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环境课程论文

合集下载

人居环境科学概论期末论文

人居环境科学概论期末论文

从人居环境科学的角度分析现在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贾跃华土木21班2120702010摘要本文针对当前我国城市规划工作中存在的过度解析、过度细化等问题,从人居环境科学的角度给予解决的方法和策略,充分突出人居环境科学的思想对我国未来城市规划体系形成所起到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人居环镜科学整体观城市规划人类聚居引言“人居环境科学”(The Sciences of Human Settlements )是一门以人类聚居(包括乡村、集镇、城市、区域及国家等)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人与环境、人与社会、人与科技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人居环境的研究核心是人,倡导“以人为本,和谐人居”建设为目标。

1 人居环境科学的“整体观”思想内涵人居环境科学是一门“关于整体与整体性的科学”,强调从整体出发思考人居环境,追求人居环境建设的整体利益,其思想内涵可以概括为“整体观”。

1.1从概念解释看道萨迪亚斯(C.A.Doxiadis ,以下简称道氏) 认为人类聚居是“人类生活其间的聚居”。

根据这种宽泛甚至有些模糊的解释,只要是人类生活的地方,就是人类聚居,而不论其位于何处、结构和形态如何,不论其尺度、层次如何,不论其设施标准、所包含的物质内容如何。

简而言之,人居环境就是人类居住的地方,这是一个整体概念。

1.2从内容构成看“居住”是个广泛的概念,它不仅意味着住房本身,而是几乎包含着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人类生存所必须的自然基础、人类生活其间的实体空间等物质层面内容,也包括人和社会因子活动产生的精神和社会层面内容,同时还牵涉到人与环境关系的价值取向。

正如道2氏所指出的,人类聚居就是“我们的生活系统”。

为了研究的方便,人们往往会对人居环境构成内容进行划分,如吴良镛先生将其分解为自然、人类、社会、居住和支撑五大系统,但这只是一种研究的手段,人居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其构成内容是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的。

1.3从层次构成看层次观念是人居环境的一个重要内容,不同层次人居环境单元居民量和具体内容不同,更重要的是在复杂程度和发展变化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

农村人居分析环境治理论文

农村人居分析环境治理论文

农村人居分析环境治理论文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是农村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

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涵盖了农村地区的空气、水、土壤、噪声等环境问题,以及农村民居的环境整治和改善。

一、农村人居环境现状分析农村人居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空气污染:农村地区的空气污染主要来自于农业生产和生活燃烧等,尤其是农村燃煤的现象比较普遍。

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大气污染物会对人体的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2.水污染:农村地区的水污染主要来自于农业生产排放的农药、化肥等农业污染物,以及生活污水的排放。

这些污染物会进入水源地,对水质和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风险。

3.土壤污染:农村地区的土壤污染主要来自于农业生产和生活垃圾的排放。

农业生产使用的农药、化肥等会残留在土壤中,长期的使用会造成土壤的质量下降和土壤污染。

此外,农村地区的垃圾处理也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垃圾随意倾倒会影响土壤质量和农田的可持续利用。

4.噪声污染:农村地区的噪声主要来自于农业机械的使用、农村交通和生活噪声等。

这些噪声对人体的健康和心理造成影响,也影响了农村地区的居民的休息和生产生活条件。

二、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问题和挑战农村人居环境治理面临以下几个问题和挑战:1.农村地区基础设施薄弱:由于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导致环境治理的能力和水平比较低。

2.农村居民环保意识淡薄:由于农村地区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环保意识相对淡薄,对环境治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3.环境治理成本高昂:农村地区人口分散,环境治理成本较高,包括基础设施和人力物力投入等方面。

4.环境治理规划和实施不够有效:农村地区环境治理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规划和实施工作不够有效。

三、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对策和措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和措施,实现环境的持续改善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1.加强政策支持和法律法规的建设:政府应加大对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政策支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推动环境治理工作的有效推进。

