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征伐高句丽的原因探析

合集下载

隋炀帝为何三征高丽

隋炀帝为何三征高丽

浅析隋炀帝为何三征高句丽以及影响众所周知隋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在这个时期里隋朝创建了三省六部制改变了秦汉以及东晋南北朝的三公九卿制度。

在选拔人才上创立进士制度进而打破了从汉以后九品中正制形成的门阀垄断,而开创大运河更是亘古至今的伟业。

然隋朝的灭亡则起源于一场战争:高句丽之战为何要进行高句丽之战根据一些部分书籍和一些评论文章的说法有了一下几种。

一、隋朝时期的高句丽已经不再是一个游牧民族,而是成长为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国家。

具有完整的军事与政治制度,对隋朝的边镇幽州产生巨大的威胁力量①。

二、高句丽随着自身力量的增加开始征伐四方吸收了回纥的善战民族更与强大的突厥汗国建立军事联盟。

不断地侵扰隋朝北部边防,相对于国家制度发展不全,内部存在极不稳定因素的突厥,使得高句丽起主导作用对隋朝的威胁更大②。

三、隋炀帝时期喜欢征战四方,开拓疆土早已将高句丽看成隋朝的一部分再加上高句丽对隋朝有所不敬故称为征伐高句丽理由对此发动举国之战③。

但是隋书这本正史对这场战争的原因却记载不详,为何发动这场倾国之战,且当时高句丽不过拥有辽东大部和朝鲜半岛一半的地盘能够动用的军队力量不过十几万人。

隋炀帝只需派二十万军队加上几员大将即可平定。

但是其为何要御驾亲征,倾百万军队征发三百万民夫借用京杭大运河调天下兵器粮食为战争准备。

甚至因此不惜民夫死伤,但为何打仗时却是皇帝制定作战计划,将军队进行规定作战在死伤惨重瘟疫爆发时不下令撤退,第一次战争失败后没过几月有再次发动甚至根本不是为了赢得目的去打仗。

这绝不是隋炀帝的军事无能如果无能杨广不可能成功灭陈,也不可能是粮草问题,因为早在高句丽之战的前两年就已经开始沿运河两道建立粮仓用来备战。

但为何如此我有了如下观点:高句丽之战是隋炀帝对关陇门阀和六镇胡人④的阴谋,为什么这样说呢?这要从隋朝的建设说起,隋朝处在特殊的变革时代,自永嘉之乱以来,南朝北朝更迭纷纷,终无一朝善始寿终,原以为魏能长久,但仅百年又被周齐所代,昔日孝文帝也思改革,却误入歧途,以致门阀之风再起,宇文泰建关陇门阀,得以最终立国。

唐灭高句丽之战

唐灭高句丽之战

唐灭高句丽之战唐灭高句丽之战是7世纪, 发生在高句丽和唐与新罗联军之间的战争,历经唐太宗和唐高宗两位君主。

由于唐与新罗联军的长年征战,加之高句丽内部发生纷争与长年饥荒,高句丽最终被唐与新罗的联军击败。

一.背景:隋炀帝对高句丽的连年征战使得隋国力锐减,民心丧失,这是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618年,唐高祖建立唐朝后,就努力与高句丽荣留王修好,双方于622年交换战俘。

624年,荣留王接受了唐的年号。

唐高祖册封荣留王为辽东郡王、高丽王。

与此同时,唐册封百济武王为带方郡王、百济王,新罗真平王为乐浪郡王、新罗王。

626年,李世民随后继承皇位成为唐朝第二任皇帝唐太宗。

在唐太宗在位的大多数时间里,唐与高句丽大致维持着友好的关系。

唐太宗试图在朝鲜半岛的三个政权之中保持主导地位。

626年,唐太宗登基不久就派朱子奢到朝鲜谴责朝鲜三国之间的相互争斗。

631年,在得到高句丽荣留王的同意后,唐太宗派特使到高句丽重新安葬阵亡的隋兵。

但唐太宗对于高句丽还是没有放弃征服策略。

唐太宗李世民认为高句丽据有的“辽东”(当时的“辽东”的概念略同于汉朝四郡的范围,即中国东北辽河以东地区以及朝鲜半岛的北部)[4] 为“旧中国之有”,而今“九瀛大定,唯此一隅”,决心将对高句丽的征伐作为中国统一战争的最后部分。

