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与环境法制创新_周珂

合集下载

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以生态环境保护优异成绩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以生态环境保护优异成绩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部长李干杰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以生态环境保护优异成绩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既是重要的价值观又是重要的方法论,要自觉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尤其是在遇到问题、困难和矛盾时,要善于运用这一重要思想校偏差、寻路径、找答案。

◆要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作为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在新时代将党的自我革命推向深入。

要坚持信任不能代替监督、严管就是厚爱,坚持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大力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做到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加快打造生态环境保护铁军,以政治清明促生态文明。

◆面对机遇与挑战,做好2020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围绕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协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统筹谋划“十四五”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

*2020年1月12日至13日,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会议全面总结了2019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展,分析了当前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形势,安排部署2020年重点工作。

本文系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部长李干杰在这次会议上的讲话。

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决策部署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就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新要求,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用“四个一”“三个体现”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用“四个要”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出要求。

“十五五”时期我国生态地区的战略格局与优化

“十五五”时期我国生态地区的战略格局与优化

专题:“十五五”区域协调发展与国土空间发展格局优化Coordinated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Territorial Spatial Optimization in 15th Five-Year Plan引用格式:周侃, 樊杰, 周道静, 等. “十五五”时期我国生态地区的战略格局与优化.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4, 39(4): 676-688, doi: 10.16418/j.issn.1000-3045.20240319003.Zhou K, Fan J, Zhou D J, et al. Strategic pattern and optimization of China’s eco-regions during Fifteenth Five-Year Plan period. Bulleti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24, 39(4): 676-688, doi: 10.16418/j.issn.1000-3045.20240319003. (in Chinese)“十五五”时期我国生态地区的战略格局与优化周侃1,2*樊杰1,2,3周道静3*钱者东4虞虎1,2,3刘汉初3张健1,2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2 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1000493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北京1001904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南京210042摘要自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以来,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空间持续扩张、植被覆盖显著增加,人口呈总量减少、城镇人口增加双向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生态安全屏障功能稳步提升、人地关系紧张状态总体缓解。

“十五五”时期,坚持以提供生态服务或生态产品为主的功能定位,稳固生态系统供给、调节、支持及文化服务规模;同时,更加注重其服务质量提升,形成更具多样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的生态基底,并兼容绿色化、低碳化的生态产品开发利用功能,形成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包容性保护方式。

我国农村环境问题现状及其治理对策

我国农村环境问题现状及其治理对策

36∣ 建设科技研究探讨建设科技CONSTRUC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21年4月上总第427期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农村环境治理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农村环境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党的十九大,党中央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而改善我国农我国农村环境问题现状及其治理对策白 莉 赵 可(吉林建筑大学 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长春130118)[摘要] 2020年底,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

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我国农村环境问题依然为诸多问题之一。

目前我国农村环境污染形势依然严峻,生活面源污染、农业面源污染以及工业废水废气导致农村水质变差、空气质量下降、土壤肥力下降、农作物污染等问题的频现。

改善农村环境问题已经变得刻不容缓,这不仅关系到广大农民的身体健康还直接影响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而农村环境问题在当前的大背景下必须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有效地治理。

本文总结了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及危害,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科学合理的治理对策,从而改善农村环境污染、助力乡村振兴。

[关键词]农村环境;环境污染;农村风貌 ;治理对策Current Situation of Rural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Countermeasures in ChinaBai Li, Zhao Ke(School of Municipa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Jilin Jianzhu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118)Abstract :At the end of 2020, China's fight against poverty has been a comprehensive victory. In the process of rural revital -ization, China's rural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re still one of many problems. At present, the problems of rural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n China are still serious. Domestic solid waste, domestic waste water,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and industrial waste and gas lead to poor rural water quality, reduced air quality, decreased soil fertility and crop pollution. It has become urgent to improve the rural environmental problems, which not only relates to the health of farmers, but also directly affects the realization of the strategic goal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Under the current background, rural environmental problems must be effectively managed by scientific method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harm as well as its causes of rural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n China, and puts forward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rural environ -mental pollution and fulfill rural revitalization.Keywords : rural environment,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rural landscape, environmental control countermeasures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之一[1]。