《2024年农村人居环境现状分析及优化对策》范文

《2024年农村人居环境现状分析及优化对策》范文

《农村人居环境现状分析及优化对策》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农村人居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已成为乡村振兴战略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文将深入分析当前农村人居环境的现状,并提出一系列的优化对策,以期为农村环境的改善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农村人居环境现状分析1.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当前,部分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如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设施不完善,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此外,农村的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设施也相对缺乏,导致环境卫生状况不佳。

2. 环境卫生问题严重由于缺乏有效的环境卫生管理措施,农村地区的环境卫生问题日益严重。

垃圾乱倒、污水横流、畜禽养殖污染等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农村的人居环境。

3. 生态环境破坏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部分地区过度开发、过度利用资源,导致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土地荒漠化、水资源枯竭、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屡见不鲜。

三、优化对策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完善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设施,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同时,建设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设施,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状况。

2. 实施环境卫生整治工程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程,加强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理,推行污水治理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等措施。

建立健全环境卫生管理机制,提高农村居民的环境卫生意识。

3. 推进生态保护与修复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严格控制农村地区的开发强度和资源利用强度,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

同时,积极推进土地荒漠化治理、水资源保护、植被恢复等工程,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4. 发展循环农业与绿色产业推广循环农业模式,发展绿色产业,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农业污染。

鼓励农民种植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环保型农业,推动农村经济向绿色、可持续发展。

5.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环保意识通过开展环保知识宣传、举办环保培训等活动,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

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自觉参与到农村环境改善中来。

《农村人居环境协同治理研究》范文

《农村人居环境协同治理研究》范文

《农村人居环境协同治理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我国城乡统筹发展进程的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与协同治理显得愈发重要。

当前,我国农村正面临着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卫生、生态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对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对农村人居环境协同治理的研究,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二、农村人居环境现状及挑战当前,我国农村人居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境卫生状况不佳、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强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制约了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部分农村地区仍存在道路破损、供水供电不足、通讯不畅等问题。

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

在环境卫生方面,由于垃圾分类和处理的不到位,农村地区常常出现垃圾围村、垃圾乱倒等现象。

这不仅影响了农村居民的居住环境,也威胁到了农村的生态环境。

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随着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的使用量不断增加,导致土壤和水源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三、农村人居环境协同治理的内涵与原则农村人居环境协同治理是指政府、企业、社区、村民等多方主体共同参与,通过政策引导、技术支持、资金投入等手段,共同推动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和保护。

协同治理应遵循以下原则:1. 政府引导原则: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资金支持和技术指导。

2. 多元参与原则:企业、社区、村民等应积极参与,形成合力。

3. 法治保障原则:依法治理,保障各方权益。

4. 科学规划原则: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

四、农村人居环境协同治理的策略与措施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应加大投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供水供电、道路交通等设施水平。

2. 推进垃圾分类处理:建立垃圾分类处理体系,提高垃圾处理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3. 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广绿色农业技术,保护土壤和水源。

农村人居环境可持续整治的启示论文(论文范文)

农村人居环境可持续整治的启示论文(论文范文)

农村人居环境可持续整治的启示论文(论文范文)农村人居环境可持续整治的启示摘要:农村人居环境是农民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长期的农村发展过程中,由于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的恶化,农村人居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因此,对农村人居环境进行可持续整治是当前急需解决和重视的问题。

本文通过具体分析我国农村人居环境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讨农村人居环境可持续整治的原则和方法,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以期为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启示。

关键词:农村人居环境;可持续整治;原则;方法;政策建议引言农村人居环境既是农民生产、生活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基础。

然而,长期以来,农村人居环境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污染,给农村发展带来了许多问题和隐患。

为了实现农村人居环境的可持续整治,必须清醒认识到农村人居环境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明确整治的原则和方法,并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

一、农村人居环境现状和问题分析(一)农村人居环境现状当前中国农村人居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土地污染、水源污染、空气污染、垃圾处理等方面。

