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油画赏析《辽沈战役

经典油画赏析《辽沈战役
经典油画赏析《辽沈战役

经典油画赏析《辽沈战役·攻克锦州》

【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系列】

经典油画赏析《辽沈战役·攻克锦州》

等《辽沈战役路攻克锦州》"

name="image_operate_47731311575638437" alt="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系列(十三):宋惠民等《辽沈战役路攻克锦州》"

src="https://www.360docs.net/doc/7211443276.html,/DownloadImg/2013/05/1010/3 2230773_1" width="690" height="350"

action-data="https://www.360docs.net/doc/7211443276.html,/DownloadImg/2013/0 5/1010/32230773_1" action-type="show-slide"

action-type="show-slide"

action-data="http%3A%2F%https://www.360docs.net/doc/7211443276.html,%2Fmiddle%2F51 164a1ega8dec14ac753%26690"

real_src="https://www.360docs.net/doc/7211443276.html,/DownloadImg/2013/05/1 010/32230773_1">油画:《辽沈战役·攻克锦州》

作者:宋惠民陈建军张鸿伟李武

王希奇曹庆棠付巍巍

材质:画布油彩

规格:235x455cm

创作年代:2009年

油画《辽沈战役·攻克锦州》中,或中弹或牺牲或冲锋或匍匐的战士在红旗的指引下,讴歌了一曲震撼人心的战歌。该作由宋惠民、陈建军、张鸿伟、傅巍共同完成,宋惠民说:“我们觉得画面色彩不要太华丽,力求单纯,想象中应该是像一部老电影,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斯皮尔伯格在《辛德勒名单》中使用的那一点珍贵的红色,鲜艳的红旗饱经战火,在枪林弹雨中引领战士们冲上城头。”

作者之一宋惠民说:1986年,包括孙浩在内,我们有很多人一起创作《辽沈战役》,在这个过程中对材料的搜集已经很充分,因此可以把握着历史事件,关键问题在于怎么画。辽沈战役是解放战争的第一次大战役,交战双方都伤亡惨重。表现战役的绘画总要是从气势和场面来表达,但每次听的意见都说这有点像宣传画。于是我们把场面压缩,整个的着眼点还是战争的残酷。

油画:《辽沈战役·攻克锦州》局部画面

等《辽沈战役路攻克锦州》"

name="image_operate_74431311575618218" alt="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系列(十三):宋惠民等《辽沈战役路攻克锦州》"

src="https://www.360docs.net/doc/7211443276.html,/DownloadImg/2013/05/1010/3 2230773_2" width="690" height="457"

real_src="https://www.360docs.net/doc/7211443276.html,/DownloadImg/2013/05/1 010/32230773_2">

油画:《辽沈战役·攻克锦州》局部之一等《辽沈战役路攻克锦州》" alt="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系列(十三):宋惠民等《辽沈战役路攻克锦州》"

src="https://www.360docs.net/doc/7211443276.html,/DownloadImg/2013/05/1010/3 2230773_3" width="690" height="457"

real_src="https://www.360docs.net/doc/7211443276.html,/DownloadImg/2013/05/1 010/32230773_3">

油画:《辽沈战役·攻克锦州》局部之二等《辽沈战役路攻克锦州》" name="image_operate_20071311575650000" alt="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系列(十三):宋惠民等《辽沈战役路攻克锦州》"

src="https://www.360docs.net/doc/7211443276.html,/DownloadImg/2013/05/1010/3 2230773_4" width="690" height="457"

action-data="https://www.360docs.net/doc/7211443276.html,/DownloadImg/2013/0

5/1010/32230773_4" action-type="show-slide"

real_src="https://www.360docs.net/doc/7211443276.html,/DownloadImg/2013/05/1 010/32230773_4">油画:《辽沈战役·攻克锦州》局部之三王希奇曹庆棠付巍巍2009年作

油画《攻克锦州》

作者:任梦璋张洪赞李树基广廷渤

画幅:452×167厘米

1969年作

(翻拍:咱阅藏的军博《红色记忆》画册)

翻拍:油画《攻克锦州》全图任梦璋张洪赞李树基广廷渤1969年作

翻拍:油画《攻克锦州》局部之一

翻拍:油画《攻克锦州》局部之二

翻拍:油画《攻克锦州》局部之三

翻拍:油画《攻克锦州》局部之四

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人民解放军在辽宁省西部和沈阳、长春等地区向国民党军发起了战略决战的第一个战役——辽沈战役。战役分为三个阶段,历时52天,共歼敌47万人,解放了东北全境。其中攻克锦州为战役的第一阶段,也是整个战局的关键。人民解放军攻克锦州,完全截断了东北地区国民党军的陆上退路,形成了关门歼敌的有利态势,从而为夺取辽沈战役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基础。油画《攻克锦州》,展示了人民解放军以排山倒海之势,向锦州之敌发起攻击的情景。

油画《攻克锦州》,是一幅典型的战争场景绘画,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发扬了英雄主义的精神,用极端外化的情绪与动态,反映出我军为人民的解放事业英勇善战的光辉形象。作者为了增强画面的气魄和感染力,构图在横向上尽量展开,人物整体组合如离弦之箭,箭端是左侧先锋战士的刺刀尖。二十几个主体人物,造型非常讲究,各个生龙活虎。那些经过反复比较、提炼的动态和神情,既有现场的紧张性和紧迫感,又带有深刻的时代印记。右侧一组处在城墙暗影里的战士刻画得尤为出彩,如额头缠着绷带,怒视前方,端

着刺刀躬身冲击的英俊战士;停步侧身,右手紧握手雷弹,嘴衔拉环的投弹能手等,这些战术动作准确、停顿瞬间颇具美感和力度的姿态,几乎成为同类题材中的样板形象。另外,从解放军的装束上,也能反映我军的逐步壮大,那些考据严谨、刻画准确的单兵装备和武器,甚至能够经得起军事发烧友们的反复玩味。画面中心挥手下达命令的指挥员,仍然带有戏剧化的说明意味,他近旁的旗手和身后挺胸吹号的司号员,是画面中重要的形象符号。背景残破的城墙硝烟,以及硝烟笼罩下厮杀的人群,炮弹掀起的气浪,把画面的气氛引向了高潮。作品具有摧枯拉朽的震撼力量。

【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系列】

油画:《平津战役.会师金汤桥》

油画:《平津战役-会师金汤桥》

作者:孙立新白展望窦红

材质:画布油彩

规格:220cm×450cm

创作年代:2009年

收藏:中国美术馆油画《平津战役-会师金汤桥》赏析

孙立新、白展望、窦红合作的《平津战役》选取了会师金汤桥的场景,孙立新表示,入选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战争题材很多,因此不想重复类似的战争场面。“会师金汤桥是平津战役最出彩之处。”

1949年1月2日,东北野战军天津前线指挥部召开了作战会议,根据天津的地形和守敌布防特点,前线总指挥刘亚楼部署了“东西对进,拦腰切断,先南后北,先割后围,各个击破”的作战方针。东西对进的会师地点就是以金汤桥为中心的海河上下游地区。1949年1月14日上午10时,人民解放军从东西南三个方向向国民党守军发起总攻击,打响了解放天津的战役。经过一番激战,在突破外围城防后,于15日凌晨5时30分,东西对进的人民解放军在金汤桥会师,鲜艳的红旗插上了桥头,完成了“拦腰斩断”的作战目标,切断了国民党守军的南北联系,打乱了其作战部署,彻底动摇了国民党守军的信心。人民解放军胜利会师于金汤桥成为全歼守敌的关键,天津解放为促成北平的和平解放奠定了基础。

为了搜集历史资料,孙立新、白展望、窦红多次前往天津的平津战役纪念馆。找一个与众不同的画面切入点,也让他们煞费苦心。从现有的画面形式来说,与其他描述平津战役的历史画相比,还是很有新鲜感。

《平津战役——会师金汤桥》有两个重点,平津战役基

本消灭了国民党的武装力量,让人们看到了新中国成立的曙光,所以画面选取人民解放军在清晨会师的场景。从绘画语言来说,清晨的阳光富有节奏感,铁桥结构和会师队伍,能营造出宏大场面。此外,过去会师题材的历史画大多是欢快场面,过于泛化,而《平津战役——会师金汤桥》则希望呈现残酷战争之后的会师场面,而不仅仅是两支队伍简单汇聚在一起。这种处理手法需要对人物的造型、服装、环境、战火硝烟都有细致入微的呈现。孙立新表示,他们创作的会师场景不是简单的欢笑,战士脸上的伤口、战士负伤的画面都要画出来,以此表明胜利的来之不易。最后的定稿不仅要增加艺术上的感染力,更要对历史画的理解表现出一定的深度。

