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风公开课精品
君子之风优质课精品PPT课件

(15.9)君子有求仁的牺牲精神。
仁是孔子最高的道德追求。生命诚可贵,但为了 仁,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可以献出宝贵的 生命。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山下,孔了赞许他为 仁人。比干苦谏纣王,被剖心而死,孔子也赞许他为 仁人。管仲有大功于天下,虽不曾死,孔子仍赞许他 为仁人。孔子这种思想影响十分深远。中国有多少英 雄儿女在强敌面前威武不屈,杀身成仁,表现了中华 民族浩然正气。
“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一 部两万多字的《论语》,“君子”这个词就 出现了一百多次。
走近君子——世间处处有君子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 花中四君子:
梅,剪雪裁冰,一身傲骨 兰,空谷幽香,孤芳自赏 竹,筛风弄月,潇洒一生 菊,凌霜自行,不趋炎势 西方君子: 绅士风度
你以为怎样的人才算得上是君子?
二、礼,行动要求循礼而行。
三、逊,即是谦逊,出言吐语谦逊恭谨。
四、信,办事守信,取信于人。
【原文】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
有杀身以成仁。”(15•9) 【译文】
孔子说:“志士仁人,没有贪生怕死 而损害仁道,只有牺牲生命来成全仁 道。 ” 成语:
杀身成仁( 成仁取义):为正义事业 或崇高理想牺牲生命。
《论语》中有关“君子”语录
•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 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
• 有宽广的胸怀,心胸坦荡的人是君子。
•
——老米
• 能容忍别人,不计较个人利害得失的人是
• 【译文】
• 孔子说:“君子把义作为根本,按照礼 来实践它,用谦逊的态度谈论它,用诚信 来成全它,这就是君子了。”
《〈论语〉选读》之《君子之风》课件

智的运用
君子应具备智慧和判断力,明 辨是非,能够审时度势,作出
正确的决策和判断。
君子之风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树立道德典范
君子之风所蕴含的仁、义、礼、 智等品质,可以为现代社会树立 道德典范,引导人们追求更高的
道德境界。
强化社会责任感
君子之风强调个人对社会和对他人 的责任和义务,有助于强化现代人 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 事业。
《论语》共20篇,其中包括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对话、言论、事迹等,涉及了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等方方面面。其中,《君子之风》是其中的一篇,主要讲述了君子的品德 和风范。
《论语》的影响
《论语》对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思想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所蕴含的哲学思想、道德 观念等对人们的思想行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论语》也是东亚文化圈的重要思想 基础之一,对世界文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文质彬彬
君子的言行举止应该文雅 得体,既注重内在的修养, 也注重外在的表现。
谦逊有礼
君子应该谦虚低调,待人 以礼,尊重他人的意见和 感受,不傲慢无礼。
言行一致
君子的言行应该一致,说 到做到,不轻易食言或背 信弃义。
君子的修养之道
学思结合
崇尚自然与天人合一
君子应该不断地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 通过不断地积累和提升自己的素养。
感谢观看
KEEP VIEW
WENKU DESIGN
WENKU DESIGN
WENKU
REPORTING
https://
WENKU DESIGN
WENKU DESIGN
2023-2026
ONE
KEEP VIEW
《〈论语〉选读》之 《君子之风》课件
WENKU DESIGN
君子之风公开课教案

君子之风公开课教案君子之风公开课教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一、导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短短的一部论语,君子一词就出现了一百多次,直到现在我们还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君子坦荡荡,那么你觉得什么样的人才是君子?“君子”是孔子的理想人格,同样也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
今天让我们走进《论语》,学习第六课《君子之风》,二、解题君子之风:君子的风貌、品质,要想成为君子,必须具备什么条件呢?金庸武侠小说《笑傲江湖》里有一个绰号叫“君子剑”的人相信大家都知道,他叫岳不群,华山派掌门,一向以正面形象示人,故得此绰号,他算不算君子?生答:“不算”提问:为什么。
答“因为他表里不一”师:“恩,对,表里不一就否定了他不是君子,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君子一定是个表里如一的人,那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是不是也认为是这样的呢?”三、整体感知1、一起朗读12.8章,回答问题(1)棘子成提出了什么问题?(2)子贡是如何反驳他的?(3)孔子认为君子行为要“文”和“质”兼有,如“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而棘子成认为只要“质”,不必要“文”。
你怎么认为?(4)(5)成语积累: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形容话一出口,就无法收回。
小结:从这一章可以看出,孔子认为要想成为一名真正的君子,既要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又不能迷失了本性,文和质同样重要,缺一不可,那么孔子他自己有没有达到文质彬彬这一境界呢?我们一起来朗读7.38章。
2、一起朗读7.38章,回答问题。
(1)有人说,这一章体现了孔子的“中庸”思想,你是怎么认为的?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这是孔子的学生对孔子的赞扬。
