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及海洋环境的镁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进展_范百龄
镁同位素示踪大陆风化:进展与挑战

镁同位素示踪大陆风化:进展与挑战李臣子;金章东;苟龙飞;徐阳;张飞【期刊名称】《地球环境学报》【年(卷),期】2024(15)1【摘要】大陆风化制约着地表物质循环及其从陆地向湖泊/海洋的迁移,并通过消耗大气CO2调节不同时间尺度的全球碳循环和气候变化,因此如何有效示踪大陆风化是地球表生过程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之一。
镁(Mg)无化合价变化,不涉及氧化还原作用,主要赋存于硅酸盐岩和碳酸盐岩中,并且在表生地质过程中Mg同位素通常会发生显著的同位素分馏,这些优势赋予Mg同位素体系具备示踪大陆风化的广阔潜力。
随着质谱技术的不断提高,高精度Mg同位素分析技术经历了快速且成熟的发展,并在示踪大陆风化作用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然而,风化体系中Mg的来源和同位素分馏的制约要素争议颇多,尚未达成共识。
本文从Mg的储库、风化壳、流域体系、室内实验和模型模拟等方面综述了目前Mg同位素示踪大陆风化的研究进展与存在的挑战。
最后指出,在示踪大陆风化方面,Mg同位素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建议细化岩石/矿物溶解及形成实验、大小流域相结合、加强多同位素体系联用并相互补充与验证,以及加强计算模型模拟,以此来约束Mg同位素示踪大陆风化的不确定性。
【总页数】15页(P15-29)【作者】李臣子;金章东;苟龙飞;徐阳;张飞【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长安大学土地工程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3【相关文献】1.锂同位素示踪大陆风化:进展与挑战2.磷灰石和方解石微生物风化作用的锶同位素示踪3.碎屑沉积物的锂同位素组成示踪风化作用4.镁同位素示踪碳酸盐岩沉积—成岩过程——对恢复深时海水镁同位素组成的启示5.河流Mg同位素示踪流域化学风化研究进展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镁同位素研究进展及在沉积地质学中的应用前景

+ 6 M s o 3 O 0 1 62m 样品 gR 咧 + . 0 × 脚 g 5
—
一
s附 g o 8
× 6
( 资料来源 :参考文献 [] 3 柯珊等,2 1 ,有删改 ) 01 近年 来 ,随着 同位 素理论和 方法 的进步 ,分析技 术 的 成 熟 , 已经可 以用 多接 收 电感耦 合等 离 子体质 谱 仪 ( c M—
ZHANG a Ch o
( s tt f e i n ayGe lg , h n d ce c I t ueo dme tr oo y C e g uS in e& T c n lg ies yC e g u Sc u n6 0 5 ) n i S eh oo yUnv ri , h n d ,ih a 1 0 9 t
I 0163 0003 ± 10 0) g .26 + .0 1 ( .% , = 4 = .3 3 ± ^ 0 19 2 g
I , 其 中 M ,。 g 6 为 稳 定 同 位 素 ,相 对 丰 度 为 ) 4 g 5 , M M g
7 . 9 , 1. 0 和 1. 1Ⅲ。M 是 一 种 主 要 的造 岩 元 素 ,在 8 9 % 0 o% 1 0% g
随着地球 化学理 论的发 展和测 试手段 的进步 ,一些 新
-
的方 向,如M 同位素 ,日益 受到人们的关注 。M 是l A g g l族碱
土 金 属 元 素 , 目前 发 现 的 M 的 同 位 素 有 2 种 左 右 ( 表 g 2 见
1 )×10 00
标样为SM 8 美国国家 标准 技术研 究院)或D M 以 R 90( S3( 色列死海镁业公司)。之前大部分测试采用 的均是, ̄90 S 8 ,其 P
Mg同位素的地球化学研究新进展

稳定同位素分馏的根本原因是含不同同位素的分子具有不 同的零点振动能。随着温度的升高,不同分子之间零点振动能 的差异减小。理论上,当温度趋于无限高时,任何两相之间的 零点振动能的差异将趋于无限小,因此同位素分馏也将变得无 限小;而温度降低时,平衡同位素分馏程度则会逐步增大。因 此,低温水-岩交换过程可以产生显著的同位素分馏,而高温岩 浆过程中平衡同位素分馏往往很小。但是,高精度分析方法的 发展及对非传统稳定同位素的研究表明高温过程中也可能发生 显著的动力学同位素分馏,从而极大的推动了稳定同位素高温 分馏机制的研究及其示踪一系列高温地质过程的应用。
谢谢 !
