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多摩新城发展历程总结

合集下载

国内外产业新城发展经验及案例

国内外产业新城发展经验及案例

国内外产业新城发展经验及案例二零一一年三月目录一、新城开发背景 (1)二、新城的定义 (3)三、新城的发展阶段 (4)四、新城的分类 (4)五、产业新城典型案例之一:筑波科学城 (6)(一)概况 (6)(二)背景 (6)(三)建设目标 (7)(四)规划 (8)(五)发展阶段及特征 (10)(六)城市发展 (13)(七)筑波科学城成功的要素 (16)(八)筑波科学城存在的问题 (19)六、产业新城案例之二:美国尔湾市 (22)(一)概况 (22)(二)发展背景 (22)(三)城市规划 (23)(四)尔湾吸引了大量的企业和居住人口 (25)(五)有竞争力的工资水平和足够多的就业机会 (32)(六)尔湾成功的要素 (33)(七)筑波和尔湾发展要点对比分析 (37)七、产业新城案例之三:上海浦东新区 (38)(一)发展概况 (38)(二)发展历程 (38)(三)成功经验 (40)八、产业新城案例之四:天津滨海新区 (45)(一)发展概况 (45)(二)成功经验 (46)一、新城开发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发达国家普遍进入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以伦敦、巴黎为代表的大城市经济和人口急剧增长,市区人口和产业的聚集不断加强,导致市区用地不断向四周蔓延,形成了单中心高度聚集的城市形态,中心城区人口密度很高。

如20世纪50年代巴黎市区平均人口密度为26000人/平方公里。

单中心高度聚集的城市结构给城市生态环境、城市效率以及城市管理等方面带来了诸多城市问题。

如城市环境恶化、城市热岛等生态问题凸显;城市住房短缺,房屋价格飞涨,两极分化矛盾日益突出,交通拥挤、出行不便等。

在空间上,人口大量增加造成城市住宅的严重不足,使得许多设施不完善的住宅开始在郊区蔓延。

城市郊区用地急速向城市建设用地转变,无序开发带来了开发效率偏低等一系列的问题。

为了维持城市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和社会的稳定性,针对上述问题,各国政府集合大量的专家学者开展了许多研究,并逐步形成了“从城市区域的角度出发,通过开发城市远郊地区的新城分散大城市压力”的城市规划思想。

日本新城建设的兴衰以及对中国的启示

日本新城建设的兴衰以及对中国的启示

日本新城建设的兴衰以及对中国的启示作者:李燕来源:《国际城市规划》 2017年第2期李燕摘要:日本是新城建设比较早的国家。

1950—1970 年代,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口的大规模城市化,日本的大城市地区出现了严重的住房紧缺问题。

中央和地方政府为大量、快速地解决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房问题,开始了大规模的新城建设。

本文概述了日本新城的数量、分布和开发方式,系统介绍了日本新城建设的社会与政策背景,总结梳理了60 多年来新城开发的阶段及其特征。

在此基础上,本文结合日本第一个新城——千里新城的案例,总结了日本新城开发的经验教训以及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新城建设与公共住房政策相结合,其“卧城”方式和TOD 的开发模式值得参考,而其建设过程的终结和“老城化”问题的出现更值得引以为戒。

关键词:新城;日本;城市化;住房政策;卧城作者:李燕,博士,日本立命馆亚洲太平洋大学教授。

yanli@apu.ac.jp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城市化率从1980 年的19.39% 增加到2015 年的56.10%。

然而,比起北美的82%、欧洲的73%[1]、日本的90.7%[2],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还处在发展的中期。

因此,学习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对我国城市化的健康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概述了日本新城的数量、分布和开发方式,系统介绍了日本新城建设的社会与政策背景,总结梳理了60 多年来新城开发的阶段及其特征。

在此基础上,本文结合日本第一个新城——千里新城的案例,总结日本新城开发的经验教训,以期为我国快速城市化中的新城建设提供相关借鉴。

我国学术界从1980 年代开始就已经关注日本新城建设,例如,刘惠民翻译了黑川纪章有关日本新城发展思想和方法的文章[3],1987—1990 年间刘德明在《国外城市规划》(即《国际城市规划》)杂志上先后对日本20 座新城进行了介绍。

