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学
中国茶文化PPT课件

茶与古代文学
古代文学作品中常有对茶的描写,如《红楼梦》、《水浒传》等古典名著中都有 大量关于饮茶、茶道、茶具的描述,展现了茶在当时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茶文化,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饮茶习俗,还体现了人们对自 然、人生、社会的思考和感悟。
现代茶文化的发展与传播
现代茶文化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茶文化也在不断演变和创新。现代茶 文化更加注重个性化、时尚化和多元化,各种新型的饮茶方式和茶文化活动不 断涌现。
文化艺术灵感 茶文化对中国的诗词、绘画、音乐 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发了 无数艺术家的创作灵感。
茶的种类与分布
绿茶
以鲜叶为原料,未经发酵,色 泽鲜绿,是中国茶的主要类型 之一。主要分布在浙江、安徽
、湖北等地。
红茶
以新鲜茶叶为原料,经过发酵 ,色泽红润,味道醇厚。主要 分布在福建、安徽、湖北等地 。
乌龙茶
半发酵茶,色泽乌润,滋味醇 和,香气浓郁。主要分布在福 建、台湾、湖南等地。
黑茶
以老叶为原料,经过后发酵, 色泽黑褐,滋味醇厚回甘。主 要分布在湖南、湖北、浙江等
地。
02
茶的制法与品鉴
茶叶的制作过程
晾青
将采摘后的茶叶摊放在阴凉通 风处,使其自然萎凋。
揉捻
将杀青后的茶叶揉成条状,促 进茶汁液的挤出和均匀分布。
茶文化的国际传播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对世界各地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如今,越来越多的国家 和地区开始学习和传承中国茶文化,举办各种茶文化活动,促进了各国之间的 文化交流和友谊。
05
中国各地茶俗
福建闽南地区的功夫茶
总结词
福建闽南地区的功夫茶是一种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茶文化,注重茶具的精致和泡茶的技 艺。
中国茶文学咏茶诗

中国茶文学咏茶诗
涤方:涤方以贮涤洗之余,用楸木合之,制如水方,受八升。 滓方:滓方以集诸滓,制如涤方,处五升。 巾:巾以絁为之,长二尺,作二枚,玄用之以洁诸器。 具列:具列或作床,或作架,或纯木纯竹而制之,或木法竹 黄黑可扃而漆者,长三尺,阔二尺,高六寸,其到者悉敛诸器物, 悉以陈列也。 都篮:都篮以悉设诸器而名之。以竹篾内作三角方眼,外以 双篾阔者经之,以单篾纤者缚之,递压双经作方眼,使玲珑。高 一尺五寸,底阔一尺,高二寸,长二尺四寸,阔二尺。
中国茶文学咏茶诗
2.1 《茶经》 2.2 唐代咏茶诗 2.3 宋代咏茶诗
第2章 中国茶文学