目前,该作品在画布上的素描稿已经完成,还需对画面结构做些微调才能上色。三位作者力图营造浑然一体的画面效果——阳光照在钢桥和战士们身上,画面上有大片阴影对比,战士们兴奋地拥抱在一起,远处硝烟升起,给人一种热气腾腾的感觉。尽管要画成大画面,但细节也不能疏漏,战士们的面部表情、受伤的情况,甚至戴着的绷带都要刻画到位。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三位画家做了选模特、画写生甚至把人们拉到桥上去拍摄等许多准备工作。孙立新表示,他们希望这幅画能接受历史的考验,达到隽永而耐人寻味的效果。

建于1906年的金汤桥,作为天津解放的历史见证,巍然屹立至今。根据构图的需要,《平津战役——会师金汤桥》对金汤桥的形象略微做了些夸张,因为如果照金汤桥的原比例去画,不能完全体现出平津战役的大场面,经过前几次的研讨,专家建议把金汤桥的比例放大,因为原来草图上的桥比例稍小,看上去架不起来那么多人,后来三位作者再次修改的时候把桥加宽,使得画面上的金汤桥比现实中更宏伟。

孙立新、白展望、窦红都是部队画家,曾多次创作军事题材的作品,他们对自己的军事题材创作要求不断提高,《平津战役——会师金汤桥》力求画得有别于从前,更有高度。以前有些画到了交付作品的时间,尽管不满意还是要交上去,而这幅画给了他们充裕的探讨修改的时间,准备工作做得很充分,尤其是专家观摩草图、提意见,对这幅画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至关重要。

油画《平津战役-会师金汤桥》局部画面(网络图片)以上29图:油画《平津战役-会师金汤桥》局部画面赏析

油画:《激战天津》

作者:刘天呈、张胜、邓乃容、孙建平

画幅:492×183厘米

1977年作品

(翻拍:咱阅藏的军博《红色记忆》画册)翻拍:油画《激战天津》全图492×183厘米刘天呈、张胜、邓乃容、孙建平1977年作

翻拍:油画《激战天津》局部之一

翻拍:油画《激战天津》局部之二

翻拍:油画《激战天津》局部之三

翻拍:油画《激战天津》局部之四

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东北、华北人民解放军发起平津战役,经过64天紧张激烈的战斗,共歼灭国民党军52万余人。其中,天津战役是整个战役最紧张、最激烈的一仗,共歼灭国民党军13万余人,俘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天津的解放,使北平守敌25万余人陷于绝境,从而为北平的和平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油画《激战天津》,反映了人民解放军面对坚固设防,重兵把守的天津城,发扬敢打必胜的精神,誓把敌人干净彻底消灭的激战场面。

油画《激战天津》表现的是在夜幕下,我军为完成拦腰斩断敌军的战略计划,在碉堡工事坚固的金汤桥头与敌人激战的情形。作者在如何表现近战、夜战方面下了很大工夫。因为重点是表现桥头争夺战,因此,作者对现实中相对狭窄的空间作了些许夸张调整。为了更好地展开画面和表达主

题,作者用宽影幕式的构图,把金汤桥引桥铁架纳入画面,并以桥上一辆燃烧的装甲车的火焰作为画面的主要光源。前景横置在废墟中的敌军尸体,在以往的战争画中不大常见,这对体现战场的激烈性、真实性和残酷性起到了一定的视觉刺激作用。由于作者经过学院的严格训练,在结构画面、塑造人物、协调场景、透视处理等技术细节方面,显得胸有成竹,表达准确深入。使这个颇难驾御的场面显得更加真实,气氛显得更加激烈。主体人物强烈的明暗对比、夜幕下大面积暗部景物的微妙变化、铁桥的质感、背景城市略带神秘的面貌、雾一样的海河水和直冲云天的浓重硝烟,都值得观众去细细品味和观赏。

油画:《和平解放北平》

作者:邓家驹、沈尧伊、张汝为、吴长江

画幅:371×214厘米

1977年作品

(翻拍:咱阅藏的军博《红色记忆》画册)

翻拍:油画《和平解放北平》371×214厘米邓家驹、沈尧伊、张汝为、吴长江1977年作

翻拍:油画《和平解放北平》局部之一

翻拍:油画《和平解放北平》局部之二

翻拍:油画《和平解放北平》局部之三

天津解放后,孤守北平的国民党军傅作义部25万人已完全陷于绝境。为了保护这座驰名世界的文化古城免遭战争破坏,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力争以和平方式解放北平。在90万人民解放军兵临城下的震慑下,在北平地下党的耐心工作和北平许多开明人士的敦促下,国民党华北“剿总”总司令傅作义接受了解放军提出的和平条件,并于1949年1月21日,签订了《关于和平解决北平问题的协议》。31日,人民解放军浩浩荡荡进驻北平城,北平宣告和平解放,平津战役利结束。油画《北平和平解放》,反映北平和平解放后,成了欢乐的海洋,市民兴高采烈,欢迎人民解放军进入北平城的情景

油画《和平解放北平》,将进城的一些经典场景和情节集中在一个统一的时空里,从左至右分别是:威武的骑兵队列,受勋的英雄连队走在步兵队伍前列,队列之间的两辆坦克车的炮塔上,分别是手持毛泽东、朱德像的士兵和群众,铺有车轨的道路两旁,是燃放鞭炮、高呼口号、载歌载舞的各界欢迎群众,两边电线杆横拉的大幅标语和正阳门城楼上欢庆的彩旗,将胜利的喜悦推向了顶点。其中的几组形象颇

具点睛之意:如一位白发老妪与一位指挥员相拥在一起,盼望之情清晰可见;一位背对观众的老年知识分子,双手举过头顶作鼓掌状,拥戴之意呼之欲出;两名欢天喜地的报童,手拿标语高举红五星,欢快之意溢于言表。驾驭众多人物的大场面,必须既有整体的氛围和气势,又有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的细节。这幅作品在这两个方面处理得非常到位,清楚明确地交代了地点事件,营造的气氛也十分热烈,众多人物的塑造不概念、有节奏,构图疏密结合,舒朗大方,成功地记录、反映了古都的和平解放给人们带来的喜悦和欢欣。

油画《淮海战役》晏阳作局部之一(网络图片)

油画《淮海战役》晏阳作局部之二网络图片)

油画《决战淮海》骆根兴作(网络图片)

翻拍咱珍藏杂志画页:油画《淮海战役》全图陈其赵光涛陈坚魏楚予作

翻拍:画页《淮海战役》局部之一翻拍画页“《淮海战役》局部之二

油画:《节节胜利》

作者:张洪祥、崔森林

画幅:328×202厘米

1977年作品

(翻拍:咱阅藏的军博《红色记忆》画册)翻拍:油画《节节胜利》全图328×202厘米张洪祥、崔森林1977年作

翻拍:油画《节节胜利》局部之一翻拍:油画《节节胜利》局部之二

翻拍:油画《节节胜利》局部之三

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发起了淮海战役,历时66天,共歼敌55.5万余人。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战略决战三大战役中起承前启后作用的第二个大战役,也是三大战役中战场兵力敌占相对优势的情况下进行的一次大决战。淮海战役的胜利,使长江以北的华东、中原地区基本上得到了解放。前方战场节节胜利,捷报频传,给后方解放区人民群众以巨大鼓舞,掀起了努力生产,踊跃参军参战,积极支援前线的热潮,为人民解放战争提供了强大的人力、物力保证,有力地推动了战争的胜利发展。淮海战役胜利后,陈毅曾满怀深情地说:“淮海

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精彩地概括了人民群众在革命战争中的巨大作用。油画《节节胜利》,表现了后方人民群众在前方人民解放军取得节节胜利消息的

鼓舞下,踊跃支前的情景。

油画《节节胜利》选择前线捷报传来,人们聚集在村头打谷场聆听喜讯的场景来展开。晴朗的天空下,妇救会正组织留村的妇幼和老人做军鞋、碾米磨面、筹备物资。区干部带回了前线节节胜利的消息,妇救会主任放下手中正在装袋的军粮,兴奋地念着捷报;周围的乡亲也被这些令人振奋的消息所吸引,纷纷围拢过来;由男人们组成的支前小车队和担架队,也暂时放下手中的活计,满心欢喜地听着从前线传来的好消息。作品构图朴实自然,具有浓厚的沂蒙风情,人物的打扮、装束具有地域特征,人物的精神面貌淳朴、阳光。位居画中的读报姑娘和中年妇女,右侧身背幼儿驻足仰面的女孩背影,长辫姑娘腰挎簸箕侧身凝听的妩媚身姿,左侧树阴下穿针引线的大嫂等女性形象,不论是正面、侧面或是背影,都刻画得个性分明,楚楚动人。作品正是通过这些具体生动的形象和情节,将“解放区的天是晴朗的天”,“军民鱼水一家亲”的意境十分充分地传达出来。

油画:《一九四九》白展望作(网络图片)

油画:《攻占总统府》

作者:陈逸飞魏景

1977年作品

(翻拍:咱阅藏的军博《红色记忆》画册)