邓奕[4]、姚兢和郭霞[5] 曾对东京都的新城规划进行了概述。

《日本摩托车工业发展回顾》之一漫长曲折的发展道路

《日本摩托车工业发展回顾》之一漫长曲折的发展道路

《日本摩托车工业发展回顾》之一漫长曲折的发展道路
杨力斌
【期刊名称】《摩托车信息》
【年(卷),期】2002(000)008
【摘要】@@ 两轮发展百年史,摩坛迎新叙旧.扶桑之国居盟主,英雄竞演风流.rn日本人善于学习世界各国的最新技术成果,并将其发展完善推向一个新的科学技术境界的本领,使得日本的工业技术始终走在世界的前列.目前日本的本田、雅马哈、铃木、川崎四大摩托车公司在世界许多地区都设有生产厂以及销售、维修网点,日本摩托车的身影遍布世界五大洲.每年在欧美工业发达国家举办的各类摩托车技术与新产品展览上,常是日本摩托车新品唱主角."四大家族"在产品设计上的不断改进创新,使得日本摩托车的技术含量、生产质量、外观造型设计的品位档次堪称世界一流.然而,当我们综观日本摩托车的发展史,却可以清楚地看到:日本摩托车工业的发展也走过一段漫长曲折的道路.
【总页数】2页(P48-49)
【作者】杨力斌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31.364
【相关文献】
1.《日本摩托车工业发展回顾》之二本田公司的崛起 [J], 杨力斌
2.《日本摩托车工业发展回顾》之四——铃木公司的兴盛之路 [J], 杨力斌
3.《日本摩托车工业发展回顾》之五——大器晚成的川崎公司 [J], 杨力斌
4.论战后日本机械工业的发展道路 [J], 齐秀丽
5.《日本摩托车工业发展回顾》之三——一鸣惊人的雅马哈公司 [J], 杨力斌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日本东京城市带发展——多中心城市结构的形成

日本东京城市带发展——多中心城市结构的形成

日本东京城市带发展——多中心城市结构的形成1、多中心城市结构形成的背景东京的都心(市中心)是指位于东京市区中央的千代田区、中央区、港区的中央商务地区,聚集了国会.国家各部.许多大使馆和主要大企业的总部。

都心的建设始于20世纪30年代,二战中大部分被毁坏。

50年代,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都心的商务功能得到快速发展,很快形成了高度集中的中央商务区。

与此同时.都心地价高涨.居住开始向郊外转移.出现了城市功能的单中心高度聚集、通勤长时间化等大城市问题。

到了20世纪60年代初期,都心内商务办公用房出现短缺,政府开始意识到必须抑制商务功能继续向都心的聚集,要向外分散实现工作和居住就地平衡的城市构造。

因此东京都提出了建设副都心,引导城市由单中心结构向多中心结构转移的构想和规划。

经过近30年的建设都心的商务功能聚集得到有效控制,目前东京已形成了包括七个副都心和多摩地区五个核都市的多心型城市结构。

七个副都心是池袋、新宿、涉谷、大崎.上野、浅草、锦系町、龟户、临海,它们基本上位于山手线(环线)与各个铁路放射线的交汇处,充分利用了交通枢纽对于商务及人流的聚集效应.其中最具成效的是新宿和临海两个具有强大商务中心区功能的副都心:多摩地区的五个核都市是八王子、立川.青梅、町田和多摩新城.它们分别位于西部地区进入东京市区的交通枢纽处。