2.1 陆羽和《茶经》 陆羽,名疾,字鸿渐、季疵,号桑苎翁、竟 陵子,唐代复州竟陵人(今湖北天门),733 年出生,幼年托身佛寺,自幼好学用功,学 问渊博,诗文亦佳,且为人清高,淡泊功名, 一度招拜为太子太学、太常寺太祝而不就。 760 年为避安史之乱,陆羽隐居浙江苕溪 (今湖州),其间在亲自调查和实践的基础上, 认真总结、悉心研究了前人和当时茶叶的生 产经验,完成创始之作《茶经》,因此被尊 为“茶圣”。
中国茶文学咏茶诗
三之造
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茶之笋者生烂石沃土,长四五寸, 若薇蕨始抽,凌露采焉。茶之牙者,发于丛薄之上,有三枝四枝五枝者, 选其中枝颖拔者采焉,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晴采之,蒸之,捣 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茶有千万状,卤莽而言,如 胡人靴者蹙缩然,犎牛臆者廉檐然,浮云出山者轮菌然,轻飚拂水者涵 澹然。有如陶家之子罗,膏土以水澄泚之。又如新治地者,遇暴雨流潦 之所经,此皆茶之精腴。有如竹箨者,枝干坚实,艰于蒸捣,故其形簁 然;有如霜荷者,至叶凋,沮易其状貌,故厥状委萃然,此皆茶之瘠老 者也。自采至于封七经目,自胡靴至于霜荷八等,或以光黑平正,言嘉 者,斯鉴之下也;以皱黄坳垤言佳者;鉴之次也。若皆言嘉及皆言不嘉 者,鉴之上也。何者?出膏者光,含膏者皱,宿制者则黑,日成者则黄, 蒸压则平正,纵之则坳垤,此茶与草木叶一也,茶之否臧,存于口诀。
茶文化ppt课件完整版免费

选用透明玻璃杯或盖碗,
水温85-90℃,浸泡时
乌
间3-5分钟。白茶清雅
龙
鲜爽,需控制水温和浸
茶
泡时间以保持其特色。
选用紫砂壶或盖碗,水
温95-100℃,浸泡时间
黑
3-5分钟。红茶浓醇甘
茶
甜,可适当延长浸泡时
间。
选用紫砂壶或陶壶,水
温100℃,浸泡时间1-3 白
分钟。黑茶陈香浓郁,
茶
需高温快泡以去陈味。
外形
观察茶叶的条索、色泽、整碎、 净度等外观特征,判断茶叶的发
酵程度、陈化时间等。
汤色
观察茶汤的色泽、清澈度、亮度 等特征,判断茶叶的品质优劣。
香气
闻取茶叶的干香、湿香、冷香等 香气特征,判断茶叶的香型、香 气高低、持久性等。
滋味
品尝茶汤的滋味特征,包括苦、 涩、甜、酸、鲜等味道的平衡与 协调程度,以及回甘生津等感受。
茶文化与健康生活
茶叶中的茶多酚、儿 茶素等有益成分对人 体健康的影响
不同茶叶的保健功能 及适用人群
饮茶对心脑血管、消 化系统、免疫系统等 方面的保健作用
茶文化与社交礼仪
茶文化在社交场合中的地位和作用 茶叶的选购、冲泡、品饮等礼仪规范
茶道精神在社交礼仪中的体现
茶文化与文学艺术
茶文化在诗词、歌赋、小说等文学作 品中的表现
茶盘
茶杯
用于品茶的器具,一般小巧精致。 使用时需保持清洁,以充分展现 茶汤之美。
用于盛放茶具、茶叶等,可保持 桌面整洁。选择时需注意大小、 形状和材质。
公道杯
用于均匀茶汤,使每杯茶浓度相 近。使用时需保持清洁,避免异 味。
茶壶
用于泡茶的主要器具,材质多样, 如紫砂、陶瓷等。使用时需注意 壶嘴、壶盖、壶身的协调,以及 壶内清洁。
宋代茶诗文意义

宋代茶诗文意义?
