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医案中的“调畅情志法”

合集下载

中医的心理调节和情志疗法

中医的心理调节和情志疗法

中医的心理调节和情志疗法中医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治疗疾病方面拥有丰富的理论和经验。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身体和心理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因此,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中医更加注重患者的心理状态和情感体验。

中医的心理调节和情志疗法,为治疗疾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中医的心理调节中医认为,人的身体是由气、血、津液、精神等多种因素组成的,这些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人的情绪状态会影响身体的气血流动,从而引起身体的疾病。

因此,心理的调节对于身体的健康非常重要。

1、情志与五脏中医将情志分为五类,与五脏相对应。

喜(心)、怒(肝)、思(脾)、忧(肺)、恐(肾)五种情绪会直接影响到相应的脏腑功能,如果长期处于一种负面情绪的状态,就会导致对应脏腑的疾病。

例如,经常愤怒容易引起高血压、心脏病等。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情绪的调节,保持心情愉悦。

2、气场调节中医认为,人体周围还有一个称为“气场”的能量场。

这个气场会直接影响到人体的健康和心理状态。

保持气场的平衡和流畅,可以更好地调节人的情绪和心理状态。

中医中有很多调节气场的方法,例如针灸、太极拳、气功等。

3、情感疏导情感疏导是中医常用的心理调节方法之一。

它通过倾听患者的话语,帮助他们发泄情感,缓解紧张情绪,调节身心状态。

情感疏导不仅能够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还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和疾病诱因。

4、音乐调节中医认为,音乐对于情感的调节具有很好的作用。

不同的音乐可以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可以带给人们愉悦、舒适、放松、平静的感觉。

因此,中医中有很多针对不同情绪的音乐疗法,例如舒缓音乐、轻柔音乐、有节奏的音乐等。

二、情志疗法情志疗法是指通过调节人的情绪状态,改善身体健康的一种治疗方法。

情志疗法分为心理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种方法。

1、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指通过专业的心理医生与患者之间的互动,帮助患者排除负面情绪、减轻身体疾病带来的精神压力,以身心放松为主要目标,从而达到治疗身体疾病的目的。

中医情志护理的六种方法

中医情志护理的六种方法

中医情志护理的六种方法中医情志护理是中医学中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强调情志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根据中医理论,情志的平衡对于维持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以下是六种常用的中医情志护理方法。

1. 情志调适:中医强调情绪的调适,通过调整自己的心态来达到身心健康。

情志调适包括通过冥想、呼吸练习、音乐疗法等方式,使情绪平和、放松心情,从而调整身体的气血流动和免疫功能。

2. 饮食调理:中医认为饮食与情志密切相关。

不同的食物有不同的性味,可以对情绪产生影响。

通过饮食调理,可以选择一些能够调节情绪的食物,如黄麻仁、山药、枸杞子等,以及避免一些刺激性食物,如辛辣食物和咖啡因。

3. 草药调理:中医认为,一些草药可以帮助调节情绪,缓解焦虑和抑郁。

例如,黄连、柴胡等草药可以舒缓情绪,增加人体的抗压能力。

中医师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开具适合的草药方剂进行调理。

4. 按摩疗法:中医按摩疗法可以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情绪,促进气血流通。

例如,按摩太冲穴可以缓解焦虑和失眠,按摩印堂穴可以舒缓情绪,按摩足三里穴可以增加体力和抗压能力。

5. 拔罐疗法:拔罐疗法可以通过负压刺激皮肤,调节身体的气血运行,缓解情绪不稳定。

拔罐疗法可以刺激身体的经络,增加气血的流动,舒缓情绪,改善身心健康。

6. 艾灸疗法:艾灸疗法是一种将艾绒燃烧后放在特定穴位上的治疗方法。

艾灸可以通过温热刺激,调节身体的气血流动,促进情绪的平衡。

艾灸疗法可以缓解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改善身体的免疫功能。

总之,中医情志护理方法是通过调整情绪、饮食和草药治疗等手段来达到身心平衡的治疗方法。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人们缓解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提高身心健康水平。

