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实验流行病学教案

第六章实验流行病学教案
第六章实验流行病学教案

第六章实验流行病学研究

Epidemiologic experiment study

Epidemiologic studies are divided into the two major areas: observational and experimental. Observational studies are usually called either descriptive or analytical. If one plans to conduct an observational study, one does not have control over the study subjects. The researcher simply observes the outcome and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he disease. On the other hand, an experimental study has full control over the study subjects. This type of study is usually conducted in a clinical, community intervention, and field trial setting. I will be discussing about experimental study in the latter part of my lecture.

【案例】

1954年美国Salk灭活脊髓灰质炎疫苗现场试验

――Jonas Edward Salk与Thomas Francis, Jr

一个埃及石柱上刻有一个人一条腿有萎缩衰弱的迹象,

提示早在公元前1580~1350 年间,就已经有脊髓灰质炎的发生。1789 年,英国医生Michael Underwood 首先对脊髓灰质炎进行了临床描述。1843年,美国首次爆发脊髓灰质炎。1930 年~1955 年间,脊髓灰质炎在美国流行,尤以1952 年疫情最为严重,发生了57,628 例脊髓灰质炎。脊髓灰质炎成为美国20 世纪初期最令人恐惧的儿童疾病之一。20 世纪50 年代初,因为怕自己孩子染上该病,一到流行季节,父母甚至不让孩子们去电影院或游泳。美国总统罗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39 岁时因为感染了脊髓灰质炎而导致下肢瘫痪。

科学家们经过不懈的努力,研制和推广使用脊髓灰质炎疫苗,为人类最终实现消灭脊髓灰质炎的目标奠定了基础。在这个过程中,Jonas Edward Salk 和Thomas Francis, Jr两位科学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Salk率先研制成功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并于1953 年1 月23 日把他的研究结果报告给全国小儿麻痹基金会(National Foundation for Infantile Paralysis,NFIP)科学顾问委员会中的免疫专家委员会。结果得到基金会科学顾问委员会主任Thomas River 的青睐,开始计划着要开展一个大规模的疫苗现场试验。

Thomas River的决定受到许多病毒学家的反对意见,特别是诺贝尔奖得主John Enders 和Albert Sabin,但是Thomas River顶住压力坚持开展现场试验。1953 年11 月9 日,O’Connor(Basil O’Connor于1938 年创建NFIP)宣布疫苗现场试验将在下一年春季开始。试验现场设在美国272 个脊髓灰质炎疫情最重的县。研究对象为脊髓灰质炎发病率最高的1~3 年级学生。

本实验采用观察对照设计,即二年级学生接种疫苗,一、三年级学生不接种疫苗,作观察对照,然后比较两组儿童脊髓灰质炎的发病情况。很快,38 个州的卫生部门都做出回应,多数对疫苗的前景持乐观态度,准备好实施观察对照计划。但是,1954 年2 月15 日,O’Connor宣布本次现场试验将采用2 种

类型的对照,即在33 个州采用观察对照设计,11 个州采用安慰剂对照设计。而否定了原本单一的观察对照计划。

对于观察对照设计来说,由于预知疫苗注射情况,很容易在疾病诊断和报告过程中引入偏性。为此,Thomas Francis 和很多统计学家坚持使用安慰剂对照设计。

最后,Salk 疫苗的现场试验是在美国48 个州中的44 个州、以及加拿大和芬兰的部分地区进行。在美国,选择了近几年有脊髓灰质炎流行的

217 个地区。33个州的127 个地区(总共1,080,680 名1~3 年级儿童)采用观察对照设计。其中,只有2 年级学生接种疫苗(愿意且按规定完成3 次接种的共221,998 人),1 和3年级学生不作任何注射,仅对其进行观察(共725,173 人)。11 个州的84 个地区(总共749,236 名1~3 年级儿童)采用安慰剂对照设计。其中同意参加的共455,474 人,将其随机分为2 组,一组接种Salk 疫苗,另一组接种没有任何作用的安慰剂。当地的医生和被接种者都不知道具体的分组情况,只有疫苗评价中心(Vaccine Evaluation Center)的工作人员了解。

最后,完成3 次规定注射的(0、1 和5 周,肌肉注射),疫苗组200,745 人,安慰剂组201,229 人。除此之外,对接种组和对照组中

40,000 多儿童采集了血清,采集时点为接种前、接种结束2周后和5 个月后,以观察个体抗体水平的变化和持续时间。

1954 年4 月26 日,疫苗接种工作正式开始,Randy Kerr 成为第一个接种Salk 疫苗的儿童。这项工作一直持续到6 月中旬。自第三次接种后

2 周起至1954 年12 月31 日为观察期,由地方卫生官员和疫苗评价中心的工作人员对研究对象进行监测。

观察期间,共发生863 例脊髓灰质炎,没有发生因疫苗引起的脊髓灰质炎病例或死亡。Salk 疫苗及其现场试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如图1),但是,

该实验仍旧受到很多人的质疑,

如疫苗安全性、欠缺伦理学方面的考虑等。

图6-1 美国1940~1995年脊髓灰质炎病例分布

【问题的提出】

一、本次研究设计的方法是什么?目的是什么?如何做到明确研究目的?

本次研究属于实验流行病学研究中的现场试验。实验流行病学研究基本特征为: 是前瞻性研究;有明确的由研究者所控制的一种或多种干预措施;每一个研究对象都必须是来自同一个合格总体的抽样人群,并且被随机地分配到两组(或多组)实验和对照组中;有较严格的平行的对照组,与各实验组均衡可比。

本研究主要是对灭活脊髓灰质炎疫苗的预防接种效果进行评价。为研制和推广使用脊髓灰质炎疫苗,为人类最终实现消灭脊髓灰质炎的目标奠定了基础。

进行任何一项流行病学研究都必须预先制定一个科学、可行的设计方案,在设计中应首先明确研究的目的,要解决什么问题?是考核新的诊断、治疗方法还是评价一种或几种新药?社区实验设计的研究目的,一般是评价药物或疫苗的预防效果,评估健康教育和行为改变对健康或疾病的影响,探讨生物、社会环境改变对人群健康或疾病的影响。临床实验研究的主要目的包括:治疗研究、诊断研究、筛检研究、预后研究和病因研究等。通常一次临床试验只解决一个问题,问题太多会影响整个实验研究的结果和结论。

二、本次实验现场为什选择脊髓灰质炎疫情最重的县和脊髓灰质炎发病率最

高的1~3 年级学生?选择实验现场应考虑那几个方面?

选择脊髓灰质炎疫情最重的县和脊髓灰质炎发病率最高的1~3 年级学生,是因为该人群预期发病率较高,在实验结束时,能够获取较明显的实验效果。

确定实验现场的原则:人口稳定,数量多;发病率高;医疗卫生条件好;领导、群众配合;近期内未发生该病流行(免疫学效果)。

三、如何看待研究对象的确定和选择?本案例在对象的选择上存在什么问

题?

开展实验之前,首先应选择合适的研究对象,包括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研究对象的定义必须清晰严谨,能让他人准确地重复。选择研究对象时应制订选入和排除标准。但是标准的宽严需适度,过严就不容易选到足够的样本,而且影响研究结果的外推(extrapolation或generalizability);过宽也容易使研究样本中混入一些不容易参加研究的人或实际不符合对象标准的人,影响研究的结果。入选标准常常根据研究目的并考虑研究的实际操作问题而设定,从地域、时间和研究对象的特征等方面来定义研究对象。

本案例现场试验中疫苗接种组儿童与对照组儿童不是同一年龄组,对象的选择标准不够严格,因此会引起许多专家的质疑,成为本实验的主要不足之处。排除标准则在入选标准的基础上,从中剔除不适合参加研究的人,而本案例的研究对象并没有排除处在脊髓灰质炎潜伏期的儿童,因此会造成结果的偏倚。

四、设立对照组的意义是什么?

实验设计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必须要有对照,在实验研究中,要正确评价干预措施的效应,必须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是否有差异和差异是否有显著性。

例: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由气候转暖自然缓解和药物治疗两种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要想观察药物治疗的单独效应,必须设立一个对照组用以抵消气候转暖自然缓解的效应。

五、本案例提到的安慰剂对照有什么缺点?

使用安慰剂对照往往会产生安慰剂效应,即某些研究对象,由于依赖医药而表现的一种正向心理效应,因此,当以主观感觉的改善情况作为干预措施效果评价指标时,其效应中可能有安慰剂效应的存在。

除了安慰剂效应以为,在实验流行病学研究中还会出现一些因素影响着随机对照试验的效应,如不能预知的结局(unpredicable outcome)、霍桑效应(Hawthorne effect)、潜在的未知因素的影响等。

六、什么叫做观察对照?有何特点和不足?

