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芬芳茉莉
第一课芬芳茉莉教案(六年级上册音乐)[大全5篇]
![第一课芬芳茉莉教案(六年级上册音乐)[大全5篇]](https://img.taocdn.com/s3/m/ae8c7bfc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9b.png)
第一课芬芳茉莉教案(六年级上册音乐)[大全5篇]第一篇:第一课芬芳茉莉教案(六年级上册音乐)第一课芬芳茉莉教学目标:1、接触多首以“茉莉花”为题的音乐作品,能够从中认识到以“茉莉花”为代表的中国民歌是世界音乐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进一步收集并了解影响民歌变异的多种因素。
2、能够用柔美的声音、细腻的情感来演唱根据《茉莉花》改编的合唱,并能够背唱一段歌词。
3、欣赏《图兰朵特》中的《东边升起月亮》、三首我国不同地区的《茉莉花》及合唱,能够听辨并能用语言文字表述出他们在情感、风格上的差异。
4、能用不同表演形式表现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茉莉花》,每个学生都在其中承担任务。
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用欣赏茉莉花清新、小巧的心情演唱歌曲。
2、聆听不同地区的《茉莉花》,享受不同风格带来不同的感受。
教具准备:光碟、多媒体设备、风琴。
课时安排:四课时第1、2课时教学内容:欣赏歌曲《茉莉花》、欣赏《东边升起月亮》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和演唱歌曲《茉莉花》对我国的民族音乐的表现能力和音乐特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2.通过为旋律画小节线和为歌词配旋律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及兴趣.3、从外国人唱《茉莉花》引发学生自豪感,从而更加认真得去感受歌曲的优美。
教学重点:通过欣赏和演唱歌曲《茉莉花》对我国的民族音乐的表现能力和音乐特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教学课时:本部分拟用二课时。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二、导入新课1、教师导语:我今天就给大家带来一个美丽的传说。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沙漠中的楼兰国有一位美丽动人的公主,名叫图兰多,但也很残酷。
据说她给来自各国的求婚者提了个条件,能回答出她提的三个问题,就可以娶她,并赢得皇位,但如果答不出,就得被砍头。
因此很多人包括国外的王子死在了她的刀下。
有个鞑靼国王子也被图兰多的美貌打动,决心不顾一切要娶到图兰多,对图兰多提出的三个问题,对答如流,终于获胜,可图兰多仍不甘心。
这时,王子倒慷慨地来帮她,请她在天亮之前能猜中他的名字,他就情愿象没有猜中图兰多的谜语那样,被处死刑。
第一课芬芳茉莉教学设计及反思

第一课芬芳茉莉一、教材简析江苏民歌《茉莉花》为五声徵调式,单乐段,起、承、转、合性结构,具有小调体裁的典型特征。
第一乐句由两个短分句组成,第二乐句承接上句并引出新的乐思;第三、四乐句为“转”与“合”的紧密衔接,一气呵成。
整首歌曲一字多音居多,旋律以级进为主,间以小跳,使音乐显得清丽流畅,委婉妩媚,充满了江南水乡的典型风韵,被誉为江南民歌“第一歌”。
河北民歌《茉莉花》是一首与江苏民歌同名但此曲皆有变化而传唱与异地的民间小调,属于汉族民歌中的“变体流传”,歌曲为带变宫音的六声徵调式,音域宽阔,明快嘹亮,具有中国北方小调的风格特点。
东北民歌《茉莉花》的唱词与江苏民歌基本相同,属“同词异曲”。
它十分巧妙第借用了江南小调的音调框架,融入了东北地区质朴的特点,在调式、旋律进行以及衬词处理上做了很大改变,是歌曲更具本地特色。
如在调式上,由原来的徵调式变为现在的商调式,旋律的进行中的大跳明显增多,在结尾高音处注入了富有东北“二人转”的特点衬词,别具风味,突出了东北人豪放、快言快语的风格特点。
歌曲《东边升起月亮》选自歌剧《图兰朵》。
是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在他的歌剧《图兰朵》中把中国民歌《茉莉花》作为音乐主题,贯穿全剧,并在剧中的女声合唱中用了它的全部曲调。
在第一幕中,当月亮升起,一队小和尚从远处的山坡走近,又渐渐走远,《茉莉花》主题音乐第一次出现--《东边升起月亮》,由女声合唱的形式从那边飘来。
童声合唱《茉莉花》,由杨鸿年教授改编。
以江苏民歌《茉莉花》为主旋律声部、河北民歌《茉莉花》为对比声部,运用对比式织体,采用复调的写作手法,把这两个主题巧妙第柔和在一起,富有情趣。
同时充分发挥童声的音色特点,很好地描绘了歌曲的意境,表现了歌曲内容。
本课中的二部合唱是选取合唱中的一部分来演唱的。
这段二部合唱的特点听起来各自的旋律线条突出,第二声部的旋律也很流畅自然,与第一声部结合后,其风格统一,音响效果和谐丰满,具有中国的五声性调式风格特点。