但是在选择具体的护理方法时,还需要根据个体情况和专业医师的建议进行。

中医七种情志养生方法

中医七种情志养生方法

中医七种情志养生方法中医七种情志养生方法是指中医中认为情绪与健康相互关联的理论。

根据中医理论,不同的情绪可以对人体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从而影响人体的健康状况。

以下是关于中医七种情志养生方法的详细描述:1. 正念调心:正念调心是指通过正面的思维方式改变消极情绪,并培养积极的心态。

中医认为,心是人体的主宰之源,心态积极会使人精神愉快,能有效缓解压力。

2. 情志平衡:中医认为,不同的情绪可以产生对应的生理反应,长期处于某种情绪状态下会影响脏腑功能,导致身体出现疾病。

保持情绪平衡是维持身体健康的重要一环。

3. 积极情感宣泄:中医注重情感宣泄的重要性。

通过适当的方式宣泄情感,如发泄、宣泄、倾诉等,可以缓解紧张、焦虑、压力等不良情绪,促进身心健康。

4. 合理调整工作生活节奏:中医认为,过度劳累和生活无规律是导致情志失调的重要因素之一。

保持良好的工作和生活节奏,适度休息和放松,有利于身心的调整与恢复。

5. 积极参与社交活动:中医认为,积极参与社交活动有助于培养社交能力、缓解精神压力、增强主动性和自信心。

通过与他人交流和互动,可以进行情感宣泄,减少患得患失的情绪。

6. 调理饮食:中医认为,饮食与情绪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适当摄入含有氨基酸的食物,如鱼、瘦肉、大豆等,可以促进脑内多巴胺的合成,改善情绪;避免过度食用刺激性、高脂肪和高盐的食物,以防止情志失调。

7. 运动养心:中医认为,适度运动有助于调节情绪、舒缓压力,并提高自身的抵抗力。

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有助于释放紧张情绪。

中医七种情志养生方法的关键在于平衡和调节人的情绪,以达到身心健康的状态。

通过合理的调节情绪,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情感宣泄和压力释放,结合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可以有效提升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伤寒论治疗情志病有十大法

伤寒论治疗情志病有十大法

伤寒论治疗情志病有十大法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黄帝内经》的《伤寒论》篇章详细介绍了伤寒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内容。

其中,论述了治疗情志病的十大法。

这些法则旨在通过调整患者的情绪,达到平衡身心的效果。

本文将详细介绍伤寒论中治疗情志病的十大法。

第一法:安心法安心法是指通过舒缓患者的情绪,促使其心情放松和平稳。

这一方法主要采用如听音乐、瑜伽冥想、户外散步等方式,来使患者的心情得以放松和平静。

第二法:宽心法宽心法是指通过减轻患者的思虑和焦虑,使其心胸豁达和宽阔。

这一方法主要采用如心理疏导、与亲友交流、参与社交活动等方式,来减轻患者的负担和烦恼。

第三法:养心法养心法是指通过调节患者的作息和饮食,来改善其心情和精神状态。

良好的作息习惯和饮食结构对于维持心身健康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养心法强调合理饮食、规律作息和适量运动等。

第四法:静心法静心法是指通过冥想、瑜伽等方法,使患者心境平静和冷静。

在静心的状态下,患者可以更好地思考和处理问题,有助于心理平衡和情绪调整。

第五法:调和法调和法是指通过身心调和的方式,来改善患者的情绪和精神状态。

这一方法主要采用如按摩、针灸、推拿等手段,来调理患者的气血和经络,从而达到身心调和的效果。

第六法:远离负面情绪法远离负面情绪法是指通过与负面情绪相对抗,来改善患者的心情和精神状态。

这一方法主要采用如识别和排遣负面情绪、调整心态等方式,来帮助患者走出阴霾,保持积极开朗的心境。

第七法:感恩法感恩法是指帮助患者培养感恩的心态,从而增强其积极性和快乐感。

这一方法主要采用如感恩日记、感激他人等方式,来使患者更加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从而减轻负面情绪的影响。