《攻占总统府》是著名画家陈逸飞、魏景山于1977年合作创作的革命油画。该画展现了宏大的历史场面,塑造了一组不同年龄、不同经历和性格的普通战士群像。威武的战士们向红旗行注目礼,广阔的背景硝烟弥漫,人民解放军的洪流势如破竹、冲进总统府,直捣敌人的老巢。画面具有浓郁历史感和使命感。形象的真实性、独特的表现魅力和审美追求交织在一起,使其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它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成就,在中国油画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翻拍:油画《攻占总统府》局部之一

翻拍:油画《攻占总统府》局部之二翻拍:油画《攻占总统府》局部之三翻拍:油画《攻占总统府》局部之四翻拍:油画《攻占总统府》局部之五翻拍:油画《攻占总统府》局部之六

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一举越过长江天堑,势如破竹,向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及长江以南发起攻击,荡涤尘埃。23日,南京宣告解放。人民解放军第八兵团一部攻占国民党总统府。解放军战士迅速登上总统府楼顶,将一面鲜

艳的红旗高高升起。至此,统治中国22年之久的蒋介石国民党政府宣告灭亡。油画《攻占总统府》,寓意着一个旧政权被踩于脚下,将一去不复返;而一个新政权,随着冉冉升起的红旗,即将诞生。

油画《占领总统府》,构图的视平线定得较高,既便于塑造主体的人物形象,又能在背景上展现宏大的场面,可将远处的钟山和南京城的建筑尽收眼底。画面着力塑造了一组不同年龄、经历和性格的普通战士群像,宛如一座士兵的丰碑。处在中心的那一位是身经百战、老练精悍的战士,他扯下了千疮百孔的国民党旗,正挥臂展开红旗准备升上高空,面对着阳光下鲜血染红的旗帜,老战士禁不往热泪夺眶而出;指挥员伸出戴着手表的手腕,为的是记住这令人难忘的时刻;司号员已记不清多少次吹响过胜利的号声,现在他激动地脱下军帽,目不转睛地向红旗致以最崇高的敬礼;处在画面最前方的小战士,双手紧握步枪昂首挺立,威武地向红旗行注目礼;画面右方的一个战士,额前还留着昔日出生入死的弹片,今天他抑制不住兴奋的心情,回头召唤同伴们赶快上来参加这个胜利的盛典,左侧的一队战士,一面往上冲,一面为迎风飘扬的红旗而欢呼;广阔的背景硝烟弥漫,人民解放军的洪流势如破竹,冲进总统府,直捣敌人的老巢。画面浓郁的历史感,形象的真实性,油画独特的表现魅力与英雄主义理想和审美追求交织在一起,其社会影响和艺术成就

在中国油画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激情阅赏解放战争三大战役震撼军旅油画作品

永恒颂扬人民军队英勇奋战卓越战功革命精神!(注:本人从小以来就极为爱好美术绘画尤其是军旅油画作品,特颇为费劲地从网络收集整理、并翻拍咱阅藏书刊画作精心汇编本组图帖,谨向这些军旅油画作者们深表敬意和谢意;拍摄相机为尼康D90(16-85VR镜头)。遗憾新浪博客发图画幅较小,实在影响视觉效果也!)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中外美术经典作品赏析作业

不管是富于意向性的中国山水画,还是善用明快色彩的西方油画都给我们提供了一扇通往美的世界的大门。在欣赏完中国与外国的美术作品后我不经问自己我得到了什麽?粗看之下中外美术绘画作品只是在给我们展示一幅幅山水和人物,并没有向我们展示任何其他的东西,但细想之下我们就会发现那些超越作品单纯表现之外的含义。那不仅仅在是一幅幅的山水和人物,而是整个世界甚至是无所不包的宇宙了。通过美术作品的欣赏我发现了以往经常被我们忽视的那些东西,以下就是我的一些感受。 众所周知,美术的鉴赏是运用感知、记忆、经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而获得审美享受和美术知识的过程。我之所以选了中外美术经典作品赏析这门课其实原因很简单,我自小非常喜欢美术方面的东西,对这些看似神秘的艺术形态十分好奇,很想从这课程当中得到一些艺术的知识与熏陶。记得曾经看过一幅油画,画面上描述了优美的风景,当时只是觉得那很美,想要表达些什麽但却又不知如何说起。后来在上完这门课之后我才发现原来我看过的那幅作品竟是西方最著名的风景画的代表,作者就是法国巴比松画派的代表人物让·巴蒂斯特·卡米耶·柯罗,而这幅作品就是他的《孟特芳丹的回忆》。我尝试着用我在这门课上的心得来再次欣赏这幅作品时,从整幅作品的构图、基调、色彩和透视技巧等方面来再次欣赏,我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感受,整幅作品是那样的动人和生动,柔和的颜色充斥于整个画面,渐渐的我仿佛融到了画面之中许久不能自拔,我想这就是美术的魅力之所在吧。当然我懂的还不是很多,但我能稍微懂得作者的心情与这幅画所要表达的感情,这就是我最大的收获了。 在我看来美术作品的最终意义,就在于使我们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善,从而使我们的身心在欣赏美术作品的同时得到和谐发展,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自身得到美化。犹如一首淡淡的歌一般,美术已经渐渐的融进了我的身体之中了,它给我的身体带来了养料,在欣赏时我可以完全的投入其中暂时不去思考现实之中的种种不快,美术就是拥有这种令人痴迷的魅力。最后感谢胡老师您了,是你带着我们进入了美的世界并用语言教会了我们如何去发现美的事物。谢谢!

世界上最名贵的20幅油画赏析

一、《蒙娜·丽莎》——达·芬奇 这幅肖像花了达.芬奇四年的时间,当他完成这幅肖像之后,不愿把它交给佐贡多(富商,蒙娜.丽莎的丈夫)或其他任何人。当他受到法国国王的邀请时,便带着这幅肖像离开意大利去了法国。达.芬奇是在法国去世的,这就是为什么《蒙娜.丽莎》这幅画在法国的缘故。

多少世纪来,人们一直在谈论她那神秘的微笑,她的微笑的确神秘:它似乎在变化。不同的观者或在不同的时间去看,感受似乎都不同。有时觉得她笑得舒畅温柔,有时又显得严肃,有时象是略含哀伤,有时甚至显出讥嘲和揶揄。 在一幅画中,光线的变化不能象在雕塑中产生那样大的差别。但在蒙娜.丽莎的脸上,微暗的阴影时陷时现,为她 的双眼与唇部披上了一层面纱。而人的笑容主要表现在眼角和嘴角上,达.芬奇却偏把这些部位画得若隐若现,没有明 确的界线,因此才会有这令人捉摸不定的?神秘的微笑?。 关于这幅画有一个故事。达.芬奇在为蒙娜.丽莎绘画时,请了位乐师在她旁边弹奏,以便她能象个模特儿那样耐心平静地坐着。她眼中的神情告诉我们她正在倾听。而现在,如果我们看她那双美丽的手,并把它们与她的脸联在一起考虑,我们会觉得那神情更诚挚。她的右手轻轻地放在左手上,中指根本没有任何依托,我们感到它正和着音乐的节奏轻轻地打着拍子。

当我们看着这幅如此逼真的肖像画背后的景色,我们会为那不真实的背景吃惊。山峰、道路、小桥、流水都在一种梦幻般、飘拂不定的气氛里出现,仿佛以此证明蒙娜.丽莎 的思绪沉浸在一个梦的世界里。 二、《最后的晚餐》——达·芬奇 在庆祝逾越节的前夜,耶稣和他的十二门徒坐在餐桌旁,共进庆祝逾越节的一顿晚餐,餐桌旁共十三人,这是他们在 一起吃的最后一顿晚餐。

古典油画间接画法

欧洲古典写实风格油画一般是指欧洲14世纪的文艺复兴的初期到19世纪的法国新古典主义阶段的写实画风,这是欧洲持续时间最长的主流绘画风格。古典写实风格的油画总体上以严谨的写实造型为主,色彩上强调固有色,使用的主要技法是古典多层透明画法和多层混合画法。 古典间接画法又称多层透明画法,历史悠久,是欧洲传统绘画的古老方法。欧洲丹陪拉绘画技法和早期油画普遍采用这种绘画方法。它是利用树脂光油的透明性和干燥速度快的优点,把一层颜色单独罩染在另一层颜色上,下层颜色与上层颜色通过光线折射的物理混合产生另外一种颜色,使我们看到的颜色其实是一种视觉上的混合,犹如多层有色的透明玻璃叠放在一起。所以欧洲古典间接画法指的是作画过程中造型也色彩相分离。 早期油画透明技法是单线勾勒轮廓定稿后,用单色塑造明暗关系,再用简单的透明颜色平涂罩染,这也是最基本的间接画法,后来随着明暗关系和造型技术的进步和成熟,逐渐发展成为用单一颜色做完整素描,最后罩染一遍或多遍透明颜色的绘画技法。古典写实风格的油画强调再现和造型的写实性和严谨性,无论是一次还是多次的色彩罩染都要服从于形体和造型。透明画法的最大特点是把型的塑造和色的罩染相分离,这样就可以从容地集中精力把造型解决好后在考虑色彩问题。因此创作的稿子造型要准确、肯定、严谨,避免罩染时再去修改形体。 油画间接画法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分别是提白罩染法和塑造