人音版六年级上册第一课芬芳茉莉教案

人音版六年级上册第一课芬芳茉莉教案一. 教材分析《芬芳茉莉》是一首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歌曲,选自人音版六年级上册第一课。
歌曲以茉莉花为主题,描绘了茉莉花的美丽和芬芳,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歌曲旋律优美,节奏轻快,易于学生学习和演唱。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民族音乐的特点,培养对音乐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音乐有一定的理解和感受能力。
他们善于模仿和创新,喜欢参与音乐活动。
但同时,部分学生可能对民族音乐风格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民族音乐的特点,感受茉莉花的美丽和芬芳。
2.学会演唱《芬芳茉莉》,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3.通过音乐教学,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民族音乐风格的把握。
2.歌曲中的高音部分和节奏处理。
五. 教学方法1.欣赏法:通过聆听、对比等方式,让学生感受民族音乐的特点。
2.示范法:教师示范演唱,引导学生模仿和创新。
3.练习法:分组练习,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4.互动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他们的音乐表现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歌曲音频、视频、图片等。
2.乐器:钢琴、吉他等。
3.教学用具:乐谱、歌词卡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音频,引导学生欣赏茉莉花的美丽和芬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5分钟)教师演唱《芬芳茉莉》,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风格和情感。
3.操练(10分钟)分组练习歌曲,重点指导学生掌握高音部分和节奏处理。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演唱,教师点评并指导改进。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欣赏其他民族音乐,比较《芬芳茉莉》的特点。
6.小结(3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民族音乐的特点和演唱技巧。
7.家庭作业(2分钟)布置课后练习,要求学生回家后自主演唱《芬芳茉莉》。
8.板书(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歌曲名称、民族音乐特点等。
聆听 茉莉花(江苏民歌)-教学设计

第1课芬芳茉莉课型:欣赏课教学内容:1、中国民歌《茉莉花》2、江苏民歌《茉莉花》3、东北民歌《茉莉花》和河北民歌《茉莉花》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茉莉花》,感受江苏民歌的风格特征,体会歌曲的柔美、委婉和细腻。
2、通过欣赏三个不同地域的《茉莉花》,使学生认识到由于地域、文化、语言、风俗等不同,音乐的旋律和表现风格也不同。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的《茉莉花》已走上了世界的音乐舞台,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民族音乐的情感以及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1、体会江苏民歌《茉莉花》的柔美、委婉和细腻。
2、体会不同地域的《茉莉花》存在的共性与个性。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等教学过程:(老师事先在教室内喷上茉莉花味空气清新剂。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新课导入:1、同学们,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首经过改编的乐曲。
听一听,看谁能说出它的曲名?老师竖笛演奏改编的《茉莉花》师:好听吗?有谁知道这首曲子的名字?生答:《茉莉花》师:你真厉害!2、你们见过茉莉花吗?想不想看?下面我们来欣赏一组茉莉花的图片。
出示课件:茉莉花大幅照片并配乐。
师:茉莉花美吗?香吗?生:从外形、香味等方面来讨论。
师:你们真棒,其实我们教室现在就弥漫着茉莉花的淡淡幽香,来,大家做一个深呼吸,闻到了吗?3、茉莉花洁白、芬芳,深受人们的喜爱。