首先,农村土地污染严重,农药、化肥和工业废弃物等的使用和排放使得大量土壤受到污染。

其次,水源污染日益严重,农村的饮用水源受到农药和化肥的污染,严重影响了人民的健康。

再次,农村的空气质量较差,农村工业化和农业生产中的燃煤和烟囱排放导致大量的细颗粒物和有害气体排放。

最后,农村垃圾处理能力不足,很多农村地区没有建立垃圾分类和处理系统,导致垃圾无序堆放和环境污染。

(二)农村人居环境问题存在的原因农村人居环境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一是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过度开发以及未能有效保护农田、水源和森林资源。

二是农村人居环境管理不到位,缺乏有效的监管和治理机制。

三是农民环保意识的薄弱,对环境的认识和学习不够,没有形成环境友好的行为习惯。

二、农村人居环境可持续整治的原则和方法(一)可持续整治的原则1.资源节约原则:重视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减少资源的浪费和过度开发。

人居环境结课论文

人居环境结课论文

构建和谐园林式居住环境摘要: 21世纪的现代中国居民越来越关心自己的生活环境,它从侧面反映着社会物质文化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

随着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迅速提高,构建和谐园林式居住小区成为了人们选择居住的一种趋势。

关键词:园林;环境;和谐;绿地;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Harmonious Living Environment Design Abstract:Chinese residents are more and more concerning their own living environments in 21th century.It reflects social material and cultural level and the science technique level from a different angle. Along with the social material civilization and the spiritual civilization quickly raising,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harmonious living environment d esign has been a kind of trend that influnce the people’s choices.Key words: Landscape; Environment; Harmonious; Grass;一、现有小区举例分析。

我的家乡有个紫荆花苑小区,虽然是新建的,但整体规划不是特别合理。

道路设计的特别“通畅”,导致小区内时常会发生一些汽车撞人事件。

由于开发商盲目的追求容积率,导致绿化较少,建筑间隔较小,绿化率及采光都达不到要求。

小区北部是小学校园,由于小区的住宅楼较高,导致校园的操场一半经常会没有阳光。

人居居住环境研究论文(推荐5篇)

人居居住环境研究论文(推荐5篇)

人居居住环境研究论文(推荐5篇)第一篇:人居居住环境研究论文摘要:从人居环境学和建筑设计的生态策略的角度分析了人居环境及居住建筑的基本内涵,分析了人居环境及居住建筑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提出健康建筑体系是未来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模式,最后提出建筑师在推广居住建筑设计中的任务。

关键词:人居环境;居住建筑;基本内涵居住建筑人居环境的范围及其要求居住建筑主要是指供家庭和集体生活、起居用的建筑物,包括各种类型的住宅,如别墅、低层住宅、多层住宅、高层住宅以及大量性建造的宿舍、旅馆等。

其人居环境的主要范围包括居室、个体建筑、建筑群和住宅小区。

人居环境应包括自然环境(包括生态环境、气候环境、物理环境等)和人文环境(包括艺术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等)两个方面。

在进行规划与设计中,要求把这两方面的环境和谐的协调好,以达到居民所要的生活舒适、工作便利、邻里和睦、身心健康、环境美化的目的。

1.1自然环境方面:首先,要注意建筑地域的生态环境。

居住区的建设离不开土地,它与建筑基地地形、地貌、地物等密切相关,规划设计要充分注意保护环境,防止污染,防止见山就挖、逢水就填、逢树就砍,致使青山绿水不断地遭到破坏的行为。

其次,要努力创造良好的物理环境。

在现代化的城市里,人口高密度聚居,耗能量剧增,城市街道宛如蛛网,机动车来往频繁,绿地、水面严重不足,以致空气污浊,噪音干扰,温度高,较干燥,在这些人为因素的影响下的声、光、热和空气的环境恶化,影响着人们的工作、生活与身体的健康,所以在建筑规划与设计以及建筑的措施与构造方面更要加以注意。

