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卢卡奇的哲学思想
卢卡奇的物化思想研究

卢卡奇的物化思想研究卢卡奇(Luk ács)是20世纪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之一,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卢卡奇的物化思想研究是其哲学思想中的重要部分,本文将对卢卡奇的物化思想展开深入的研究,探讨其思想内涵及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我们来解释一下什么是物化思想。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物化”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对物与物的关系的实际经验。
“物化”是一个哲学概念,其本质是指人类的实践活动与客观世界的关系,在这一关系中人类的实践活动本质是与物的关系。
卢卡奇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对物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物化的理论。
卢卡奇指出,物化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的生产活动被异化、物化,人与人的关系也变得物化,甚至人们自身也被物化。
这种物化不仅体现在经济领域,也体现在政治、文化、思想等多个方面。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物化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渗透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
卢卡奇认为,物化是一种妨碍人的自由和发展的现象。
在物化的社会中,人丧失了对自己和他人的控制,对社会现实的认识也被异化了。
这种异化导致了人的自觉性和创造性的丧失,使人们成为了社会中的“守旧者”,而不是“变革者”。
卢卡奇进一步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物化不仅是一种现实的现象,也是一种意识形态。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接受了物化的意识形态,把物化当作一种自然的、不可改变的状态。
这种意识形态的传播和强化,不仅使物化得以维持和扩大,也使人们对物化的认识产生了偏差。
那么,面对这种物化的现实和意识形态,卢卡奇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和对策呢?卢卡奇强调需要从人的立场来重新认识和改变物化。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一直在发展,这种认识的发展也应该延伸到对物化的认识上。
对物化的认识应该以人为中心,从人的立场出发,重新认识和改变物化。
只有重新认识和改变了对物化的认识,人们才能够摆脱物化带来的束缚,实现真正的自由和发展。
卢卡奇的总体性辩证法

卢卡奇的总体性辩证法
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基本原理之一。
卢卡奇在他的《总体辩证法》中提出了关于总体辩证法的观点,由此构建了概念的系统、
有明确的逻辑结构和统一的理论体系。
首先,卢卡奇强调要以实践为起点,以复杂和不断变化的实践,坚持辩证法原则,即
统一和对立统一相结合。
例如,从实践出发,辩证法必须从“爱因斯坦空间”和“崩溃者
空间”中运用思维,即要准确地把握和分析不同的事态,要发挥其在统一方面的作用,以
此获得更加全面的理解。
同时,要认识到某些事态的不同,从而可以对这些事态的不同寻
求最佳的解决方案。
第二,卢卡奇认为,总体辩证法也应该以实践关系为根据,来建立概念的系统,其中
有唯物辩证法、历史辩证法、社会辩证法和伦理辩证法。
卢卡奇指出,唯物辩证法反映了
物质客观存在的多样性与有机统一,历史辩证法则体现了社会发展的多样性和有机共存,
社会辩证法表达了社会联系的多样性与有机一致,伦理辩证法则将系统性抽象出来,探讨
人类关系的多样性与有机统一。
最后,卢卡奇认为,辩证法的运用应当延伸到对其他思想的审视,因此他提出了“思
想的和平”的概念,以充分发挥辩证法的作用,消弭思想之间的矛盾,促进哲学的发展。
总的来说,卢卡奇在《总体辩证法》中提出的辩证法的实践观点,是一种物质、历史、社会和伦理思考方式,消弭了矛盾和偏见,实现思想的和平,并且能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思想和具体实践提供更加科学和全面的理论指导。
卢卡奇“物化”与“总体性”辩证法思想的关系

卢卡奇“物化”与“总体性”辩证法思想的关系【摘要】卢卡奇是20世纪意大利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他提出了“物化”与“总体性”辩证法思想,对于理解和改变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卢卡奇将“物化”视为将人类关系物化为客观现实的过程,而“总体性”则是将事物融合为整体的方式。
在他的辩证法思考中,通过运用“物化”和“总体性”概念,卢卡奇揭示出社会矛盾的本质,并提出解决之道。
他认为,“物化”和“总体性”相互作用,推动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这种思想在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能够解决社会问题并促进社会进步。
