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三地理高频考点专题训练——水循环

2021届高三地理高频考点专题训练

——水循环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读“水循环示意图”(图中数字表示水循环环节),回答1~3题。

1. 有关各地区水循环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东亚地区:环节①水量7月份较小

B. 南亚地区:环节②水量1月份较大

C. 地中海沿岸:环节③水量7月份较小

D. 开普敦附近:环节⑥水量1月份较小

2. 关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 目前人类对环节①施加影响最大

B. 跨流域调水可以调节环节③水量的季节变化

C. 修建水库可以增加环节④的水量

D. 植树造林可以减少环节⑤和⑥的水量

3. 下列关于水循环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促进水体更新②促进地球上能量变换和物质迁移

③奠定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④参与三大类岩石的形成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1. C 2. C 3.A

【解析】

根据不同区域的气候特征,结合对应的水循环环节进行判断。目前人类对环节③,即地表径流施加影响最大。跨流域调水可以调节环节③水量的空间变化。水循环意义是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促进水体更新,促进地球上能量变换和物质迁移。

1. 东亚地区7月份是夏季,环节①表示蒸发,水量7月份较大,A错误。南亚地区1月份是旱季,环节②表示降水,水量1月份较小,B错误。地中海沿岸7月份炎热干燥,环节③表示地表径流,水量7月份较小,C 正确。开普敦附近1月份是夏季,炎热干燥,环节⑥表示蒸腾,水量1月份较大,D错误。

2.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目前人类对环节③施加影响最大,A错误。跨流域调水可以调节环节③水量的

空间变化,即地区分布,B错误。环节④表示下渗,修建水库蓄水,可以增加环节④的水量,C正确。森林能涵养水源,植树造林可以增加环节⑤和⑥的水量,D错误。

3. 水循环意义是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促进水体更新,①对。促进地球上能量变换和物质迁移,②对。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影响,③错。参与三大类岩石中沉积岩的形成,不参与岩浆岩,变质岩形成,④错。A对,B、C、D错。

下图为“某处径流示意图”。读图完成4~5题。

4. 图中没有体现的水循环环节是

A. 地表径流

B. 水汽输送

C. 水体蒸发

D. 地下径流

5. 近年来图中河流下游含沙量变小,最可能的原因是河流

A. 上游修建水库

B. 上游植被覆盖率下降

C. 下游降水强度增大

D. 下游河道采砂

【答案】4. B 5. A

【解析】

4. 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下渗等,图中没有体现出来水汽输送环节。

5. 河流上游修建水库,拦截上游来沙,泥沙会一部分在水库里沉积下来,会使河流下游含沙量变小。上游植被覆盖率下降,会加大河流下游含沙量,下游降水强度增大和下游河道采砂,会加大下游河流含沙量。

“雨季一来,城里看海”一度成为全民讨论的热点,是全国多座城市的尴尬。读图,比较两种不同地面水循环环节差异,完成6~7题。

6. 与城市路面相比,自然路面

A. 下渗明显增多

B. 地表径流加大

C. 地面蒸发减少

D. 地下径流减少

7. 为缓解“城里看海”现象,采取可行有效的措施是

A. 加大对地表水的使用

B. 大力建设人工湖

C. 加快城市绿地建设

D. 大力修建柏油路

【答案】6.A 7. C

【解析】

6. 读图可知,自然路面与城市路面相比,地表径流减少,蒸发增多,浅层渗透(25%与10%)多,深层渗透多(25%对5%),下渗明显增多,地下径流增多,故选A。

7. 加大对地表水的利用,可能会水资源短缺,对城市内涝没有影响,故A不可取,符合题意;大力建设人工湖,可以缓解城市内涝,但是会占用大量土地,故B不可取;加快城市绿地建设,可以增加地表水的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可以缓解城市内涝,故C可取;大力建设柏油路面,使得下渗减少,城市内涝加剧,D错。故选C。