观察对照即为空白对照(blank control),指对照组不加任何处理因素。例如:实验组儿童接种疫苗,对照组儿童不接种疫苗。观察对照的特点主

要为:简单易行。但是观察对照容易引起心理差异,从而影响实验效应的测定,同时使用观察对照也可能存在较明显的伦理学问题等。

七、除观察对照和安慰剂对照外,还有哪些对照方式?

设立对照的方式主要包括:空白对照、实验对照、标准对照、安慰剂对照、自身对照、相互对照、历史对照。

1. 实验对照(experimental control):施加基础实验条件(非处理因素)。如表6-1,实验组为含赖氨酸的面包与非处理因素,而对照组为面包与非处理因素,通过对比后最终的结果为赖氨酸所产生的效应。

表6-1 实验对照示意图

2.标准疗法对照(有效对照)是临床试验中最常用的一种对照方式,标准疗法对照是以常规或现行的最好疗法(药物或手术)作对照。适用于已知有肯定疗效的治疗方法的疾病。

3. 安慰剂对照安慰剂通常用乳糖、淀粉、生理盐水等成份制成,不加任何有效成份,但外形、颜色、大小、味道与试验药物或制剂极为相近。在所研究的疾病尚无有效的防治药物或使用安慰剂后对研究对象的病情无影响时才使用。

4. 自身对照实验在同一受试对象上进行的一种简单设计的对照方法。特点:简单易行,使用广泛。但若试验前后某些环境或自身因素发生改变,并且会影响试验结果。

5. 交叉对照即在实验过程中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在第一阶段,一组人群给予干预措施,另一组人群为对照组,干预措施结束后,两组对换实验,这样,每个研究对象均兼作实验组和对照组成员。

6. 相互对照几个实验组互相对照。例如:比较几种药物治疗同一疾病的疗效

7.历史对照以过去的研究结果作对照。与本人或他人过去的研究结果作比较

8. 条件对照指虽给对象施以某种实验处理,但这种处理是作为对照意义的,或者说这种处理不是实验假设所给定的实验变量意义的。例如,“动物激素饲喂小动物”实验,采用等组实验法,其实验设计方案是:甲组:饲喂甲状腺激素(实验组);乙组:饲喂甲状腺抑制剂(条件对照组);丙组:不饲喂药剂(空白对照组)。显然,乙组为条件对照,该实验既设置了条件对照,又设置了空白对照,通过比较、对照,更能充分说明实验变量——甲状腺激素能促进蚯蚓的生长发育。

八、本案例采用了哪一种盲法设计?

为了避免试验的执行者与受试者甚至资料分析者一方或多方主观偏性的影响,使其不知道研究对象的分组情况,接受的是试验措施还是对照措施,这种试验方法称为盲法(blinding)。本案例中交代,当地的医生和被接种者都不知道具体的分组情况,只有疫苗评价中心(Vaccine Evaluation Center)的工作人员了解。此设计属于双盲法。根据盲法的程度还可分为单盲、三盲和开放性试验(open trial)。

1.单盲(single blind)

受试者不知道其分组情况,接受的是试验措施还是对照措施。主要避免来自研究对象的主观偏倚。

2.双盲(double blind)

执行措施的观察人员和受试者均不知道受试者的分组情况,接受的是试验措施还是对照措施。主要避免来自两方面的观察偏倚。

3.三盲(triple blind)

受试者、观察者和资料分析者均不知道受试者的分组情况,接受的是试验措施还是对照措施。研究的设计者(主持者)负责制定一套完善的掩盖真相的代号制度和保密制度,并监督整个试验过程,以保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4.开放性实验(open trial)

研究对象和研究者均知道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分组情况,试验公开进行。这多适用于有客观观察指标的试验,例如,改变生活习惯(包括饮食、锻炼、吸烟等)的干预效果的观察。

九、简述实验效果的主要评价指标?

1. 评价指标选择的基本原则:可以使用用定性指标,但尽可能用定量指标;测量方法有较高的真实性(信度)和可靠性(效度);易于观察和测量,并易为受试者所接受。

2. 评价治疗措施效果的主要指标:

3. 评价预防措施效果的主要指标

治疗措施效果的考核还可用病情轻重、病程长短及病后携带病原状态、后遗症发生率、复发率等指标评价;考核病因预防可用疾病发病率、感染率等指标评价;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评价指标:常用以下中间结局变量:(1)人群知识、态度、行为的改变;(2)行为危险因素的变化,如控烟、合理膳食、体育运动、高危人群的生活指标等;(3)生存质量的变化,包括生理(身体)机能、心理机能、社会机能、疾病的症状体征、对健康总的感受和满意程度等主要方面;(4)干预投入、产出效果评价等。

十、怎样合理确定试验的观察期限?

在进行临床试验设计时必须明确观察的时间,包括研究的起点和终点。根据不同研究目的及试验本身特点,所确定的观察期限应符合疾病规律以及干预措施对机体的作用规律。

合理确定研究期限,过短得不出应有的结果,过长浪费人力、物力,有时实施也很困难。如传染病的免疫预防措施,至少研究一个流行季节。开始时间非常重要。还以传染病为例,现场研究的开始时间必须考虑某种传染病的发病季节和预防免疫抗体产生的时间。过早影响效果,过晚则达不到目的。

小结:实验流行病学研究,是通过比较给予干预措施后的实验组人群与对照组人群的结局,从而判断干预措施效果的一种前瞻性研究方法。又称干预研究、流行病学研究等。近年来,实验流行病学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于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心脏病、糖尿病、先天畸形、意外伤害等非传染病危险因素及其防治的研究。此外,实验流行病学还可用于评价卫生管理和保健工作等。

【扩展的知识】

一、试验流行病学发展史

(一)起始阶段(18世纪~19世纪)

早在公元前605 年就有对照试验的记载。1537年,外科医生Ambroise Pare 使用玫瑰、松油和蛋黄替代原有的疗法治疗外伤,并发现新的药膏有更好的疗效。1747年英国医生James Lind尝试用临床试验的方法来探讨坏血病(维生素c缺

乏症)的病因及其治疗方法。安慰剂效应的发现始于1784年,到了1799年Haygarth的研究更加证实了安慰剂效应的存在。19世纪60年代,Lister使用

消毒方法发明之前的医院记录,比较了消毒法使用与否对截肢患者死亡率的影响。1863年Gull首次证实安慰剂效应。

(二)迅速发展阶段(20世纪)

1.随机化概念的提出早在19世纪初,Louis就提出了随机化的思想。1923年Fisher最早把随机化概念引入农业实验研究,并发展了基于随机化的方差分析方法。

2.多中心临床试验的应用国际间多中心协作研究是临床试验发展的另

一个重要里程碑。第一篇多中心临床试验的报告发表于1944年。

ISIS(International Study of Infarct Surviva1)协作组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展的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试验,目前其协作范围已扩大到三十几个国家上千家医院。而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多中心试验最早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

3.现场试验的开始1938年,Harold Diehl报告了在明尼苏达大学开展的感冒疫苗研究是早期的现场试验之一。1945~1955年美国牙医Ast在纽约州开展了为期l0年的人群试验,探索饮水中人工加入氟化钠对龋齿的预防效果。1951年,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在其开展的一项百日咳疫苗试验中采用了隐匿的方法随机分配干预措施。迄今规模最大的人群实验是1955年Francis进行的疫苗现场试验,实验对象为近百万在校儿童,此项研究为脊髓灰质炎的预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蓬勃发展时期(20世纪60年代后)

1.新药的临床试验(FDA)1946年,英国著名统计学家Bradford Hill 设计开展了一项使用链霉素治疗肺结核的临床试验。1962年Hill编撰的《临床和预防医学中的统计方法》一书问世,可以作为临床试验研究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同年,美国立法要求新药必须经临床试验评价后由FDA批准才能上市,由此,极大促进了临床试验的开展。

2.社区试验20世纪70年代初期,美国加里福尼亚州和芬兰北Karelia 州开始出现社区试验。以降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在社区内的发病率与死亡率。1972年,北Karelia计划通过社区干预改变整个北Karelia人群心血管的危险因素状况。之后在全国推广,并为世界各国所借鉴

3.医学伦理学的发展1948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纽伦堡法典》,这是第一部国际上关于试验研究的伦理学法典,其中特别强调了知情同意原则。1964年,世界医学联合会在芬兰赫尔辛基举行的大会上通过了新的伦理学法典——赫尔辛基宣言。

(四)应用范围的扩大

实验流行病学研究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传染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出生缺陷等非传染性疾病;意外伤害;卫生管理;健康促进

二、实验流行病学研究的分类

实验流行病学一般分为临床试验、现场试验和社区试验。如表2

表6-2 实验流行病学研究的分类

(一)临床实验(clinical trial)