环境法周珂第一编 第一章

环境法周珂第一编 第一章
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总主编21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世纪法学系列教材第一编第一编环境法学总论环境法学总论重点知识重点知识环境的概念环境的概念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环境保护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21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世纪法学系列教材第一节第一节环境与环境问题环境与环境问题一环境一环境一一环境的概念环境的概念11一般意义上的环境一般意义上的环境22环境科学上的环境环境科学上的环境33生态学上的环境生态学上的环境44法律上的环境法律上的环境55环境资源的概念环境资源的概念21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世纪法学系列教材二在法律上对环境进行定义的方式在法律上对环境进行定义的方式抽象定义方式抽象定义方式列举定义方式列举定义方式结合定义方式结合定义方式间接定义方式间接定义方式第一节第一节环境与环境问题环境与环境问题21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世纪法学系列教材李某购买了一套两居室房屋该房屋内长期弥漫着装修所产生的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李某在入住仅三个月后就患病
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问题与思考
• 6.李某购买了一套两居室房屋,该房屋内长期弥 漫着装修所产生的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故使李某 在入住仅三个月后就患病。请结合本章内容思考: • (1)李某所住房屋的内部环境是否为我国《环 境保护法》上的“环境”的范畴? • (2)李某所受的损害应当如何依法解决?
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第一节 环境与环境问题
• (二)在法律上对环境进行定义的方式
• • • • 抽象定义方式 列举定义方式 结合定义方式 间接定义方式
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 [小案例]
• 李某购买了一套两居室房屋,该房屋内长期弥漫着装修所 产生的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李某在入住仅三个月后就患病。 请结合上述关于环境概念的内容思考: • (1)李某所住房屋的内部环境是否为我国《环境保护法》 中“环境”的范畴? • (2)李某所受的损害应当如何依法解决?

朱小丹:进一步释放全社会创造活力

朱小丹:进一步释放全社会创造活力

朱小丹:进一步释放全社会创造活力
周志坤
【期刊名称】《健康大视野》
【年(卷),期】2012(000)021
【摘要】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要实现
这个目标,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

明确要求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简政放权,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

【总页数】4页(P44-47)
【作者】周志坤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63.1
【相关文献】
1.朱小丹张广宁朱振中等市领导与多国驻广州领事共植“广州亚运林” [J], 古凡;
2.省委副书记、省长朱小丹考察广州市社“小鲜驿站"要求总结经验扩大规模惠及百姓 [J], 无;
3.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朱小丹要求全市供销合作社发扬成绩进一步做好“两个服务”工作 [J], 无
4.国务院印发《关于强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
发展的意见》,进一步系统性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强化政策供给,突破发展瓶颈,充分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潜能 [J],
5.朱小丹到佛山中山珠海指导防风抗风和抢险救灾工作朱小丹到佛山中山珠海指导防风抗风和抢险救灾工作强调千方百计确保人民生命安全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美丽中国梦党课讲稿

美丽中国梦党课讲稿

美丽中国梦党课讲稿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为全体中国人民描绘了一幅“美丽中国”的未来景象。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6年,中国的人均GDP达到了5432美元的骄人成绩,按照世界银行最新标准,中国已经成为一个中上等收入的国家。

在全面分析我国所面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与条件变化的基础之上,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建成”与“建设”,虽然一字之差,但所反映的是更高的发展标准与社会水平。

为此,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6年翻一番的具体发展目标。

这一重大战略决策的提出,并不是盲目乐观,更不是脱离实际的发展冲动,而是立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性特征所做出的关键性战略调整。

从过去30多年的发展来看,在“小康社会”建设的战略进程中,从1978年人均GDP不足200美元的出发点,用了22年的时间实现了800美元的突破,在2000年中国的人均GDP第一次达到了854美元的水平,实现了中国“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这是一个震惊世界的历史性跨越。

在此基础上,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指标体系,其中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是衡量全面小康社会的首位指标。

但形势的发展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期,2003年中国的人均GDP第一次跨过1000美元,达到了1090美元;五年后的2016年,中国的人均GDP就突破了3000美元的大关,提前12年完成了2020年人均GDP的奋斗目标。

这是我们围绕小康社会建设所创造的经济奇迹,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念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30多年后,人们不能不叹服邓小平的远见卓识。

“小康社会”是一个朴素的中国社会发展理念,在经历了对传统社会主义制度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理论的教条般膜拜与实践后,邓小平将中国社会的发展前途概括为“三步走”战略,第一次提出了建设中国式“四个现代化”、“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从而开创了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先河,使得社会主义制度接上了中国的地气,获得了持续的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