答:宋代茶诗文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传承:宋代茶诗文是中国茶文化的珍贵遗产,它们以诗歌和文章的形式传承了中国的茶文化,包括茶的种植、采摘、制作、品饮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艺。
这些诗歌和文章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
2.艺术表现:宋代茶诗文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们通过优美的语言和文字,将茶的色、香、味、形等方面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们更好地感受到茶的美妙和魅力。
这些诗歌和文章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和文化追求。
3.社会价值:宋代茶诗文在当时社会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它们不仅是一种文化娱乐形式,也是一种社交和交流的方式。
在品茶论道的场合,人们可以借助茶诗文来交流思想、传递情感、增进友谊,形成一种高雅的文化氛围。
4.历史研究:宋代茶诗文也是历史研究的宝贵资料,它们记录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信息,对于研究宋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总之,宋代茶诗文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是文学艺术的珍贵遗产,也是历史和文化研究的宝贵资料。
通过研究和欣赏宋代茶诗文,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茶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关于茶的名著

关于茶的名著
1. 《茶经》——陆羽
《茶经》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典籍之一,它是中国最早的一本关
于茶的专著。
书中详细讲述了茶的品种、采摘、制作、品饮等方面的
知识,对中国茶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 《大观茶论》——宋·陆九渊
《大观茶论》是中国古代茶学专著,全书共分十二卷,其内容囊
括了茶的历史、品种、采制、鉴别、炒制、保存、品评等方面的知识。
3. 《茶山行旅志》——明·张岱
《茶山行旅志》是明代张岱所写的一部关于茶的游记,记录了他
走遍中国各地寻访名茶的见闻和体验。
除了描述茶山的地理情况和茶
叶的采制方式外,书中还记录了茶人的风情、茶具的制作和鉴定等方
面的知识,为中国茶文化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4. 《茶花女》——法国·小仲马
《茶花女》是法国文学家小仲马所写的一部著名小说,它讲述了
一个法国青年阿尔芒爱上了巴黎一名艺妓玛格丽特的故事。
在小说中,茶花女成为了小说的主要象征,代表着贫困、热情和欲望,被誉为世
界文学之巅的作品之一。
5. 《茶馆》——郭沫若
《茶馆》是中国著名文学家郭沫若所写的话剧,以一家小茶馆为
舞台,描绘了晚清末年至民国初期的中国社会百态和人民的苦难生活。
这部戏以茶馆为反映现实社会的缩影,既是中国传统茶文化的延续,
也是反映中国现代社会的典型作品。
茶的古文言

有关茶的古文主要包括以下几篇:
1. 陆羽《茶经》:陆羽是唐代著名的茶学家,被誉为“茶圣”。
《茶经》是他对茶叶研究的一部总结性著作,分为上、中、下三卷,内容包括茶叶的起源、茶树的种植、茶叶的加工、茶的饮用等方面。
书中详细介绍了唐代茶叶的生产、制作和饮用技艺,对后世茶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 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这是一首表达诗人对茶的喜爱之情的诗篇。
诗中描绘了作者收到友人寄送的新茶,以及品茶过程中的感受。
诗中提到“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表达了茶叶在古代社会中的尊贵地位。
