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史

当代文学史
当代文学史

中国当代文学(1949—现在)

一、课程简介

(1)当代文学的发展概况;

(2)当代文坛上重要的文艺思潮、文学社团、文学流派及创作现象;

(3)当代文学领域里的重点作家作品研究;

(4)当代文学创作的经验、教训与发展规律。

二、教学目的

(一)要求学生在了解当代文艺生态环境、文学史背景的基础上,宏观把握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历史。

(二)要求学生深入了解当代文坛上重要的文艺思潮、文学社团、文学流派及创作现象,从中认识当代文学的经验、教训及发展规律。

(三)要求学生掌握当代文坛上的重点作家作品,通过具体的文学实践与文本解读,来把握当代文学的创作面貌。

三、课程内容和课时安排

中国当代文学主要讲授绪论、诗歌、散文、戏剧、小说

四、课程目录

第一章绪论

一、内容简介

绪论部分,主要讲授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当代文学的总体景观,是当代文学概论部分,内容涉及当代文学的性质、特点、分期,当代文学的生态环境、文学史发展背景、创作发展历程,当代文艺运动、文艺思潮与文坛现象,文学流派与创作群体,当代文学的经验、教训与发展规律,重点作家作品介绍等方面的内容,是对当代文学发展的宏观扫描与整体把握。

二、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基本史实与发展历史。

2、掌握中国当代文学阐释的基本理论、评价方法与文学史观点。

3、掌握当代文学史学习的特点、方法与要求。

三、学习指南

1、走进历史语境,力求客观公正地认识当代文学的发展史实。

2、走进文本世界,力求通过作品实践来认识当代文学的种种创作现象。

3、走进文学史天地,力求通过当代文学与其他多种社会因素的互动影响,全面地把握当代文学史的评价尺度。

三、重点与难点

1、当代文学发展历史上,政治、经济等因素对于文学发展的制约和影响作用。

2、文学自身规律、文学观念变迁以及作家主体意识提高,对当代文学发展形成的巨大作用。引言

一、关于中国当代文学:

年轻、充满生机

二、课程特点与学习要求:

1、探索性(当代文学发展的不确定性)

2、流动性(大量阅读作品追踪创作、把握文学规律)

3、争鸣性(独抒己见,参加争鸣)

4、当代性(对当代文学的现实参与和建设)

三、当代文学的研究状况

四、参考书:

《中国当代文学》(上、下)王庆生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陈忠和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

《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孟繁华、程光炜(人民文学出版社)

《中国当代文学史稿》(上下,郭志刚等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

《新中国文学五十年》张炯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

《新中国文学史略》刘锡庆(北师大出版社,1996)

《中国当代文学史稿》高文升(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册)朱霖栋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8)

第一节中国当代文学的性质和特点

一、当代文学的性质

中国当代文学,是指1949年7月全国第一次文代会召开以来的文学,它主要指新中国文学。作为现代文学的继承和发展,当代文学是20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的组成部分,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当代文学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向,就其主体而言,它是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文学。就其地域空间和文学格局来看,港台澳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二、当代文学的特点

特点1:当代文学与现代文学有密切联系,它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组成部分。

(1)从文学联系来看:

A、作家队伍

B、文学传统

C、文学经验

D、文艺领导

(2)从区别与发展看

A、现当代文学性质不同。

B、与现代相比,当代文学的读者与服务对象也发生变化,具有广泛的人民性。

C、作家队伍有很大发展,作家人数有长足增长。

D、就一般作家的普遍水平来说,当代文坛比现代文坛有所进步。

(3)不足之处

A、特别是十七年文坛上,还缺少能成为一个时期代表作的名著。

B、现代文坛上的许多老作家,当代创作都较前逊色,所以缺少高水平的大家之作。

C、当代文学在风格、流派上,也较现代文学有明显的缺陷。

特点2:当代文学与当代社会政治有密切联系,始终贯穿着文艺思想斗争和文艺运动。

(1)文艺领导

(2)文学观念

(3)文学传统

(4)作家本身

(5)文学题材

特点3:当代文学始终坚持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

特点4:当代文学具有广泛的人民性和鲜明的社会主义倾向。

特点5:多民族文学的共同发展。

当代文学的经验教训

当代文学的经验教训,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正确认识和处理文艺与生活的关系;

表现在艺术实践上,这就是文艺创作的现实主义问题;二是正确认识和处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其中包括党如何领导文艺工作的问题;三是正确对待中外文艺遗产的批判继承与革新,也就是如何贯彻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问题。这三个关系处理得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成败兴衰。

第二节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一、当代文学的分期

1、三分法

(1)1949——1966(十七年)

(2)1966——1976(文革时期)

(3)1976年至今(新时期)

2、四分法

(1)1949——1957上半年(开拓时期)

(2)1957——1966年5月(曲折中前进的文学)

(3)1966——1976(文革时期)

(4)1976年10月至今(新时期)

二、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一)大陆文学一体化的确立和强化

【文学一体化】

指文学依照政治意识形态的需要所作得规范化。

【文学一体化地实施】

主要通过1949年7月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得以实施。

诸如:(1)确立了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指导地位。

(2)对抗日战争时期以来的中国文艺运动进行总结,把解放区文艺树立为全国文艺今后的发展范例。

(3)通过成立文联、作协等文艺机构,实行了文艺工作的体制化。

【文学一体化的保证】

一方面通过频繁的文艺运动、文艺论争和批判来实现。诸如1951年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1954年对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和胡适的批判;1955年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其它方面,有50年代初对萧也牧的《我们夫妇之间》、碧野的《我们的力量是无穷的》、朱定的

《关连长》等作品的批判;1954年对路翎《洼地上的战役》的批判;1957年文艺界的反右扩大化等。

另一方面,则通过文艺理论的规定。

诸如:(1)关于文艺为政治服务的规定。

(2)关于创作方法的规定。

(3)关于写英雄人物的规定。

(4)关于创作题材的规定。等等

【文学一体化的强化】

在1958年的文艺大跃进中,以江青、姚文元为代表人物的文艺激进路线逐渐形成,它使文学一体化的规范得以强化。从1960年所谓文艺界“反修”斗争,1963年开始的文艺界批判运动,到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文艺界的政治运动走向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文艺激进派的思想观点主要为:(1)要建立一种更“纯粹”的、与传统实行决裂的无产阶级文艺;(2)政治的直接美学化;(3)用样板化即模式化

规范文艺创作;(4)重新组织文艺队伍。

1、开拓时期的文学

【百花文学现象】

1956年5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文艺界开始冲破教条主义束缚,呈现出空前活跃的创作局面。一些青年作家以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创作了一批干预生活,揭露社会弊病的少说,给文坛带来新的突破,真正地继承了现实主义文学传统。这些作品如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青人》、邓友梅《在悬崖上》、宗璞《红豆》等,粉碎“四人帮”后,收入《重放的鲜花》一书。

2、曲折前进中的社会主义文学

(1957.7——1966.5)

这一时期文学,是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文学处于曲折

发展期,呈现出复杂的局面。一方面,文学受到左倾错误的严重干扰,另一方面,文学又遵循自身的发展规律,以蓬勃的生命力迎来创作的全面丰收。

【本时期社会思潮与文学运动】

1957年:文艺界反右斗争扩大化

1958年:全民大跃进

(1)大炼钢铁(2)大办人民公社(3)“文艺大跃进”的战略

●大跃进民歌运动

A、追求诗歌数量的高产;

B、对作者队伍的高度重视和迅速培养;

C、颂歌模式与主题所表现出来的浮夸特征。

(定计划、下指标呼和浩特市:50万首安徽一个县要求半年

创作民歌51万首。山西一个县提出要产生三十万个李有才,三十万个郭兰英。“村村要有李有才,社社要有王老九,县县要有郭沫若”

▲例1、新旧对比,忆苦思甜的模式:

《一只篮》:“姐姐用过这只篮,领着爹爹去讨饭;妈妈用过这只篮,篮篮野菜度荒年;嫂嫂用过这只篮,金黄窝头送田间。我今挎起这只篮,走到食堂领花卷。人民公社无限好,党的恩情大如天。”

▲例2、歌颂农业大丰收、大肆夸张的模式:

写谷子:“一个谷穗不算长,黄河上面架桥梁,十辆卡车并排走,火车驶过不晃荡。”写玉米:“深耕细作产量高,一棵玉米穿云霄,顺着梯子爬上去,半月才到玉米腰。”写小麦:“麦穗粗粗像大缸,麦芒尖尖到天上,一片麦壳一片瓦,一粒麦子三天粮。穗当柱,芒当粮,麦壳瓦盖当楼房,楼房顶上写大字,共产主义大天堂!”

(4)文艺大跃进运动中出现的文艺理论

A、“两结合”的创作方法。

B、毛泽东关于诗歌发展道路的理论。

1959年:党内搞“反右倾”斗争

60年代初期:党内对文艺政策的调整

①新侨会议:1961年6月,全国文联在北京新侨饭店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即新侨会议。周总理讲话,提倡发扬艺术民主,尊重艺术规律。会上,拟定了“文艺八条”。

②广州会议:1962年3月,国务院、文化部、全国剧协在广州召开话剧、歌剧、儿童剧创作座谈会,即“广州会议”。周总理在报告中,肯定了知识分子的进步作用。陈毅指出“应该取消…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帽子”,并给大家行了脱帽礼。会上,给三个挨批的话剧评了反,如:

《同甘共苦》(岳野)、《洞箫横吹》(海默)、《布谷鸟又叫了》(杨履方)。

③大连会议:1962年8月,大连会议上讨论农村题材的短篇小说创作,邵荃麟针对创作

题材单调、人物概念化的倾向,提出了“写中间人物”、“现实主义深化”的主张。

1962以后:所谓文艺界“反修”斗争和大批判运动

1962年9月,对长篇小说《刘志丹》的批判。(多达2万多人)

1962年以后,开始对一批优秀影片无限上纲,进行批判。比如:《谢瑶环》、《怒潮》、《早春二月》、《林家铺子》、《北国江南》……

1963年3月,批判孟超的新编历史剧《李慧娘》,批寥沫沙“有鬼无害论”,由此展开对所谓“鬼戏”的批判。

1965年11月,批吴晗的《海瑞罢官》,实际上成为“文革”的导火索。

1966年2月,《林彪委托江青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发表,成为四人帮在文化领域实行文化专制的宣言书。

【1957——1966年的文学创作】

◇长篇小说的大面积丰收,以反映革命历史题材和反映农村题材的小说最为突出。

《红旗谱》(1957,梁斌)

《红日》(1957,吴强)

《红岩》(1961,罗广斌、杨益言)

《青春之歌》(1958,杨沫)

《林海雪原》(1958,曲波)

《创业史》(1960,柳青)

《山乡巨变》(1958,周立波)

◇短篇小说:有风格作家涌现。

《党费》(王愿坚)

《百合花》(茹志鹃)

《李双双小传》(李凖)

《组织部新来的年青人》(王蒙)

◇新编历史剧。

《蔡文姬》(郭沫若)

《关汉卿》(田汉)

《胆剑篇》(曹禺)

◇散文丰收年:刘白羽、杨朔、秦牧、吴伯箫等许多散文大家都在这一时期留下了名篇。

◇杂文:

《燕山夜话》(邓拓)

《三家村札记》(吴晗、邓拓、廖沫沙)

◇现代戏的繁荣:

(1)话剧:

《第二个春天》(刘川)

《霓虹灯下的哨兵》(沈西蒙)

《雷锋》(贾六等)

《年青的一代》(陈耘)

(2)京剧现代戏:

《红灯记》(翁偶虹,阿甲改编)

《芦荡火种》(汪曾祺等)

(3)歌剧:

《洪湖赤卫队》、《刘三姐》、《江姐》

3、“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文学(1966.6—1976.10)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文化大革命”使文学艺术陷入虚假和僵化的绝境,阴谋文艺和帮派文学盛行。“四人帮”推行的唯心主义文艺史观主要有:“文艺黑线专政论”、“根本任务论”、“主题先行”、“三突出原则”、“从路线出发”等。

▲尽管那个时期天空上布满了乌云,但这并非一个无声的空白时期。一些作家在逆境中坚持潜在写作,仍然体现了现实主义的精神。诸如郭小川《团泊洼的秋天》、绿原的《重读圣经》、牛汉的《悼念一棵树》等。

(二)大陆文学一体化的解体和多元化的初步形成

【多元化文学初步形成的原因】

1、随着新时期思想解放运动的展开,国家权力机构鉴于历史教训,开始

纠正新中国成立以来文艺领导工作上的一些错误,放松了对文艺工作的控制。

2、随着改革开放,打破了对外自我封闭的状态,中国大陆更加广泛地接受了外来文化思潮的影响。

3、经济变革导致了社会转型和文化转型。

【文学多元化演进的实现途径】

文学由一体化向多元化演进是在创作与理论批评的互动中逐步实现的。

▲第一阶段: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其中又以1985年为界限。

▲1985年以前:①批判江青等人的激进文艺观点,如“文艺黑线专政论”、“根本任务论”、“主题先行”、“三突出原则”、“从路线出发”等;②恢复文联和作协机构的工作;③调整文艺和政治的关系。

▲1985年以后:致力于文艺理论上的大规模更新。

①文学研究、文学批评的方法更新;②文学观念的更新;③重写文学史。

▲第二阶段:90年代以降

①商品经济背景下,大众文化逐渐走向“中心”,精英文化走向“边缘”,知识分子的分化加剧;

②文学创作由宏大叙事,走向“个人化”、“多元化”;③90年代的“人文精神讨论”。

1、新时期文学

(1976——1989,80年代文学)

▲这是社会巨大转折时期的文学,是新时期思想解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标志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复兴和深入发展。

【新时期文学的发展阶段】

①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界限:之前,拨乱反正,正本清源,之后,文学创作在思想解放运动的洪流冲击下,全面复苏,蓬勃发展,并日益走向深化。

②以1985年为界限:1985年以前现实主义创作为主潮,之后,创作出现了多元化局面,各种文学手法纷纷引进。

【新时期文学发展特点】

▲80年代的文学,是意识形态中心话语中的协作,文学的主干精神,是继承了五四以来的文

化批判精神、文学启蒙精神。作家是社会良心的代表者,民众灵魂的启蒙者,文学与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发生共鸣,屡屡产生轰动效应,文学充满了光荣和梦想。文学思潮的递嬗演进,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时序性,并与社会的政治文化思潮发生密切的联系。

①文学创作思潮更迭交替,不断变化。

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人的文学——寻根文学——现代派文学——先锋文学——新写实文学

②在坚持现实主义创作的同时,出现了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多元化局面。

③众多文学刊物为文学作品的大量涌现提供了强有力的阵地。

④文学队伍发展壮大,实力雄厚。

2、90年代文学

【90年代文学特征】

①在商品经济语境下,大众文化逐渐走向“中心”,精英文化走向“边缘”,知识分子的分化加剧;

②文学创作由宏大叙事,走向“个人化”、“多元化”,进入了众声喧哗的“无主潮”时代;

③90年代的“人文精神讨论”,是商品经济条件下知识分子身份认同和价值立场多元化的公开展露。

?【90年代文学创作现象】

?▲新理想主义(张承志、张炜、梁晓声、韩少功、史铁生等);现实主义冲击波(谈歌、关仁山、何申、刘醒龙);新生代写作(韩东、邱华栋、朱文、毕飞宇、李洱、何顿);女性文本写作(陈染、林白、徐晓斌、海男);新人类写作(卫慧、棉棉、周洁茹),等等。

第二章建国十七年和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文学

(1949——1976)

?一、教学目标

?1、正确了解和科学评价十七年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

?2、“双百”方针的提出及文艺政策的调整。

?3、了解“文革”对社会主义文学艺术事业的严重摧残。

?二、教学重点

?1、两次文代会的召开。

?2、建国十七年文艺界的思想斗争。

?3、“阴谋文艺”的实质及其危害。

第一节第一、二次文代会的召开

?一、第一次文代会

?1、时间、地点及主要议程等

?2、大会主要内容

?3、意义

?确定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今后全国文艺工作的总方针,确定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为全国文艺工作的总方向。

?二、第二次文代会

?1、时间(1953.9.23 ——10.7)

?2、大会的中心议题

?①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问题。“两结合”

?②创造英雄形象问题。

?③批评了“左”倾教条主义的影响。

?3、意义

?第二节建国初期的文艺思想斗争

?一、关于电影《武训传》及其讨论过程

?1、武训其人

?武训(1838——1896),原名武七,山东堂邑人,出生于贫苦家庭,是清朝末年的一个历史人物,他的一生主要事迹是行乞兴学。

?2、电影的拍摄

?《武训传》的编导是孙瑜同志。孙瑜早年便是著名的进步电影工作者。1923年清华大学毕业后,曾留美学习文学、戏剧、电影,1927年回国后,加入上海长城影片公司。他与欧阳予倩、蔡楚生发起成立上海电影界救国会,编导过进步电影《自由魂》、《大路》等。

?3、讨论过程

?▲1951年1月,电影《武训传》首先在上海、北京、天津等大城市放映,引起了各界特别是教育界的强烈反应。

?▲1951年3月底,报刊上开始出现不同的意见,《文艺报》四卷重新发表了鲁迅谈武训的短文《难答的问题》,陆续发表贾霁《不足为训的武训》,杨耳《陶行知先生表扬“武训精神”有积极作用吗?》

?▲1951年5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亲自写的《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发起对《武训传》的讨论和批判。从5月底到7月,批判形成了高潮。

?▲1951年8月8日,周扬《反人民,反历史的思想和反现实主义的艺术》,在《人民日报》发表,作为讨论的总结。至此,作为一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群众性批判运动宣告基本结束。?(江青、钟店棐组成调查团进行调查。共调查了20多天,调查不切实际。)

?◆《武训传》的主要问题

?1、认为《武训传》宣扬了历史唯心主义观点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

?2、认为影片在对武训的塑造上,歌颂了民族传统中一些消极落后的东西。

?3、认为影片在处理武训和周大各自不同道路及结局时,贬低了农民革命的作用。

?◆《武训传》讨论的影响

?【消极影响】

?1、在批判内容上,对某些问题缺乏全面地实事求是的分析,上纲过高。

?2、讨论着重进行政治批判,而且采用了群众运动方式,实际上形成了一种政治批判运动。?3、对当时文艺界形势和文艺队伍状况缺乏全面地正确分析,把知识分子纳入了全盘改造的学习运动中。

?二、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

?(一)运动概况

?1954年,毛泽东亲自发动了对《红楼梦》研究的思想批判运动,成为建国初期文艺界第二次地重大运动。这次批判运动,实际上是《武训传》批判运动的继续和深入,批判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只是一个

?导火索,批判的主要目标是胡适,主要意图是清除政治、哲学和文化学术领域里以胡适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

?▲批判缘起

?俞平伯,原名俞铭衡,1900年生。早年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参加过著名的新文化社团,如新潮社、文学研究会、语丝社。早年主要创作诗歌,出版有新诗集《冬夜》、《西还》、《忆》、《雪朝》等。稍后又是闻名文坛的散文小品作家,出版有《燕知草》、《杂拌儿》等多种集子。在文学研究方面,有《红楼梦辩》二卷,1923年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这部书与胡适的《红楼梦考证改定稿》,并称为“新红派”的代表作。

?▲相关人物:李希凡、蓝翎

?▲运动性质

?俞平伯在《红楼梦》研究中的观点,显然是学术问题。但是当时用学术问题来引发一场政治性运动,用搞政治运动的方法来处理学术问题,这是不足取的。也在文艺界、学术界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二、俞、胡主要观点

?1、坚持自然主义文学主张,认为《红楼梦》是作者曹雪芹的“自叙传”。

?2、认为《红楼梦》的主要观念是“色”、“空”。

?3、认为《红楼梦》的风格是“怨而不怒”。

?4、在研究方法上,表现为凭主观兴趣和揣测下结论,离开作品的社会内容去进行抽象的孤立的繁琐的考证。

?三、关于胡风文艺思想批判

?1、关于胡风

?胡风(1902——1985),原名张光人,湖北蕲春县人。著名的文艺理论家、批评家、诗人和翻译家。

?2、胡风与进步文艺界的分歧

?①30年代,胡风与周扬关于“两个口号”的文艺论争。

?②抗战时期的重庆,进步文艺界对胡风的第一次批评。

?③解放战争时期的香港,文艺界对胡风的第二次批评。

?3、批判过程

?4、运动性质

?1980年10月3日,中共中央决定给予平反。

?1985年6月8日,胡风身患癌症不幸去世,终年83岁。

?1988年6月,在胡风逝世三周年后,经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讨论,决定对1980年为胡风平反的文件,作出几处重要的纠正。6月18号,中央办公厅发出【1988】6号文件。

?5、胡风主要文艺观点

?(1)创作中主客观关系问题。

?(2)关于世界观的改造和与人民大众结合问题。

?(3)题材问题与深入工农兵生活。

?(4)对待民族传统的态度。

?(5)写真实问题。

?第三节“双百”方针的提出与文艺界“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毛泽东于1956年5月2日在最高国务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的。

?二、“双百”方针的成果

?1、文艺理论批评:

?《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何直(秦兆阳)

?《论现实主义及其在社会主义时代的发展》周勃

?《电影的锣鼓》钟惦棐

?《论人情》巴人(王任叔)

?《论“文学是人学”》钱谷融

?《关于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陈涌

?《我对当前文艺问题的一些浅见》刘绍棠

?2、文艺创作方面:

?出现了四种新气象:

?(1)文艺刊物增多,以1957年5月为计,全国有80余种,《收获》、《诗刊》、《萌芽》等有影响刊物创刊。

?(2)创作涌现了一批反映人民内部矛盾、大胆“干预生活”的作品,如

?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李国文的《改选》等。

?(3)杂文及讽刺作品兴起,如巴人的《况钟地笔》,秦似得《比大和比小》,唐弢的《“言论先生”》。

?(4)创作题材扩大,出现写爱情题材的作品,如邓友梅的《在悬崖上》,宗璞的《红豆》,李威仑的《爱情》,杨履方的戏剧《布谷鸟又叫了》。

?三、“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

?正当文艺界“百花齐放”的局面初步形成的时候,一场规模空前的反击“资产阶级右派”的斗争在全国打响了(1957年)。文艺界首当其冲。(右派多是知识分子,全国有55万人被定为“右派”。)?第四节党的文艺政策的调整与“左”倾思潮的泛滥

?一、第三次文代会(1960.7.22—8.13)

?1、召开背景

?①中苏关系全面恶化

?②国内连遭自然灾害

?③“左”的错误导致国民经济开始困难

?2、大会主要内容

?陆定一代表党中央致祝词,周扬作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学艺术道路》的报告,茅盾作了《我国社会主义跃进的时代,推动社会主义时代的跃进》的报告。这些文件体现了大会的内容,主要是:

?①关于文学的方向和发展道路问题。

?②提倡“两结合”的创作方法。

?③民族化、群众化和个人风格的问题。

?3、大会的意义

?二、文艺“调整”

?1、三次会议的召开

?从1961年到1962年,在周恩来的亲自主持下,文艺界先后召开了“新侨会议”、“广州会议”和“大连会议”,对党的文艺政策作出了调整。主要体现在:

?①明确了把知识分子归入资产阶级范围,是犯了“战略方针”的错误,并郑重宣布给知识分子摘掉资产阶级的帽子。

?②强调指出,必须充分发扬艺术民主,要尊重艺术规律,不要横加干涉。

?③提出了“现实主义深化”和“写中间人物”等理论主张。(由邵荃麟提出,但后来并未实行,文革中被江青列为所谓“黑八论”而大加垯伐。

?2、《文艺八条》

?三、文艺“批判”