我国大气污染应急管理法律制度的完善_周珂

我国大气污染应急管理法律制度的完善_周珂

21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Vol. 41 No. 22 2013我国大气污染应急管理法律制度的完善近年来,我国大气污染应急措施随着雾霾治理等紧迫问题不断推陈出新。

而大气污染并非“风暴”式治理能够解决的,应急措施虽在特定时期可发挥重要作用,但将其上升为常态的法律制度则更符合环境风险时期应对突发大气污染事件的趋势。

由于突发大气污染事件的预警、缓解、准备、应对、恢复以及其中的非常规决策,比常规大气污染治理对政府的环境治理能力和结构的考验更为严格,因此,完善我国大气污染应急管理法律制度迫在眉睫。

我国大气污染应急管理法律制度体系的现状与问题我国大气污染应急管理法律制度体系尚不健全,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第一,作为大气污染应急管理上位法的《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对于大气污染应急的相关规定失坠,未发挥上位法应有的作用。

其适用范围难以涵盖大气污染应急管理的所有范畴。

我国还未制定单行的“突发环境事件应对法”,对包括大气环境应急管理在内的环境应急管理活动缺乏有针对性的法律规范。

第二,《环境保护法》和《大气污染防治法》的相关规定滞后,不能满足当前大气污染应急管理的需要。

现行《环境保护法》第31条涉及到了环境应急管理,但是以20多年前制定的法条来应对当今日益复杂的环境应急形势,显然不合时宜。

而2000年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第20条对大气污染事故或突发性事件并未特别重视,重点还是对大气污染的常规治理。

上述两部法律还显示出我国大气污染应急管理的立法太原则化,无法灵活应急,且在适用范围、应急管理程序、法律责任等方面也存在缺陷。

第三,相关规范性文件可操作性差。

2006年实施的《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作为专项环境应急管理预案是大气污染应急管理的直接依据,但该文件无权设定环境应急权,这些规定可能由于上位法缺乏禁止状态启动条件及紧急状态下规范指引等规定而在法理上被架空。

且该预案过于强调环境应急管理中的技术性措施而忽视了相关保障性措施,故实施效果不佳。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
佚名
【期刊名称】《环境保护科学》
【年(卷),期】2023(49)1
【摘要】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原为人事部于1987年批准设立的中国环境规划
院(劳人编[1987]131号),独立运行于2001年,为独立法人事业单位。

主要职责是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开展国家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美丽中国等战略研究,承担国家
中长期生态环境规划、重点流域和区域规划、重点领域环境规划等编制与实施评估技术支持;开展环境政策相关理论与技术方法研究,承担环境保护税费、生态补偿、
环保电价、排污交易、环境审计、环境公共财政等环境政策实践与应用研究。

【总页数】1页(PF0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32
【相关文献】
1.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实施升级版“十四五”污染防治攻坚战——访第十三
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金南2.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圆满完成《国家环境服务业华南集聚区建设方案》编制工作——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公共财政与投资咨询部3.“党委—政府—人大—两院”共同发力齐打污染防治攻坚战——专访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工
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4.中国政府绿色执政思想奏响生态
文明建设新时代号角——专访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5.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全面开启美丽中国建
设新征程——访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与环境法制创新周 珂 王权典 吴国刚内容提要 生态环境问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必然选择;建立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的环境法治系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可持续发展理念对环境法治的基础理论和实践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建设小康社会新形势下,环境法制创新的目标领域涉及立法基本原则与调整理念更新、立法体系重构、基本对策及管理机制完善等诸方面。

关键词 小康目标 可持续发展 环境法治 理论创新 制度创新党的十六大确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全面小康目标融入并体现了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题,突出了环境保护这一基本国策的战略地位。

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必然是高水平的法治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强调可持续发展,即意味着在发展目标政策中纳入对环境的特别关注与法制保障,构建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的环境法治系统是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体现可持续发展精神的 三个代表 思想对环境法治的基础理论和实践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与影响。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面临的环境法主要问题改革开放即实施 三步 发展战略以来,我国环境法制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1978年,环境保护首次被写入宪法,此后一直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被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实行国家宏观调控与指导,纳入依法治国方略中。

随着 环境保护法 、 海洋环境保护法 、 水污染防治法 、 大气污染防治法 等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颁行,在立法层面已基本形成了环境法治框架。

