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映何为良好生活 (1)

合集下载

广东省梅州市进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

广东省梅州市进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

广东省梅州市进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城市功能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体现在城市的文脉上。

所谓“城市文脉”,就是指一座城市的文化及文化传统——不仅仅是指当时存在的文化,还包括过去的文化。

因此与城市的功能是否延续有密切的关系,如果这两者是延续的,那就形成了一种传统;如果两者是不同的,或者以往有过这样的不同,这种传统就中断了,难以形成文脉。

一座城市,尽管现在的文化很发达,如果过去的文化已不复存在,或者从来没有这样的文化,要形成文化传统必定要假以时日,形成自己的文脉则更需要长期的积累和绵延。

另一方面,只有形成了自己的文脉,并且得到延续,城市的功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才有可能推到极致。

文脉不仅是城市的基本设施、名胜古迹、文物遗址的积累,更是一代代城市人的文化和智慧的结晶,足以保持城市的记忆,提供调节人地关系和适应变化发展的经验。

但是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并非所有的城市都能保持不变的功能,特别是在变革的时代,受到天灾人祸的摧残,一些城市的功能被强制改变,城市被破坏殆尽,延续数百上千年的文脉就此中断,幸而不绝如线,也已岌岌可危。

例如,三国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的都城建康(建业)作为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存在了三百多年,其功能基本不变,文脉得以延续。

但到隋灭陈时将建康城彻底毁灭,将地区行政中心迁往别处,当地人口几乎全部外迁,这座六朝古都便从地图上消失了。

尽管以后的南京是在这片土地上重建的,但除了战火毁灭不了的古代遗址遗物外,还有多少六朝遗风?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中,中国的绝大多数城市都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城市功能的同化、泛化,都要具有经济功能,要以生产为主;都要破旧立新,将传统当垃圾清除,立新却缺乏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又经历了急剧扩张和大拆大建,城市功能同化、泛化的趋势加剧,甚至盲目确保不现实的发展目标。

大批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大量城市人口成为移民,能够传承城市文化的本地人口迅速减少。

《何为良好生活:行之于途而应于心》读书笔记模板

《何为良好生活:行之于途而应于心》读书笔记模板

§1不同的立身之本 §2相对主义 §3底线伦理 §4汉斯·昆的“真正的宗教” §5家族相似与重叠共识 §6环境之为内在制约 §7普遍与会通 §8个殊者实现自身
感谢观看

目录分析
1
第一章伦理与 伦理学
第二章功效主 2
义与自私的基 因
3
第三章事实与 价值
4
第四章实践中 的目的
5
第五章知行关 系
第六章快乐、幸福、 良好生活
第七章性善与向善
第八章个殊者与普遍 性
注释
§1伦理学这个名称 §2伦理与道德 §3伦理学与语言 §4人该怎样生活 §5亚里士多德学科分类中的伦理学 §6伦理学内的分科 §7伦理学之为伦理领域的穷理 §8说理与劝求
何为良好生活:行之于途而应 于心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作者介绍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精彩摘录 06 目录分析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行之于途
人生道路
道德
本性
生活
含义
殊者
生活
天性
问题 伦理学
社会

伦理
知行合一
目的
事实
研究
主义
内容摘要
本书呈现了作者对哲学中与我们生活最切近的伦理学诸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明晰论述。“我该怎样生活”这个 问题不只是人生道路之初的问题,而是贯穿人的一生的问题。这个问题,主要不是选择人生道路的问题,不是选 对或选错人生道路的问题,而是行路的问题——知道自己在走什么路,知道这条路该怎么走:我们是否贴切着自 己的真实天性行路。在最初“选择人生道路”的时候,没谁一开始通透了解自己的本性,了解周边环境并预见环 境的变化。我们一开始不可能通透了解自己的本性,这不在于我们还不够聪明,而在于我们的本性在一开始不够 具体,本性有待在盘根错节的实践中向我们逐渐清晰地显现。我们大概可以在这个意义上去理解歌德说他的浮士 德是一系列越来越纯粹或纯洁(rein)的努力。我把这个“纯粹”或“纯洁”理解为:自身通透。我以为,这种 自身通透是phronesis最核心的含义——洞明自己行在何处,浑然一体地洞明自己和自己所行之路,从而能贴切 着自己的真实天性行路,把自己大致保持在天性所指的道路上。