第八法:调息法调息法是指通过调节患者的呼吸方式,来改善其心境和情绪状态。

这一方法主要采用如深呼吸、腹式呼吸等方式,来使患者感到放松和平静。

第九法:养性法养性法是指通过养护患者的性格和气质,来改善其情绪和心理状态。

这一方法主要采用如读书、绘画、写作等方式,来培养患者的兴趣和爱好,进而提升其情绪和心理素质。

情志调摄养生法

情志调摄养生法

情志调摄养生法中医的情志调摄养生法,情志活动正常,有益于身心健康,情志活动过极,可导致疾病。

下面店铺给大家介绍情志调摄养生法,希望对你有用!中医情志调摄养生法一、清静养神:清静养神的方法很多,这里主要介绍修性怡神法。

“性”是指人的性格和情操。

现实生活中,高寿的人多性格开朗,情绪乐观,其中有许多人情操高尚。

相反,急躁、焦虑、忧郁和愤怒的性格,常常使人疾病丛生或早夭。

讲究养生之道,必须注重道德修养,养生贵在养心,而养心首重养德。

生活中有许多活动,如阅读、绘画、书法、雕刻、音乐、下棋、种花、钓鱼等均能赏心悦目、怡情养性、陶冶情操、调神健身。

二、调摄情志:人有各种各样的情绪,这是人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生活中难免产生这样或那样不良的情绪,关键在于善于控制和调节。

常用的控制和调节情绪方法有以情制情法、移情法、升华超脱法、暗示法、开导法、节制法、疏泄法等。

(切记不要把情绪压抑着,一定要找到方法发泄出来,这样对自己他人都好)。

三、以情制情法:以情制情法主要有六种,分别是:⒈移情法:中医养生学家认为,当思虑过度心情不快时,应外出旅游或锻炼,让山清水秀的环境调节消极情绪,使人陶醉在大自然里,以舒畅情怀,忘却烦恼。

⒉升华超脱法:是用理智战胜不良情绪的干扰,并投身到事业中去,也就是常说的化悲痛为力量。

3.暗示法:暗示不仅影响人心理与行为,而且能够影响人体的生理机能。

一般多采用语言暗示,也可以采用手势、表情或采用暗示性药物及其他暗号等。

⒋开导法:即是以解释、鼓励、安慰、劝勉的方法解除患者思想顾虑,提高战胜病痛的信心,从而配合治疗,促进康复。

⒌节制法:即是通过节制调和情感,防止七情过激,从而达到心理平衡的目的。

⒍疏泄法:疏泄法很多,或找朋友解闷,或争辩一次或大哭一场等。

(只要是能将心中不满的情绪渲泄出来,都不失是一个好办法,当然这些行为都不可以违法。

)糖尿病的情志调摄保健法暗示解惑法采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影响病人的心理状态,以诱导病人“无形中”接受医生的治疗性意见或产生某种信念或改变其情绪和行为,甚或影响人体的生理机能,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情志调理方法

情志调理方法

情志调理方法情志调理在中医传统医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认为情绪与健康密切相关,调理情志可以促进气血流畅,调和阴阳平衡,增强人体抵抗力,预防疾病发生。

以下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情志调理方法,帮助人们保持心情舒畅,身体健康。

一、情绪释放法情绪释放法是通过各种方式来宣泄内心的压抑情绪,从而达到情志调理的目的。

比如可以通过做户外运动、唱歌、跳舞、写日记等方式来释放情绪,让压抑在心中的情绪得到宣泄,让自己的心情得到舒缓。

二、调节饮食法饮食对情绪有着很大的影响,过食辛辣食物或者暴饮暴食都会导致情绪波动。

因此,在情志调理过程中,调节饮食也是很重要的一环。

建议多食用一些有助于情绪稳定的食物,如蔬菜水果、杂粮、清淡的蛋白质类食物等,尽量避免暴饮暴食和食用刺激性食物。

三、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情绪调理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定期参加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工作学习节奏等,都是维持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

