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鉴赏期末论文

合集下载

西厢记鉴赏论文

西厢记鉴赏论文

再看西厢红娘当初选中国戏曲鉴赏这门课本来是没有太多兴趣的,因为以前不喜欢听戏,总觉得依依呀呀的又听不出来内容,没有现代影视好看。

有节课上老师给我们放了《西厢记》,班上同学开始还在做自己的事,结果后来大家都随着剧情起伏心情。

有人看到张生在莺莺面前呆傻笨拙的样子哈哈大笑,有人气愤老夫人出尔反尔、棒打鸳鸯,还有人为坚贞的莺莺维护自己的爱情加油……可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不是那个中了状元的张生,也不是已故相国之女莺莺,却是那个小小的婢女——红娘。

自唐人元稹以来,莺莺的故事至今已经在人民生活中传颂了一千多年。

如果说,在王实甫以前,这种传颂的主要对象是崔莺莺,而在王实甫以后,这种传颂的对象却变成红娘了,甚至在舞台上都压倒了莺莺。

红娘这一艺术形象对后世的影响远比崔莺莺更加巨大。

莺莺是已故相国之女,书香门第,是个美丽的千金小姐。

红娘出身卑微,只是个婢女,即便是在王实甫的著作中,其形体神态也是寥寥几笔,与对莺莺的刻画相比,可以说是吝啬。

然而我们仍然觉得是红娘较莺莺更为可爱,红娘美得是性格。

红娘有着强烈的正义感,为帮助追求爱情婚姻自由幸福的张生和崔莺莺,不惜背叛代表封建家长是势力的老夫人;在与老夫人针锋相对的斗争中,充分显示了她那机智勇敢的一面,一个富于心计、聪明机灵的美好形象跃然纸上;而对于其主人莺莺的“假意儿”和张生的懦弱无胆识,给予毫不留情的批评和火一样的嘲笑。

红娘在和张生相遇以后,虽然也曾随便和莺莺谈起张生的可笑的傻瓜样——冒昧的追着素不相识的红娘莫名其妙的自报家门——但她坚决的干预其事,却是从寺中遇匪,特别是在老夫人赖婚后才开始的。