美德与幸福陈嘉映观后感

美德与幸福陈嘉映观后感

美德与幸福陈嘉映观后感在观看了陈嘉映关于“美德与幸福”的论述后,我深受启发,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陈嘉映先生以其深邃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为我们揭开了美德与幸福之间那层看似神秘的面纱。

陈嘉映先生在探讨中首先明确了美德和幸福的定义并非是一成不变、人人相同的。

他强调,不同的文化、时代和个人经历都会塑造出各自独特的理解。

这让我意识到,我们不能简单地套用一个通用的标准来衡量美德和幸福。

在传统观念里,美德往往被视为一种自我约束和付出,似乎与个人的幸福存在着某种冲突。

但陈嘉映先生指出,这种看法是片面的。

他以生动的例子阐述了真正的美德并非是对自我的压抑,而是一种内心的和谐与自洽。

比如,一个诚实的人,不是因为外在的规则而被迫不说谎,而是内心深处认为诚实是正确的,这种诚实的行为带给他的是内心的平静和满足,而非痛苦和压抑。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幸福也并非仅仅是物质的丰富和欲望的满足。

陈嘉映先生提醒我们,那种短暂的快乐和满足往往只是表面的幸福,真正的幸福应该是一种持久的、深层次的内心体验。

一个追求物质享受的人,或许在得到的瞬间会感到快乐,但这种快乐往往难以持久,而且在追求的过程中可能会失去更多宝贵的东西,如健康、亲情和友情。

陈嘉映还谈到,美德与幸福之间存在着一种微妙的相互促进关系。

拥有美德的人,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时,往往能够以更加积极和坦然的心态去应对。

他们的善良、勇敢、宽容等品质,使他们能够在困境中找到转机,收获成长和内心的强大。

这种内心的强大又进一步提升了他们对幸福的感知能力,让他们能够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好和幸福。

相反,一个缺乏美德的人,可能会在追求所谓的幸福过程中迷失方向。

他们可能会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伤害他人,最终也会给自己带来内心的不安和痛苦。

这种痛苦不仅会影响他们对幸福的体验,还可能导致他们陷入更深的困境。

在当今社会,快节奏的生活和各种物质诱惑让我们很容易忽略美德的培养,而过度追求表面的幸福。

陈嘉映先生的观点让我反思,我们是否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迷失了方向。

陈嘉映周濂谈为现代生活辩护

陈嘉映周濂谈为现代生活辩护

陈嘉映周濂谈为现代生活辩护发表于2015-07-05 08:54跟著名哲学家陈嘉映教授聊天是一件再惬意不过的事情,那些细细密密的道理就在琐琐碎碎的对话中,依循着生活的地势和历史的脉络次第展开。

跟著名哲学家陈嘉映教授聊天是一件再惬意不过的事情,那些细细密密的道理就在琐琐碎碎的对话中,依循着生活的地势和历史的脉络次第展开。

在这个过程中,陈嘉映从不承诺“道理”必然会变得晶莹透明、森然有序,他更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探路者,引领着我们“纵横交错地向四面八方穿越一个辽阔的思想领域”。

他会尝试告诉我们哪条道路是死路,哪条道路是活路,哪片风景值得驻足,哪座森林暗藏杀机,但是他绝不会代替你做出最后的判断,因为归根结底,哲学是一个动词,而真正的哲学家不是使人免于思考,而是激发人们思考。

需要不断辩护的现代生活周濂:您在《价值的理由》一书中谈到“虚假观念”时说:“事事都要显得合乎或明或暗的意义才是当代生活的重大疾病。

我们倾向于把平平常常、琐琐碎碎的动机欲望上升为观念。

”这是您所观察到的当代生活的一个重大病症,这背后关联到什么是良善生活的整体图景,能不能对此稍做一些解释?陈嘉映:一时也不知道从哪解释起,咱们这样先说着。

这跟我的那种观察连在一起,就是前人的生活总的说起来比较直接。

他碗里吃着饭他知道是从哪来的,他手里用的工具是他自己做的,或者他看着邻居给他做的。

一样一样东西,他从头到尾大致见着是怎么回事。

现在的人,基本上所使用的所有东西都是终端产品。

我从这个角度讲过现代人特有的风险感。

实际上要是从终端产品来说,我们的生活比以前要安全得多,各方面都安全得多,但是现在的风险感却比以前重很多。

我个人当然只是从一个方面解释,我觉得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身边几乎所有的东西,都不知道它的来历,除了终端摆在你面前,其他的都在你的感知范围之外,所以你老觉得不确定。