我们应当重视卢卡奇的思想,从中汲取启示,并为未来研究开辟新的方向。
卢卡奇的“物化”与“总体性”辩证法思想对现代社会具有深远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借鉴。
【关键词】关键词:卢卡奇、物化、总体性、辩证法思想、重要性、概念、运用、相互作用、实践意义、现代社会、启示、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卢卡奇简介卢卡奇(Antonio Gramsci,1891-1937),意大利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革命家,被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巨人。
他生于意大利的萨丁尼亚岛,曾在都灵大学学习哲学。
在革命活动中,卢卡奇被捕并被判处长期监禁,但他在狱中依然发扬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精神,创作了许多重要著作,留下了丰富的理论遗产。
卢卡奇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机制和阶级斗争的本质,提出了“物化”和“总体性”这两个核心概念。
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往往会被物化,失去自我意识和主体性,成为经济体系的附庸;而“总体性”则是指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思想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具体应用,强调整体和部分之间的关系,揭示社会现象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
卢卡奇的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也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社会思考和理论指导。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将进一步探讨卢卡奇的“物化”与“总体性”辩证法思想,以及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的实践意义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1.2 对卢卡奇“物化”与“总体性”辩证法思想的重要性卢卡奇的“物化”与“总体性”辩证法思想是其哲学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现代社会现象、推动社会变革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章 卢卡奇的哲学思想

第二章卢卡奇的哲学思想李庆霞马克思主义学院乔治·卢卡奇(1885~1971)——传奇的一生考试题:简要说明卢卡奇物化思想的理论基础及其基本内涵。
(黑格尔、马克思、西美尔、韦伯)第一章卢卡奇的哲学思想引言: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的开头,便引用马克思的一句话:“以往的哲学家只使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光是思想竭力体现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460页)“只有当意识同现实有了这样一种关系时,才可能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只有当意识的产生成为历史过程为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个目的来自人的意志,但不取决于人的任意妄为,也不是人的精神发明的)所必须采取的决定性步骤时;只有当理论的历史作用在于使这一步骤称为实际可能时;只有当出现一个阶级要维护自己的权利就必须正确认识社会这样的历史局面时;只有当这个阶级认识自身就意味着认识社会时;只有因此这个阶级既是认识的主体,又是认识的客体,而且按这种方式,理论直接而充分地影响到社会的变革过程时,理论的革命作用的前提条件——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才能成为可能。
”——《历史与阶级意识》49页关键词:物化总体性阶级意识无产阶级意识正统马克思主义思考题:1.如何理解卢卡奇的历史概念?2.如何理解卢卡奇对辩证法的界定?3.如何理解物化的基本内涵?4.比较卢卡奇物化概念与马克思异化范畴的异同?(共同点:对资本主义的批判,通过商品拜物教揭示异化。
不同点:背景不同、自由时期和稳定时期;表现不同,四种形式,具体内含;消除方式不同,消灭分工和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无产阶级意识和无产阶级革命)卢卡奇思想总概括:一、历史是马克思社会哲学的本体论基础二、批判异化是马克思社会哲学的主题三、总体性原则是马克思社会哲学方法论的实质一、卢卡奇简介:思想历程;政治生涯;国际影响乔治·卢卡奇(1885~1971),(韦伯1864-1920)匈牙利哲学家,文艺理论家。
卢卡奇“物化”与“总体性”辩证法思想的关系

卢卡奇“物化”与“总体性”辩证法思想的关系卢卡奇是20世纪意大利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批判,提出了许多自己独特的哲学观点。