人们为了表达对茉莉花的喜爱之情,传唱着许多赞美茉莉花的小曲,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些关于茉莉花的曲子。
出示课题:芬芳茉莉三、新课学习:1、赏析。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首中国民歌是怎样赞美茉莉花的?(学生回答问题。
)课件:芬芳美丽满枝桠,又香又白人人夸。
师:这两句歌词言简意赅,概括出了茉莉花的香、白、多。
2、轻唱。
大家想不想和老师一起来唱一唱?课件:《茉莉花》曲谱。
(师钢琴伴奏,生唱歌词。
)3、比较异同。
(1)、看样子,大家对这首《茉莉花》是很熟悉的。
其实,这首《茉莉花》是根据另外一首也叫《茉莉花》的民歌改编的。
六年级音乐上册第1课《芬芳茉莉》教案

第1课芬芳茉莉第一课时学唱《茉莉花》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通过演唱活动感受《茉莉花》中所包含的文化、方言的特点。
2、能力目标:学会歌曲《茉莉花》,能用最优美的声音来表现歌曲。
3、情感目标:了解《茉莉花》这首歌曲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并激发学生把中国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茉莉花》。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能用舒展、优美,流畅的声音来演唱歌曲《茉莉花》。
教具:多媒体、电钢琴、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大屏幕播放《世博会宣传片》,并且提问学生刚才听到的是什么歌曲?生:纷纷回答是《茉莉花》。
二、背景介绍师:大家知道这个片子是为什么盛会创作的吗?生:为上海申办世界博览会而创作的。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但是为什么在这样大的世界性的宣传片中选择《茉莉花》作为主题音乐呢?生:学生不是很清楚……………师:那老师就给大家来讲讲,因为这是在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中国民歌,《茉莉花》早在清乾隆时期就在中华大地广为流传,后来意大利歌剧作曲家普契尼在他的歌剧《图兰朵》中的《东方升起月亮》中也引用了茉莉花的旋律作为素材来表现咱们神秘的东方古国(这个地方可以放资料图片)中国音乐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
三、学唱歌曲1、初次听赏:出示歌谱:师:这是歌曲《茉莉花》的歌谱,请大家跟随歌谱完整的听赏歌曲,听完后请告诉我这首歌曲的情绪。
播放《茉莉花》生:抒情、优美。
师:大家知道音乐中常用的音符有几个?生:七个。
1234567师:这首歌曲中少了哪几个音?生:4、7师:简介五声调式。
今天咱们要学习的这首江苏民歌《茉莉花》就是由一首人们喜听爱唱的民间小调改编而来。
2、范唱:师:我们刚才听了宋祖英演唱的《茉莉花》,告诉你们一个秘密,这首歌老师也会唱,你们想不想听老师演唱?(教师范唱)3、再次听赏:(要求随音乐轻声哼唱)。
4、学生跟琴模唱旋律5、老师再次演唱,要求学生随音乐演唱。
(强调声音。
)6、引导学生解决重难点师:这首歌曲中还有哪一句不会唱?(要求学生举手)老师重点教唱。
人音版音乐六年级上册第1课芬芳茉莉茉莉花(河北民歌)课件

04. 拓展延伸
谢谢观看
茉莉花
人音版六年级上册音乐课件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六年级的 学生,他们的生活范围和认知识 领域较前一段更进一步扩大,体 验感受与探索创造能力增强。好 的音乐素材更能吸引他们浓厚双重体验,教学上会起到事半 功倍的效果。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茉莉花》歌曲 ,使学生了解江苏民歌的风格 特点。 (2)了解民歌与人民生活的关 系,感受民歌的民族风格与地方 色彩,培养学生对民族民间音 乐的热爱,对中华文化的热爱 。
重点难点
了解江苏民歌的风格特 点,培养学生对民族民 间音乐的热爱。
01. 背景介绍 02. 新 课导 入 03. 歌曲分析 04. 拓展延伸
01. 背景介绍
猜一猜
为什么总有一头牛跟在一朵花后跑?(打一花名) 谜底:牵牛花
这里没花开放,请问叫什么花? (打一花名) 谜底:梅花
02. 新课导入
河北民歌
03. 歌曲分析
茉莉花,属木犀科,常绿小灌木或藤本状灌木,高可达1米。小枝 有棱角,有时有毛。单叶对生,宽卵形或椭圆形,叶脉明显,叶面 微皱,叶柄短而向上曲折,有短柔毛。初夏由叶腋抽出新梢,顶生 聚伞花序,通常三朵花,有时多,花白色,有芳香,花期甚长,由初 夏至晚秋开花不绝。 原产印度及阿拉伯之间,现我国广东、福建、四川及江南一带都有 栽培。性喜温暖,不耐霜冻。为常见庭园及盆栽观赏芳香花卉。 茉莉花清香四溢,能够提取茉莉油,是制造香精的原料,茉莉油的 身价很高,相当于黄金的价格。茉莉花还可薰制茶叶,或蒸取汁液, 可代替蔷薇露。 茉莉花象征优美。西欧的花语是和蔼可亲。菲律宾人把它作忠于祖 国、忠于爱情的象征,并推举为国花。来了贵宾,常将编成花环挂 在客人项间,以示欢迎和尊敬。