只有在生活有序、节奏平稳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调理情绪。

四、情志调理按摩按摩是一种传统的情志调理方法,通过适当的穴位按摩可以促进气血流通,帮助调节情绪。

比如在手心、足心、太溪穴等穴位按摩,可以缓解焦虑、疏通经络、平衡阴阳。

此外,推拿按摩也是一种很好的情志调理方法,可以舒缓身心,缓解疲劳。

五、冥想放松冥想是一种通过专注呼吸、放松身心的方式来调理情绪的方法。

通过冥想可以降低心率、减轻焦虑,帮助人们克服负面情绪,保持心情平和。

建议每天坚持一定时间的冥想练习,会对情志调理效果更好。

总之,情志调理是一种重要的健康保健方式,通过合理的情绪管理和调理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保持健康的心态,增强身体免疫力,预防疾病。

希望大家能够重视情志调理,保持身心健康,享受美好生活。

中医神奇的情志疗法(喜怒哀乐皆是药)

中医神奇的情志疗法(喜怒哀乐皆是药)

中医神奇的情志疗法(喜怒哀乐皆是药)中医对一些疑难怪病有独特的情志疗法,神奇的疗效蕴藏着丰富的道理。

情志疗法丰富多彩,妙趣横生。

千百年流传下来的许多诊疗奇闻佳话,大有“喜怒哀乐”皆是药之感。

激怒疗法传说战国时代的齐闵王患了忧郁症,请宋国名医文挚来诊治。

文挚详细诊断后对太子说:“齐王的病只有用激怒的方法来治疗才能好,如果我激怒了齐王,他肯定要把我杀死的。

”太子听了恳求道:“只要能治好父王的病,我和母后一定保证你的生命安全。

”文挚推辞不过,只得应允。

当即与齐王约好看病的时间,结果第一次文挚没有来;又约第二次,第二次又没来;又约第三次,第三次同样失约。

齐王见文挚恭请不到,连续3次失约,非常恼怒,痛骂不止。

过了几天文挚突然来了,连礼也不见,鞋也不脱,就上到齐王的床铺上问疾看病,并且故意用粗话、野话激怒齐王。

齐王实在忍耐不住了,便起身大骂文挚。

这一怒一骂,使郁闷一泻,齐王的忧郁症也就好了。

文挚根据中医情志治病的“怒胜思”的原则,采用激怒病人的治疗手段,治好了齐王的忧郁症,留下了一个情志疗法的典型范例。

逗笑疗法清代有一位巡按大人,患有精神抑郁症,终日愁眉不展,闷闷不乐,几经治疗,终不见效,病情一天天严重起来。

经人举荐,一位老中医前往诊治。

老中医望闻问切后,对巡按大人说:“你得的是月经不调症,调养调养就好了。

”巡按听了捧腹大笑,感到这是个糊涂医生,怎么连男女都分不清。

此后,每想起此事,仍不禁暗自发笑,久而久之,抑郁症竟好了。

1年之后,老中医又与巡按大人相遇,这才对他说:“君昔日所患之病是'郁则气结’,并无良药,但如果心情愉快,笑口常开,气则疏结通达,便能不治而愈。

你的病就是在一次次开怀欢笑中不药而治的。

”巡按这才恍然大悟,连忙道谢。

痛苦疗法明朝有个农家子弟叫李大谏,自幼勤奋好学,第一年考上了秀才,第二年又中了举人,第三年又进士及第。

喜讯连年不断传来,务农的父亲高兴得连嘴都挂到耳朵上了,逢人便夸,每夸必笑,每笑便大笑不止,久而久之,不能自主,成了狂笑病。

中医情志疗法案例

中医情志疗法案例

例:《三國志˙華陀傳》記載:有一郡守病,陀以為其人盛怒則差,乃多受其貨而不加治,無何棄去,留書罵之。

