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修学旅游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日本研学旅行的发展历程与启示

2020年5月第13卷第3期d o i:10.15962/j.c n k i.t o u r i s m f o r u m.202003025h t t p://g l l y l t.c b p t.c n k i.n e tʌ理论探索ɔ日本研学旅行的发展历程与启示*赵政原(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江苏南京211189)[摘要]研学旅行被视作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和旅游业转型发展的新形式,近年来在中国受到了广泛关注㊂作为东方世界最早开展研学旅行的国家,日本一百多年来研学旅行的发展在其国民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㊂本文结合日本的文献㊁数据等资料,回顾日本研学旅行发展历程㊂出于国家政治经济等因素的需求,其旅行方式和目的地也经历了明显的变迁,二战前以国家主义为中心的研学旅行在战后转变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对国内外文化的兴趣的教育活动㊂尤其是近年来,日本民众的海外研学旅行迅速增长,在促进日本中小学生感知世界差异㊁展开跨文化交流乃至外语教育中贡献颇多㊂最后,文章结合中国近年来研学旅行过程中的不足和教训,针对中国如何通过研学旅行提升中小学生的文化自信提出相应的建议㊂[关键词]研学旅行;国民教育;跨文化交流;日本[中图分类号]F5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784(2020)03-0070-080引言旅游的人学内蕴原由可基于人性需求[1],旅游是人们生活中最广泛㊁最直接同现实世界发生联系的行为,是人们求得新知识最生动㊁最有效的课堂㊂研学旅行源自西欧悠久的游学传统㊂而近代以来,则以16-18世纪英国的 大游学 (T h e G r a n d T o u r)最为著名,即贵族子弟以接受教育为目的的欧洲大陆旅行[2]㊂早期的 大游学 带有明显的求知目的,不同于职责性㊁休闲性的旅游,也有别于大众旅游而属于精英旅游[3]㊂18世纪后期工业革命诞生了一批新兴的中产阶级,研学旅行在西欧进一步普及化㊂而伴随着欧洲人的世界殖民,研学旅行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逐渐被广泛接受㊂如将 荒野精神 视作其国家精神的美国,发展出了营地教育(C a m p i n g E d u c a t i o n),旨在培养学生在大自然中的探索和冒险精神㊂无论是 大游学 ,还是 营地教育 ,在欧洲观念㊁美国观念强化中的作用均是毋庸置疑的㊂而在日本,研学旅行(日本称 修学旅行 或 教育旅行 )是教育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由于其高度的普及化,甚至被一些西方学者视作日本文化的一部分①㊂一个多世纪以来,研学旅行已经成为日本所有中小学不可*[基金项目]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7G L C004);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K F2020-09);中央科研基本业务费㊂[收稿日期]2019-11-17;[修订日期]2019-12-16[作者简介]赵政原(1987-),江苏镇江人,博士,东南大学人文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㊁文化与旅游管理研究㊂或缺的教学项目,学生通过学校统一组织的研学旅行,在不同于日常的环境中增长见闻,在接近自然的同时体验集体生活,充分锻炼体格和意志㊂1日本早期的研学旅行1.1研学旅行在国民国家建构中的作用作为东亚儒家文化圈的一员,传统日本社会与中国一样,大多数百姓均为基于家族或村庄共同体而生存的自耕农,终其一生很有可能从未踏出自己土生土长的村庄㊂因而,修学旅行在日本近代化转型㊁推动国民教育发展的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即通过学校有组织的旅游行为,将原有的村庄共同体所承担的教育职能逐步转移给近代学校,并通过对重要的国家标志性景观的审美,开始构建封建时期未完全形成的民族国家观念㊂日本近代以来最初的有组织的研学旅行为1886年东京师范学校组织全校规模的 长途远足 ,在之后的报告书中强调了长途远足在学业和精神两方面的作用㊂1887年在‘东京茗溪会杂志“中第一次出现了 修学旅行 的字眼,日本文部省开始推广研学旅行,‘文部省第十五年报“指出: 男学生的修学旅行包括地理探索㊁动植物采集㊁实地写生㊁军事演习等 ㊂特别引人注意的是东京师范学校确定了一年中研学旅行的时间段㊂1892年,随着对普通师范学校的学科和学制的调整,也同时明确了 修学旅行 的定义,即 利用暑假和年度结束等时期进行,在教员的带领下通过山川郊野跋涉以进行身体和精神方面的锻炼,并增长见闻 ,同时规定了研学旅行所需经费由校方拨付②㊂尽管一系列的制度安排逐渐完善,但由于二战前半个多世纪的日本始终处在一种国家主义㊁军国主义社会思潮的笼罩之下,这一时期的研学旅行也大多围绕国家神道和军事训练展开㊂作为日本国家象征的伊势神宫成了最为热门的研学旅行目的地㊂表1战前日本教学大纲中提及的研学旅行安排日期大约时长7月16日至9月10日30天以上12月20日至30日视需要而定3月15日至30日视需要而定每月一次,周六一天1.2 东方主义 笼罩下的战前海外研学旅行西方创造着想象中的 东方 ,东方自身也在对这些 真实 