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教育思想对比表
中外知名的教育家和他们的教育思想

中外知名的教育家和他们的教育思想1. 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蒙台梭利是意大利的一位儿童教育家,她的教育思想被广泛应用于全球各地的幼儿园和学校。
蒙台梭利的核心观点是,儿童具有自主研究的天然欲望和能力。
她主张为儿童提供自由和开放的研究环境,让他们根据自身兴趣和节奏进行研究。
蒙台梭利教育注重培养儿童的自律性、社交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及对自然和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2. 教育哲学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约翰·杜威是美国的一位教育哲学家,也是进步教育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
杜威强调教育应该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主动参与社会和民主进程。
杜威的教育思想主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合作能力和价值观。
他主张学生通过实践和个人经验来建构知识,提倡“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
3. 经典教育家:孔子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一位教育家和思想家,被尊称为“至圣先师”。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德行和修养,以及塑造人的人格和品质。
他主张“教学相长”,认为教师应该通过言传身教来榜样学生,并倡导推崇仁爱、孝顺和忠诚的价值观。
4. 幼儿教育家:弗雷贝尔(Friedrich Fröbel)弗雷贝尔是德国的一位幼儿教育家,他被认为是现代幼儿园教育的奠基人之一。
弗雷贝尔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主张通过游戏和自由活动来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他强调幼儿园应该是一个充满乐趣和探索的地方,让幼儿能够自由地发展身体、智力和情感。
5. 教育改革家:杜德莱尔(Paulo Freire)杜德莱尔是巴西的一位教育改革家和教育学家,他提出了“解放教育”(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的概念。
杜德莱尔认为教育应该是一种解放个体和社会的力量,而不是简单的灌输知识。
关于中国历代教育思想家对学习定义的整理以及学习观的比较

关于中国历代教育思想家对学习定义的整理以及学习观的比较前言:在中国古时候,一开始学与习是分开的。
“学”是指人的认识活动,主要是各种直接和间接经验的获得;“习”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理解所学内容和巩固知识、技能,有温习、实习、练习之意。
学习是学、思、习、行的总称。
一、历代教育思想家对学习的定义:1.孔子(公前551--前479):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从事教育事业的教育家。
①在《论语》首篇《学而第一》中就有六处提到学,《学而第一》的十六章可以分成四个部分,下面是第一部分: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将“学而时习之”中的“习”理解为实践、实际行动应更合适:将所学的付诸实际行动,才能感到快乐。
②第二部分共四章,针对“学而时习之”中的“习”进行了讨论:什么是“习”以及怎么“习”。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这两章所提及的都是要实实在在去做的事情,不是说一说就可以的。
综合以上四章,可见整个第二部分都是在强调实际行动的重要性,说明了要注重实际行动的道理。
③在讨论了“学而时习之”中的“习”之后,第三部分接着就讨论“学而时习之”中的“学”。
在孔子看来,究竟要学习些什么呢?下面的两章就回答了这个问题:要学习为人处世的道理。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从以上两章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学而时习之”中的学就是这里的“学文”,学习以《诗》、《书》、《礼》、《易》等六经为代表的古代文献,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学习(狭义的学习);二是读书是次要的事情,首要的事情是要懂得为人处世,为人处世做好了之后有余力再去读书。
中国教育名家思想

中国教育名家思想中国教育名家思想是中国教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众多著名教育家的思想和理论。
下面,本篇文章将从古代名家到现代名家,梳理出几位代表性的中国教育名家,并分析其主要思想。
一、古代名家1. 孔子孔子是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教育家,他提出的“教学相长”的教育观是古代中国教育的重要理论。
孔子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育是一种文化传承和人格塑造的过程。
他主张以德育为先,通过感化和引导,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人生方向,从而实现教育对人的道德、精神和形体的全面塑造。