一、高温Mg同位素分馏 1、平衡Mg同位素分馏
岩浆在部分熔融和结晶分异过程中Mg同位素组成没有显著变化的结 论得到了岩浆岩中共生含镁矿物之间Mg同位素组成研究的支持。对地幔 橄榄岩包体中共生的橄榄石、斜方辉石、单斜辉石的研究表明它们在现 有分析精度下具有一致的Mg同位素组成。对中国东部大别山中生代花岗 岩和花岗闪长岩中共生的黑云母和角闪石的系统研究也得出类似的结果, 这些研究表明在橄榄岩和花岗岩中共生的主要含Mg硅酸盐矿物之间都没 有显著的Mg 同位素分馏。 理论上,稳定同位素在不同共生矿物之间分配达到平衡时,同位素分馏 程度主要取决于该元素在不同矿物相中相应化学键的键长或键能的强度, 即重同位素相对富集在具有较短化学键( 相应具有较强键能) 的矿物中。 一般地, 键长决定了阳离子的配位数, 其次是阴离子(大多数情况下是O) 的配位数, 即键越长、配位数越高, 键能就越弱。因此, 具有低Mg 配位数 的矿物倾向于富集重的Mg同位素, 反之则富集轻的Mg同位素。在高温下 的几种主要硅酸盐矿物中, Mg的配位数都是6, 这决定了这些矿物之间的 平衡Mg同位素分馏很小。然而, 与Mg原子相连的氧原子在这些矿物中的 配位数是不同的, 从高到低顺序依次是橄榄石> 辉石> 角闪石> 黑云母。 由于具有较高的O配位数, 即弱的Mg-O 键键能, 因此当共生矿物间同位 素配分达到平衡时, 理论上, 橄榄石或角闪石就分别较共生的辉石和黑云 母富集轻的Mg同位素。
近十年我国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近十年我国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在过去的十年中,我国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不仅在理论探索上取得了重大突破,还在实际应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如硼、锌、镁等同位素,在地球化学领域的应用逐渐受到重视,为研究地球物质循环、生态环境变化、气候变化等科学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工具。
本文将对近十年我国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的进展进行全面的概述和梳理。
我们将介绍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意义,阐述其在地球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我们将从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的角度,介绍我国在这一领域取得的创新性成果和突破。
我们还将探讨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在地球化学各个分支领域中的应用,如地壳演化、地幔动力学、海洋化学、生物地球化学等,展示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潜力和价值。
我们将总结近十年我国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的成果和经验,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前景。
我们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将在地球科学研究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我国地球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的理论基础与技术方法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作为地球科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如锂、镁、硅、铁等元素的同位素)在地球系统中的分布、行为及其变化,从而揭示地球的形成、演化及环境变迁等科学问题。
其理论基础主要建立在大质量分馏理论、同位素地球化学平衡及同位素分馏动力学之上。
大质量分馏理论是指同位素之间由于质量差异导致的物理和化学行为的差异,这是非传统稳定同位素研究的基础。
同位素地球化学平衡则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同位素之间达到动态平衡,其比值反映了地球化学过程的信息。
同位素分馏动力学则关注同位素分馏过程中速率的变化,为理解地球化学过程的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
在技术方法上,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主要依赖于高精度的同位素分析技术,如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MC-ICP-MS)和二次离子质谱(SIMS)等。
洋壳蚀变过程中的镁同位素分馏机理研究进展