红娘在看到老夫人言而无信,以及由此造成的莺莺和张生的深深地痛苦以后,才正义的挺身而出,为张生出谋划策,并诱导莺莺走上她认为是正当的反抗道路。

红娘一面同情和帮助他们,一面也在嘲笑他们,指出他们的虚伪、软弱和教养的可笑。

可是,红娘的正义与热心也不是没有遭遇过困难的。

她被张生用世俗的眼光侮辱过,也被夫人毒打过,也被莺莺斥责和假意欺骗过。

作文《《西厢记》爱情观赏析》

作文《《西厢记》爱情观赏析》

《西厢记》爱情观赏析那天我啃着西瓜,一边吐籽一边翻看《西厢记》,看得我那叫一个津津有味啊!你说这崔莺莺和张生,谈个恋爱真是不容易,比我追隔壁班小花还费劲。

想当年我追小花的时候,也就送送辣条,写写情书,顶多再在楼下喊两嗓子“小花我爱你”,哪像张生又是跳墙又是写诗的,还得跟个老和尚斗智斗勇,跟演谍战片似的。

说到跳墙,我就想起我姥姥家那堵墙。

那墙不高,也就一人多高,但是上面糊满了碎玻璃碴子,看着就扎人。

小时候我可皮了,成天想着翻墙出去玩。

有一次,我趁着姥姥午睡,偷偷摸摸地搬了个小板凳,吭哧吭哧地爬了上去。

眼看着就要翻过去了,结果脚下一滑,裤子直接挂在了玻璃碴子上,嘶啦一声,好家伙,给我来了个“开裆裤”。

我当时那个尴尬啊,捂着屁股灰溜溜地跑了回去,还好姥姥没醒。

你看,我翻个墙都这么费劲,张生为了见莺莺,又是爬墙又是写信的,那劲头比我可大多了。

这可不就是爱情的力量嘛!《西厢记》里这俩人,为了爱情,那真是豁出去了。

莺莺敢于反抗封建礼教,追求自己的幸福,张生也敢于为了爱情勇往直前。

这在当时,可是相当大胆的。

不像现在,喜欢谁就大胆去追,顶多也就是被发个好人卡嘛,多大点事。

当然,我也不是说《西厢记》的爱情观就完美了。

毕竟时代不同嘛,有些观念现在看来可能有点过时。

就好比我姥姥,她总觉得女孩子就应该在家相夫教子,像莺莺这样追求自由恋爱的,在她看来就是“不守妇道”。

但我可不这么认为,我觉得追求爱情是每个人的权利,不管男女都一样。

所以说,读《西厢记》不能光看热闹,还得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看。

虽然现在我们不用翻墙也不用写诗,追女孩子的方式也比以前多了去了,但是《西厢记》里那种为了爱情勇敢追求的精神,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就像我当年追小花一样,虽然最后没追到,但是我至少努力过,不后悔!现在想想,那条撕破的裤子,也算是我青春的见证吧,哈哈哈!所以啊,不管是张生跳墙,还是我爬墙,说到底,都是为了心中的那份美好,你说是不是?。

《西厢记》研究与欣赏

《西厢记》研究与欣赏

《西厢记》研究与欣赏《西厢记》研究与欣赏王实甫《西厢记》红娘的形象蒋星煜人物形象塑造是戏曲的重要元素之一,《西厢记》这一宏伟杂剧塑造了一群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如崔莺莺、老夫人等均是我国戏曲文学形象画廊中的典型艺术形象。

红娘在《西厢记》中的身份只是个使唤丫头,也只是作为崔张爱情的陪衬而存在,但她在崔张爱情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她的存在,将自己独特的个性发挥的淋漓尽致,具有深刻的意义。

《西厢记》总共五本二十折,其中《堂前巧辩》(《拷红》)使红娘成为主角,给广大读者和戏曲研究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加之其从始至终都贯穿于戏,这就让红娘的形象有着深厚的成长土壤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客观上加强了人物真实生动性,深受读者观众所喜爱。

概括来讲,红娘是一个伶牙俐齿、警聪灵慧、风趣活泼的俏女郎;是一个有情有义、热心助人,成人之美的肝胆女侠;是一个胆大叛逆泼辣善辩的斗士;又是一个是非分明有着黄金般心的巾帼。

一、一个伶牙俐齿、警聪、活泼的俏女郎平凡出场不凡出言,红娘代表老夫人问长老几时与老相国做法事,给张生留下了很好印象,从侧面描写增强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性。

杂剧曲文【脱布衫】这样描述:“夫人家举止端详,全没有那半点儿轻狂。

大师行深深拜了,启朱唇语言得当。

”用现代汉语来说就是红娘举止大方端庄,礼貌待人,言语恰当,加之可爱的脸庞,精灵的眸子,脉脉含情波流转,身袭淡妆素服,别具风姿。

【小梁州】可喜娘的庞儿浅淡妆,穿一套缟素衣裳;胡伶渌老不寻常,偷睛望,眼挫里抹张郎。

两曲从不同角度描绘出红娘玲珑娇滴,光彩吸人的美丽形象,溜溜转的双眼时刻望着身边的世界,一“偷”一“抹”形象生动的勾勒出红娘的天真活泼,带着少女的挚朴,散发出一股敏锐聪慧,眼尖心细又和着一丝调皮,给人以一份轻松和喜悦,一下子就带动了观众的眼睛,牵动了读者的神经,大家亟待在这个小姑娘身上发生点什么点什么。

作者王实甫在红娘身上用了充足的笔墨,就《西厢记》全剧的316支曲中,由红娘唱的就有106支,仅次于张生的116支,大大多于莺莺的82支,从这点上讲,作者就可以对红娘人物形象有着从容的刻画与塑造加工。