临床试验(clinical trial)是用来在病人身上比较不同治疗效果的一种科学的、具有说服力的试验方法。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是此类试验中应用最广的一种。目的是研究药物、手术、放射治疗以及其他各种治疗措施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常用来评价临床治疗、预防措施的效果、病因和危险因素的研究。

1. 临床试验分期国外分为四期,我国分三期(二、三期合并)

I期临床试验:安全性和药理概况研究。

II期临床试验(正式临床试验),是评价药物疗效与副作用,决定最适剂量的主要阶段。

III期临床试验也称扩大的临床试验,要求在3个或3个以上指定的医院同时进行——多中心临床试验。

IV期临床试验:新药上市后监测,经广泛应用接受社会性考查和验证。

2. 临床试验特点临床实验的主要特点包括:病人为研究对象;研究多在医院进行;多为治疗性试验;研究对象应尽可能一致,可采用随机分配的方法;尽可能用盲法随机分配治疗措施,对分配的治疗不依从,应当测量其程度与原因。

3.临床试验的基本类型临床实验的基本类型为: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非随机同期对照试验(non-randomized concurrent control studies)、历史性对照试验(historical control studies)、前后对照试验(before-after study)、交叉对照试验(cross-over design)、序贯试验(sequential trials)

(1)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RCT是一种实验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是把研究对象随机地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接受某种预防、治疗措施,对照组不接受该项措施,最后经过严密、科学地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发病率、死亡率、治愈率或其他相关指标来评价实验结果。RCT往往采取盲法实验。目前认为:RCT是流行病学研究中检验假说最有力的方法,其论证强度也大。但是RCT也存在一定的医学伦理问题。

(2)交叉实验(cross-over design,COD)其设计方法是先将研究对象

随机化分配成试验组和对照组,第一阶段就以该两组进行试验,第二阶段两组交换,即原来的试验组作为对照组,而原来的对照组变成试验组。两个阶段之间应安排一个洗脱期,目的是让体内药物完全排泄掉,效应完全消失,然后才进行第二阶段试验。此种设计不仅有组间对照,并且有自身对照,其设计模式见图6-3 。交叉试验能够节省样本含量,需要病例数少,又易控制条件,可避免人为选择偏倚,随机分组可避免组间差异。但是,本设计的应用有一定条件的限制,首先处理不能有某种持续作用,即药物有蓄积作用以及排泄慢,这样往往使第二次处理的效应中不能排除第一次处理的混杂作用。

交叉实验的应用病种也受到限制,并且两次观察时间不能过长,处理效应也不能持续过久,要能使两种处理效应很快区分开。

(3)自身前后对照实验(before-after study)实质上是自身对照试验,不分组,第一阶段视为试验阶段,第二阶段为对照阶段,两个阶段之间也需设置洗脱期。这里要指出的是将药物治疗前后进行比较不能算作自身对照,只能作为无对照处理。因为干扰作用(背景或基线)或自发变化体现在对照组上,通过与试验组比较,这些非处理因素的作用就可以排除。

目标人群

研究人群

干预组

对照组

处理因素

时间

图6-2 随机对照试验设计结构示意图

图6-3 交叉实验研究设计模式

(4)非随机同期对照试验(non-randomized concurrent control studies)和历史性对照试验(historical control studies)

其对照组并非随机化方法决定的,而是依据不同地点、不同时间选择的,前者系不同医院之间对照。例如某项评价蛇毒溶栓作用的研究中,将医院甲收治的心肌梗塞病人作为试验组均接受蛇毒治疗,而医院乙收治的心肌梗塞病人作为对照组而接受传统治疗。但是这种选择实验组和对照组很难保证组间的可比性。

历史性对照试验是选择历史上治疗病人的资料作为对照,而现时治疗病人作为试验组,这种设计可能遇到的问题与上述不同医院选择试验和对照组所存在的问题基本类似。因而其应用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在一些临床疗效观察性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历史性对照研究,在某些情况下,也能对疗法作出评价,例如,用旧疗法治疗病死率高达90~100%,而新疗

法下降到50%以下(如青霉素治疗某些传染病)时,这就很容易肯定其疗效。

(5)序贯试验(sequential trials)序贯试验又称序贯分析,起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应用于军火质量检验。20世纪50年代开始应用于医学研究。序贯试验分开放型序贯试验和闭锁型序贯试验。开放型序贯试验指实验的样本数不预先肯定,在逐一试验的过程中,依据试验的结果才能确定样本数。闭锁型序贯试验指试验的样本数可预先决定。在逐一试验过程中,试验者可肯定试验的样本数在不超过确定的样本数时必然会使试验结束。

不同序贯试验设计类型,又可根据试验的目的要求不同,分为双向序贯试验和单向序贯试验,正如正态性单侧和双侧检验。单向和双向序贯试验又可以根据测量指标的类型不同分为质反应(计数资料)和量反应(计量资料)。序贯试验的设计程序一般分四步进行:①设计试验标准。②求出边界线。根据试验标准,应用序贯试验的数学计算公式求出边界坐标。若为单向设计只求出有效(U线)和无效(L线)两条边界线,若为双向设计则求出4条边界线,除U线和L线外,还需要求中间两条边界线M和M’线。③绘序贯试验图。按照上述U、L、M、M’边界线的直线方程在坐标纸上作出序贯试验图。④画试验线。单向质反应设计中凡获得一个有效结果时,试验线向右上方移一斜对角线;凡获得一个无效结果时,试验线向右方移水平线一格。如此连成一条试验线。当此线穿过上界U线时结论为有效,穿过下界L线时结论为无效,不能触及上下界线时试验应继续进行。单向量反应设计中应该按照纵坐标累积值画试验线。其所得结论与质反应相同。双向质反应设计中若为配对设计,在画试验线时只利用效果不同的样子,弃去效果相同的对子。凡获得一个试验的样本优于对照者将试验线向右上方移一对角线。凡获得一个对照的样本优于试验者将试验线向右下方移一对角线。当试验线触及U、L线时结论与单向试验相同。当试验线触及M及M’线时结论为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双向量反应配对设计中,应按照试验结果的差数的累积值画试验线。其所得结论与双相质反应相同,见图6-4。

图6-4 伊可里和胍乙啶抗高血压作用比较序贯试验

(二)现场试验(field trial)或预防性试验

主要用于预防和干预试验。研究对象是尚未患病的人,也是以个人为单位进行干预措施。由于受试对象不是病人,研究人员必须到现场(工作场所、家庭或学校)进行调查或建立研究中心。为了节省人力和物力,一般只限于发病广泛或危害严重的疾病进行预防性研究。如用乙型肝炎疫苗在母亲HBsAg阳性者的婴儿中进行预防乙型肝炎感染的现场试验,因为这种婴儿比母亲HBsAg阴性的婴儿感染乙型肝炎的机会高得多。

目的:确定怎样最好地在人群中使用新的和老的干预措施,以及这些干预措施对人群健康有何影响。

特点:以健康人群或高危人群为研究对象;样本量相对较大;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较大;仅适用于危害严重、发病广泛的疾病;多为预防性试验

应用:评价某项预防措施的效果;对新的治疗药物进行评价;探讨疾病的病因;医疗保健措施的评价。

(三)社区试验(community trial

社区试验(community trial)是以人群作为整体进行实验观察,常用于对某种预防措施或方法进行考核或评价。整体可以是一个社区,或某一人群的各个亚人群,如某学校的班级、某工厂的车间或某城市的街道等。如食盐中统一加碘,使整个研究地区的人群食用,来预防地方性甲状腺肿就属于此类研究。

社区试验的特点:研究场所为社区;以社区人群或某类人群组/亚组为单位分配干预措施;常用于对某种预防措施或方法进行考核或评价;一般采用整群随机分配措施的方法保证

比较组之间应尽可能具有可比性;如果研究只包含两个社区,则要求干预社区与对照社区间基线特征有类似的分布。

社区试验应用:疾病预防或药物治疗干预;媒介生物控制;健康教育干预措施

(四)类实验(quasi experiment)

类实验(quasi-experiment)又称半实验(semi-experiment),如果一项实验研究缺少其中一个或几个特征,这种实验就称为半实验。类实验一般没有设立对照组,或者设立了对照组但没有随机分配。

类实验的特点:不专设对照组,在一项研究中,不设立对照组,常用自身前后对比或与他人结果对比;没有随机分组,一项研究中有对照组,但对照组与实验组不是随机划分的。如自然对照、同期对照等;类实验检验假设的效率受到限制。一般不被实验流行病学认可。但有时也是很有意义的。

三、流行病学实验研究的优点和局限性

(一)优点

可以提出比较强的因果关系的证据;有些情况下试验的方法是唯一的方法,如新药研究;有时实验研究可以比较快地得到结果,如低胆固醇膳食对血液胆固醇的影响可能比观察性研究出结果要快。

