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与文学
茶文化与唐宋诗词

茶文化与唐宋诗词
以茶相赠,以茶会友,以茶作诗,以茶咏志是唐宋时期很多文人热衷的雅事和追求的风尚。
他们承继了魏晋名士探究生命真谛的心理积淀,再承载着盛世王朝带给他们的种种理想与愿景,在茶的“精行俭德”里找到了人格升华的精神需求,在他们笔下茶文化与诗文化完美契合,写下了茶文学史上光辉的篇章。
文人雅士们评泉水、论器具,办茶会,行茶宴;把饮茶与吟诗有机联系起来,吟诗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茶道茶艺、茶性茶德、茶情茶谊、茶俗茶礼、茶事史诗等,同时对茶树生态环境、制茶技术、煮饮技艺、名茶、贡茶、茶政和贸易等都有描写。
据《中国茶文化经典》所选茶诗词统计,唐、五代148首,宋828首。
宋代诗人几乎都写过咏茶的诗词,如欧阳修、梅尧臣、苏轼等,黄庭坚、辛弃疾、李淸照、吴文英亦有各具风格的茶诗词留传于世。
随着文人饮茶风尚的继续发展,茶逐渐形成具独立品格与内涵的文人文化模式,茶与诗的关系也更加紧密而深广,茶与诗构成了诗酒之外又一种特定的创作形态。
茶的特质、特性、特点进一步渗透到诗中,对诗体、诗材、构思、句法、诗味、意境等等方面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使诗歌呈现出与唐以前不同的风貌。
勿庸置疑,唐宋茶诗词已成为我国古代茶文学创作史上的巅峰,以诗化的美谱写出灿烂的茶文化篇章。
茶文化的艺术表达和文学作品

茶文化的艺术表达和文学作品茶,素有“润喉”、“清神”之美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茶的艺术表达和文学作品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据着重要地位。
本文将从茶道、茶叶文化和茶的文学艺术作品三个方面来探讨茶文化的艺术表达和文学作品。
第一部分:茶道的艺术表达茶道是中国文化中的瑰宝,它通过繁复的仪式和细致的品味过程,将茶的美学与生活艺术完美结合。
茶道的艺术表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茶具的艺术品味:茶道强调茶具的选用和使用过程中的礼仪,从茶壶、茶杯到茶托,每一个茶具都通过精心的设计和制作,体现着设计师的智慧和工匠的精神,使得茶道成为一种触摸艺术的方式。
2. 茶的净化和沏泡过程:茶道注重用心净化茶具、热水,以及精确的沏泡时间和水温掌握,这些过程既是对茶叶的尊重,也是对茶道精神的呈现。
从净化身心到沏茶品味,每一个细节都需要恰到好处的掌控和领悟。
3. 茶道的礼仪:在茶道的仪式中,人们通过正确的动作和姿势,以及规范的礼节,传承茶道文化。
茶友之间互相鞠躬、倒茶,气氛庄重、谦虚,体现了中华传统礼仪之美。
第二部分:茶叶文化的艺术表达茶叶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韵味的传统农产品,承载着中国人民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茶叶文化的艺术表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茶叶种植和制作:中国茶叶的种植和制作历史悠久,每一片嫩绿的茶叶都需要优质土壤、合适的气候和精心的采摘、加工工艺。
这些工序将茶的鲜活与独特风味传递给消费者,形成了独特的茶叶文化。
2. 茶叶的品味和鉴赏:茶叶的品味鉴赏是一门高深的艺术。
从外形、香气到滋味,每一个细微差别都蕴含着茶师和品茶者的智慧和品味。
通过品味和鉴赏,人们可以感受到茶叶的温润和变化,领略到不同品种和产地的独特魅力。
3. 茶文化和文化名茶:茶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与诗词、画、音乐等艺术形式融为一体。
许多文人墨客在作品中流露了对茶的咏叹和赞美,形成了众多茶叶文化名茶,如“茶经茶”,“西湖龙井”,“黄山毛峰”等。
日本茶文化对日本语言文学的影响分析