641年,唐太宗派陈大德出访高句丽。

陈大德在高句丽访问期间,遇到了许多在高句丽安顿了下来原隋朝兵将。

回到长安后,陈大德将这一情况禀告了唐太宗。

唐太宗于是萌生攻打高句丽的想法,但又很快打消了这一念头,说是为免使山东人劳累。

642年,高句丽荣留王打算处死暴力而凶残的渊盖苏文。

渊盖苏文闻讯后,设下陷阱邀请荣留王和他的大臣视察他的军队并设宴款待。

在宴席上渊盖苏文杀死了荣留王的大臣,继而弑杀荣留王,并立其侄子高宝藏为王。

渊盖苏文自封自己为“大莫离支”,控制高句丽军政大权进行摄政。

唐朝得知这一消息后,亳州刺史裴庄曾建议攻打高句丽。

但唐太宗却说他对荣留王的去世表示悲哀,但以乘国丧攻打高句丽并不合适。

三征高句丽的简介

三征高句丽的简介

三征高句丽的简介三征高句丽是指隋炀帝时,三次对高句丽的军事行动。

由于高句丽的顽强抵抗,经过这三次大规模的征战,隋朝的国力空耗,百姓民不聊生,激起了阶级矛盾。

最终导致隋末农民起义的爆发。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三征高句丽的简介,希望你喜欢。

三征高句丽的分析中文名称:三征高句丽参战部队:隋朝、高句丽(高氏高丽)战争结果:隋朝战略性失败,国际地位显著下降。

高句丽国力消耗严重。

时间:612—614年地点:中国东北、辽东半岛、朝鲜半岛人物:隋炀帝婴阳王宇文述三征高句丽的详情第一次辽东之战大业八年的三月底,隋朝近百万的军队(根据其它军事行动进行的估算)抵达了辽河。

隋炀帝命令宇文恺修筑浮桥,浮桥修成后,隋军从西岸进攻。

在浮桥延伸到距离对岸还差数米的位置时,高句丽趁机攻击,打退了隋朝的第一次进攻,隋多名将领奋勇杀敌战死,于是隋军改变策略,多路军队层次并进,这才成功度过辽河,包围了辽东城。

最开始隋炀帝在辽水会师的时候,考虑到有些将领会因为个人英雄主义的毛病孤军深入,所以命令他们但凡有进退方面的军事行动必须要与附近的军队相互通报,并向自己汇报之后才能行动。

但这条命令使得军队将领顾虑重重,每次战斗在高句丽军队中打开了一个缺口或者有高句丽军队投降,将领们都要汇报隋炀帝知晓才能进军。

但等隋炀帝命令下来之后,高句丽已经重新组织起了有效的防御。

像这样重复了好多次,隋军都没有成功地打下辽东城。

即使之后炀帝亲自到前线指挥,但士气已经衰落的隋军在辽东守军的顽抗下又僵持了一个月也没能拿下这个城池。

于是中军近百万主战兵力就这样被挡在辽东城三个月,直到另外几路大军兵败为止。

平壤之战在中路军受挫的情况下,另外几路大军在完成了转战任务之后,开始攻击高句丽腹地(按照《通鉴》记载有九路军记30余万人,加上来护儿的水军约20万人)。

(笔者认为:这个是出兵前的既定作战规划,并不是目前许多人认为的炀帝在辽东城被挡住之后才更改的作战方略。

因为按照《通鉴》记载的时间来看,炀帝被挡在辽东城后,并没有时间另外组织军队进击平壤。

历史趣谈揭密 隋朝北伐高句丽的真正原因

历史趣谈揭密 隋朝北伐高句丽的真正原因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揭密隋朝北伐高句丽的真正原因
导语:很多人都不理解为什么非要灭掉高句丽,其实,很多人都忽略了当时最强大的突厥帝国,这是一个庞大的不亚于匈奴的国家,基本上北方国家都是其
很多人都不理解为什么非要灭掉高句丽,其实,很多人都忽略了当时最强大的突厥帝国,这是一个庞大的不亚于匈奴的国家,基本上北方国家都是其盟友,想要搞掉突厥,比较可行的办法就是先搞掉其周边的小国,而高句丽号称有50万中国人,所以,即使高句丽求和派出使者隋炀帝也没有停战,继续执行武力解决高句丽震慑北方国家的战略。

