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运动和力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全)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全)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第一章:运动和力1. 运动的描述运动可以用位移、速度和加速度来描述。
位移是物体位置发生变化的量,速度是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大小,加速度是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率。
2. 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它指出物体在无外力作用时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这意味着物体只有在受到外力时才会改变运动状态。
3. 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描述了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加速度与受力之间的关系。
它的表达式为F = ma,其中F是物体所受的合力,m是物体的质量,a是物体的加速度。
4. 牛顿第三定律牛顿第三定律指出,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这意味着对于任何一个物体的作用力,都有一个等大反向的反作用力作用在另一个物体上。
第二章:力的计算1. 力的合成当多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时,这些力可以合成为一个合力。
合力的大小等于合力矢量的长度,方向与合力矢量的方向相同。
2. 力的分解一个力可以被分解为两个或多个力的合力。
这种分解可以通过使用三角函数来实现,将力按照不同的方向分解成两个力的合力。
第三章:力和运动1. 动能和动能定理动能是物体由于其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它可以根据速度和质量计算得出。
动能定理指出,物体的净作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量。
2. 动量和动量定理动量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它等于物体质量乘以速度。
动量定理说明,物体受到的净冲量等于物体动量变化的速率。
第四章:浮力和压强1. 浮力浮力是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浸泡时受到的向上的力。
浮力大小等于被液体或气体排开的体积的重量。
2. 压强压强是单位面积上作用的力的大小,它可以通过将作用力除以单位面积来计算得到。
第五章:波动1. 机械波和电磁波机械波需要介质传播,例如水波或声波;而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例如光波或无线电波。
2. 波长、频率和波速波长是相邻波峰或波谷之间的距离,频率是单位时间内波峰通过的数量,波速是波传播的速度。
八年级物理满分必背知识点

八年级物理满分必背知识点八年级的物理学习是初中阶段最基础的物理知识的学习,是各科知识连接以及未来更高阶段物理知识的基础。
下面将介绍八年级物理的必背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
一、力与压力1.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在相互作用中的作用于另一物体的作用。
2.力的单位:牛(N)。
3.压力的定义:同一面积上受到的力的大小。
4.压力的单位:帕斯卡(Pa)。
二、运动学1.位移的定义:物体从初始位置到某一位置的位移是沿直线距离,包括方向。
2.速度的定义: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大小。
公式:v=d/t。
3.加速度的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改变量。
公式:a=(v2-v1)/t。
4.等速直线运动的定义:物体在相同时间内位移相同。
5.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定义:物体在相同时间内速度改变相同。
三、热学1.温度的定义:物体内部分子的运动状态的度量。
2.热能的定义: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的总和。
3.热传递的方式:传导、对流、辐射。
4.物质的三态:固态、液态、气态。
四、光学1.光的传播方式:直线传播。
2.光的反射定律: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3.光的折射定律:入射角、折射角和折射率之间满足正弦定理。
4.光的色散现象:白光发生折射、经过分离颜色后的光称为光谱。
五、电学1.电荷的定义:原子核外的电子和原子核之间的相互作用。
2.电路的基本元件:导线、开关、电池、电阻等。
3.欧姆定律:电流强度与电压成正比,电阻成反比。
公式:I=U/R。
4.电功和功率的定义:电功是电动势与电流的乘积,功率是电功与时间的商。
公式:W=U×I、P=U×I。
八年级物理的必背知识点就介绍到这里。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掌握这些基础知识点,打好物理学习的基础。
八年级物理第八章《运动和力》知识点

第八章力和运动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一、牛顿第一定律:1、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对于牛顿第一定律的解释:1).“一切”适用于所有物体.2).“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是定律成立的条件。
3).“总”说明没有例外。
“保持”表示跟前面相同。
4).“或"指物体不受力时,①原来静止的总保持静止,②原来运动的就总保持原来的速度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两种状态不同时存在.5).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用推理的方法概括出来的.不能用实验直接证明。
6).牛顿第一定律说明了力和运动的关系: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物体运动之所以会停下来,是由于物体受到了阻力。
二、惯性:1、惯性: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因此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2、关于惯性:(1)惯性是物体的属性,它与物体是否受力,是否运动,运动状态是否改变等均无关.(2)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
(3)物体惯性的大小只与其质量有关,质量小的物体,惯性小;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4)惯性不是力,在解答问题时,只能说“由于惯性”、“具有惯性".而不能说“受到惯性”、“由于惯性的作用”、“克服惯性"等,否则就将惯性和作用混为一谈。