1.2人文环境方面:建筑要美观,环境要美化。

衣食住行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而建筑就是为了解决人类“住”的问题的。

建筑不仅只是满足人们物质方面的要求,而且还要满足人们精神方面的要求。

建筑不仅是科学,也是艺术,在建筑形式的创作中,要认识到形式要追随功能、环境、材料、构造与技术、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意识与文化传统等因素而定。

人居环境课程论文完整版

人居环境课程论文完整版

人居环境课程论文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人居环境课程论文对“人居”与“环境”关系的思考系别建筑系专业班级建筑设计学生姓名黎烨宾指导教师陈兰娥提交日期2013年12月20日对建筑与环境关系的思考摘要:传统的建筑业一直极大地消耗着自然环境,同时附带着种种对自然环境的负作用。

第八讲里,谢浩教授说过“建筑对环境的造成的破坏占很大一部分”。

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建筑的关注逐渐从建筑本身投向了与建筑相关的环境上,这是当代建筑领域的一个重要特征。

也说明了绿色生态建筑必定成为未来建筑的发展方向。

其实这八周的人居环境系列讲座想说明的也就是“人居”与“环境”之间的联系。

下面有我对建筑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小小思考。

建筑离不开其所处的环境,环境则是建筑所依存的条件。

建筑与周边环境应当保持和谐的关系。

荷兰建筑大师基·考恩尼说过:“建筑绝不只是单一存在的个体。

它与构成自然的许多次序一样,也是庞大次序中的一个”。

建筑设计归根到底是设计环境,即创造适合人类生活工作并能激发心智的新环境。

因此,建筑创造不但要满足使用功能,还要与周围环境相适应,体现一定的文脉特色,这对保持城市空间环境的整体与和谐尤为重要。

而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又包括多个方面。

关键词:建筑环境和谐生态1、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任何建筑都处于特定的自然环境之中,在受到环境包容和制约的同时,又成为其不可分割的部分,形成新的环境景观。

美国建筑大师赖特认为“建筑是大自然的点缀,大自然是建筑的陪衬,离开了自然环境,你欣赏不到建筑的美,离开了建筑,环境又缺少了一点精灵”。

所以建筑与周围的环境应该是相互融合,相互依存的。

第二讲里,方小山教授也提出了“地形不是一块呆板的地,真正契合地形的建筑是不能随便把它移到其他任何一块地上的”。

方小山教授的这句话,恰恰很好的说明了,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闻名世界的建筑流水别墅,就是出自赖特大师之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居环境课程论文
对“人居”与“环境”关系的思考
系别建筑系
专业班级建筑设计
学生姓名黎烨宾
指导教师陈兰娥
提交日期2013年12月20日
对建筑与环境关系的思考
摘要:传统的建筑业一直极大地消耗着自然环境,同时附带着种种对自然环境的负作用。

第八讲里,谢浩教授说过“建筑对环境的造成的破坏占很大一部分”。

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建筑的关注逐渐从建筑本身投向了与建筑相关的环境上,这是当代建筑领域的一个重要特征。

也说明了绿色生态建筑必定成为未来建筑的发展方向。

其实这八周的人居环境系列讲座想说明的也就是“人居”与“环境”之间的联系。

下面有我对建筑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小小思考。

建筑离不开其所处的环境,环境则是建筑所依存的条件。

建筑与周边环境应当保持和谐的关系。

荷兰建筑大师基·考恩尼说过:“建筑绝不只是单一存在的个体。

它与构成自然的许多次序一样,也是庞大次序中的一个”。

建筑设计归根到底是设计环境,即创造适合人类生活工作并能激发心智的新环境。

因此,建筑创造不但要满足使用功能,还要与周围环境相适应,体现一定的文脉特色,这对保持城市空间环境的整体与和谐尤为重要。

而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又包括多个方面。

关键词:建筑环境和谐生态
1、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任何建筑都处于特定的自然环境之中,在受到环境包容和制约的同时,又成为其不可分割的部分,形成新的环境景观。