今天我们来说一下隋朝北伐高句丽的真正原因。

其实隋炀帝要灭掉高句丽,是因为当时最强大的突厥帝国,这是一个庞大的国家,但想要灭掉突厥,比较可行的办法就是先杀鸡给猴看,而高句丽号称有50万中国人,所以,即使高句丽求和派出使者隋炀帝也没有停战,继续执行武力解决高句丽震慑北方国家的战略但是从战略上来看是正确的事情,在当时的经济和技术上却变成了最大的错误
当时水稻主产地是河南和江浙,连河北的北边一带都无法种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所有的物资都需要用运河从中原运到辽东地区,路途遥远,路上的消耗就高达80%。

所以隋炀帝犯了急功近利的大忌,在如此不利的气候和交通条件下,他急于求成要求出兵3年即解决高句丽,其中路上就需要约一年半,也就是一年半之内就击破高句丽,为了一战灭掉高句丽采取了重锤砸核桃的做法,出兵50万,最远的军队要从浙江杭州开拔达到辽东已经是一个春秋了。

隋炀帝三次攻击高句丽,第一次就给予高句丽重创导致高句丽国内。

隋宁可王朝破灭,也要踏平高句丽原因何在?其实就这么简单

隋宁可王朝破灭,也要踏平高句丽原因何在?其实就这么简单

隋宁可王朝破灭,也要踏平高句丽原因何在?其实就
这么简单
本文导读:
隋炀帝虽执政时间不长,但在此期间3次亲政高句丽,每一次都是抱着必胜的决心,虽然前两次结果不尽人意,但他继续发起第三次进攻,而这时隋朝已经开始出现动荡,但却依然不惜代价踏平高句丽。

高句丽在西汉的时候就建立了政权,随着它的逐渐壮大,成为了北方最具实力的一个部落,因此在那一带很嚣张。

到了隋朝的时候,面对中原大一统的王朝,地大物博,实力强大,自然有些畏惧,就会经常来朝贡表示屈服。

但也时常反复无常,隋文帝就曾出兵打过。

在隋炀帝统治期间,高句丽不敢屈于那点土地,就和突厥部落狼狈为奸,威胁着大隋江山。

隋炀帝对此非常不满,又开始了征讨高句丽。

但战争总是消耗很大的,不管是人力还是财力。

逐渐使得百姓怨言四起,加上运河征用了大量的民工,逐渐使得隋朝走向灭亡的地步。

不断的征战必会损耗国力,难道隋炀帝会不知?他当然知晓其中的利弊,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除去隐患,希望能做到“勿遗子孙忧”。

虽然只是简单五个字,但却体现了时刻为后代着想的胸怀!。

历史趣谈大隋大唐两个王朝为何要相继征讨高句丽?

历史趣谈大隋大唐两个王朝为何要相继征讨高句丽?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大隋大唐两个王朝为何要相继征讨高句丽?
导语:高句丽,亦作“高句骊”、“句丽”、“句骊”,又叫高氏高丽,是公元前一世纪至公元七世纪,在我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存在的一个民族政权,
高句丽,亦作“高句骊”、“句丽”、“句骊”,又叫高氏高丽,是公元前一世纪至公元七世纪,在我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存在的一个民族政权,与百济,新罗,合称朝鲜的三国时代。

公元589年,隋朝消灭了南陈,统一了四分五裂的中国。

周边国家尊之为宗主国。

然而,高句丽对隋王朝采取的是阳奉阴违策略,表面顺从,暗中较劲。

更为严重的是,公元598年,高句丽竟然对我东北大片土地,有了攫取的野心,不宣而战地进攻辽西地区。

这是隋朝与高句丽的第一次战争。

正当隋文帝准备举兵征讨时,高句丽王玩了个两面派手法,勿忙上表谢罪,自称“辽东粪土臣元”,把自己骂得臭狗屎不如。

文帝杨坚心一软,放了一马,没再追究。

事实上,表面装怂的高句丽王,并没有停止入侵的脚步,四处联结反隋势力,拉拢西北部的突厥人,对我隋朝疆土馋涎欲滴。

隋炀帝杨广接班以后,朝廷各部汇集了各路情报,确认高句丽王的狼子野心不死,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决定教训一下这个不安分的小邻居。

公元612年,隋的百万大军从陆路和海上攻打高句丽,一路破城四五十余座,但自身损失也不小。

第二年,隋炀帝率军亲征,却因负责粮草的将领杨玄感反叛作乱,导致此次征讨胎死腹中。

第三年,杨广再次御驾亲征,这次比较顺利,给高句丽以沉重打击,令其元气大伤。

高句丽王一时惊慌失措,连忙派遣使臣来请降谢罪,并交还了叛逃的隋将斛斯政。

隋炀帝点头答应,率部班师回朝。

生活常识分享。

隋炀帝为什么打高句丽?真的是好大喜功吗?