卢卡奇的“物化”与“总体性”辩证法思想是他的重要思想之一,并且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卢卡奇的“物化”指的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的劳动和生产关系被异化,以至于物化成为了社会生活的基本特征。
卢卡奇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的劳动被物化为商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被物化为货币关系,整个社会生活被物化为经济关系。
这种物化导致了人与自己的劳动、与他人、与社会的异化,使人们成为了商品的奴隶,失去了人的尊严和自主性。
与“物化”相对应的是卢卡奇的“总体性”辩证法思想。
卢卡奇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应该摆脱物化的束缚,重新获得对自己的劳动和生活的控制权,实现“总体性”的辩证统一。
这里的“总体性”并不是简单的整体性或全面性,而是指人类对社会的全面认识和改造。
总体性辩证法揭示了社会的整体结构和各个方面的内在联系,是一种对社会的批判性和革命性的认识,同时也是对社会的改造和建设的指导原则。
从卢卡奇的思想中可以看出,他认为“物化”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而“总体性”辩证法思想则是摆脱“物化”而实现社会变革的理论基础。
那么,两者之间到底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可以说“物化”和“总体性”都是卢卡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
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物化”使人们失去了自己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只能成为商品经济中的一员。
而“总体性”辩证法思想则是对这种情况的批判,提出了一种重构社会的理论框架,旨在重新塑造人与社会的关系,恢复人的主体性和自主性。
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物化”和“总体性”都是卢卡奇对问题的不同观察角度。
在对待问题的方式上,卢卡奇关注的是如何从物质生活和社会关系出发,发现并揭示社会存在的问题;而“总体性”辩证法则是更加关注社会的整体结构和内在联系,通过对社会的总体认识来发现问题的本质和根源,提出对社会进行改造的思想和方向。
卢卡奇哲学思想初解

轻 视无 产阶级 内部所具有的强大力 律加 以认识 . 但并不能改变规律本身 商 品和经济活动 表面看 似被 人 于它创造者的模式 。卢卡奇强调 , 其 阶 主导和操控 . 但实际上它们必 须服从一定 的客 观规 律 . 而且这些规 律 量是灾难性的她 始终 坚持无产阶级是历史上进化最完全 的阶级, 越来越上升为控制人本身的力量 . 最终成 为与人相对抗 的力量 。
言, 人的能力与物质商 品便无任何 的区别, 它像商 品一样参与交换 。 而 得上具备 了纯粹的阶级意识
一
旦人的劳动本身被用来像商 品一般被交换 . 就要遵循一个 脱离于人
3 . 实 践观
注释 : ① 卢卡奇. 历史与阶级意识 【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 1 9 9 2 : 2 2 4 .
析资本主义商品的基础上 .从商品拜物教中提炼出 了物化的概念 : 他 别人 的思想所决定的 . 而且 只有把握这种意识才能加以辨认 ” 0 认 为物 化可以理解为在 商品生产 中人与人 的关 系异变为 了物和物 的 概 括起来 , 阶级意识 的含 义有 : 第一, 阶级意识 是一种集 体 的意
关系 在资本主义社会 中生活的人们直面的必然现实就是要被物化 本 识 阶级是类属概念 . 能和总体 、 整体等联系到一起 , 但不 等于说阶级 来应居于主体地位的人被异化为客体 . 这种现象是与人 的本性想冲突 意识是将每个个体的思想简单相加的总和。第二 , 无产 阶级的阶级意 的, 人变成 了物的奴隶 , 被物所驱使 , 人 的活动的创造物反过来变成 了 识 是一个历史概念 . 它是资本主义社 会发展到一定程度 的诞 生品。资 支配人的力量 对物化现象做简单的解释就是它把人 的劳动及其成果 本 主义社 会之前的社会 只存在 等级 意识 . 例如奴隶 主和奴隶 . 封 建统
卢卡奇“物化”与“总体性”辩证法思想的关系

卢卡奇“物化”与“总体性”辩证法思想的关系1. 引言1.1 卢卡奇对物化与总体性的理解卢卡奇是20世纪著名的哲学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对于物化与总体性的理解在哲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卢卡奇看来,物化是一种将人和人的关系看成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事物的现象,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异化和物化。
而总体性则是指人类社会的整体形态和结构,包含了社会各个方面的统一和整体性。
卢卡奇认为,物化对于人们的思维和行为产生了负面影响,使人们陷入了对客观事物的唯物主义和功利主义观念中,进而忽视了人的主观性和自由意志。