同时,我国通过环境立法与执法确定并实施了环境影响评价、 三同时 、限期治理、排污收费等一系列环境管理基本制度,采取了综合整治环境与生态系统保护的诸多重大措施 如实施 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 、 (西部)退耕还林(草)工程 、 中国跨世纪绿色工程规划 ,重点治理 三河 、 三湖 、 两区 、 一市 、 一海 的污染,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关停污染环境严重的 十五小企业 、 一控双达标 等重大专项执法行动等,有力推动了全国各地环保工作的法治化进程。

然而,由于生产力及科技教育落后、经济结构与社会管理体制上的不适应,加上某些特有的国情因素,使得生态与环境问题作为我国的基本问题,远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人口膨胀、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脆弱等,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主要的矛盾和现实困难,我国环境法制存在某些不足与现实调控不力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重实体规范、程序规范欠缺;重行政主导、公众参与有限;重立法数量、执法与司法功能偏差;不同部门和层次的环境立法缺乏统一规划协调;地方立法特色性不强,可操作性较差;形成于体制转换与社会转型时期的不少法律规范内容已不适应社会发展与环保新形势的需要,一些立法空白亟须填补等等。

就环境法制调整效果而言,虽然局部环境污染问题有所缓解,区域性大规模的生态退化有所遏制,但是全国跨域性的生态问题频繁出现(如沙尘暴、江河断流、洪涝灾害、水土流失)、面源问题上升和污染城乡地区转移加剧、西部生态恢复与建设困难等令人担忧,还有环保问题直面市场化、遭遇入世后的国际因素,均表明我国环境保护法治工作面临着更大压力与新的课题。

这预示着我国生态系统的法律保护已上升为环境政策的基本导向,全面小康应包含着环境法治目标的创新。

而现行环境立法在适用对象方面存在缺陷,即主要表现为以大中城市利益中心和工业企业中心主义为特征,侧重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大中城市的环境利益;环境法律制度主要依据大中城市和工业企业而创设,并未周密考虑适于小城镇建设、乡村及乡村企业、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环境特征与管理机制。

显然,这不利于全面小康环境法制目标的实现。

探索适于全面小康目标的环境法制创新方向,首先得认识到当前环境法制调控的薄弱领域及突出的环境问题。

(一)西部开发中的生态安全保障问题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是十六大明确的小康建设工作重点之一。

然而,西部开发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最大风险就是生态安全保障问题。

由于西部地处内陆腹地、幅员辽阔,系我国主要江河、季风及沙尘发源地,也是重要的水资源涵养区,其特殊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及历史人文因素,对我国其他地区生态环境有跨域性的巨大影响,是维护我国整体生态安全的要害所在;加上西部本身生态基础脆弱、人口承载能力低,历来不合理的开发及人为破坏已经导致其生态系统趋于恶化,若再不给予特殊保护或补救改善,将会出现不可逆转的 生态灾难 ,不仅西部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会落空,而且危及全国的生态安全即威胁到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 。

所以说,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恢复是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和切入点,其开发本身就是我国前所未有的巨大的生态安全保障工程。

西部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必然会导致资源消耗量的剧增与环境负荷的加重,来自国外和国内较发达地区的投资活动还会带来污染转嫁西部的问题。

无论是加快西部基础设施建设、传统制造加工业的振兴,还是文化旅游事业的勃兴,以及业已实施的西部水土保持、退耕还林(草)等生态工程,都必须贯彻可持续发展原则,充分做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坚持 预防为主、保护优先 的方针,统筹兼顾,综合协调;坚持从当地实际出发,依据地方生态条件,确立不同的区域发展战略和模式;依靠科技进步与教育发展,实施生态系统建设,努力改善生态基础;逐步推进农林牧及加工业、第三产业全面协调发展的小康进程。

若要避免经济开发建设走 先破坏、后恢复 的老路,关键在于政策上加以积极引导并依法强化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

国外区域开发经验和我国改革开放实践表明,对特别地区实行特殊法律调整,对于促进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有根本保障作用。

我国在西部大开发中,若要借鉴国内外经验,首要解决的重大课题就是如何为西部生态环境保护做到立法先行,特别是构建以预防为主的西部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一般而言,较发达地区环境问题主要涉及污染防治,我国西部因自然生态已有及可能加剧的人为破坏与原生环境问题结合而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其综合预防和整治重建,要着眼于西部的特殊性。

由此需要认真研究和创新设计特别的环境法律制度及有效实施机制。

这有利于促进我国环境污染防治立法实现跨越式发展,即正面临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立法的发展新阶段,还预示着特殊的环境物权制度、区际环境关系协调机制、执法司法功能重整机制、江河流域环境立法等系列环境法制的创新建设。