2. 诸葛亮诸葛亮是中国古代的名儒、政治家和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提出的“以文治国”思想是反映古代中国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诸葛亮认为,教育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他主张以文化普及为先,倡导文化教育和礼仪教育相结合,使人们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和认知能力,从而达到治国安邦、祸福无常的目的。
1. 陶行知陶行知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教育家和民主主义思想的代表,他的教育思想以“以学生为中心”为核心,主张“启发式教育”,强调学生应该在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的基础上学习,通过创造性地思考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
陶行知认为,在教育过程中,要营造一个自由、民主、和谐、平等的环境,让学生在自己的思考和探索中收获成长和进步。
2. 张海迪张海迪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为人师表”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教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健康身心、思想品德和创新能力。
他主张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导师和良师益友,通过为人师表的行为和言谈,引领学生走向成功和幸福的人生之路。
1. 陈至立陈至立是中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学家和教育改革的推动者,他的“学以致用”、“就业创业教育”等理念影响了中国教育界的发展方向。
他认为,教育必须紧密结合实际、紧密结合产业、紧密结合社会,实现教育和生产、教育和劳动的有机结合,将学习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实际应用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中外著名教育家及其主要教育思想说课材料

中外著名教育家及其主要教育思想中外著名教育家及其主要教育思想一、中国著名教育家及其主要教育思想孔子(公元前 551 —前 479 )孔子名丘,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从事教育事业的教育家。
他提出了 " 有教无类 " 的办学方针,并兴办私学。
他 " 有教无类 " 的理论基础,是 "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 。
更可贵的是他的 " 庶、富、教 " 思想。
他直观地看到了发展教育事业和社会物质条件的关系,并把教育的地位摆得较为恰当。
他在教育工作中特别注意研究学生,他对学生个性特征有深刻的观察和分析。
由于他的教育因人而异,宋代朱熹把这种教育原则概括为 " 孔子教人,各因其材 " 。
后人就简称为 " 因材施教 " 。
在中国教育史上,孔子是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原则的人。
他说: "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
孔子很重视立志教育,立志就是确立目的和理想。
一个人有明确的努力方向,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他说: "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他要求学生立志于学和道。
他还重视学行结合、言行一致,对夸夸其谈、巧言令色的作风表示深恶痛绝。
他最注意 " 行 " ,提倡 "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 , " 耻其言而过其行 " 。
他认为评价一个人要 " 听其言而观其行 " 。
他还认为一个人犯了错误不要怕批评,提出了 " 过则勿惮改 " 的名言。
他也非常重视道德信念的培养和意志性格的锻炼,要求做到 " 磨而不磷 " , " 涅而不缁 " , " 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 ,不因困难、仓卒而违背道德标准;要 " 宁死善道 " ,在必要时宁愿 " 杀身以成仁 " ,也要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
中国历史中的教育家与教育思想

中国历史中的教育家与教育思想中国历史上涌现了众多杰出的教育家,他们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几位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历史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教育家之一,他提出的儒家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强调“教育为国家大事”,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道德品质高尚的君子。
他提倡“以文化治国”,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智慧和礼仪等方面的素养。
孔子主张以“礼”的原则来教育人,通过规范的仪式和行为习惯来塑造学生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此外,孔子还强调教育应该注重实践,他提倡“学以致用”,认为知识的目的在于实际应用。
曾国藩是清朝时期的一位重要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现代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曾国藩主张精细化的教育管理,他提倡“精诚教育”,强调教师的责任和担当。
他主张以德育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家国情怀。