第49卷 第6期Vol.49, No.6, 591–6012020年11月GEOCHIMICANov., 2020收稿日期(Received): 2020-12-14; 改回日期(Revised): 2021-02-08; 接受日期(Accepted): 2021-03-03 基金项目: 云南省基础研究专项重点基金(202001BB050015)作者简介: 赵欢(1995–), 男, 硕士研究生, 地球化学专业。
E-mail: 1397509110@* 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 WANG Xuan-Ce, E-mail: x.wang4@.au; Tel: +86-29-82339083Geochimica ▌ Vol. 49 ▌ No. 6 ▌ pp. 591–601▌ Nov., 2020洋壳蚀变过程中的镁同位素分馏机理研究进展赵 欢1, 王选策2*, 宫迎增2, 翟华烨2, 李劭杰2,雷 凯3, 田丽艳4, 庞崇进5(1. 长安大学 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54; 2. 云南大学 地球科学学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3. 中国科学院 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北京 100029; 4. 中国科学院 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 海南 三亚 572000; 5. 桂林理工大学 广西隐伏金属矿产勘查重点实验室, 广西 桂林 541004)摘 要: 板块运动驱动的洋壳再循环一直被认为是造成地幔化学成分不均一的主要原因。
洋壳在从洋中脊形成到俯冲进入地幔的过程中, 持续遭受一系列蚀变改造。
这一过程不仅影响海水化学成分, 同时也会改变洋壳的化学组成, 尤其是一些易活泼元素及相应同位素体系的改变会更加显著。
洋壳蚀变造成的影响会通过洋壳俯冲再循环而传递到地幔, 进而影响到对地幔化学组成不均一性的认识。
镁(Mg)同位素是研究深部碳循环和壳幔物质相互作用的一个新兴示踪计, 已进入深部地幔的俯冲洋壳Mg 同位素组成有可能受高温岩浆过程、俯冲变质过程以及低温蚀变过程的影响。
镁同位素在“白云岩问题”研究中的应用及进展

镁同位素在“白云岩问题”研究中的应用及进展甯濛;黄康俊;沈冰【期刊名称】《岩石学报》【年(卷),期】2018(034)012【摘要】困扰几代地质学家的“白云岩问题”不仅是重要的基础地质问题,而且与油气勘探开发实践密切相关.传统岩石学、地球化学研究手段在白云岩成因研究中起了重要作用,但均不能对其形成过程及Mg离子来源提供很好的约束.作为一种新兴的非传统稳定同位素,镁(Mg)同位素已经在白云岩问题研究领域受到了广泛关注.随着Mg同位素地球化学体系研究的不断深入,目前已经积累了大量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白云岩的Mg同位素数据.此外,通过理论计算、模拟实验与实际观测等方法,对白云岩(石)形成过程中的Mg同位素分馏研究已取得较大进展,为Mg同位素在白云岩问题研究中的应用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理论计算、实验模拟和实际观测的Mg同位素分馏存在较大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模拟或实际观测的Mg同位素分馏未达到平衡,另一方面可能是实际白云岩的形成过程与理论过程不同.由于直接根据Mg同位素值判断白云岩成因存在较大难度,基于典型的白云石化地质模式,最新的研究建立了两个Mg同位素地球化学数值模型(DAR模型、AF模型),用于模拟不同白云石化过程中的Mg同位素变化,可对白云石化过程及Mg离子来源进行定量-半定量研究.其中DAR模型用于模拟海水白云石化过程的Mg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而AF模型用于模拟流动水体白云石化过程的Mg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通过这两个模型可以示踪白云岩的Mg离子来源并区分不同白云石化过程.尽管目前已建立的Mg同位素地球化学模型总体框架正确,但在适用范围和参数设置等方面存在一定不足,仍需要在后期研究中不断完善.【总页数】19页(P3690-3708)【作者】甯濛;黄康俊;沈冰【作者单位】造山带与地壳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北京100871;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710069;造山带与地壳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北京1008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88.245;P597.2【相关文献】1.镁同位素研究进展及在沉积地质学中的应用前景 [J], 张超2.激光显微取样技术在川东北飞仙关组鲕粒白云岩碳氧同位素特征研究中的应用[J], 罗平;苏立萍;罗忠;崔京钢;闫继红3.二元同位素测温技术r及其在白云岩储层成因研究中的应用r——以塔里木盆地中下寒武统为例 [J], 郑剑锋;李晋;季汉成;黄理力;胡安平;马明璇4.镁铁-超镁铁质层状岩体锆石原位Hf-O同位素研究新进展 [J], 袁超;Wang M X;Nebel O;Wang C Y5.氧、碳同位素在白云岩成因研究中的应用 [J], 余志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地表及海洋环境的镁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摘 要 : 镁( Mg ) 是主要造岩元素, 其 地 球 丰 度 仅 次 于 铁 和 氧 。Mg几 乎参 与 了地 表 所 有 圈层 间 的 物 理 、 化学和 生物作用 。随