孔子认为人有各种欲与情,这是顺因自然的,但人所有的情感与欲求,都必须合乎“中和”的原则。
“厉”、“猛”等都有些“过”,而“不及”同样是不可取的。
孔子的这些情感与实际表现,可以说正是符合中庸原则的。
君子之风公开课教案

《君子之风》教学目标:1、掌握“游”“喻”“鄙”“奚”“乐”“文”在文中的含义;掌握“孙”“耻"“饭”“枕”“知”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理解“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仁以为己任”的句式特点;理解并积累文中的成语。
2、理解孔子倡导的君子自我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正确理解孔子的义利观,初步了解儒家价值学说的发展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3、背诵15。
9、4。
16、6.11、7.16、7。
19、6。
23和8.7章。
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1、2。
教学过程:一、导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短短的一部论语,君子一词就出现了一百多次,直到现在我们还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君子坦荡荡,那么你觉得什么样的人才是君子?“君子”是孔子的理想人格,同样也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
今天让我们走进《论语》,学习第六课《君子之风》,一同感悟经典,提升修养。
二、整体感知现在让我们重点研讨下面五个章节,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这五章并做上记号.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15。
18)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4。
16)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7。
16)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子贡曰:“夫子自道也."(14。
28)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
驷不及舌。
文,犹质也,质,犹文也。
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12.8)正音:请两位学生依次朗读这五章。
点拨:板书(逊)(智)现在让我们高声齐读。
现在请同学根据课文注释,疏通文意。
等会儿请同学脱离文本翻译。
好,现在让我们合上书,看屏幕,翻译的同学要做到先朗读,后翻译。
依次翻译:点拨:重点字词及句式。
“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也是比较现实的目标,他教书育人,就是培养君子.让我们再次高声齐读这五章,边读边思考怎样的人才是君子,也就是说君子的标准是什么?现在请每人选择一个章节,想一想,孔子认为怎样的才是君子?然后同桌之间交流,互相补充。
君子之风的一等奖说课稿

君子之风的一等奖说课稿1、君子之风的一等奖说课稿各位老师,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君子之风》,下面我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三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说教学设计理念1.《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之一,到了今天,它对中华民族思想观念的影响仍然不可小视;因此,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真正走进经典,吸取精华,促进健康人格形成,是每个教师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为此,省教研室的《教学指导意见》中建议:《论语》是用古代汉语记载下来的以语录式样呈现的中华文化的经典。
从语言来说,它是古代汉语;从形式上说,它是古代特有的对话文体;从内容上说,它是传统文化的源头。
所以《〈论语〉选读》应该考虑到三个层次的教学内容:文字、文章和文化。
这个建议就是要求我们的教学既不因“言”废“文”,也不能因“文”废“言”,而应该“文”“言”兼顾。
《论语》是孔子一种人生态度的流露,学习的过程也就是我们用文字来提升生命觉悟的一个过程,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应该靠深厚的人文内涵去感染学生,靠丰厚的语文底蕴去陶冶学生,来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
但是,语文课毕竟不是思品课,对学生情感的熏陶必须借助于对文字的品析和对文学的鉴赏。
2.《论语选读》总的教学目标是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探究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地位和作用,提高个人精神品格,体会并把握阅读文化论著的基本方法,进一步培养文言语感,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而《君子之风》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语录体散文,更是体现孔子修身方面的代表作,它以阐述“君子的内涵”为线索,所选材料多带有一定形象性,较为具体可感,传神地塑造了一个安贫乐道的可敬可爱的夫子形象。
可以引导学生揣摩孔子的语气,有感情地朗读,从字里行间感受夫子的高尚情怀和乐观精神,从而形象地理解君子道德修养的主要内涵。
我想,我们可以借助文字走进孔子的精神世界,去感受他孜孜以求的人格魅力,并以此激励自己去努力去奋斗去创造自己美好的人生,这应该是阅读本文以后最大的收获。
3.学生中有这样一句话——“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更怕周孔圣人”。
君子之风—公开课

《君子之风》 君子之风》
君子喻于义,小人呢? 君子喻于义,小人呢?
利
《君子之风》 君子之风》
小人求什么利? 小人求什么利?
生命、财富、权位…… 生命、财富、权位
《君子之风》 君子之风》
探究:君子可以获利吗? 探究:君子可以获利吗?