曾国藩还注重学科教学,他提出的“格物致知”思想强调从实践中获取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陶行知是现代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位重要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为中国的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陶行知主张“爱、智、勤、和”的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人格、智力和实践能力。
他提倡“德育为先”,认为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价值观是教育的首要任务。
陶行知还注重发展学生的智力,他主张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此外,陶行知强调教育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他提倡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如今,中国的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教育家们不断探索创新,为中国的教育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作为教育家们的传承者和继承者,我们应该继续传承和发扬中国历史上优秀的教育思想,结合时代的需求和实际情况,推动中国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总结起来,中国历史中的教育家们通过他们独特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为中国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们应该深入研究和吸取他们的教育思想,结合当代中国的教育现状,不断探索创新,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中国五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中国五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中国五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任何一个民族教育的振兴,必然伴随教育家的崛起。
有研究者从公元前469年到20世纪70年代,统计出50名世界教育家,其中中国的教育家有孔子、荀子、朱熹、王守仁、蔡元培五位。
现将他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点摘录如下:一、孔子的教育思想家孔子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他创办私学,把文化知识传播到民间,为中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孔子的教育思想非常丰富,值得我们总结和借鉴的东西很多,下面仅从三个方面加以探讨:第一,孔子办教育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服务;第二,教育弟子全面发展,把德育放在首位;第三,教育弟子了解国情,热爱祖国,积极参加改革。
孔子一生认为最理想的社会是尧舜时代和奴隶社会全盛时期的西周。
他的孙子子思说:“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朱熹注:“祖述者,远宗其道;宪章者,近守其法”。
这就是说孔子远则推崇尧舜时期的政治,近则遵守西周初期文王、武王时的法度。
孔子对西周时代特别推崇,他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这是说西周的政治制度礼制,是吸取夏商二代的经验制定出来的,那是多么美好的制度啊!我愿意推行西周的礼制。
他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如果有谁用他治国,他就要在东方推行西周的政治制度,重建西周那样的国家。
孔子毕生把实行尧舜之政,恢复西周盛世作为他的最高政治理想。
孔子生活在春秋晚期,社会历史正处于大变革时代,奴隶社会正在崩溃,封建社会即将诞生,历史潮流不可逆转。
孔子要历史回到西周奴隶制盛世去是不可能的。
他在鲁国从政与当权者季氏不合,从三十五岁开始招收门徒,培养自己的追随者。
随后又带着弟子遍访东方各国,历尽艰辛地宣传自己的主张,终不被各国执政者所用,最后,他只得痛苦地回到鲁国。
返鲁后,他广招门徒,开门设教,意欲通过办教育培养人才,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服务。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要培养推行德政礼治的人才。
在一个国家推行德政礼治,要靠圣君、贤臣和良民。
中国历史著名教育家及主要教育思想

中国历史著名教育家及主要教育思想发表时间:2013-3-27 17:51:23 来源:搜集整理编辑:李林点击/评论:450/01. 孔子(公元前551 —前479 )孔子名丘,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从事教育事业的教育家。
他提出了" 有教无类" 的办学方针,并兴办私学。
他" 有教无类" 的理论基础,是"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
更可贵的是他的" 庶、富、教" 思想。
他直观地看到了发展教育事业和社会物质条件的关系,并把教育的地位摆得较为恰当。
他在教育工作中特别注意研究学生,他对学生个性特征有深刻的观察和分析。
由于他的教育因人而异,宋代朱熹把这种教育原则概括为" 孔子教人,各因其材" 。
后人就简称为" 因材施教" 。
在中国教育史上,孔子是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原则的人。
