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史学史复习

外国史学史复习
外国史学史复习

外国史学史复习资料整理

肖泽宇

一、名词解释

1. 希罗多德

公元前5世纪诞生于小亚富豪家庭,从小接受良好教育。成年后因随其叔父参与推翻僭主政治的运动失败而被放逐。曾周游列国,写出其著作《历史》。是西方最早一部历史著作,希罗多德也被成为“历史之父”。全书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叙述吕底亚、希腊城邦及波斯帝国的历史、地理、民族和风俗习惯等,并记述了希波战争爆发的原因。后半部分主要记述希波战争的经过和结果。后人用希腊神话中九位缪斯女神的名字将全书分为九卷命名。写作目的是将丰功伟绩和战争原因记录下来使之不被遗忘。该书首创首创叙述史体裁的写作体例,视野开阔,史料丰富,所使用的文献资料包括文学作品、神谕和档案、铭文等,实事求是,不抱偏见,崇尚民主,歌颂正义,提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叙述生动,引人入胜。他开始了对历史时间因果关系的探究,首次将视野扩大到希腊人已知的世界,强调历史的垂询功能,提出历史批判思想,在尽可能的范围内寻求真实。但是书中的天命观念明显,过多引用神谕、梦兆等,并且存在一些具体史实的错误。

2. 修昔底德

公元前5世纪出生于雅典富有的显贵家庭,少年时代受过良好教育。曾当选是将军之一,主持色雷斯一带战事,后因被指控贻误军机、通敌之嫌,被流放。著有《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是一部专门讨论战争起因、经过和结果的著作。他认为这场战争的起因是雅典势力的过度增长,引起了斯巴达等其他各帮的嫉妒和恐惧。其《战史》以资料可靠、结构严谨、思想深刻闻名。强调历史的实用性,是西方史学史上第一位真正具有批判精神和求实态度的历史学家。他全面发展了人本史观,重人事轻鬼神,相信必然性,用理性的目光来审视和洞察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的真正动因,提出战争背后的政治、经济原因是真正原因、其写作方法独特,演说词首开先河,叙事生动,文字优美,文情并茂,具有良好的史德,作为参加战争的将军,并没有自诩专功,对自己的错误不辩述,虽然是雅典人,但叙事过程中比较客观,具有朴素人本主义精神。总之,其是以为理性、冷静、严肃、认真的历史家,留给后人思考,其超越希罗多德是因为时代环境和人生经历不同。同时,其《战史》对西方史学有重大影响,后继史家续写其书,并且成为希腊化时期罗马史家采用的范本,其民主政治理念也影响后世。

3. 色诺芬

公元前4、5世纪的希腊史家,与希罗多德、修昔底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史家”。他是一位多产作家,著作涉及历史、哲学。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主要著作有《长征记》和《希腊史》。《希腊史》是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续写,但是带有明显偏袒斯巴达的倾向。而《长征记》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被认为是西方第一部军事理论的名著。他亲自参加了波斯小居鲁士征召的希腊雇佣军,并且被推举为领袖,在小居鲁士被杀后,成功带领希腊雇佣军返回希腊。因此,作为事件的亲历者,叙事生动、引人入胜。该书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提供自希罗多德之后,深入波斯内地,对波斯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以及波斯王权内部矛盾、波斯帝国的腐朽做了深入了解和介绍。同时对战略战术也有参考价值。该书对以后的历史发展产生了直接影响,希腊雇佣军胜利证明波斯帝国的腐朽,为后来亚历山大战胜波斯提供了鼓舞作用。同时该书对希腊民族的特性也有明显的反应。其次,在古希腊历史学家中,色诺芬更多地关注社会经济生活。其写作富有文才,人物描写生动逼真。

4.波里比阿

是希腊化时代的重要史家,出生于伯罗奔尼撒半岛的显贵家庭,曾被任命为大使和行政长官。

在第三次马其顿战争期间,被推举为希腊联军方面的骑兵指挥官,领兵抵御罗马的侵略,后因战败,称为送往罗马的千名“人质”之一。当时罗马正盛行“希腊热”,军事上和政治上罗马征服了希腊,但希腊在文化上征服了罗马,波里比阿因其人品和才学的出色,得到小西庇阿的宠信,得以随他驰骋疆场,各处游历。其著作《通史》以罗马的武力扩张和政治制度的演变为中心。始自第二次布匿战争,止于第三次布匿战争结束和罗马建立东地中海霸权。其《通史》有一套完整的史学理论和史学方法,在西方史学史上树立了一个典范。该书的的显著特点是视野开阔,是希罗多德后又一以一个民族所知道的世界为描述范围的历史家,波里比阿所知道的世界是罗马人所知道的世界,把战争放到大的世界背景研究,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他与修昔底德一样强调历史的真实性,认为历史是以史为鉴的哲学,重视历史的垂训功能,其历史研究范围注重历史文献、历史地理和政治史。但因缺少文才,其著作流传不广,被誉为“历史学家中的历史学家”。

5.普鲁塔克

罗马帝国初期的希腊史家。其著作《希腊罗马名人传》用一个希腊名人配以一个罗马名人,称之为“合传”。深刻地反映了希腊文化与罗马文化交流该书首开与融合的时代印记。材料丰富,取材广泛,内容多为奇闻轶事,文学色彩浓厚,戏剧性强,行文流畅,妙笔生花,善于刻画人物性格,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该书放映了他的英雄史观,希望通过名人事迹反映他的道德伦理,以达到垂训后世的作用。思想,从而让人民学习,寓道德教育于人物的臧否褒贬之中。扩大人们研究希腊罗马历史的视野,传记体例前所未有,成为后是模仿的典范。《名人传》与《道德集》相辅相成,前者是道德的实践,后者是对道德伦理的阐述。《名人传》具有深远影响,激发阿里安等史家的写作,在东方学校成为教科书。文艺复兴时期,其夸大的个人历史作用被传到意大利等世界各地。并且鼓舞了之后法国大革命的领导者。

6.李维

古罗马史学家。公元前59年生于意大利北部。他用毕生精力写成《罗马自建城以来的历史》一书,共142卷。记述了自传说中的埃涅阿斯到达意大利至公元前9世纪的史事。该书保存了丰富的历史资料,是研究早期以及罗马共和国历史的重要文献。

7.凯撒

凯撒是罗马共和国末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统帅。他出身于贵族家庭,早期与庞培、克拉苏结成前三头同盟。之后征服高卢。在克拉苏战死、凯撒击败庞培并建立独裁统治后,被布鲁图斯等人刺杀身亡。《高卢战记》正是他编撰的征伐高卢的战记,记载了他在公元前58-公元前50年任高卢总督期间征服高卢地区、越过莱茵河击败日耳曼诸部落、渡海远征不列颠的经过。除最后两卷是其好友奥卢斯·伊尔久斯补充完成,全书基本是其亲自所作。

8.塔西陀

古罗马史学家,曾出任执政官和亚细亚行省总督。传世著作有《演说家对话录》、《阿古利可拉传》、《日耳曼尼亚志》。约在109年完成《历史》和《编年史》,从帝国早期奥古斯都去世和提比略继位写到皇帝图密善。对帝国早期历史的反映,尤其是对前几位皇帝的劣行的揭露和贬斥。对罗马当时的对外关系,尤其是与东方帕提亚的关系;对基督教的初期活动及其遭到的镇压也有涉及。力求尊重历史,秉笔直书,惩善扬恶,但难免流露出共和主义倾向和个人的情绪。对贵族共和制度表示了深深的怀念,为探讨从共和走向帝制的原因提供了历史的依据。对当时的各种哲学流派,如斯多葛主义、伊壁鸠鲁主义等均有反映。

为罗马帝国早期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9.阿庇安

古罗马历史学家,出身于亚历山大贵族家庭,曾在罗马帝国任职。毕生之作是用希腊文撰写的《罗马史》,共24卷。上始于罗马王政时代,下止于2世纪初图拉真皇帝时期,包括罗马将近900年的历史。由于他所使用的史料有很大一部分已经散失,他的作品就成了现存的仅

有的第一手材料而显得特别重要。

10.阿利安

希腊史学家,曾在罗马军队服役,后来曾任卡帕多西亚总督。主要的作品为《亚历山大远征记》,亚历山大远征记是描写亚历山大大帝东征作战的过程,材料取自追随他东征的将军的回忆录,具有第一手资料的参考价值。最后的《印度志》是希腊人关于印度的最详细的记载。

除了上述的重要的著作之外,还有一些文字资料可供我们研究之用。如古代流传下来的不同时期的诗作、碑铭,还有悲剧、喜剧,甚至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政治学著作,以及一些希腊游记(Pausonias)、地理学(Strbo)著作、回忆录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史料。11.吉本

爱德华·吉本是英国十八世纪近代杰出的史学家,出身于伦敦近郊一个富裕的家庭,曾作为议员进入政界,后著有《罗马帝国衰亡史》一书。《罗马帝国衰亡史》着重叙述罗马帝国后期的情况,同时还介绍了中世纪欧洲一些重要国家和重大事件,如查理曼帝国(800-843),神圣罗马帝国(962-1806)、十字军东征(1096-1291)、意大利城市的兴起等,也涉及到波斯、匈奴、日耳曼、阿拉伯(伊斯兰教的兴起)和土耳其等民族的历史。实际上,吉本所提供给世人的是一幅以地中海为中心,以罗马帝国兴衰为主线的世界性历史画卷。而且本书创造性的对基督教早期历史做了描写,指出基督教会的破坏作用是罗马帝国灭亡的原因之一。