3. 文同《茶诗》:这是一首描绘茶园景象的诗篇,诗中写到茶树郁郁葱葱,绿意盎然,采摘茶叶的女子勤劳致富。
诗中展现了茶园的美丽景色和茶叶丰收的喜人景象。
4. 苏轼《茶诗》: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茶诗描绘了品茶过程中的愉悦心情。
诗中提到“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形象地描述了茶汤的色泽和香气。
5. 陆游《茶山》:陆游是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茶山》
诗描绘了茶山的优美景色。
诗中写到茶山青翠欲滴,茶叶香气四溢,展现了茶叶的生长环境。
这些古文作品不仅展现了茶的文化内涵,还体现了古代文人对茶的喜爱之情。
茶文化在中国历史悠久,这些古文是茶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后世茶文化的发展和研究具有宝贵价值。
中国茶文化文献综述

中国茶文化文献综述中国茶文化的历史悠久,所以有着很多有关于茶文化的文献,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国茶文化文献综述,希望对您有用。
中国茶文化文献综述自从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经》问世以来,迄今为止,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目前2知的古代茶书有124种,可谓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其中既有内容艰深的理论专著,又有通俗易懂的普及读物;既有严谨实用的科技书籍,又有引入入胜的文化读物;既有系统全面的综合著作,又有某一事项的专题论述。
而更为大量的茶文化典籍文献,散见于各种总集、别集、单行文献,散见于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各种文体,其数量之大,连茶书也难以望其项背。
就我们编撰《中国茶文化经典》时搜罗所及,言及茶事者其数量在600万字以上,更何况还有相当的典籍我们尚未翻阅。
中国茶文化典籍文献的兴起与发展,有一个历史的流变过程。
其契机则有三个方面:一是饮茶事项的出现与饮茶风尚的演进,二是饮茶在社会中地位的确立和提高,三是茶文化意识的自觉和深化。
我在拙著《研书》(浙江摄影出版社1996年9月第1版)中,对于中国茶书的历程依照时代顺序作过阐述,而从整个中国茶文化典籍文献来看,大体而言,其经历了滥觞、定型和发展三个时期。
这三个时期,大致又是与中国茶文化的历史进程同步的。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是中国茶文化典籍文献的滥觞期。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是茶叶的故乡。
虽然地球上拥有茶树植物已达七八千万年的漫长历史,但茶被人类所发现和利用却仅有四五千年,至多不过上万年的历史。
而这标志着社会文明进程和影响着人类生活质量的历史性发现,却是处于原始社会农业初期阶段的中华民族的先辈们所完成的。
茶树从野生到人工栽培,茶叶种类从单一到多项,茶区从传统的巴蜀等地到江南一带的异军突起,这些都是茶叶科技史上具有革命性的创造,也是中国茶文化不断丰富发展的物质基础。
虽然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已有茶的记载,西汉末年已有"武阳买茶"的初级茶叶贸易形态,但先秦到魏晋南北朝对饮茶的认识,主要还限于药用、解渴、解酒、佐餐、祭祀、养生等功用性的方面,而将饮茶看成某种精神旨趣的倾向则逐步萌芽。
中国茶文化PPT课件

CHAPTER定义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与中华文化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特征的文化现象。
内涵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联、茶书、茶具、茶谱、茶诗、茶画、茶学、茶故事、茶艺等,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起源茶文化起源于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