可以,孔子说: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可以,孔子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只 要所取之利并不害义,那便是合宜的、正当的。 要所取之利并不害义,那便是合宜的、正当的。 君子主张的是“见利思义”,利字面前,坚守 君子主张的是“见利思义” 利字面前, 正义,甚至能舍生取义。 正义,甚至能舍生取义。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 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15•18 )
【译文】 译文】 孔子说: 君子把义作为根本, 孔子说:“君子把义作为根本,按照礼 来实践它,用谦逊的态度来谈论它, 来实践它,用谦逊的态度来谈论它,靠诚 信来成全它。这才是君子啊! 信来成全它。这才是君子啊!”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 仁,有杀身以成仁。” (15•9)
清梁章钜《论语集注旁证》说:“志于道德, 圣贤之徒也。志于功名,豪杰之士也。志于富贵, 即鄙夫也。圣贤非不事功名也,可为则为,不可为 则不为,不害于道德也。豪杰非恶富贵也,视功名 为重,则富贵为轻也。鄙夫则富贵而外,他无所志, 故其得失之患至于如此也。”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 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 乐。贤哉,回也。” (6•11)
君子之风ppt优秀课件 苏教版

7.19
句式: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 状语后置
女(通“汝”)奚不曰
字词: 发愤:为抒发郁闷而决心努力
云尔:如此罢了
要义:忘食、忘忧——不是物质生活的快乐 而是追求真理过程中产生的快乐, 是努力后获得的高尚快乐;
忘 忧:将这种快乐推向新的境界。
6.11、7.16、14.28
礼义仁智信 温良恭 俭让
礼而不伪,义而不固,仁而不懦,智而不僵,信而不愚
1有了坚定的意志,就等于给双脚添了一对翅膀。 2一个人的价值在于他的才华,而不在他的衣饰。 3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4读一切好的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 5最聪明的人是最不愿浪费时间的人。 6不要因为怕被玫瑰的刺伤到你,就不敢去摘玫瑰。 7大多数人想要改造这个世界,但却罕有人想改造自己 8命运把人抛入最低谷时,往往是人生转折的最佳期。 若自怨自艾,必会坐失良机!
“君子忧道不忧贫。”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刘禹锡《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 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 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 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4.28
焉:于之。
字词: 质:根本 孙:通“逊” 出:谈论
要义:7.6和15.18为君子之准则
15.9
要义:生必有死,死非孔门论学所重。孔 门
论学所重在如何生,茍知如何生,自 知如何死。知有不该求生时,自知有 不避杀身时。杀身成仁,亦不惜死枉 生。所重仍在如何生。孔子曰:「未 知生,焉知死。」然殷有三仁,亦非 必尽如比干之甘刀锯鼎镬始为成仁。 舜、禹为民御大灾,捍大患,亦即仁。
君子之风ppt24 语文版最新公开课优选PPT课件

孔子说:“志士仁人,没有贪生怕死 而损害仁道,只有牺牲生命来成全仁道。”
(15.9)君子有求仁的牺牲精神。
仁是孔子最高的道德追求。生命诚可贵,但 为了仁,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可以 献出宝贵的生命。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饿 死于首阳山下,孔了赞许他为仁人。比干苦谏 纣王,被剖心而死,孔子也赞许他为仁人。管 仲有大功于天下,虽不曾死,孔子仍赞许他为 仁人。孔子这种思想影响十分深远。中国有多 少英雄儿女在强敌面前威武不屈,杀身成仁, 表现了中华民族浩然正气。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 为乐之至于斯也。”
先生在”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先生说:“富若可以求,就是执鞭贱职,吾亦 愿为。如不可求,还是从吾所好吧!”
【原文】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
当然我们也不能看轻生命,在两难的时候, 要尽自己所能地想办法,既要能保全仁义,也 要能保全生命。
儒家是热爱生命的,提倡心胸要开阔,意 志要坚定,不能因一时遭受挫折就放弃生命。 在生命与仁义不可兼得时,儒家提倡要“舍生 取义”“杀身成仁”,也就是要人们在生死关 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对于义与利的关系,你是如何看待的?你觉得 市场经济时代应树立怎样的义利观?(课文解读三)
孔子之论符合人为了生存追求利益而又要 遵守“道德”、正确处理好利与义关系的实际, 应该是所有经商言利者的原则。所以中国历来 就有“儒商”,无论是“徽商”还是“晋商” 都以“诚信”为本。到现代,如日本商人、企 业家都奉《论语》中的道德为本,大力提倡言 “利”而不忘“义”。至于韩非子和董仲舒之 论,都走向了两个极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正如“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 怀刑,小人怀惠”一样,把“义”与‘利” 作为一对对立的范畴并列起来,让你作二 者不可得兼的选择。你选择‘义”还是 “利”呢?其实,你已没有选择,因为你 只能做君子,不能做小人。
(孔子说:“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 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什么是小人?就是没有大眼界,抢 占眼前小便宜的人。——于丹
示例:在平淡中透着一份安逸,一份自在,生活 简单一点,心理负荷就会减轻一些;在粗茶淡饭中享 受那份平凡,那份宁静,不会因为追逐而丧失真心本 性,这就是一种淡泊;人要真正获得自在、宁静,最 要紧的就是安贫乐道,像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不为五 斗米折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管多贫 困,条件多么恶劣,都要保持心灵的安详和宁静;坚 持道义,不怨天尤人,不自怜自欺、自暴自弃,把清 苦的生活过得富有情味,这是何等高尚的情怀!