着 多接 收器 等 离子 质 谱 等 分 析 方 法 的 改进 和 完 善 , Mg同 位 素 显 示 出更 加 广 阔 的应 用 前 景 。 同 时 , Mg独特 的 地 球 化 学 特 征 , 使 其 在 地 表 及 海 洋 地 球 化 学 领 域 的 应 用 日益广 泛 。本 文 主要 就 近 几 十 年 来 Mg同位 素在 地 表 及 海 洋 地 球 化 学 领 域 的研 究 现 状、 存在 的 问 题 以及 发 展 趋 势进 行 系统 的总 结 与 探 讨 。 虽 然 , 目前 对 Mg 同 位 素 的 研 究还 处 于 早 期 阶 段 , 但许 多研究成果 显 示, Mg 同位 素 具 有 很 大 潜 力 成为 环 境 变化 的新 的指 示 工 具 。
.
f u t u r e . Du e t o i t s d i s t i n c t g e o c h e mi c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Mg h a s b e e n s u c c e s s f u l l y d e mo ns t r a t i n g wi d e r a p p l i c a t i o n p e r s p e c t i v e s i n Ma r i n e a n d Ea r t h S u r f a c e En v i r o n me n t s . Th i s p a p e r r e v i e ws t h e r e c e nt pr o g r e s s o f Mg s t a b l e i s o — t o p e s t u d i e s .I n a d d i t i o n,e x i s t i n g p r o b l e ms a n d de v e l o p me nt t e n d e n c y a r e a l s o d i s c u s s e d
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的新进展

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的新进展
穆治国
【期刊名称】《地球科学进展》
【年(卷),期】1991(6)4
【摘要】1989年在美国卡内基研究所,著名同位素地球化学家Zachary Sharp和James Oneil研制出了用于做硅酸盐和氧化物氧同位素分析的激光碳还原技术。
稳定同位素分析是能够获得制约各类岩石形成和变化条件信息的最有用的地球化学技术之一。
然而,从硅酸盐和氧化物中萃取氧的方法过去25年一直保持不变(我国是在13年前研制成的)。
由于这种分析必须有较大的样品量。
【总页数】2页(P43-44)
【关键词】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碳;还原
【作者】穆治国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地质学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97
【相关文献】
1.镁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新进展及其应用 [J], 柯珊;刘盛遨;李王晔;杨蔚;滕方振
2.铜同位素地球化学及研究新进展 [J], 王泽洲;刘盛遨;李丹丹;吕逸文;吴松;赵云
3.内蒙古阿扎哈达铜铋矿床流体包裹体和碳氧硫铅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J], 王银宏; 刘家军; 张梅; 张方方; 王康; 咸雪辰; 郭灵俊
4.钙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新进展及其在碳酸岩-共生硅酸盐研究中的应用 [J], 向蜜;龚迎莉;刘涛;田世洪
5.新疆北部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新进展 [J], 胡霭琴;张国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综 述·Bulletin of Mineralogy,Petrology and GeochemistryVol.32No.1,Jan.,2013收稿日期:2011-12-01收到,2012-03-05改回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2-EW-102);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领域前沿项目第一作者简介:范百龄(1986-),男,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同位素地球化学方面的研究.E-mai:fbl860726@126.com.通讯作者:赵志琦(1971-),博士,研究员,研究方向:水岩作用过程的硼、锂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E-mail:zhaozhiqi@vip.skleg.cn.地表及海洋环境的镁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进展范百龄1,2,陶发祥1,赵志琦11.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贵阳550002;2.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39摘 要:镁(Mg)是主要造岩元素,其地球丰度仅次于铁和氧。