日本茶文化对日本语言文学的影响分析日本茶文化是日本社会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地影响着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日本茶文化也对日本语言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茶道的哲学思想、茶道对文学艺术的启发和茶道带来的社交文化影响三个方面,分析日本茶文化对日本语言文学的影响。
茶道的哲学思想对日本语言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茶道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内心的平静以及对简约之美的追求,这些思想贯穿了茶道的整个过程。
茶人们在沏茶、品茶的过程中常常追求心灵的静谧,这种心灵的静谧也体现在他们的文字之中。
许多日本文学作品中都可以看到对自然的热爱、对内心的探索以及对日常生活的真实描绘,这些都与茶道的哲学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
茶道的简约之美也深刻影响了日本文学的写作风格,许多著名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都力求用简练的语言展现精妙的意境,这些美学追求也同样源自茶道的影响。
茶道对文学艺术的启发也是日本茶文化对语言文学影响的一大方面。
茶道所追求的心灵的静谧、内在的美以及与自然的和谐,为许多文学作品提供了灵感。
在诗歌中,包括俳句在内的短小精悍的形式,体现了茶道的简约之美与内在的韵味。
茶道中那份对自然的敬畏也贯穿在日本传统的文学中,许多诗歌和散文作品都以自然为题材,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感悟。
在小说领域,一些著名的文学作品也充满了茶道的精神,描绘了日本传统文化与生活方式的风貌,比如夏目漱石的《我是猫》和川端康成的《雪国》等都展现了茶道的精神对文学的启发作用。
茶道对文学艺术的启发为日本文学的繁荣和发展,带来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茶道带来的社交文化影响也对日本语言文学有所影响。
茶道强调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交流,也促成了日本古代社交文学(如歌会和俳谐)的繁荣。
在茶道的茶室中,茶人们可以自由畅谈,交流彼此的感悟和体会,这种交流方式也促进了日本文学的繁荣。
在这种社交环境下,文学作品可以得到更多的启发和交流,促成了文学作品的不断涌现。
茶道中所追求的礼仪和规矩也渗透到了日本文学之中,文学作品中常常能够看到对礼仪和人际关系的重视和描绘,这些都体现了茶道社交文化对日本语言文学的影响。
中国茶文化PPT课件

茶与古代文学
古代文学作品中常有对茶的描写,如《红楼梦》、《水浒传》等古典名著中都有 大量关于饮茶、茶道、茶具的描述,展现了茶在当时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茶文化,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饮茶习俗,还体现了人们对自 然、人生、社会的思考和感悟。
现代茶文化的发展与传播
现代茶文化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茶文化也在不断演变和创新。现代茶 文化更加注重个性化、时尚化和多元化,各种新型的饮茶方式和茶文化活动不 断涌现。
文化艺术灵感 茶文化对中国的诗词、绘画、音乐 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发了 无数艺术家的创作灵感。
茶的种类与分布
绿茶
以鲜叶为原料,未经发酵,色 泽鲜绿,是中国茶的主要类型 之一。主要分布在浙江、安徽
、湖北等地。
红茶
以新鲜茶叶为原料,经过发酵 ,色泽红润,味道醇厚。主要 分布在福建、安徽、湖北等地 。
乌龙茶
半发酵茶,色泽乌润,滋味醇 和,香气浓郁。主要分布在福 建、台湾、湖南等地。
黑茶
以老叶为原料,经过后发酵, 色泽黑褐,滋味醇厚回甘。主 要分布在湖南、湖北、浙江等
地。
02
茶的制法与品鉴
茶叶的制作过程
晾青
将采摘后的茶叶摊放在阴凉通 风处,使其自然萎凋。
揉捻
将杀青后的茶叶揉成条状,促 进茶汁液的挤出和均匀分布。