(二)农村地区及城镇化过程中的环境法律问题农业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基础, 三农 问题关系到小康目标实现大局; 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 ,不能偏离可持续性的城乡协调发展方向。

但是,人口膨胀(包括农村富余劳动力亟待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耕地等生存资源稀缺且单向递减严重、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环境退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与环境法制创新以及农业国际化导致农业生产压力增大与生态入侵倾向等,是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全面持续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现实危机。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粗放型、掠夺性的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滥捕、滥伐、滥垦、滥牧,是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和贫困恶性循环的根源;乡镇企业的崛起,接受了不少城市转移的污染产业,而其自身又不具备整治能力,造成城乡污染转移蔓延;盲目城镇化带来污染物排放的增加,并引发耕地锐减、规划布局混乱,结果小城镇在建设之初极易成为新污染源。

解决上述问题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依靠法治创新,努力协调好农村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的关系。

农村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不仅是自然科学技术问题,而且是人文科学问题,特别是环境科学、生态学、生物技术等运用面临诸多法律、经济、人文道德因素,其对环境法律综合调整创新的依赖性较强。

这是由于传统环境法囿于自然科学格局,存在 法律役于技术 的偏向,关注的主要是工业污染防治与大中城市的环境利益,很少顾及农村农业生态环境系统的安全性,或至多注意到单项资源或农产品污染问题。

为此,首先要解决观念更新问题,论证现行以工业城市利益中心主义为特征的环境立法,如何与综合调整农村农业生态环境安全及乡镇企业环保相适应及如何实施制度变革。

同时,针对农村生态环境系统的整体性与复杂性,论证怎样通过机制创新发挥政府在农业资源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方面的调控作用。

这两方面预示着农村生态环境法治调控机制要在体系结构、填补空白、管理制度、管理体制及执法机制等诸方面进行系统创新。

其次,农业国际化、贸易自由化导致农业环境法制亦面临着与国际立法接轨、市场化适应性变革问题。

再次,在城镇化过程中,关键问题是如何加强村镇建设的环境规划与管理、严格控制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蔓延。

(三)市场化条件下环保行政主导传统模式的不适应性环境问题涉及社会公共利益、经济利益与生态利益的相互协调,环境保护当属国家的重要公共职能,各国大都注意发挥行政主导作用。

我国环境保护亦从来就是强调政府起决定性作用,倚重于行政命令、政策协调及直接管制运行。

这固然与我国传统计划体制、生态环境复杂的国情密切相关,曾发挥过高效、简便、强制的积极效能,在污染防治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

然而,行政主导有其天然的局限性,首先,它主要适用于单项或局部污染防治,难以全面有效控制和综合整治面源性的环境污染;其次,行政主导强调严格的隶属关系,易异化出部门分割、条块分割的痼疾,当跨域性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升为区域或国家生态安全整体保障问题时,部门或分片管理难以协调一致甚至造成彼此冲突,势必严重削弱行政主导的调控职能。

特别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环境保护不纯粹是一种社会公益事业,也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活动。

环保市场化、产业化必然要遵循市场运行规则。

而我国传统的环境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已凸现其不适应性,行政管制强调对行政效率的追求,社会公众与企业纯粹是行政措施的作用对象,使得政府规制的最低要求成为其环境行为标准,环境目标缺乏改进、环境管理系统停滞不前;硬性的行政命令往往忽视对经济利益的合理考虑,政府单一环保投资运作成本高、缺乏灵活性,妨碍企业组织等市场主体积极性的发挥,使得政府整治环境、调控经济显得力不从心;我国地域辽阔、生态环境国情复杂,政府全面直控型管制因过分强调环境指标而忽视地区环境条件、经济基础的不同,易导致新的社会不公平(如地区差距增大)。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社会经济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环境问题的复杂性与环境管理的系统性,促使环境保护由过去的单一污染防治向生态系统建设与保育方向过渡,政府在环境保护与管理中的宏观政策调控作用是不可弱化的,尤其是江河流域治理等跨域性的生态环境建设,依然要由政府牵头主导。

然而,必须改变计划经济时期过多依赖政府直控主宰一切的做法,代之以通过政府制订有关经济环保政策,以市场机制与经济手段为保障,积极推进环保市场化与社会化,确保国家环境治理与生态保育目标的实现,这即赋予了市场条件下 环保靠政府 的新内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