第1课芬芳茉莉茉莉花江苏民歌何仿记谱改词(教案)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江苏民歌《茉莉花》的基本概念。这是一首流传广泛的民间歌曲,它以其独特的旋律和歌词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赞美。这首歌曲不仅是音乐艺术的体现,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通过聆听《茉莉花》来感受它的旋律特点和文化内涵。这个案例将展示如何通过音乐传递情感,以及它如何反映了江苏地区的风俗民情。
(2)音乐知识:音符、节奏、音高等基本音乐知识的掌握。重点在于让学生通过学习歌曲,理解和运用这些音乐符号,提高音乐素养。
举例:讲解音符的时值、节奏的强弱,以及音高的识别,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
(3)歌词理解:理解《茉莉花》歌词所表达的意境,感受歌曲的情感。重点在于让学生体会歌词中的美好寓意,增强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第1课芬芳茉莉茉莉花江苏民歌何仿记谱改词(教案)
一、教学内容
《音乐》四年级下册第1课“芬芳茉莉”,围绕茉莉花这一主题,选取江苏民歌《茉莉花》。本节课将重点学习何仿记谱改词的版本,通过对歌曲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内容:
1.学会歌曲《茉莉花》,理解歌曲的旋律特点,感受江苏民歌的风格。
2.认识并掌握歌曲中的音符、节奏、音高等基本音乐知识。
2.提升音乐表现能力:通过歌曲学唱、合唱、演奏等形式,培养学生准确表达音乐情感和形象的能力,增强音乐表现力。
3.培养音乐创新能力:学习何仿记谱改词的过程,激发学生对音乐创作和改编的兴趣,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
4.加强文化理解与尊重:了解《茉莉花》背后的地域文化,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包容,提升文化素养。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音乐创作中的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第1课 芬芳茉莉

课题:第1课芬芳茉莉
年级六学科音乐教师朱述君总序号 1 单元课第第1课聆听《茉莉花》第几课时 1
教学目标
1、了解民歌与人民生活的关系,感受民歌的民族风格与地方色彩。
能随音乐有感情的轻声歌唱江苏民歌《茉莉花》的音乐主题。
2、通过聆听不同体裁、结构、风格、演唱形式的《茉莉花》,体验音乐作品中歌曲的情感,感受不同风格音乐的气质、生活的纯真与美好在音乐中的表现。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的《茉莉花》已走上了世界的音乐舞台,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
对音乐情感的把握和对以茉莉花为主题的不同音乐感受,以及对这些音乐所具有的共性和不同个性的把握和区别。
突破的方法是:通过体验--引导--讨论--再引导得出结论的方法,在对比中找个性,在感受中寻求其共性的东西。
教学重点
对音乐情感的把握和对以茉莉花为主题的不同音乐感受,以及对这些音乐所具有的共性和不同个性的把握和区别。
突破的方法是:通过体验--引导--讨论--再引导得出结论的方法,在对比中找个性,在感受中寻求其共性的东西。
教学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芬芳茉莉
教学目标:
1、聆听三首不同地区的民歌《茉莉花》,能用一两句话说出它们在风格上的不同。
2、能学唱三首不同地区的民歌《茉莉花》中的一两句,并选择其中一首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来表演。
3、欣赏并哼唱歌剧《图兰朵》中的《东边升起月亮》,能说出它与哪首《茉莉花》的旋律相似。
4、能用柔美的声音、细腻的情感来演唱二声部合唱《茉莉花》,能背唱一段歌词,尝试用江苏方言演唱,体会歌曲的地方风格。
5、通过聆听和演唱多首以“茉莉花”为题的音乐作品,乐于搜集与“茉莉花”相关的资料,与同伴分享。
重、难点:
1、能学唱三首不同地区的民歌《茉莉花》中的一两句,并选择其中一首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来表演。
2、能用柔美的声音、细腻的情感来演唱二声部合唱《茉莉花》,能背唱一段歌词,尝试用江苏方言演唱,体会歌曲的地方风格。
教学具准备:
三首不同地区民歌《茉莉花》的录音;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风琴;。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聆听江苏民歌《茉莉花》
1、视频导入:(提示:我们的声音是什么声音, 短片中代表着中国的声音是哪一首中国民歌?)