(二)缺点

费时、费钱;有些问题不适合试验研究:存在道德方面的问题;结局的发生极为罕见;标准化的干预措施可能不能用于日常推广;常常只研究一个干预因素,而一些观察性研究可以研究多个因素。

表6-2 流行病学实验与描述性、分析性研究的比较

四、实验研究中的伦理问题

实验研究要严格遵守以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每项研究都必须具有科学意义、推广应用价值和确切的科学依据。

(2)公平选择研究对象:即研究中存在的潜在益处和危害在研究社区和个体中的分布应当是均衡的。

(3)知情同意:即参与者在获知该项研究目的、对自己的潜在益处或危害的基础上,签订知情同意书。没有能力提供“知情同意”的参与者(如儿童),应当由一个合法监护人或委托人作为代表签订“知情同意书”。但仍可以随时退出。

(4)保密性:一项研究中的所有信息都应有一定的保密性。如研究结果中,某人感染了某种病原体或患有某病,研究对象的隐私性条款等。保密的方式可以采用个体密码或代码识别法,资料专人保管等。

(5)强制性/约束性:任何实验都将受到所在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约束。不允许采取任何对研究对象的强制、威胁、引诱等措施。

实验流行病学研究习题及答案

实验流行病学研究习题及答案 A1型题: (1) 下列哪一点是流行病实验研究不具备的 A. 须随机化分组 B. 实验组和对照组是自然形成的 C. 必须有干预措施 D. 有严格的平行可比的对照 E. 是前瞻性研究,必须随访观察实验结果 答案:[B] 【评析】 本题考试要点:掌握流行病学实验的特点 流行病学实验分组是研究者确定实验对象后,按随机化分组原则,将研究人群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因此五项备选题仅B是错的。 A2型题: (2) 某药治疗高血压患者100例,观察一个疗程一个月,服药后血压70%降至正常且无不良反应,下列哪个结论正确 A. 该药有效 B. 很难下结论因为观察时间太短 C. 样本太小不能下结论 D. 尚不能下结论没有进行统计学检验 E. 不能做结论因未设平行可比的对照组 答案:[E]

【评析】 本题考试要点:流行病学实验研究的设计 根据流行病学实验研究的设计要求,在评价该药物疗效时首先要考虑设计是否正确,而本实验未设计可比平行对照,因此药效结论不能承认。 A3型题: (3)对农村7岁易感儿童进行甲肝疫苗免疫,经3年随访观察,结果如下

该疫苗的效果指数是: A. 0.9 B. 1 C. 10 D. 5 答案:[C] 【评析】 本题考试要点:效果指数的计算方法 B1型题: (4).对儿童接种乙肝疫苗后,评价效果可选用指标 A. 罹患率、患病率 B. 病死率、死亡率 C. 相对危险度、特异危险度 D. 有效率、治愈率 E.

抗体阳转率、保护率 答案:[E] (5)某社区进行某药治疗高血压的临床试验,疗效评价时可选用指标 答案:[D] 【评析】 本题考试要点:评价指标 1.评价疫苗预防效果的指标 A、B、D是描述患病、死亡、治疗效果,C是评价暴露因素与疾病关系的指标,仅E是回答疫苗接种的效果 2.评价临床试验效果指标 药物治疗效果评价主要用有效率和治愈率,其他指标无针对性。 四、习题

流行病学讲课教案

第一章绪论 什么是流行病学 研究疾病和健康状态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影响因素,借以制定和评价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与措施的科学 流行病学的4点内涵 1、对象是人群,是研究所关注的具有某种特征的人群,而非某个个体 2、内容不仅包括疾病,还包括伤害、健康状态及其他相关的卫生事件 3、起点是疾病和健康状态的分布,重点是疾病和健康状态的影响因素 4、最终目的是为了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 观察法:描述性研究(现况调查和生态学研究)和分析性研究(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观点 群体的观点 比较的观点 概率论的观点 多病因论的观点 社会医学的观点 流行病学的6个应用 描述疾病或健康状态分布及其特点 探讨疾病病因与影响流行的因素 疾病诊断、治疗与防治措施的效果评价 揭示疾病完整的自然史 疾病防治和健康促进 卫生决策和评价 第二章疾病的分布 发病率:一定时期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概率

患病率: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所占的比例 续发率SAR:一定观察期内某种传染病在家庭易接触者中二代病例出现的百分率 死亡率:某人群在一定期间内死于所有原因的人数在该人群中所占的比例 病死率:一定期间内,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而死的比例 患病率与发病率的区别 患病率分子是特定时间内所调查的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的总数,而发病率是一定时间内暴露人群中某病的新发病例数 患病率是衡量疾病的存在或流行情况的静态指标,发病率是衡量疾病发生情况的动态指标影响患病率高低的因素 散发:某病在某地区人群中呈历年的一般发病率水平,病例在人群中散在发生或零星出现,病例之间无明显联系 散发形成的原因: 某病在当地常年流行,居民有一定的免疫力或因疫苗接种维持着人群一定的免疫水平 以隐性感染为主的传染病 传播机制难以实现的传染病 潜伏期长的传染病 流行:某地区、某病在某时间的发病率显著超过历年该病的散发发病水平 爆发: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的人群中,短时间内突然出现许多临床症状相似的病人 地方性: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一些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病,常在某一地区呈现发病率增高或只在某地区存在的现象 自然地方性:因自然条件的影响而使一些人类传染病的分布局限于一定地区,这种现象称为自然地方性。这种疾病被称为自然地方性疾病 自然疫源性:某些传染病可在某一地区长期存在(森林脑炎),这种人兽共患的传染病为自然疫源性疾病 判断地方性的5点依据: 1、该病在当地居住的各类人群中的发病率均高,并可随年龄增长而上升 2、在其他地区居住的类似人群中,该病的发病率均低,甚至不发病 3、外来健康人,到达当地一定时间后有可能发病,其发病率与当地居民相似 4、迁出该地的居民,该病的发病率下降,患者症状减轻或呈自愈倾向 5、当地对该病易感的动物可能发生类似疾病 季节性:疾病在一定季节内发病率增高的现象 季节性有哪3种情况: 严格的季节性 季节性升高 无季节性 短期波动:在一个集体或固定人群中短时间内某病发病数突然增多的现象

《流行病学》教学大纲

《流行病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三号黑体字)

二、学时分配表

三、理论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第一章绪论(4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1.流行病学概念; 2. 传统流行病学与现代流行病学的发展及特点; 3. 流行病学研究范围及应用。 熟悉: 1.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2. 流行病学的特征。 了解: 1.流行病学的发展简史; 2.流行病学的展望; 3.流行病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重点] 1. 流行病学概念; 2. 流行病学的特征。 [难点] 1.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2.流行病学研究范围及应用。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1.详细讲解:流行病学的定义:定义的演变、现代流行病学定义的诠释;流行病学的发展简史:三 个阶段---学科形成前期、学科形成期、学科发展期。 2.重点讲解:流行病学的原理和应用:基本原理、实际应用:疾病的分布特点;病因及影响流行因 素;诊断疗效判定,选择治疗方案及预后评价;疾病预防控制的对策与措施;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观察、实验、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流行病学的特征。 3.一般讲解: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我国流行病学发展。 第二章病因与病因推断(4学时) 第一节病因的概念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1.掌握病因的定义; 熟悉: 1.常见的病因模型 了解: 1.充分病因和必要病因 [重点] 1. 病因的定义。

[难点] 1. 常见的病因模型。 [教学时数] 1学时 [教学内容] 1.详细讲解:病因的定义、病因模型:生态模型、疾病因素模型、病因网模型。 2.重点讲解:病因模型 3.一般讲解:因果联系方式、寻找病因的条目指南:1宿主因素;2 环境因素;充分病因和必要病因。 第二节因果推断的逻辑方法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https://www.360docs.net/doc/716465975.html,l准则。 熟悉: 1.假设演绎法。 了解: 1.因果实验中的对照法则。 [重点] https://www.360docs.net/doc/716465975.html,l准则 [难点] 1.假设演绎法 1.假设演绎法。 [教学时数] 1学时 [教学内容] 1.详细讲解:Mill准则:求同法、求异法、同异并用法、共变法、剩余法 2.重点讲解:Mill准则。 3.一般讲解:假设演绎法;因果实验中的对照法则。 第三节统计学关联到因果关联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1.因果关联。 熟悉: 1.统计学关联 [重点] 1.因果关联。 [难点] 1.统计学关联与因果关联判断过程。 [教学时数] 1学时 [教学内容] 1.详细讲解:因果关联:间接因果关联;直接因果关联。 2.重点讲解:统计学关联到因果关联判断过程。 3.一般讲解:统计学关联。 第四节因果关联判断标准