12.伏尔泰

伏尔泰是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史学家。伏尔泰是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旗手。主张开明的君主政治,强调自由和平等。他对于史学的贡献是开创了理性主义史学。伏尔泰认为理性是历史前进的动力,他认为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只有四个时代是理性彰显和值得赞美的时代:希腊时代艺术和科学的第一次繁荣;凯撒和奥古斯都的罗马时代;文艺复兴时期学问、科学和美术重新发展;路易十四时代,“人类理性已臻成熟”。而其他时代世界是愚蠢蒙昧的。否定了上帝在人类历史领域中的主宰地位。在他的两部史著《路易十四时代》和《风俗论》中,批判教会的虚伪。认为人是历史的主体,在历史进程中占主导地位。

13.兰克

兰克是德意志史学家,著有《拉丁民族和条顿民族的历史》等书,在柏林大学任教。兰克认为,史学家应该具有客观主义精神,如实直书。并认为史料高于一切,将历史学变成史料学。社会历史的发展没有规律,把历史归结为帝王将相的活动。宣传神秘宗教史观,摒弃理性主义。创立历史研究的专题研讨班Seminar的教学方式。兰克弟子遍布西方各国,他们大都谨承师训,标榜客观主义和科学方法,形成一个实力雄厚的兰克学派。

14.斯宾格勒

德国著名的历史家和历史哲学家。在一战期间完成其著作《西方的没落》并发表。此书主要观点在于:宣扬历史文化论,认为人类没有一般意义上的历史,人类的历史就是文化的兴衰史;文化阶段论,人类的存在分为原始文化和高级文化,只有高级文化产生后才有历史。世界上各种文化历史可分为四个阶段:前期文化、文化早期、文化晚期、文明时期;多元文化论,世界有过八个高级文化:埃及、印度、古巴比伦、中国、古典希腊罗马、伊斯兰、墨西哥、西方文化。现在七个已经灭亡,只剩下西方文化。而西方文化也在走向瓦解;创造了文化形态史观,以生物生长过程的观念进行历史研究;西方文化预言论,西方已经走过了文化的创造阶段,正通过反省物质享受而迈向无可挽回的没落。

15.汤因比

英国历史学家,毕业于牛津大学,后长期担任伦敦大学教授。代表作是《历史的研究》。本书主要观点在于:历史的研究就是文明的研究,而西方文明是唯一一个有活力的文明;多种

文明论,人类历史上存在过21种已灭绝的文明,目前世界上存在着五种文明:西方基督教文明;东欧俄罗斯东正教文明;北非、中东的伊斯兰教文明;印度文明;中国、朝鲜、日本的远东文明;文明阶段论:文明发展四个阶段:混乱时期,建立起大一统的帝国;间歇期;建立大一统的教会时期;蛮族大迁徙时期。文明有三个层面:政治、经济和文化;用挑战和应战的理论来解释文明发生、成长和崩解的原因,认为文明生长必须具备四个条件:挑战和应战的不断循环、挑战和应战的不断循环、社会内部自决能力的增强、少数杰出人物的退隐与复出。

16.麦克尼尔

美国史学家,文化形态史观的持有者,同时也是全球史观的奠基人,代表作为《西方的兴起》、《世界史》。他认为所有人类社会都是在不同程度上相互联结的;各个文明之间的交往互动是促进文明演化、历史变革的主要动力。文明的生长和灭亡也符合“物竞天择观“。所有竞争力强大的文明都与其生存的环境以及人类对环境的认识息息相观。世界史就是文明进化史。

17.斯塔夫里阿诺斯

美国历史学家,全球史观的持有者。其代表作是《全球通史》、《1453年以来的巴尔干各国》。作者在本书中最大的亮点在于抛弃了传统的上古—中古—近代“三分法”,并认为“三分法”是西方中心论的体现。他采取了以1500年为界的划分。这种划分更好的表现了不同文明在全球史观下的形态。

二.思考题

1.历史与历史学

历史是客观事物发展演化的历程,是不依赖于我们今天主观意识的以往的客观存在。站在人类的角度,“事物”有两大系统,一是自然,二是社会,一般所言的历史,主要指人类社会的历史,在这个意义上,历史,就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和演化的客观历程。在这个客观历程中,包涵着人类能动的主体活动以及与自然界相互作用。

历史学可以简称史学,界定了“历史”的概念之后,其定义就迎刃而解。历史学是系统叙述和研究人类以往的各种活动和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学科。即对于以往人类活动及社会状况的条理化、系统性认识。

由此可见两者虽有联系但并非完全一样,不可混淆。

2.希伯来史学

希伯来史学的代表是以《圣经》为代表的基督教经典。其虽然有一定的宗教和神话色彩,但也反映了一定的史实。比如出埃及记对于埃及和希伯来人的描写,《律法书》等对于当时法律和社会文化的反映,以色列国王大卫的描写等,都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东地区的早期历史,成为史学家不能忽视的参考。

3.希腊史学的起源

古希腊史学发生的文化背景,从外部来说是东方文化的影响,位居地中海上的克里特岛成了东方文化传播到西方的枢纽。而希腊史学发生的文化背景,从外部来说,应当是古希腊哲学。这两种因素都对希腊史学的发生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古希腊史学最早应追溯到神话与史诗。但它不属于真正的历史作品。因为其中文学虚构的成分过于浓厚。不过其中所反映的历史线索却是历史家所必须关注的。代表作为《荷马史诗》。《荷马史诗》分为两部分,《伊利亚特》写战争本身,描述希腊人征服特洛伊城之经过,《奥德赛》描述的则是以足智多谋著称的希腊英雄俄底修斯在胜利后历经艰难返乡的故事,介绍了迈锡尼文明颇具史料价值。赫西阿德是稍后于荷马的希腊又一位著名史诗作家,他留下两部著作:《神谱》与《田功农时》。前者是对诸神起源及其世系的追溯,纯属神话,但对希腊人的宗教观念有很大影响。《田功农时》也反映了当时中部希腊农村阶级分化,贫富对立,

弱肉强食的状况。这是研究古风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及阶级关系的最可靠资料。继史诗之后在古希腊出现的具有史学性质的作品是散文史话。第一个堪称为历史家的史话家是赫卡泰欧斯,他著有《谱系》和《大地环游记》。他的作品对希罗多德影响较大。之后的希罗多德的《历史》、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都标志着希腊史学逐渐成熟。

4.荷马史诗的史料价值

《荷马史诗》虽然是用诗歌体裁写的文学作品,但颇具史料价值。以一定的历史事实为依据,结合神话传说,广泛地反映出当时希腊社会从原始公社制向奴隶制过渡时期的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情况,以及希腊人民的生活和斗争。书中既保留了迈锡尼文明,有记录了荷马生活的年代的一些如冶铁和铸造之类的技术。其包含的社会和文化方面的资料,在范围和内容上甚至很多古希腊历史著作也没法超越。

5.希腊史学传统及其影响

(1)求真精神的探索

古希腊史学立意求真,竭诚探索,试图揭示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发展规律,深刻表现的影响了后世史学的发展,成为所有历史研究者共同追求的目标,为西方近现代史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人文主义观念

希罗多德的《历史》反映出希波战争是古希腊人认识到拯救希腊的是人而非神。而修昔底德更着意评价人在历史上所起的伟大作用,称人是第一重要的。这种人文主义观点深刻影响了罗马史学及后世史学,包括古罗马的李维、塔西佗,以及后来的柯林伍德等。虽然这种人文主义观念在中世纪神学史观下有所压制,但是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观念再次复兴,并有着更大的发展。

(3)宽宏的历史眼光

希罗多德的希腊史以希腊人已知的世界为描述对象,视野开阔,深刻影响了波利比阿的写作,波利比阿试图寻求世界史的有机联系以及历史变动的整体性,被学术界视为撰述世界性历史的创始者。这种观念对西方古典史学家李维等以及现在“世界史”、“全球史”的发展都有深刻影响。

(4)注重历史对现实的借鉴作用

希罗多德强调对历史社会功能的重视。而修昔底德历来被认为“客观主义者”,他的写史,也是为了强调历史的实用性。这都影响了后世史学的发展方向。今天我们希望从历史发展中寻求规律,以推动现实世界的发展,这都是源于古希腊的史学传统。

(5)重视史著的表述与史家的修养

希罗多德被西方称为“历史之父“,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他不仅首创叙述体历史体裁,而且还具有卓越的编史才能,正是他把历史的真实性与编纂的艺术性成功的结合起来,教会了西方人应当如何去编纂历史。而修昔底德则代表另一种撰史风格,其特点是文笔冷峻,文字表述简介凝练。这两种风格都对后世的西方史学产生重要影响。