最初,茶被用作药用,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饮品。
发展随着历史的演进,茶文化逐渐渗透到社会各个阶层,与儒、释、道等思想交融,形成了独特的茶道精神。
传承与创新当代茶文化在传承古代茶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吸收现代元素,进行创新和发展。
民族特色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饮茶习俗和茶文化。
如藏族的酥油茶、蒙古族的奶茶等。
地域差异中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茶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如福建的铁观音、云南的普洱茶、浙江的龙井茶等。
国际传播中国茶文化不仅在国内影响深远,还传播到海外,成为世界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
如日本的茶道、英国的下午茶等,都受到了中国茶文化的影响。
茶文化的地域特色CHAPTER乌龙茶半发酵茶,具有独特的香气和口感,如铁观音、大红袍等。
绿茶不经过发酵,保持茶叶原有的绿色,如龙井、碧螺春等。
红茶全发酵茶,茶色乌黑油润,如祁门红茶、正山小种等。
黑茶后发酵茶,经过长时间的陈化,如普洱、六堡茶等。
白茶轻微发酵,保持茶叶原有的白色,如白毫银针、白牡丹等。
茶叶的主要品种干燥去除茶叶中的水分,防止霉变,提高茶叶香气。
控制温度和湿度,使茶叶发生生物化学变化,形成特定品质。
揉捻将茶叶揉成条状,促进茶汁液的挤出和均匀分布。
采摘选择适当的采摘时间和部位,保证茶叶原料的品质。
杀青通过高温破坏茶叶中的酶活性,停止发酵过程。
茶叶的制作工艺茶叶的品质鉴别观察茶叶的条索、色泽、整碎、净度等外观特征。
品尝茶汤的滋味、香气、汤色、叶底等内在品质。
通过感官审评、理化分析等方法对茶叶品质进行综合评价。
注意茶叶的贮存环境和方法,保持茶叶品质的稳定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夜汲井水煮茶》诗云: 陆游
夜起罢观书,袖手清夜永。 四邻悄无语,灯火正凄冷。 山童已睡熟,汲水自煎茗。 锵然辘轳声,百尺鸣古井。 肺腑凉清寒,毛骨亦苏省。 归来月满廊,惜踏疏梅影。 亏了这深夜品茗,使他度过了幽冷空 寂的不眠之夜。世情淡薄,诗人便在饮茶 中去感受生活的愉悦。
• 午后昏然人欲眠,(唐伯虎) 清茶一口正香甜。(祝枝山)
• 茶余或可添诗兴,(文征明) 好向君前唱一篇。(周文宾)
• 泰顺茶庄的老板对此联句赞不绝口,视技山建议将诗送与 老板,以换四包好茶。茶庄老板令伙计取来四种茶叶,分 送四人。自此,茶庄便将当地名茶四味,包装成盒,谓之 “四贤茶”,并将四才子这首联诗刻印传布,于是,泰顺 茶叶也随之名扬四方。
苏轼的茶回文诗有《记梦二首》。如下,这是 两首通体回文诗。又可倒读出下面两首,极为别致。
• 其一: • 酡颜玉碗捧纤纤, • 乱点余花吐碧衫。 • 歌咽水云凝静院, • 梦惊松雪落空岩。
• 其二: • 空花落尽酒倾缸, • 日上山融雪涨江。 • 红培浅瓯新火活, • 龙团小碾斗晴窗。
• 其一: • 岩空落雪松惊梦, • 院静凝云水咽歌。 • 衫碧吐花余点乱, • 纤纤捧碗五颜鸵。
• 卢仝在《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中 吟道:“
•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 四碗发青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
散。
• 五碗肌肤轻,六碗通神灵, • 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
生……”
• 这就是著名的七碗茶诗,道出了飘飘 欲仙的感受,生动又传神。
• 《七碗茶歌》是《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中的第三部分,也是最精彩的部分,它写 出了品饮新茶给人的美妙意境:第一碗喉 吻润,第二碗帮人赶走孤闷;第三碗就开 始反复思索,心中只有道了; 第四碗,平 生不平的事都能抛到九霄云外,表达了茶 人超凡脱俗的宽大胸怀;喝到第七碗时, 已两腋生风,欲乘清风归去,到人间仙境 蓬莱山上。一杯清茶,让诗人润喉、除烦、 泼墨挥毫,并生出羽化成仙的美境。写出 了茶之美妙。茶对他来说,不只是一种口 腹之饮,茶似乎给他创造了一片广阔的精 神世界,将喝茶提高到了一种非凡的境界, 专心的喝茶竟可以不记世俗,抛却名利, 羽化登仙。