符号不断内化和自我铭记[4]㊂与中国一样,西方的坚船利炮迫使日本打开了闭关锁国的大门,最终促使日本走上近代化之路并迅速崛起成为东方世界的第一强国㊂19世纪末以西方近代科学理性文明武装的日本开始了对朝鲜半岛㊁中国和东南亚的殖民和侵略,在这个意义上,日本已经将自己视作亚洲的 西方 ㊂日本在经济㊁政治和军事上的强势地位使它开始建立以本国为中心以表述其他亚洲国家的霸权话语体系㊂在这套话语体系中,日本俨然成了欧美西方现代文明在亚洲的代言人,而包括中国㊁朝鲜㊁东南亚等亚洲国家均被描述成原始㊁愚昧的 东方 ㊂1896年,日本出现了第一次海外修学旅行,目的地为中国东北和上海等地㊂伴随着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的胜利,在军国主义的氛围下,日本普通民众也愈发关心国家的 大陆政策 ,越来越多的学校组织学生前往周边地区研学旅行,尤其以朝鲜半岛㊁中国台湾㊁中国东北为甚㊂直到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赵政原:日本研学旅行的发展历程与启示的爆发,处于战时状态下的日本才中止了普通中小学生的研学旅行㊂正是在自上而下脱亚入欧 急剧西化的氛围中,日本国内的文艺界却出现了一种怀旧的氛围,即所谓的 中国趣味 ㊂日本作家谷崎润一郎于1918年和1926年两次踏上中国大陆,其写下的‘苏州纪行“‘秦淮之夜“‘西湖之月“等作品风靡一时[5]㊂同样,芥川龙之介以‘大阪每日新闻“特派记者的身份前往中国环游一百二十天之后,‘中国游记“通过对所到之处肮脏㊁落后面貌的嘲讽和夸大描写,表现出作者在美好的古老中国的幻象和破落不堪的近代中国现状之间巨大的心理落差[6]㊂可以说,大正时代的青年作家找寻异国情调是日本近代文学中 东方主义 生成的根源[7]㊂随着亚洲大陆正逐步被包括日本在内的列强殖民或半殖民化,日本特色的 东方主义 视角也被逐渐固定下来㊂2研学旅行在战后的恢复和发展2.1二战后研学旅行的恢复随着日本的战败,二战期间中断的研学旅行迅速得到恢复㊂各都道府县逐步重新开放了对研学旅行的限制,并于1952年正式成立了 日本修学旅行协会 ㊂在其推动下,不少日本铁路公司在假期为日本中小学校开设了研学旅行专列㊂1955年,日本文部省出台了有关研学旅行的政策指导意见,主要从研学计划㊁研学指导㊁意外事故防范三个方面规定了要求;1956年正式发行了 修学旅行手册 ,对全国中小学研学旅行的事前准备㊁实施过程㊁事后指导等作了具体的建议㊂1958年以后,研学旅行被正式写入了日本初高中的教学指导大纲中㊂而针对部分家庭困难的学生,规定由日本修学旅行协会酌情负担有关费用㊂同时,在日本修学旅行协会的推动下,日本国有铁路以及之后的新干线,为修学旅游的学生提供了低至20%的票价㊂伴随着战后的和平主义国家转型,研学旅行的目的地与战前相比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之前广受推崇的伊势神宫不再作为最热门的研学目的地㊂而奈良和京都作为日本文化的中心,东京作为日本政治的中心成了大多数日本中学首选的对象㊂在这个意义上,旅行目的从原来的 皇国圣地 转变为 日本文化中心地 [8],参见表2㊂表21953年日本中学生主要研学旅行目的地旅行目的地人数/万人初中/万人高中/万人京都65.936.229.6东京57.234.023.1奈良51.430.420.9镰仓31.224.36.9日光31.119.711.4大阪27.816.411.4伊势19.35.813.5箱根16.510.65.9别府16.212.33.8福冈8.17.30.8 2.2旅行目的地的变迁:从内地到边疆1970年代后,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研学旅行愈发普及化和常态化㊂同时伴随着日本大规模国土开发,以及原本较为偏远的东北㊁北海道等地的交通便利性大幅度提升,出行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显著降低㊂加之1972年以后,美国将冲绳群岛的管理权正式移交日本,这些传统意义上的 边疆 也开始成为日本国民教育体系中重要的旅游目的地㊂在此背景下,北海道和冲绳被越来越多旅游论坛2020年第13卷第3期的中学视作研学旅行的首选目的地㊂从表3可以看出,前往北海道和冲绳展开研学旅行的学校显著增多,其中冲绳甚至成了高中研学旅行的首选目的地㊂尤其是如果对初中和高中简单对比,就可以看出初中阶段的研学旅行仍然以数日以内的短途旅行为主,高中阶段的研学旅行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有了明显的增扩[9]㊂表32018年日本中学生主要研学旅行目的地旅行目的地总学校数初中数比例/%高中数比例/%京都66845023.121810.1奈良52738119.61466.7东京45120610.624511.3冲绳405904.631514.5千叶3601759.01858.5大阪3951799.221610.0北海道150271.41235.7长崎134532.7813.7福冈109371.9723.3兵库134412.1934.3广岛146603.1864.0神奈川123512.6723.3总学校数403218651002167100同时,相较于京都㊁奈良等传统的旅游目的地,冲绳和北海道等地残存的迥异于日本内地的文化与自然景观,既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兴趣,也有利于教师组织开展相关的调查和实践活动,让日本中小学生在旅游体验的同时,能够感受到野外调查和社会调查的乐趣㊂事实上,作为日本的北端及南端领土的北海道(蝦夷)和冲绳(琉球),也是伴随着近代日本帝国的兴起而纳入国家体系中的㊂按照日本战后人类学家和地理学家的理解,两地都明显表现出所谓的 国内殖民地 形态,这从地理空间上与其作为日本国家的 边疆 的存在密不可分[10-11]㊂通过组织学生考察地理上和文化上的边疆,有助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国土意识㊂近年来,随着新课纲的执行,日本政府要求所有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原则上必须修习 