罩染法。提白罩染法是在画面定稿后作一中间色层,中间色层可以根据画面需要处理,并在中间层上用半透明或不透明的白色从画面的亮部画起进行提白塑造形体。形体要尽量保证暗部的透明性,根据需要暗部可以适当加深。提亮完成的画面黑白层次要强烈一些,整体效果要完整,待干后,用半透明或透明色在型体上进行罩染。这样丰富的画面形体和统一的色彩关系才产生了间接画法特有的质感和和谐的美感,透明、含蓄、晶莹,作画过程中提白是为了造型,罩染是为了解决色彩。这种方法是不透明色的提白与透明色的罩染交替进行的,从而获得造型和色彩的严谨与深入。 塑造罩染法是在画面定稿后用单色在白色画底或有色底上进行型体的塑造,但画面的色彩和明暗对比要为后期罩染留有余地,整个画面的明暗关系要比正常的黑白灰浅一度。画面塑造好后,最后通过罩染使画面深入完善,也使罩染前较亮的部分通过颜色的反复罩染达到视觉合适的程度。这种方法也是塑造与罩染前后分离,色彩由透明、半透明与不透明色层共同完成。当然,不同时期或同一时期不同艺术家,由于审美趣味的不同对间接画法的运用也不相同,也不是简单的按一种方式来规定完成。它们的共同特征表现为造型与色彩分开进行处理,通过多次透明与不透明色层的反复重叠、渗透而获得最后的视觉混合。因此,它不是一次性的直接画出物象的型体和色彩,而是多次的多层的,间接的完成工作。

欧洲古典主义女性人物油画作品欣赏

法国的保留下来的艺术珍品,尤其是看到整个欧洲历来的艺术大师在人生起伏中留下的心血作品,心情是很激动的,这是艺术之间一种能产生共鸣的文化激情碰撞吧,虽不同地域和不同的历史文化意识形态,但国画、书法、油画给人的震撼是一样的。 摩尔人物油画《四重奏:一个画家对音乐艺术的赞颂》,1868年 画布油画,61×88.30厘米阿尔伯特·约瑟夫·摩尔英国,1841―1893年 摩尔出生在约克郡一个著名的艺术家庭。父亲威廉·摩尔和哥哥亨利·摩尔(1831―1895,著名风景画家)引导他走上了艺术创作的道路。19世纪五十年代,他到了伦敦,先在肯辛顿艺术学校学习,后考入英国皇家学院,1860年前往巴黎和罗马深造。渐渐地,摩尔形成了着色轻柔,线条细腻的独特风格,在维多利亚时代的画家中也显得十分突出。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以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休闲人物为主人公,人物形象明显受到希腊风格的影响。

《四重奏:一个画家对音乐艺术的赞颂》展示了19世纪六、七十年代摩尔艺术创作的多样性,充分表现了他在调理线条和色彩搭配上的巨大创造力。这幅作品在寻求音乐与美术之间的联想的同时,把沃尔特·佩特称之为“音乐的特性”的东西用绘画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画面上并没有明示出音乐家们与听众之间存在着什么联系,更看不出四位演奏家有什么特别之处。把现代乐器画进作品里,目的是为了避免观众“较真儿”,同时又把画家为了突出作品时代性的意图表现了出来。 欧洲古典主义人物油画《海边捡拾鹅卵石的希腊女孩》,1871年 画布油画,84×129.50厘米弗雷德里克·莱顿英国,1830―1896年 《海边捡拾鹅卵石的希腊女孩》1871年在英国皇家学院画廊第一次展出,这意味着画家莱顿朝着开创古典题材的创作道路迈出了第一步,也是对这位画家解决构图比例的高超技艺的一次总结。画中四个女人

精选赏析 ---那些经典的水彩画

精选赏析---那些经典的水彩画 本文对具体的每一幅画做了些讲评。准确地说,是自己的一点学习心得。不妥处望批评指正。我的信条是:讲错了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往外讲。而更可怕的是讲不出“自己的话”,因为平日里不注意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总喜欢人云亦云。画画的人只会翻书本,抄别人的结论,那你自己的眼睛和脑子干什么用?从这个意义上讲,有自己的观点,并敢亮自己观点的人都是英雄。学习绘画是个很复杂的事情,它和搞科学有很大差别,这里面有许多不确定点,不大容易说清楚。特别当我们脱离开具体的绘画,而去空对空地谈一些“美术理论”时,总是白白浪费时间而毫无收获。因此我主张:把我们的眼、脑集中在一张张优秀的绘画上,即对具体的绘画,从各种不同的角度,交流各种不同看法和认识,其结果,定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的。温斯洛·厚莫(1836-1910)(美国) 每一幅好的作品都有一个合适的色调,但有时画家会特别强调色调。该画就是以色调取胜——浅紫灰偏黄色调。首先,画面层次分明:远山、天空及它们的倒影为浅色调;中间的山丘及倒影为灰色调;前面小船为黑色调。而水中两条纯白的波浪顿使灰色调明快起来。在色彩的处理上,灰色调中的

变化肯定是微妙的:与远山、天空对应的倒影绝非仅是深浅虚实的变化,更加重要的是色彩冷暖的变化:倒影略暖。 温斯洛·厚莫(1836-1910)(美国) 这一幅,画家同样特别强调色调。但这幅深紫灰色调传达出了一种紧迫感——山雨欲来,清风乍起,我们的心为之一颤! 看哪!天空中乌云翻滚——纷乱的笔触起了作用。水中亮部的波纹告诉我们,风已经吹过来了。隐约有雷声。远山从右至左渐变为群青色,很真实。近处树林及其倒影不是一块死黑,有微妙的冷暖变化,整个倒影略浅些。向左疾驶的小船增加了画面的动感。再过十分钟,雨丝将从天而降。 带水纹的水面画得成功,是因为有:水中亮部的波纹、向左疾驶的小船及其带起的一条亮的波纹、左侧山与水相接处的几点代表水纹的亮点,及右侧岸边的那条水纹——这几处画家是很“经心”的。乌云翻滚的天空,我个人认为,笔触如果再细腻些,乌云的层次再多些,整幅画的效果会更好。必竟乌云要比水“软”些。我还是很喜欢这幅画的! 感谢美国人民,为我们孕育了伟大的画家温斯洛·厚莫。久居干旱的北京,我喜欢阴雨天气,更喜欢暴风雨前的氛围。

向日葵油画作品赏析

向日葵油画作品赏析 在欣赏一幅油画作品时,主要从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技巧两个方面来鉴赏.油画起源于西方,任何的油画作品都需要靠视觉形象来反映一定的思想内容. 一方面油画作品所塑造的形象,把观赏者带到了画家所反映的一个艺术境界之中,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共鸣,产生审美作用.另一方面观赏者又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认识和丰富了油画作品的内涵.对一幅油画作品的理解,不同人所理解的深度是不一样的,它同观赏者的素质条件相联系.优秀的油画作品所传达的思想内容,起到了陶冶人的情操, 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的作用关于艺术技巧上的鉴赏,要有对油画语言的认识和了解.油画的材料本身具有区别于水墨画版画、水彩的特点,这种材料之美是油画的一大特性. 技巧高超的作品体现在画家掌握了材料的特性熟练运用材料和工具来塑造形象.画面反映出了整体和局部的和谐关系,丰富和统一的对立关系. 《向日葵》是凡.高在法国南方时画的.南方阳光的灿烂令画

家狂喜,他用黄色画了一系列静物,来表达内心的感受,《向日葵》便是这时的代表作.画家以短暂的笔触把向日葵的黄色画得极其刺眼,每朵花如燃烧的火焰一般,细碎的花瓣和葵叶象火苗一样布满画面,整幅画尤如燃遍画布的火焰,显出画家狂热般的生命激情. 《向日葵》的色彩是用不同明度、不同纯度的黄色绘成的,黄色的背景,黄色的花瓶,黄色的花.深黄、浅黄、柠檬黄、橘黄、土黄,只用了少量的深绿和草绿画枝干和叶子, 配一点天蓝色的花蕊.凡高把色彩用绝了.他把黄色使用得如此动人,使黄色发挥出感人的魅力.你看空气中流动着金色的阳光,瓶中的向日葵生气勃勃地张开花瓣,尽情地吸着空气和阳光.饱吸了阳光的花朵似已融化在空气中,深黄、浅黄、柠檬黄、橘黄色的花辩,多么辉煌,多么灿烂夺目.凡高把心中全部的爱赋予可爱的向日葵,向日葵也为凡高吐出"爱的最强光"《向日葵》中注入的是凡高心中强烈的感情,令人震撼、令人感动,这就是《向日葵》所产生的魅力.他怀着强烈的感情不厌其烦地画他最喜欢的向日葵,强烈地表现画家对这一客观事物的主观感受.他擅长使用强烈的色调,充分发挥色彩的感情因素,使色彩成为他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这便是凡高艺术的重要特色. 植物油画素材:https://www.360docs.net/doc/7211443276.html,/img/98_679.aspx