?1962年9月24日至27日,党中央在北京召开了八届十中全会。毛泽东在会上发出了“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号召。这个会议和号召标志着文艺形势又有转折,已经存在的“左”倾思潮,愈演愈烈,断送了文艺政策调整后取得的成果。

?1、李建彤的长篇小说《刘志丹》受到批判。康生诬陷其是“为高岗翻案的反党大毒草”,在全国进行批判,受株连的不下万人,有10多人被迫害致死。

?2、由于毛泽东的两个“批示”,引发了一场文艺大批判。这场批判,主要是江青、康生一伙策划的。在1964年间被批判的文艺作品有:昆曲《李慧娘》(孟超作),京剧《谢瑶环》(田汉作)等;影片《早春二月》、《舞台姐妹》、《北国江南》、《林家铺子》、《不夜城》等;小说《三家巷》、《苦斗》(欧阳山作),历史小说《广陵散》、

?《陶渊明写“挽歌”》(陈翔鹤作)等。批判的文艺理论观点有:邵荃麟的“写中间人物”、“现实主义深化”,寥沫沙的“有鬼无害”,周谷城的“时代精神汇合论”等等。

?3、最为严重的是对历史剧《海瑞罢官》(作者吴晗)的批判。1964年11月10日上海的《文汇报》发表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一文,随即全国多家报刊转载。文中指责这部历史剧是“为彭德怀翻案”,是“反对三面红旗运动”。是“文化大革命”的前奏曲。

?▲与这场文艺大批判相联系的极“左”表现:

?①“大写十三年”:原上海市委书记柯庆施提出要“写十三年”(1949——1964)的口号。

?②八个“样板戏”:1964年6月5日至7月31日,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在北京举行,演出全国各地28个剧团的剧目,其中有:《芦荡火种》(后改名《沙家浜》)、《红灯记》、《奇袭白虎团》、《红色娘子军》、《智取威虎山》等。江青在汇演期间发表了《谈京剧革命的讲话》。随后将上述剧目做了改动,窃取别人的创作成果为己有

?,增加了《白毛女》、《海港》、《龙江颂》,号称所谓八个“样板戏”作为自己的政治资本,从霸占文艺舞台进而霸占政治舞台。

?第五节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对社会主义文艺的严重摧残

?一、“文化大革命”中的文学灾难

?1、《部队文艺座谈会纪要》的出台

?2、《纪要》的反动性

?①全盘否定建国以来的文艺成就。

?②将建国以来先后出现的文艺理论诬称为“黑八论”.

?③提出极端的创作主张。

?3、文学灾难

?二、“四人帮”的文艺理论和“阴谋文艺”

?1、“四人帮”的文艺理论

?①窃取他人劳动成果,改头换面的8个“样板戏”。

?②三突出的“创作原则”(“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③货真价实的“黑八论”。“根本任务论”、“样板论”、“三突出论”、“高大全论”、“主题先行论”、“路线为纲论”、“主导地位论”、“写走资派论”

?2、“阴谋文艺”

?1974年至1975年春,周恩来病重,毛泽东决定由邓小平出来主持中央工作,“四人帮”深为不满,赤裸裸地进行篡党夺权活动,为此,炮制了一系列“阴谋文艺”:

?①搞所谓“批林批孔”运动,矛头针对周恩来。

?②制造所谓《三上桃峰》(晋剧,被诬为吹捧王光美得桃园经验、为刘少奇翻案的“大毒草”)事件。

?③炮制一系列所谓“与走资派斗争”的影片,包括:《春苗》、《决裂》、《反击》、《欢腾的小凉何》、《盛大的节日》、《千秋业》等。

?三、灾难中的抗争

?比较突出的抗争是从1975年开始的。

?1、《海霞》

?2、张志新事件

?3、《创业》

?4、天安门诗歌运动

?指1976年清明节前后,发生在北京天安门广场的一次群众性诗歌运动。

?在这次运动中,人民以诗歌形式沉痛悼念周恩来总理,愤怒声讨“四人帮”。它充分表达了人民的心声,表现了广大人民为真理而献身的精神。其诗体百花齐放,风格壮烈悲怆,语言朴素、犀利,猛烈地冲击着“四人帮”的统治,为粉碎“四人帮”做了舆论准备;继承了“五四”

?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浸透了人民渴望实现四化的现代意识,开了新时期文学的先河。?第三章“十七年”的小说创作

?▲学习目标

?1、全面了解17年小说创作的文学生态环境和历史发展脉络,以增强文学史研究的意识。?2、深入掌握17年文坛上重点作家的小说创作贡献与艺术风格,一增强文本阶解读与作家评论能力。

?▲学习指南

1、17年小说创作中,作家的政治理想、文学观念与时代之间存在的共名现象,以及越出这一格局作家所遭遇的时代磨难。

?2、关于对17年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再评价。

?3、关于17年农村题材小说的再评价。

?第一节当代小说概述

?一、文学观念与小说风貌

?▲十七年文学观念

?1、文学属性观念:即文学服从一定的政治路线,为政治服务。

?2、人物观念: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塑造新的英雄人物。

?3、创作方法观念:一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二是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方法。?4、主题观念:公与私对立冲突的主题观念。(阶级斗争的主题观念)

?▲十七年文学风貌

?1、强烈的政治色彩和革命热情。

?2、当代小说是一种历史胜利者地小说,故小说追求文学的史诗性效果,力图

?表现大的历史的完整过程和对英雄人物壮美性格的崇尚。

?3、十七年小说人物形象系列阶级分野明朗,人物的阶级属性明确,性格也趋向单纯化。?4、主题强调阶级斗争和公与私对立斗争的主题。

?二、中短篇小说创作

?(一)十七年的短篇小说创作

?1、五十年代前期

?总体风貌:作家们怀着新生活的喜悦和热情,投入表现“新的人物,新的世界”的创作中,作品多具有新生活的明朗色彩和清新感。

?题材侧重:

?①农村生活小说

?a、家庭婚姻题材:赵树理《登记》、马烽《结婚》、高晓声《解约》

?b、农业合作化生活:王汶石《风雪之夜》、李准《不能走那条路》、

?西戎《宋老大进城》、刘绍棠《青枝绿叶》

?②革命战争题材

?a、抗美援朝战争:巴金《黄文元同志》、路翎《洼地上的“战役”》

?b、民主革命战争:孙犁《山地回忆》、茹志鹃《百合花》、峻青《黎明的河边》《党员登记表》、王愿坚《党费》《七根火柴》

?2、五十年代中期

?①“干预生活”的文学现象

?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刘宾雁《本报内部消息》、李国文《改选》

?②爱情生活

?邓友梅《在悬崖上》、宗璞《红豆》、陆文夫《小巷深处》、李威伦《爱情》

?3、五十年代后期

?①工业题材创作:

?杜鹏程《夜走灵官峡》、胡万春《特殊性格的人》

?②突出塑造了农村新人形象的作品:

?李准《李双双小传》、王汶石《新结识的伙伴》、马烽《我的第一个上级》、周立波《山那面人家》

?4、六十年代前期

?①文艺政策调整下的农村题材创作:

?赵树理《实干家潘永福》、《套不住的手》;欧阳山《乡下奇人》;西戎《灯芯绒》、《赖大嫂》等。?②阶级斗争氛围中的农村题材创作:

?榴红《雷打冲》、王杏元《铁笔御史》、高缨《鱼鹰归来》等

?(二)十七年的中篇小说创作

?1、战争生活

?刘白羽《火光在前》、马加《开不败的花朵》、峻青《最后的报告》、陈登科《活人塘》等。?2、农村生活

?孙犁《铁木前传》、刘绍棠《运河的桨声》、柳青《狠透铁》等。

?3、工业生活

?韶华《浪涛滚滚》、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等。

?(整个十七年代仅有700多部中篇,弱项)

?(三)十七年长篇小说创作

?1、长篇创作初潮(五十年代前半期)

?①战争题材:柳青《铜墙铁壁》、孙犁《风云初记》、杨朔《三千里江山》、杜鹏程《保卫延安》?②农业题材:赵树理《三里湾》

?③工业化建设:萧军《五月的矿山》、周立波《铁水奔流》、艾芜《百炼成钢》、草明《乘风破浪》

?2、长篇创作高潮(五十年代后期)

?①努力反映中国人民的历史命运和现实道路,具有深刻的社会生活概括力。

?梁斌《红旗谱》、罗广斌、杨益言《红岩》、吴强《红日》、杨沫《青春之歌》、曲波《林海雪原》、冯德英《苦菜花》、欧阳山《三家巷》、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以及柳青《创业史》、周立波《山乡巨变》

?②塑造了一批堪称艺术典型的人物形象。

?朱老忠、严志和、许云峰、江姐、林道静、杨子荣、周炳、梁三老汉、盛佑亭、李月辉

?③具有多样化的艺术追求和趋于成熟的小说风格。

?3、长篇小说创作落潮(六十年代初期)

?陈登科《风雷》、浩然《艳阳天》、金敬迈《欧阳海之歌》

?第二节《保卫延安》与《红日》

?一、杜鹏程及其《保卫延安》

?1、生平与创作

?杜鹏程(1921——1991),山西韩城县人,家境贫寒。1938年奔赴延安,先后入八路军随营学校、鲁迅师范学校和延安大学学习。解放战争中,在西北野战军任新华社随军记者。1947年3月,参加了延安保卫战;之后跟随野战军参加了陕北多次重大战役和解放大西北的战斗,直到1949年末进军帕米尔高原。

?1954年出版《保卫延安》后,开始从事创作,曾先后到宝成、成渝铁路工地深入生活,发表了中篇小说《在和平的日子里》,短篇小

?说《工地之夜》、《延安人》、《夜走灵官峡》、《光辉的里程》等。

?2、《保卫延安》的创作过程

?《保卫延安》是我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大规模正面描写解放战争的优秀长篇小说,小说在广阔的背景上真实地再现了延安保卫战的过程,热情歌颂了毛泽东的军事思想,谱写了一曲革命英雄主义的颂歌。

?3、《保卫延安》的艺术成就

?①小说具有一种史诗性的构思,艺术地再现了延安保卫战的宏伟画卷。

?②小说真实地塑造了周大勇及其他指战员地英雄群像,处处洋溢着革命英雄主义的高昂旋律。?③小说风格粗犷豪放,充满浪漫主义激情。作者多以主观的描述,选择激情奔放的语言,直抒胸臆,有一种力透纸背的力量。

?4、《保卫延安》的不足之处

?①一些人物形象塑造得单薄,平面化。

?②战争以外的生活描写显得狭窄,有单调感。

?二、吴强及其《红日》

?1、关于作者

?吴强(1910——1990),江苏省涟水县人。学生时代开始写作,1933年在上海加入“左联”。1938年在皖南参加新四军,此后长期在部队工作。解放战争时期,亲历了苏中、莱芜、孟良崮、淮海、渡江等著名战役。1957年出版《红日》,另有中篇小说《他高高举起雪亮的小马枪》、《养马人》,长篇小说《堡垒》、报告文学集《英雄的业绩》等。

?2、《红日》的艺术成就

?①《红日》不以描写战争史诗为目的,而以塑造真实生动的艺术形象为首要任务。小说描绘了敌我双方各级指战员地形象群,显示了作者

?塑造正反面众多形象的功力。

?②在表现战争生活方面,《红日》真实感强,生活距离小,不避部队的真实生活与情绪反映,而且视野开阔,能够多角度地表现战争生活。

?第三节《山乡巨变》与《创业史》

?一、周立波及其《山乡巨变》

?1、生平与创作

?周立波(1908——1979),原名周绍仪,湖南省益阳县人。中学时代受到五四新文学影响,1931年加入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1932年因参加罢工被捕,出狱后加入左联,后入共产党。1939年调至延安,任教于鲁迅艺术学院。1946年到东北参加土改运动,创作长篇小说《暴风骤雨》。解放后,出版有长篇小说《暴风骤雨》、《铁水奔流》、《山乡巨变》等。