你在感知中找不到确定性,你就倾向于到观念那里去找确定性。

观念的分量越来越重,这大概是一个原因吧。

浙江省精诚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联考语文试题(学生版)

浙江省精诚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联考语文试题(学生版)

2021学年第二学期浙江精诚联盟适应性联考高三语文学科试题考生须知:1.本试题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鉴藏史研究告诉我们,一幅画是真品还是赝.(yàn)品相当不重要,而重要鉴藏家的选择、认定和叙述,才悄.(qiāo)然地为绘画史架起了价值体系。

B.永葆.(bǎo)不负人民的家国情怀,踔.(chuō)厉奋发、笃行不怠,风雨无阻向前进,我们就能凝聚起攻艰克难的强大力量,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C.回顾与金国藩先生二十年间的师生情谊.(yì),记忆犹新:老师直到五十岁时才有机会心无旁骛地潜.(qián)心做研究,并率先开展光学信息处理研究。

D.故宫城墙西北段墙体在1981年和1988年曾进行过两次维修,最近一次修缮要追溯.(shù)到三四十年前,均是因为渗水而出现墙体鼓闪、坍.(tān)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

(5分)“画写物外形,要物形不改。

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

”【甲】晁以道的诗是在论诗画的离合异同。

画外意,待诗来传,才能圆满;诗里具有画所写的形态,才能形象化。

【乙】但王安石称“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明妃曲》)他是个喜欢做翻案文章的人,然而..他的话是有道理的。

美人的意态确是难画出的。

那画不出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古代诗人信手拈来....的这两句诗,却使美人如在眼前。

《蒙娜丽莎》初成时,当也能给予我们同样新鲜生动的感受。

【丙】现在我却觉得我们古人这两句诗仍是千古如新,而油画受了时间的侵蚀、后人的补修,已只能令人在想象里追寻旧影了。

我曾经坐在原画前默默领略..,口里念着我们古人的诗句,觉得诗启发了画中意态,画给予诗以具体形象,诗画交辉,针锋相对....。

开封烈士陵园书香陵园 参考书目1

开封烈士陵园书香陵园 参考书目1

1、《何为良好生活:行之于途而应于心》,陈嘉映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15年5月出版。

内容简介:“我究竟该怎样生活”?作者以闲散的聊天口吻、雅致的随笔文风,依循生活的地势和历史的脉络,带领读者穿越辽阔、荆棘的思想高地,领悟隽永篇章背后隐藏的伦理学的关键命题。

全书读罢令人豁然开朗,“我究竟该怎样生活”这一问题也自然有了清晰明了的答案。

\2、《读书是件好玩的事》,陈平原著,中华书局2015年4月出版。

内容简介:本书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有关小说史与武侠小说的,二是有关大学教育与人文传统的,三是有关明清以及近代文人与学者之文的。

这些文章并非单纯介绍“读书”所“读”的内容,还建立起了作者独特的读书观,采撷了个人读书生活中的精彩瞬间,考察了书籍的生产与传播过程等。

\3、《南京大屠杀全纪实》,何建明著,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4年11月出版。

内容简介:本书作者饱蘸国人的血泪,以详尽的事实和一手资料以及诸多不为人知的历史真相震撼着读者,以犀利的拷问促使今天的读者深刻反思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深入思考其历史教训的现实意义。

\4、《国家底线:公平正义与依法治国》,俞可平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年10月出版。