孔子在五种“成仁”“害仁”的境界中, 通常不赞成杀身以成仁,如比干,成仁德而失 性命。 孔子在“求生以害仁”与“杀身以成仁” 二者必选其一的时候,他才赞成“杀身以成 仁”,通常赞成的是“不杀身以成仁”,如管 仲不死而相齐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 “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是成仁不必 杀身。
4· 9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 也。” 本章内容是小人耻恶衣恶食。
【评析】 本章和前一章讨论的都是道的问题。本章所讲“道” 的含义与前章大致相同。这里,孔子认为,一个人斤斤计 较个人的吃穿等生活琐事,他是不会有远大志向的,因此, 根本就不必与这样的人去讨论什么道的问题。
(4.9)本章孔子勉励学生要专心致 志求道,不为世俗所累。
7· 6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本章内容是君子之质(内在修养)。
【评析】(7.6)本章讲述孔子教导学生进德修业的方法。
先立志,然后以仁德为纲领,以六艺为基本,使学生能够
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
15-18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 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译文: 孔子说:“君子以义作为根本,用礼 加以推行,用谦逊的语言来表达,用忠诚 的态度来完成,这就是君子了。”
• 颜回乐什么?
• 当然不应该是乐竹篮子装饭,瓜瓢喝水,也不应 该是乐那贫 民窟里面的小巷子,而是另有所乐。至 于到底乐什么,孔子在这 里没有说。 不过,我们可以从夫子自道的一段话里找出答案 。 在《述而》篇里,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 弯过手臂当枕 头,也自有快乐在其中。不仁义的富 有和尊贵,对于我来说,就 像天边飘浮的云一样。 ” 这一段夫子自 果不“义”,就是再富贵也 没有意思,相反,只要 心中有“义”,就是吃粗茶淡饭,睡觉连枕 头都没 有,那也是快乐的。
7· 19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 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 尔。”
本章内容是君子之质(内在修养)。
【评析】 这一章里孔子自述其心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连自己老了都觉察不出来。孔子从读书学习和各种活动中 体味到无穷乐趣,是典型的现实主义和乐观主义者,他不 为身旁的小事而烦恼,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15· 9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 仁。” 本章内容是君子之质(内在修养)。 【评析】 生命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十分宝贵的,但还有 比生命更可宝贵的,那就是“仁”。“杀身成仁”,就是 要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 自古以来,它激励着多少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 亡而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成语: 杀身成仁(成仁取义):为正义事业或崇高理想牺牲 生命。
孔子在此倡导一种什么样的品格?
安贫乐道
孔子认为一个士人追求正道就一定是个君子吗?