植被浅沟指在地表沟渠中种有植被的一种工程,它通过重力流收集雨水径流。读城市植被浅沟示意图,完成8~10题。

8. 在城市中用植被浅沟替代不透水地面会使水循环环节

A. a增强

B. b增强

C. c减弱

D. d减弱

9. 城市大量布置植被浅沟,主要目的有

A. 增加绿地面积,美化环境

B. 强化对雨水的滞留能力

C. 减少雨水的冲刷,降低水土流失

D. 优化水生环境,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10. 城市大量布置植被浅沟后,城市河流会

A. 流量下降

B. 流速减小

C. 流量会更加稳定

D. 丰水期水位上升

【答案】8. A 9. B 10. C

【解析】

该题考查水循环及其环节,水文特征。

8. 据图知,a代表蒸发、b代表地表径流、c代表下渗、d代表地下径流。用植被浅沟替代不透水地面会使a 增强,b减弱,c增强,d增强,故A项正确。

9. 植被浅沟指在地表沟渠中种有植被的工程,它通过重力流收集雨水径流。其主要目的在于强化雨水的滞留能力,故B项正确;其他说法不是主要目的,故其余选项排除。

10. 城市大量布置植被浅沟后,对河流的流量有调节作用,流量会更加稳定,故C项正确,A项错误;影响河水流速的因素是上下游落差、河水清浊度、河道宽度、河道曲直、河床构造以及水生植物是否对水流有较大的阻碍,由于植被浅沟使得河水更加清澈,故河水的流速加快;因河流的调节作用,丰水期水位变化较小,故B、D项错误。

【点睛】影响河水流速的因素是上下游落差、河水清浊度、河道宽度、河道曲直、河床构造以及水生植物是否对水流有较大的阻碍,由于河水更加清澈,故河水的流速加快。

下面示意某大河流域规划50年后建设用地增加比重(a图)和该流域水循环某环节水量增加比重(b图)。

读图完成11~12题。

11. 材料中某水循环环节是

A. 降水

B. 蒸发

C. 地下径流

D. 地表径流

12. 流域建设用地增加对流域环境的影响是

A. 使区域气候趋于干热

B. 河流中下游地区洪涝减少

C. 流水侵蚀作用加强,水土流失严重

D. 岩层结构趋于稳定,地质灾害减少

【答案】11. D 12. A

【解析】

11. 读图可知,综合分析两图,可得,随着建设用地比重增加,某环节也增加,二者呈正相关关系。建设用地增加,绿地面积减少,导致下渗量减少,蒸发量减少,降水量减少,地下径流量减少,短期内地表径流量增加。故选D。

12. 流域建设用地增加使区域降水量减少,太阳辐射增加,气候趋于干热;地表径流的季节变化增大,中下游地区洪涝灾害加重;建设用地一般都使用现代建筑材料对地表进行覆盖,水土流失问题较轻;工程建设往往会破坏岩层结构,导致地质灾害增多。故选A。

【点睛】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1)改变地表径流——最主要的影响方式

人类的引河湖水灌溉、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填河改路、围湖造田等一系列针对河流、湖泊的活动极大地改变了地表径流的自然分布状态。

(2)影响地下径流

人类对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局部地区的地下工程建设都不可回避的对地下径流产生影响,如雨季对地下水的人工回灌,抽取地下水灌溉,城市地下铁路的修建破坏地质结构,改变地下水的渗流方向等。

(3)影响局地大气降水,如人工降雨。

(4)影响蒸发,如植树造林,修建水库可以增加局部地区的水汽供应量。

人类对植被的破坏,使得降水以地表径流形式迅速向河道集中,河流径流变化幅度大,易造成洪涝灾害。下图分别为某城市附近水系分布(Ⅰ),该流域内一次局部暴雨后甲水文站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变化曲线(Ⅱ)以及城市的水循环分布(Ⅲ)。读图完成13~15题。