6.希罗多德与修昔底德史学思想的比较

(1)希罗多德虽然对史料采取了一定的鉴别和判断,但他“有闻必录”的选材原则还是使他的著作难免有拖泥带水,游离主题之嫌。而修昔底德的《战史》则紧紧围绕战争这一主线,与此无关或较少关系者则尽量排除不用。此外,即使是与战争有关的材料,他也是要经过一番筛选后才加以使用。他坚持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比希罗多德“有闻必录”大大前进了一步。

(2)希罗多德相信命运,神意、偶然性,热衷于用超自然的力量来解释历史,而修昔底德是重人事轻鬼神(并非完全否定),相信必然性,用理性的目光来审视和洞察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的真正动因。

总之,如果说希罗多德是个富有情感、兴趣广泛的历史家,那么修昔底德则是一个理性冷静、严肃认真的历史家。前者留给后人更多的是史料,后者则更多的是思考。

7.罗马史学的特点

整体上看,延续希腊史学的传统,但有所创新。具体表现:

(1)注重纵向历史的发展,从古至今的通史大量出现。

老加图(前234-149年):《罗马历史源流》

李维(前59-公元17):《罗马史》

阿庇安(95-165年)《罗马史》

狄奥·卡西乌斯《罗马史》

阿米阿努斯·马尔凯努斯《历史》

(2)延续当代人写当代史的传统,亲身经历者撰写战争史、政治史。

凯撒(前100-43):《高卢战记》、《内战记》

塔西佗(约55-120年):《编年史》、《历史》

萨鲁斯特(前84-34年):《喀提林阴谋》和《朱古达战争》

(3)重视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人物传记体例趋于成熟。

普鲁塔克:《名人传》

苏维托尼乌斯(公元69/75-130年之后):《罗马十二帝王传》

阿利安的:《亚历山大远征记》虽然是叙事性质的著作,但也属于对亚历山大的回忆之作。因其主要取材于跟随亚历山大远征的部将托勒密和军官阿瑞斯特布拉斯的个人回忆录。第八章关于印度人文地理的内容应该取材于《印度志》。

(4)宣扬爱国主义,罗马至上,堪称政治史学。

(5)史学著作数量大为增多。

8.斯宾格勒、汤因比、雷海宗历史哲学观的比较

汤因比和斯宾格勒的共同点:

(1)两个人都回答了西方文明的前途的问题。不同的是斯宾格勒认为西方文明将走向衰亡而汤因比对此持积极态度。

(2)两个人都反对把民族国家作为独立的研究单位,反对欧洲中心论,而是把文明作为研究单位。

(3)两个人都强调文化的同时代性和文明的可比性,不同的文明和文化都有相同的价值,不同时期的文明可以进行共时比较。

(4)两人都将文化文明划分为几个阶段。

汤因比和斯宾格勒的不同点:

(1)两人虽然都不以民族国家为研究单位,但是汤因比用文明的概念取代斯宾格勒文化的概念。此概念更加清晰,提出的文明的数量也比斯宾格勒的更多,更把文明划分为成熟文明和不成熟文明。

(2)汤因比在文明起源的问题上采用“挑战与应战”的理论来解释,比斯宾格勒在文化起源上的模糊观点要清晰。斯宾格勒认为文明的发生、发展、衰落、灭亡是划一的,按固定不变的时间表进行;汤因比认为文明的起源是挑战与应战的结果。

(3)在文明是否具有继承性和发展性的问题上两人也有分歧。斯宾格勒采取完全的循环论,断定历史不存在进步进化的可能性;而汤因比认为旧文明衰落后会作为母体文明分裂出新文明,因为历史是螺旋上升发展的。

雷海宗结合文化形态史观来看中国历史,由此得出了中国文明两周论。他认为中国自上古到淝水之战为第一周,是纯粹的汉文化;从淝水之战到抗日战争是中国文化的第二周,是汉胡民族融合的中华文化。而抗日战争的意义是给中国带来第三周文明,使中华文化焕发新的活

力。这种观点既对斯宾格勒和汤因比的文化形态史观有所继承,但又认为中华文明不会走向衰亡而是走向复兴,是对前面二人理论的突破。这尤其对抗日战争时期激励国民士气起了很大作用。

9.世界史、全球史和全球史观

随着时代不同,对世界的认知不同,世界史的概念实际上是变化的,全球史和全球史观是近些年来随着史学家视野的扩大而产生的产物。

世界史的发展有几个阶段:

(1)世界史萌芽时期,以希罗多德的《历史》和司马迁的《史记》为代表。两个人以本民族为出发点,站在各自文化圈的中心来观察周边世界的历史。而后出现的史学家扩大了这一范围,延展到地中海甚至印度和中亚。虽然他们仅仅分别描述了地中海世界和东亚地区的历史,但是对他们来说这就是“世界史”。

(2)近代意义上“世界史”的形成。以黑格尔和兰克为代表的“欧洲中心论”的出现为标志。这是在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视野扩大到世界产生的。欧洲人以自己为标准看待其他文明的人,因此而产生了优越感和文化中心论,因而他们所说的“世界史”

是以西欧为中心的历史。

(3)世界史研究的哲学转向。以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和汤因比的《历史研究》为代表的文化形态史观出现为标志。他们不以民族国家为研究单位,而以文明为研究单位,扩大了历史研究的视野,推动了全球史概念的发展。

(4)最后一个阶段才是全球史和全球史观的出现,以麦克尼尔的《世界史》和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为标志。他们强调的不是民族国家的历史也不是文明的历史,而是整个人类古往今来的世界史,他们的视角是全球性的而非以某一点为参照物或者中心。他们以某种历史观点或理论体系为架构,对人类历史进程进行新的分析和归纳,注重文明间的接触和联系。

10.外国史学史与世界史研究学习的关系(此题没有标准答案,类似于感想之类)

外国教育史备考知识点:进步主义教育思潮

外国教育史备考知识点:进步主义教育 思潮 (二)进步主义教育思潮 1.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始末 “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是指产生于19世纪末并持续到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的一种教育革新思潮。进步主义教育是作为进步主义运动的一部分发端的。进步主义运动是19世纪末在美国兴起的广泛的社会改良运动,旨在反对工业社会的政治经济弊病。进步主义者们力求同时改革教育和社会事务。 进步主义教育理论的“实验室”主要是美国的公立学校。相对欧洲的“新学校”来说,进步学校更关心普通民众的教育,更强调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更重视从做中学,更注意学校的民主化问题。 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兴起(19世纪末至1918年)、成型(1918-1929)、转折(1929-1943年)和衰落(1944-1957年)。 兴起:19世纪末,帕克先后在马萨诸塞州昆西市和芝加哥库克师范学校进行教育革新实验,创造了“昆西教学法”,被杜威称做“进步教育之父”。赖斯则大力揭露美国学校教育的弊端,引起了人们对教育变革的关心。1896年,杜威创办“芝加哥实验学校”。在他的影响下,许多进步教育实验以各种形式展开,如约翰逊创办有机教育学校,帕克赫斯特创立道尔顿制,沃特创立葛雷制等等。 成型: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公立教育已成为世界先锋。美国的许多社区和学校当局表示愿意实验新方法。普及进步教育思想的时机已经成熟。1919年,进步教育发展协会成立,后改称为美国进步教育协会。1920年,协会提出了进步教育的七项原则或纲领。1924年,协会创办《进步教育》杂志,向读者介绍欧洲的教育革新和美国的进步教育实验。进步教育运动日益专业化,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成为美国进步教育运动的中心。由于运动的这种专业化倾向,失去了公众的理解和支持。与此同时,进步教育运动内部出现分化。以拉格为代表强调“儿童中心”的教育;以康茨为代表主张“社会中心”的教育。 转折:1929年的大萧条严重影响了美国进步教育运动的发展。一方面使进步教育运动的重心逐步从初等教育转向中等教育。此前强调儿童中心和个人的自由发展,此后则更加意识到学校的社会职能。另一方面,大萧条加剧了进步教育运动内部的分裂,出现了“改造主义”教育思潮。1940年后,进步教育仅限于空谈理论,失去了原有的感召力。 衰落:1944年,美国进步教育协会更名为“美国教育联谊会”,成为欧洲新教育联谊会的一个分会。1955年,协会解散。1957年,《进步教育》杂志停办,标志着美国教育史

李磊《外国新闻史教程》(第2版)(课后习题 第十三章 近现代通讯社的历史)【圣才出品】

第十三章近现代通讯社的历史 一、名词解释 1.查理·哈瓦斯 答:查理·哈瓦斯是哈瓦斯通讯社的创始人。1806年,他创办了一家官方特许银行,并买下了《法兰西公报》的部分所有权,开始进入新闻界。1825年开始从英、德、西班牙等国的报纸中剪裁新闻,选取出适合法国人口味的文章、报纸述评和新闻消息,译成法文后供给法国的报纸、外交界和贸易金融人士使用。1832年,哈瓦斯成立了一家宗旨为“迅速而优质”的信息编辑事务所,雇用一批工作人员专门翻译外国报刊的有关新闻和其他信息,不久,哈瓦斯买下了巴黎的几家同行企业,垄断了巴黎的外来新闻通讯业务。1835年,雄心勃勃的哈瓦斯正式打出了哈瓦斯通讯社的旗号,开始以法国报纸的新闻和商业金融消息交换外国报纸的新闻和消息,走上了向欧洲各国提供专业新闻信息之路。1850年时,事业成功的查理·哈瓦斯将通讯社交给其子奥格斯特经营,自己退居二线。 2.路透社[暨南大学2011年研;南开大学2010年研;清华大学2005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04年研] 答:路透社是英国历史最为悠久、最负盛名的通讯社。它创办于1851年,创办人为保罗·朱丽叶斯·路透。路透社提供各类新闻和金融数据,提供新闻报道给报刊、电视台等各式媒体,并向来以迅速、准确享誉国际。初创时期以免费提供给《广告晨报》两周免费“试稿”活动而获成功,后积极拓展自己的海外通讯业务,挖掘和抢发了不少重大独家新闻,赢得了越来越高的声誉。今日的路透社是世界五大通讯社之一,实力雄厚、信誉良好,它在国外建有100多个分社,并派驻或雇用了数千名记者,每天发稿量近100万字,有1000多家国