2、副都心的主要功能东京的副中心是具有多功能、高度复合的区域.在满足商务活动的同时.还具有商业、文化、娱乐、居住等其它功能。

新宿副都心开发历时25年.形成了以新宿车站大楼和车站以东地区为商业娱乐中心、车站以西为行政办公及商务办公中心的集商务、购物、文化娱乐为一体的完整布局。

由于东京都政府从都心迁到了西额宿,使得新宿成为东京最大的副中心。

目前.随着功能需求的增加.其建设也在向西扩展.东京新国立剧场及其周边的改造.标志着新宿副都心新的发展阶段已经开始。

临海副都心规划吸取了以丹下健三为代表的东京湾未来发展规划设想。

著名地产公司六种新城模式及案例

著名地产公司六种新城模式及案例
由于经济活动和就业迅速向东京都的中心区域集中,造成了地价飞涨,使得市内的房价变得非常昂贵。住房需求不得不向郊区转移。 为了应对这种状况,日本政府采用了以铁路为导向的新镇发展计划,而多摩正是在这种情况发展起来的。
开发背景
开发目的
*
多摩新城开发的成功因素
*
多摩新镇的问题
多摩新镇人口的持续减少和结构的老龄化趋势对于新镇的持续开发造成了非常大的负面影响。 多摩新镇从70年代早期开始吸纳居住人口。从90年代中期,人口减少了17000。萎缩的住宅销售给三家开发实体造成了很大财务问题。
*
国家理念的实践:日本多摩
多摩新镇位于东京新宿副都心的西南方向19-33公里处,距离横滨市中心西北部约25公里的多摩地区的丘陵地带,东西长14公里,南北宽2-3公里,包括了东京都多摩市、稻城市、八王子市和町田市的一部分,是日本最大新镇 。
*
缓解东京住房压力是多摩开发的原始驱动力
多摩新镇的规划最初目标就是了满足东京人口的居住需求,其中土地使用构成中住宅面积占47%。 1975年11月,新城镇的发展目标调整为建设工作居住平衡的都市。
产品形式多样,降低了市场风险,并实现了多功能社区的目标。
“ 建筑导则法”保证了社区风貌的整体性和城市发展愿景的实现。
*
哥伦比亚新城存在的问题
公共交通系统规划未能有效减少私家车的使用。 1990的数据表明有92%的哥伦比亚居民自驾车或合伙驾车上班,2000年该数据保持上升趋势。
中产阶级的聚集和良好的居住环境使得提供可支付经济住房的目标很难实现。 哥伦比亚新城虽然推行多种族混和居住,但是他们的住户多为中产阶级。在新兴社区,除非房源老化,否则经济房市场比率很难提高。
A successful new town provides daily required social , cultural , educational , commercial , and public or private services to satisfy the community and to minimize commuting behavior.------NEW-TOWN PLANNING:PRINCIPLES AND PRACTICE /Gideon Golany

新城案例介绍

新城案例介绍

新城案例介绍罗璇由建筑师马克留斯主持设计。

其成功之处在于:以轨道交通线加强与母城的功能联系,提供便宜而舒适的住宅建筑,通过不断吸纳各类各阶层的居民而积累起丰富的社区生活形态。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魏林比新城的规划建设目标已经得到实现,且保持和延续着城际聚居的活力。

魏林比新城位于斯德哥尔摩市西郊,距母城15公里,从斯德哥尔摩乘郊区电车或者城际铁路约需25分钟便可抵达。

原规划总用地约290公顷。

随着建设的不断深入,目前已扩展到300公顷以上。

周边相继新建了若干小型的居住区。

新城最初规划居住人口为2.5万人,随着本地区的常住居民、外国移民和消费人群逐年增加,目前实际居民已经超过5万人,周边小型居住区也已容纳近3万居民。

聚居区人口构成趋向于多元化。

位于新城中央的居住区中心设有配套行政管理机构、商业街市、学校幼儿园、文化娱乐场所和教堂等,能够提供完善的生活服务,综合交通中心即转乘枢纽也安排在这里。

新城的办公、文化、商店、医院、学校、老人中心和托幼等设施与机构创造了大量的居民本地就业机会,同时,在魏林比附近还适当规划了工业企业用地。

这一措施防止了新城变成单纯的卧城,使得聚居区在大部分时间里保持较多的人流活动,最为重要的是确保了新城自我运行的必要生机。

英国米尔顿凯恩斯瑞典魏林比瑞典魏林比荷兰阿尔梅勒新城(Almere)阿尔梅勒是荷兰弗莱福兰省的一座新市镇,属于首都阿姆斯特丹的都会圈内,两地以艾湖(Ijmeer)相隔。

为了解决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日益拥挤的问题,建立一个既有乡村的舒适又有城市的便利的乌托邦,荷兰政府在1960年代启动了一个绿色新城的计划。

阿尔梅勒新城启动于1967年,至今已拥有19万人口,目前是荷兰第七大城市,也是欧洲发展最快的新城。

通过与周边森林、水渠、湖体的紧密协作,阿尔梅勒形成了“绿+蓝”的空间特色,这种生态策略不仅为居民提供了自然环境和体育休闲场所,也为小动物提供了栖息地。

到1994年,新城的城市中心功能已经不能满足新城飞速发展的需要,雷姆.库哈斯的大都会艺术设计的办公室(OMA)接到了把阿尔梅勒重建成一座充满城市气息且紧凑简洁的城市的任务。