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论 语·宪问》) 【译文】孔子说:“读书人而留恋安逸, 便不配做读书人了。”
士是有志的读书人,如果只求个人生 活安适,这就与他的志向相背,不会 有所作为,所以不够资格为士。
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志于道,但贪图 享受,斤斤计较个人的吃穿等生活琐事, 讨厌物质环境艰苦,怕自己穿不好吃不好, 就没有什么可谈的了,他是不会有远大志 向的。因为他的心志已经被物质的欲望分 占了。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意志若被物质 环境支配的话,就无法和他谈学问、谈道。
讨论举例:中国历史上杀身成仁的君子
“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 “成仁”与“害仁”合而观之,有五种状态。 第一,杀身以成仁,是天地境界,勇圣所为。 第二,不杀身以成仁,道德境界,是智圣所为。 第三,杀身而不成仁,强打硬斗,暴虎冯河, 匹夫之勇所为。 第四,既不杀身,也不成仁,平庸混世,庸常 之人所为。 第五,求生而害仁,临大节而夺其志者,怯懦 之人所为。
学习目标
1. 掌握与文章相关的重点字词句。 2. 理解孔子倡导的君子应具有的品质和行为 准则 3. 对孔子的具体思想能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 看法 4. 背诵3,4,7,8,9,11,12章
之 风
走近君子——世间处处有君子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 述而》 花中四君子: 梅,剪雪裁冰,一身傲骨 兰,空谷幽香,孤芳自赏 竹,筛风弄月,潇洒一生 菊,凌霜自行,不趋炎势 西方君子: 绅士风度
17· 15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 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本章内容是小人患得患失、无所不至。
【评析】 孔子在本章里对那些一心想当官的人斥为鄙夫,这种 人在没有得到官位时总担心得不到,一旦得到又怕失去。 为此,他就会不择手段去做任何事情,以至于不惜危害群 体,危害他人。这种人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司空见惯的。当 然,这种人是不会有什么好的结局的。
• 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师必有其徒。作为孔子的 第一高徒,颜 回和老师一样,都是以“义”为 乐。这个“义”,也就是仁义、道 义。所以, 孔子也好,颜回也好,都是因为心中有了仁义, 有了 道义,才能够安于贫困。说到底,也就是 安贫乐道,为了精神的 追求而不在意物质生活 的窘迫。 当然,孔子、颜回都是圣贤级的人物,风情 高达,所以能做 到安贫乐道,对我们一般人来 说,要修养到那个境界可真是难得 很,也就只 好“不堪其忧”了罢。
女奚不曰
叶公
shè 知,zhì ,通“智”。 乐,yào,爱好。
fū shuō,解说。
知者乐水
夫子之说君子也
虎豹之鞟
kuò,去毛的皮。
7-6子曰:“志于①道,据于德② ,依于仁, 游③于艺④。”
「注释」①于:介词,放在动词后,引出动作对象, 可不译。 ②德:旧注云:德者,得也。能把道贯彻 到自己心中而不失掉就叫德。 ③游:广泛涉猎。④ 艺:艺指孔子教授学生的礼、乐、射、御、书、数 等六艺,都是日常所用。
你怎样理解“浮云” 的比喻义?
浮云可使人联想起多种比喻义,如:
⑴云在天上,高不可及,喻富贵与己无关; ⑵浮云至轻至淡,喻我把富贵看得无足轻重。 ⑶浮云聚散无常,喻富贵短暂,对我来说是过眼 烟云;
•
思考2:中国人总以财富、房车、学位等东西来论 英雄;平凡地享受粗茶淡饭的日子,往往会被认为没出 息。你怎么看待孔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的生 活?(大家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
成语: 患得患失:指对个人的利害得失斤斤计较,老是考虑 个人得失。 无所不至:没有不达到的地方。多形容坏人到处干坏事。
6· 11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 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本章内容是君子之质(内在修养)。 【评析】 本章中,孔子又一次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 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 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 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 困顿也自得其乐。 提问: 箪食陋巷(箪食瓢饮):指贫苦的生活。
7· 16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 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本章内容是君子之质(内在修养)。 【评析】 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 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 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 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 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 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不反对正当的求利,只是主张 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
君子爱财, 取之有道 。
问(P30课后练习三):孔子说:“君子喻于义”,但只是主 张“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并不反对正当的求利。韩非子则 认为君臣父子之间只有利害关系,没有道义关系,彼此是“用计算 之心以相待”的,都是为了追求各自的“大利”。(见《韩非子· 六反》)而后来的儒家走向另一个极端,产生讳言利、排斥利的倾 向,如董仲舒就主张“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见《 汉书· 董仲舒传》)。试对这三种主张简要评论。 答案:孔子和后世儒家的价值观见P31《儒家价值观》。主张 重义崇德,但并不意味着一定要轻利贱力。 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的价值观,完全是功利主义的。他们崇 尚竞争、崇尚实力,否定道德和文化教育的价值,这种主张可以一 时达到富国强兵之效,它把人们追求势利而引发的竞争和冲突合法 化、绝对化,破坏了人际关系,败坏了社会风气,从长远来说,会 给社会造成很大危害。战国时期的秦国就是这样。理想的价值观应 该是义利统一观。 “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是董仲舒的重要经济思 想,是约束人们不道德和非法的求利行为;他只要人民讲义,不要 人民讲利以至取消物质利益 。
你以为怎样的人才算得上是君子?
本课疑难字词:
孙以出之 恶衣恶食 一箪食 曲肱而枕
xùn,通“逊”,谦逊。 è,坏,不好。
箪,dān. 食shí ,食物,饭。用作动词的时候念 作“sì ”,装着饭。 qū gōng ,弯起胳膊。 枕,zhèn,名词作动词,当枕头。 rǔ 。 xī,通“汝”,你。 何,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