3、利用惯性:跳远运动员的助跑;用力可以将石头甩出很远;骑自行车蹬几下后可以让它滑行。
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小型客车前排乘客要系安全带;车辆行使要保持距离。
第二节二力平衡一、力的平衡1、平衡状态:物体在几个力的作用下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该物体处于平衡状态.2、平衡力: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几个力称做平衡力3、二力平衡: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这两个里叫一对平衡力二、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那么这两个力彼此平衡。
物理八年级知识点笔记归纳总结

物理八年级知识点笔记归纳总结物理是一门关于自然界及其现象的科学,而在八年级的物理学习中,我们将接触到一些基础但重要的知识点。
为了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下面是对八年级物理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一、力和运动1. 力的作用: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或形态的原因。
力的作用可以使物体加速、减速或改变运动方向。
2. 力的计算:力的大小的单位是牛顿(N),力等于物体的质量乘以物体所受的加速度。
3. 影响力大小的因素:物体的质量和所受力的大小。
二、简单机械1. 杠杆原理:杠杆是一种简单机械,由一个支点和两个力臂组成。
通过改变力臂的长度可以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
2. 滑轮原理:滑轮是一种简单机械,它能够改变力的方向。
通过增加滑轮的数量,可以减小所需的力量。
3. 斜面原理:斜面是一种简单机械,它可以减小所需的力量,使运动更容易进行。
三、能量和功1. 功的定义:功是力对物体进行的作用。
功可以使物体移动、变形或产生热量等。
2. 功的计算:功等于力所产生的移动距离乘以力的大小。
3. 功和能量的转化:能量是物体所具有的做功和产生热量的能力。
四、声音1. 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通过空气的传播使人们能够听到声音。
2. 声音的传播:声音是通过波动的形式传播的,需要介质(如空气、液体或固体)进行传递。
3. 声音的特性:声音有着不同的频率和振幅,它们决定了声音的音调和音量。
五、光学1. 光的传播:光是一种电磁波,可以通过真空和透明介质传播。
2. 反射和折射:光在遇到界面时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这取决于光线入射的角度和界面的性质。
3. 光的色散:光通过透明介质时,不同波长的光会发生不同的折射,从而产生七色光谱。
以上是八年级物理的一些重要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通过对这些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我们能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现象,并能够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还应注重实验的进行,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希望这份笔记对你的物理学习有所帮助!。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一、运动的描述1. 速度和加速度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计算公式为:速度=位移/时间。
加速度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的物理量,计算公式为:加速度=速度变化量/时间。
2. 运动的图像直线运动的图像常用的有位置-时间图、速度-时间图、加速度-时间图。
3. 运动的规律匀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平均速度=位移/时间。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v=at,s=vt-1/2at²。
二、力和运动1. 动力和静力动力是使物体产生运动的原因,常见的有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静力是使物体保持静止的原因,常见的有支持力、拉力等。
2. 牛顿运动定律牛顿第一定律:物体要么静止,要么匀速直线运动,除非有外力作用。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其上的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F=ma。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3. 使用受力分析解决力和运动问题通过受力分析可解决物体的受力情况、运动方向、加速度等问题。
三、压强和浮力1. 压强的计算压强是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力的大小,计算公式为:压强=力/面积。
2. 浮力的产生和计算浮力是物体浸没液体或气体中所受的向上的支持力,计算公式为:浮力=排开的液体或气体的质量*重力加速度。
3. 压力和浮力的应用常见的压力和浮力的应用包括气球的浮力原理、气压原理等。
四、简单机械1. 斜面上的力与运动斜面上的重力分解为垂直于斜面的力和平行斜面的力,可以利用这些力来计算斜面上物体的加速度等。
2. 轮轴与滑轮轮轴和滑轮都是应用受力分析的原理,可以提高力的效率,使得施加的力更小可以产生更大的作用力。
3. 杠杆原理杠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应用受力分析的原理可以计算出杠杆平衡时的力的大小。
五、电1. 电荷和电场电荷是描述物体所带的电性质,正电荷和负电荷相互吸引,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电场是由电荷产生的物理场,描述了在电场中受力物体的运动情况。
2. 电流和电路电流是描述电荷流动的物理量,计算公式为:电流=电荷/时间。
八年级物理概念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物理概念知识点总结一、运动的概念和描述1. 运动的概念:物体相对于一定参照物的位置发生变化时,称为运动。
2. 运动的描述:运动状态可以通过位置、速度、加速度等来描述。
位置是物体在空间中的坐标,速度是物体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大小,加速度是速度的变化率。
二、力的概念和分类1. 力的概念:力是能够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或形状的原因。
2. 力的分类:按照力的来源和性质,力可以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重力、弹力、摩擦力、张力等都属于力的范畴。