重大外城建史考研总复习

重大外城建史考研总复习

三、1918~1945年欧美城市的城市建设及理论
1、新建筑运动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2、卫星城市理论与田园城市 3、社区运动、邻里单位和划区理论 4、区域规划 5、雅典宪章 6、广亩城市 7、带形与指状城市 8、30年代法西斯国家的城市建设 9、苏联社会主义城市 重点:1、勒.柯布西耶的主要思想及明日城市、光辉城市的特点 2、霍华德、柯比西埃规划思想的比较 3、田园城市、卫星城市、新城的建设特点 4、恩温的卫星城市的主要内容 5、雷德伯恩体系 6、邻里单位理论 7、赖特的广亩城市 8、中心地理论 9、增长极理论 10、雅典宪章的主要内容及先进性、局限性。 11、马塔提出带形城市的特点及图示 勒.柯布西耶在20年代提出的两个著名的城市规划方案是什么?表明了他的什么规划思想? 简述40年代以来欧美各国疏解大都市空间结构的主要规划理论及实例 光明城 带形城市 雅典宪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其中有哪些时代的局限性?
第七讲 二战后的城市规划与建设(一)
1、战后的城市重建 2、新城建设 3、 “功能城市”的城市建设实践:印度昌迪加尔、巴西巴西利亚 重点:1、昌迪加尔、巴西利亚城市规划指导思想、优缺点,规划年代和规划师 昌迪加尔规划 朗科恩新点 在卫星城规划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发展过程中,西方规划师们如何解决城市城市居住环境质量与工作机会这两种要素的矛盾?
重点:1、西欧中世纪的城市建设特征 2、威尼斯及圣马克广场特点 3、锡耶纳坎波广场特点 4、佛罗伦萨及西格诺里亚广场特点 试从选址、城墙、主要建筑、道路、广场等方面简要概括西方中世纪城市布局的特点 欧洲中世纪城镇选择主要考虑哪些因素,由此带来什么样的城市特色? 论述欧洲中世纪以后城市变化的功能化特征 简述中世纪时期欧洲城市的特征
五、美国新建的大城市
华盛顿规划

城市新区开发建设案例

城市新区开发建设案例

案例介绍案例一:美国哥伦比亚新城1、基本情况位于马里兰州,首都华盛顿和巴尔的摩之间的哈佛县境内。

总面积达71.6平方公里,2000年拥有人口88,254,住家34,199户。

2、投资方确定1963年10月,Rouse 公司对马里兰州的霍华德县的居民宣布,他们已经获得14000英亩的土地,用于建造一座新城。

9个月之后,公司另外购得140个分散区域,总面积约为该县所有土地面积的1/10。

为了筹措资金,1963 年康涅狄格通用生命保险公司答应投资该项目,作为回报,他们要求获得股份。

该合作最终按照霍华德研究及发展公司的标准达成,开发哥伦比亚的风险基金就此确立。

1964年12月,蔡斯曼哈顿银行和美国师范保险及养老金提供了私有经费(该新城完全由私有资本投资开发)。

1970年,摩根抵押公司以及汉诺威信用公司成为哥伦比亚的另外两家投资方。

3、市场反应马里兰的哥伦比亚新城,位于巴尔的摩和华盛顿特区中间。

哥伦比亚新城的居民开车到巴尔的摩和华盛顿特区都可当日往返。

购买了霍华德郡房产的家庭因此能够享受到这里的高级公立学校系统,高品质的生活,以及便捷的交通。

因此,很多人投资当地房地产。

4、存在问题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社区满足增加的私家车,造成交通堵塞。

由于中产阶级的聚集和良好的居住环境导致价格上升使得提供可支付经济住房的目标很难实现哥伦比亚新城虽然推行多种族混和居住,但是他们的住户多为中产阶级。

案例二:日本多摩新城1、开发背景50年代后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东京的人口急剧膨胀,多摩新镇的开发计划在1965年得到批准,由东京都政府、都市公团和东京住宅供给公社三方主体遵照《新住宅街市地开发法》和《土地区画整理法》的规定,分区域共同承担开发,而且是新开发和再开发同时进行。