茶文化的国际传播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对世界各地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如今,越来越多的国家 和地区开始学习和传承中国茶文化,举办各种茶文化活动,促进了各国之间的 文化交流和友谊。
05
中国各地茶俗
福建闽南地区的功夫茶
总结词
福建闽南地区的功夫茶是一种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茶文化,注重茶具的精致和泡茶的技 艺。
中国茶文学咏茶诗

中国茶文学咏茶诗
涤方:涤方以贮涤洗之余,用楸木合之,制如水方,受八升。 滓方:滓方以集诸滓,制如涤方,处五升。 巾:巾以絁为之,长二尺,作二枚,玄用之以洁诸器。 具列:具列或作床,或作架,或纯木纯竹而制之,或木法竹 黄黑可扃而漆者,长三尺,阔二尺,高六寸,其到者悉敛诸器物, 悉以陈列也。 都篮:都篮以悉设诸器而名之。以竹篾内作三角方眼,外以 双篾阔者经之,以单篾纤者缚之,递压双经作方眼,使玲珑。高 一尺五寸,底阔一尺,高二寸,长二尺四寸,阔二尺。
中国茶文学咏茶诗
2.1 《茶经》 2.2 唐代咏茶诗 2.3 宋代咏茶诗
第2章 中国茶文学
2.1 陆羽和《茶经》 陆羽,名疾,字鸿渐、季疵,号桑苎翁、竟 陵子,唐代复州竟陵人(今湖北天门),733 年出生,幼年托身佛寺,自幼好学用功,学 问渊博,诗文亦佳,且为人清高,淡泊功名, 一度招拜为太子太学、太常寺太祝而不就。 760 年为避安史之乱,陆羽隐居浙江苕溪 (今湖州),其间在亲自调查和实践的基础上, 认真总结、悉心研究了前人和当时茶叶的生 产经验,完成创始之作《茶经》,因此被尊 为“茶圣”。
中国茶文学咏茶诗
三之造
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茶之笋者生烂石沃土,长四五寸, 若薇蕨始抽,凌露采焉。茶之牙者,发于丛薄之上,有三枝四枝五枝者, 选其中枝颖拔者采焉,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晴采之,蒸之,捣 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茶有千万状,卤莽而言,如 胡人靴者蹙缩然,犎牛臆者廉檐然,浮云出山者轮菌然,轻飚拂水者涵 澹然。有如陶家之子罗,膏土以水澄泚之。又如新治地者,遇暴雨流潦 之所经,此皆茶之精腴。有如竹箨者,枝干坚实,艰于蒸捣,故其形簁 然;有如霜荷者,至叶凋,沮易其状貌,故厥状委萃然,此皆茶之瘠老 者也。自采至于封七经目,自胡靴至于霜荷八等,或以光黑平正,言嘉 者,斯鉴之下也;以皱黄坳垤言佳者;鉴之次也。若皆言嘉及皆言不嘉 者,鉴之上也。何者?出膏者光,含膏者皱,宿制者则黑,日成者则黄, 蒸压则平正,纵之则坳垤,此茶与草木叶一也,茶之否臧,存于口诀。
茶文化与文学艺术的交融

茶文化与文学艺术的交融茶文化和文学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各个时期和地区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和交融。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一部分,而文学艺术则通过文字和形式表达人们的情感、思想和审美观。
本文将探讨茶文化与文学艺术的交融现象,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并介绍一些茶文化与文学艺术相结合的典型案例。
一、茶文化与文学艺术的渊源茶文化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茶道和茶艺,而文学艺术则是人们用文字、音乐、绘画和表演等形式来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
在古代,茶道与礼仪、禅修等有关,渐渐地成为了一种与人们的审美和情感观念相关的文化形态。
而文学艺术则通过各种形式展现人们的喜怒哀乐,表达个体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
这两种文化形式,都注重人的感知与体验,并通过这些方式传达思想、价值观和情感。