播放中央电视台录制的短片《让世界倾听我们的声音——茉莉花篇》。
2、完整聆听歌曲。
初次聆听时,初步感受歌曲的情绪和歌词所表达的内容。
再次聆听,启发学生结合自己对江苏风土人情的了解,引导其从速度、旋律、节奏等音乐要素以及歌词、语
言去感受歌曲的特点。
3、用听唱法跟唱歌曲的第一段歌词,在歌唱中体会歌词细腻含蓄、歌曲婉转流畅的特点。
4、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出江苏民歌《茉莉花》的风格特点。
二、聆听东北民歌《茉莉花》
1、完整聆听歌曲。
在复听江苏民歌《茉莉花》后,播放东北民歌《茉莉花》,让学生猜
猜这首歌曲大致是哪个地域的,并谈谈感受。
2、再次聆听,抓住歌曲中衬词“嗯啊”、“哎嗨呀”、“嗯哎呀”以及旋律中的几处下滑音,引导学生了解歌曲具有粗犷豪爽的东北特点。
(带着问题聆听歌曲中哪些地方最具有东北特点?选一段东北二人转的音乐或视频、江苏民歌《茉莉花》一起进行听辨,说说哪首歌曲的风格与东北民歌《茉莉花》相似,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歌曲的风格特点)
3、用模唱法哼唱歌曲第一段歌词。
重点唱唱最后一句衬词部分;歌曲中带下滑音的地方,采用对比的方式演唱,感受带下滑音和不带下滑音的不同效果,进一步体验东北民歌风趣、爽朗的音乐风格。
4、再次比较聆听江苏、东北两首《茉莉花》,说出两者在旋律、节奏、速度等音乐要素上的异同,分组讨论后回答。
三、聆听河北民歌《茉莉花》
1、初听,比较与感受。
与江苏民歌《茉莉花》相比,河北民歌《茉莉花》在歌词、旋律上又有什么不同?(引导: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音乐也一样,只有融合了当地的文化环境,才可以在那里扎根。
《茉莉花》流传到河北,汲取了地方的戏剧素材,与江苏《茉莉花》相比,它又有所不同。
引导学生找出两者之间的异同,如:第一段歌词基本一样,但河北民歌第二、三段叙述的是张生与崔莺莺的故事;河北民歌《茉莉花》,多了一些衬词、装饰音,旋律跳进较多等。
2、再听,模唱与体验。
请学生跟着录音模唱第一段,由于歌曲旋律高亢,语言趋于普通话,因此在演唱时提示学生要用自然、明亮的声音来演唱。
可重点模唱最后一句拖腔“人儿骂”,此处起伏较大,多在高音上,唱时既要把北方人爽朗的性格表现出来,但也不能扯着嗓子大喊。
3、讨论,归纳与提升。
通过聆听与比较、感受与体验,学生对河北民歌《茉莉花》有了进一步的感知,请学生分组讨论并小结出河北民歌《茉莉花》的风格特点。
同时,完成本课的“活页练习”,归纳出江苏、东北、河北地区三首不同的《茉莉花》的音乐风格。
4、自选一首《茉莉花》,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来表演。
让学生情动于中,给学生展示自我的空
间。
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表演形式来表现,可以是个人唱的、跳的、奏的,也可以与同伴一起进行综合性表演。
5、对比聆听是音乐欣赏教学中最直接、有效的学习方式。
引导学生,将已聆听的三首不同地区的《茉莉花》,从速度、节奏、旋律、歌词和方言等方面,进行对比与归纳,采用表格形式让学生填写:
第二课时
一、聆听歌曲《东边升起月亮》
1、播放歌剧《图兰朵》片段《东边升起月亮》,请学生听出熟悉的旋律,听出歌曲与江苏民歌《茉莉花》相似。