13. 图(Ⅱ)中关于四条曲线图的描述正确的是

A. ①表示城市建设前甲水文站的河流流量

B. ②表示城市建设后甲水文站的河流流量

C. ③表示甲水文站的地下水补给量

D. ④表示甲水文站的大气降水补给量

14. 结合图(Ⅲ)分析,②曲线流量峰值大于③曲线,主要是因为

A. a增加

B. b增加

C. c增加

D. d增加

15. 在城镇建设中,提倡用透水材料铺设“可呼吸地面”代替不透水的硬质地面。采用“可呼吸地面”之后,图(Ⅲ)中四个环节的变化符合实际的是

A. a增加

B.b减少

C. c减少

D. d增加

【答案】13. B 14. D 15. A

【解析】

13. 根据右图河流水量的变化和出现洪峰的时间先后判断,②表示城市建设后甲水文站的河流流量,故B项正确,A项错误;④表示甲水文站的地下水补给量,故C、D项错误。

14. 据左图可知,a表示下渗,b表示地下径流,c表示蒸腾,d表示地表径流;②曲线洪峰时间提前,说明地表径流量增加,故D项正确。

15. 据左图可知,a表示下渗,b表示地下径流,c表示蒸腾,d表示地表径流;采用“可呼吸地面”之后,会增

加下渗水量,故A项正确;地下径流会增加,故B项错误;c蒸腾作用会增加,故C项错误;d会减少,故D 项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旨在考查水循环的主要环节,考查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二、综合题。

16. 阅读材料,完成以下问题。

材料一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材料二海绵城市有一定的标准,其中指标之一是通过自然和人工手段,控制年径流总量的比例,称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α)。如上图,该城市年径流总量中,不到40%的水排放出去,则年径流总量控制率>60%。下图表示我国大陆地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分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α的最低和最高限值)。

(1)从水循环的角度分析,海绵城市建设主要要影响水循环的环节有等。

(2)简要描述我国“年径流总量控制率”高低的分布规律,以及影响该指标高低的主要因素是br> 。

(3)从水循环发生领域看,南京地区的水循环主要属于哪种类型?列举水循环对南京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至少列举三个方面)。

(4)简述海绵城市建设对城市地区的主要意义。

【答案】

(1)地表径流、下渗等,如答地下水也可以。

(2)南低北高、东低西高;主要受降水量和降水量变率影响。

(3)海陆间水循环;水资源更新、塑地表形态、影响土壤物质的淋溶与沉积、影响大气水热分配与传递。评分时,对某个要素影响表达准确完整得1分,若只写要素而无具体影响不得分。

(4)缓解内涝、开辟水源、提高水质、改善居住环境等。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利用海绵城市的特点来考查水循环的相关知识。

(1)由材料可知“海绵城市”是指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即可知其影响水循环的环节(蒸发、输送、降水、径流)应是地表径流、下渗、地下水等环节。

(2)本题为读图题,结合图例即可得出我国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分布特点为:南低北高、东低西高;由题意可知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大小与向外排放量成反比,而由下图可知通过自然和人工手段控制径流的方法主要是通过下渗减排和集富利用等手段来实现的,而此类手段的特点是:在一定时间段内的其总量是有上限的,即在一次降水过程中能够下渗和富集的地表水的总量是有限的(当地下土壤的含水量达到饱和时就不再下渗,富集设施集水也有上限)所以当地表降水量过大时,或降水变率较大时,排放的水量就会变多,相应的径流总量的控制率就会变小,所以才会出现我国南方和东部多雨但控制率却较低的现象。

(3)南京地区地处长江下游地区,地表径流均汇入长江然后流入太平洋,据此即可判断南京的水循环类型为海陆间大循环;而其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还是从水循环的意义的几个方面来阐述:水体更新(水资源更新);物质迁移和能量循环的角度(影响土壤物质的淋溶与沉积、影响大气水热分配与传递)和改变地表形态的角度(塑地表形态)来作答即可。

(4)围绕材料中关于海绵城市的定义组织答案即可: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调节地表径流,缓解城市内涝);净化水质,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开辟水源、提高水质);结合以上两点即可知建设海绵城市的目的是(改善居住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