100幅世界名画赏析

100幅世界名画赏析音乐:古诺--圣母颂

?世界绘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许多伟大的画家创造了不胜枚举的传世名画。这些名画极大的丰富了世界艺术宝库,也是留给人类的宝贵遗产。一个人在其一生中,应该欣赏、了解一些世界名画。从名画中,我们可以提高审美情趣,进而提升艺术修养,还可以学习到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从而优化知识结构。为了帮助读者在较短的时间里尽可能多的欣赏、了解世界名画,编者组织专家学者进行广泛,深入的讨论,最终选出100幅代表世界绘画最高成就的名画,辑录出本书。编者有机结合文字、图片、编写体例等要素,为读者打造一个彩色的、立体的、极具艺术魅力和文化魅力的阅读空间,使读者在轻松、愉悦的阅读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审美享受,想象空间和文化熏陶。 ——摘自《人一生要知道的100幅世界名画》一书

1./野牛图/洞窟岩画 ?画名:《野牛 图》 作者:马格德 林人(西班牙) 时间:距今约 1.5万年 类别:洞窟岩 画 尺幅:全长 195cm 收藏:西班牙, 阿尔塔米拉山 洞

2./捕禽图/陵墓壁画 ?名称:《捕禽 图》 出处:埃及底 比斯内巴蒙墓 出土 创作工夫:约 前1400 年 尺寸:高 81cm 类别:陵墓壁 画 收藏:英国, 伦敦,大英博 物馆 ?这幅壁画绘 制于古埃及新 王国时期一个 贵族——内巴 蒙的陵墓,描 画的是死去的 内巴蒙和妻子 儿女在河畔打 猎的情形。

3./渔夫/爱琴海地区壁画 ?名称:《渔夫》 创作时间:约前1500 年 类别:壁画 收藏:希腊,国立考古学 博物馆 ?一位年轻的捕鱼人手 里捏着捕获的海鱼。画面 表现方法朴实、简洁。当 时的爱琴海诸岛已与埃及、 两河流域有一定的交往, 因此在绘画上常常可见互 相间的影响。这幅作品中 人物的头和脚为侧面,人 体的上半身与眼睛却是正 面,无论人物的表情还是 身上的曲线,我们都会觉 得比严格遵守正面律的埃 及壁画优美得多

古典写实风格油画的材料与技法(下)

后期的古典写实油画较少使用单纯的透明罩色技法,一般是与多层混合技法结合起来使用。传统混合技法即多层技法,指在单纯透明技法基础上用坦培拉材料进行底层塑造和透明油色罩染结合、反复交替进行的技法,也属于间接画法。混合技法与透明技法的主要区别在于它是在一个中间色调的半透明底子上开始作画的,用坦培拉白色作形体塑造和透明油色罩染反复交替的方法进行,形成比单纯透明画法更为丰富厚实的形体与色彩关系。由于画布的有色底子,底色与透明油色的交互作用产生出微妙的中间“灰”色,与受光部响亮的透明色及暗部浓厚肯定的调子产生了对比。制作半透明有色底了的方法是在定稿了根据画面色调在润色光油中加入颜色如,浅赭色或土绿色等来罩出一个中间层次调子,形成一个浅浅的半透明底色,但这层颜色不能厚,透过半透明的颜色层应能看得出下面的画稿。然后趁湿时用坦培拉白色从受光部开始提亮,对形体进行塑造,用扇形笔将白色按形体结构向中间层次过渡。如果不用坦培拉白色颜料作底层塑造而改用油性颜料的话,即使是快干并偏瘦的颜料,底层色的干燥时间也会比较长。传统的技法在这一步用排线方法逐次进行以形成明确的层次。当底层造型部分色彩干后,再用透明媒介剂调和油画色均匀地罩上颜色。由于混合技法底子的中间层次为浅灰色,所以在罩色时要充分估计到,罩色后色相和明度的变化。用坦培拉白色塑造形体和以透明油色罩色这两个步骤往往要反复交替进行,直到呈现预期的形体和色彩效果为止。要注意的是,用坦培拉白色提亮可在湿的底色上画,而以透明色罩染则一定要等底色干透。

油画:穿棉衣的男子,画家:提香 以透明技法或多层混合技法为主的古典写实风格油画创作具有透明性好、色彩鲜亮和层次感强的特点,但缺点是由于形与色分开处理,两者容易出现不够协调的问题。而由于色彩以固有色为主,相对会比较单调,颜色也不如直接画法那样厚实。另外古典透明技法制作过程较长,容易注重制作程序而忽视画面节奏的联系和画家情绪表达的问题。 现代油画创作中的古典写实风格油画中透明画法大多与混合技法结合起来运用,也有比较多地采用直接画法先局部完成,然后再用透明技法进行罩染和润色。透明技法或混合技法都并

对油画《呐喊》的赏析

对油画《呐喊》的赏析 一、蒙克的个人经历和时代背景 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1863—1944)是二十世纪表现主义艺术先驱。童年父母双亡心理阴郁,使他早年作品多疾病与死亡主题。1892年起定居德国16年。他在忧郁、惊恐的精神控制下,以扭曲的线型图式表现他眼中的悲惨人生,对德国表现主义艺术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成为“桥派”画家领袖。 蒙克多以生命、死亡、恋爱、恐怖和寂寞等为题材,用对比强烈的线条、色块、简洁概括夸张的造型,抒发自己的感受和情绪;他的画风是德国和中欧的表现主义形成的前奏。蒙克一直想表现人物的内心的心理状态,出现在他画中的人物呈现了最能表现这种状态的姿势,这种安排让蒙克的画带来一种好像人物、空气、记忆、动作和时间在一霎刹那间凝固的感觉,那也许正是人物内心活动达到顶峰的一瞬间。 1890年,他开始创作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系列油画作品“生命组画”。基本主题为讴歌“生命、爱情和死亡”,采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揭示了人类“世纪末”的忧虑与恐惧。 蒙克的母亲在1868年死于肺结核,母亲过世后年幼的蒙克由父亲单独抚养。其父患有精神疾病,他向孩子们灌输了对地狱根深蒂固的恐惧观念,他一再告诉孩子,如果他们在任何情况下以任何方式犯罪,就会注定被投入地狱,没有任何宽恕的机会。父亲在蒙克青年期去世(1889年),另一个兄弟和蒙克最喜欢的姐姐苏菲在1877年也死了。蒙克的一个妹妹在小时候就被诊断出患有精神病,蒙克自己也是体弱多病。在五个兄弟姐妹中,只有兄弟安德烈结过婚,但婚后不过数月也过世了。眼见双亲和手足接二连三地死去,严重打击了蒙克的精神与情绪,接踵而至的悲伤对其是深度的精神折磨。因此,死亡烙印在他年轻而敏感的心灵深处,这大概就是为什么蒙克的作品呈现压抑且悲观的原因。蒙克在晚年说到:“病魔、疯狂和死亡是围绕我摇篮的天使,且持续的伴随我一生。” 二、对《呐喊》的解读 蒙克1893年所作的油画《呐喊》,是这套组画中最为强烈和最富刺激性的一幅,也是他重要代表作品之一。在这幅画上,蒙克以极度夸张的笔法,描绘了一个变了形的尖叫的人物形象,把人类极端的孤独和苦闷,以及那种在无垠宇宙面前的恐惧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蒙克自己曾叙述了这幅画的由来: “一天晚上我沿着小路漫步——路的一边是城市,另一边在我的下方是峡湾。我又累又病,停步朝峡湾那一边眺望——太阳正落山——云被染得红红的,象血一样。

古典油画的透明画法

古典油画的透明画法 油画作为一种独立的画种最早是由西方的艺术家们不断的探索研究而形成,从古到今风格多变.但最美最经典的仍然是最初唯美而又严谨的古典主义油画,也是最喜欢的绘画风格,它具有一定的程式规范.文章从古典油画的透明画法作为切入点来进行剖析. 一、素描初稿。透明画法主要依赖于清晰、成功的单色底画;;素描。在这个阶段,可以用任何素描媒介;;炭条、色粉笔等清楚地确定一个可填充底色的框架;;素描稿。之后,喷一层发胶或上光油。 二、纯灰画法。一般用白色与黑色调和的灰色作画,也可用赭石或褐色与白色调和。基本要求是反差强烈的明暗层次,尽可能用亮色调表现,因为其后每一遍上色都会使画面变暗一点。根据“肥盖瘦”原则,这一阶段尽可能少用油,古代画家多用铅白,因为铅白在油画颜料中最“瘦”,而黑油画色含油多,因而要少用。在表现明暗层次反差强烈的肖像时,并不意味着越暗越好,在保持亮度的基础上,最深的调子处于中间灰色即可。在画灰色画时,应常备一支扇形笔或油画滚子,不断用它把颜料抹平,一般只在确实需要的地方才画稍厚的笔触。灰色画完成之后,至少要让它干两天以上再涂上一层润色光油,这利于随后的色层上光。 三、着色。开始时色层要概括,大面积涂上单纯的经过稀释的上