?2、《山乡巨变》的创作特色

?▲主题

?《山乡巨变》以1955年至1965年中国农村的合作化高潮为背景,描写湖南某山村清溪乡从建立初级社到转入高级社的过程,以及由此带来的山村面貌、世态人心变化。

?▲特色

?①就艺术描写的途径而言,《山乡巨变》抓住最能反映时代本质的一个“变”字,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家庭矛盾、爱情纠葛、内心斗争,去写农业合作化背景下新一代的成长和老农民的变化,塑造出鲜明而生动的人物形象。

?②就艺术描写的个性而言,对民间艺术空间的探索,对人情美、乡情美、自然美的展示,加之带有湖南山乡风味的语言表达,构成《山乡巨变》的艺术特征。

?二、柳青及其《创业史》

?(一)柳青的生平与创作道路

?柳青(1916——1978),原名刘蕴华,陕西省吴堂县人。学生时代开始投身革命活动,参加过“一二.九”运动。1936年加入共产党,1938年赴延安,先后在陕甘宁边区文艺协会、文艺界抗敌协会工作。1943年至1946年在陕北米脂县做乡文书。抗战胜利后,到东北大连大众书店任主编;建国初期,参加创办《中国青年报》,任编委、副刊主编。1952年,柳青到陕西长安县皇甫村安家落户14年,任县委副书记,参加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全过程。

?柳青1934年开始创作,出版有短篇集《地雷》、长篇小说《种谷记》(1947)、《铜墙铁壁》(1951)、《创业史》(1960),散文特写集《皇甫村的三年》,中篇小说《狠透铁》等。

?(二)柳青的创作思想

?第一,柳青把探索中国农民的历史命运和生活道路作为自己的创作主体和艺术使命,这也是他小说创作的基本主题。

?第二,把坚持现实主义传统作为自己创作的原则和准绳。

?(三)《创业史》的思想和艺术途径

?◇主题:《创业史》通过对陕西渭河岸蛤蟆滩由互助组变为初级合作社的描写,真实地展示了我国农村50年代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进程,着重反映了农村变革中各个阶级、各个阶层人们的思想、感情、心理、习惯的变化,从而揭示出中国农民的历史命运和生活道路:只有社会主义才是中国农民的唯一出路,而农村新制度的诞生和成长,又需要经过长期而艰难的斗争才能实现。

?◇代表人物:

?梁生宝形象

?a、梁生宝不仅继承了老一代农民的传统美德,而且具有社会主义时代新型农民的特质,更具有鲜明的阶级特征。

?b、梁生宝是农村变革中涌现出来的能干而公道的领袖人物,他善于思索,一切从实际出发,处处按党的政策办事,带领农民走发展生产致富,协作致富的创业道路。

?c、梁生宝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实干家,他纯朴、谦逊、厚道,他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大公无私,富于牺牲精神,他既有理想,又脚踏实地,闪耀着新时代的理想色彩。

?d、梁生宝是一个性格丰富,有血有肉,充满人性美、人情美的人物形象。

?梁三老汉形象

?梁三老汉是一个从旧的创业道路向新的创业道路转变的老农民形象,一个充满矛盾的两重性人物。一方面,他有着受压迫受剥削的经历,有着劳动者地善良、勤劳、朴实、耿直,他拥护共产党,也倾向社会主义;另一方面,他又是小私有制农民的典型代表,带有自私守旧、愚昧落后的沉重精神负担。

?梁三老汉的两重性格决定了他的复杂性和可变性。他由对旧道路的自信到失去自信,由对互助组的犹豫、反对到信服,赞成,正是我国农民放弃私有制,接受公有制历史过程的真实缩影。通过这个形象,说明了广大农民从根本上是愿意走社会主义的创业之路,党是能够领导农民走这条路的。

??°三大能人?±

?▲特色

?①《创业史》史诗一般的特点和规模,决定了它宏大而细腻的艺术结构。

?②艺术描写的深厚功力。

?a、丰富的细节描写;b、细腻的心理刻画。

?c、独特的议论风格;d、优美的语言艺术。

?(四)关于《创业史》的再评价

第四节《青春之歌》与《红旗谱》

?一、杨沫及其《青春之歌》

?1、作者生平与创作

?杨沫,原名杨成业,1914年出生于北京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为了逃避封建包办婚姻,她中学未毕业就离家独自谋生。1933年接触地下共产党,1934年开始写作。抗日战争爆发后,到晋察冀边区做妇女工作。1942年后,任边区报纸编辑。全国解放后,曾任《人民日报》编辑。短篇小说集有《红红的山丹花》,中篇小说有《苇塘纪事》。1958年出版长篇小说《青春之歌》,1978年完成长篇《东方欲晓》,1986年经重大修改,定名为《芳菲之歌》。1990年有出版《英华之歌》。

?2、《青春之歌》的评价

?①历史背景与表现内容

?《青春之歌》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学生运动的小说,小说

?以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5年“一二.九”运动这一历史时期为背景,正面描写了北平的爱国学生运动,表现了主人公林道静的成长过程。

?②人物形象塑造

?▲林道静形象

?一方面,她具有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革命性:单纯、正直、有上进心,有爱国热情,同情心强,追求真理,不畏强暴,温柔外表下充满了热情、倔强。另一方面,她也有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弱点:对于爱情的缠绵、软弱,对革命不切实际的幻想、狂热以及个人英雄主义的意识。经过共产党人的影响教育和实际斗争的磨练,林道静不断克服自身的弱点,最终成为无产阶级战士。作品对她的双重性格以及人生变化,刻划得真实可信,分寸适当。

?▲林道静道路

?从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到阶级意识的形成,从个人奋斗的破灭到参加集体的阶级斗争,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到无产阶级革命战士,这是

?林道静道路的真实写照。

?林道静的生活道路,揭示出3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走向革命的共同特点:

?a、他们接受革命往往是从个人遭遇和理论认识开始的,他们的个人反抗在特定环境下虽有一定积极影响,但它本身是没有出路的。

?b、知识分子必须把个人命运同祖国和人民的命运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成为革命者。

?c、知识分子必须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经过痛苦的磨练,才能成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③艺术特色

?A、在结构安排上,小说采取了始终围绕主人公的命运历程而展开故事情节的结构艺术。?B、在艺术手法上,小说较突出地运用了细腻真切的心理描写。

?④不足之处

?a、林道静形象塑造成功,但周围人物写得比较平面化。

?b、小说前半部比较紧凑,主人公命运和生活曲折动人,后半部显得松散。

?c、描写方法还显单调,不能变换角度,通过他人眼睛,气氛烘托,多种笔墨来表现人物,对话有时也缺少个性。

?3、《青春之歌》的讨论和修改

?(原版本30多万字,改版后40多万字)

?二、梁斌及其《红旗谱》

?1、生平与创作

?梁斌(1914?a?a1996),原名梁维周,河北蠡县人。梁斌的革命生涯对他的创作发生重要影响。1927年加入共青团,1929年参加故乡的

?“反割头税”运动。1930年考入保定第二师范学校,1931年参加了以争取民主和抗日为目标的“保定二师学潮”。1932年9月,故乡发生震惊全国的“高蠡暴动”,促使他走上了革命道路。1937年参加共产党,长期在冀中地区从事党的基层工作,游击战争以及文学创作,有丰富的实际斗争经验。1945年以后,担任蠡县委宣传部长、襄阳地委书记、《武汉日报》社社长等职。解放后定居天津,从事专业创作。出版有长篇小说《红旗谱》、《播火记》、《烽烟图》,以及《翻身纪事》等。

?2、《红旗谱》的创作

?3、《红旗谱》的思想艺术成就

?小说在广阔的时代背景上,展现了冀中人民革命斗争的壮丽画卷。特别是通过对朱严两家三代的农民英雄谱系的描写,艺术地展现了中国农民从自发反抗到自觉斗争的历史转折,深刻地概括中国农民的斗争道路和历史命运。

?▲朱、严两家三代的英雄谱系:

?朱老巩、严老祥、(朱老明)——自发反抗

?朱老忠、严志和——自发反抗到自觉斗争

?大贵、二贵、江涛、运涛、春兰——自觉斗争

?▲代表人物

?◇朱老忠形象

?朱老忠是一个横跨新旧两个时代,在斗争实践中找到正确方向的农民英雄,他的典型性格是民族性、时代性、阶级性和人物个性的有机结合。

?朱老忠性格的核心,是不甘屈服的反抗意志和善用智谋的斗争精神。其性格的基本特点,一是他的韧性斗争精神,他的口头禅“出水才看两腿泥”,正是这种精神的结晶,这使他不同于一般的农民英雄,并

?成为对敌斗争的重要策略。二是豪爽义气、救危扶困的优良品质,他的口头禅“为朋友两肋插刀”,又是这种品质的集中体现。

?朱老忠的形象,反映了中国人民从自发反抗到自觉斗争的发展过程,并表现了中国农民的英雄在党的帮助教育下,成长为无产阶级战士的历史趋向。

?◇严志和形象

?严志和的形象集中代表了中国农民善良、勤劳、朴实、保守的一面,他具有中国农民的传统美德,但心胸狭窄,胆小怕事,他向往过好日子,又害怕斗争的风雨;他仇恨地主,想反抗又无能为力,他性格中的反抗性与软弱性经常发生矛盾,由于现实的教育和斗争的锻炼,严志和的反抗性不断增长,最终走上革命道路。

?严志和的形象概况了广大农民冲破旧意识的羁绊,寻求革命道路的曲折历程。他形象地表明:广大农民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克服自身的弱点,走上革命之路。

第五节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

?一、作者简介

?二、创作过程

?三、思想内容

?四、人物形象

?1、许云峰(取材于许建业、许晓轩烈士)

?2、江雪琴:原型是江竹筠(1920——1949),又名江竹君、江志伟。1939年考入重庆的中国公学,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6月因叛徒告密被特务逮捕,押在“重庆中美合作所”渣滓洞集中营。

?3、徐鹏飞(原型是徐远举)

?五、艺术成就

第六节不同题材和风格的短篇小说

?一、李准、马烽的小说

?1、李准的小说

?(1)作家简介

?李准(1928——2000),蒙古族,原名木华梨,河南孟津人。1949年后,历任河南文联专业作家、河南作协副主席。1946年开始发表作品。1953年在《河南日报》发表短篇小说《不能走那条路》,引起文坛注意。1957年发表“干预生活”的短篇小说《灰色的篷帆》、《芦花放白的时候》。

1958年后,发表短篇小说《耕耘记》、《李双双小传》等,在“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中红极一时,到处传播。50年代后期,参与电影和戏剧创作,他编剧的我国第一部宽银幕电影文学剧本《老兵新传》获莫斯科电影节奖;他编剧的电影《李双双》获第二届电影百花奖;新时期创作的长篇小说《黄河东流去》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并改编为电影。?(2)、《李双双小传》赏析

?就内容来说,作品所写的三面红旗运动,后来证明是错误的、过时的,但作品却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今天依然受到读者的青睐,原因何在?一是小说所写的夫妻小矛盾充满了生活的情趣美;二是小说有一个隐形文本结构,即民间艺术形式——二人转模式。

?(3)李准的创作风格

?李准的短篇小说具有质朴、平易、明朗、欢快的风格。这种风格的形成,与他的创作思想有密切的关系。他说:“在写这些小故事时,我总在想:如果有人能给农民们谈谈就好了。我的目的就是这样:能够让农民们听听,笑一笑,从笑声中来摆脱他们的落后,从笑声中认识到什么是先进。”他很注意学习民间戏曲和说唱的通俗、流畅而明快的语言,学习群众语言中那种纯朴、洗练又富有哲理性的风格。