第六章 实验流行病学

第六章实验流行病学 A型题: 1. 1.研究某药物对某病的治疗效果时,试验对象应该是: A. A.严重型病人 B. B.男、女人数必须相等 C. C.患病人群中有代表性的样本 D. D.对照组为非患某病的人组成 E. E.非典型症状的病人 2. 2.关于临床试验的对照组,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 A.为患病的病人组成,但处理因素与试验组不同 B. B.由人群中的非病例组成 C. C.与病人同时入院的非某病的病例 D. D.患某病的较轻型病例 E. E.对照组的设立是为了防止抽样误差 3. 3.在临床试验中,避免主观偏倚的最主要方法是: A. A.统一检测标准 B. B.由一个人完成所有的结果观察 C. C.盲法 D. D.只使用客观指标 E. E.随机抽样 4. 4.临床上的“双盲”研究是指 A. A.研究组接受疫苗,对照组接受安慰剂 B. B.观察者和受试对象均不知道谁接受疫苗和谁接受安慰剂 C. C.观察者和受试对象均不知道安慰剂的性质 D. D.研究组和对照组都不知道观察者的身份 E. E.以上都不是 5. 5.在进行药物疗效分析时,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 A.因为是临床试验,故不需要对照组 B. B.试验组、对照组均只选典型病人 C. C.试验组、对照组都应选择有代表性者,并且两组是均衡可比的 D. D.试验组应选择较轻的病人 E. E.对照组应选择较重的病人 6.6.某广告说用某药治疗了100例某病病人,其中95例痊愈,治愈率达95%。此治愈率不可信的主要原因是: A. A.所治病例数过少 B. B.缺少对照组

C. C.治愈率太高 D. D.没有经过统计学检验 E. E.没有关于偏倚控制的说明 7. 7.临床试验设计时,实验组与对照组的主要差别是: A. A.对病例诊断要求不一样 B. B.实验组给予某处理因素,而对照组没有 C. C.对照组给予某处理因素,而实验组没有 D. D.实验组与对照组观察结果的方法不一样 E. E.两者观察所需时间不一样 8.8.在一项疫苗试验中,对随机选择的1000名2岁儿童注射疫苗并追踪观察10年,其中80%从未患病。对于该疫苗的效果,下列哪项结论是正确的? A. A.疫苗非常好,因为有高的免疫率 B. B.由于没有对不接种儿童进行追踪观察,所以得不出什么结论C. C.疫苗并非特别有效,因为免疫率低 D. D.未作统计学检验而得不出结论 E. E.患病率为100%-80%=20% 9. 9.随机临床试验的主要优点是: A. A.避免了观察者偏倚 B. B.可证实本身是合乎道德的 C. C.排除了参加者对不同治疗组群的自我选择 D. D.登记了有代表性的病人 E. E.导出了可适用于其他病人的结果 10.临床试验与队列研究的主要区别是: A.研究组与对照组大小相等 B.研究是前瞻性的 C.研究者是否控制研究因素 D.研究组与对照组具有可比性 E.设立对照 B型题: A. A.保证样本的代表性 B. B.保证两组之间的可比性 C. C.可避免来自病人和医生两方面的偏倚 D. D.消除病人的主观选择研究条件对结果的影响 E. E.在随机分组过程中,使各组在某些方面具有可比性 1. 1.均衡性的目的在于

第六章、流行病学

第六章队列研究 单选题 1.队列研究最大的优点是 A.对较多的人进行较长时间的随访 B.发生偏倚的机会多 C.较直接地验证病因与疾病的因果关系 D.控制混杂因子的作用易实现 E.研究的结果常能代表全人群 2.队列研究的主要目的是 A.描述疾病分布特征,寻找病因线索 B.观察并比较暴露组与非暴露组的发病情况及其差别,检验病因假说 C.探讨干预措施在干预组与非干预组的效果及差别,评价干预效果 D.探讨病例组与对照组之间某些因素暴露的差别,检验病因假说 E.描述疾病组与对照组的分布特征,进行临床比较 3.分层分析可减少 A.选择偏倚 B.信息偏倚 C.混杂偏倚 D.Berkson's偏倚 E.存活病例偏倚 4.队列研究时,当研究对象多且变化较大、随访时间较长时,应采用以下哪项指标测A.发病率 B.发病密度 C.累积发病率 D.SMR E.患病率 5.下列哪项论述不正确 A.队列研究不易发生偏倚 B.队列研究可直接计算发病率 C.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点是材料易于收集 D.队列研究常用于探索罕见疾病的各种因素 E.病例对照研究可在较短时间内获得结果 6.流行病学研究的观察法与实验法的根本区别点在于 A.设立对照组 B.不设立对照组 C.是否人为控制研究的条件 D.盲法 E.统计学检验 7.某研究者进行了一项关于脂肪摄入与男性前列腺癌关系的队列研究,选择高脂肪和低脂肪摄入者各100名,从65岁对他们随访10年。在随访期间,高脂肪摄入组中有10人、低脂肪摄入组中有5人被诊断患有前列腺癌。请问患前列腺癌的危险比(高脂摄入组比低脂摄入组)是 A.0.05 B.0.75 C.1.0 D.1.5 E.2.0 8.上题中危险比的点估计值提示高脂摄入会导致前列腺癌患病危险性 A.降低 B.升高 C.没有影响

临床流行病学重点教学提纲

《临床流行病学重点》 一.绪论 临床流行病学的研究内容: 疾病诊断疗效评价探讨病因循证医学卫生经济学评价临床决策分析 探索疾病的病因---描述性研究: A描述性研究 (三间分布:时间地点人群;常规资料,临床) B.形成假设 C 检验假设(分析性研究和实验性研究) D病因推断 探索疾病的病因---分析性研究 探索疾病的病因---实验性研究 卫生经济学评价:成本效果分析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效用分析 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设计、测量和评价 科研设计的内容: 科研目的和科研假设的确定科研设计方案的确立研究对象的选择 研究因素、研究指标的确定资料收集数据的处理研究质量的控制★科研设计方案:描述性研究分析性研究实验性研究理论性研究 描述性研究 : 病例分析现况调查 分析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 实验性研究—临床试验 理论性研究 病因/危险因素的研究备选方案: 随机对照试验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描述性研究 (其中随机对照论证强度最高,描述性研究可行性最高) 预后研究的研究备选方案: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描述性研究 (其中队列研究论证强度最高,描述性研究可行性最高) 防治性研究的研究方案:随机对照论证强度最高 研究对象的标准: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 研究对象分组方法: A.临床试验研究:采取试验措施?——实验组对照组;随机分组 B 病例对照研究:患病?——病例组对照组

C. 队列研究:暴露?——暴露组和非暴露组 研究因素和指标的确定:进行设计时要确定具体研究因素及其强度、单因素或多因素,以及研究因素的不同暴露水平和研究因素的实施方法等内容。 确定效应指标: 发病率死亡率治愈率有效率缓解率复发率毒副作用体征的改变实验室测定结果等 在选用具体指标时要考虑指标的: 关联性特异性客观性真实性可靠性 研究质量的控制:随机误差偏倚(选择偏倚信息偏倚混杂偏倚) 二.描述性研究 描述性研究:客观地描述疾病或某种健康状态在人群中的分布以及发生、发展的规律。揭示的暴露与疾病间的统计学关联仅能作为因果推断的线索, 是因果关系探索过程中的第一步,一般事先不设对照组, 描述性研究的主要研究类型: 现况研究/横断面研究纵向研究生态学研究 现况研究:在特定的时点或时期内,描述疾病或健康状态在某一特定范围的人群中的分布,探索某些因素与疾病或健康状态的关系。时间越集中越好;测量指标以患病率为主;现况研究只能为因果联系提供线索 现况研究的目的 掌握目标群体中疾病或健康状态的分布 (测量指标以患病率为主) 提供疾病的致病因素的线索 确定高危人群 (普查、筛检) 为防制措施及其效果的评价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现况研究的种类普查 (census) 抽样调查 (sampling survey) 普查在特定时点或时期,对特定范围内的全部人群(总体)进行调查。 优点:不存在抽样误差,确定调查对象容易普及医学卫生知识 缺点:工作量大,工作人员多,工作不易细致,质量难以控制,消耗人力物力财力,不适于患病率低、无简便易行诊断手段的疾病 适用情况:疾病的早期发现、诊断和治疗