外报刊、电台、电视台订购其新闻稿件,还有无数的跨国公司、商业大公司订购它的商业金融行情。路透社除播发政治新闻外,它的经济和体育新闻亦占重要地位。 3.“三明治新闻” 答:“三明治新闻”是路透社在1900年布尔战争期间因采访而产生的具有轰动效应的事件,是这一时期路透社实力强大、人员素质良好、业务技巧娴熟的显现。在布尔战争中,随军记者麦凯得知马弗京城解围的消息,他马上设法赶往葡萄牙所属的东非边境,趁人不注意,他塞给了开往洛伦索·马贵斯城火车上一位司机五英镑的现金,请求对方把一份自己早已写好的关于马弗京城之围已被英军解除的快讯送到马贵斯城英国东方电报公司的电报局去。五英镑的高价使这位司机立即答应了麦凯的请求。为了慎重起见,麦凯坚持让司机把电文折好,夹在这位司机的午餐——一块三明治面包中,以逃过布尔人的搜查。麦凯的“三明治”独家新闻轰动了大英帝国政府、陆军部及全体国民,路透社的威望一时间在英国内外达到了空前崇高的地位。 4.美联社[西南大学2010年研;清华大学2008年研] 答:美联社是美国历史最为悠久的通讯社。1892年成立于芝加哥。前身为1848年墨西哥战争期间,纽约市的6家大报成立的“港口新闻联合社”,由纽约《太阳报》等6家报社创建。其后经过不断合并、改组,规模逐渐扩大。1900年总社迁至纽约。最初稿件只供给本社成员报纸,1945年以后开始向非成员报纸和电台供稿。在世界范围内的许多次权威性评比中,美联社总是占据着世界第一大通讯社的鳌头。美联社于1995年成立了它的多媒体服务部,专门用网路向会员单位和非会员单位及时迅速地提供新闻、图片、音像等成品。同时,它还广泛地向各类用户提供从普通新闻、体育消息、财经报道、电视节目到专栏文章

外国教育史复习资料

《外国教育史》复习题库 一、名词解释(5×3’=15’) 产婆术:以问答、诘难、诱导为特征的谈话式教学方法 古儒学校:设在印度古儒,指那些对婆罗门教的教义(吠陀经)有较深研究而愿专门致力于青年教育工作的人)家中,教学渗透婆罗门教的神学精神。 哲学王:在实际工作和知识学习中成就卓越,特别是在哲学上有着高深造诣的人最终成为柏拉图理想中的哲学家兼政治家 智者派:智者泛指有智、有才的人广泛出现构成了所谓的挥着学派 骑士教育:旨在培养身体强壮、虔信上帝、忠君爱国的武夫 教师大学:大学的管理由教师行会负责,学生相当于商业领域中的学徒学生大学:大学主要部分由学生管理 城市学校:新兴市民迫切希望其子弟能够接受对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生活有所准备的世俗教育,城市学校应运而生 《大教学论》学年制:除特殊情况外,各年级应在每年的秋季开始和结束学年课程,没有特殊情况,不应该在其他时间接收儿童入校,务使全班同学的学习程进度意一致,都能在学年底结束相同课程的学习,经过考试,升入更高的年级 导生制:教师先在学生中挑选一些年龄大且学业成绩较佳的学生充任 导生,预先对其教学,然后由他们去教其他学生 双轨制:劳动者所受的简陋的教育和贵族子弟所受的精英教育在目标、内容和形式等诸多方面都是极不相同的 星期日学校:专门招收贫民儿童和童工,在礼拜日上课 公学:专门为贵族子弟设立的寄宿制学校 《爱弥儿》:是卢梭的教育代表作,全书共5卷,用夹叙夹议的小说体裁写成,卢梭在书中尖锐地批判封建教育,阐述了他的教育思想。消极教育法:“自然后果教育” 文实中学:偏重实用科学技术知识的学校 《初等教育法》:英国会议于1870年通过教育署长福斯特提出, 又称<福斯特法> 形式教育论:在近代教育史上,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训练学生的智力或思维而传授知识无关紧要的理论称为形式教育理论代表人洛克 实质教育论:在近代教育史上,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传授知识而训练学生的智力或思维无关紧要的理论称为形式教育理论代表人斯宾塞 城市学院:在19世纪,工业革命席卷全英国,迫切需要科学和技术知识,所以在工业城市建立了许多新大学 大学推广运动:利用大学的师资优势创办一种巡回授课大学,在各地开设课程,扩大普通民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 新大学运动: 泛智论: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但一切男女青年受教育程度和目的不同

外国戏剧史三中世纪戏剧讲义 (2)

第三章中世纪戏剧 欧洲戏剧史上的中世纪是指公元5世纪西罗马帝国覆灭(476年)到15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以前大约一千年的时间。 一、历史文化背景: (一)公元前6年,犹太未婚少女玛丽生下耶稣。耶稣自称上帝之子,30岁开始传道,33岁被控违反犹太宗教而被捕,罗马总督彼拉多将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 基督教最初是一个以神秘主义宗教思想为基础的下层民众互助社团。主要成员是奴隶、无产者游民、贫苦小手工业者。 公元2到4世纪,富有的奴隶主、贵族们加入基督教团体,基督教教义由反抗奴隶主暴政转向为帝国祈祷长治久安。 罗马帝国政权对基督教态度由仇视转为扶持,在君士坦丁大帝倡导下,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 (二)教会文化是中世纪文化的主流 教会掌控一切文化艺术活动,宣扬禁欲主义、蒙昧主义。早期基督教会极力诋毁戏剧,但中世纪文化娱乐极度贫乏,戏剧演出对下层民众有着巨大吸引力。为吸引更多信徒,使文化水平低的贩夫走卒了解深奥的宗教教义,同时也为了对抗民间世俗戏剧,部分教会中人主张对戏剧因势利导加以利用。这使得戏剧在基督教崇拜的中心地带重新发展起来。 二、中世纪的宗教剧 (一)宗教剧的发展形式 宗教剧不是罗马戏剧的延续,而是从教堂仪式中发展起来的全新戏剧形式。 宗教戏剧是以圣经教义为题材的中世纪戏剧的统称。 公元6世纪左右,教堂圣咏出现分组轮流对唱,起初没有歌词,约在10世纪出现配合音乐的短小对话“插段”或“附加段”。 现存较早的插段: 《你们在寻找何人》 问【天使】你们在圣墓里寻找何人,耶稣的信徒们? 答【三玛丽】是拿萨勒受难的基督,如他曾预言,他已受难。 【天使】他不在这里,如他曾预言,他已升天。去吧,宣告他已从圣墓升天。 ——瑞士圣加伦修道院藏10世纪复活节弥撒赞美诗手抄本 10世纪晚期,英格兰温彻斯特主教埃塞沃尔德为插段《你们在寻找何人》所作的演出说明中,已有清晰的“角色扮演”的概念:整个仪式过程有预设的情境、人物、行动及结局,出现了“模仿”等与戏剧扮演相关的字眼,戏剧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诵读第三段时,四名教士着长袍上来。其中一人着白色麻布圣职衣,仿佛就要参加礼拜式。令他走进圣墓,勿引人注意,然后手执棕榈轻轻坐下。当吟唱到第三轮回答时,余下的三名教士着罩袍,手捧香炉小心地步上台阶,仿佛在寻找什么似地走进圣墓。以上动作都是模仿坐在墓前的天使和携带香料前来为耶稣遗体涂油的女子。 当坐着的那位看到三人走进,好像迷了路般四下寻找,便开始用悦耳的中音吟唱“你们在寻找何人”。吟唱结束,三人则齐声唱答“拿撒勒的耶稣”。接着第一人又唱“他不在这里,如他曾预言,他已升天了。去吧,宣告他已从圣墓升天”。 此时第一人仍坐在原处,仿佛在召唤三人:“来吧,看看耶稣安息之所”。此时他起身,帷幕升起,露出包着十字架的裹尸布。三人见此,放下手中的香炉,捧起白布至众人前。为了表明耶稣已升天,不再被包裹于此,让他们唱圣歌“耶稣已从圣墓中升起”,然