?(4)不足之处

?李准创作的主要不足是政治性太强,受“左”的影响较大。

?2、马烽的小说

?(1)作者简介

?马烽(1922——2003),“山药蛋派”著名作家。原名马书铭,山西孝义人。1938年参加抗日部队,1940年入延安部队艺术学校学习,后参加晋绥抗日根据地文艺工作团,1948年任晋绥出版社总编辑。建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青年部副部长、文学讲习所副秘书长、山西省文联主席和作协主席,新时期后任全国文联和中国作协副主席。1942年发表处女作《第一次侦察》,1945年与西戎合作写长篇章回小说《吕梁英雄传》。建国后的作品主要有:长篇小说《刘胡兰传》(获1991年全国传记文学奖);短篇小说集《太阳刚刚出山》、《三年早知道》、《我的第一个上级》、《马烽短篇小说选》等。

?(2)关于“山药蛋派”

?50年代中后期,围绕赵树理的创作,在山西形成了一个文学流派,被人称之为“山西派”或“火花派”或“山药蛋派”。

?“山药蛋派”作家作品,有马烽《饲养员赵大叔》、《韩梅梅》、《三年早知道》、《我的第一个上级》,西戎《宋老大进城》、《赖大嫂》、《灯芯绒》,束为《好人田木瓜》、《老长工》,孙谦《伤疤的故事》、《南山的灯》,胡正《七月古庙会》、《汾水长流》(长篇),韩文洲《蓝帕记》、《长院奶奶》等。

?▲创作特色

?①侧重于描写农民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和平凡事件,并力图从中揭示出不平凡的意义。

?②适应农民的审美情趣,深受中国古典文学和民间文学的影响,作品多富有传统风味。

?③运用山西农民群众的口语写作,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3)《我的第一个上级》赏析

?a、独特的视角

?b、先抑后扬的艺术手法

?C、老田形象的意义

?茅盾说:“老田这个人物,写得龙拿虎跳,在马烽的人物画廊中,无疑是数一数二的。”?二、峻青、王愿坚的小说

?1、峻青的小说

?(1)峻青的生平与创作

?峻青,原名孙俊卿,山东海阳人,1922年生,1940年参加革命。1954年开始发表作品,结集为《黎明的河边》、《最后的报告》、《海燕》、《胶东纪事》、《怒涛》等;散文集有《欧行书简》、《秋色赋》等;1979年完成长篇小说《海啸》。

?(2)峻青思想艺术特色

?A、峻青小说几乎都是正面描写激烈的战斗,残酷的现实,英雄们所受的严峻考验和壮烈牺牲。善于在最严酷、最激烈的战争和阶级斗争中塑造英雄形象。

?B、在表现手法上,注重写矛盾冲突,采取戏剧式的结构,用一连串矛盾的构思方式,造成故事情节的曲折艰险,波澜起伏,使英雄人物经受多重考验。

?C、峻青小说具有激越悲壮的风格,强化了“英雄不死”的理想主义色彩。

?D、注意景物描写和环境气氛的渲染烘托。

(3)代表作?a?a《黎明的河边》

a、创作背景

b、故事情节

c、艺术特色

▲小结:

传奇的色彩,悲壮的格调,严峻的气度。

二、王愿坚的小说

?1、生平及创作

?王愿坚(1929——1991),山东诸城人。1944年进山东滨海干部学校学习,之后参加八路军。建国后,历任七兵团政治部文艺干事、《解放军文艺》编辑、革命回忆录《星火燎原》丛书编辑、八一电影制片厂文学部主任、解放军文艺学院文学系主任。1954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短篇小说集《党费》、《七根火柴》、《后代》、《普通劳动者》、《珍贵的纪念品》,电影文学剧本《闪闪的红星》(与他人合作)。新时期他继续写作,其中《足迹》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2、创作取材

?王愿坚的短篇小说多取材于红军时期(即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生活,特别着重描写红军战士和老区人民在极其艰苦的自然条件(雪山草地密林)和白色恐怖下的斗争精神和高风亮节。

?3、写作特点

?王愿坚写人物,不是着意于写人物的历史或成长过程,而是着意描写最能体现人物思想性格的斗争断片或闪光的细节。著名文艺评论家侯金镜在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普通劳动者》序言中说:王愿坚写人物“不着力写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而是捕捉性格发出耀眼光辉的一刹那,英雄人物完成自己性格的那一瞬间”。

?4、《七根火柴》、《党费》等作品的分析

?◆王愿坚、峻青创作的异同

?①共同之处:在题材上,都是以描写革命战争年代的生活为主;在人物塑造上,都善于在尖锐的矛盾斗争中刻划无产阶级英雄形象。

中国古代文学史(大三上)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大三上) 一、填空题。 1、王安石晚年曾隐居在南京城东钟山,又称紫金山,这座山向西距南京城7里,向东距钟山山顶也是约7里,因此称半山,这期间他的诗以七绝形式描写自然风光,注重炼字炼意,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受到历代诗论家的赞赏,世称半山体。又称“王荆公体”、半山绝句、半山诗。 2、《春江花月夜》,中国唐代诗人张若虚(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仅存的一首名诗,描绘春天夜晚江畔的景色,词句优美,被称为是“孤篇盖全唐”的杰作,闻一多称之为:“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3、北宋处士林逋(和靖先生),隐居杭州孤山,不娶无子,而植梅放鹤,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称“梅妻鹤子”,被传为千古佳话。他的《山园小梅》诗中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梅花的传神写照,脍炙人口,被誉为千古绝唱。 4、扬州慢,词牌名,是南宋词人、音乐家姜夔的自度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即故国之悲)也”而以此调创作的词中最著名的就是姜夔的《扬州慢·淮左名都》。 5、文章四友指崔融、李峤、苏味道、杜审言。 6、柳永,北宋婉约派词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代表作《雨霖铃》。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许。 二、选择题。 1、初唐四杰指:王勃、卢照邻、杨炯、骆宾王。唐P185 2、通俗诗派,又称“元白诗派”,是中唐时期,以元稹(《织妇词》、《田家词》)、白居易(组诗《秦中吟》 10首、《新乐府》50首,感伤诗《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一个诗派,诗歌多用写实手法,多用“新乐府”诗,语言通俗易懂和浅显,重要作家还有张籍(《节妇吟》“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王建(《田家行》)、李坤等。唐P277 3、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 苏门六君子: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陈师道、李廌。 4、陈子昂论诗提倡汉魏风骨,主张诗要有兴寄,强调文学的社会意义,反对齐、梁以来的形式主义文风。 他自己的创作,如《登幽州台歌》、《感遇》等共三十八首诗,风格朴质而明朗,格调苍凉激越,标志

中国当代文学史试题答案

中国当代文学试题 一、填空题 1、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文学新的纪元的开始,一般称为当代文学。 2、从50年代初期起,以赵树理的《三里湾》、柳青的《创业史》等为代表的农村题材小说是当时文坛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3、50年代初期,当时文坛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以赵树理的《三里湾》、柳青的《创业史》为代表的农村题材小说。 4、50年代中期,由于一批“干预生活”以及描写爱情的作品相受到批判,现实题材的作品一度受到冷落,许多作家纷纷转向历史题材。 5、50年代中期,在历史题材方面是最先取得重大成就的是老舍的话剧《茶馆》,而后有田汉的话剧《关汉卿》、姚雪垠的长篇小说《李自成》(第一卷)。 6、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前期,以革命战争时期的历史为题材的一大批长篇小说相继涌现,形成了当代文学创作的第一个高潮,作家作品有杨沫的《青春之歌》、曲波的《林海雪原》、吴强的《红日》、冯德英的《苦菜花》、梁斌的《红旗谱》、欧阳山的《三家巷》以及稍后出现的罗广斌杨益言的《红日》等。 8、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前期,诗歌的代表诗人是:梁斌、郭小川、闻捷和李瑛等。 9、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前期,散文作家以刘白羽、杨郑、秦牧、吴伯箫等人的成就最高。 10、1976年4月(丙辰清明〉出现的“天安门诗歌”运动,代表了人民怒不可遏的心声,是那十年间最为激动人心的辉煌乐章。 11、自1976 年10月,粉碎"四人帮"之后,中国文学又迎来了一个新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学,一般称为“新时期文学。 12、新时期文学创作潮流,首先出现的是“伤痕文学”,随之出现的创作潮流是“反思文学”。 13、新时期,“伤痕文学”以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为代表。 14、新时期,“反思文学”以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王蒙的《蝴蝶》、方之的《内奸》、古华的《芙蓉镇》以及张贤亮的《唯物主义者的启示录》系列小说等为代表。 16、新时期的朦胧诗人以舒婷、顾城、北岛为代表。 17、新时期,高晓声的以《陈奂生出国》、《陈奂生上城》为代表的“陈奂生系列小说”等农村题材作品,继承了鲁迅的遗风,在文坛上独树一帜。 19、80年代初,王蒙的《春之声》、《夜的眼》、《蝴蝶》等作品以意识流手法为特征,突出表现人的意识活动,发展了中国小说的创作,形成了一种文学时尚。 20、21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以韩冬为代表的新生代诗歌的出现,宣告了“朦胧诗”不再先锋。 21、80年代中期以后,以马原、洪峰、余华、格非、孙甘露等为代表的先锋小说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叙述革命。 25、双百方针指的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王蒙在百花文学时期因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而成名也因此被划为“右派”。 27、《百合花》描述了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前沿包扎所里发生的故事。 28、《青春之歌》是建国后第一部以青年知识分子成长史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29、50年代前期,文艺界发生了大规模的文艺思想斗争,主要有关于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中国当代文学史》第二套试卷含答案

2010—2011学年度第( 1 )学期期末考试试卷科目:《中国当代文学史》(B)卷考试形式:闭卷考试时间: 120分钟 系别、班级:姓名:学号: 一、填空题:15分(15×1) 1、()在台湾诗坛被称为“中国的中国诗人”。 2、()是台湾最著名的言情小说作家,具有广泛的影响。 3、()的《白鹿原》和张承志的( )被誉为是“史诗 性”的作品。 4、《负喧琐话》的作者是()。《白发苏州》是()的散 文作品。 5、杨绛的()叙写“大背景的小点缀,大故事 的小 插曲”,成为80年代散文的精品。 6、“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是朦胧诗 人 ()的诗句。《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是诗人()的作

品。 7、冯骥才的()和()等是著名的津味小说。 8、()是新时期报告文学作家中最具有职业化特点的作家之一。 9、()揭开了“改革文学”的大旗,他的《乔厂长上任记》塑 造了改革家()的形象。 10、《棋王》是作家()的作品。 二、名词解释:20分(5×4) 1、第四次全国文代会 2、“三突出”创作原则 3、陈奂生 4、八个样板戏 三、简析题:20分(10×2) 1、简述陆文夫小说的艺术特点。 2、宗璞的小说《红豆》简析。 四、论述题:30分(15×2) 1、试论20世纪50、60年代小说的缺失表现在哪些方面。 2、为什么说《随想录》是巴金晚年创作的又一座丰碑? 五、作品赏析题:15分 仔细阅读余光中的诗作《乡愁四韵》,然后写一篇文学赏析和评论文章。 乡愁四韵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母亲的芬芳 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1974年3月 附参考答案或评分标准: 一、填空题:15分(15×1) 1、郑愁予 2、琼瑶 3、陈忠实、《心灵史》 4、张中行、余秋雨 5、《干校六记》 6、北岛、顾城 7、《神鞭》、《三寸金莲》(或者《阴阳八卦》) 8、陈祖芬9、蒋子龙、乔光朴10、阿城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考试科目代码: [ 829 ] 考试科目名称: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 150 分,考试时间为 180 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中国现代文学史75 分 中国当代文学史75 分 4)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中国现代文学史 3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15 分 中国当代文学史 3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15 分简答题:中国现代文学史 2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30 分 中国当代文学史 2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30 分论述题:中国现代文学史 1 小题,每小题 30 分,共 30 分 中国当代文学史 1 小题,每小题 30 分,共 30 分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考试目标: 1、全面认识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2、系统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从 20 世纪初到 21 世纪初文学思潮、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的发展轨迹,各阶段的的名家名作,各重要流派的特点及其代表作品。 考试内容: 中国现代文学部分 一、第一阶段的文学( 1917 ~ 1927 ) (一)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1.文学革命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2.根据胡适、陈独秀、周作人等的主张分析文学革命的基本观点。 3.分析评价五四文学革命的重要贡献。 4.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等重要文学社团成立的时间、主要骨干、创办的主 要刊物、文学主张、性质和意义。 5.周作人的文学批评观与茅盾(沈雁冰)等的文学批评观的异同。 (二)诗体的解放与探索 1.初期白话诗人的主要代表的特征、成就和局限。 2.以胡适、沈尹默、周作人、刘半农、刘大白的创作为例,分析初期白话新诗的得 与失。 3.结合《凤凰涅槃》、《天狗》、《炉中煤》、《地球,我的母亲!》等作品,分 析郭沫若《女神》的思想和艺术。