选取1998年张艺谋导演与著名指挥家祖宾梅塔联袂执导的太庙版歌剧《图兰朵》片段,让学生能视听结合,增加对歌剧的认识。
2、哼唱江苏民歌《茉莉花》和《东边升起月亮》的旋律,请学生谈谈两者之间的相同与变化。
(选用约翰巴罗在《中国旅行》一书中记录的版本,歌剧中选用的《茉莉花》曲调就是这个版本。
)
3、简单介绍歌剧《图兰朵》大致的剧情,知道作曲家普契尼在创作时为了增加歌剧的中国元素,把英国地理学家约翰巴罗在《中国旅行》中所记录的《茉莉花》作为音乐主题。
让学生了解茉莉花是美的,中国的民歌也是非常美的。
4、再次观看歌剧片段,进一步了解以《茉莉花》为代表的中国民歌是世界音乐之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激发学生喜爱中国民歌,从而热爱民族音乐文化的情感。
二、演唱歌曲《茉莉花》
1、发声练习。
练习时,提示学生要用连贯、圆润的声音来唱,注意气息的保持,一口气唱到底。
吸气时犹如用鼻子闻到茉莉花淡淡的清香。
此环节既可为本课的歌曲演唱作发声的练习,也能作为歌曲学习的导入。
练习后设问:刚才练习的旋律与哪首歌曲相似?
2、分享课前搜集与《茉莉花》相关的乐谱、图片、音响、音像等资料,增加对本课学习的兴趣和相关学习内容的了解。
3、两个声部合唱的方法:
(1)两个声部合唱前,可先做江苏民歌《茉莉花》高声部的轮唱,逐步过渡到二部合唱。
(2)歌曲是经改编后的二声部合唱曲,学生对高声部的旋律非常熟悉,因此,学习的重点放在低声部的学唱上。
在教唱过程中,让学生多听多模唱。
教师多范唱、用琴带唱等方式,帮助学生熟悉旋律、唱准旋律。
(3)采取学生演唱一个声部,教师弹奏另一个声部,以巩固声部的稳定。
待声部相对稳定后再进行二声部的合唱。
(4)合唱时用乐器来辅助。
避免声部之间的:“串门”。
4、高声部的旋律起伏较大,音域较宽,处于变声期的六年级学生演唱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在教唱时可根据学生的嗓音条件,适当调整歌曲规定的调高。
同时,提示学生在高音区不要大声喊唱,注意歌唱气息的正确应用,能用自然柔美的声音演唱。
5、学唱歌词及歌曲处理。
(1)歌词含蓄、细腻,刻画了少女被芬芳美丽的茉莉花所吸引,“想摘又怕,欲弃不舍”的爱花惜花之情。
在学唱歌词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用歌声表现出少女的这种心理活动。
(2)在演唱时注意气息要连贯,运用强弱、连断的对比,唱出江南水乡的韵味。
如:“好一朵茉莉花”要唱得流畅,“香也香不过”、“采一朵”用弹跳短促的声音唱。
第三句描写的是心理活动,要弱处理,把内心细微的变化表现出来。
低声部整体来讲可比高声部唱得连贯些,以形成声部的对比。
最后一句“不发芽”可用渐慢、渐弱来处理,“芽”字的拖腔,为保持气息,注意在句头吸足气后,控制住气息慢慢吐出,把一字多音的拖腔唱出“余香未尽”的感觉。
6、聆听方言演唱的童声版《茉莉花》,让学生用方言模仿演唱歌中的片段,以更好地体验歌曲的地域风格。
抓住歌词中的“满园”、“花开”、“香不过”等字,来体会吴侬软语的特点。
7、设置课后活动。
请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言演唱《茉莉花》,并思考如何将《茉莉花》加以变化,使它具有本土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