中外戏剧发展史

中外戏剧发展史资料外国戏剧 1、人类最早的成熟戏剧形态是公元前6世纪在古希腊诞生的悲剧和喜剧。之所以说它们 是最早的成熟戏剧,是因为古希腊悲剧和喜剧已经具备了我们所理解的戏剧的全部要素,脱 离宗教仪式的羁绊而成为纯粹的人类娱乐与审美活动,并以人物装扮和当场对话作为自己的主 要舞台形式。它造就了一批伟大的剧作家,并产生了众多的戏剧文学剧本,为后人留下丰厚 的文学遗产,它还通过哲人之口传述了最早的戏剧定义以及整个理论体系,它甚至用雄伟的剧 场建筑向人类宣告了自己的独立存在。 古希腊悲剧和喜剧延续了300年,其后被古罗马承接过去,继续繁衍了近600年。 2、酒神祭祀,是拉开古希腊悲剧和喜剧历史序幕的狂欢前奏。希腊人认为,酒神狄俄尼 索斯代表着人类生命的热情,代表着世界上一切非理念的力量,包括快乐和疯狂。人们抬着狄 俄尼索斯的神像,共同参与一场充满醉态的狂欢歌舞游行。身着羊皮、头戴羊角的“羊人歌队” 开始演唱《山羊之歌》,歌咏酒神的生平事迹,同时向他献上美好的赞颂。 3、希腊戏剧的第一个确切记录见于公元前534年。在这一年雅典举办的“城市酒神节”的各 项活动中,加入了悲剧演出的竞赛。竞赛冠军得主的姓名保留了下来——塞士比斯,他成为世 界上第一个为人所知的戏剧演员。 4、戏剧艺术的基本特性,有很多理论,突出的观点有四种:动作说、情境说、冲突说、 激变说。 5、古希腊悲剧: 英雄悲剧:主人公为了自己的理想和正义同敌对势力进行斗争直到毁灭。代表作《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命运悲剧:主人公的意志同命运(神)的对抗,其结局是他无法逃脱命运的安排而毁灭。

代表作《俄狄浦斯王》。 文艺复兴性格悲剧:主人公悲剧命运的根源在于性格。代表作《哈姆雷特》(英国•莎士比亚) 17世纪古典主义悲剧:表现理性与情感的冲突,主人公是王公贵族。代表作《熙德》(法国•高乃依) 18世纪市民悲剧:以市民和社会环境的矛盾为主要内容。代表作《爱米丽•迦绿蒂》(德国•莱辛) 19世纪社会悲剧:反映社会问题,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 6、三大悲剧诗人发展轨迹, 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 悲剧内容:英雄悲剧-------命运悲剧--------家庭悲剧。 悲剧人物:写神,独白、对话表现-------写理想人,行动刻画-------写普通人,重视心理分析。 悲剧命运观:命运由神掌握,不可抗拒-------命运是存在于人类之外的抽象概念,可以反抗-------命运在人手里,自己掌握。 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 7、中世纪晚期的英国戏剧最具有研究价值也是最富于艺术成就的是圣体剧。 8、戏剧复兴有两个不同的方面: 一方面是以民主为基础的大众戏剧;

外国新闻史期末复习重点

外国新闻史期末复习重点 1、论述新闻传播与社会的关系。 第一,新闻产生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表现:生存的需要;生产的需要;生活的需要。第二,社会条件对新闻传播的制约。 1、物质条件的制约:载体、传播工具; 2、精神条件的制约:民族精神、国民性格、社会教育水平; 3、社会制度的制约。 第三,新闻传播的社会作用。两个极端倾向:夸大新闻传播的作用;给新闻传播简单的肯定或否定的评价。 社会作用:1、马克思主义:宣传、鼓动、组织、社会监督——政治工具。 2、实用主义新闻观:环境监测、联系社会、传承社会精神遗产、娱乐——信息传播。 2.工业革命对近代报业的影响 (1)工业革命使各国经济飞跃发展,国家与地区之间的联系与交往因之密切,人们对他们的信息需求大增。 (2)工业革命需要大量产业工人,从而使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人口的集中,城市化的加快,社会的信息需求进一步提高。 (3)经济的发展需要普遍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急需管理人才和技术工人,于是国民教育有所普及。粗通文字的平民形成了新的读者群。 (4)由于邮电通信,印刷出版、交通运输的新进步,电报、电话、轮转印刷机、火车、轮船等新事物的出现,使得新闻的采集和传递更加迅速和便捷,报纸也能不断更新设备、扩大生产、成为赚钱的企业从而直接推动近代报业的成熟。 (5)随着工商业的繁荣,广告的繁荣。广告数量大为增加,报纸不仅能在经济上自立,而且还能不断更新设备、扩大再生产,成为赚钱的企业,能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金。 (6)从政治上看,工业革命后阶级力量发生了新的变化,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取得了更多的政治权利,逐步成长的工业无产阶级也在为自身的民主权利而斗争。这就推动了各国政治变革的进程,新闻出版的自由度有所提高,办报的政治环境逐步改善。 3、试论述大众化报业诞生的历史条件。 第一、政治民主化的完成。

外国文学史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威塞克斯小说:哈代以其故乡英国西南部农村为背景所创作的小说的总称,又称性格与 环境小说,反映了19世纪中叶以来英国农村的生活,特别是反映了资本主义侵入农村之后所激起的剧烈社会变动,农民的破产、农村经济、道德、风俗等方面的变化以及人们的精神痛苦,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道德、宗教、教育制度等多有批判,有浓厚的宿命观念和悲剧气氛,代表作是《德伯家的苔丝》 2、托尔斯泰主义:指在托尔斯泰的思想中,除了对现实的无情批判以外,还热切宣扬悔罪、 拯救灵魂、禁欲主义、“勿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观点,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的思想。 3、忏悔贵族:他们是托尔斯泰笔下的理想主人公,贵族知识分子,作家的自传性人物。他 们的共同特征是关于进行精神探索,探索宇宙,人类,阶级,个人的出路和人生的意义,表现了俄国民族的反思精神和作家本人的精神探索,寻找俄国出路。如《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是“忏悔贵族”的典型。 4、社会问题剧:1868-1891年,易卜生写的9部以社会和家庭问题为内容的现实主 义戏剧。这些剧本分为两类:一类处理社会问题,如《社会支柱》、《人民公敌》等;一类处理婚姻家庭问题,如《玩偶之家》、《群鬼》等。这些作品大胆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堕落、婚姻的不合理、家庭生活的虚伪、思想的庸俗偏狭以及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破产。“社会问题剧”以其丰富的社会内容和高度的艺术技巧震动了西方舞台,引起了一场戏剧革命。 5、迷惘的一代:指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成长起来的一代美国作家,“迷惘的一代“并非文 学实体,它既无组织又无纲领,但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曾经盛行过一二十年的文学流派,它是对战后一代美国青年厌恶、恐惧战争,却又找不到出路而痛苦迷惘的集中反映,对当时的美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坛产生过重要影响,代表作家有海明威。 6、冰山原则:一种文学创作理论,指的是人的语言对于人的思想的表达就好像冰山 一样,只有八分之一在水上面,有八分之七在水下;意思是说人的语言是不足以表达思想的,对于作者而言,也没有必要写得太过于直露,因为读者是能读懂的。这种创作理论首先是由美国作家海明威提出的,有较大的影响。它的特点是用最精炼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 7、超现实主义文学:超现实主义是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从法国流行到欧美的现代主义文学流 派。超现实主义是从达达主义发展而来的,它试图将文艺创作从理性的樊篱中解放出来,使之成为一种自发性的心理活动过程,以表现一种更高更真实的“现实”,即“超现实”。 意识流小说:20世纪二三十年代流行于英、法、美等国的一种现代主义文学流派。意识流小说不重视临摹客观世界,而着力于表现人的内心真实,特别是着力于表现人的意识流程,从而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叙事模式和结构方法,用心理逻辑去组织故事。代表作家有威廉·福克纳等人。 8、黑色幽默派:一种文艺思潮和流派。20世纪60年代产生于美国。因弗里德曼1965 年所选编的《黑色幽默》短篇小说集而得名。该派沿袭了存在主义关于“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思想,突出描写社会的荒谬和对个人的压迫,以一种无可奈何、玩世不恭的嘲讽态度表现环境和个人之间的互不协调,并把这种现象加以放大、扭曲、畸变,使它们显得更加荒诞不经,滑稽可笑,故称黑色幽默。该派作家往往塑造一些乖僻的“反英雄”人物,借他们的可笑言行影射社会现实。 代表作家有海勒等。 10、境遇剧:萨特为宣扬自己的存在主义思想特设的一种戏剧类型,强调对情境的刻画,把人物逼入一种或几种特定的艰难情境甚至是绝境中,让他们通过自由选择来决