隋炀帝为什么打高句丽?真的是好大喜功吗?

隋炀帝为什么打高句丽?真的是好大喜功吗?
本文导读:公元589年隋朝消灭南方的陈朝完成中原一统,这是继秦汉晋以来的第四个大一统王朝,东方帝国再次实现大一统,这个国家展现出来的力量让高句丽惶惶不可终日。

高丽王高汤在接到隋文帝的诏书后被活活吓死。

他的儿子高元即位后,不知天高地厚,竟然率领一万骑兵攻打辽西,被营州总督击退。

隋文帝闻之大怒,立即调兵30万征讨高句丽。

但是大军走到辽河时突遭大雨,在渡河时又遭大风,船只沉没无数,军士死伤甚重。

此时高元赶紧上表乞降,隋文帝顺水推舟罢兵回朝,第一次征高句丽,隋朝是不战而胜。

杨广即位后,又三次大举进攻高句丽。

大业八年(612年),隋炀帝第一次进攻高句丽。

征调士卒50多万,陆军集中于涿郡(今北京),水军集中于东莱(今山东莱州)。

隋军水陆两军共同打进朝鲜半岛,但在平壤城外遭遇埋伏,惨败。

后再败于辽东城下,5个多月过去了,隋军不断战败,50万大军所剩无几,最后逃回隋朝的只有2700人而已。

大业九年(613年),隋炀帝第二次进攻高句丽。

正当双方相持不下时,礼部尚书杨玄感起兵叛隋,隋炀帝仓皇撤军。

大业十年(614年),第三次进攻高句丽。

隋炀帝因国内农民起义已成燎原之势而不敢久战,高句丽也疲于战争而遣使请降,杨广
就此撤军。

那么隋朝为什么矢志不渝地要灭掉高句丽呢?高句丽虽是边陲小国,但是阴险狡诈,有可能是中原子孙的威胁,对于和高句丽的战争,隋炀帝曾经感慨:勿使子孙忧!可能这就是他不惜三次发动战争的原因。