流行病学实验

第八章流行病学实验 [教学要求] 了解:实验研究方法的分类;样本大小的具体计算;研究对象具体的随机分组方法。 熟悉:流行病学实验的定义、原理、特征与用途;实验研究的应用条件;流行病学类实验研究的概念;研究应注意的问题;实验研究方法的主要优缺点。 掌握:研究设计的主要内容和实施步骤。 第一节概述 流行病学实验:是流行病学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它又可以被称为实验流行病学、干预实验等。 一、基本原理 流行病学实验是将研究人群(病人或正常人)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研究者对试验组人群施加或除去某种干预措施后,随访观察一段时间并比较两组人群疾病或健康状态的改变,对比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效应上的差别,以判断其效果的一种实验方法。 没有干预措施,就不成为流行病学实验。此外还必须具备以下三个特点 1.它是前瞻性研究,即必须直接跟踪研究对象,这些对象虽不一定从同一天开始,但必须从一个确定的起点开始跟踪; 2.研究对象是来自一个总体的抽样人群,并在分组时采取严格的随机分配原则; 3.必须有平行的实验组和对照组,要求在开始实验时,两组在有关各方面必须相当近似或可比,这样实验结果的组间差别才能归之于干预处理的效应。 二、设计类型 (一)根据研究对象及分组方法不同,流行病学实验分为三类: 1.临床试验是以个人为单位进行实验分组的流行病学实验方法。它并不仅限于在医院中进行的实验研究,常用于疫苗效果、药物疗效的评价,包括随机化临床试验(RCT)、对预防用生物制剂的效果评价、对个体进行的干预试验等。 2.现场试验也叫人群预防试验,是以尚未患病的人作为研究对象,接受处理或某种预防措施的基本单位与临床试验一样是个人,而不是人群。为了提高现场试验的效率,通常在高危人群中进行研究。 3.社区试验是以不同居民区的人群为单位进行实验分组的流行病学实验方法。用于评价预防、人群干预措施的效果。其规模大于前者,随访时间也长。 (二)根据实验的目的和性质,流行病学实验分为两类: 1.治疗性试验是评价治疗方法的实验研究。用于评价各种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的观察、不同手术治疗对病人术后生存率的影响等。 2.预防性试验对病因明确或基本清楚的疾病,在易感人群中采取预防措施,观察其效果,并进一步证实原有对病因的认识。 (三)应用条件 应用实验的防治措施必须经过严格的安全考核后才可以进行流行病学实验。必须尽量保证研究对象在实验组中不引起其他损害或加重原有疾病,并且因参加实验而受益;在对照组中不因实验而耽误治疗或严重危害身体健康。 实验应有符合条件的现场,有足够数量的研究对象合作。 有相应的组织和措施及时处理实验进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 先进行预试验,以考核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实验流行病学研究实验

实验流行病学 单元1 流行病学实验研究设计评价 乙型肝炎(HB)疫苗预防儿童早期HBsAg携带状态的效果:某地方性流行地区的一次对照实验。 一、基础研究 某地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呈地方性流行,12%的献血人员HBsAg阳性,90%居民至少一项HBV标志阳性。流行病学调查表明,HB和原发性肝细胞癌(PHC)明显相关,男性PHC年发病率为30/10万~75/10万。 在实施HB疫苗免疫计划前,曾对该地某农村地区儿童和孕妇的HBV感染流行率进行调查。现况研究表明,儿童感染HBV的危险性很高。纵向研究表明,30%新生儿具有从母体被动获得的抗-HBs,当这种被动免疫消失时,HBsAg流行率急剧上升,但在出生6~12月仍有3%婴儿具有抗-HBs,2岁时17%的儿童HBsAg阳性。在6~7岁时80%儿童至少一项HBV 标志阳性,在13岁时儿童HBV感染率与成人相同(13%HBsAg阳性,91%既往或近期HBV感染)。因此,在该地感染发生于生命的最早期。 二、实验设计 N区离D市160公里,交通方便。该区为一农业区,人流动较少,医疗卫生机构健全,服务质量较高。按随机分配的原则进行分组,其中16个村庄接种HB疫苗,18个村庄接种安慰剂,见(实习指导)图6-1。 HB疫苗免疫计划的目的在于降低儿童携带状态的发生率,该地所有从出生至2岁儿童均列为接种对象。 根据流行病学资料,计算样本大小。证明疫苗保护率为90%,把握度为0.9,α=0.01(单

侧),算得需90名既往未曾暴露HBV者随访12个月。由于34%的1-24个月龄的儿童至少已有一项HBV标志,且失访率为50%,因此,本研究所需儿童数为273名或以上。 问题1: 在本实验前,对该地居民HBV感染情况进行基础研究有无必要? 有必要, 原因:本研究是对乙肝疫苗预防儿童早期HBsAg 携带状态的效果进行评价的一项现场实验。应选择预期儿童早期感染乙肝病毒较高的地区进行,因而需要对现场进行必要的基础研究。 问题2:本实验选择实验现场及对象是否合适?合适:参照现场及对象的选择原则。问题3:本研究关于样本大小的计算方法是否正确? 不正确,因为: 对照组发病率=17%,预期疫苗保护率=90%,可以算得疫苗组发病率= 1.7%。又α=0.01(单侧),β=0.1,计算得出两组各需92人。 由于34%的1-24个月的儿童至少有一项HBV标志阳性,且失访率为50%,所以两组各需:N=92/[(1-50%)X(1-34%)]=279人。 问题4:研究人群的特征见下表,你对疫苗组和对照组的可比性资料是否满意?

第六章实验流行病学教案

第六章实验流行病学研究 Epidemiologic experiment study Epidemiologic studies are divided into the two major areas: observational and experimental. Observational studies are usually called either descriptive or analytical. If one plans to conduct an observational study, one does not have control over the study subjects. The researcher simply observes the outcome and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he disease. On the other hand, an experimental study has full control over the study subjects. This type of study is usually conducted in a clinical, community intervention, and field trial setting. I will be discussing about experimental study in the latter part of my lecture. 【案例】 1954年美国Salk灭活脊髓灰质炎疫苗现场试验 ――Jonas Edward Salk与Thomas Francis, Jr

流行病学教学大纲

《流行病学原理与方法》教学大纲 供预防医学专业用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中、英文):流行病学Ⅰ(Epidemiology Ⅰ) 课程号:504082030 课程属性:必修 先修课程:卫生统计学 学分:3分 总学时:48学时理论学时32学时实验(实践)学时16学时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流行病学是公共卫生各专业的一门主导课程,也是预防医学各学科的方法学基础。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本课程利用的教材是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该教材全书共28章,其中涉及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等10章内容为本课程要求的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流行病学的意义、研究范围和工作任务;掌握流行病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研究方法;能运用流行病学的观点和方法,开展病因研究、社区预防保健服务、人群健康和疾病调查,以及预防效果评价等工作,并能结合实际,为宏观管理和决策提出建议。 三、教学内容:(下划双线示掌握内容,下划单线示熟悉内容;句尾的“*”示教学难点) 第一章绪论 流行病学简史;流行病学的定义;流行病学的原理和应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流行病学特征;流行病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及流行病学的展望。 第二章疾病的分布 疾病频率测量指标:发病频率测量指标;患病频率测量指标;死亡与生存频率;疾病负担指标;疾病流行强度:散发、流行、爆发、大流行;疾病的分布:横断面分析,出生

队列分析*;时间分布:短期波动、周期性、季节性、长期趋势的定义;疾病的人群、地区、时间分布的综合描述。 第三章描述性研究 描述性研究的概念、种类与特点、描述性研究的用途;现况研究的概念、特点、研究类型与用途;现况研究的设计与实施;现况研究的常见偏倚及其控制;现况研究的优缺点;生态学研究概述、生态学研究的类型、生态学研究的优缺点*;地理信息系统在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 第四章队列研究 队列研究的概念、基本原理、研究目的、研究类型;研究设计与实施:确定研究因素、确定研究结局、确定研究现场与研究人群、确定样本量、资料的收集与随访、质量控制;资料的整理与分析:人时的计算*、率的计算;效应的估计*;常见偏倚及其控制;优点与局限性。 第五章病例对照研究 病例对照研究的基本原理;研究类型:匹配、匹配过头、衍生的研究类型*;一般实施步骤:病例与对照的来源与选择、确定样本量;研究因素的选定与测量;资料的整理与分析:描述性统计、统计性推断*、功效;常见偏倚与控制;优点与局限性、实施时应注意的问题。 第六章实验流行病学 概述:定义、基本特点、主要类型、主要用途;临床试验:概念和目的、分期、特点、设计和实施;现场试验和社区试验:概念、主要目的、设计类型、设计和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评价效果的指标;优缺点、注意的问题。 第七章筛检 概述:筛检的概念、目的与应用、筛检的类型、实施原则、伦理学问题;筛检试验的评价:筛检试验的定义、评价方法、评价指标、筛检试验阳性结果截断值的确定*;筛检效