专题练习之外国戏剧史练习

1、( )的《群鬼》、《玩偶之家》就是社会问题剧的代表作。 A.萧伯纳 B.易卜生 C.莫里哀 D.梅特林克 2、“悲剧之父”就是古希腊时期的( )。 A、阿里斯托芬 B、埃斯库罗斯 C、欧里彼德斯 D、索福克勒斯 3、“文艺复兴三杰”指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艺术巨匠,下面不属于“文艺复兴三杰”的就是( )。 A 达芬奇 B拉斐尔 C 但丁 D米开朗基罗 4、美国奥尼尔的《琼斯皇帝》属于( )戏剧作品。 A、古典主义 B、表现主义 C、启蒙主义 D、荒诞主义 5、以下不属于戏剧冲突的三种矛盾的就是( ) A、人自身内心 B、人与人 C、人与宗教 D、人与环境 6、法国剧作家博马舍就是著名的启蒙主义剧作家,以下哪部不就是她的费加罗三部曲( ) A、有罪的母亲 B、阴谋与爱情 C、费加罗的婚礼 D、赛维勒的理发师 7、( )就是法国17世纪古典主义文学最重要的作家,古典主义喜剧的创建者,她在欧洲戏剧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她的作品对贵族、僧侣与新兴资产阶级的丑恶本质进行了揭露与讽刺,代表作为《唐璜》、《伪君子》、《吝啬鬼》等。 A莫里哀 B雨果 C 福楼拜 D莫泊桑 8、电影《王子复仇记》改编自( )的《哈姆雷特》。 A薄伽丘 B 安徒生 C 莎士比亚D塞万提斯

9、以下剧作家隶属于德国的就是( ) A、莫里哀 B、莱辛 C、贝克特 D、哥尔多尼 10、“葛朗台”就是文学史上著名的人物形象,她的典型性格就是( ) A、吝啬 B、虚伪 C、奸诈 D、残暴 11、以下不属于古希腊剧作家的就是( ) A、阿里斯托芬 B、索福克勒斯 C、欧里庇得斯 D、尤奈斯库 12、罗密欧与朱丽叶属于以下哪种悲剧( ) A、英雄悲剧 B、命运悲剧 C、社会悲剧 D、性格悲剧 13、“间离效果”理论源自于哪个体系( ) A、梅式体系 B、布式体系 C、斯式体系 D、亚里士多德体系 14、世界上三种最古老的戏剧形式不包括下列哪一种( ) A、古希腊戏剧、 B古印度梵剧C、中国戏曲D、日本歌舞技 15、下列属于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的就是( ) A、《罪与罚》 B、《吝啬鬼》 C、《哈姆雷特》 D、《仲夏夜之梦》 1、莎士比亚就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她著名的“四大悲剧”就是《奥赛罗》、《哈姆雷特》、《________》与《________》;其喜剧《威尼斯商人》中________的形象就是世界文学史上著名的吝啬鬼形象之一。 2、就是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此派亦称为反传统戏剧派。 3、戏剧就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就是把文学、、、

李磊《外国新闻史教程》(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1-13章】【圣才出品】

第一编封建集权主义时代的新闻传播事业史 第一章西欧专制君主型传播事业体系 一、名词解释 1.特许出版独占制度 答:特许出版独占制度是指英国都铎王朝的亨利八世为管理王国内出版印刷事业而实施的制度。该制度的主要内容有:①禁止国外出版商在英国从事出版印刷行业,保护国内出版商的特权利益;②任命专职皇家出版人员负责监督出版事业;③给予经过选择的印刷商以独占经营的专利权益,防止任何反对势力出版印刷品;④保护被授予特权的印刷商们的专营利益,并对整个出版印刷事业进行强权管制。1538年,皇家特许出版印刷制度正式建立。 2.皇家特许出版公司 答:皇家特许出版公司是指英国玛丽女皇执政时代为管制印刷出版事业而采取的一种行业垄断特许方法。1557年,玛丽女王将行业出版工会改造成为皇家特许出版公司,凡经女王特许的印刷商,都是这个公司的会员。女王在委任状中规定:在英国,除公司会员及女王特许者外,其他人的印刷出版行为一律禁止。对当局而言,通过皇家出版公司的帮助就可以有效地制止针对政府的诽谤、恶意攻击及异教言论、文章的出版印刷,而为了报答皇家特许的新闻报道和出版印刷独占权力,保护自己可观的财产利润,皇家特许出版公司的会员们完全同意只刊登“有益于国家利益的消息”,并卖力地帮助当局查处非法出版者。这种政治与经济的联合体使得英国封建专制王权对新闻印刷出版事业的控制强大而有力。

3.《公报》 答:《公报》是法国波旁王朝时期三大官报之一,由泰奥弗拉斯特·勒纳多于1631年5月30日创办。自1632年起,《公报》增加了问讯专版,这就是现代报纸广告版的维形。依据路易十三和黎塞留给予的两项特权——刊登、发售新闻和刊载、发售广告,勒纳多一家获利甚丰,但该报也因此俯首帖耳,甘做当权者的喉舌耳目。《公报》在法国新闻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①《公报》是法国新闻出版史上出版很有规律的第一份报刊;②出版时间非常长,从1631年一直陆续发行到1915才停刊;③不仅在当时的法国很有影响,它还是欧洲最古老的新闻性刊物之一,也是欧洲最早的政论性刊物之一。勒纳多被人们誉为“法国报业之父”。 4.《信使报》 答:《信使报》是法国波旁王朝时期三大官报之一,又名《文雅信使》,由让·多纳德·隆塞于1672年创办,是一张专门刊载凡尔赛宫廷和巴黎社交界传闻的文学性刊物,格调华丽轻浮。由于让·多纳德·隆塞极受国王宠信,《信使报》也获得了国王的特许出版专权,成为法国文学界的官方报刊。1724年,该刊正式更名为《法国新闻报》,成为巴黎最有影响性的文学刊物。 5.《学者报》 答:《学者报》是法国波旁王朝时期三大官报之一,科学性报刊,在当时法国著名财政大臣柯贝尔赞助下创办于1665年。《学者报》的早期主持人是国会议员德尼·德萨洛。该报在法国享有出版特权,通常每周、半月或一个月发行一期。内容有新书摘要、科学理论与发明报告、天文学以及显微镜、望远镜的发明消息等。它历尽艰难,延续出版至今,现仍受法

外国教育史复习资料

《外国教育史》复习资料 一、近代各国教育制度 英国: 1、4R:是西欧各国中世纪以及近代初等学校的基本课程。包括宗教(Religion)教育,以及读(Read)、写(Write)、算(Reckon)的基本技能。因这4科的英文名称的第一重音均为R,故称“4R”教育。 2、导生制:起源:1789年,英国非国教派的新教传教士兰卡斯特在伦敦招收各种基督教派儿童时采用;同时,国教派传教士贝尔在英殖印度招国教派儿童办类似学校。做法:选拔年龄大、成绩好的学生充当导师,由教师培训后转教其他学生。效果:大大增加了学额,适应了对贫民童工施行初等教育的需求;不能给学生以系统、充分的知识。影响:在英国盛行(1803年取代了主日学校)30年之久,后又传至法、美、意、瑞士等国。 3、1870年《初等教育法》(福斯特法案): 1870年英国国会颁布,由当时的下议院议员福斯特(Forster)主持制定,故又称《福斯特法案》; 规定:国家拨款,设立公立学校;划分学区,由学务委员会负责督学;实施5-12岁强迫教育;承认此前的教会学校为国家教育体系的一部分,但不拨款;接受公款补助的公立学校不能强迫学生上宗教课; 意义:宣告了英国初等义务教育的实施,是英国国民教育制度(国家负责、公私并存)正式形成的标志。 4、1868年汤顿报告 1868年,以汤顿为首的“中学调查委员会”发表的长达21卷的调查研究报告; 内容:把文法学校分为三种类型:

古典型学校:上层贵族和资产阶级子弟,升学; 现代型学校:培养军队、义务、法律、文官、工商人才; 职业技术学校:下层子弟,普通职员和文书。 意义:奠定了此后英国三类中学的基础;推动了新型学校的开办。 美国 1、殖民地时期的教育状况: 1607年~1733年,英国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共建立13个殖民地: 新英格兰地区—— 文法学校:1635年波士顿拉丁文法学校 1642年、1647年,马萨诸塞强迫教育法 高等学校:1636年哈佛学院,1702年耶鲁学院 中部殖民地—— 教区学校 文实中学(1751,富兰克林,“美国文实中学之父”) 南部殖民地—— 家庭教育+送回欧洲接受高等教育 牧师学校:1740,詹姆斯?莫利牧师创办寄宿学校,华盛顿、麦迪逊、杰斐逊等都从这里学习 高等学校:1693年,威廉-玛丽学院 2、公立学校运动(P186) 19世纪初~1860年,以建立公立初等学校(common school)、实施普遍的国民初等

李磊《外国新闻史教程》(第2版)(课后习题 第十九章 南斯拉夫新闻传播模式)【圣才出品】

第十九章南斯拉夫新闻传播模式 一、名词解释 1.社会主义自治理论 答:社会主义自治理论是南斯拉夫党和人民在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基础上自行创立的一种社会主义独特理论、独特发展模式。其必须符合下述三条基本前提: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依据;必须符合南斯拉夫的实际国情;要同苏联集权模式相异。这三点认识使南斯拉夫的自治理论呈现出独特的色彩和内涵。该理论认为:①工人阶级作为国家主人的基本条件就是能够直接参加生产的管理,有权决定自身的事务,这样才能消除劳动者主人公地位的异化;②要实行广泛的社会自治和削弱国家的某些社会职能,这是确立工人阶级主人公地位的必要条件;③市场是联结社会生产的重要纽带,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生产活动依然是商品的生产活动。 2.铁托元帅 答:铁托元帅是前南斯拉夫共产党总书记,对南斯拉夫的新闻自治事业做出了不少贡献。他坚持南斯拉夫的新闻自由原则,反对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利用这一原则把新闻媒体私人化(私有化),从而使劳动人民实际上被迫放弃这一自由。铁托元帅认为“不能允许新闻政治舆论工具变为私有,既不能为政治中心私有,也不能为个人私有,因为这样确定无疑地要导致宗派和专断。” 二、简答题 1.简述南斯拉夫自治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