卢卡奇的总体性概念强调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强调了社会现象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他认为,只有从整体性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才能够理解和分析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
总体性的观念使人们能够超越片面的个人利益和狭隘的立场,站在更高的角度来思考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卢卡奇强调了解略总体性对于克服物化现象和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辩证法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辩证法思想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方法论和认识论工具,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思想包含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两个基本方面,其基本思想是对立统一的原理和质量互变的观点。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辩证法思想被用来解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揭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
辩证法思想的核心思想是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发展的规律,辩证法思想强调矛盾的普遍性和发展的无限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独特之处。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不仅是一种认识方法,更是一种改造世界的行为指导,其目的是为了揭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现实。
通过辩证法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赋予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思想武器。
2. 正文2.1 卢卡奇对物化与总体性的关系探讨卢卡奇在其哲学思想中对物化与总体性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
卢卡奇的主要思想总结

卢卡奇的主要思想总结卢卡奇(Lucien Goldmann,1913-1970)是一个法国的社会学家和哲学家,他对文学、艺术、历史、宗教和政治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他的思想主要集中在文学社会学和历史唯物主义上。
卢卡奇的主要思想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入研究和理解,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意识的观点。
他认为,人类的意识和文化是社会关系的产物,这些社会关系受到历史、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影响。
他试图通过分析文学和艺术作品来揭示这些社会关系和历史性。
首先,卢卡奇批判了资产阶级的唯心主义文化观。
他认为,资产阶级的文化是以个体为中心的,强调个人利益和欲望满足,忽视了社会和历史的影响。
相比之下,他主张一种以集体为中心的文化观,将个体的意识和艺术作品置于社会和历史的背景下进行分析。
其次,卢卡奇关注了社会结构对意识形态的影响。
他认为,社会结构和阶级关系塑造了个体的意识和思想方式,也影响了艺术和文学作品的表达方式。
他主张将文学和艺术作品置于社会和历史的结构背景下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出作品中隐藏的阶级意识形态。
其次,卢卡奇强调了历史的特殊性。
他认为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每个历史时期的艺术和文学作品都是这些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的反映。
他主张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和分析来理解文学和艺术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最后,卢卡奇关注了人类的自由和创造力。
他认为,人类的自由是受到社会和历史条件的制约的,但人类仍然可以通过自己的意识和创造力来改变社会和历史。
他主张将艺术和文学作品视为人类自由和创造力的体现,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和解读来引导人们认识到自己的自由和能动性。
总体而言,卢卡奇的主要思想可以概括为将文学、艺术和历史置于社会和历史背景下进行分析,揭示作品中的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
他强调历史的特殊性和人类的自由和创造力,通过对作品的研究和理解来实现个体和社会的自我认识和解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卢卡奇的哲学思想李庆霞马克思主义学院乔治·卢卡奇(1885~1971)——传奇的一生考试题:简要说明卢卡奇物化思想的理论基础及其基本内涵。