内容简介:本书聚焦当代中国政法改革热点话题,把握中华文明依赖法治中国建构寻求自我突破的重要契机,在一个“不确定性”的世界和时代,给国家一个“确定性”的未来。

聚焦全面深化改革的热点和前沿,具有重要的出版价值和现实价值。

\5、《伴你走过人间路》,杨恒均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14年1月出版。

内容简介:《伴你走过人间路》记录了作者母亲得病后的种种经历。

书中所有事件、人物和地点等无一虚构。

这里有作者对个人、家庭、国家和生命的思考,以及对死亡的真相和意义的追寻。

这本书,哀动于衷,情溢于文,读者无不为之潸然泪下。

它最终无法给出死亡的真相,只为用生命温暖生命,相爱彼此珍惜彼此。

\6、《恰到好处的幸福》,毕淑敏著,湖南文艺出版社2014年5月出版。

何为良好生活读后感

何为良好生活读后感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何为良好生活读后感何为良好生活读后感(一)耗子四月有个读书节,四月初始,我还想着读书月要比三月看更多的书才行,但整个四月,我就只看了一本书,一本让我边看边思考,还要再看再思考的书——《何为良好生活》《何为良好生活》这本书忘了是在哪个读书频道推荐的,当时就记住了这个名字,看名字你一定也以为是一本鸡汤类的书籍,然而并非如此,作者陈嘉映在这本书中探讨了伦理学中的几个论题,主要从伦理、伦理学、价值、实践、知行关系、道德等问题作为切入点,阐释他对伦理学与生活的理解,尝试用当代中国普通读者比较易懂的方式把这些道理重新讲述。

所以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这本探讨伦理学问题的书可以“行之于途而应于心”,对于接触伦理学将近一年的我自己来说,我用学过的知识在看书的过程中重新汇整思考。

作者在序言中有一句话我特别喜欢——“感到诚实的思考实是人生一大乐事”,我思故我在,诚实地思考,能够直面自己,直面世界,直面人生,真的是人生一大酣畅淋漓之事。

威廉斯建议把苏格拉底问题即“人该怎样生活”这个问题,作为伦理学的初始问题。

现阶段我的境界还达不到思考“人该怎样生活”问题,我只能看着别人怎样生活来思考“我该怎样生活”,并且希望能够对生活一直保持敏感,一直思考。

“苏格拉底问题是道德哲学由之开始的最佳起点。

”——威廉斯何为良好生活?最近有三个人的三种生活让我印象深刻。

第一个是在和老师一起去做调研,看到一位西装革履的国企董事长面访时自述自己每天忙忙碌碌,面对着董事长和党委书记的双重身份,既要抓业务还要完成行政命令,中午只有10分钟的吃饭时间;第二个是上次坐公交,朝外那段路十分拥堵,那个公交司机三十左右,我观察了他三站路,期间他一边操纵着仪表台挪动着小轿车流中的公交车这个庞然大物,一边自说自话小声碎碎念;第三个是因为文章《我是范雨素》而成为网红的文章主人公,“活着就是要做点与吃饭无关的事情,满足一下自己的精神欲望”,这位44岁的北京育儿嫂,这位初中文化坚持写作的农民工,这位剖开自己写下世界的时代见证人。

【读书心得】 《何为良好生活:行之于途而应于心》读后感

【读书心得】 《何为良好生活:行之于途而应于心》读后感

何为良好生活——《何为良好生活:行之于途而应于心》读书心得《何为良好生活:行之于途而应于心》是陈嘉映先生从事哲学工作三十多年来,在伦理学领域发表的第一部专著,是对哲学中与我们生活最切近的伦理学诸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清晰论述。

陈嘉映现为首都师范大学伦理学专业教授,在《何为良好生活:行之于途而应于心》一书里,他以闲散的聊天口吻、雅致的随笔文风、依循历史与生活的脉络,带领我们穿越思想的丛林,领悟伦理学之于人生的要义。

全书从伦理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别写起,续之讨论善恶问题、知行关系、行动理论,从亚里士多德到麦金太尔的实践概念,以及何为良好生活。

其中,作者对功效主义提出了批评,对人生之目的、利益最大化等议题做了鞭辟入里的分析,同时以分析哲学家特有的敏锐和现象学家特有的绵密,对快乐、幸福等基本概念做了深刻细致的辨析。

这本书不像许多哲学书,上来个会拿各种大词大事吓唬你。

若读文句,平易至极,确实一点点被勾进去,欲罢不能。

等出来的时候,说不定山还是山,水还是水。

就像爬山,登顶过的人未必要脑袋发光才显得特殊,看没看过风景总是不同的。

“我究竟该怎样生活”这个命题,不仅是人生道路之初的难题,也是贯穿人一生的焦点。

他写道:“这个问题,主要不是选择人生道路的问题,不是选对或选错人生道路的问题,而是行路的问题——知道自己在走什么路,知道这条路该怎么走:我们是否贴切着自己的真实天性行路。