二、茶文化与文学艺术的交融现象1. 诗词歌赋与茶在文学艺术中,诗词歌赋是表达情感和抒发思想的重要形式,而茶则是诗人墨客喜爱的题材之一。
茶的清香滋味常常与大自然和人的情感联系在一起,成为了描写景物和表达情感的重要意象。
诗人们通过描写茶的香气、口感和制作过程来赞美茶的美好,从而表达了自己对世界和生活的理解与感悟。
2. 小说与茶小说作为一种虚构的艺术形式,通常通过讲故事来反映人的生活和社会现象。
茶则在小说中常常被用来描绘人物的性格和情感状态,用来增加故事的情节变化和表达作者的观点。
茶作为小说中的一种元素,既可以是情节推进的工具,又可以是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窗口,为读者提供了更加丰富的阅读体验。
3. 书画与茶书画是一种以文字和图画为表现形式的艺术形式,而茶则是书画艺术家的创作灵感之一。
在创作中,书画艺术家经常会以茶为题材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和审美观。
茶的形态、颜色和质感都成为了书画作品中的重要元素,通过与茶的结合,艺术家们表达了对生活和自然的理解与赞美。
三、茶文化与文学艺术交融的意义茶文化与文学艺术的交融既源于两者的共同关注点和人的情感认同,也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探究古代文学作品中茶文化的具体体现状况-古代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探究古代文学作品中茶文化的具体体现状况-古代文学论文-文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茶文化与文学作品的融合历史由来已久。
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也有一些与茶相关的经典文学作品。
这些文学作品都是以巧妙的文字应用和情节设置,从而来对整个茶文化的内涵进行集中表达与展现。
本文拟从茶文化内涵理解认知入手,结合文学作品创作与茶文化之间的关联性认知,从而探究古代文学作品中茶文化的具体体现状况。
关键词:茶文化理念;古代文学作品;内涵体现;价值思维;创作素材;我国茶文化发展历史悠久,尤其是社会大众对饮茶活动的理解和认知,已经从单一的品茶饮茶过程,发展为人与茶叶之间的精神传递与交流,尤其是在整个饮茶过程中,其中所需要具体融入和诠释的绝对不仅仅是饮茶过程,更重要的是要将个人对茶的理解与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相结合,从而深化对茶文化的认知,1、茶文化内涵理解认知研究我国茶文化体系,认知我国茶文化时,其需要对整个茶文化的内涵,以及发展历程,形成系统化认知。
该文化,是在长期发展历程中,在物质生产力和精神价值认知等诸多作用推动下,从而形成了系统化的茶文化机制。
首先,茶文化出现的基础是茶叶这一物质元素被人们发现,并且用作生活中的饮品,这是该文化发展的物质支撑点。
但是,我们必须明白,这一文化从出现到形成,实际上也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时期。
从先秦时期,在我国今天的巴蜀一代就发现了茶的印记,当然,此时茶更多是贵族生活元素,而且其功能上也更多是一种药用,可以说,茶文化虽然已经出现,但并未能实现社会化展现。
而在社会生产力不断推动背景下,直到唐朝时期,整个茶叶生产活动才实现了内涵化丰富和规模化增长,尤其是整个饮茶活动,逐渐推广至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之中,而这也奠定了整个茶文化体系的基础。
此后,围绕社会大众饮茶这一需求,茶文化体系的物质基础不断成熟,且日益稳定。
其次,在整个茶文化机制完善发展背景下,形成了诸多与茶相关的元素,我们认为这实际上恰恰是茶文化的派生元素,当然,其中内容多样,除了茶具、茶器等等与茶相关的物质元素外,与茶相关的文化理念,精神元素和艺术体系,实际上也是茶文化的延伸内容。
汉语言文学论文:茶文化中汉语言文学的影响探析