三、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合成1.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速度、形状和方向。
2. 力的合成:当多个力作用于同一个物体时,可以按照叠加原理将这些力合成为一个合力,合力的方向和大小可以通过向量图解法求得。
四、力的测量和公式1. 力的测量:力可以通过弹簧测力计或者天平等工具进行测量。
2. 力的公式:力的大小可以用F=ma来描述,其中F为力的大小,m为物体的质量,a为物体的加速度。
五、物体的压强和浮力1. 压强:压强是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其大小可以通过P=F/A来计算,其中F为力的大小,A为面积。
2. 浮力:浮力是当物体浸入液体或气体中时所受到的向上的重力,浮力的大小和物体在介质中的排水量有关。
六、简单机械1. 杠杆:杠杆是一种能够使力矩增大或减小的简单机械,杠杆的力矩平衡可以用M1=M2来描述,其中M1和M2分别为两端力矩的大小。
2. 滑轮组:滑轮组是由多个滑轮组成的机械,并且能够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
3. 斜面:斜面是一种简单机械,可以减小力的大小而增大移动距离。
七、动能和功的概念1. 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称为动能,动能的大小可以用K=1/2mv^2来计算,其中m为物体的质量,v为物体的速度。
2. 功:力沿着物体运动方向所做的功称为功,功的大小可以用W=Fs来计算,其中F为力的大小,s为力的方向上的位移。
八、功率和机械效率1. 功率:单位时间内做功的大小叫做功率,功率的大小可以用P=W/t来计算,其中W为做的功,t为时间。
物理八年级四章知识点归纳总结

物理八年级四章知识点归纳总结物理是一门研究自然界各种物质的运动规律和能量转化的科学。
在八年级的学习中,我们涉及了许多重要的物理知识点。
下面将对八年级物理课程中的四章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第一章:运动和力1. 运动的描述运动是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物的位置移动。
我们可以根据物体的位置和时间的变化来描述运动,包括位移、速度、加速度等概念。
2. 力的作用与测量力是使物体发生变化的原因。
常见的力包括接触力、重力、摩擦力等。
我们可以通过力的大小和方向来描述它,力的单位是牛顿(N)。
3. 牛顿运动定律牛顿运动定律是描述力和运动关系的基本原理。
第一定律(惯性定律)指出物体如果受到平衡力作用,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第二定律(运动定律)指出物体受到的合力等于物体质量和加速度的乘积;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指出力的作用总是成对出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第二章:光的反射1. 光线的传播特点光是一种电磁波,具有传播直线、以光速传播、具有反射、折射等特点。
2. 反射定律反射定律描述了光线与表面发生反射时的关系。
它指出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3. 镜面的成像平面镜和球面镜是常见的镜子。
根据反射定律,我们可以得知镜子中的光线与物体的关系,并利用光线追迹法确定镜面成像位置。
成像特点包括:虚实、大小、正倒等方面。
第三章:声的传播1. 声音的特点和产生声音是物体振动引起的一种机械波。
声音的特点包括:响度、音调、音色等。
声音的产生与空气中的分子振动有关。
2. 声音的传播和速度声音需通过介质传播,如空气、水等。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米/秒。
3. 声音的反射和回声声音在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形成回声。
我们可以利用回声原理测量距离。
第四章:电和磁1. 电流与导体电流是电荷流动的现象,导体是电流流动的媒介。
电流的大小和方向可由电量和时间来描述。
2. 电路和电阻电路是电流的路径,可以分为串联和并联电路。
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总结一、力和运动1. 力的概念- 力的定义:力是物体间相互作用的一种推或拉的作用。
- 力的作用效果: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 力的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支持力、张力等。
2. 力的测量- 力的单位:牛顿(N)。
- 弹簧秤的使用:通过观察弹簧的形变来测量力的大小。
3. 力的合成与分解- 合力与分力:多个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时,可以合成为一个等效的力。
- 力的合成法则: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
- 力的分解:将一个力分解为两个或多个分力。
4. 运动的描述- 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
- 速度和加速度: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速度变化的物理量。
- 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5. 牛顿运动定律- 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 第二定律(动力定律):F=ma,力和加速度的关系。
- 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二、压强和浮力1. 压强- 压强的定义:单位面积上所受的压力。
- 压强的计算公式:P=F/A,其中P是压强,F是作用力,A是受力面积。
- 液体压强: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的压力。
2. 浮力- 浮力的产生:物体浸入液体时受到的向上的力。
- 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等于物体所排开液体的重量。
- 浮沉条件:物体的密度与液体的密度关系决定物体的浮沉状态。
三、简单机械1. 杠杆- 杠杆的五要素:支点、力臂、重臂、动力和阻力。
- 杠杆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 杠杆的分类: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和等臂杠杆。
2. 滑轮- 滑轮的类型:固定滑轮和动滑轮。
- 滑轮组:多个滑轮组合使用,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
- 滑轮的省力原理:通过增加作用力的作用距离来减少所需的力。
3. 斜面和螺旋- 斜面:通过增加运动距离来减少所需的力。
- 螺旋:通过增加旋转的距离来达到省力的效果。
四、功和能1. 功- 功的定义:力作用于物体并使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时所做的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运动和力