西厢记1000字论文

西厢记1000字论文

西厢记1000字论文篇一:西厢记1000字读书笔记不到一顿饭的工夫,江十六出聚以看完,自觉辞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的记诵”。

这是《红楼梦》二十三回中黛玉对《西厢记》的赞词,其实也就是曹雪芹的赞词。

读西厢,想红楼。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张生念及莺莺夜不能寐,叹道,想及我多愁多病身,怎配你倾国倾城貌。

--------------黛玉听得,向宝玉懊恼,哪里来的艳词欺负我。

待宝玉看到---落红成阵----一霎时,满树的桃花随风飘落。

月上柳梢头,张生在西向外弹琴,“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莺莺假借上香祷告在西厢内对句“兰闺久寂寞。

无事度芳春,料得行临者,应怜长叹人。

-------------那日,宝玉挨打,想黛玉一定悲伤,白白的着晴雯送两只旧帕子去,别人不解,笑其痴颠。

黛玉见帕,可惜可叹可畏可怜,无限心事,也管不得避嫌,吟诗帕中,泪痕重重,自顾镜中面羡桃花,却不知病已侵。

一样的爱恋,一样的身不由己。

只是,宝黛成棒打鸳鸯,张生与莺莺有情人终成眷属。

张生被逼科举,莺莺嘱咐“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怕你停妻再娶妻。

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

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

”莺莺把自己压上了赌注,何况在封建社会的压力下,就是当今,哪个女孩愿意换数载飘零。

那年,当我们分隔异乡,仅仅是一工作,又多少忧愁,每次火车启动,一南一北,不知就此何时再见,较之莺莺,她的勇气是所有世事的想往。

细腻的《西厢记》真乃爱情的美学宣言。

在王实甫的笔下,莺莺和张生公然战胜了封建礼教,维护了他们至纯至洁的爱情,重在公然上,这就是宣言。

人们常说《西厢记》是喜剧,吾深感如此。

张生看似有愚钝笨拙,但其实质无非是追求自身的真爱,所表所露都是自然真诚的,于生活中不易寻觅而已即不常见的更难拥有,遂讥之天真,实则笑己矣。

篇二:《西厢记》读书笔记《西厢记》读书笔记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是我国古代的爱情戏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戏曲作品之一,第四本第三折的一首《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初一议论文作文:西厢记_750字

初一议论文作文:西厢记_750字

西厢记_750字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受到热爱文学人士极大好评的,莺莺勇于冲破世俗的目光,追寻自己的真爱和幸福,这份勇气是让我十分敬佩的。

因为我自认为我做不到。

张生也是学富五车,终没有辜负莺莺的一番心意,还是让人十分欣慰的。

而老夫人一味的食言和追求门当户对,确实有点势力眼,瞧不起贫穷人家的样子,但这样做的本因还是想要自己的女儿幸福,但终忘了儿女的幸福只有自己可以把握住而不是金钱,、地位,及其家人可以左右的。

都道“儿女是母亲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母亲不疼儿女还有谁疼”“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没妈的孩子像根草”这话也是有利的,血缘亲情至上,做母亲的都希望作为子女的可以幸福、健康一辈子,找到一个好归宿,这些本是出于好意,但母亲也应该考虑一下作为子女的感受,尽管在封建社会婚姻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想要子女幸福,是否可以把“有情人终成眷属”考虑一下呢?而不是担当拆散有情人的木棍。

在科技发达迅速、生活富裕的现代,为什么父母总是承当“木棍”的角色呢?即使作为过来人,有经验,但总不能因为这样就乱拉线吧?总要给一个正当的理由,让彼此信服吧?“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正是“好事多磨难”才有了今日的别离,短暂的分离可以换来长久的相守,又有何不好呢?若张生考中状元,就是“有情人终成眷属”换回老夫人的称赞和同意,所有人的祝福和快乐,若张生另娶他妻,莺莺便就此死心,认清其为人,还有机会寻到自己真正的幸福。