茶文化中汉语言文学的影响探析摘要:茶文化是指在茶叶种植、采摘、烘焙、烹煮、品尝等过程中延伸出来的艺术,包含着茶道、茶精神、茶具、茶艺等元素,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汉语言文学是我国文化的主流,在茶文化发展过程中,茶文化的演变对汉语言文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茶文化精神及物质活动推动了汉语词汇的发展和汉语词义的变化,而茶文化现象的没落,使得汉语言文学中与之相关的汉语词汇也逐渐消逝。
关键词:茶文化;汉语言文学;影响中华民族有着悠悠五千年的历史,历经了多个民族十八个朝代的统治,悠久的历史赋予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土壤,孕育出了博大精深而又源远流长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元素。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包含了茶叶种植、采摘、烘焙等过程中延伸出来的艺术,内涵丰富,历史悠久[1]。
在茶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与之相关的汉语言文学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茶文化的兴起,带动了茶艺、茶诗等语言文化的发展,而茶文化现象的没落,则导致某些与之相关的汉语词汇没落。
1茶文化和汉语言文学茶文化起源于中国,已有4700多年的历史,是在饮茶活动中产生的具有一定精神意义的文化特征,包含着茶道、茶精神、茶书、茶具、茶画、茶艺等元素。
中国是礼仪之邦,讲究待客之道,而茶正是我国款待客人必不可少的一种物质,从魏晋南北朝起,已有饮茶之风,到隋朝饮茶已成为极为普遍的事,凡客来,必敬茶。
渐渐地,茶文化兴起,人们对于茶叶、茶具、煮茶等方面的研究不断深入,演变为先进的茶文化,饮茶成为一件可俗可雅的平常事。
茶文化作为我国文化长河中极具民族特色一个文化元素,其发展历程对于汉语言文学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可以说,茶文化本来就是汉语言文学的研究范畴,都是在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人民的智慧结晶,反应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
2茶文化对汉语言文学的影响2.1茶文化发展推动了汉语词汇的发展在茶文化演变历程中,其物质文化和精神文明在不断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汉语词汇的发展。
从物质层面上讲,茶叶的品种、种植、制作及相关的器具,随着历史的发展,在不断发生变化,与之相关联的汉语词汇因此也变得更加丰富,比如说茶叶品种,有西湖龙井、大红袍、碧螺春、铁观音、六安瓜片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
题目:茶与文学
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学生姓名:张帆
专业:旅游管理
班级:A13旅游2班
指导教师:周旭
起止日期:2014.05.13—2014.05.18
2014年5月18日
茶与文学
张帆
(浙江海洋学院管理学院浙江舟山316004)[摘要]中国茶文学异彩纷呈,见证着中国茶文化,也显扬着博大的华夏文明。
茶向来是文学创作的重要题材之一,除了渗入诗词之外,还与记、赋、散文、品文、小说等文体结合。
文人喜欢饮茶、咏茶与赞茶,大概与茶质对文思的催发分不开,文人在品饮之际,文思如泉涌,文学作品也因茶的渗透更显光彩。
文学与茶完美结合,使得这翠嫩的绿叶,负载起丰富的文化内涵,包孕了极为愉悦的审美体验。
本文举例欣赏了中国茶文学史上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体验了文字与茶碰撞出的精彩的茶文化。
[关键词]茶;茶文学;茶文化
前言
茶的发现和利用,传说始于神农时代。
中国人利用茶的年代久远,但饮茶的历史相对要晚一些。
饮茶起源于巴蜀,历经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逐渐向广大中原地区传播,饮茶由上层社会向民间发展,饮茶的地区越来越广,中国人的饮茶习俗终于形成。
一、中国茶文学的起源
所谓茶文学,是指以茶为主题而创作的文学作品。