光色是着色过程的第一步。待一层上光色干后才能覆盖下一层色,间隔约为一至两天。当然可以采用湿盖湿的画法,但不易控制色彩,所以很多采用透明画法的艺术家同时画几幅画。 四、薄涂。透明着色之后,为增加物象的体感、质感,高光及细节部分常采用薄涂方式强调,用大量白色调和大量的调色油涂于干后的上光色上,多加调色油是为了遵守“肥盖瘦”的原则。注意:这一阶段不要使用松节油。松节油只在灰色画阶段使用。 在透明画法中,上光着色与薄涂覆盖可以交替进行。有时两三遍即可,也可能三、四十遍不止。作品完成后需干燥几个月,然后涂一遍上光油。有人说:有多少采用透明画法的艺术家就会有多少种技法,可见透明画法并不局限于上述方法。画家可根据自己的需要探索属于自己的技法风格。下面再介绍一种古典透明画法: 首先用木炭起稿,然后用长锋勾线笔蘸乳胶调和的黑颜料或墨汁准确地勾出轮廓,再用大刷笔蘸“三合一”油(达玛上光油∶亚麻仁油∶松节油=1∶1∶3)调出赭色调的稀薄色,以松散的笔意涂满画面,再用抹布轻擦吸去多余的油。第二步:用大笔蘸乳液(甲基纤维素乳液或干酪素乳液,详见“坦培拉乳剂的制作”),调钛白粉画出物体受光部分,趁白色未干时用笔轻扫,向暗部过渡,制造飞白效果显出中间色调,此时画面的明暗对比应概括、强烈。第三步:白色干后接着用“三合一”油调色粉釉染,即所谓的“上光术”。如果没有色粉可将油画颜料用高丽纸吸去油份再用。第二步的提白与第三步的釉染反复进行,直到造型与色彩完美结合为止。

谭建武油画作品欣赏

谭建武油画作品欣赏 谭建武油画作品欣赏 转自:网易- 李梨的日志 谭建武,男,1971年出生于湖南耒阳,1991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美术系,之后受聘于《深圳青年》杂志社美编,1993年从事职业油画创作至今。作品崇尚新古典主义风格,画功深厚朴实,尤其在古典肖像画领域颇有造诣。曾为多位政商界精英绘制肖像,多幅作品被海内外机构和私人藏家收藏。现为上海大东方当代艺术中心画家。

《一缕阳光》获建国60周年当代油画展优秀奖,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美术》2009第6期刊登。《姚明》“中国百年体育明星风采油画大展”三等奖,国家体育馆“鸟巢”。《信天游》“艺术中国制造上海当代艺术展”上海大东方美术馆。《世纪伟人邓小平》上海意得画院开幕邀请展,上海大东方美术馆。《月光下的旋律》中/意当代名家精品展上海国际会议中心。《西藏儿童组画》2011年“东博西画”艺术精选作品展上海东方网博宝艺术网。 (李梨根据网络资料编辑收藏) 当看到这样充满了情绪的儿童绘画作品在博宝宝珍商城中出现,带给我们的是前所未有的震撼。画家谭建武先生用不同以往的艺术语言,把一张张如此纯美的儿童为主题的油画展现到我们的面前,将儿童那最为闪光的亮点作为整个系列的一个表达主题,再次完美诠释了儿童那天真烂漫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 在人物油画作品中,很多人都会选择儿童或者老人,这是在我们人类中最具有特点的一段生活时间,处于成长初期的儿童,他们有着太多我们成人早已失去的精神状态,相信每一个看到谭画家在博宝宝珍商城中展出的西藏儿童油画系列作品时,都会被其深深的吸引,被其深深的打动,在这样成

世界名画赏析

世界名画赏析 名称: 缠毛线 年代: 1878年 创作者: 洛德·莱顿英国 规格: 100.3cm×161.3cm 材料:布油彩 存藏处: 悉尼新南威尔士美术馆藏 画家沿用古典绘画法则,以学院派绘画的严谨,描绘了缠毛线的母女。年轻的母亲坐在凳子上,姿态优美地绕着毛线,衣裙的表现呈现古典风格;小女孩全神专注地配合着母亲,扭动着身体,一幅稚气。莱顿以古典手法去表现生活,因而使作品有呆板僵化之感,并且流露出缺少真实情感表现的缺陷。

名称:马拉之死 时期:1793年 创作者:雅克-路易·达维德法国 规格:162cm×125cm 材料:布油彩 存藏处:布鲁塞尔比利时皇家美术馆藏 马拉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雅各宾党的领导人之一,1793年7月13日,被当时的右翼吉伦特党派遣的保皇分子谋害,被害时正在浴缸里边洗浴、边工作。这里,达维德满怀悲愤,描绘了马拉被刺的情景。凶手逃遁,匕首抛在地上,鲜血从胸口流出,左手紧握着凶手给他的留言便笺,右手无力地垂落下来……一年后,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达维德将此画转移。直到1893年,比利时皇家博物馆将此画正式收藏,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的无价之宝。

名称:1879年8月23日,维苏威火山爆发 时期:1881年 创作者:路易斯·埃克托尔·勒鲁法国 规格:190cm×303cm 材料:布油彩 存藏处:第戎美术馆藏 画家以强烈的明暗对比手法,刻画了维苏威火山爆发瞬间人们的惊恐与绝望。远处是黑暗中爆发的火山,滚滚的尘埃遮蔽了天空和地面,更加突出了身着白衣逃难的女性。这幅作品运用古典的手法,刻画了女人们的表情与神态,体现出古典式的理性与严谨。

世界上最有价值的20幅经典名画赏析

世界上最有价值的20幅经典名画赏析 《蒙娜·丽莎》——达·芬奇 这幅肖像花了达.芬奇四年的时间,当他完成这幅肖像之后,不愿把它交给佐贡多(富商,蒙娜.丽莎的丈夫)或其他任何人。当他受到法国国王的邀请时,便带着这幅肖像离开意大利去了法国。达.芬奇是在法国去世的,这就是为什么《蒙娜.丽莎》这幅画在法国的缘故。

多少世纪来,人们一直在谈论她那神秘的微笑,她的微笑的确神秘:它似乎在变化。不同的观者或在不同的时间去看,感受似乎都不同。有时觉得她笑得舒畅温柔,有时又显得严肃,有时象是略含哀伤,有时甚至显出讥嘲和揶揄。 在一幅画中,光线的变化不能象在雕塑中产生那样大的差别。但在蒙娜.丽莎的脸上,微暗的阴影时陷时现,为她的双眼与唇部披上了一层面纱。而人的笑容主要表现在眼角和嘴角上,达.芬奇却偏把这些部位画得若隐若现,没有明确的界线,因此才会有这令人捉摸不定的”神秘的微笑”。 关于这幅画有一个故事。达.芬奇在为蒙娜.丽莎绘画时,请了位乐师在她旁边弹奏,以便她能象个模特儿那样耐心平静地坐着。她眼中的神情告诉我们她正在倾听。而现在,如果我们看她那双美丽的手,并把它们与她的脸联在一起考虑,我们会觉得那神情更诚挚。她的右手轻轻地放在左手上,中指根本没有任何依托,我们感到它正和着音乐的节奏轻轻地打着拍子。 当我们看着这幅如此逼真的肖像画背后的景色,我们会为那不真实的背景吃惊。山峰、道路、小桥、流水都在一种梦幻般、飘拂不定的气氛里出现,仿佛以此证明蒙娜.丽莎的思绪沉浸在一个梦的世界里。

《最后的晚餐》——达·芬奇 在庆祝逾越节的前夜,耶稣和他的十二门徒坐在餐桌旁,共进庆祝逾越节的一顿晚餐。 餐桌旁共十三人,这是他们在一起吃的最后一顿晚餐。 在餐桌上,耶稣突然感到烦恼,他告诉他的门徒,他们其中的一个将出卖他;但耶稣并没说他就是犹大,众门徒也不知道谁将会出卖耶稣。意大利伟大的艺术家列奥纳多.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是所有以这个题材创作的作品中最著名的一幅。这幅画,是他直接画在米兰一座修道院的餐墙上的? 沿着餐桌坐着十二个门徒,形成四组,耶稣坐在餐桌的中央。他在一种悲伤的姿势中摊开了双手,示意门徒中有人出卖了他。 大多数门徒在激动中一跃而起,而耶稣的形象却是那么的平静。我们可以看到他明晰的轮廓衬托在背景墙的窗子里,通过窗子,我们看见恬静的景色,湛蓝的天空犹如一只光轮环绕在耶稣的头上。