我们可能冤枉他了,并不是他好大喜功,而是为了在他这一代就为子孙消除掉隐患,他是为大隋的江山社稷着想。

隋炀帝三征高句丽的原因解释

隋炀帝三征高句丽的原因解释

隋炀帝三征⾼句丽的原因解释我们知道隋炀帝杨⼴在历史上的评价是很糟糕的,当然,更多带有后世主观⾊彩。

其实,隋炀帝杨⼴⼀⽣在位15年,做了很多⼤事,其中两项功绩尤为耀眼,那就是科举考试和京杭⼤运河,⼀直影响到今天。

事实上,隋炀帝杨⼴之所以那么快亡国,⾃⼰命丧江南,很⼤原因在于他做了⼀件事,那就是三征⾼句丽。

为了消灭⾼句丽,隋炀帝不惜倾国之⼒,以⾄于亡了国。

问题是,何以如此? ⾸要原因⾃然是⾼句丽不知好⽍,不断侵犯⼤隋王朝。

⾼句丽这个⼩⼈,⼀边勾结东突厥,⼀边讨好⼤隋帝国,⽽且还出尔反尔、趁机侵占辽河⼀带。

所以,对付这种阳奉阴违、两⾯派的⼩⼈,从来就⽆须客⽓。

可惜结果是隋炀帝征⾼丽接⼆连三地惨遭失败。

与此同时,隋王朝国内的反隋⽃争在隋炀帝三征⾼句丽中⼤规模爆发。

换⾔之,隋炀帝是栽在⾼句丽上的,是以亡国的代价来进攻⾼句丽的。

据说公元612年,隋⼤业⼋年正⽉,隋炀帝第⼀次远征⾼句丽时。

聚集了总数⼀百万,号称两百万的⼤军,结果安全回家只剩下两千七百⼈。

⽽次年,隋炀帝第⼆次远征⾼句丽时。

杨⽞感还造反了。

杨⽞感是杨素的⼉⼦,杨⽞感的造反标志着关陇集团开始不相信隋炀帝。

可惜隋炀帝还是不⽢⼼,于是第三次远征⾼句丽。

由于隋炀帝的⼀意孤⾏终于让⼤隋帝国跌⼊到了万劫不复的深渊之中。

隋炀帝的三次远征,已经彻底败光了⼀切,国内已是烽烟四起。

等待隋炀帝的也只有⼀个结局,那就是他的这个头颅有谁来砍。

问题是隋炀帝为什么不惜亡国的代价也要消灭⾼句丽? 远征⾼句丽的⽬的只有⼀个,那就是变更政治路线,脱离关中本位政策。

京杭⼤运河和三征⾼丽都是为此⽬的⽽做的事。

隋⽂帝杨坚之所以轻⽽易举的取得江⼭,很⼤程度上是依靠关陇集团的⽀持。

同时,也产⽣⼀些弊端,那就是关中本位政策。

关陇集团从北魏开始形成,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在北⽅边境设置了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怀荒等六⼤军事基地。

这些军事基地随着时间推移渐渐演化成⼀个政治军事集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隋炀帝征伐高句丽的原因探析
摘要
本文搜集史料对隋炀帝征讨高句丽的战争进行了详细考订,对战争爆发的原因进行分析归纳。

得出结论:高句丽经五百年的独立发展扩张,在东北亚形成有如后来满清对明朝般俯瞰中原的形势,已非华夷朝贡体制可以包容。

隋炀帝御驾亲征,看似偶然实则必然。

关键词:隋炀帝高句丽朝贡征伐
导言
隋大业三年(607),盛世天子隋炀帝旌旗结彩带着后妃百官北巡蒙古草原,在启民可汗牙帐见到通使于突厥的高句丽使者,即宣旨要求高丽王来朝,“如或不朝,必将启民巡行彼土”。

[1]炀帝北巡后又西狩,经通西域,万乘西出玉门关,并亲征青海灭吐谷浑,又遣使出海通使南洋、日本。

其时四夷宾服,隋国力达于鼎盛,在开凿大运河等连年大役后,炀帝没有让民众休养生息喘一口气,而是紧接着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因高丽王不朝而于大业八、九、十年连续三年兴师百万,三次御驾征伐,却均归于失败,致使天下骚动,隋王朝也由极盛而剧转为衰弱终至灭亡。

隋炀帝征高句丽是中世纪政治史上的大事,后果也出乎其预料,成为历史的转折点,牵涉的问题很多,中外史学界多有评论。

本文试图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对这一影响深远的事件起因作一总结归纳,期望能够给后来人以深思借鉴。

第一章高句丽与中原王朝的关系
隋时东北亚地区居住着许多民族集团和民族国家,《隋书》将其列入东夷传而统称东夷,其中高句丽国力最为强盛并与隋接壤。

高句丽立国有四五百年之久,已地跨鸭绿江两岸,西至辽水,领有今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北部,建都平壤。