综合探索与研究 课程,使得研学旅行作为一门必修课被普及化和义务教育化㊂围绕一周左右的研学旅行,各学校均会组织内容丰富的旅行前预备学习和旅行后的成果总结汇报㊂首先,基于学生安全考虑,学校会对日程详细编排,在旅行开始前安排教师和个别家长对研学目的地细致踩点,与景点㊁住宿㊁交通㊁旅行代理商全面对接和模拟,并对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设置预案,以保证活动展开的万无一失㊂其次,出于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和集体意识,不少学校在旅行前数个月即要求学生成立专门的 修学旅行委员会 ,每周就修学旅行的活动内容和可能出现的问题细致讨论,内容涵盖调研主题㊁零花钱上限㊁随身必需品㊁着装要求㊁手册印刷㊁小礼物的准备㊁画报设计等方方面面㊂会议讨论主要由学生组织独自开展,而教师则主要负责指导和协助㊂而在研学旅行完成后,则会组织学生汇报成果,并邀请学生家长到场观摩㊂日本文部科学省和地方教育委员会也会组织各式各样的评奖活动,以表彰其中的优秀成果㊂同时,研学旅行的普及化也推动了官产学的合作㊂在地方振兴的背景下,日本地方政府将研学旅行视作振兴地方产业㊁促进人才交流㊁塑造地方形象的重要推手,对研学设施的营建㊁研学项目的招揽,积极投入资金和人力等各方面的支持㊂而一大批观光旅行业者也看到了巨大的商机,结合教育学者共同开发了大量适合高中生开展综合探索型学习赵政原:日本研学旅行的发展历程与启示的研学旅行教程,与各中小学校展开多层次的合作㊂3海外研学的普及化3.1从 帝国 虚妄的自信到战后文化自信的重建无论是近代中国还是近代日本,均在被迫进入以西方为中心的现代世界体系的同时,也不自觉进入到以西方中心主义为核心的世界观念体系,并且在西方虚幻的他者镜像中完成自我身份认同[12]㊂然而,发轫于启蒙运动的西方科学,通过引入线形时间尺度,构建了一种单线条式的进步观念,这种观念造就了 西方 东方 的二元对立,也造就了非西方社会中 进步 落后 的二元对立㊂可以说,日本二战前的海外研学旅行,正是这样一种观念背景下的产物,通过实地感受亚洲大陆的 落后 与西方社会的 进步 ,从而建立起一种帝国的虚妄的自信,并最终将日本引入了殖民和侵略的战争深渊㊂即使在二战后,这种所谓西方国家发展道路的普遍性仍然存在,导致对在世界政治中实现和平㊁正义㊁自由和人权的必要条件产生了极为狭隘的理解[13]㊂不少旅游营销文本中同样蕴含 东方主义 色彩,西方发达国家或地区以 优等 的姿态居高临下地审视着旅游目的地,并将各种假设㊁联想和虚构一股脑地堆到自己领土外不熟悉的地方,对东方世界构成了一种无形的支配㊂然而,伴随着高速经济增长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并跻身 西方俱乐部 的日本,仍然是其中略显尴尬的 异类 ㊂如何推动世界的多元文化和多元价值认同,并在其中找寻到日本的位置,成了日本文化和教育领域不可推卸的责任㊂这也成为始于1980年代的海外研学旅行最为重要的目的和宗旨之一㊂战后初期日本的研学旅行以国内为主,同时也有少量初高中将研学旅行的目的地投向海外,韩国㊁菲律宾㊁以及中日邦交正常化后的中国㊂日本航空㊁日本亚洲航空等均为研学旅行的学校提供了优惠的机票㊂同时,为了培养具有国际眼光的中小学教师,日本修学旅行协会组织了多次面向教师的海外研修,在1970年代末,累计参加人次已经突破10万人㊂1985年9月,根据G5中央银行行长峰会所达成的协议,日元开始持续走高,与美元的汇率在短短的两年内由1ʒ216攀升到1ʒ121,在对日本的外贸行业构成冲击的同时,也掀起了日本人海外旅游的热潮㊂同时对不少中小学来说,海外研学旅行也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奢侈品,根据文部省的统计数据,实施海外研学旅行的学校从1986年的134所(28940人)猛增到1988年的204所(50728人),尤其是海外研学旅行从早期的私立学校越来越多地扩散至公立学校㊂3.221世纪教育改革后海外研学的普及化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经济低迷,日本的年轻一代表现出内倾化,愿意出国交流㊁留学乃至就业的人数逐年减少㊂在此背景下,社会各界对学校教育中增加学生的国际交流意愿和意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日本文部省修订了中小学修学旅行的实施标准,大幅度放宽了海外修学旅行的要求,一批原来规制较为严格的公立学校也逐步制订了海外研学旅行的计划㊂日本国家战略研究室全球化时代人才育成推进会议将 全球化人才 界定为 语言能力㊁交流能力㊁积极性以及理解异文化能力和作为日本人的主体性 [14]㊂尽管海外修学旅行与传统的国内修学旅行相比,在安全保障㊁旅行经费㊁组织活动等方面更为繁琐,但是通过学生直接体验所取得的收获也更大,已成为日本教育界的旅游论坛2020年第13卷第3期共识㊂冷战结束后全球化加速,日本教育界也进一步将培养合格的全球化时代的日本公民作为目标,通过研学旅行帮助学生建立起与异文化交流的兴趣㊂对学校而言,相较于过去的国内研学旅行,海外研学对组织㊁沟通㊁安全㊁经费㊁时间等方面有着更高的要求㊂但不少学校在评估后仍然认为其给学生和教师能够带来更大的收获,通过有组织地前往国外,在出发的前期㊁过程中与结束后接受相应的历史和地理知识的教育,并在恰当的引导下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直接接触和交流,将能够成为日后学生关注国际社会各种现象与课题的重要契机㊂正如日本修学旅行研究协会所强调的,在国际旅行日益普及化的今天,海外研学旅行已不仅仅是起到语言学习和跨文化理解的作用,更是对国际公共道德㊁全球性环境问题与和平问题的学习,以及通过对其他国家历史地理和政治社会的观察重新审视与反思本国的文化和生活的机会㊂因此,在今天的日本,是否展开海外研学旅行也是评价初中和高中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㊂而在研学目的地的选择方面,尽管也有部分高中组织赴北美㊁欧洲㊁澳洲,但绝大多数日本中小学出于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的考虑,仍然将研学旅行目的地定在了东亚(东北亚+东南亚)区域㊂尤其在2000年以后,中国㊁韩国陆续对日本开放研学旅行免签入国,极大地简化了日本中小学校组织海外研学旅行所需的手续㊂与此相呼应,作为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日本的旅游业界也已开始行动㊂2015年日本旅行业协会(J