Mg几乎参与了地表所有圈层间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
随着多接收器等离子质谱等分析方法的改进和完善,Mg同位素显示出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
同时,Mg独特的地球化学特征,使其在地表及海洋地球化学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
本文主要就近几十年来Mg同位素在地表及海洋地球化学领域的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趋势进行系统的总结与探讨。
虽然,目前对Mg同位素的研究还处于早期阶段,但许多研究成果显示,Mg同位素具有很大潜力成为环境变化的新的指示工具。
关 键 词:进展;Mg同位素;地球化学;海洋和地表过程中图分类号:P5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802(2013)01-0114-07Advance of Geochemical Applications of Magnesium Isotope in Marineand Earth Surface EnvironmentsFAN Bai-ling1,2,TAO Fa-xiang1,ZHAO Zhi-qi 11.State key laboratory of Environmental Geochemistry,Institute of Geochemistr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Guiyang550002,China;2.Graduate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100039,ChinaAbstract:Magnesium,whose Earth abundance is in the third place only after oxygen and iron,is one of the majorrock-forming elements.Magnesium takes a part in,almost,all geochemical,physical and biological processes ofdifferent spheres.Given rapid improving of analytical method of the multiple collector-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mass spectrometry(MC-ICPMS),Mg isotope will be used in a broad range of geochemical applications in the nearfuture.Due to its distinct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Mg has been successfully demonstrating wider applicationperspectives in Marine and Earth Surface Environments.This paper reviews the recent progress of Mg stable iso-tope studies.In addition,existing problems and development tendency are also discussed.Regardless of its earlystage,the most recent researches have shown that Mg isotopes are potential indicators of environmental changes.Key words:advances;Magnesium isotopes;geochemistry;Marine and Earth Surface processes 作为生物营养元素的镁(Mg),是地球上的常量元素,其地球丰度(1.6×105 mg/kg)仅次于铁和氧,Mg的克拉克值在2.4×104 mg/kg(陆壳)~4.3×104 mg/kg(洋壳)之间[1]。
自然界Mg主要以硅酸盐形式存在,主要矿物有橄榄石、辉石、角闪石,云母等,也是白云岩的主要组成元素,并广泛参与生命活动。
Mg有三种稳定同位素:24 Mg、25 Mg、26 Mg,相对丰度分别为78.99%、10.00%、11.01%[2,3],三者的质量差达4%~8%,是相对质量差仅次于Li的第二大非传统稳定同位素,低温地球化学过程会产生明显的同位素分馏[4,5]。