• 清代张奕光的《梅》: • 香暗绕窗纱,半帘疏影遮。 • 霜枝一挺干,玉树几开花。 • 傍水笼烟薄,隙墙穿月斜。 • 芳梅喜淡雅,永日伴清茶。 • 其诗倒读为: • 茶清伴日永,雅淡喜梅芳。 • 斜月穿墙隙,薄烟笼水傍。 • 花开几树玉,干挺一枝霜。 • 遮影疏帘半,纱窗绕暗香。
• 清代的黄伯权还创作过一首《茶壶回文 诗》,其诗如下:
• 黑池流研水,径石涩苔钱。 (湋) 狎钓船。 (羽)
何事重香案,无端
• 野中求逸礼,江上访遗编。 (湋) 或不然。 (羽)
莫发搜歌意,予心
• 联句最少由两人共作,多则不限。据《吴门四才子佳话》 载,明代四才子也曾留下了一首绝佳的茶诗联句,文中说: 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周文宾四人一日结伴同游,至 泰顺(今属浙江温州)境地,酒足饭饱之后,昏昏欲睡。唐 伯虎说:“久闻泰顺茶叶乃茶中上品,何不沏上四碗,借 以提神。”顷刻间,香茶端上。祝枝山说:“品茗岂可无 诗?今以品茗为题,各吟一句,联成一绝。”联句如下:
•
《一字至七字诗.茶》
•
唐.元稹
•
茶,
•
香叶,嫩芽,
•
慕诗客,爱僧家。
•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 此诗是元稹与王起等人欢送白居易以太子 宾客分司宾客的名义去洛阳,在兴化亭送 别时,元稹的即席诗。当时白居易的心情 较为低回,思想有些消沉,临别之际,元 稹咏诗劝慰。诗中二三两句,写茶叶香﹑ 芽嫩,赞菜质优,暗喻好友白居易品质优 秀。四五两句,写茶受诗客与僧家,实言 好友深受广大诗人与僧人的爱慕。六七两 句,写茶的外形和碾磨,接下去两句写煎 茶及茶汤的色泽﹑形态,嗣后两句写诗人 与茶相陪,情谊深厚,最后写茶的功效, 夸茶“洗尽古今人不倦”。诗人巧妙地用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洗 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几句来 劝慰白居易,表达了两人之间真挚的感情。
• 其二: • 窗晴斗碾小团龙, • 活火新瓯浅焙红。 • 江涨雪融山上日, • 缸倾酒尽落花空。
• 清代诗人陈琼仙 其中《秋月》一首, • 诗云: • 轻舟一泛晚霞残,洁汉银蟾玉吐寒。 • 楹倚静荫移沼树,阁涵虚白失霜峦。 • 清琴瀹茗和心洗,韵竹敲诗入梦刊。 • 惊鹊绕枝风叶坠,声飘桂冷露浸浸。 • 其诗可回读为: • 浸浸露冷桂飘声,坠叶风枝绕鹊惊。 • 刊梦入诗敲竹韵,洗心和茗瀹琴清。 • 峦霜失白虚涵阁,树沼移荫静倚楹。 • 寒吐玉蟾银汉洁,残霞晚泛一舟轻。
茶文学的分类
• 茶诗 • 茶词 • 茶文 • 茶的对联 • 茶的小说 • 其他
茶诗
• 中国最早的诗歌选集《诗经》中,已有“荼”这 个古茶字,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以茶为题 材的诗赋不少。晋代诗人张载在《登成都楼诗》、 南北朝宋代鲍令晖在《香茗赋》中,都有颂茶名 句。在其后的唐代、北宋、南宋、元代、明代、 清代都有许多涌现出大批以茶为题材的诗篇。在 我国数以千计的茶诗中,各种体裁一应俱全,有 五古、七古;有五律、七律、排律;有五绝、六 绝、七绝,还有不少在诗海中所见甚少的体裁, 在茶诗中同样可以找到。比如宝塔诗,回文诗, 连句诗等。
名句,它道明了茶饮能助人清谈,使人畅所欲言,增加交 流,促进了解,加深友谊。几个志趣相投的友人聚在一起 品茗谈心,清新脱俗,淡雅逸趣,这是何等高雅的享受!
茶词
• 词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依曲填词”到“按 律填词”两个阶段。可以说,词在燕乐风 行的初盛唐孕育生长,中晚唐、五代经过 一些文人的创作逐步成熟和定型,至两宋 而大盛。
•
落雪飞芳树,
•
幽红雨淡霞。
•
薄月迷香雾,
•
流风舞艳花。
• 其诗又可回读为:
•
花艳舞风流,
•
雾香迷月薄。
•
霞淡雨红幽,
•
树芳飞雪落。
• 除了宝塔诗,回文诗,还有一种少见的形式叫做连句诗, 联句是旧时作诗方式之一,由两人或多人共作一首,相联 成篇,多用于上层饮宴或朋友间的酬答。这种联句的茶诗 在唐代之后开始出现,如茶圣陆羽和他的朋友耿湋欢聚时