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1、实验: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让同一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自由滑下(控制变量法),
目的是:为了使小车滑到斜面底端时有相同的速度;
阻力的大小用小车在木板上滑动的距离的长短来体现(转化法)。
2、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实验事实和科学推理得出的,它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验证。
4、惯性
⑴定义: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⑵性质: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
一切物体在任何时候、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
⑶惯性不是力,不能说“惯性的作用”“受到惯性”“惯性大于某个力”等,惯性的大
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的形状、速度、物体是否受力等因素无关。
注:如何理解惯性是物体本身的性质呢,其实很简单,我们把它想成是与生俱来、天生的。
不会因为时间、地点等改变改变的性质。
就像老虎的本性咬人一样,把它运到北京、运到美国它也咬人。
在物理概念中“电阻”是导线固有的性质,不会随电流,电压的改变而改变,和惯性很相像。
⑷防止惯性的现象:汽车安装安全气囊,汽车安装安全带,保持车距。
⑸利用惯性的现象:跳远助跑可提高成绩, 拍打衣服可除尘,紧固锤头,小球离开手后继续飞行。
⑹解释现象:
例:汽车突然刹车时,乘客为何向汽车行驶的方向倾倒
答:汽车刹车前,乘客与汽车一起处于运动状态,当刹车时,乘客的脚由于受摩擦力作用,随汽车突然停止,而乘客的上身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继续向汽车行驶的方向运动,所以…….
二力平衡
1、平衡状态: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称为平衡状态。
2、平衡力: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受到的力叫平衡力。
3、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同体、等大、反向、共线)
4、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①如何判断小车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小车处于平衡状态有两种情况:即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②为什么用小车做实验而不用木块,并且要求桌面光滑
减小阻力对实验的影响。
③实验中如何改变拉力的大小
通过改变砝码的个数,来改变对小车的拉力的大小。
④为什么把小车在水平面上扭转一个角度结果会怎样
为了探究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两个力能否平衡。
结果小车会转动,直到转回一条直线上。
5、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⑴根据受力情况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①当物体不受任何力作用时,物体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平衡状态)。
②当物体受平衡力作用时,物体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平衡状态)。
③当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一定发生改变。
⑵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物体的受力情况。
①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物体不受力或受到平衡
力。
注意:在判断物体受平衡力时,要注意先判断物体在什么方向(水平方向还是竖直方向)处于平衡状态,然后才能判断物体在什么方向受到平衡力。
②当物体处于非平衡状态(加速或减速运动、方向改变)时,物体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
5、物体保持平衡状态的条件:不受力或受平衡力
6、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摩擦力
1定义: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滑动时,就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2产生条件:A、物体相互接触并且相互挤压;B、发生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
3种类:A、静摩擦B、滑动摩擦C滚动摩擦
4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的大小的因素: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5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的方向相反。
(摩擦力不一定是阻力)
6测量摩擦力方法:
用弹簧测力计拉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弹簧测力计的读数相等。
原理: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 物体在水平方向的拉力和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
(二力平衡)
7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A、增大压力 B、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C、用滑动代替滚动
8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A、减少压力 B.减少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C、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
D、使两接触面分离(加润滑油、气垫船、磁悬浮列车、打肥皂水)。
实际生活中,摩擦力处处存在,既有利,又有弊。
现列举如下:
【有益摩擦】
①走路时,鞋与地面之间的摩擦;
②手握筷子时的摩擦;
③爬树时,人与树之间的摩擦;
④手拿油瓶时的摩擦;
⑤刹车时,车轮胎与地面间的摩擦;
⑥用铅笔写字时,铅笔尖与纸之间的摩擦;
⑦用小刀削铅笔时,铅笔与小刀之间的摩擦;
⑧用黑板擦擦黑板时,黑板擦与黑板之间的摩擦;等等。
【有害摩擦】
①机器的运动部件间产生的摩擦;
②自行车的轴与轴承间的摩擦;
③人拉笨重的物体时,物体与水平地面间的摩擦;
④滑雪时,滑雪板与雪面间的摩擦;等等。
【注意】机器的各个部件之间的摩擦不仅浪费动力,而且造成机件的摩损,影响机器的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