其南端是百济,东南面有新罗,在朝鲜半岛上鼎足而立。

中国南北朝分裂对峙时,朝鲜半岛也三国鼎立,各国都结交与国来牵制敌手,利用各种机会建立自己的霸权。

时南朝文化优于北朝,故百济、新罗及倭国多往南朝朝贡。

高句丽与北朝接壤,故向北朝朝贡多,但也常渡海通使南朝,北魏曾多次在海上擒获高句丽派往南朝的使者,但除诏书责让外,并不能阻止高句丽向南朝朝贡。

本文认为:其时的中国南北朝统治者和朝鲜半岛对立三方都希望对方长久的分裂,以求自已的发展与安稳。

而隋打破割据状态统一中国,实似群狼中混进一下山猛虎者,从而打破了几百年来东北亚的政治秩序,乃至之后的隋炀帝大举出师,便是历史走向之必然。

第二章为争霸权,矛盾逐渐升级
高句丽立国五百年来一直在四面拓土扩张,隋时高句丽北面的靺鞨有7大部落,各有酋长,不相统一,常遣使朝贡中原,并南下侵寇高句丽。

高句丽王征讨不过想行招抚之事,但终力不从心。

高句丽西面的契丹、奚、霫和西北面的室韦等游牧民族也互为雄长,难以驯服。

然而这些部族皆依附于东突厥,启民可汗包庇总领他们,却得到了大隋朝的认可,外交纠纷由来已久,可见高句丽对于隋朝潜意识中已多有恶意。

奈何其时大隋初建,东北亚诸小国都在关注中原局势的发展,均欲借助隋天子的威权为自已谋取好处,故而争相朝贡,高句丽不满虽不满,却也只能兴叹形势比人强,跟风参与朝贡。

据《隋书·高祖纪上》记载:开皇元年(581)秋七月庚午(二十三),靺鞨酋长贡方物。

冬十月乙酉(初九),百济王扶余昌遣使来贺,十二月壬寅(二十七),高丽王高阳遣使朝贡。

……
开皇四年(584)夏四月丁未(十六日),宴突厥、高丽、吐谷浑使者于大兴殿。

五月癸酉(十二日),契丹主莫贺弗遣使请降,拜大将军。

开皇初年高句丽几乎每年都来朝贡,有时一年遣使二次,表现最为主动积极。

但值得注意的是:高句丽在进贡大隋的同时也在向江南的陈朝朝贡。

史载:至德三年(585)十二月癸卯(二十一日),高丽国遣使向陈献方物[2]。

高丽王此举在今人看来倒也情有可原,毕竟南朝与北朝汉晋时本为一家,辽东在汉晋时也为中国统辖,高句丽充其量仅是一郡县罢了。

其打算无非为一名义上的陈朝郡县,其实际地位却相当于一方外藩国,政治地位看似降低了实则非也。

况且大隋虎踞之态已显狰狞,连横相对弱小的陈国也是弱国如高句丽者自保之“有效”手段。

但此两边讨好,不为竖子妄图钻营的举措,在隋朝统治者的眼中
就益发变得可恨起来。

此时矛盾已为彼时兵祸埋下祸根,相信双方潜意识中都清楚。

开皇九年(589)大隋灭陈,高丽王听闻陈亡,“大惧,治兵积谷,为守拒之策”[3]。

早在前几年便撕破脸皮的双方已势如水火,高丽王预感到隋兵锋将转向自已,于是开始了备战[4]。

第三章虎狼之争,偶然中见必然
隋臣中最早提议灭高句丽的为吴人陆知命,他曾直诣朝阙上表,请求出使高句丽,说:“陛下当百代之末,膺千载之期,四海廓清,三边底定。

唯高丽小竖,狼顾燕垂,王度含弘,每怀遵养者,良由恶杀好生,欲谕之以德也。

臣请以一节,宣示皇风,使彼君面缚阙下”
[5]。

去没去成,《陆知名传》中未曾提及,照分析,当是时,隋朝霸业刚兴,国内门阀氏族的矛盾仍是主要矛盾,所谓“攘外必先安内”,故而文帝即使心里赞扬,也不会果真有实际行动。

大业三年(607)隋炀帝在塞外突厥启民可汗牙帐见到高句丽使者,隋名臣裴矩所谓:“高丽本箕子所封之地,汉晋皆为郡县,今乃不臣,别为异域”。

大业正是全盛之时,故而“安可不取?使冠带之境,遂为蛮貊之乡乎?”[6]
如果说炀帝见高句丽使者于启民大帐时即起疑,看似不通道理,乃是偶然所至,但从大局角度分析:高句丽立国己五百多年,在东北亚局部地区己建立了霸权,百济、新罗不能抗衡,倭国的干涉也被击退,靺鞨、室韦俯首称臣,契丹虽叛附不一,亦不能兴风作浪,特别是高句丽西联突厥,又曾南结陈朝,在东北边境出现了俯瞰中华的态
势。

一旦中原有乱,则有如后来的与高句丽有血亲关系的满洲女真人,入关灭明席卷中原易如反掌,其势已可谓“狼顾燕垂,虎视眈眈。


套用西突厥处罗可汗亲诣长安朝贡,炀帝对他说的话:譬如天上止有一个日照临,莫不宁帖;若有两三个日,万物何以得安?[7] 隋必然不能容忍东北边境强大的高句丽独立存在,正如其不能容忍北境蒙古草原上强大的突厥政权一样,突厥已破,兵锋自然转向了高句丽,而且成为隋唐百年来对外征服战争的焦点。

正所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自然是:高句丽不亡,征伐不止!
参考文献:
[1]《隋书》卷84《北狄·突厥传》。

[2]《陈书》卷6《后主纪》。

[3]《隋书》卷81《东夷·高丽传》。

[4]《三国史记》卷19《高句丽本纪第七》记:“三十二年,王闻陈亡大惧,理兵积谷,为拒守之策”。

[5]《隋书》卷66《陆知命传》。

[6]《隋书》卷67《裴矩传》。

[7]《隋书》卷84《北狄·西突厥传》。

未版稿件,如需转载,请注明。

蝉歌,2011.5.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