• 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
• 苏东坡烹茶有自己独特的方法,他认为好茶还须好水配, "活水还须活火烹"。他在《试院煎茶》诗中,对烹茶用水
的温度作了形象的描述,他以沸水的气泡形态和声音来判
断水的沸腾程度。
• 除了以上的诗以外,还有许多特殊形式的 茶诗,比如说著名的宝塔诗,这种诗体是 我国唐朝的一种古体诗种,类如古埃及的 金字塔,排列为一,二二,三三,四四, 五五,六六,七七,首句一字,末句七字, 韵依题目,全诗一韵到底。平仄也有讲究, 中间字数依次递增,各自成对。由于这种 诗体格律规范较严,过份讲究形式,因此 创作难度极大,在浩瀚的唐诗之中显得凤 毛鳞角。而天才诗人元稹的咏茶《一言至 七言诗》,却将这种诗体运用如神﹑妙趣 横生。
• 茶与词,就像是一对并蒂莲,在唐宋特殊 的时代背景下,顺理成章地结合在了一起。 不少著名词人,豪放如苏轼、黄庭坚,婉 约如李清照、吴文英等都曾以茶为题材, 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流芳千古的佳作。
•
品令·茶词 黄庭坚
•
凤舞团团饼。恨分破,教孤令。金渠体静,
所作的《连日多暇赠陆三山人》诗:
• 一生为墨客,几世作茶仙。 (湋) 负鼎贤。 (羽)
喜是樊阑者,惭非
• 禁门闻曙漏,顾渚入晨烟。 (湋) 万壑前。 (羽)
拜井孤城里,携笼
• 闻喧悲异趣,语默取同年。 (湋) 猥见怜。 (羽)
历落惊相偶,衰赢
• 诗书闻讲诵,文雅楼兰荃。 (湋) 弄绿笺。 (羽)
未敢重芳席,焉能
• 上面的两首也是出自陆游之手,不仅陆游写茶诗, 还有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茶,就比如我们的大文 豪苏轼,也写过许多茶诗,
《次韵曹辅寄豁源试焙新芽》
仙山灵草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
•
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陵春。
•
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
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 此诗虽称戏作,实乃倾注了东坡对茶茗的特殊情 怀,特别是末句“从来佳茗似佳人”,以诙谐、 浪漫的笔调着墨,更是历代文士茶人耳熟能详的 名句。后来,人们将苏东坡的另一首诗中的“欲 把西湖比西子”与“从来佳茗似佳人”辑成一联,
• 我国的茶诗浩如烟海,历朝历代 而不衰。唐朝,诗歌创作空前繁荣, 杰出诗人辈出,咏茶诗亦妙品迭出。 李白、杜甫、白居易等,都有咏茶诗 传世。
• 李白的《赠玉泉仙人掌茶》一诗, 写得浪漫飘逸,别有韵味。诗曰: “尝闻玉泉山,山涧多乳窟。仙气白 如鹤,倒悬清溪月。茗生此石中,玉 泉流下歇,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 骨。”
• 另外如唐代的政治家、书法家颜真卿在浙江湖州刺史任上 时,曾邀请友人月夜啜茶,与陆士修等人即兴作《五言月 夜啜茶联句》:
• 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清言。(陆士修) • 醒酒宜华席,留僧想独园。(张 荐) • 不须攀月桂,何假树庭萱。(李 崿) • 御史秋风劲,尚书北斗尊。(崔 万) • 流华净肌骨,疏沦涤心原。(颜真卿) • 不似春醪醉,何辞绿菽繁。(叶 昼) • 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陆士修) • 诗的首联“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清言”已成为流传千古的
• 杜甫的《重过何氏五首》之三,描写品茶 题诗的乐趣,非同凡响。诗曰:“落日平 台上,春风啜茗时。石阑斜点笔,桐叶坐 题诗。翡翠鸣衣桁,蜻蜓立钓丝。自今幽 兴熟,来往亦无期。”
• 白居易的咏茶诗多达70多首,最为后人推 崇的当是《茶山境会亭欢宴》诗,把文人 墨客品茶斗胜的盛况描写得淋漓尽致。诗 曰:“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 盘下中分两州界,灯前各作一家春。香娥 递舞应争妙,紫笋(茶名)齐尝各斗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