村只有20户人家100多人,是远近闻名的三靠村: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

每年秋后家家户户背起花鼓去讨饭。

师:材料2,反映当时什么状况?生:靠救济生存。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案

《经济体制改革》名师教案一、课标内容了解农村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改革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出生在21世纪,对上世纪农村经济改革不熟悉,对国有企业的改革更是陌生。

但是他们的父母或祖父母都是改革开放的历史见证人,对本课中涉及的历史有自己的经历、体验和感悟,可以为学生提供历史素材和历史见解,这是丰富的历史课程资源。

八年级的学生通过近两年的历史学习,基本掌握了多渠道搜集资料并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基于此,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调查访问作业,让学生对长辈进行访谈,搜集口述资料,了解身边的历史。

三、教材分析本课包含三个子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本课主要讲述的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揭开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84 年城市国有企业改革开始全面展开;1992 年十四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经济体制向纵向发展,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中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四、教学准备1.登陆优教同步学习网,在同步备课下,设置版本章节,八年级下学期历史人教版;2.在课程目录下选择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3.在教学设计——名师教案,浏览《经济体制改革》名师教案;4.在课前预习——名师预习,将《经济体制改革》导学任务单,发送给学生并提醒学生在我的作业中查收完成学习;(或者在教学设计——名师教案下将WORD 版本课导学任务单,发送给学生。

)5.在同步备课——课堂教学——名师课件下,对应本课目录下查看本课名师课件,并将本课名师课件一键加入我的课件。

6.在同步备课——随堂训练——名师训练下,对应本课目录下查看本课自学检测、互动训练、提升检测试卷。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教案_25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教案_25

人教2011课标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一、课标了解农村改革;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认识改革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二、生情分析本课教学对象是本校八年级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思维能力发展较快,自我意识增强,有较强的求知欲,但发展水平不均衡。

八年级学生经历了一年多的历史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可以初步分析史料、图表,研究历史问题,并且在小组合作的背景下已有了初步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所以在授课中不仅要有面向整体的基础知识讲授、史学能力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更要兼顾生生间不同水平对课堂有所延伸。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内容、影响;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认识改革对中国发展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利用史料研读和故事讲述了解农村改革的背景、过程和结果;通过小组探究发现城市经济体制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成功背后的改革精神;感受中国改革成就的伟大,为改革的成就而自豪;同时认识到将来作为新时代改革践行者的责任。

四、重点难点重点: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难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概念。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活动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

六、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教材、历史图册。

七、教学过程教学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吃,中国人每年最重视的是哪顿饭?今天就在课堂的开始之前,通过一个视频来了解从建国以来咱们的餐桌发生了什么变化?播放视频。

大家发现了什么变化?为什么呢?回顾上节课,咱们学习了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定。

改革开放是指,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第八课,一起来了解这一场伟大回答问题。

生:年夜饭。

生:菜肴变得丰盛、家庭变得富裕。

采用生活化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热情。

的改革!【自主学习】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迅速浏览课本和地图册,限时五分钟,在阅读的过程中,手中的笔要动起来,把关键信息在书本上标画出来。

初中历史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案设计

初中历史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案设计
材料三: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这两个厂一墙之隔,但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管,冶金部门把铜调到较远的其他地方去,电缆厂需要的铜又要从云南等地调进,造成了运输上的大量浪费,时间上的浪费,本来两个厂发展横向联合,通过签定合同就可以解决,但是不行。
材料说明国有企业中存在哪些问题?
乡镇企业。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了农村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
(4)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在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上对农村生产关系进
行了哪些调整或改革?
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革:
①1950~1952年,土地改革。②1953~1956年,农业合作化运动。③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④1978年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用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初步掌握基础知识。
(二)老师一边提问一边点拨:
1.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背景:农村改革成功,为继续深化改革打下了基础,改革的浪潮从农村涌向城市。
开始:1984年10月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
老师拓展讲解:邓小平于1992年初到南方视察并发表谈话,(1)深刻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基本经验,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成熟。
(2)明确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进一步解放了人们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3)成为中共十四大的指导思想。
②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优秀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优秀教案

《经济体制改革》教学模式介绍:新课程理念坚持把“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旨。

发现式教学模式是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规范学生自主学习习惯,让学生在自学和交流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并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一种教学模式。