中国当代文学史答案版

《中国当代文学史》作业 本课程作业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客观题部分”,由15个选择题组成,每题1分,共15分。第二部分为“主观题部分”,由简答题和论述题组成,共15分。作业总分30分,将作为平时成绩记入课程总成绩。 客观题部分: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题) 1、《苹果树下》出自以下哪个组诗?( B ) A、《博斯腾湖滨》 B、《吐鲁番情歌》 C、《果子沟山》 D、《天山牧歌》 2、我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学生运动、表现知识分子成长道路的优秀长篇小说是( C ) A、《红旗谱》 B、《林海雪原》 C、《青春之歌》 D、《红日》 3、老舍话剧中被誉为中国现代话剧“经典”和现实主义话剧的高峰的是( C ) A、《龙须沟》 B、《西望长安》 C、《茶馆》

D、《春华秋实》 4、下列哪一部话剧是田汉历史剧创作的高峰之作?( B ) A、《胆剑篇》 B、《关汉卿》 C、《蔡文姬》 D、《文成公主》 5、下列哪一作品是张洁创作的“改革小说”?( A ) A、《沉重的翅膀》 B、《花园街五号》 C、《男人的风格》 D、《三千万》 6、《太阳下的风景》是( C )回忆现代著名作家沈从文的散文名篇。 A、季羡林 B、余秋雨 C、黄永玉 D、唐弢 7、深刻展现了我国老一辈科学家的事业追求和生活风貌的“手抄本”小说是( A ) A、《第二次握手》 B、《公开的情书》 C、《金光大道》 D、《波动》 8、下列哪一作品是杨绛散文的代表作?( C ) A、《耕堂读书记》 B、《谈生命》 C、《干校六记》 D、《女孩子的花》 9、下列属于“文化寻根”小说的是( A ) A、《棋王》 B、《受戒》 C、《游园惊梦》 D、《陈奂生上城》 10、下列哪一位是新生代诗人中“新古典主义”倾向的代表?(D )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 1、1917年1月《新青年》刊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从“八事”入手(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究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2、1917年2月《新青年》发表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陈独秀把晚清以来的文学革命运动推向了高潮。 3、钱玄同在致《新青年》的信中,以语言进化的角度说明白话取代文言的历史必然性,刘半农与钱玄同(化名为王敬轩)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双簧信”。 4、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从人性、人道主义的角度来要求新文学的内容,倡导新文学内容要从“肉”与“灵”的统一中去表现“人”;在另一篇《平民文学》中提出“人生的艺术派主张”,又提出“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的创作准则。 5、文学革命的实绩最主要在于创作,文学革命带来文学观念、内容、语言载体、形式各方面全面的革新与解放。 【《学衡》派: 1、发起人及时间地点:1922年,南京东南大学的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创办了《学衡》杂志,因诸人观点态度相近,被称为《学衡》派 2、主张:尊崇中国的古圣贤者,以融贯中西古今的姿态,标榜“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思想稳健保守,是“穿西装的复古派”。 3、代表作:梅光迪《评提倡新文化者》;吴宓、胡先骕《论新文化运动》《评<尝试集>》】(3)新文化阵营与章士钊《甲寅》上的复古论调的论争。 13、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1)自晚清以来的被压抑着的现代性获得了最大的生机,形成了新的文化与文学观念,开创了新的主题领域与人物形象谱系; (2)五四文学革命全面革新文学语言、文体形式,奠定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基本审美价值取向和多元并存的接受心理基础; (3)五四文学增添了世界维度,建立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密切关系,自觉的借鉴、吸收外国文学及文化的营养,形成了面向世界而又有本土特点的开放性现代文学; (4)五四形成的现代作家队伍是以后半个多世纪的文学创作的主体力量,这批作家和他们开创的文学内容及形式形成了新的现代传统,这一传统的赓续是文学现代性的基本保证。第二章20年代小说(一) 1、问题小说代表作家:叶绍钧、许地山、冰心、王统照、庐隐等 (1)冰心:“爱的三部曲”《超人》、《烦闷》、《悟》,其中《超人》(1921)标志着冰心对社会问题开出了她的“药方”,这就是“爱的哲学”(爱、童心、自然是“爱的哲学之鼎的三足”)(2)庐隐:中篇《海滨故人》《或人的悲哀》;短篇《丽石的日记》;长篇《象牙戒指》《女人的心》《归雁》《云鸥情书集》《庐隐自传》等,风格感伤,基调悲戚,与郁达夫同为新文学抒情小说开拓者。 (3)王统照:最重要的长篇小说《山雨》(1933) (4)叶绍钧:20年代出版了《隔膜》《城中》等5个短篇小说集;《倪焕之》(1928)是其唯一长篇小说,显示现实主义趋向,被誉为“扛鼎的工作”。 叶绍钧小说以灰色人生的冷静观察和客观描写,表现了写实主义特征。同时与讽刺兼备,是叶绍钧对小市民知识分子用笔的基本特色。 叶绍钧还是现代中国童话的开山者。鲁迅对其评价:“叶绍钧先生的《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出了一条自己的创作的路的。”

中国当代文学史试题答案(00002)

中国当代文学史试题答案

中国当代文学试题 一、填空题 1、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文学新的纪元的开始,一般称为当代文学。 2、从50年代初期起,以赵树理的《三里湾》、柳青的《创业史》等为代表的农村题材小说是当时文坛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3、50年代初期,当时文坛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以赵树理的《三里湾》、柳青的《创业史》为代表的农村题材小说。 4、50年代中期,由于一批“干预生活”以及描写爱情的作品相受到批判,现实题材的作品一度受到冷落,许多作家纷纷转向历史题材。 5、50年代中期,在历史题材方面是最先取得重大成就的是老舍的话剧《茶馆》,而后有田汉的话剧《关汉卿》、姚雪垠的长篇小说《李自成》(第一卷)。 6、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前期,以革命战争时期的历史为题材的一大批长篇小说相继涌现,

形成了当代文学创作的第一个高潮,作家作品有杨沫的《青春之歌》、曲波的《林海雪原》、吴强的《红日》、冯德英的《苦菜花》、梁斌的《红旗谱》、欧阳山的《三家巷》以及稍后出现的罗广斌杨益言的《红日》等。 8、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前期,诗歌的代表诗人是:梁斌、郭小川、闻捷和李瑛等。 9、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前期,散文作家以刘白羽、杨郑、秦牧、吴伯箫等人的成就最高。 10、1976年4月(丙辰清明〉出现的“天安门诗歌”运动,代表了人民怒不可遏的心声,是那十年间最为激动人心的辉煌乐章。 11、自 1976 年10月,粉碎"四人帮"之后,中国文学又迎来了一个新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学,一般称为“新时期文学。 12、新时期文学创作潮流,首先出现的是“伤痕文学”,随之出现的创作潮流是“反思文学”。 13、新时期,“伤痕文学”以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

中国当代文学史

中国当代文学史 1、“十七年文学”又指的是1949年至文革前的文学。 2、以赵树理、孙犁、周立波为代表的“山药蛋派”、“荷花淀派”和“茶子花派”等都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点。 3、陈忠实的《白鹿原》和王安忆的《长恨歌》,一部是乡土文学的经典,一部是都市文学的名篇。 4、在“十七年时期”,最具传统文人意味,受西方文化影响最深的农村题材小说家是周立波。 5、第一批八个“革命样板戏”中的现代芭蕾舞剧是《白毛女》和《红色娘子军》。 6、五六十年代,女作家的主要作品有茹志鹃的《百合花》、杨沫的《青春之歌》、宗璞的《红豆》等。 7、80年代中期兴起的寻根文学中的《爸爸爸》的作者是韩少功。 8、《白鹿原》中的地主形象主要有白嘉轩、鹿子霖和郭举人。 9、赵树理的《三里湾》、孙犁的《铁木前传》和浩然的《艳阳天》,都将目光对准了农村合作化运动。 10、1962年8月召开的“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座谈会“又被称为“大连会议”。 11、周立波最为人称道的两部表现了中国农村两次巨大变革的作品分别是表现了“东北解放区的土改运动”的《暴风骤雨》和表现了“湖南山乡的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山乡巨变》。 12、记录了现代革命历史的小说主要有杜鹏程的《保卫延安》、梁斌的《红旗谱》、吴强的《红日》、知侠的《铁道游击队》和杨沫的《青春之歌》等。 13、60年代初的当代戏剧文学创作的第二个高潮中,京剧现代戏剧的主要收获有《红灯记》、《智取虎威山》、《芦荡火种》等。 14、京剧《智取虎威山》取材自曲波的长篇小说《林海雪原》。 15、在当代文学史上,赵树理的唯一一篇不在“褒贬毁誉之间”的小说是《登记》。 16、王蒙笔下的干部形象主要包括《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中的刘世吾、《想见时难》中的翁式含、《蝴蝶》中的张思远以及《踌躇的季节》中的犁原等等。 17、1957年的“反右”斗争扩大化后,许多作家转向历史题材创作,期间的主要成就有郭沫若的《蔡文姬》、老舍的《茶馆》、曹禺的《胆剑篇》和田汉的《关汉卿》等。 18、朦胧诗派中的“三个崛起“分别指的是谢冕的《在新的崛起面前》、孙邵振的《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和徐敬亚的《崛起的诗群》。 19、舒婷的成名作是1979年的《致橡树》。 20、“山药蛋派“又称为“山西派”或“火花派”。 21、第一批八个“革命样板戏”是《红灯记》、《沙家滨》、《智取虎威山》、《奇袭白虎团》、《海港》、《白毛女》、《红色娘子军》和《芦荡火种》。 22、奠定了金庸武侠小说大宗师地位的小说是《射雕英雄传》。 23、“新派武侠小说”的武侠三大家分别指的是梁羽生、金庸和古龙。 24、50年代中期之后,台湾诗坛上的现代主义文学社团主要有现代诗社、创世纪诗社、蓝星诗社等。 25、今天派的代表诗人有北岛、舒婷和顾城,其代表作分别是《回答》、《宣告》;《致橡树》、《祖国啊,亲爱的祖国》和《我们去寻找一盏灯》等。 26、韩少功、王安忆、梁晓声等作家通常被称为“知青作家”。 27、17年长篇小说代表作“三红一创“中,’’三红”指的是吴强的《红日》;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梁斌的《红旗谱》。“一创”指的是柳青的《创业史》。 28、归来派指的是文革结束后从各处归来的受迫害的作家们的总称,其代表人有《光之礼赞》