A T A)正式向日本政府提议,在原有的以吸引外国游客访日的 观光立国 政策的基础上,推动 双向互动旅行的交流立国 ,以鼓励更多的日本人出国旅行㊁学习和交流㊂具体政策提议包括为18岁以下的日本公民发放免费护照以促进 年轻世代的国际化 ;在对外援助O D A中增加帮助受援国建立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包括培养日语导游等)的内容㊂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近几年来,受安倍执政以来与中国㊁韩国关系相对恶化的影响,越来越多的日本中小学将中国台湾和东南亚作为研学旅行的目的地㊂2017年日本赴中国台湾的团队占研学旅行总数的25.2%,赴东南亚的则占29.2%㊂而受制于政治经济环境㊁食品安全等方面的因素,赴中国㊁韩国的研学旅行团队仅分别占2.2%和1.4%,甚至低于北美㊁欧洲和澳洲㊂4日本研学旅行的实践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日本在较早的时期即将研学旅行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当中,并将其视作一项重要的公共产品向所有中小学生提供㊂研学旅行贯穿日本近代民族国家建立㊁对外侵略扩张㊁战后和平发展与经济成长㊁冷战后国际新秩序各个不同时期,为培养时代所需要的国家公民起到了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㊂在战前物资相对匮乏的时代,日本并未将研学旅行推向市场,而是将其作为提升学生综合能力㊁开展国民教育的重要环节,并由政府给予一定的方向指导和政策支持㊂而在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后,随着国民收入的大幅提高,尽管不同学校之间的研学旅行出现了一定的市场分化,但国家财政仍然对经济条件较为困难的学生予以资金层面的补助,以保证每一个学生均有参与研学旅行的机会㊂其次,由于巨大的市场需求,日本的旅游企业也积极调整战略方向,开发了丰富多彩的 修学旅行 产品,以满足不同类型学校㊁不赵政原:日本研学旅行的发展历程与启示同社会阶层的需要㊂尤其是在官产学推动研学旅行的合作中,政府主要着力于旅游基础服务建设㊁相关的信息收集和宣传推广工作,同时一线教育工作者负责具体的活动实施㊂而大量研学旅行商品的开发则主要由民间部门完成,涵盖包括旅行社㊁酒店㊁保险公司㊁目的地导游和接待等在内的完整产业链条㊂最后,专门设立的 日本修学旅行协会作为全国性的研学旅行管理机构,对各中小学组织开展的研学旅行实施细致的管理㊁监督和指导,并积极与研学旅行目的地㊁文博场馆㊁交通运输部门接洽[15]㊂事实上,在1952年 日本修学旅行协会 成立伊始,会长由原文部省的事务次官担任㊁理事长由原国有铁路运输局长担任,两者共同构成了协会的支柱㊂同时,除了 日本修学旅行协会 ,还成立了 日本修学旅行信息中心 日本修学旅行研究协会 ,组织相关人员开展对 修学旅行的研究㊂行业管理机构定期组织相关的调查统计,为社会各界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实行市场化㊁科学化的管理等,在学校㊁市场㊁政府部门之间架起一座桥梁㊂近年来,研学旅行作为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开始受到我国政府部门的大力推动㊂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 按照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将研学旅行㊁夏令营㊁冬令营等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㊁国情教育的重要载体,纳入中小学生日常德育㊁美育㊁体育教育范畴,增进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㊂按照教育为本㊁安全第一的原则,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研学为主㊁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研学为主㊁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研学为主的研学旅行体系㊂2016年教育部㊁公安部㊁旅游局㊁文化部等11部门共同颁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同样强调将其作为综合实践育人的重要途径㊂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我国中小学研学旅行仍处于探索阶段,模式㊁制度规范㊁市场运行等方面仍不成熟㊂尤其是中国的地区差异㊁城乡差异㊁社会贫富差异均较日本大,因此现阶段尚未能形成诸如日本那样的完善的研学旅行实施制度,旅游部门也无法大规模推出适合所有学生的研学产品㊂然而,由政府部门恰当引导,而非一味交由市场操作,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官产学合作机制,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共同开发满足教育需要的研学旅行产品,日本的经验的确在我国研学旅行发展过程中有借鉴意义㊂同时,在 一带一路 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校利用假期组织海外研学旅行,如何在与异文化交流交往的过程中尽量避免以我为主㊁甚至居高临下的姿态,在多元文化碰撞过程中建立起自身的文化自信,是值得我国旅游界和教育界思考的问题㊂注释①事实上,目前国内外对 研学旅行 范畴的界定较为多元,且存在 研学旅游 研学旅行 教育旅游 修学旅行 等多个不同概念㊂本文不对概念本身做详细的辨别,为统一起见,皆使用 研学旅行 一词㊂②根据日本国立教育研究所于1974年编纂的‘近代日本教育百年史“(第4卷)所提供的信息由笔者整理而成㊂参考文献[1]王晓倩,曹诗图.