(黑格尔、马克思、西美尔、韦伯)第一章卢卡奇的哲学思想引言: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的开头,便引用马克思的一句话:“以往的哲学家只使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光是思想竭力体现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460页)“只有当意识同现实有了这样一种关系时,才可能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只有当意识的产生成为历史过程为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个目的来自人的意志,但不取决于人的任意妄为,也不是人的精神发明的)所必须采取的决定性步骤时;只有当理论的历史作用在于使这一步骤称为实际可能时;只有当出现一个阶级要维护自己的权利就必须正确认识社会这样的历史局面时;只有当这个阶级认识自身就意味着认识社会时;只有因此这个阶级既是认识的主体,又是认识的客体,而且按这种方式,理论直接而充分地影响到社会的变革过程时,理论的革命作用的前提条件——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才能成为可能。
”——《历史与阶级意识》49页关键词:物化总体性阶级意识无产阶级意识正统马克思主义思考题:1.如何理解卢卡奇的历史概念?2.如何理解卢卡奇对辩证法的界定?3.如何理解物化的基本内涵?4.比较卢卡奇物化概念与马克思异化范畴的异同?(共同点:对资本主义的批判,通过商品拜物教揭示异化。
不同点:背景不同、自由时期和稳定时期;表现不同,四种形式,具体内含;消除方式不同,消灭分工和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无产阶级意识和无产阶级革命)卢卡奇思想总概括:一、历史是马克思社会哲学的本体论基础二、批判异化是马克思社会哲学的主题三、总体性原则是马克思社会哲学方法论的实质一、卢卡奇简介:思想历程;政治生涯;国际影响乔治·卢卡奇(1885~1971),(韦伯1864-1920)匈牙利哲学家,文艺理论家。
1885年4月13日,卢卡奇生于布达佩斯一个富商家庭,他祖父原是维也纳工厂主。
父亲则从银行家变成奥匈帝国的册封贵族。
母亲出身德国犹太名门。
她下嫁卢家后,素以德语管教子女。
礼仪之争,导致母子冲突不断。
卢卡奇《自传》称:“我出生在布达佩斯富人区,来自一个资本家家庭。
通过父亲,我们频繁接触达官显贵。
所以我很自然地产生拒斥心理,并将反抗情绪从政治向文学诸领域扩展开去。
”(卢卡奇是犹太人,“不了解犹太人,就不了解世界”。
要说犹太人是一个谜一般的民族,那么这些犹太传人更是谜一般的人物。
他在哲学、美学等许多领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表现了一代革命知识分子对社会的关心,并且紧扣时代、历史的脉搏,因而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和争议。
卢卡奇因《历史和阶级意识》一书而被看作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
除此之外,他还撰写了《理性的毁灭》(1954)、《审美特征》(1963)、《社会存在本体论》(1971)等著作。
对于卢卡奇的一生,我们可以用“传奇的一生”对之加以概括。
卢卡奇学富五车、英气逼人,不愧“最有才华的思想家”;其理论精湛程度,堪称西马极高之品位,担负学术与政治重任。
下面梳理一下卢卡奇思想发展的历程:1.前马克思主义时期(1885—1918年)又称浪漫主义的反资本主义时期简而言之,这个阶段是卢卡奇从文艺美学的研究走向哲学、走向马克思主义的过程。
1910年,《现代戏剧发展史》;1910年,完成《心灵与形式》,1911年德文版出版;(生活是苦难,生存是悲凉,工作是无聊)1916年,完成《小说理论》的写作;问题:卢卡奇的文学创作与他的婚姻的关系?《心灵与形式》:一段爱情悲剧。
谁承想席老师口中的悲剧文化,竟在小卢身上应验如神。
1908年冬,他和女画家伊尔玛一见钟情。
第二年夏天,他俩结伴去意大利旅行。
关系亲近至此,小卢却像个哈姆雷特王子:一来他自小缺乏亲情,害怕家庭生活;二来他认定自己负有学术使命,所以爱情和工作只能取一。
伊尔玛劝说无效,只好另嫁。
可她婚后痛苦不堪,一日跳进多瑙河,以身殉情。
(与克尔凯郭尔的经历相似)小卢受此震撼,诅咒自己要像迈达斯王那样悲惨终生:希腊神话中那个呆王,自从酒神处获得点金术,日日得意忘形。
当他爱上一位美女后,他的拥抱却将那姑娘化作一尊金像。
痛苦中,小卢将其随笔编成《心灵与形式》,献给初恋情人。
书中10篇杂文,题旨不一,点评如下。
《心灵与形式》席美尔命题,即文化产品一旦客观化、或被赋予形式,就会与人分离。
所谓形式,源出柏拉图理念。
柏拉图称:与诗人的骚动心灵相对,这形式严整有序,乃一切生命再现之最高法官。
根据康德《判断力批判》,美的形式予人快感。
可它神奇莫测。
小卢发现心灵渴望创造、永远处于“未完成状态”。
另外,它有各种外化可能,可在形式制约下,通常显得僵化乏味。
只有某些瞬间,它才惊鸿一瞥、大放异彩。
《小说理论》:1914年,小卢转向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其小说中发现一种超越现实的可能。
这便是《罪与罚》中的索妮娅、《卡拉玛佐夫兄弟》中的阿廖沙:他们告别悲剧人生观,竞相以果敢行动,追求生命之丰盈。
同年,小卢结识俄国女子叶莲娜:该女16岁参加革命党,一度怀抱婴儿与炸弹,行刺沙皇重臣。
事败后她流亡巴黎,幸得小卢接济,卢卡奇热烈地爱上了叶莲娜•格拉班科,一个矮小的、激情如火的女人,一个半疯狂的俄国女革命家。