美国建筑大师赖特认为“建筑是大自然的点缀,大自然是建筑的陪衬,离开了自然环境,你欣赏不到建筑的美,离开了建筑,环境又缺少了一点精灵”。

所以建筑与周围的环境应该是相互融合,相互依存的。

第二讲里,方小山教授也提出了“地形不是一块呆板的地,真正契合地形的建筑是不能随便把它移到其他任何一块地上的”。

方小山教授的这句话,恰恰很好的说明了,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闻名世界的建筑流水别墅,就是出自赖特大师之手。

流水别墅即很好地表达了莱特与自然界的韵律相协调的“有机”建筑理念。

建筑之意在于山水之间,建筑之术也就是山水之术,建筑为山水环境增色,山水环境为建筑添彩。

建筑与自然环境均是共生、共荣、共乐、共雅,建筑环境自然化,自然环境人为化,是建筑创造的永恒主题。

建筑与自然环境的结合,包括了与当地气候,地域点的有机协调,
下面引用一下第八讲里谢浩教授和我们分析的我国传统民居的气候设计经验:
南方:
1、西关大屋:封闭的外墙减少太阳辐射,能防火和保持私密性。

利用起伏的坡屋面,小庭院、天井、敞厅、高侧窗、各种通透的门窗来组织自然通风,是居室冬暖夏凉。

2、骑楼:建筑的通风、采光、给排水级交通依靠天井、厅堂和庭道解决,高墙窄巷使大部分地方处于阴影之中。

3、竹筒屋:前庭后院,中部设天井采光通风,进深较大,形成窄长的“冷巷”,非常阴凉。

4、客家土楼:利用环形封闭的生土墙形成内外温度差和防潮防湿,通过庭院土灶实现空气对流。

5、潮汕民居:开敞式前后厅,采用“井”字格局。

用木雕屏风或“格门”间隔,敞开厅堂,有利于通风采光。

北方:
6、干阑:有利于隔潮,屋顶坡度大且有较大的出檐和回廊
7、一颗印:空间凹斗式内院有利于通风、采光和排水,墙身高且厚,很少开窗,防风避寒。

8、蒙古包:圆形平面的散热面积小,抵御强烈日照,也有利于抵抗风沙。

9、碉房:依山而建,平顶屋、厚墙、窗小、封闭式天井或院落,防风保温和减少日照。

10、四合院:挑檐夏季遮阳,冬季争取阳光,厚重外墙既保温放热,又防风沙,防噪声。

11、窑洞:利用地形和土层保温蓄热,改善室内热环境。

12、吐鲁番民居:土墙厚,开小窗,设地下室,还有屋顶平台
湿热地区
群体布置争取通风良好的朝向布局较密,形成阴影巷道
建筑平面外部开敞,设置凉台、外廊或底层架空外部封闭,内开敞,多设天井
建筑措施坡屋顶,出檐较远,底层架空平屋顶,墙体厚重,开窗小,风塔房屋形式轻盈、通透、明快、淡雅厚重密实、外闭内敞
技术利用遮阳、通风、隔热、绿化、水体、地冷遮阳、被动蒸发冷却、夜间辐射等表1,总结自《建筑节能与生态建筑》讲座
通过对我国民居对气候的设计,可以看出不同的地区,当地的建筑也必然不同。

广州的西关大屋如果放到北京去,到了冬天的时候就会受到风沙严重的困扰;同样,吐鲁番那种厚墙小窗式的民居如果放到南方地区来,不但不利于通风,还会造成浪费。

所以建筑设计必然要与周边环境,气候条件相结合,这也呼应了方小山教授说的“真正契合地形的建筑是不能随便把它移到其他任何一块地上的”。

2建筑与人文环境的和谐
第一讲《城市文化复兴》里面,罗思敏大师和我们分享了一些他自己对不同地方城市改造的例子。

他说“作为设计师,我们无法复兴文学和饮食等文化,但我们可以倡导城市文化,也有能力恢复和发扬光大一个城市的建筑和生活形态”。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旧建筑物改造和城市环境园林景观美化工作大规模展开。