发现式教学的课程环节:激趣导学-目标导学-导思点拨-设问寻疑-诊断反馈-拓展延伸设计思路说明:通过结合现代经济发展的态势,推出紧跟时代步伐,邓小平时代必然加入市场经济因素的必要性,引出当时的经济体制改革。

根据教材的编排需求把本课内容分成三大块: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改革全面展开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一进行讲解,以整体宏观的角度让学生去感知教材,最大限度地去调动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教师在讲解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时候可以运用发现式教学,在目标导学环节后,让学生一边思考一边小结本节课的知识结构,起“温故而知新”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把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形成新的概念,在自己的认知结构中进行重组,完善知识结构,总结学习方法。

教材分析《经济体制改革》是人教版2018年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8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了解农村改革,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认识改革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迅速发展;(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农民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拥护和农村面貌的改变,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改革前后中国农村、城市变化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使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并逐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教学难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原则。

(八年级历史教案)第8课辛亥革命

(八年级历史教案)第8课辛亥革命

第8课辛亥革命八年级历史教案第8课辛亥革命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一课时第1课时教材与学情分析:1、教材:中华民族在20世纪走过了一条漫长而又曲折的道路,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

辛亥革命是20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进程中的重要环节。

它推翻了统泊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

从这个意义上说,也可以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看做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看做是它最终结出的硕果。

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他一次又一次革命的努力,最终促成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满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

2、学情:学生对于辛亥革命了解比较少,但对孙中山通过影视剧有一定的认识,因此本节课以此为切入点,以孙中山的早期活动为主线,介绍辛亥革命的过程及意义,加深学生的认识。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掌握制作大事年表的基本技能。

○2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精况,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学习一代伟人“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革命精神;继承他“唤起民众”“振兴中华”的伟业,使自己具有胸怀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如何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深远,如何通过史实总结出来,这需要运用分析归纳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而这些能力对中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

教学创意:①制作大事年表,了解孙中山进行的主要革命活动。

②巧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③查找有关材料,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教学方法:问题情景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归纳列表法课后记:教学过程与方法:【导入新课】:(5分钟)复习:①掀起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是哪一事件?领导者是谁?(“公车上书”;康有为、梁启超)②谁在宣传维新运动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他的译著是?(严复;《天演论》)③宣布实行变法的清朝皇帝是?(光绪帝)④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因为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极力反对,而当时的整个国家大权正是掌握在他们手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
一、温故知新
1.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性质是什么?
2.文化大革命是什么时间结束的?结束标志是什么?
二、学习目标
1.认识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的历史转折。

2. 知道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重要法律,了解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重大进展。

三、学习重难点
1.学习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
2.学习难点: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

四、教学过程:
(一)学习新课
导入:用歌曲《走进新时代》导入。

1.十一届三中全会:
(1)思想基础—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学生独学完成)
①背景:A、粉粹“四人帮”以后,人们要求平反冤假错案,纠正____________的错误。

B、当时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仍坚持“左”的思想,提出______的方针。

②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看真理问题讨论的图片和视频。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学生对学完成)
①时间:_____
②地点:______
③内容:
A、思想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政治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组织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意义:
A、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________。

B、完成了党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拨乱反正,是____________的伟大开端。

合作探究:学生讨论: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伟大的历史转折?
2.民主与法治建设的加强:
(1)平反冤假错案:
①1980年,中共中央为________恢复名誉,使党的历史上最大冤案得到平反。

(2)完善法律制度:
①成就:
A、1982年颁布第四部《____________》。

B、1986年,颁布《___________》。

C、全国人大又通过了《____________》、《劳动社会保障法》、《_________________》等一系列法律。

②意义:
A、基本上形成了以______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B、初步实现了在政治生活、__________和社会文化生活等方面有法可依的局面。

C、我国逐渐向__________的道路迈进。

拓展延伸:看ppt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的三次历史性巨变和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

五、板书设计: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背景
时间
地点
内容
意义
二、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平反冤假错案
完善法律制度
六、当堂检测:(见ppt)
七、作业设计:
(2009陕西中考)材料三1956年,我国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之后,经过艰辛求索,中国共产党代理人民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开创了一条走向民富国强的道路。

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谱写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最壮丽的篇章。

材料三所述,“历史性的伟大转折”指什么?这一转折有什么意义?
•八、巧记历史:
•一九七八看北京,真理讨论奠基础。

•解放思想为指导,经济建设是中心。

•改革开放好开端,核心领导邓小平。

•历史转折意义大,中国走进新时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