包含了作品中的主题不一定是茶,但是有歌咏茶或描写茶的优美片段,都可视为茶文学。
茶文学的内容包括了:茶诗、茶词、茶文、茶的对联、茶的小说……等等。
至于我国有关茶文学的作品有哪些,据统计:就茶诗词来计算:唐代约有500首,宋代约有1000首,金、元、明清和近代也有500首,总共加起约有2000首以上。
两晋南北朝是中国茶文学的发轫期。
中国茶事小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魏晋时期。
其时,茶的故事已在志怪小说中出现。
《搜神记》、《神异记》、《搜神后记》、《异苑》等志怪小说集中有一些关于茶的故事。
孙楚、左思、张载、王微撰有涉茶诗篇。
杜育的《荈赋》和鲍令晖的《香茗赋》是以茶为题材的散文。
现存最早的涉茶诗是西晋诗人孙楚的《出歌》:“姜桂荼荈出巴蜀,椒橘木兰出高山。
”“荼荈”既是茶,“荼荈出巴蜀”,说明直到西晋时期,茶仍是巴蜀的特产。
最早的涉茶文是西汉王褒的记事散文《僮约》,其中就有“烹荼尽具”、“武阳买茶”之语。
[1]
到了三国时期,东吴孙皓“以茶代洒”的故事已流传很广;到了西晋时,短暂的统一把茶传到中原如左思这样的官宦人家了,随后又由于南北朝的分裂而打断。
直到唐代以后,茶业才得到全面的发展,茶文学也就有了灿烂的成果。
二、茶诗
中国关于茶的文学作品汗牛充栋。
其中,西晋张载的《登成都白菟楼》为以茶入诗的最早篇章之一。
全诗为:
重城结曲阿,飞宇起层楼。
累栋出云表,蛲檗临太墟。
高轩启朱扉,回望畅八隅。
西瞻岷山岭,嵯峨似荆巫。
蹲鸱蔽地生,原隰殖嘉蔬。
虽遇尧汤世,民食恒有余。
郁郁少城中,岌岌百族居。
街术纷绮错,高甍夹长衢。
借问扬子舍,想见长卿庐。
程卓累千金,骄侈拟王侯。
门有连骑客,翠带腰吴钩。
鼎食随时进,百和妙且殊。
披林采秋橘,临江钓春鱼。
黑子过龙醢,果馔逾蟹婿。
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
人生苟安乐,兹土聊可娱。
该诗描述白菟楼的雄伟气势以及成都的商业繁荣、物产富饶、人才辈出的景象,其中除赞美秋橘春鱼、果品佳肴外,还特别炫耀四川香茶。
诗人认为茶是中国人所喜爱的饮料,甚至超过《周礼》所谓的“六饮”。
“六饮”是足供天子用的六种饮料,有水、浆、醴、凉、医、酏。
在众多的茶诗宝库中,唐代元稹的《一字至七字诗·茶》颇为独特有趣。
他写道: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宝塔形诗在茶诗中颇少见。
诗的开头对茶进行充满想象的描绘,接下来说的是茶与诗人及僧人的缘分。
然后说茶要用白玉碾碎,用红罗过筛。
而当茶放进茶碗里时,茶汤泛起黄花般的沫,这说明茶的品质优美。
再写晨昏饮茶的景致,最后写出茶有提神醒酒的功能。
在古代山西诗人中,名气最大的要数诗人白居易了。
他的诗文俱佳,而诗尤其为后人所称诵,是中唐时期社会写实诗的健将,在他留世的2800多首诗作中,大约有60首可以看见和茶有关的语句。
他的诗作中写到早茶、午茶和晚茶,更有饭后茶、寝后茶,可说一天到晚茶不离口,是一个爱茶且精通茶道,识得茶味的饮茶大行家。
白居易在《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亭欢宴因寄此诗》中写道:
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
盘下中分两州界,灯前合作一家春。
青娥递舞应争妙,紫笋齐尝各斗新。
自叹花时北窗下,蒲黄酒对病眠人。
《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亭欢宴因寄此诗》是一首常委人们所传诵的咏紫笋茶的名篇,描写两郡太守在境会亭欢宴的情景。
它同时也是白居易闲适诗中的优秀作品。
[2]
三、茶事散文小说
无论中国古代还是现代,都有许多文人墨客撰写关于茶的散文、小说等。
在我国六大古典小说或四大奇书中,如《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西游记》、《红楼梦》、《聊斋志异》、“三言三拍”、《老残游记》等,无一例外地都有茶事的描写。
在众多的小说中,描写茶事最细腻,最生动的莫过于《红楼梦》。
《红楼梦》全书一百二十回,谈及茶事的就有近三百处。
范仲淹是北宋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他的散文《岳阳楼记》名闻天下,他还写一首在茶文化史上与卢仝《饮茶歌》具同等地位的茶诗—《和章岷从事斗茶歌》,章岷是范仲淹同事。