目前报道的地球样品Mg同位素组成的变化范围约6.5‰(图1),天然样品的Mg同位素组成与其所经历的地球化学过程密切相关,受不同分馏机理的控制。
Mg同位素作为新的化学示踪剂,已被用来探索宇宙事件[6~8],示踪古海洋环境[9,10],研究风化作用[11~13]、石笋的形成[14~16]、岩浆作用[17,18]、热扩散[4]以及生物活动[19~21]等地球化学过程。
近年来,Mg同位素在地表过程研究中的应用受到高度关注[10,22],但与国外相比国内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图1 地球样品镁同位素分布概况据文献[4~22,24,27,37,38]Fig.1 Magnesium isotopic distribution of main reservoirs(modified from ref.[4~22,24,27,37,38]) Mg是一种极易迁移的水溶性元素,具有活跃的地表地球化学特征,几乎参与了所有的地表物理、化学、生物作用,从而能指示一些物理化学过程,如:蒸发、冷凝、风化作用、流体与岩石的交换反应、地表物质循环以及生物的新陈代谢等。
同时由于海水中的Mg主要来源于经河流输入的大陆风化产物,而风化过程通过消耗大气CO2在调节全球气候变化,在全球碳循环中扮演重要角色。
因而海洋中Mg的变化对全球气候变化有着重要的指示意义[23]。
本文主要就近几十年来Mg同位素在地表及海洋地球化学领域(包括洞穴堆积物的形成、流域侵蚀、海洋及陆地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大陆风化)的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趋势进行系统的总结与探讨。
1 Mg同位素分析方法的研究Mg同位素组成用样品与国际标样的Mg同位素比值之间的千分偏差表示:δ25 Mg(‰)={(25 Mg/24 Mg)sample/(25 Mg/24 Mg)标准-1}×1000,δ26 Mg(‰)={(26 Mg/24 Mg)sample/(26 Mg/24 Mg)标准-1}×1000。
其标准长期采用美国国家标准局(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NIST)研制的SRM980,但Galy等[14]发现由于金属颗粒大小的差异导致的这一标准的同位素组成不均一。
所以近几年SRM980逐渐被Galy配制的DSM3(Dead SeaMagnesium Ltd提供的Mg金属溶解在0.3NHNO3)标准取代。
笔者对两种不同渠道获取的SRM980的测量发现其δ26 Mg差异达2‰。
样品Mg同位素组成的精确测量是我们开展Mg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的前提和基础。
早期运用TIMS测量Mg同位素组成,所产生的较大分析误差(~1‰)几乎完全覆盖了天然样品的变化范围(多在0.2‰以内[24]),因此该方法无法检测天然样品的Mg同位素组成变化。
因此早期的Mg同位素研究主要局限于Mg同位素的非质量分馏等领域[8]。
MC-ICP-MS技术的发展和完善,大大提高了Mg同位素的分析精度(δ25 Mg和δ26 Mg分别达0.06‰、0.12‰甚至更好);C-C、C-N等分子对Mg同位素分析的影响也随着技术的进步而得到控制;而且灵敏度也有显著的提高(样品量可以少到0.5×10-6g)[25]。
新的分析方法使Mg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得以快速发展。
用MC-ICP-MS测量Mg同位素时,许多离子会产生干扰。
为评估Na+、Al 3+、Ca2+等对Mg同位素比值测量的影响,配制[离子]/[Mg]比值从0~1.2的系列溶液并测量Mg同位素比值。
结果表明,[离子]/[Mg]>0.05时,δ26 Mg将产生0.2‰~1‰的正偏移,且δ26 Mg和δ25 Mg之间单一的线性变化关系指示这种偏移是质量分馏的结果[25]。
由于Ca与Mg的化学性质相似,因此样品中的Ca对Mg同位素测定的干扰更明显。
何学贤等[26]的研究结果表明,[Na]/[Mg]>1时,δ25 Mg和δ26 Mg的值明显偏负,且随Na浓度的增大而偏差越大。
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基体效应引起的,而不是同质异位素[23 Na1 H]的影响结果。
当0.05<[Ca]/[Mg]<1时,基体效应导致δ25 Mg、δ26 Mg偏正,当[Ca]/[Mg]≥1时,Ca形成的[48 Ca]++产生的干扰明显。
而Al、Fe和Cr离子达到一定的浓度也会产生基体效应使δ26 Mg测定值失真。
当[Ti]/[26 Mg]>0.01时,δ26 Mg值就会发生明显的变化,[Ti]/[26 Mg]<0.2时,δ26 Mg变大,而[Ti]/[26 Mg]>0.2时,δ26 Mg变小[8]。
Chang等[27]认为Si会影响Mg同位素的测定,而这种现象在Immenhauser[28]的实验中没被观察到;同时用HClO4处理过的样品与未用其处理过的Mg同位素存在偏差,一种合理的解释是有HClO4残留。
因此在样品的前处理过程中,尽量少用HClO4;所用的树脂需通过HF酸的淋洗,除掉里面的Si或在样品处理的最后加HF酸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