对于一些就建筑的保留与拆迁,一直是这个当今城市发展讨论的话题之一。

罗思敏大师带领他的团队在这一领域中写下了辉煌的一页,同时向我们展示了怎样才算是现代建筑与人文环境的和谐共处。

他对广州东涌,上下九路,东莞二环路、东城中路,成都锦裹等地方的改造,都是充分分析了当地的历史文化背景、与当地旧建筑的设计特色之后才开展的,把旧建筑中好的部分保留,不好的部分重新拆掉改造,最后的成果社会也有目共睹,整个街区都是和谐统一的,这种和谐统一同样也表现
在与当地文化的关系上。

第七讲盛宇宏董事长讲的《文脉与环境》,说的也是建筑与人文环境和谐的话题。

他提出:“文脉—城市的文化肌理,是建筑的灵魂。

环境—建筑要与环境相结合。

纯粹—风格和谐统一”。

盛总也分享了他团队做的一些案例,都是些充满中国元素的现代建筑,比如在“云山诗意”这个设计上,他就很巧妙地把现在建筑与中国元素相结合,这也是一种建筑对文化传承的体现。

在历史建筑环境中建造新建筑,需要着重研究如何使其与历史建筑相处融洽的问题。

用协调来处理两者的形态关系是最基本的手法。

在一些历史文化氛围浓郁的环境中,新建筑的外观形态模仿老建筑是与其和谐共处的常用方法。

而更有效的是采用把老建筑形态上的一些特征有机的组织到新建筑的形态中,创造与周围建筑有共同点的新建筑。

在北京曾多次发生过这种情况:将古代的“五柱式”当作“假肢”,随意地“移植”、安装到现代建筑的躯体上,将大屋顶像戴帽子似地到处搬用,任意扣到中国新建筑的“头”上!这种方法无疑是不可行的,毕竟新老建筑之间时代差异性很大,机械的拼装只能产生不伦不类的怪物,毫无美感可言。

建筑是随着我们自身的情况以及这个时代的节拍的变化而变化,但总是万变又是不离其宗,只要寻找到共同点将它们联系到一个场景之中,便能使“新”与“旧”、“现代”与“历史”有机地结合。

3建筑未来发展
经济持续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与基础, 社会持续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与目的, 环境生态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条件, 建筑是三者的综合体。

这种新的发展观必然导致产生新的建筑观———可持续发展建筑观, 即保护生态、创造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生存环境, 是21 世纪建筑的基本任务, 绿色建筑及其研究和实践正是为实现这样的目标而提出
的。

绿色建筑体系是基于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原则, 以“绿色”经济为基础,“绿色”社会为内涵,“绿色”技术为支撑,“绿色”环境为标志建立的一种新型建筑体系。

在研究上,它将自然、人和人造物纳入统一研究视野, 不仅研究人的生活、生产和人造物的形态, 而且也研究人赖以生存的自然发展规律, 研究人、自然与建筑的相互关系。

在目标上,它追求人(生产和生活) 、建筑和自然三者的协调和平衡发展。

在方法上, 它主张“设计追随自然”。

在技术上, 它提倡应用可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不污染环境、高效、节能和节水的建筑技术。

绿色建筑所代表的是高效率、环境好而又可持续发展的建筑, 自身适应地方生态而又不破坏地方生态的建筑。

它所寻求的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模式。

绿色建筑要赋予建筑以生命。

它是一个能积极地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智能型的、可调节的系统。

从分析环境入手,认识环境、尊重环境、利用环境,在与环境的协调和融合中,满足建筑的功能,塑造建筑的形象,创造建筑的环境,融建筑与环境之中应当是当代建筑师的责任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