别离虽悲伤,却是检验人心最好的方法,痛苦一点,确实可以看清对方,并无坏处,若为真心,则“小别胜新婚”,又可收到老人的祝福,可谓“一箭双雕”。

莺莺生活在封建时期,再怎么追求幸福,也会害羞和含蓄,才使得到离时说不出告诫张生的话,最后才在张生的询问下缓缓吐露,莺莺的大胆与细心,看出莺莺对张生的爱意与关。

从现实意义浅析西厢记之局限性 论文

从现实意义浅析西厢记之局限性 论文

从现实角度浅析《西厢记》之局限性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中文系 210023摘要:当文学作品脱离生活、有悖现实时,这将成为它的短板;阶级的局限性使王实甫在揣测社会高层阶级的生活时,存在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自然容易犯下一些想当然的错误。

在大结局的安排上,王实甫落入了过于理想化的窠臼,或多或少有为了迎合中国人普遍热衷于大团圆结局这一受众心理的成分;时代和个人的局限性,满足市井受众群体心理的需要,使得王实甫在创作《西厢记》时,出现一些不尽人意之处。

关键词:西厢记爱情现实局限目录一、引言二、套数通俗三、结局窠臼四、总结“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这是元代王实甫在《西厢记》里喊出的一个时代关于爱情的最高音。

自元朝立国以来,在这个疆域广袤的国度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开始发芽,城市里的剧场和书会遍地开花,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化,孕育出元曲这一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璀璨的瑰宝。

王实甫的《西厢记》剧本更是其中一部精致典范之作。

其艺术价值,不胜枚举,结构完整,情节集中,剧情紧凑,思想超前先进,人物形象丰满,曲词精巧优美,历代文学家评论家早已论说得详尽备至,在此不过多赘述。

然而当我们以现实的眼光来评判这一作品时,总会发现一丝不对劲。

自然,艺术是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的;然而当文学作品脱离生活、有悖现实时,这将成为它的短板。

本文将探讨的便是从现实角度评价《西厢记》时,这部作品存在的部分局限性。

套数通俗首先,大户人家的千金,与穷却风流的书生才子一见钟情并私定终身,克服多重艰难阻碍最终成就一桩美事,这种情节模式是一种常见于市民阶层流行小说的套数,直到今天我们都能在某些低级通俗文学中看到它流传下来的影子;很遗憾《西厢记》在故事构思上也未能避免落入该俗套,出现了硬伤。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通过林黛玉的口,称赞它“曲词警人,余香满口”,这里便是肯定了它的文学成就和艺术价值;但同时曹公也借贾母之言,批评了《西厢记》等佳人才子小说在情节方面落入的陈腐旧套。

西厢记论文

西厢记论文

西厢记论文
西厢记是元曲四大家之一王实甫所创作的一部杂剧,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西厢记以爱情为主线,讲述了柳永与崔莺莺之间的爱情故事,以及他们经历了各种困难和考验后最终能够在一起的故事。

在西厢记中,王实甫采用了大量的对白和歌曲,结合了散曲和说唱的形式,使得整个剧作充满了音乐和戏剧性。

该剧的语言生动活泼,情节曲折动人,塑造了一批个性鲜明、行为真实的人物形象。

除了爱情故事外,西厢记还涉及到了社会问题和伦理道德的探讨。

通过描写官场虚伪、媒妁之言等社会现象,王实甫对当时的社会风气进行了批判,同时也展示了女性的坚强和智慧。

值得一提的是,西厢记还包含了对于文人情怀和儒家思想的诗词抒发。

王实甫通过柳永的角色来表达自己对于艺术追求、守正出奇的看法,也与当时的文人思潮相呼应。

综上所述,西厢记作为一部元曲杂剧,以其音乐性、戏剧性和社会性的表现形式,将爱情故事与社会现实相结合,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对于我们理解元曲和研究元代社会风貌,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分析《西厢记》的艺术成就作文500字