他说:"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孔子很重视立志教育,立志就是确立目的和理想。
一个人有明确的努力方向,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他说:"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他要求学生立志于学和道。
他还重视学行结合、言行一致,对夸夸其谈、巧言令色的作风表示深恶痛绝。
他最注意" 行" ,提倡"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 耻其言而过其行" 。
他认为评价一个人要" 听其言而观其行" 。
他还认为一个人犯了错误不要怕批评,提出了" 过则勿惮改" 的名言。
他也非常重视道德信念的培养和意志性格的锻炼,要求做到" 磨而不磷" ," 涅而不缁" ," 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不因困难、仓卒而违背道德标准;要" 宁死善道" ,在必要时宁愿" 杀身以成仁" ,也要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
中国历代教育思想家的学习观

浅谈四大家学习观及比较廖亚琳09海洋经济130132009012百度百科中学习的定义是指学习者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努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这些变化不是因成熟、疾病或药物引起的,而且也不一定表现出外显的行为。
通过查阅资料,我选取了四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中国教育思想家对学习的定义并对其进行比较。
以下观点供大家参考:一.学习观点1.孔子(公前551--前479)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从事教育事业的教育家。
①在《论语》首篇《学而第一》中就有六处提到学,《学而第一》的十六章可以分成四个部分,下面是第一部分: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1]将“学而时习之”中的“习”理解为实践、实际行动应更合适:将所学的付诸实际行动,才能感到快乐。
②第二部分共四章,针对“学而时习之”中的“习”进行了讨论:什么是“习”以及怎么“习”。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1.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1.4]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1.5]这两章所提及的都是要实实在在去做的事情,不是说一说就可以的。
综合以上四章,可见整个第二部分都是在强调实际行动的重要性,说明了要注重实际行动的道理。
③在讨论了“学而时习之”中的“习”之后,第三部分接着就讨论“学而时习之”中的“学”。
在孔子看来,究竟要学习些什么呢?下面的两章就回答了这个问题:要学习为人处世的道理。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6]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家
教育目的
教育对象
教育作用
教育内容
教育思想
教学思想
教师
孔子
前551-
479
礼贤下士;举贤才;
仕而优则学,
学而优则仕。
学在四夷
有教无类
教育与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的关系,《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性相近,习相远
文行忠信
诗 书 礼 易
因材施教
循序渐进
王守仁1472-
1528
明人伦
哲学思想:心即理,致良知说
凡是有助于“求于心” 者均可作为教育内容
儿童教育主张:积极方面入手,要培养、诱导,顺应儿童性情,鼓舞儿童兴趣
知行并进,知行合一;
自求自得
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
中国教育家教育思想比较简表(三)
教育家
教育目的
教育对象
教育作用
教育内容
教育思想
春秋
“礼”和“仁”为核心,“孝”为基础;立志乐道,自省自克;身体力行;改过迁善
因材施教
启发诱导
学思并重
由博返约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热爱学生,对学生无私无隐;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
墨子
约前468
-376
贤士 “兼爱”
厚乎德行,辨乎言谈,博乎道术
有教无类,
讲学
“上下说教”(社会作用)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
学习态度和方法:虚心、惜时、勤勉、眼学、切磋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朱 熹
1130
-1200
明人伦:“存天理,灭人性”
圣人、贤人、君子(中人)、小人
小学:(学其事)洒扫、应对、进退之礼,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大学:四书
朱子读书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
虚心涵泳;切已体察;著紧用力;居敬持志
居敬穷理
学思力行
张之洞
1837-
1907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中国传统经史之学;西政、西史、西艺
教育活动:整顿封建传统教育;兴办洋务教育;制定和推行新教育制度。
陶行知
1891
-1946
新教育和穷人教育
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
教学做合一
生活教育: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普及教育:平民教育、乡村教育、劳苦大众教育