试论人学视角的旅游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8(1):86-91.[2] B L A C K J.T h e B r i t i s h a n d t h e g r a n d t o u r[M].L o n-d o n:R o o m He l m L t d,1985:5.[3]任唤麟,马小桐.培根旅游观及其对研学旅行的启示[J].旅游学刊,2018(9):145-150.[4]蔡晓梅,寸露,朱竑.自我东方主义?丽江旅游形象的想象与建构[J].旅游学刊,2018(9):26-37. [5]西原大辅.谷崎润一郎与东方主义 大正日本的中国幻想[M].赵怡,译.北京:中华书局,2005:1-8.旅游论坛2020年第13卷第3期。
日本中小学修学旅行实践及其启示

日本中小学修学旅行实践及其启示修学旅行是日本中小学生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的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日本中小学修学旅行实践所体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对于其他国家的中小学教育也有很多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修学旅行的实践内容及特点日本中小学修学旅行的实践内容十分丰富多样,可以包括参观名胜古迹、科学馆、美术馆、工厂参观等,也可以进行户外活动、实地考察等。
除了传统的文化类、自然类、体验类活动之外,还有日本特有的特色活动,如茶道体验、和服试穿等,这些活动既能够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也能够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修学旅行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组团出行。
这不仅是由于学生数量众多,需要集体组织,也是考虑到通过集体行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社会适应能力。
在修学旅行中,学生需要学会尊重他人、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共同完成旅行任务,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二、修学旅行的教育意义1.培养社会适应能力。
通过修学旅行,学生们可以接触到不同的地域、文化和生活,从而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这对于一个正在成长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未来进入社会后,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各种变化和挑战。
2.拓展视野,增强知识储备。
修学旅行可以带给学生们更广阔的视野,让他们亲身领略到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名胜古迹、科学技术等,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拓展知识面,增强综合素质。
3.锻炼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旅行中,学生们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如行李搬运、路线规划、食宿安排等,这需要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自我管理和自我调节能力。
4.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修学旅行,学生们需要和同学一起生活、学习、活动,在相处中学会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合作,形成团队合作精神,从而为他们将来的社会生活打下良好基础。
三、相关教育启示1.注重实践环节。
修学旅行实践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实践机会,让他们从实践中获得知识和经验。
日本中小学修学旅行实践及其启示

日本中小学修学旅行实践及其启示一、实践体验教育日本中小学修学旅行是一项有机的教育活动,将学生带到不同的城市、乡村或景点,直接接触和实践当地的文化、风土人情、科技和工业等。
学生们可以亲手制作当地特色手工艺品、品尝当地美食,到博物馆、公园、科技馆等地参观参观,听导游、专家或当地居民的讲解,切身感受到历史、文化、人文和自然的魅力。