中国著名油画作品欣赏_最著名的油画作品介绍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 中国著名油画作品欣赏_最著名的油画 作品介绍 随着油画的不断发展,各种油画的派别都有了不同的改进和技术上的突破,从东方的意象式的绘画方式到西方具象式的写实绘画都有了不同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绘画语言表达的相同方式上。小编整理了最著名的油画作品,欢迎阅读! 最著名的油画作品图片展示 最著名的油画作品图片1

最著名的油画作品图片2 最著名的油画作品图片3 最著名的油画作品图片4 最著名的油画作品图片5 油画在中国的历程

国油画家的出现源于康熙年间,传教士郎世宁、潘庭章、等以绘画供奉内廷,从而把西方的油画技法带入了皇宫;雍正,乾隆年间,宫廷的包衣〔满语即奴仆〕受命于皇上,向传教士学习油画,但并未留下一些痕迹。到了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西文化大冲撞,民间的画坊、画馆兴起,画技亦得到了改善。但此时由于画工的地位低微,文化素养也有限。 清末维新变法后,许多青年学子先后赴英、法、日本等国学习西洋油画,有油画家:李铁夫、冯钢百、李毅士、李叔同〔弘一法师〕、林风眠、徐悲鸿、刘海粟、颜文梁、潘玉良、庞薰琹、常书鸿、吴大羽、唐一禾、陈抱一、关良、王悦之、卫天霖、许幸之、倪贻德、丁衍庸等。 这些油画家归国后带来了西方及日本先进的教学方法 及理念,如1911年西洋归国的周湘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美术学校;1912年刘海粟创办上海图画学术院,并第一次起用人体模特写生;1919年任教育总长的蔡元培先生倡导开办了第一所国立美术学校--北京美术学校,1927年,中央大学开设艺术科〔徐悲鸿任主任〕;1928年杭州创办了第一所大学制

世界油画赏析

世界经典油画赏析 1、无名女郎1883年 克拉姆斯柯依 俄国75.5cm×99cm 布 油彩莫斯科特列恰科夫美术馆藏 这是一幅颇具美学价值的性格肖像画,画家以精湛的技艺表现出对象的精神气质。画中的无名女郎高傲而又自尊,她穿戴着俄国上流社会豪华的服饰,坐在华贵的敞蓬马车上,背景是圣彼得堡着名的亚历山大剧院。究竟“无名女郎”是谁,至今仍是个谜。画家在肖像画上创造了一种新的表现风格,即用主题性的情节来描绘肖像,展示出一个刚毅、果断、满怀思绪、散发着青春活力的俄国知识女性形象。 2、入睡的维纳斯约1510-1511年乔尔乔内 意大利108.5cm×175cm 布油彩德累斯顿国家美术馆藏 这是乔尔乔内最成功的油画作品,最后由提香完成。作品中的维纳斯展示出造化之美,没有任何宗教女神的特征:在自然风景前入睡的维纳斯,躯体优美而温柔,形体匀称地舒展,起伏有致,与大自然互为呼应。这种艺术处理不是为了给人以肉感的官能刺激,而是为了表现人的具有生命力的肉体和纯洁心灵之间的美的统一。这种充满人文精神的美的创造,是符合文艺复兴时期理想"美"的典范的。

3、蒙娜丽莎1503年-1506年莱奥娜多·达·芬奇意大利77cm×53cm 板油彩巴黎卢浮宫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妇女形象。据记载,蒙娜丽莎原是佛罗伦萨一位皮货商的妻子,当时年仅24岁。画面中的蒙娜丽莎呈现着微妙的笑容,眉宇间透出内心的欢愉。画家以高超的绘画技巧,表现了这位女性脸上掠过的微笑,特别是微翘的嘴角,舒展的笑肌,使蒙娜丽莎的笑容平静安祥而又意味深长。这正是古代意大利中产阶级有教养的妇女特有的矜持的美好表现,不少美术史家称它为"神秘的微笑"。 4、亚威农少女毕加索西班牙1907年油画244×233.5厘米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这是现代艺术创始人毕加索早期立体主义的代表作品,是一幅颠覆了以往的艺术方法的立体主义经典画作。可以说,《亚威农少女》是毕加索一生的转折点,没有它,也就不会诞生现在的立体主义。所以,人们往往称呼它为现代艺术发展的里程碑。这幅画的题目是诗人萨尔蒙所起的。当时,青年时代的毕加索生活比较贫困,住在“洗衣坊”大楼。而“亚威农大街”当时是巴塞罗那的一条“烟花巷”。这幅画中的女人原型就是这条街上的妓女们,所以也有人把这幅画称为《青楼少女》。这幅画,作者抛弃了对人体的真实描写,把整个人体利用各种几何化了的平面装配而成,把立体要素全部转化为平面性。画中少女们的身体并不

油画笔触的欣赏参考资料

油画笔触的欣赏 油画笔触是油画的表现语言。我们在欣赏一幅油画的时候,不太了解油画的人,常常会有许多困惑:为什么有些油画的画面,有的地方颜色堆得很厚?而有的地方却露出画布的底色?真如常人说的:油画是近看一块疤,远看一朵花吗?此话似乎有些道理,至少朴素地说出了油画的笔触和机理效果, 如果,我们从初略的油画历史说起。早期古典的油画作品多是平涂式的,如达芬奇、拉斐尔等著名大师,以及18世纪初的大卫和安格尔,他们都是采用此法。这种方法是用宽大的笔一遍又一遍地从暗部画起,最后加亮部,精雕细琢的直至完整地表达对象为止。我们再从绘画崇尚自然说起。长期以来的画家都是崇拜自然的,以表达自然为荣,或是迎合市场。他们的作品感觉光滑、细致,笔触磨得很光,几乎不易察觉,但这不等于说他们用色较少,他们在光感、质感上的追求仍达极高的水平。应该说,古典派画家在画面底层上做了很多功夫,只是喜欢用“扫”、“磨”甚至“揉”等绘画方法,表现画家自己对自然的理解和表现。如达芬奇的著名油画《蒙拉丽莎》,就是用这种方法完成的。这种绘画的方法细腻,具有照相术的视觉效果;这种方法也能在一定的范围内表达光感,以及素描效果较强。但这种方法较易束缚画家的个性,尤其在照相术发明之后(18世纪中叶),古典的、细腻的写实画风被工业文明所代替。可以说,是工业文明迫使画家在油画风格上趋向个性化,或者说是画家的生存不得不与照相术玩表现技巧。 我们从油画色彩理论上说,厚堆法的出现,是欧洲画家长期研究自然、光学、色彩学的成果。他们在照相术出现以后的绘画实践中,在表达一些质感和光感等方面尚达不到所追求的效果时候,逐渐加强了色彩层,厚厚地堆上颜色,使欣赏者看画的时候,常常要退后稍远一些看,神奇的效果才出现。诸如形象、立体感、光感才被表现出来。如最初出现“堆”颜色的画法是伦勃朗,他在《戴金盔的人》画面上,金盔就是经过了多次的厚厚重叠,使之成为“浮雕”似的造型方法得到表现金盔的质感,从而准确地表达了花纹的凹凸起伏,加强了金盔的金属质感,并和人面部的距离拉开。在这幅画里,光感、质感、空间感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现。当然,伦勃朗的时代照相术还没有发明,而他的“堆”颜色的画法只是追求当然,初学油画的同学,由于在这种表现方法上的经验不足,初期的笔触总是显得拘泥杂乱,细节也多。而成熟的画家由于在个性方面大多趋向豪放,细节也相对减少了许多。如列宾、透纳的画,我们常常是只见到飞舞奔放的笔触,但也准确地表达了形与色,这与画家对技法的熟练,以及个人的感情也在他们的笔触中显露。这也印证了中国人所说的“字如其

中国最为经典十幅油画作品欣赏(收藏佳品)

中国最为经典十幅油画作品欣赏(收藏佳品) 中国油画最早起源于17世纪初距今400多年前。中国油画的历史,一般认定是从“五四”前后李叔同、李铁夫、林 风眠等大批艺术青年的留学风潮算起。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引进起步阶段(20世纪初—1936),代表性画家有林风眠,刘海粟等人。二是艰难坚守阶段(1937—1949),代表性画家有徐悲鸿等人。三是曲折探索阶段(1949—1976),代表性画家有董希文等人。四是自觉构建期阶段(1977—2015),代表性画家有罗中立等人。一百多年中国油画的发展历程中,油画的思想、观念、风格、技法等明显地表达出不同历史背景、时代精神下民族化的过程,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中国经典油画作品。 1、自画像李叔同1911年布面油彩60.6x45.5cm 日本东京艺术大学藏 这幅画是李叔同1911年(辛亥清宣统三年)32岁春,于东京美术学校毕业时创作的自画像。该画画风细腻缜密,表情描写细致入微,类似清末融合中西的宫廷肖像画,有较高的写实能力。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等,