分析《西厢记》的艺术成就作文500字

分析《西厢记》的艺术成就作文500字《分析《西厢记》的艺术成就》篇一《西厢记》那可真是中国古典戏曲中的一颗超闪亮的星啊。

它的艺术成就,咱得好好唠唠。

首先呢,这人物塑造得那叫一个绝。

就说崔莺莺吧,她就像一个矛盾的综合体,像个神秘的宝藏盒子。

有时候她是个羞涩的大家闺秀,见着张生都不敢大声说话,就像个受惊的小兔子,低着头,脸红红,哎呀,那小模样真让人忍不住想去保护她。

可有时候呢,她又很勇敢,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枷锁去追求自己的爱情。

这种复杂的性格,就像是一个有着好多面的魔方,每一面都让人着迷。

再说这张生,他就是个十足的书呆子,满脑子的学问,但是一遇到爱情就变得傻乎乎的。

就像现在说的那种钢铁直男,在爱情面前完全是个小白。

可是他对莺莺的那份深情,那真是像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啊。

他在月下吟诗的场景,简直像个浪漫的诗人在对着月亮倾诉衷肠,月亮可能都被他的深情给打动了。

然后是红娘,这个角色简直是整部戏的神来之笔。

她就像个机灵的小麻雀,在崔莺莺和张生之间穿针引线。

她聪明伶俐,嘴巴又像机关枪一样,能把老夫人说得一愣一愣的。

她敢于挑战封建礼教,就像一个勇敢的小战士。

我觉得要是没有红娘,崔莺莺和张生的爱情故事可能早就夭折了。

从情节上来说,《西厢记》那是一波三折啊。

就像坐过山车一样,一会儿让人提心吊胆,一会儿又让人松了一口气。

老夫人的阻挠就像是路上的大石头,横在崔莺莺和张生爱情的道路上。

可是他们俩呢,就像两只顽强的小蚂蚁,想尽办法要绕过这个大石头。

每次看到他们克服一个困难,我就感觉像自己打了一场胜仗一样兴奋。

在语言方面,那更是没得说。

《西厢记》里的唱词就像一首首优美的诗,读起来朗朗上口。

比如说“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这词儿,一读起来就感觉眼前出现了一幅凄美无比的画面。

秋天的天空,枯黄的树叶,大雁南飞,还有那被霜打红的树林,就像被离人的泪水染过一样。

我就想啊,这作者得是多有才,才能写出这么美的句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厢记》赏析
《西厢记》是我国文学史和戏曲史上的一部杰作,它诞生于盛产戏曲的元代,这部作品以深刻的反封建礼教的思想性和精湛优美的艺术性赢得了古往今来无数读者的喜爱。

作品里描写的崔张爱情故事简直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而作品的艺术风格,尤其是它那璀璨优美的语言艺术,更令历代各阶层人士,包括自视甚高的历代文人墨客都为之扼腕赞叹。

历史上,“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这一美好的愿望,不知成为多少文学作品的主题,《西厢记》便是描绘这一主题的最成功的戏剧。

它具有更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色彩。

《西厢记》是我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对后来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戏剧创作影响很大,《牡丹亭》、《红楼梦》都从它那里不同程度地吸取了反封建的民主精神。

《西厢记》作者王实甫,元代著名杂剧作家,大都人。

他一生写作了14种剧本,《西厢记》是他的代表作。

这个剧一上舞台就惊倒四座,博得男女青年的喜爱,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

崔张故事,源远流长,最早见于唐代著名诗人元稹的《莺莺传》,讲述是元稹自己婚前的恋爱生活,结果是张生遗弃了莺莺,是个悲剧的结局。

元代王实甫在此基础上把崔张故事改为了杂剧,这就是我们今天普遍看到的《西厢记》。

在男主人公形象的塑造上,王实甫不仅写出了张生的痴情与风魔,更写出了张生的才华,以及张生的软弱,使他成为封建社会中多情软弱的才子的代表。

剧中聪明、伶俐、热心、正直的丫鬟红娘,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西厢记》在中国戏剧史上首度成功刻画了爱情心理,在艺术上,剧本通过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来完成莺莺、张珙、红娘等艺术形象的塑造,使人物的性格特征生动鲜明,加强了作品的戏剧性。