1965年制定了多摩新镇的建设规划,1966年正式开始建设。

多摩新镇的规划最初目标就是了满足东京人口的居住需求,因此以居住定位来指导整个新镇的规划。

2、基本情况多摩新镇位于东京新宿副都心的西南方向19-33公里处,距离横滨市中心西北部约25公里的多摩地区的丘陵地带,东西长14公里,南北宽2-3公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
20
0 摩センター 松が谷 大塚・帝京… 中央大学・… 京王多摩川 京王稲田堤 京王よみうり… 稲城 若葉台 京王永山 京王多摩セン… 京王堀之内 南大沢 多摩境 橋本 摩動物公園 程久保 高幡不動 万願寺 甲州街道 柴崎体育館 調布
5
4.交通
京王相模原线
多摩单轨线
立川南
立川北 高松 立飛 泉体育館 砂川七番 玉川上水 桜街道 上北台
287.1 17.5 0
土地利用比率的变化
1971年的规划 現在规划 面積(ha) 比率(%) 面積(ha) 比率(%) 1305 47.1 785.6 35.3 247.7 9 212.6 9.6 84.8 3.1 77.6 3.5 323.2 11.6 229.2 10.3 504.9 18.2 421.7 19 287.1 10.4 432.9 19.4 17.5 0.6 4.8 0.2 61.2 2.7 2770.2 100 2225.6 100 244 666.5
高等教育(大学等)
新城分别到21个“住区” 计划地配备住宅、学校、公园。 住区设置“近邻中心”(日常品的商店、派出所、邮局、诊疗 所) 分开步行者与汽车的
出处:独立行政法人都市再生機構 TAMA NEW TOWN SINCE1965
3.土地利用
種別 新住宅市街地開発事業 住宅用地 教育施設用地 商業業務用地 その他公益的施設用地 道路用地 公園緑地 その他公共施設用地 特定業務施設用地 合計 土地区画整理事業
地区内设定一个枢纽站 — 多摩中心站 铁路利用者数
万人 14 12 10 8 6 4 2 0 新百合ヶ丘 五月台 栗平 黒川 はるひ野
小田急多摩线
地域交通枢纽站
小田急永山
小田急多摩センタ- 唐木田
第8页
多摩新城范围内的铁路站
4.交通
利用者数—枢纽站与普通站的比较
第9页
乘客数的增加枢纽站比普通站更大
枢纽站
普通站
4.交通
铁路站与公共汽车的连接
第10页
铁路永山站
离公共汽车站 200m以上范围 200m以上 范围的住宅
处处配备公共汽车与小公共车, 有效地利用铁路
5.启示
评价
多摩新城的评价与启示
第11页
成功 人口 土地利用 交通 20万以上人口的一体性城市 良好的居住环境 大学的立地比较多 以铁路与公交车为主的交通系统
新城开发演进
人口 多摩:激增 东京中心:减少 多摩:增加 东京中心:再增加 多摩:少增 东京中心:增加
万人
9000 8000 7000 6000 5000
第2页

各期的人口与铁路的情况
1971 1974 1985 1990 2000 2004 开始居住 铁路通车(到多摩中心站) 人口10万人突破 铁路延长(到橋本、唐木田) 多摩单轨线通车 人口20万人突破
多摩中心 1988
2000
京王线
新宿
1971
1990 1974 计划中
小田急线
多摩新城附近的枢纽站
1971 居住开始 1985 人口10万人突破 1989 较大的百货店开业 1991 较大的业务设施建设 1991 大学的移转 2004 人口20万人突破
10 千人 万人 14 12 10 8 6 4 2 0
失败 没达到计划人口 商业与业务功能比较差
启示 随着人口的增加,逐渐地开发房地产、配备交通机关。 根据连接轨道交通与公共汽车,有效地发挥轨道交通的功能。 作有些枢纽站,让负责地区的发展中心。 考虑地区全体,鼓励配备商业、业务设施。 成为一个自立可持续性的新城
4.8 432.9 421.7 212.6 61.2
第4页
504.9
1305
323.2
84.8 247.7
住宅用地 教育施設用地 商業業務用地 その他公益的施設用地 道路用地 公園緑地 その他公共施設用地 特定業務施設用地
785.6
229.2 77.6
住宅用地 教育施設用地 商業業務用地 その他公益的施設用地 道路用地 公園緑地 その他公共施設用地 特定業務施設用地
1.概要
地位
第1页
开发面积2,853ha 计划人口34万人 多摩新城离新宿20-30km
新宿站
多摩新城
离新宿站10、20、30km 多摩新城市
2.人口
规划目标
第 计划人口41万人 一 大众性住宅 期~ 第 计划人口37万人 二 良好的居住环境、 期~ 自立城市 第 计划人口34万人 三 业务功能的聚集 期~
3.土地利用
2009年土地利用分类
现况
空闲地
第5页
公园 绿地 :较多 商业设施 :较少
虽然鼓励商业的立地,铁路站前剩下空闲地。
3.土地利用
多摩新城
商业设施—多摩新城与东京中心的比较
第6页
比东京中心,多摩新城的 商业设施相当少
东京中心
4.交通
多摩新城的轨道交通配备沿途
第7页
随着进行开发,逐渐地延长路线。第二期 第三期
1950 1955 1960 1965 1970 1975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2005 2010
出处:东京都都市整备局多摩新城市大规模住宅团地问题检讨委员会
3.土地利用
多摩新城基本规划
新城的构造与功能分布
第3页
铁路站 商业,业务中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