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殺陀。

郡守子知之,屬使勿逐。

守瞋恙紀甚,吐黑血數升而癒。

例:張子和治一婦人失眠,認為是傷思慮過甚,二年不寐,醫藥無療,兩手脈俱緩,此脾受之也,脾主思故也。

乃與其夫以怒激之,多取其財,飲酒數日,不處一法而去。

其婦大怒,汗出,是夜困眠,如此者八九日不寤,自是而食進,脈得乎平。

例:邱汝誠治一女子,恒笑不止。

求診,問生平所愛何衣?令著之,使母與對飲,故滴酒沾其裙,女大怒,病遂痊。

乃以怒勝喜。

3. 驚恐療法—喜傷心者,以恐勝之;驚傷膽者,以恐解之翁壽承指出:「心有所樂謂之喜,何反謂傷心哉?凡人之氣,以平為期,不及者病,過者亦病。

經曰:『心藏神,神有餘則笑不休』,試即以『不休』二字味之,乃樂之過而失其正也。

當此樂以忘憂之際,有放心而求其心,所藏之神不亦因之而渙散乎?至於恐能勝喜,其義為何?蓋喜為心志,恐為腎志,水能制火,既濟之道也。

抑更有顯而易見者,人當極喜之時,適有恐懼之事,猝然遇之,末不反喜為憂者,惟以喜之情緩於恐,恐之情急於喜也。

是僅以水火相克之理言之,或近附會,而不知勝復之道本乎人情,實有深相印合者。

」因喜致病者,以恐、怒或悲治之。

《儒門事親》:莊先生治以喜樂之極而病者。

莊切其脈,為之失聲,佯曰:「吾取藥去」,數日更不來。

病者悲泣,辭其親友曰:「吾不久矣」。

莊知其將癒,慰之。

詰其故,莊引《素問》曰:「懼勝喜」。

「驚」與「恐」是一組情志態勢的漸進詞,由見驚繼而出現恐懼的心理效應,就是以恐懼死亡之言,憂愁悲哀之語,採用突然襲擊法,使患者在短促的瞬間內,神志惶恐,使患者當時處於心內空虛、思緒緊張、神態驚慌、表情恐懼,使神憚散而不藏之氣閉鬱而結塞,是一種應激保護性心理反應,使怒狂除、嘻笑停、歌樂休、躁憂寧,適用於精神亢奮、狂、躁、動、怒為特徵的狂症。

《素問˙舉痛論》:「驚則心無所依,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宫医案中的“调畅情志法”
作者:张景春
肝主疏泄,对人体气机的调节起着重要的作用,故肝的疏泄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着人体气血的运行。

肝之生理极复杂,病理亦头绪纷繁,故“肝病最杂而治法最广”。

清宫御医众法调肝
清宫御医之中不乏善治肝者,诸如韩一斋全面概括了肝郁的病因病机。

其学术继承人刘奉五秉承师说,深入研究了“肝与五脏的关系”,总结出了妇科治肝八法。

佟阔泉提出“万病由肝理论”结合临床诊疗之经验,常以平肝、调肝以恢复肝脏的疏泄功能。

袁鹤侪则在前人基础上总结出“醒胃必先制肝论”,辨证胃脘痛病证。

肝失疏泄会导致气机失调,从而影响各脏腑器官的生理活动,此外,对精血津液的生成及运行输布也会产生不利影响。

故《知医必辨》指出:“人之五脏,惟肝易动难静,其他脏有病,不过自病;惟肝一病即延及他脏”(植物神经系统机能紊乱对全身内脏、血管、腺体的广泛影响)
格格胁胀逍遥散之
《金匮要略》谓:“见肝之病,知肝传脾”(是指情绪的变化首先波及的就是消化系统),实际临床中情绪与脾-胃之关系十分密切,不少脾-胃病从肝论治,疗效确切。