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著名音乐、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是1906年(丙午光绪三十二年)9月29日27岁时,以“李岸”之名注册,考入东京美术学校油画科,1911年3月毕业。毕业后偕日妻回国,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1913年受聘为浙江两级师范学校(后改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1915年起又兼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南京大学前身)音乐、图画教师。1942年九月初四圆寂于泉州。 2、音乐家李铁夫1918年布面油画68×56cm 李铁夫(1869-1952),生于广东江门市鹤山。艺术大师,革命家。中国近现代油画艺术与民主革命先驱。1885年,16岁随叔父到国外谋生与求学。1887至1891年,分别在英属加拿大阿灵顿美术学院、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学习。1896年,加入孙中山的民主革命,1907年在英国与孙中山等创立兴中会。1908至1911年,入威廉·切斯画室。1913年入美国纽约美术大学,1914年获铜像雕刻学冠军。是中国美术史上第一个赴欧美学习并取得较高成就者。1930年由美归国,

世界名画赏析及介绍

世界名画赏析及介绍 蒙娜丽莎达.芬奇油画1503-1506年77×53厘米现藏巴黎卢浮宫?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妇女形象。据记载,? 蒙娜丽莎原是佛罗伦萨一位皮货商的妻子,当时年仅24岁。画面中的蒙娜丽莎呈现着微妙的笑容,眉宇间透出内心的欢愉。画家以高超的绘画技巧,表现了这位女性脸上掠过的微笑,特别是微翘的嘴角,舒展的笑肌,使蒙娜丽莎的笑容平静安祥而又意味深长。这正是古代意大利中产阶级有教养的妇女特有的矜持的美好表现,不少美术史家称它为"神秘的微笑"。?

晚钟? 米勒1850年×66厘米巴黎卢浮宫藏? 看到这对在田间默默祈祷的农民夫妇,? 我们仿佛也听到了远方依稀可见的教堂传来的钟声:这“钟声”好象越来越大,传得越来越远……也许是这对伫立在农田里剪影一般的农夫与地平线交叉的形式使人联想到了庄严、神圣的“十字架”,从而,拉近了农夫、教堂与观赏者的距离并强化了教堂钟楼的“音响”感应;也许是由于日暮余辉的笼罩、屏息静思的农夫和静穆沉寂的大地的反衬;也许是由于画家刻意把人物、景物恰如其分地虚化,不但人物、景物、教堂以及教堂里传出的“钟声”可以融为一体,好象观赏者为画中人、画中景、教堂及教堂钟楼里传出的钟声也融成了一体……? 这浓郁强烈的宗教情感,这凝重圣洁的宗教气氛,这庄严、肃穆、令人敬畏的宿命色彩和安贫乐道的基督徒形象,这深沉、悠远、悲壮的诗意境界,这直指人心的精神魔力;如果不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没有在宗教境界修炼到一定程度,没有深厚的文学艺术修养,没有巨大的精神投入和高超出众的绘画技艺,是很难创作出这样的杰作的。? 这外在粗陋、朴实,甚至木纳、痴呆,而内心纯净虔诚、温顺善良的农民形象,不仅体现了米勒对农民的深深理解和深厚的感情,也体现了19世纪后半叶艺术家强烈的民主意识

油画风格摄影技巧

油画风格摄影技巧 一:欧洲古典油画的特点 1保持画面的平和光滑,看不见笔触 古典油画大师认为,绘画要光亮清晰,表面不能有过多的笔触起伏,尽量平滑,布满 皱褶的表面对早期古典油画没有意义。 那么体现在人像摄影中,就需要柔和并富有立体感的光比过度,可以尽量使用伦布朗 布光理论,《油画般的少女闷闷》的拍摄便是尝试了这样布光。 2以“透明画法”为主 古典油画是从透明画法上产生的,许多古典油画大师的技法也是以透明画法为核心的。尽管后来经过改进和发展,甚至到鲁本斯和伦勃朗的画上,厚画法已成为主要表现手段, 但是在他们的画中,背景和暗部区域还是以透明画法为主。 透明画法主要是进行色彩罩染,使两种颜色通过视觉调和产生第三种颜色,它与物理 调和派生的第三种颜色虽有相同的色相,但视觉效果不一样,透明画法更为深沉,具有珠 宝般的光泽。 为了达到这一效果,在《四月芳菲》的拍摄中,前期我同时使用了冷暖两种色温的光源,故而在冷暖色的过渡中,出现了第三种调和色,为整个场景塑造出了色彩的交叠。后 期的调色也尽量遵从了交叠色的视觉感。 3“深底色,黑托白”,也是古典油画的特征 许多古典油画大师的油画名作都是运用深色诸如灰色、棕色、褐色、土绿色等颜色作 为画底,用其他亮色绘画主体。这种技法从许多现存画家的未完成稿上看得十分清楚,在 一些画家的原作中也可以看出来是以深底色,黑托白的方法进行绘画。 用深底色的优越性是:能很好地把握画面的总体色调,可以用明暗对比法进行比较, 使画面主次分明,重点突出。背景部分也可以通过透明画法变得薄而富有色彩变化。 《戴玫瑰戒指的少女结衣》便是一次这样的尝试。在相对黑暗的室外环境中,利用柔 光后的闪光灯打亮需要表达的主体,同时用另外一盏使用色片并指数低于主光源的闪光灯 照射背景,那么受光少的范围自然就沦为了“深底色”。 二:开始拍摄吧 1让光替你说些话

古典油画技法

古典油画技法(宾卡斯油画的透明画法) .

透明画法是宾卡斯先生的主要授课内容之一。他对透明画法的讲授并没有做一套从头到尾的完整技术示范,他自己也认为他所示范的一些透明画法已不再是绝对精确的古典模式,而只是他个人对这种传统技术的研究成果。 一幅作业的开始:一幅艺术品的开始并不是在画家举笔落墨之时,而是从画家观察对象,选择绘画表现手段、工具以及材料时就已经开始了,所以完成一幅作品的全过程应包括选择表现内容和准备工具材料两项内容。这两个最初的绘画步骤对于整幅作品的完成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正因为如此,它们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油画通常画在布、板或纸上。每种材料都有其独特的美感,利用和表现这种美感是画家的水平所在。 画布:纯亚麻布、棉布和混纺布。画布中最佳者莫过于纯亚麻布,它作为油画布已经具有久远的历史。国产亚麻布质量较好,可选用。但混纺亚麻布不适于作画,因为不同质地的纤维收缩程度不同,作品表现的油画色会因纤维的收缩差异出现龟裂。另外好的棉布也属油画布中的佳品。眼下商店出售的现成的油画布由于制作工艺水平的局限极易出现问题,如龟裂、脱落等。我们应该提倡艺术家自己刷制画布,因为它是你的绘画过程中的一个有机部分。 绷画布:绷画布时应注意四点。 第一,买来的亚麻布用之前要用水洗去胶质; 第二,不要绷的太紧,像鼓一样,而是绷的即要紧又要有弹性。太紧,布眼会被扯大,对涂胶层以及将来的绘画过程都有影响,太紧也会导致

颜色层龟裂; 第三,画布须钉得平整,纤维的纹路要平直,不能扭曲,扭曲的纹理(尤其是粗画布)会破坏作品表层的肌理美感; 第四,钉子间距以四公分为宜。 涂胶: (1)胶层的调治:涂胶是绘画过程中的极重要的一环,也是作品的第一层结构。(注意:透明画法要求胶层为白色,以便于形成色层的透明折光效果) (2)涂胶:第一遍和第二遍胶要以稀薄为佳。第二遍要待第一遍干后再涂。涂是画布要平放,同样,涂毕也要平放晾干。第三遍胶要略厚于前两遍,干后可用刮胡刀修整。如用砂纸打磨,磨后要上一遍稀薄的胶以防吸油。 有时因刷的胶太多,或因画布网眼太大,背面会出现漏胶现象,以往大家都不予以注意,宾卡斯先生强调说,这种现象能是画面吸油程度不一,并导致油画曰后局部损坏,如出现这种情况可做如下处理:先用海绵将漏出的胶吸去,再用画刀将余者刮掉即可。 绘画工具: (1)画笔:这方面有两点值得注意。A.画笔与绘画的技巧语言、肌理、画面的气势有着密切的关系,正如我们认为不同的依托材料有不同的美感那样。不同样式、不同毛锋产生的绘画效果。单一的画笔不会产生丰富色彩的用笔和笔触效果。B.国产毛笔是很好的画笔,毛锋较挺健的可以充当非常好的油画笔。在西方,类似中国毛笔形制的油画笔有很多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