这样的实践体验教育能够打破传统的课堂教育形式,使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地了解到学科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二、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和集体合作意识修学旅行中,学生们都要住在当地的旅馆、寄宿家庭或拼车宿舍等,与同伴相处在一起。
他们需要自己打理自己的行李,按时到达相应的集合地点,认真听从导游、老师或领队的指示。
在各种活动中,他们需要相互合作、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各项任务。
这样的经历不仅能够增强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同时也能够培养他们的独立自主精神和自我管理能力。
三、拓宽知识视野,增长见识日本中小学生的修学旅行内容十分丰富多样,不仅包括历史、文化、自然等多个方面,还能够参与到各种科技和互动活动中。
这种全面的参观和见识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他们跨学科、全面发展的素质。
同时,学生还能够与当地的人民、学生和文化机构建立联系,了解不同地方的文化和生活习惯,增加自己的见识和拓展自己的人脉。
四、促进地区发展,营造社会氛围日本中小学生的修学旅行,虽然是学校组织的,但同时也涵盖了地方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促进作用。
当学生们前往某个城市或小镇,他们的消费、住宿和饮食等都会对当地的经济产生影响。
同时,学生的体验和知识也能够传播和宣传当地的文化、品牌和形象。
这样的互惠共赢,能够加强学校与地方、学生与社会之间的联系,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
总之,日本中小学修学旅行不仅是一种教育活动,更是一种文化体验和生活锻炼。
它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实践和体验机会,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促进地区发展和社会进步。
我们可以从中借鉴,引入并推广这样的经验,为中小学教育提供更好的思路和实践。
日本农村旅游开发及其对我国旅游扶贫开发的启示

陈 友 华 : 日 本 农 村旅 游开 发 及 其 对 我 国 旅 游 扶 贫 开 发 的 启 示
乡村 旅 游
日本农村旅游开发及其对我国旅游扶贫开发的启示
陈 友 华
( 南 昌大 学 经 济 与 管 理 学 院 , 江 西 南 昌 3 3 0 0 3 1 )
[ 摘 要] 当前 , 我 国 农 村 的旅 游 开 发 尤 其 是 是 旅 游 扶 贫 开 发 工作 必 须 改 变思 路 和 突破 政 策 瓶 颈 , 否 则难 以取 得 实
开 发 项 目来 看 , “ 旅 游 开 发 ” 往 往 局 限于 对 旅 游 资 源 的 开 发 , 而 且 侧 重 于 对 现 有 的 旅 游 资 源 进 行 开 发 或 者 是 对 潜 在 的 物 质 资
源或非 物质文化 资源进行挖掘 。 并 经过规划 、 设计和施 工而 “ 开
为“ 圣 弗 兰 西 斯 科 的渔 夫 码 头 ” ) , 而 函馆 市 则 大 力 开 发 港 湾 区 , 兴建 了“ 港湾地 区” , 供人们 休闲旅 游所用 ; 一 些 比 较 偏 远 的 地
福 冈 市 等 这 样 的 城 市 比较 注 重 会 展 旅 游 相 关 设 施 的 建 设 : 札 幌
日本、韩国及中国台湾地区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经验与启示(共5则)

日本、韩国及中国台湾地区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经验与启示(共5则)第一篇:日本、韩国及中国台湾地区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经验与启示日本、韩国及中国台湾地区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经验与启示摘要:本文在介绍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概况的基础上,总结其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措施,探寻对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启示与借鉴。
关键词:乡村旅游国际经验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是指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及传统民族习俗为资源载体,融观赏、考察、学习、娱乐、购物、度假于一体的旅游活动。
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的乡村旅游经历了从起步、发展到相对成熟的较为完整的过程,目前已具有相当规模,走上了规范化发展的轨道,对我国大陆地区乡村游具有借鉴意义。
1.日本、韩国、台湾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概况1.1 日本乡村旅游发展概况经近半世纪的发展,日本乡村游取得显著成绩,处世界先进水平。
日本乡村游主要分为两大类型,即观光娱乐型和休闲度假型。
观光娱乐型主要是以城市人所陌生的乡村农林牧副业生产过程和当地独特的人文景观为卖点,在城市近郊或景区附近开辟有特色的菜园、果园等,游客可采摘,享田园乐趣。
在日本的一些水果和花卉的产地,农园就是观光旅游地。
从时令果园的分布情况来看,70%集中在关东、甲信越地区, 80%为个人经营,其次是“农协”共管。