全剧以莺莺、张生、红娘与老夫人的矛盾为基本矛盾,表现崔张与家长的冲突;以莺莺、张生、红娘间的矛盾为次要矛盾,由性格冲突推进剧情,刻画人物。

这样一种对冲突的组织,对古代戏曲中是很值得称道的。

崔莺莺的形象特征
崔莺莺是相国小姐,她深沉、含蓄,既有外在的凝重,又有内在的激情。

封建家庭的教养,无法完全窒息她内心的青春情感。

她对张生一见倾心,大胆地对张生吐露心声,陷入情网之中而不能自拔,饱尝着相思的痛苦。

同时她也越来越不满于老夫人的约束,并迁怒于红娘的跟随。

老夫人当众许婚,后来又出尔反尔,既赋于崔、张的婚事以外在的合理性,又赋于崔、张爱情以内在的合理性。

正是这种内在和外在的合理性,成为莺莺敢于冲破老夫人的约束,决心对张君瑞以身相许的潜在动力。

《西厢记》深刻地揭示了崔莺莺的恋爱心理,即想爱而不敢爱,不敢爱却不由得不爱;并且细致地展现了她内心的强烈要求逐步压倒、战胜外部的压抑、传统的禁锢和心理的樊笼的全过程。

张生:张个温文尔雅、执着志诚、略带傻气的张生。

前人评论张生的形象常用“志诚种”三个字来概括。

剧中主要表现为其执着追求崔莺莺,对崔莺莺热烈诚挚而又矢志不渝。

张生在普救寺初见崔莺莺便一见钟情,之后为了接近崔莺莺,将“云路鹏程”抛在脑后,毅然在普救寺住下。

在他追求爱情的过程中,有时表现得很机灵,如请求附斋追荐,写信退贼等;但有时他又是憨厚的,甚至有些傻气和懦弱,如初见红娘他就详细地自报家门,对老夫人的赖婚和莺莺的“赖简”却“志竭思穷”,束手无策。

正是张生的这种憨气、傻气和他的风流才俊相得益彰,才使得人物形象才更显饱满。

红娘:剧中最光彩的人物,也是反封建礼教最为坚决、最无顾忌的人物。

虽出身低贱,却显得比女主人更有主见,而且机智、泼辣,富有正义感,为张、崔的自由恋爱穿针引线。

她的名字成了那种不计个人得失而乐于成全他人的助人者的象征。

她的思
想性格在撮合崔、张二人婚事和抨击封建礼教中得到很好的展示。

为了促成相国小姐和白衣秀才本来无望的婚事,她要蒙蔽威严而又多疑的老夫人,又要鼓励软弱而常常不知所措的张生,同时还要小心翼翼地对待心细如发、顾虑重重、敏感的莺莺;她对张生是热心坦率的,对小姐是忠诚大度的,而在与老夫人的斗争中,红娘虽是一个地位卑贱的丫环,但她机灵、聪慧、勇敢,最终取得斗争的胜利。

在这一整个过程中,作品细腻地写出她的坚定、勇敢以及最终获得胜利的喜悦,同时也写出了她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恐惧、气愤以及蒙受委屈时的痛苦,这样也就塑造了一个成功的文学形象。

这一形象对后世有着重要影响。

西厢记突破了一剧四折的结构体制。

创造了长篇巨制的结构,由四折发展到五折;在演唱方面,也突破了一人独唱的体制,打破了旦本、末本的界限。

旦本,女主角独唱到底;末本,男主角一唱到底。

《西厢记》各自独唱,旦、末也可交互对唱。

它突破了元杂剧的一般惯例,用长篇巨制来表现一个曲折动人的完整的爱情故事,因此它避免了其它元杂剧由于篇幅限制而造成的剧情简单化和某种程度的模式化的缺点。

《西厢记》在艺术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使它成为我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为明清以来的戏剧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