范仲淹的《斗茶歌》,对当时盛行的斗茶活动,做了很精彩生动的描述:
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水微开。
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
新雷昨夜发何
处,家家嬉笑穿云去。
露芽错落一番荣,缀玉含珠散嘉树。
终朝采掇末盈禪,唯求精粹不敢贪。
研谊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分圆中蟾。
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
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泠水。
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
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
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
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
吁嗟天产石上英,论功不愧阶前蓂。
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这醉我可醒。
屈原试与招魂魄,刘令却得闻雷霆。
卢仝敢歌,陆羽须作经。
森然万象中,焉知无茶星。
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阳先生休采薇。
长安酒价减百万,成都药市无光辉。
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风飞。
君莫羡花间女郎只斗草,赢得珠玑满斗归。
上文的内容分三部分。
首先写这些斗茶的生长环境及采制过程,并点出建茶的悠久历史:“武夷仙人从古栽。
”中间部分描写热烈的斗茶场面,斗茶包括斗味和斗香,比赛在众目睽睽之下进行,所以茶的品第高低,都有公正的评价。
因此,胜利者很得意,失败者觉得很耻辱。
结尾多处用典,衬托茶的神奇功效,把对茶的赞美推向了高潮。
认为茶胜过任何美酒、仙药,啜饮后能飘然升天。
“有好茶,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清福’首先必须有工夫,其次是练出来的特别的感觉。
”这段话叫好些人赏心悦目,它是出自鲁迅先生《准风月淡》中的《喝茶》。
对“清福茶”体味有加的是周作人,“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
”这是周作人的《喝茶》。
茶与中国人形影难离,茶与散文也亲密得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英文中就有“茶只能产生散文”名言。
名家们不避同题大写《喝茶》,如梁实秋的“人无贵贱,谁都有份上焉者细啜名种,下焉者牛饮茶汤,甚至路边埂畔还有人奉茶。
”杨绛的“浓茶搀上牛奶和糖,香洌不减,而解除了茶的苦涩,成为液体的食饮。
不知古人茶中加上姜盐,究竟是什么风味,卢仝一气喝上七碗茶,想来是叶少水多,冲淡了的。
”
宗璞的《风庐茶事》、吴秋山的《谈茶》、老舍的《戒茶》、冰心的《我家的茶事》……关于茶的散文、小记不胜枚举,在陈赋编著的《吃茶去》里都有收录。
[3]
四、结束语
茶的文学形式有许多,除了茶诗、茶事散文小说外,还有茶词、茶曲、茶联、茶事绘画、茶事书法等等。
“喝完茶,我们再度走向人间,带着春茶的清气,爱也清了,心也清了。
喝完茶,我们再度走入风尘,带着云水的轻松,步履也轻了,行囊也轻了。
”林清玄的《无我的茶》最好的诠释了中国从古至今人们喝茶的无我境界,也是中国人喝茶的精髓所在。
[参考文献]
[1]丁以寿,章传政.中华茶文化[M].北京:中华书局,2012.6-7
[2](唐)陆羽,钟强主编.茶经[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3]陈赋编著.吃茶去[C].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