从果园经营类别来看,既有专营某一种类的,也有实行两种或多种兼营的,大多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技术条件和市场需求等情况进行开发。
休闲度假型的乡村旅游,是利用优美的山水自然环境和不同的农林资源,向人们提供各种休闲度假服务。
目前这种形态的乡村游,已成为日本城市居民休闲度假的主要形式。
休闲农场是最具代表性的经营业态之一,它以生产蔬菜、瓜果、茶蚕或其他农作物为主,在具有多种优越自然资源的条件下,开展极具特色的乡村旅游活动。
日本最多的还是各类综合性的休闲农场,一般在农场内规划有服务区、景观区、花卉区及活动区等,分别开展综合经营活动,为游客提供农业体验。
日本乡村旅游发展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日本乡村旅游发展对我国的借鉴意义作者:蒋敬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3年第01期摘要:我国乡村旅游自20世纪80年代开发以来,在促进广大农村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日本的乡村旅游较为发达,是农业旅游的强国。
我国乡村旅游的背景和起因与日本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研究日本的乡村旅游发展情况,对我国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日本乡村旅游借鉴意义0 引言与国外相比,我国乡村旅游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富裕农村,直到1998年国家旅游局推出“98华夏城乡游”,才使得乡村旅游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
目前,乡村旅游已成为我国国内旅游的一支重要力量,呈现出“中短程旅游增多、自驾车旅游增多、自寻旅游景点者增多”的趋势。
随着《重大节假日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实施方案》、《国民休闲纲要》等措施的出台,必将促进国民休闲度假旅游的发展,可以预见,乡村旅游必将成为我国旅游业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和亮点。
诚然,乡村旅游对我国旅游业、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城乡统筹,新农村建设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然而,在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同时,由于缺乏经验和盲目性建设等原因,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为了使我国乡村旅游健康、持续地发展,有必要学习、借鉴国外乡村旅游先进的理念和措施。
日本是“农家乐”旅游的发源地[1],也是农业旅游的强国,“农家乐”旅游市场占据国内旅游总市场的50%左右。
日本地少人多,人均农地面积较小,属小农经营的国家。
我国农村的情况与日本非常相似,加之两国文化上的相似性,地域上的邻近性,因此,借鉴日本发展“农家乐”旅游的经验和做法,对发展我国乡村旅游,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乡村旅游的概念及外延界定与乡村旅游相关的概念有:Agrotourism(农业旅游)、Rural Tourism(乡村旅游)、Farm Tourism(农家乐旅游)、Green Tourism(绿色旅游)、village Tourism(一般指偏远乡村的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旅游)和Peripheral Are Tou-rism(外围区域的旅游)等。
日本研修心得体会(精选4篇)

日本研修心得体会我们有一些启发后,好好地写一份心得体会,这样可以记录我们的思想活动。
那么要如何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日本研修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分享。
日本研修心得体会1此次研修是我首次踏出国门感受他国文化,体会当地人文。
在这八天的时间里,我们深刻体会到了日本人是那么的有礼貌、热心、尽责。
每次我们提着行李要去另外一个地方的时候,司机都会提前在放行李的地方等着我们,然后将我们的行李整齐得摆放在车内。
到达目的地时,司机会先下去把我们的行李放下来,然后让每个人来取。
在国内是看不到像他们这样尽职的司机的。
几天下来,接触了不同的人员,无论是司机、售货员还是餐厅的服务生,每个人都体现了日本人的认真、用心、热情的态度。
这些都值得我们好好去学习。
参观了几家酒店,我发现他们酒店的装潢以及员工的工作服都算不上华丽,但整体给人的印象是整齐、干净,处处人性化的考虑。
在岐阜饭店参观时,发现他们的宝宝椅比较好,轻巧易于收纳。
我们的宝宝椅,小的那种放在椅子上面,不固定,小朋友坐上去会动,不安全;大的那种太重,不方便移动和收叠。
还参观了他们的日餐,比我们的要大。
他们分别有衣柜、鞋柜。
包间内还放有一个可以折叠的小桌子用来摆放酒水。
我们也可以效仿他们,在大的包间内设置挂衣柜,利用包间两侧的地方打一些小鞋柜。
在大包间内也可以放一个小折叠桌,用来给客人放酒水以及分菜。
这样整体看上去包间会比较整洁干净。
希望每个营业点、客人比较多的地方摆放一些伞架,这样带伞的客人在进入餐厅或者购物的时候可以更方便做自己的事情,同时也避免了雨水到处滴的尴尬。
衷心得感谢饭店能给予我这次出国参观学习的机会,让我不经开阔了视野,还新了工作思路,对自己以后的工作有很大的指导。
日本人的敬业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让我认识到不管做任何事情,都要以人为本,对客服务过程中,要根据客人的具体情况提供恰到好处的服务。