”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走好教育这条路,贴切自己的真实天性行路,我们同样可以有自己的良好生活。

冰心有一段话曾激励过无数的人为这个世界默默无闻、无怨无悔地奉献着自己:“爱在左,责任在右,走在生命之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莘莘学子,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流,却觉得幸福。

”教师正是这样默默无闻地付出、无怨无悔的一群人。

教育是民族发展的灵魂,教育的发展有赖于教师,教师的教育理想与学生的未来、学校的未来、国家的未来息息相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何为良好生活
“良好生活”来自希腊词Eudaimonia,英语常把它译作Happiness,中文再转译为快乐或幸福。

这大致不错,不过,讲究的思想家更愿把它译作well-being。

与此相应中文译作良好生活。

快乐是好事,不过,过得快乐不一定就过上了良好生活。

《西游记》里谁最快乐?好像是猪八戒最快乐。

猪八戒好吃好色,好耍不怎么聪明的小聪明,偶或也英勇一下子。

除了有时嘟嘟囔囔抱怨,他过得高高兴兴。

这个形象真是塑造得出色。

但我们一般不挑选猪八戒作为良好生活的典范。

《石头记》里谁最快乐?想来想去,也许是薛蟠。

回到现实生活,一个小官僚,性格挺开朗,人缘挺好,能哄住上司,也能应付同事下属,做点儿公务,然后吃点儿喝点儿玩点儿拿点儿贪点儿。

他过得挺快乐,却不算良好。

Happiness有时译作快乐、有时译作幸福,但这两个词的含义不尽相同。

快乐多用在情绪层面上,情绪飘忽不定,此一刻你快乐,下一刻不快乐,再下一刻又快乐了。

跟快乐相比,幸福得有那么一份稳定长久。

有人只图一时快乐,但好像没有只图一时幸福的说法。

白雪公主嫁给了白马王子,他们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幸福的最高境界好像是白头偕老,那是年复一年的绵长生活。

除了长久,或者说,跟长久连在一起,幸福似乎还有某种伦理评价。

居有所安,衣食不愁,身体健康,父母慈爱,夫妻和睦,子女出息,这可说是幸福的指标,或“外在幸福”。

但幸福还有内在的一面:老夫老妻过着幸福的生活,不只在衣食不愁子女孝顺,也在他们禀性良善。

幸福不只是“主观体验”,也不仅是各种幸福指数的集合,幸福靠人性中的美好来滋养。

我们有理由怀疑,卑劣的人能否感到幸福,或反过来说,无论卑劣之人感到什么,我们都不把它称作幸福感。

良好生活和幸福生活的意思相当接近。

不过,细体会起来,良好生活更多从内在方面着眼,幸福更多从外在方面着眼。

而且,说起内在方面,幸福更多与天真、善良相连;良好生活更多与品格、灵性、有所作为这些更积极的内容相连。

正如尼采早就洞知,在古希腊人那里,良好生活与行动不可分离。

幸福跟什么年龄连着?跟白头偕老连着,跟童年连着。

但在壮年身上,夺目的总是品性与识度,其他不足深论。

良好生活首先从品性、识见、作为等着眼来看待生活。

作为当然包括建功立业,但德修有进也是作为,依立功立言立德的古议,德修有进是优异作为中最优异者。

所有这些,都跟成功学没多大关系。

今人把有所成就的人统称为“成功人士”,实则,成功人士和不成功人士一样,有的过着良好生活,有的品格低下、灵魂干瘪。

成功让优秀人物变得更加坚毅、从容、大度,而那些靠钻营忽悠得了官位得了钱财的竖子,得意张狂,变得更加浅薄低俗。

这样的成功人士多了,差不多把成功也带累成了低俗之事。

在这里我还是要对年轻人唠叨两句:不要一味批评指责,更不要埋怨,尤须警惕因此习惯放松自己、放纵自己。

谁应许过送给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你要是有心好好生活下去,就得在这个社会现实里找你自己的良好生活。

我认识不少真心诚意做事的人,多数做出了成绩,得到了一些回报。

甚至,有人一时遭遇很多艰险,但多半会得到另类的回报。

良好生活的提法,着眼于不那么极端的人物,不那么极端的处境。

在奥斯威辛集中营里,人的品性仍分成三六九等,但那里丧失了良好生活的任何可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