答:南斯拉夫自治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如下: (1)南斯拉夫人认为,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工人阶级作为国家主人的基本条件就是能够直接参加生产的管理,有权决定自身的事务,唯此,才能消除对劳动者主人公地位的异化。因此,企业应当实行工人自治,使国家的经济管理职能首先在微观决策领域中淡化退出,让由工人代表组成的工人委员会行使直接管理企业的职权。 (2)南斯拉夫共产党人认为,在确立民主管理与工人自治的基础上,实行广泛的社会自治与削弱国家的某些社会管理职能,是进一步发展自治社会主义运动,确立工人阶级主人公地位的必要条件。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原理,直接生产者的主人公地位,意味着其对社会事务的直接管理与干预。南斯拉夫人认为,这是企业自治的延伸,也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直接生产者管理社会的必然结果。它要求国家集权退出教育、卫生、福利事业等部门的管理,抛弃了苏联中央集权一统天下的传统社会体制。 (3)市场是联结社会生产者的重要纽带,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生产活动依然是商品的生产活动,因而商品的价值规律仍然在起作用,而价值规律需要通过市场才得以实现,这是保证自由人联合体“工人自治企业”平等竞争的必要条件与要素,市场是检验社会计划、企业生产是否有效合理的最终标准。 2.简述南斯拉夫新闻体制的主要特点。 答:南斯拉夫自治新闻体系自创立以来经过不断的自身完善和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和许多良好的经验。纵观南斯拉夫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现状,总括而言大众传播事业比较发达,社会主义新闻自由原则实行较好,报刊的社会使命完成得比较出色。具体而言,南斯拉夫新闻事业在以下几个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1)南斯拉夫的报刊、广播、电视具有品种丰富、消息容量大、出版方式灵活多样的

外国教育史复习重点

古代: 一、苏格拉底法 苏格拉底法是指苏格拉底在哲学研究中形成的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的独特的方法。,又称谈话法、讨论法、产婆术。是西方最早的启发式教育。主要特点是通过与学生的对话来获得对事物的认识。 ①优点:这种方法是一种对话式教学方法,并不直接将各种知识交待给学生,而是通过讨论、问答、甚至辩论来揭露对方认识中的矛盾,迫使对方承认自己的无知,并从他的引导和暗示中得出他认为是正确的答案。遵循了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致,从已知到未知的规则,为后世教学法所吸收。 ②局限:苏格拉底这种原始的教学方法是在当时没有成熟的教材、教科书和没有正规课堂教学制度的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不是万能的教学方法,只能在一定条件下和适度范围内作为参照。 近代: 二、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特征 1.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教育在培养目标上注重个性发展,在教育教学方法上反对禁欲主义, 尊重儿童天性,坚信通过教育可以重塑个人、改造社会和自然,人的价值被充分肯定。 2.古典主义: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吸收了许多古人的见解,特别是课程具有古典性质。 3.自然主义:人文主义强调受教育者的兴趣、要求、欲望和自由,重视探讨新的教育方法 以促进其天性的发展。 4.世俗性:其教育目的、课程设置具有浓厚的世俗精神,教育更关注今生而非来世。 5.宗教性:人文主义教育抨击天主教会的弊端,但不反对宗教更不想消灭宗教,而是希望 以世俗和人文主义精神改造中世纪陈腐专横的宗教性以造就一种更富世俗色彩和人性色彩的宗教性。 贵族性:这是由文艺复兴运动的性质(非大众运动)所决定的,人文主义教育的对象主要是上层子弟,教育的形式多为宫廷教育和家庭教育而非大众教育,教育目的主要是培养上层人物如君主、侍臣、绅士等。 三、试述夸美纽斯提出的教学原则。 教学理论在夸美纽斯的教育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有关教学原则的论述则是他的教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提出的主要教学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⑴遵循自然原则:首先,他认为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法则。其次,夸美纽斯也十分强调教育要依据人的自然本性。 ⑵直观性原则:夸美纽斯的直观教学原则,把学校从“文字教学的绝境中引导到认识生活、认识周围世界的广阔道路上来”,抨击了经院主义教育。但也夸大直观性原则的弊端,不理解理性认识的重要性。 ⑶启发性原则::夸美纽斯反对呆读死记,反对强迫教学。 ⑷系统循序渐进性与原则: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当是系统的,教学的进行应该是循序渐进的。 ⑸巩固性原则:他认为,练习和复习是学生巩固地掌握知识的重要手段。 ⑹量力性和因材施教原则:教学必须照顾儿童的年龄发展,应将儿童的年龄所能接受的材料交给儿童。 夸美纽斯依照自然适应性原则,详细地论述了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的规则,第一个提出较为完整的教学原则体系,为改革教学做出了重大贡献,在世界教育史上建立了功绩。夸美纽斯的

外国新闻史期末复习

外国新闻史 概论: 《每日纪闻》:是公告式的官方公报。是古代罗马统治者采用的重要传播方式之一。恺撒时期,用于对公布元老院和公民大会议事内容,争取舆论支持,扩大政治影响。屋大维时期用于传达政令,沟通情况。 威尼斯手抄小报:发源于15世纪意大利的威尼斯,是近代报刊的雏形,扩大了新闻传播的规模和范围。内容主要是商品行情、船期和交通信息,以及政局变化,战争消息等等。手抄小报不定期,全是自己编写的新闻,沿街兜售,面向社会发行。 最早的通讯社:1925年,哈瓦斯组织新闻社,提供新闻和翻译外国报纸的服务。1835年,在巴黎创办世界上第一家成功的新闻通讯社——哈瓦斯通讯社。 三社四边协定:欧洲的哈瓦斯、沃尔夫、路透社1870年签定“联环同盟”协定,美联社也参加了,但处于劣势地位,采集和发布新闻不能越出美国,所以通常称之为“三社四边协定”。协定确定了各社采访和发布新闻的范围,并规定互相交换所采集到的新闻。 ★19世纪欧美各国廉价报纸的性质和特点: 廉价报纸指的是工业革命后各国先后出现的面对社会中下层的通俗小报,因售价低廉而得名。世界上第一家成功的廉价报纸是1833年由本杰明·戴在美国纽约创办的《太阳报》,之后贝内特主编《纽约先驱报》、格里利主编《纽约论坛报》而《每日电讯报》是英国廉价报纸的先驱,法国的《新闻报》和《世纪报》等。标志着报纸从政论报过渡到大众报纸。 廉价报纸表现出明显的商业目的和性质,但是,其本质仍是为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服务的,是一种新兴的资产阶级商业报纸;工业革命后期在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出现。特点: 1、政治上标榜独立,不受制于某个党派 2、经济上自主经营,不依赖政府或者政府党的津贴 3、读者对象为平民大众,也称大众化报纸,这是一种新兴的资产阶级商业报纸 4、内容上注重地方新闻、社会新闻以及各种消闲性趣味性的软新闻 5、形式上文字通俗,版面活泼,可读性强 6、经营上完全商业化,大量刊登广告,以此降低售价,扩大发行。 英国 英国最早的日报:1702年,英国第一家日报《每日新闻》由马利特在伦敦创办。1735年政府为缩减津贴费将其与《自由英国人》、《伦敦新闻》合并,易名《每日公报》。后成为保守党的报纸,所以它又是世界上第一家政党日报。 北岩勋爵:是英国现代新闻事业的创始人。是20世纪初英国著名报人,1905被皇家封为北岩勋爵。1888年创办《回答读者投书》周刊,是一份以通俗知识为主的综合性周刊。19世纪末创办了《每日邮报》。1907年买下《泰晤士报》,他还以该报为基础组建了英国最早的报团,开始了英国报业垄断化的进程,被人称为“舰队街上的拿破仑”。 每日邮报:英国现代报纸的早期代表,1896年,北岩在伦敦创办。它的成功,标志着英国现代资产阶级报业的开端,其第七版的“每日杂志”被认为是英国报纸副刊的先河。 《每》是在廉价报纸基础上产生的,但又有新的发展。 ○1内容上,报道范围广泛。迅速报道重大事件的全貌,开阔读者视野。 ○2业务上,制定了“解释、简洁、清晰”的新闻原则。标题鲜明、版面新颖。 ○3健全的报业管理。○4北岩还善于培养和训练新型记者和编辑。 ★路透社,业务:路透社是世界四大通讯社之一,也是英国创办最早的通讯社。1850年由路透在德国亚琛创办,1851年迁址到伦敦。