实验流行病学研究

第七章实验流行病学研究(★简答,选择) 本章提纲 实验性研究概述 临床试验:概念,设计原则,研究方法 现场实验和社区试验:概念,研究方法 总结(优缺点,偏倚及其控制) ?第一节概述 一、定义 实验性研究Experimental study:又称干预实验,是指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按照预先确定的研究方案将研究对象随机分配到试验组和对照组,对试验组人为地施加或者减少某种因素,然后追踪观察该因素的作用结果,比较和分析两组或多组人群的结局,从而判断干预措施的效果。 实验性研究原理示意图 二、基本特点 ◆前瞻性研究从干预到效应 Prospective ◆随机分组控制偏倚 Randomized ◆均衡可比的对照组 Controlled

◆人为施加的干预措施(治疗某病的药物,疫苗) Interventional 所有的实验流行病学研究都是队列研究,但不是所有的队列研究都是实验流行病学研究。 三、主要类型 1.个体试验 2.社区试验 ◆现场试验/人群预防性试验field trial: 降低发病率/初级预防 ◆治疗性研究clinical trial: 消除症状、防止复发、降低死亡率/二级预防 ◆社区性试验community (group) trial: 从群体水平评价干预的效果 ?第二节临床试验Clinical trial 一、概述和目的 ◆临床试验又称治疗试验(therapeutic trial) ◆用于评价临床治疗措施(药物或治疗方案)对病人的 ◆临床疗效评价是通过严谨的设计(Design)、精确的测量(Measurement),然后对疗 效作出真实、客观的评价(Evaluation) ◆研究主要内容: P atient, I ntervention, C omparison, O utcome(病人,干预,比较,结局)临床试验的主要用途 ◆新药临床试验 ◆不同药物或治疗方案的实际效果比较 ◆诊断研究 ◆病因学研究 ◆预后研究 二、新药临床试验的分期 《药品注册管理办法》 ◆Ⅰ期临床试验(phase Ⅰclinical trial):10-30 观察人体耐受程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确定安全剂量范围,以及副作用,为制定给药方案提供依据 ◆Ⅱ期临床试验(phase Ⅱclinical trial):RCT,100-300 ◆Ⅲ期临床试验(phase Ⅲclinical trial): ◆Ⅳ期临床试验(phase Ⅳclinical trial): 临床试验研究的重要性 ◆动物实验的结果不能直接应用于人体 ◆需要对新药或者新治疗措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科学评价,否则将可能导致严重的 后果 例如:20世纪50-60年代发生的反应停事件

实验流行病学方法_附件

实验流行病学方法 一、单项选择题 1.如果要评价某药物预防某病的流行病学效果,应采用哪种研究方法 A.实验流行病学B.现况研究C.队列研究D.临床研究E.专题调查2.下列哪项试验不属于流行病学实验研究 A.观察性试验B.社区试验C.现场试验D.临床试验E.干预试验3.下列哪项不是流行病学实验的特点 A.随机化分组B.有平行的对照组C.运用危险度的分析和评价D.对实验组人为地施加干预措施E.前瞻性研究 4.流行病学实验研究的人群来自 A.同一总体的患某病的病人B.同一总体的健康人C.同一总体的暴露人群和非暴露人群D.同一总体的干预人群和非干预人群E.同一总体的病例人群和非病例人群5.流行病学现场试验中实验组和对照组人群最大的不同点是 A.观察指标不同B.目标人群不同C.入选标准不同D.干预措施不同 E.随访方式不同 6.下列哪一点是流行病学实验研究不具备的 A.随机化分组B.实验组和对照组是自然形成的C.必须有干预措施D.有严格的平行对照E.是前瞻性研究 7.进行预防接种效果评价试验,在选择实验现场时以下哪条是错误的 A.实验地区或单位的人口相对稳定B.实验研究的疾病在该地区有较高而稳定的发病率C.选择近期发生过该病流行的地区D.实验地区有较好的医疗卫生条件 E.实验地区(单位)领导重视,群众愿意接受,有较好的协作配合的条件 8.某医师为了评价某疫苗的效果,将人群随机分成两组,一组为接种组,给予疫苗接种:另一组为对照组,不接种疫苗。经过一个流行期后,对两组发病情况进行比较,这种方法属于 A.现况研究B.病例对照研究C.定群研究D.实验研究E.横断面研究9.流行病学实验研究与队列研究的主要相同点是 A.均是分析性研究B.均是前瞻性研究C.均是回顾性研究D.均是实验性研究E.均是描述性研究 10.评价预防接种群体效果的免疫学指标是 A.抗体阳转率B.保护率C.效果指数D.发病率E.病死率11.临床试验的效果评价指标不包括 A.有效率B.治愈率C.生存率D.保护率E.好转率 12.对儿童进行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的实验研究,为评价其流行病学预防效果,应选用的指标是 A.发病率B.死亡率C.效果指数D.病死率E.感染率13.对于流行病学实验研究对象的选择,下面哪一项不正确 A.流行病学实验研究应选择依从性好的人群D B.在新药临床试验时,应将老年人、儿童及孕妇等除外 C.在做药物临床试验时,不应选择流动性强的人群 D.要评价甲肝疫苗的效果,可以选择新近有甲肝流行的地区 E.要评价食用盐中加碘是否能有效预防地方性甲状腺肿,可以选择缺碘的内陆地区14.评价治疗措施效果的主要指标是 A.有效率、治愈率、生存率B.有效率、续发率、标化率C.治愈率、引人率、失访率D.有效率、续发率、标化率E.失访率、生存率、引人率 15.将经过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确诊为急性细菌性感染的患者,按设定的随机数字表分别纳入氟罗沙星实验组和氧氟沙星对照组,来评价氟罗沙星治疗细菌性感染的效果。该研究为A.队列研究B.病例对照研究C.临床试验D.社区干预试验E.现场试验

【流行病学试题及答案】第六章 实验流行病学研究

【流行病学试题及答案】第六章实验流行病学研究第六章实验流行病学研究一、作业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A1型题] 1.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xperimental epidemiology is not included A. Random B. Control C. Prospective D. Match E. Intervention 2. The experimental epidemiology is not included: A. Community trail B. Case report C. Clinical trial D. Field trial E. Quasi-experiment 3. 选择200名5岁儿童进行免疫接种预防试验,在2 年的观察期间90%的 接种者未患所研究的疾病。下列哪个观点正确 A. 该疫苗有效,因为有90%的儿童未患此疾病 B. 该疫苗无效,因为有10%的儿童患了此疾病 C. 不能下结论,因为未进行统计学检验 D. 不能下结论,因为未设对照组 E. 不能下结论,因为观察对象不够多 4. 以下哪项研究宜采用实验流行病学方法 A. 某人群HBsAg筛查 B. SARS发病与吃果子狸关系的研究 C. AIDS疫苗保护效果的评价

D. 肺癌5年生存率研究 E. 流感病毒基因变异规律研究 5. 考核一种疫苗效果时进行双盲设计是指 A. 设计者和观察者都不知道哪些受试者接受疫苗,哪些受试者接受安慰 剂 B. 受试者和观察者都不知道哪些受试者接受疫苗,哪些受试者接受安慰 剂 C. 受试者和设计者都不知道哪些受试者接受疫苗,哪些受试者接受安慰 剂 D. 接受疫苗者和接受安慰剂者都不知道自己是试验对象 E. 接受疫苗者和接受安慰剂者都不知道试验的目的 6. 评价预防接种流行病学效果的指标是 A. 患病率 B. 发病率 C. 抗体阳转率 D. 保护率 E. 死亡率 7. 流行病学研究的观察法与实验法的根本区别在于 A. 是否设立对照组 B. 是否随访观察 C. 是否人为控制研究的条件 D. 是否采用盲法 E. 是否存在医学伦理问题 8. 以下哪种流行病学研究可以随机分组 A. 现场试验 B. 队列研究 C. 横断面研究 D. 病例对照研究 E. 个案调查

流行病学》习题库答案

参考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 E 2. C 二、多项选择题 1. ABCD 三、名词解释 1. 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四、简答题 1. 答:流行病学作为医学科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具有如下的特点: 首先,流行病学着眼于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人群的健康状况,它所关心的常常是人群中的大多数,而不仅仅关注个体的发病情况,也即是流行病学研究对象具有群体性。 第二,流行病学是以疾病的分布为起点来认识疾病的,即通过收集、整理并考察有关疾病在时间、空间和人群中的分布特征,以揭示疾病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线索。表现为以分布为起点的特点。 第三,在流行病学研究中自始至终贯穿着对比的思想,对比是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核心。只有通过对比调查、对比分析,才能从中发现疾病发生的原因或线索。即流行病学具有对比的特点。 第四,在流行病学的调查、分析和评价过程中利用了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分布、抽样、推断、参数、指标、模型等原理和方法,目的在于科学、高效的揭示疾病和健康的本质,评价各项研究的效果。即流行病学具有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特点。 第五,人群健康同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疾病的发生不仅仅同人体的内环境有关,还必然受到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在研究疾病的病因和流行因素时,我们应该全面考察研究对象的生物、心理和社会生活状况。流行病学表现为社会医学的特点。 第六,作为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的一门主干学科,流行病学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并以此作为学科的研究内容之一。与临床医学不同的是,它面向整个人群,着眼于疾病的预防,特别是一级预防,保护人群健康。流行病学体现以预防为主的特点。 第二章疾病的分布 一、单项选择题 1. A 2. B