卢卡奇当年的“神秘兄弟”巴拉什在日记中记述了对她的印象:“她简直就是陀斯妥也夫斯基人物的活典型,她的经历、她的感情、她的想象力都好象是出自陀斯妥也夫斯基的小说:她是一个恐怖分子,她曾长期被监禁,危险而紧张的工作摧毁了她的健康和神经,现在她疲惫不堪、疾病缠身。
”卢卡奇不顾家庭的反对他和叶列娜结了婚。
韦伯夫妇与小卢家人一齐劝阻这桩婚姻。
婚后不久,婚后叶莲娜移情别恋,卢卡奇与叶莲娜两个人的家庭便扩展成一个三位一体。
叶列娜弹钢琴,卢卡奇洗碗、铺床,叶列娜的情人、钢琴家布鲁诺•施太因巴赫愤愤地在房中踱步,不时抽叶列娜几鞭子。
很快,三个人的精神便开始崩溃,同时成为当时在海德堡作心理医生的存在主义哲学家亚斯贝尔斯的患者。
叶列娜原是社会革命党恐怖组织的成员,她热情地向卢卡奇介绍社会革命党恐怖主义领袖萨文柯夫(Boris Sawinkow)(10),引他走上无产阶级革命道路。
小卢继续资助她,并将《小说理论》题献给这个“炸弹女郎”。
1918年,韦伯讲演《作为职业的学术》,勉励小卢专心治学。
不料小卢刚同叶莲娜离婚,又同她一道加入共产党。
1963年与他共同生活了40多年的妻子G.波尔施蒂波去世,这使卢卡奇陷入了甚至比伊尔玛自杀所经受的打击更大的痛苦和生存危机。
小卢思想转折反映在《小说理论》中。
专家将此书与本雅明《德国悲剧起源》并列为现代文艺批评典范。
卢氏现实主义文论,国人耳熟能详,殊不知他早已玩腻了现代派,且是此中顶级高手。
小卢称该书动机是“背离康德、走向黑格尔”。
为何背离?“康德的星空犹如纯粹知识的黑夜”,它迫使小卢摈弃永恒形式,走向黑格尔“美学范畴的历史化”。
(卢卡奇,2004:11)根据黑格尔,精神在历史中显露自身。
各时期的艺术,从史诗、悲剧,直到现代派小说,均为精神之不同外化形式。
《心灵与形式》和《小说理论》是卢卡奇早期的两部代表性作品。
前者是卢卡奇在格奥尔格·西美尔的“美学社会学”影响下创作的一本论文集,它因为深入刻画了现时代人的存在的悲剧性,而被吕西安·戈德曼推崇为现代存在主义的先声。
后者则是卢卡奇在马克斯·韦伯的类型学方法的引导下完成的一部文论著作,它对小说的本质和小说形式的类型进行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开创性研究,并因此被同时代人称为“精神科学运动最重要的出版物”。
虽然晚年卢卡奇不断地号召人们忘却和批判自己的这两部早期作品。
但它们却超越了他的主观意愿,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的德国思想史中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对布洛赫、本雅明和阿多诺等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思想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919年1月,德共领袖在柏林起义中牺牲。
韦伯闻讯大惊,发表《作为职业的政治》。
小卢此刻身在疆场,偶见此文,难免悲从中来。
1920年韦伯去世,小卢仍在其政治著述中没完没了地与之争论。
2.马克思主义的学徒期(1919-1929年)问题:卢卡奇为何会从对文艺理论的研究走向哲学,并最终走向马克思主义?卢卡奇最初在从事文艺理论的研究时,就在追求能达到关于世界的真理,并改造现实世界的道路。
原因是:[1]他对资本主义“憎恶至极”。
[2]他经由缜密学理,接受马克思学说。
[3]他出于道德考虑,仰慕党的使命。
1919年3月,匈共组建苏维埃政府,小卢出任教育人民委员。
上任不久,西方列强唆使反动军队进攻匈牙利。
小卢亲赴前线,带兵作战。
为了阻止一次战场溃退,这位红军第五师政委面不改色,下令枪决7名逃兵。
战至8月,红色政权失败,共产党人大批撤离布达佩斯。
小卢奉命坚持地下斗争。
直到战友被杀、组织遭破坏,他才开始流亡生涯。
马克思主义学徒期小卢逃至维也纳,遭当局逮捕。
朋友请愿,韦伯斡旋,免其一死。
此后他创办《共产主义》杂志,发表《论议会制》,号召决死抵抗。
此文受列宁批评,斥为左派幼稚病。
1921年小卢去苏联出席共产国际大会,受到列宁接见。
从此他对马列经典愈发精研细读、渐入佳境。
其标志性的著作有:1923年的《历史与阶级意识》;1928年的《勃鲁姆提纲》;(1)《历史与阶级意识》(History &Class Consciousness)的出版及争论1923年小卢出版《历史与阶级意识》。
此书一共收录了卢卡奇在1919年到1922年的八篇论文,其中《物化和无产阶级意识》是本书的主要内容,主要论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物化——异化现象。
在此书中,卢卡奇仍然坚持早年的目标,追求对世界的总体性地把握和变革。
卢卡奇想通过复活马克思主义的黑格尔传统,在马克思主义的视野中找到把握历史总体,实践对总体的改造的力量。
当然,他已经不满足于黑格尔在哲学沉思中通过对绝对的把握而达到的至善,他要在对现实的物质性改造中实现至善。
因而,他一再强调无产阶级就是实践,无产阶级意识必然带来对异化世界的改造。
《历史与阶级意识》是二十世纪西方哲学史上与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齐名的里程碑性质的著作。
深刻影响二十世纪西方左派哲学思想发展的大多数重大主题,大多能够在这里找到某种源流。
就像另外两部巨著一样,《历史与阶级意识》也是历史的产物。
虽然在创作《历史与阶级意识》的时候,卢卡奇不过三十七八岁,但他在思想上经历的东西却太多太多:从新康德主义到新黑格尔主义,他差不多经历了上一个世纪之交德国哲学主流发展的全程。
但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对卢卡奇这一早期思想发展历程所知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