清宫妃嫔肝气郁结之疾固多(情绪不爽,情志因素),食饮伤脾之症亦复不少,用疏肝解郁法调理脾-胃机能,成为御医们常用的一种方法。

如御医陈嘉善为嘉庆朝二阿哥的二格格看病,脉案中称“系肝木乘脾,肝脾两亏之症,以致胸满胁胀、午后潮热;形瘦、懒食,今用和肝理脾汤(柴胡八分,白芍一钱五分炒,归身三钱,茯苓三钱,白术三钱,橘皮一钱五分,半夏曲二钱炒,缩砂八分研,丹皮三钱,生地三钱,甘草八分生,引煨姜两片,薄荷四分)调治。

”(心-身疾病)
1当归、白芍、柴胡、薄荷;丹皮、生地(疏肝理气清胆除烦,调神)
2半夏曲、橘皮、砂仁;茯苓、白术、甘草(和胃、健脾,治身)
本案以逍遥散加减,以橘皮、半夏曲、缩砂奏健脾和胃之功。

虽然脾主肌肉,胃主受纳,形瘦懒食等症属脾-胃疾患,但考虑“胸满胁胀”与情绪相关,“宫中妇女本自多郁”,故不单纯治其脾胃,而投疏肝解郁之逍遥散加味,数剂而安,由此可证疏肝解郁法在脾胃病治疗中确有一定价值。

此外,疏肝解郁法在清宫医案中,亦多用于妇女经带之疾、胸痹、心悸之症,瘰疬、目疾从肝论治疗效显著。

如光绪朝珍妃之阴痒症、乾隆朝惇妃结喉痈症、宣统帝之皇后婉容之瘰疬结核,屡用清肝导赤汤、四逆散等,散见医案之中,兹不复赘。

宫人外感多兼气郁
宫闱之中,颇多隐曲,间有争宠竞妍者,郁愤忧怒,在所难免。

肝主疏泄,调畅情志,故对于此类情志病,当遵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木郁达之”,即疏肝理气、调畅气机之总原则。

观宫中日常之脉案,逍遥、越鞠、柴胡疏肝、和肝理脾等方药,使用十分频繁,足证宫中之人,多肝郁气滞之体,治疗常用疏肝解郁法。

感冒是感受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的一种外感疾病,为清宫医案中具有最多医案的病种。

值得注意的是,清宫感冒医案大部分在感冒之初就有里热证,究其缘由,清宫内廷之人平素易犯肝胃不和,情志化火;或内生食积,郁而化火;导致素有内热。

经对清宫感冒医案的治疗方药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感冒病使用最多的为疏解正气汤、疏解化饮汤等。

分析其“组方结构”,理气药的使用频率最高,最常见的组方配伍结构为发散风寒药+理气药+补气药。

此外,疏肝解郁方不仅用于治病,也常用于平日之调理。

如乾隆之惇妃常年所用之和肝养荣丸(当归、白芍、川芎、生地;白术、茯苓;黄芩;砂仁、苏梗、炒枳壳、陈皮;续断、炙甘草)。

1疏肝:疏调气、血、水、火-----(荆防柴归汤,中年妇女常用方)陈皮、砂仁、苏梗、炒枳壳;(气)
黄芩;(火)
当归、川芎、白芍、生地;(血)
生白术、茯苓;(水)
2补肾:续断、炙甘草。

定贵人所用之越鞠保和丸(香附、川芎、苍术、栀子、神曲;木香、槟榔)。

嘉庆二阿哥福晋所用之佛手乾药引等等,皆属疏肝解郁范畴。

纵观清宫运用疏肝解郁法之脉案,其范围广,病种多,时期长,但使用剂量小,如是则安全而有效。

现代人精神压力大,生活节奏快等诸多因素,使得中医的情志病日益增多。

肝主疏泄,能够调畅情志。

调理肝气法,在治疗情志病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而清宫医案中治肝、调肝、防病养生之法,可供今日临床借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