流行病学试题(1)及答案教学文案

1、关于“流行病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流行病学是从群体角度研究疾病与健康; B、流行病学研究的病种仅限于传染病 C、流行病学从疾病分布入手探讨疾病的流行因素; D、流行病学属于预防医学的范畴。 E、流行病学已深入临床医学的研究中 2、队列研究属于哪一种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A、描述流行病学 B、分析流行病学 C、实验流行病学 D、理论流行病学 E、以上均不对 3、下列哪一种指标常用来说明疾病的严重程度: A、发病率 B、死亡率 C、患病率 D、罹患率 E、病死率 4、表示急性传染病的流行强度宜用下列哪种指标: A、发病率 B、死亡率 C、患病率 D、罹患率 E、病死率 5、某县历年流脑发病率均在12/10万~20/10万之间,去年该县流脑发病率为16/10万,试判断其流行强度: A、散发 B、暴发 C、流行 D、大流行 E、以上均不对 6、下列哪一种传染病一般呈严格的季节性: A、虫媒传染病 B、寄生虫病 C、呼吸道传染病 D、肠道传染病 E、血液传染病 7、下列哪种因素可使人群易感性降低: A、新生儿增加 B、获得性免疫力自然减退 C、易感人口迁入 D、隐性感染后免疫人口增加 E、以上均不对 8、疾病的三间分布是指 A、年龄、性别、季节分布 B、年龄、季节、职业分布 C、年龄、季节、地区分布 D、地区、季节、职业分布 E、时间、地区、人群分布 9、计算麻疹疫苗接种后血清检查的阳转率,分子应为: A. 麻疹易感儿数 B. 麻疹患儿数 C. 麻疹疫苗接种人数 D. 麻疹疫苗接种后的阳转人数E、麻疹疫苗接种后的阴性人数 (10~12题请参照下列资料) 某社区年均人口为9万,年内共死亡150人,其中60岁以上死亡100人;在全部死亡者中,因肿瘤死亡人数为50人,该社区年内共出生100人。 A、0.560/00 B、1.660/00 C、0.330/00 D、1.110/00 E、33.33% 10、该社区年度总死亡率为: 11、该社区人口出生率为: 12、该社区肿瘤死亡率为: 13、不属于预防性消毒的方法是: A、饮水加氯消毒 B、食具煮沸消毒 C、痢疾患者每次所排粪便消毒 D、生活用水消毒 E、常规空气消毒 14、我国卫生部规定儿童应接种的四种生物制品是: A、卡介苗、甲肝疫苗、百白破、脊髓灰质炎疫苗 B、卡介苗、麻疹疫苗、百白破、脊髓灰质炎疫苗 C、卡介苗、百白破、乙脑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 D、卡介苗、乙肝疫苗、麻疹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 E、乙肝疫苗、麻疹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流脑疫苗

流行病学教学大纲

流行病学教学大纲 一、前言 本大纲适用于临床医学专业,通过对流行病学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流行病学基本概念和发展、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方法、临床疗效和疾病预后研究、诊断试验;了解疾病分布特点、病因概念及其推断、传染病和慢性病的预防和防制措施,药物不良反应。要求临床医学专业的本科生更新医学观,促进实现医学模式的转变,实现由关心个体病人到从群体角度关心病人转变,提高观察、理解和解决健康问题的层次。按温州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计划,本学科总教学时数20学时,讲授20学时。各章讲课时间分配可参考下表:

第一章绪论 一、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流行病学定义,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观点。能运用流行病学的观点解决实际的问题。 (二)熟悉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分类。初步掌握观察性研究和实验性研究的分类,以及流行病学各研究的基本方法。 (三)了解流行病学的用途,流行病学简史,流行病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以及流行病学研究中的伦理学问题。 二、教学内容 (一)详细讲解流行病学概念和基本内涵,以及流行病学研究的重重观点。(二)重点讲解流行病学概念中几个重要的关键词,以及流行病学重要观点中的比较观点及概率论的观点。 (三)一般讲解流行病学的用途,流行病学简史,流行病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以及流行病学研究中的伦理学问题。 习题: *1、流行病学的概念。 *2、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哪几类? *3、简述流行病学的重要观点。 4、结合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简述流行病学的用途。 5、流行病学研究中,要掌握哪些与伦理学相关的原则。 第二章疾病的分布 一、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常用的疾病频率测量指标的概念、用途以及注意事项;描述疾病流行强度的术语。 (二)熟悉疾病三间分布的描述内容、方法及形成分布的原因;描述疾病分布的主要概念;移民流行病学的定义及分析的原则。

流行病学 队列研究教案

学时:4 目标和要求:掌握前瞻性队列研究的设计原理、用途、实施过程、人年计算,RR、AR、AR%、PAR%的概念和意义。熟悉队列研究的常见偏倚和控制,熟悉其优缺点。 教学手段:多媒体、例证、提问等。 队列研究 探讨疾病的病因和危险因素是流行病学在医学研究中的重要应用之一,前一章讲述的现况研究是一种横断面研究,因与果是同时存在的,故其在病因研究中的作用有限。在研究疾病与病因的关系时,分析性流行病学方法更为常用、且更具效率,能够验证病因假设。队列研究以及下一章介绍的病例对照研究是分析性流行病学最基本的两种形式。队列研究主要用来研究一种暴露及其不同的水平与其后的发病危险或其他结果之间的关联性。本章主要介绍队列研究的概念、基本类型与应用;队列研究的实施步骤、结果的分析与解释;队列研究中常见的偏倚及其控制;队列研究的优缺点等。 第一节概述 一、基本概念 (一)定义及有关术语 队列研究(cohort study)又称为群组研究,是将特定的人群按其是否暴露于某因素或按不同暴露水平分为n个群组或队列,追踪观察一定时间,比较两组或各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差异,以检验该因素与某疾病有无因果联系及联系强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队列研究由于被观察对象在疾病出现以前先分组,然后随访一段时间观察再比较其结局,故有人称之为随访研究(follow- up study)。 调查方向现在将来 暴露疾病人数比较发生率 a a/(a+b) b c c/(c+d)

d 图1 队列研究原理示意图 (耿贯一,1998,略加修改)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队列研究的基本思路是:如果某因素是某病的危险因素,那么暴露于该因素的人群经过一定时间后,其发病的比例一定高于未暴露人群,且暴露于该因素的机会越多则发病风险越高。反之,如果该因素不是危险因素,那么暴露与非暴露人群的发病率无差异或差异无统计意义。 这里的暴露是指研究对象接触过某种欲研究的因素或具有某种特征和行为,比如工作场所具有某种有害毒物、吸烟、饮酒等。而队列则是指具有该暴露的一组人群,队列可以是固定的,即人群在相同时间进入队列并对其随访到观察期结束;也可以是动态的,即研究开始后不断有人加入或退出。所谓危险因素泛指能导致疾病的发生增加的研究因素。 (二)队列研究的特点 1. 在时序上是由前向后的,属于前瞻性研究。队列研究在疾病发生前开始进行,要往后随访一段时间才能发现病例。 2. 属于观察性对比研究。暴露与否是客观、自然存在于研究人群的,而不是人为确定的,这一点可以与实验性研究相区别。 3. 研究对象按暴露与否进行分组,而不是按是否发病进行分组的,这一点与病例对照研究正好相反;也不是随机分组的,这与实验性研究不同。 4. 从病因链的角度来看,队列研究是从“因”到“果”的研究,在病因推断上合乎逻辑推理的顺序,其结果的可靠性强。 (三)队列研究的类型 根据研究对象进入队列的时间及资料获取的方式不同,可以将队列研究分为三种类型。 1.前瞻性队列研究(prospective cohort study)研究对象的确定与分组是根据研究开始时的实际情况,如是否暴露来确定,研究的结局需随访观察一段时间才能得到,这种设计叫前瞻队列研究。优点:可信度高、偏倚少。缺点:费时、费人力、物力、财力。 2.历史性队列研究(historical cohort study)研究工作是现在开始的,而研究对象是过去某个时间进入队列的。其特点是追溯到过去某时期,决定人群对某因素的暴露史,然后追查至现在的发病或死亡情况。由于研究结局在研究开始时已经发生,然后追溯到过去某时期,其性质是回顾性的,故这种设计又叫回顾性队列研究(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优点:省时、省人力物力。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