民主教育:民有、民治、民享教育;民主教育的目标(民主教育必须办到各尽所能、各学所需、各教所知)
用教育方法,使人人依其个性,获得生活的供给和乐趣,同时尽其对群的义务(为个人谋生之预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预备,为世界及国家增进生产能力之预备)
语小,个人之生活系焉;语大,世界、国家之文化系焉。
教育的本质和作用:教育者,教之育之使备人生处世不可少之件而已;教育是人类知识、能力传递与演进的作用;
论职业教育的地位和目的: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大职业教育主义
“爱才、选才、用才”的尚贤;“达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在博的基础上求精,把学习与独创结合起来。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颜之推
531-
590
多智明达,所以求益
《颜氏家训》:立身、治家、处事、为学的经验总结
揭露士大夫教育的腐朽空泛,主张“实学”
教育要及早进行;爱子与教子结合起来;注意环境习染对子女的影响;重视家庭的语言教育。
论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社会化、科学化)和教学原则(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习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
论职业道德教育的基本规范:敬业乐群
陈鹤琴1892
-1982
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幼儿教育思想:从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去教育儿童;论幼稚园的教育;论幼儿教师的培养;论家庭教育;
“活教育”思想体系:目的论;课程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方法论(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仁政”;“土地、人民、政事”三宝;施仁政、性善论、得民心、求放心。
五经
持志养气;反求诸已;改过迁善;刻苦锻炼
自求自得;专心有恒;启发诱导;循序渐进。“尽心、知时、知天”
“人之患在好人师”;“以其昭昭,使人昭昭”
荀子
前298
-238
由士到圣人
天下名士,游学
“稷下”
化性起伪
五经
礼,义为中心
学思结合;“积”与“锲而不舍”
必仁且智
圣化
强勉努力
博贯多连
专一虚静
“圣化原则”:善为师者,既美其道,又慎其行,剂是早晚,任多少适其徐,造 而勿趋
中国教育家教育思想比较简表(二)
教育家
教育目的
教育作用
教育内容
教育思想
教学思想
教 师
王 充
约27-
97
儒生
通人
文人
鸿儒
在化不在性;在于教,不独在性;蓬生麻间,不扶自直;白纱入缁,不练自黑
丰富而实用:三事、六府、三物、六德、六行、六艺
习动贵行:读书无他道,只须在行字着力,如读、学而时习,便要勉力时习
蔡元培
1868
-1940
养成健全的人格
五育并举(军国民、实利主义、公民道德、世界观、美育)
学术自由、兼容并包
展个性,尚自然
学为基本、术为支干(学为学理,他们就能用爪牙……。
教育培养一代新人去改造社会,推翻吃人的筵席,建立新的生活。
教育儿童必须了解儿童,对儿童一定要加以引导,使儿童在德、智、体、美几方面都得到发展;
重视科学研究,以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信念去影响学生,通过教学去培养学生的能力;注重启发学生的思考。
黄炎培1878
-1965
说明:以上仅是本人学习杂记,难免挂一漏万,不正之处敬请同仁批评指正。
(哲学思想):“天自然无为”;“天不能故生人”;
“神灭无鬼”;
“今胜于古”
对迷信、经学的批判;反对“信师是古,”主张“极问”;反对“记诵章句”主张“贵通”
学之乃问,不问不识;
“见闻为”与“开心意”;
效验
韩 愈
768
-824
学所以为道,先王之道,圣人之道
去掉情欲,使天性得到发展
儒家经典《诗》、《书》、《易》《春秋》;谨守“礼、乐、刑、政”;顺乎仁义道德和论常秩序
“隆师亲友”
天地君亲师;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尊严而惮,可以为师
董仲舒
前179
-104
养士;选士,贡贤。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今万民之性,卵待复而为雏,茧待缫而为丝,性待教而为善
人性:“性善”“性恶”
性三品:圣人、中民、斗筲之性
社会:德教
诗书礼乐易春秋
三纲五常
正谊明道
以仁安人,以义正我“天赋”
强勉行道;明于性情
杨贤江
1895-
1931
《教育史ABC》
《新教育大纲》
教育是社会所需要的劳动领域之一;教育受社会政治经济的制约;阶级社会教育的阶级性;教师的历史使命;对青年的指导;对封建社会教育和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的批判。
中国教育家教育思想比较简表(四)
教育家
教育目的
教育对象
教育作用
教育思想
鲁迅
1881-1936
培养“敢于直面惨淡人生,敢于正视淋漓鲜血的猛士”
教学思想
教 师
胡 援
993-
1059
明体达用
设经义斋和治事斋,根据学生的专长和爱好分斋而教
经义斋:《六经》
治事斋:学习治兵、水利、算数
反对传统的死记硬背,而是以明体达用,培养有实际才干的人为目标
“瑗教有法,科条纤悉备具”。
颜 元1635
-1704
德才兼备
安天下,成个性
培养人才是治国的基础;预防和去掉“引蔽习染”
兼爱;文史知识逻辑思维,实用技术的传习
万事莫贵于义;言必行,行必果;志不强者智不达;合其志功而观;不修行而见毁,反之,身者也。
叩则鸣,不叩亦鸣;因材施教和因时施教;量力所至和务本约末;以名举实与察类明故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严以律已,以身作则,言行一致
孟子
前372-
289
以德为主,德才兼备;明人伦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