外国戏剧史复习资料

外国戏剧史复习资料 一、古希腊戏剧:欧洲戏剧的源头 1、古希腊戏剧起源于酒神祭祀 古希腊戏剧起源于酒神祭祀这一宗教仪式。悲剧起源于酒神祭祀中的“酒神颂”(——“山羊之歌”);喜剧起源于酒神祭祀中的狂欢游行活动(——“狂欢游行之歌”) 2、古希腊三大悲剧家及其代表作品 (1)埃斯库罗斯代表作:《普罗米修斯》、《阿伽门农》 (2)索福克勒斯代表作:《俄狄浦斯王》、《安提戈涅》 (3)欧里庇得斯代表作:《美狄亚》、《阿尔刻提斯》 3、古希腊悲剧中的命运观念 古希腊悲剧作家是相信命运的,但不可抗拒的命运在他们笔下有时却是不通情理的,甚至是邪恶的,而人的自由意志则是美好的,难以征服的。尽管与命运抗争的悲剧英雄最终未能逃脱命运的安排,陷入逆境,蒙受苦难,甚至死亡,但剧作家往往把苦难升华为壮丽的场景,悲剧主人公高昂的生命意志和令人崇敬的伟大品格不会让人落泪,而是让人油然而生崇高感。 4、古希腊喜剧代表作家作品 (1) 阿里斯托芬代表作:《阿卡耐人》、《鸟》 (2) 米南德代表作:《古怪人》 二、古罗马戏剧:对古希腊戏剧的模仿与改编 1、代表作品作家 (1)普劳图斯代表作:《一坛金子》、《凶宅》 (2)泰伦提乌斯代表作:《安德罗斯女子》 (3)赛内加代表作:《美狄亚》 三、中世纪戏剧: 1、包括宗教戏剧和世俗戏剧 (1)宗教剧:是从基督教仪式发展而来的,以宗教信仰、禁欲主义和宗教 (2)世俗戏剧:面向世俗,针砭时弊,取材于下层民众的日常生活,在思想立场上与宗教戏剧相对立。 2、宗教剧又分为神秘剧、奇迹剧、道德剧 神秘剧:以连缀形式上演,形制庞大,鸿篇巨制 奇迹剧:歌颂圣徒圣迹 道德剧:劝人向善,进行道德说教,具有较强的象征性和说教性(奇迹剧和道德剧一般都篇幅较小,单独成篇) 四、文艺复兴时期戏剧 1、两个概念:文艺复兴,人文主义 (1) 文艺复兴:文艺复兴运动是城市中新兴的资产阶级反对教会精神统治的思想文化运动,“复兴古典文化”只是这场运动的旗号和一项内容,其实质是以理性取代神启,以现世反对来世,以肯定人的正常感情和合理欲望反对禁欲主义,以世俗反对天堂,以人性反对神性,以个性自由反对封建束缚,也就是以人文主义精神反对封建文化,建构资产阶级新的上层建筑。 (2)人文主义:人道主义的早期形态,早期资产阶级的世界观,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核心和精神内涵,指以人为本,提倡人性、个性、理性 2、人文主义戏剧内容上的特点、艺术特色

李磊《外国新闻史教程》(第2版)(课后习题 第六章 突进的平坦之路)【圣才出品】

第六章突进的平坦之路 一、名词解释 1.塞缪尔·亚当斯 答:塞缪尔·亚当斯是波士顿和整个殖民地民主激进派的领袖人物。他于1772年出生于波士顿的一个新兴资产阶级家庭,哈佛毕业生,是殖民地当时少有的高级知识分子之一。亚当斯对美国革命的贡献首先来自于他奠定了这场伟大的独立运动的理论基础,亚当斯依据洛克的“社会契约”论和卢梭的“天赋人权”说论证了殖民者对北美十三州通知的不合理性和殖民地脱离英国的必要性,可谓美国“独立运动之父”。亚当斯的另一贡献就是他把自己关于革命的独立观点,通过不懈持久的努力灌输到民众中去,点燃了革命之火。其中,从事新闻宣传活动是亚当斯和他的亲密战友们的主要工作方式。《波士顿公报》和“自由之子”组织是他的两个主要宣传阵地。从某种意义上说,整个北美十三州的殖民地独立运动的历史进程是在亚当斯等人的鼓动和操纵下展开的,英国殖民当局因此刻薄地称亚当斯等人为“木偶背后的提线人”。 2.约翰·迪金森 答:约翰·迪金森是殖民地温和派(辉格派)的代表人物。他是一位精明冷静、讲求实际、很受殖民地有产阶层推崇的著名律师,更多的从财产与经济利益的角度出发来考虑革命、独立、战争等重大问题。1767—1768年间迪金森在激进的《宾夕法尼亚纪事报》上连续发表的12篇题为“宾夕法尼亚——农人来信”的系列政论文章中有力地传播了他的政治、经济观点,论证了英国政府的一系列征税侵犯了殖民地人民的正当权利。除了“农人来信”系列政论文章以外,迪金森还在其他报刊上撰写文章反复宣传他的观点和意见,为革命准备了

充分的舆论。人们因此称誉他为“革命的笔杆子”。 3.詹姆斯·利文斯顿 答:詹姆斯·利文斯顿是北美大陆上公认的保皇派——希望继续凭借门第、财产、地位及传统进行殖民统治的集团的代表。他在1762年移民美洲,1773年各殖民地造反前夕,他创办了一份报纸,该报印刷精美、内容丰富、广告众多、影响颇大、行销殖民地各地甚至国外。利文斯顿是一个很有政治头脑的编辑,他思想保守、反对革命,采取了一种得当的编辑方针,高举客观、公正的旗帜,但讨论革命与独立等重大问题的结论却总是认为独立要不得,革命无道理。莱克星顿事件后,利文斯顿公开成了一个有党派性的报人。他把的报纸更名为《保皇公报》,其中充斥着对革命领袖们凭空捏造的攻击与污蔑,载满了反对革命的新闻和言论。《保皇公报》被殖民地人民公认为是“利文斯顿的说谎公报”。1783年,胜利了的纽约市独立派政府封闭了《保皇公报》,同其他被迫离开美国的保皇党人不同,利文斯顿继续留在纽约经营一家书店,直到1802年默默病逝。 4.托马斯·潘恩 答:托马斯·潘恩是殖民地一位出色的革命宣传鼓动家,他最早的一篇出色的鼓动文章就是1776年1月出版发行的名扬青史的宣传小册子——《常识》。在《常识》中,潘恩猛烈地抨击了英国政府的暴政,控诉了英国暴虐的殖民压迫,严厉批判了英国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的腐朽凶残,坚决主张北美十三州殖民地同英国分离独立、建立共和政体,号召人民为此拿起武器。在这本小册子的影响下,在随之而来的斗争中,独立的浪潮终于汇成滚滚洪流不可阻挡。《危机》是托马斯·潘恩写出的另一本著名的系列文章小册子,出版后立即被各殖民地爱国报刊纷纷转载并马上在广大的民众中广泛流传开来。此后,一直到战争结束,每每在

外国教育史复习提纲.docx

外国教育史教程复习提纲第一编古代教育史 第一章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 1、古巴比伦:文字载体:楔形文字 教育机构:泥板书舍 2、古埃及:世界上最早的字母:古国王时代发明的24个辅音字母 学校类型:宫廷学校(培养治国人才) 僧侣学校(着重科学技术教育) 职官学校(培养专项工作的官员) 文士学校(培养熟练运用文字、从事书写及计算工作的人) 3、古印度:婆罗门教育机构:古儒学校; 主要教学内容:核心任务:维持种姓压迫,培养宗教意识 内容:《吠陀经》 教学形式:公元前9世纪前,以家庭教育为主,完全靠背诵 公元前8世纪后,古儒学校 教学方法:口授、体罚、导生制 佛教教育发对婆罗门时期种姓制度,提倡众生平等。寺院不仅是一种教育机构, 也是一种学术机构 婆罗门教育与佛教教育的比较: 区别:婆罗门教育是一种私立的教育,教师均由婆罗门担任,教育对象多为婆罗门子弟,故教育带有强烈的贵族性,教育方法采用口授法及导师制; 佛教教育则是依傍于寺院的教育,教师均由佛教僧侣担任,教育对象较为广泛, 故 教育带有平民性,教育方法把教授、讲解及个人钻研经典相结合。 共同点:①教育目的与人生目的的同一,主要是一种道徳陶冶,使每个人都能稳步减少乃致彻底摒除尘世迷惑,使自己的精神或灵魂“得救”或“解脱”。 ②其内容大多是消极的、遁世的,缺乏积极的因素。 ③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印度社会的变革,也阻碍了科学的发展。 ※久古代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特点: ①作为世界文化的摇篮,东方产生了最早的科学知识、文字以及学校教育; ②各国(或不同地区)的教育及不同时期的教育各有其特征; ③教育内容较丰富; ④与教育内容繁复相应,教育机构种类繁多,形态各殊,有助于满足不同统治阶层的需 要,既具有森严等级性,也具有强大适应力; ⑤各国通过丰富的教育实践,在教育方法上不乏创新之举,但总的来说,教学方法简 单,体罚盛行,实行个别教育,尚未形成正规的教学组织形式; ⑥知识常常成为统治阶级的专利; ⑦文明及文化的教育甚为古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