文学史资料

名词解释 “说话四家” 最早见于宋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后来又为《梦梁录》沿袭。 小说:多取材于当代生活,短篇。最兴盛。 讲史:讲说朝代更迭,长篇。分卷立目。 讲经:主要讲佛教故事,及民间参禅悟道题材。 合生或说诨话: 合生:大概以讲说当世故事为主,短篇。以演出者的敏捷见长,是“指物题咏,应命辄成”之类。(关于合生的含义尚无定论) 临川四梦 又称玉茗堂四梦。指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四剧的合称。前两个是儿女风情戏,后两个是社会风情剧。或许“四剧”皆有梦境,才有“临川四梦”之说,或许“四剧”本身就是其毕生心血凝聚成的人生之梦。 四声猿 是徐渭的杂剧作品。 《四声猿》,包括四部杂剧:《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被誉为“明曲第一”。王骥德《曲律》称《四声猿》为“天地间一种奇绝文字”。 南洪北孔 是对清初历史剧作家洪昇和孔尚任的合称。洪昇是钱塘人,有著名历史剧《长生殿》传世;孔尚任是曲阜人,有著名历史剧《桃花扇》传世。这两部著作代表了清代戏剧的最高成就,并代表了清初感伤审美思潮的重要实绩。 三言二拍 是指明代五本著名传奇短篇小说集及拟话本集的合称。总计四百多万字,收录故事尽200篇。“三言”是明代冯梦龙所编纂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 《醒世恒言》;“二拍”则是凌蒙初所编《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由于“三言”和“二拍”编著年代相近,内容形式类似,故后人常将其合并,称为“三言二拍”。 拟话本 文人模仿话本形式编写的小说,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最早应用这一名称,指的是宋元时代产生的《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和《大宋宣和遗事》等作品。它们的体裁与话本相似,都是首尾有诗,中间以诗词为点缀,辞句多俚俗。但与话本又有所不同,“近讲史而非口谈,似小说而无捏合”,“故形式仅存,而精采遂逊”(《中国小说史略》)。鲁迅认为它们是由话本向后代文人小说过渡的一种中间形态。

中国当代文学史

◆表示老师说的重点 1、当代文学含义:指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学 2、中国当代文学的分期:1、十七年文学(1949~1966)当代文学一体化逐步形成 2、文革文学(1966~1976)文学一体化达到顶峰 3、新时期文学(1976~)80年代文学 逐步解体,走向开放90年代文学 4、文学思潮 ◆5、中国当代文学史开端:第一次文代会(1949年7月2日—19日,北平) (1)三个主要报告:A郭沫若《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 B周扬关于解放区文艺运动的报告《新的人民的文艺》是把解放区文学当作新中国文学的楷模和雏形来论述的。 C茅盾关于国统区文艺情况的报告《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从反面为解放区文学做了铺垫。 (2)会议确定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新中国文艺工作的总方针,毛泽东文艺思想成为纲领性的指导思想。 (3)新体制的组织建设:(1)建立了文联、作协等各种社团(2)创办《文艺报》(全国文联)、《人民文学》(作协) (4)文代会的意义:“当代文学”的起点。 6、建国后三大规模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 (一).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1950-1951) (二)、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运动(1954-1955) (三)、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运动与胡风集团冤案(1955年开始) ◆7、文艺界短暂春天:百花文学含义毛泽东在1956年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口号。 ◆“干预生活”的作品,(1)加强了对现实政治的“干预性”,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青人》、刘宾雁 《在桥梁的工地上》、《本报内部消息》,耿周《爬在旗杆上的人》,李国文《改选》 (2).创作题材突破了不能描写爱情等禁区,宗璞《红豆》、陆文夫《小巷深处》; (3)讽刺和象征的诗歌形式体现了同样的现实战斗精神:流沙河《草木篇》 11、十七年诗歌(主题) 主要特点:(一)颂歌、战歌成为诗歌的主导潮流 (二)诗歌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发生了根本性变异 主要诗人:郭小川、贺敬之、闻捷 12、郭小川: (1)主要作品:①政治抒情诗:《向困难进军》、《投入火热的斗争》、《致青年公民》(组诗) ②长篇叙事诗:《将军三部曲》、“爱情三部曲”、《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严厉的爱》、《一个和八个》(回避战争的直接描写,着力写主人公的心理和内心活动) 13、贺敬之:诗歌《雷锋之歌》、《中国的十月》、《八一之歌》,《回延安》、《放声歌唱》等 18、十七年小说的两大题材(注意作者和作品,会有选择题)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作业参考答案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形成性考核册答案作业1及答案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所谓“十七年”文学,是指_1949__年至“文革”前的文学。 2.赵树理的《登记》、谷峪的《新事新办》、孙犁的《村歌》、周立波的《山那边人家》、李凖的《李双双小传》都表现出一种轻松欢快的“农村新生活的情调”。 3.赵树理的《三里湾》、孙犁的《铁木前传》、浩然的《艳阳天》,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对准了当时农村的合作化运动。 4.1953年,李凖发表的短篇小说《不能走那条路》,率先在农村题材创作中引入了“两条道路”斗争的观念,被称作“当代小说中第一篇触及农村两条道路斗争的作品”。 5.以赵树理、孙犁、周立波为代表的“山药蛋派”、“荷花淀派”和“茶子花派”等都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点。 6.1962年8月召开的“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座谈会”,史称“大连会议”。 7.《铁木前传》从第6章开始,一个叫小满儿的姑娘出现后,便悄悄地取代了铁匠和木匠,甚至取代他们的后代六儿和九儿,成为了故事的主角。 8.《暴风骤雨》和《山乡巨变》是周立波最为人称道的两部作品,表现了中国农村两次巨大变革。前者表现的是东北解放区的土改运动,后者表现的是湖南山乡的农业合作化运动。9.“十七年时期”描写农村合作化运动的主要作品有赵树理的《三里湾》、孙犁的《铁木前传》、周立波的《山乡巨变》,还是稍晚出现的柳青的《创业史》等。 9.记录现代革命历史的小说主要有杜鹏程的《保卫延安》、梁斌的《红旗谱》、吴强的《红日》、知侠的《铁道游击队》、杨沫的《青春之歌》等。 10.《红旗谱》以农民朱老忠、严志和两家三代人与地主冯兰池、冯贵堂父子斗争的故事为线索。12.《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的情节和主题模式,让人想起丁玲在延安写的《在医院中》。13.王蒙笔下的青年革命者形象主要有《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中的林震、《布礼》中的钟亦成、“季节系列”中的钱文等。14.陈忠实的《白鹿原》和王安忆的《长恨歌》,一部是乡土文学的经典,一部是都市文学的名篇。15.在中国当代戏剧文学的第一个高潮期中,涌现出了夏衍的《考验》、安波的《春风吹到诺敏河》、海默的《洞箫横吹》、杨履方的《布谷鸟又叫了》等优秀作品。16.在60年代初出现的当代戏剧文学创作第二个高潮中,京剧现代戏的主要收获有《红灯记》、《芦荡火种》、《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等。17.京剧《智取威虎山》取材于曲波的长篇小说《林海雪原》。18.80年代初期的实验戏剧(或称“试验性话剧”)主要有马中骏等的《屋外有热流》、高行健的《车站》、马中骏等的《路》、刘树纲的《十五桩离婚案的调查》等。19.90年代以后的优秀剧作主要有孟京辉的《思凡》、《恋爱的犀牛》,牟森的《彼岸》,林兆华等的《哈姆雷特》、《三姊妹·等待戈多》,以及李龙云的《正红旗下》、过士行的《鸟人》等。20.《天下第一楼》描写的是民国初年京城老字号烤鸭店“福聚德”的一段兴衰史。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三里湾》中走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的代表是(C )。A.刘雨生B.梁生宝C.王金生D.李月辉 2.《创业史》中“中间人物”的代表是(B )。A.“糊涂涂”B.梁三老汉C.“亭面糊”D.陈先晋 3.在当代文学史上,赵树理的几乎所有作品都处于“褒贬毁誉之间”,只有一篇小说除外。这篇小说是(D )。A.《三里湾》B.《“锻炼锻炼”》C.《卖烟叶》D.《登记》 4.在《三里湾》中,范灵芝放弃了落后的马有翼,而嫁给了“爱社如家”的小发明家(A )。A.王玉生B.马有翼C.王金生D.满喜 5.在“十七年时期”,最具传统文人意味,受西方文学影响最深,其英文程度也是最高的农

中国古代文学史1复习资料

三、先秦三古七段 上古:先秦两汉1先秦2秦汉 中古:魏晋至唐中叶 3魏晋-明中叶4唐中叶至南宋5元初至明中叶 近古:明中叶-“五四6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7鸦片战争至“五四” 先秦文学的特点:文史哲不分,诗乐舞结合 掌握三首诗歌《擊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宍。” 《蜡辞》: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神话产生与内容:1、自然神话2创世神话3英雄神话 神话的演变1、历史化2、宗教化3、文学化扩充下如何历史化等等 《诗经》又称《诗三百》存目311篇,其中《南陔》、《白华》等六篇“笙诗”,有目而无辞, 故实有305篇。 《诗经》主要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至前6世纪)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采诗、献诗、删诗孔子 风: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160篇。 雅:小雅、大雅,共105篇 颂:周颂31,鲁颂4,商颂5,共40篇。 《毛公鼎》,长四百九十七字, “抵得一篇尚书”。 《尚书》的概念: 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尚书》原称《书》,“尚”通“上”,指“上古之书”;又称《书经》。《尚书》的内容:《虞书》2篇,《夏书》2篇, 《商书》5篇, 《周书》19篇。 《春秋》: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史。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7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二百四十二年。 《春秋》笔法:“不虚美,不隐恶,以一字寓褒贬。”(教材在扩充) 春秋三传:《左传》与《春秋公羊传》(公羊高)、《春秋榖梁传》(谷梁赤)合称“春秋三传”。《左传》的叙事特征 1、以叙事体现道德评价。2、叙事手法的多样化:倒叙、预叙、插叙、补叙等。3、注重完整叙述事件的过程与因果关系,且常有道德化与神秘化的特点。4、富有戏剧性。5、善于写人,个性鲜明,以对话为主要表现手段。6、善于写战争。7、擅长细节描写。 《国语》的成书与体制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