从今以后,我定会更加努力的工作,争取把这次在日本所学到的看到的用到我的工作中去,让客人真正体会到宾至如归的感觉。
日本修学旅游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日本修学旅游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作者:曹晶晶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04期摘要:修学旅游一词源于日本。
日本的修学旅游在世界上独树一帜,被纳入教育体制并被视作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
探讨了日本修学旅游繁荣发展的原因,并提出中国应当借鉴日本发展修学旅游的经验,结合自身的特点,从政策制定,机构设置、部门协调、产品开发和人才培养等方面作出努力,促进本国修学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
关键词:发展概况;日本;修学旅游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4-0134-03修学旅游是指针对学生群体设计的,以增进技艺、增长知识为目,通过丰富多彩形式来实现的教育型旅游产品。
它是以在校学生为主体,以教师等其他人员为补充的一种专项旅游活动。
其中,以日本修学旅游的发展最具特色,修学旅游一词就起源于日本。
在日本,修学旅游被视作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促进修学旅游健康发展的机制。
探讨日本修学旅游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及发展原因,对于推动中国修学旅游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日本修学旅游繁荣发展的原因1.政府高度重视,为修学旅游提供法律支持和政策保障“日本人认为修学旅游自古以来就是完善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
日本是个教育发达的国家。
而修学旅游作为日本教育的重要手段和组成部分,也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并制定了相应的法规和政策保证其顺利而有效的进行。
昭和30(1951)年6月1日,针对多起发生在修学旅行过程中的安全事故,为了改变现状,切实保障修学旅游的顺利进行,文部省召开了第一次修学旅游协议会,并于6月29日发表了讨论结果及对策。
这次会议肯定了修学旅游的重大意义,认为“从国民教育层面上来看,修学旅游是传承国家文化的重要手段,也是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
它不仅丰富了学生的人生经验,还帮助他们学会集体协作并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同时提高了整体国民的素质” 。
在这次会议上,文部省颁布了修学旅游的学习指导要领并制定了修学旅游计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日本修学旅游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作者:曹晶晶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重庆,400715
刊名:
经济研究导刊
英文刊名:ECONOMIC RESEARCH GUIDE
年,卷(期):2011(4)
1.新的修学旅行 2006(11)
2.查看详情 2006
3.日本海外修学旅游调研统计 2006
4.广东率先推出国民休闲计划修学游列入必修课 2008
5.陈小春修学游市场开发策略 2007
6.财团法人日本修学旅游协会《修学旅游的历史》专题
1.张潇.郑耀星.ZHANG Xiao.ZHENG Yao-xing山东修学旅游开发研究[期刊论文]-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3)
2.马艳蓉.黄凌立足宁夏教育资源开发宁夏修学旅游[期刊论文]-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7(4)
3.张其惠.王鉴忠.Zhang Qihui.Wang Jianzhong修学旅游研究述评[期刊论文]-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6)
4.陈非.CHEN Fei潮文化的修学旅游开发刍议[期刊论文]-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30(2)
5.胡亚琴广东省发展修学旅游的优势及策略[期刊论文]-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9)
6.雷鸣.LEI Ming大环渤海圈的战略合作:中韩青少年国际修学旅游市场研究[期刊论文]-未来与发展2010,31(6)
7.徐春梅对盐城市发展修学旅游的思考[期刊论文]-魅力中国2010(12)
8.陈凯宏辽宁省的修学旅游开发[期刊论文]-辽宁经济2006(5)
9.杨宇.YANG Yu育人为本——修学旅游健康发展路径探索——以"小脚丫走天下"为例[期刊论文]-旅游论坛2010,3(2)
10.陈非.CHEN Fei修学旅游初论[期刊论文]-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4)
本文链接:/Periodical_jjyjdk201104056.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