中国当代文学史试题答案汇总

中国当代文学试题 10、1976年4月(丙辰清明〉出现的“天安门诗歌”运动,代表了人民怒不可遏的心声,是那十年间最为激动人心的辉煌乐章。 11、自1976 年10月,粉碎"四人帮"之后,中国文学又迎来了一个新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学,一般称为“新时期文学。 12、新时期文学创作潮流,首先出现的是“伤痕文学”,随之出现的创作潮流是“反思文学”。 13、新时期,“伤痕文学”以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为代表。 14、新时期,“反思文学”以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王蒙的《蝴蝶》、方之的《内奸》、古华的《芙蓉镇》以及张贤亮的《唯物主义者的启示录》系列小说等为代表。 15、新时期,巴金的《随想录》以其巨大的震憾力和无情的自剖精神震动了文坛。 16、新时期的朦胧诗人以舒婷、顾城、北岛为代表。 17、新时期,高晓声的以《陈奂生出国》、《陈奂生上城》为代表的“陈奂生系列小说”等农村题材作品,继承了鲁迅的遗风,在文坛上独树一帜。 18、新时期,徐迟的《哥德巳赫猜想》、黄宗英的《大雁情》等报告文学和谌容的《人到中年》等小说对于知识分子的讴歌和关注,使知识分子题材成为这时期文学创作的一个突出现象。 19、80年代初,王蒙的《春之声》、《夜的眼》、《蝴蝶》等作品以意识流手法为特征,突出表现人的意识活动,发展了中国小说的创作,形成了一种文学时尚。 20、21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以韩冬为代表的新生代诗歌的出现,宣告了“朦胧诗”不再先锋。 21、80年代中期以后,以马原、洪峰、余华、格非、孙甘露等为代表的先锋小说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叙述革命。 22、80年代中期以后,以方方、刘震天等为代表的新写实主义小说,摒弃了传统的功利性和典型化、英雄化,专注于普通人生和现实生活的原生状态。 23、80年代中期以后,以苏红、莫言、叶兆言为代表的新历史小说将眼光从现实转向历史,摆脱了传统的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方法,致力于民间社会原始形态的还原和历史文化的雕刻。 24、80年代以后,散文创作借助于现代传媒的发达和活跃,制造出了“文化散文、生活散文、智者散文热”、“报人散文、女性散文热”、“学者散文热”等一个个热点,率先进入了市场。 33、巴金的散文集《随想录》被称为一部当代文学最高成就的散文作品,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敢于说真 话。 34、韩少功的文化寻根小说《爸爸爸》具有整体的象征意味,主要是他采用了魔幻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 35、艾青重返诗坛的第一部诗集是《归来的歌》。 36、《创业史》中刻划最成功的人物形象是梁山老汉。号称蛤蟆滩的“三大能人”是郭振山、郭世富和姚士杰。 37、最早的“反思小说”是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改革小说的开山之作是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他塑造的一批改革者形成了“开拓者家族”。先锋小说中叙事革命的代表作家是马原。 38、“伤痕小说”因卢新华的《伤痕》而得名,而最早的“伤痕小说”是刘心武的《班主任》,作品中的两个主要人物是宋宝琦和谢惠敏。 44、在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尖锐深刻地提出了现实生活中知识分子的境遇问题的小说是《人到中年》 45、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是一部当代不可多得的现实主义力作,在社会中引起轰动,获得第三届矛盾文学奖。 46、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被评论界称为城市的“女高尔基”。她的短篇小说《哦,香雪》,描写了一个淳朴的农村少女对现代文明的向往。 47、王安忆发表于1986年的被合称为“三恋”的小说是《荒山之恋》、《小城之恋》和《锦绣谷之恋》。 48、张炜的小说《古船》中描写最充分最细腻的一个人物是隋抱朴。 49、《白鹿原》中的人物形象白嘉轩是陈忠实贡献于中国和世界的中国家族文化的最后一位族长。 50、池莉的中篇小说《烦恼人生》被誉为是“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 59、刘雨生、李月辉等都是周立波的长篇小说《山乡巨变》中的农村基层干部形象。 72、残雪的小说《山上的小屋》写出了生存中的噩梦般的恶与丑陋的景象。 73、北岛的诗歌《回答》反映了整整一代青年觉醒的心声,是与已逝的一个历史时代彻底告别的“宣言书”。 3、所谓"新时期文学"一般是指(D)。 A.1949年建国后的文学 B.抗日战争后的文学 C.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文学 D.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之后的文学 4、新时期,首先出现的创作潮流是(C)。 A"改革文学" B."反思文学" C."伤痕文学" D."知青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史试题及答案

《中国当代文学史》模拟试卷(一) 一、填空题(20 分,每空 1 分) 1 、《红日》的作者是(吴强);《红旗谱》的作者是(梁斌);《红岩》的作者是(罗广斌)、(杨益 言);《青春之歌》的作者是(杨沫)。 2 、八大样板戏中的京剧有(《智取威虎山》)、(《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海港》)、(《红灯记》)。 3 、《随想录》的作者是(巴金);《我与地坛》的作者是(史铁生);《回答》的作者是(北岛);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作者是(舒婷)。 4 、谢惠敏是小说《班主任》中的人物;丙崽是小说《爸爸爸》中的人物;印家厚是小说《烦恼人生》中 的人物。 5 、《山上的小屋》作者是(残雪);《一地鸡毛》的作者是(刘震云);《岗上的世纪》的作者是(王安忆)。 二、单项选择题(10 分,每题2 分) 1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中,刘世吾“就那么回事”的口头禅,主要说明他(C)。 A 、自信 B 、能力强 C 、自以为看穿世事,不思进取 D 、看不惯社会的许多现象 2 、重知识,重趣味,喜欢旁征博引、涉古论今的散文作家是(B )。 A 、杨朔 B 、秦牧 C 、刘白羽 D 、周涛 3 、1950 年以后,赵树理最具“问题小说”特征的作品是(A )。 A 、《“锻炼锻炼”》 B 、《小二黑结婚》 C 、《三里湾》 D 、《套不住的手》 4、对汪曾祺散文化小说创作产生过较大影响的作家主要是(B)。 A 、鲁迅 B 、沈从文 C 、巴金 D 、老舍 5 、创作于“文革”时期,并曾以手抄本形式被秘密传诵的诗作是(D )。 A 、绿原的《重读< 圣经> 》 B 、公刘的《哎,大森林》 C 、梁小斌的《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D 、郭路生的《相信未来》 三、名词解释(20 分,每小题5 分) 1 、“三突出”创作原则: 1 、“三突出”是“文革”中被推崇为“无产阶级创作必须遵行”的创作原 则。( 1 分)这一原则的规范性说法经姚文元修改定为:“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 1 分)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 1 分);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1 分)。”“三突出”创作原则是新中国文艺极左倾向走向极致的产物。(1 分) 2 、伤痕文学:“伤痕文学”是经历了文革十年浩劫后最先出现的文学现象。伤痕文学的内容主要是写 社会伤痕和人们的心灵伤痕。十年动乱所造成的中国社会的悲剧,是一桩牵动亿万人心的巨大社会事件,不能不首先引起作家的深切关注;文革的切肤之痛,积郁十年的愤懑,人民所遭受的折磨和进行的痛苦挣扎,不能不要求文学优先表达。( 2 分)代表作有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 伤痕文学意义在于对文革的整体否定,但作为刚刚摆脱文革僵死的创作模式的文学先声,伤痕文学也就十分明显的局限,那就是作品内涵不深,表现技法也比较幼稚。( 3 分) 3 、朦胧诗: 朦胧诗兴起于20 世纪70 年代末到80 年代初,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新 的诗歌艺术潮流。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2 分)北岛、顾城、舒婷、梁晓斌、江河、杨炼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 1 分)他们在诗作中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 2 分) 4 、先锋文学、先锋文学是指在中国文坛20 世纪80 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呈现出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气息的创作流派,主要表现在小说创作中,也被称为新潮小说或实验小说。( 2 分)先锋文学无论在题材范围、思想主题、形式技巧和创作理念上都借鉴和模仿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表现出与传统文学迥然不同的特征。( 1 分)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家及作品主要有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残雪的《山上的小屋》、格非的《迷舟》等.

最全最实用中国文学史学习资料

中国文学史复习资料 第一类、思考题 第一章 一、先秦文学的基本特征,先秦文学与文化的关系 □1答:○1创始性。文学伴随着原始人类的生活而产生:是、文、赋等诸体具备,诗歌开中国抒情诗之端:《诗经》和《楚辞》分别开创了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主要流派:叙事、写人、记言的史传散文相继诞生,诸子思想各成体系:说理文由简短的对话发展到成熟的长篇大论。 ○2综合性。先秦时代文史哲不分离,诗乐舞相融合。文学是泛指包括政治、哲学、历史、文学等在内的一切学术。《诗经》和《楚辞》本是文学创作,却具有一定程度的史料价值和思辨色彩。史传散文记史解经,却不乏哲理思辨,故事情节曲折,人物形象生动;诸子散文运用多种文学艺术手法谈政治,说哲理! ○3实用性。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出现大动荡、大变革、大改组的形势,文学普遍具有实用性,或为具体社会问题而发,如《诗经》民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或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判断历史人物的是非曲直,为现实社会提供借鉴,如史传散文的定是非,决嫌疑;或旨在揭示和解决实际社会问题,如诸子百家为拯救社会而各陈己见;或自怨而生,抨击现实政治,如屈原之作

《离骚》。 ○4不确定性。 二、先秦文学与先秦文化的关系 先秦文学大致分为夏商、西周春秋、战国三个时期 (一)夏商文学与原始宗教紧密相连。(文学以巫文化为代 表,文学与之适应) (二)西周春秋文化与礼乐文化、史官文化紧密相连(所存 作品多为儒家经典和历史著作) (三)战国诸子散文与百家争鸣的文化(士文化)现象紧 密相连。 (四)楚辞与楚文化关系密切 三、传说(远古歌谣和神话)时期的概况 原始的神话传说和歌谣,在人们口头代代流传,经过漫长的时间,才用文字记下一鳞半爪。由于时间久远口耳相传导致变异,后世见诸子文字记载的原始文学很难说是其原貌。 远古时期的神话传说,反映了在生产力水平很低的情况下,先民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后来的文字记录大多是片段零散的,有些已经被后人改造,中国神话的原始形态没有很好的保存下来。 四、原始歌谣的特点 内容:○1反映劳动生活、○2反映幻想指挥自然服从自己的愿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当代文学史》易考名词解释的文艺思潮,流派,作家,作品. 一、填空题 1 、50年代的长篇小说“三红一创”中,《红日》的作者是(吴强);《红旗谱》的作者是(梁斌);《红岩》的作者是(罗广斌、杨益言);《创业史》的作者是(柳青)。 2 、八大样板戏中的京剧有(《智取威虎山》、《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海港》、《红灯记》)。 3 、《随想录》的作者是(巴金);《我与地坛》的作者是(史铁生);《回答》的作者是(北岛);《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作者是(舒婷)。 4、中国第一代作协主席是(茅盾)。 5、当代文学史从1949年开始,也是(第一次文代会)的开始。 6、《红日》的主人公,正面形象是沈振新,反面人物是张灵甫、李仙舟;《红旗谱》的主人公,正面人物是朱老三、严志和,反面人物是冯兰池;《红岩》的主人公,正面人物是江姐、许云峰,反面人物是徐鹏飞。 7、《保卫延安》的作者是杜鹏程。 8、《百合花》作者茹志娟,是女作家王安忆的母亲。 9、《红豆》的主人公是江玫,作者是宗璞,她是冯友兰的女儿。 10、“七月派”的诗歌领袖是胡风;“九叶派”的诗歌领袖是穆旦,“九叶派”又称“中国新诗派”。 11、政治抒情诗作家郭小川是战士诗人。有成名作品《致青年公民》、《望星空》、《一个和八个》(叙事诗),其中《一个和八个》还被拍成电影。其诗歌善于采用“楼梯体”。12、贺敬之是政治抒情诗作家,同样善用“楼梯体”,主要作品有《回延安》,同郭小川一样也是战士诗人。他以现代版歌剧《白毛女》出名,是中国新歌剧的开拓者。 13、闻捷是生活式的政治抒情诗人,主要作品《天山牧歌》。 14、流沙河的一部干预生活的作品是《草木篇》。 15、老舍的代表作品《茶馆》、《骆驼祥子》、《四世同堂》、《龙须沟》。 16、《关汉卿》的作者是田汉,其写作方法是“六经注我”。主人公关汉卿与朱帘秀是一对恋人,权臣阿合马是作品的反面人物。 17、散文三大家是杨朔(《荔枝密》)、秦牧(《花城》)、刘白羽(《日出》)、邓拓(《燕山夜话》)、吴伯箫(《记一辆纺车》)。 18、“手抄本小说”《第二次握手》的作者是张扬,这部小说属于地下文学。 19、北岛原名,赵振开。 20、路翎的《洼地上的战役》是一部抗美援朝作品。 21、《李自成》的作者是姚雪垠。 22、50、60年代,“传记式结构”的作品是欧阳山的《三家巷》。 二、单项选择题 1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中,刘世吾“就那么回事”的口头禅,主要说明他(C)。 A 、自信 B 、能力强 C 、自以为看穿世事,不思进取 D 、看不惯社会的许多现象 2 、重知识,重趣味,喜欢旁征博引、涉古论今的散文作家是(B)。 A 、杨朔 B 、秦牧 C 、刘白羽 D 、周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