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竹器文化
乡村消失之后,同时消失的还有这些,你知道吗?

乡村消失之后,同时消失的还有这些,你知道吗?
乡村消失之后,以前农村一些非常吃香的行业,匠人,都被时代所抛弃了。
第1种是篾匠
篾匠是与竹子打交道的一种匠人师傅。
竹子是农村一种非常常见的植物,它的用途非常的多,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起到非常大的帮助,在我们的家里面有很多都是竹子制作的工具和器具,特别是在以前的农村。
第2个是箍桶匠
上面我们说了竹子是做家具,工具的一种重要材料,除了竹子以外就是木材了,木材比竹子用得还多,像以前农村家里挑水的水桶,马桶,还有装稻谷的大谷桶,脸盆,脚盆,都是要请箍桶匠来制作的。
第3种是画匠
这个画匠就是来给人画像的,像在以前,特别是在几百年前,在宫廷里面都有专门的一些画师,来给宫里的人画像的,所以给我们流传下来很多的画作。
让我们能够很好地了解古人的历史。
第4种是铁匠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会用到很多铁的东西,像锄头,斧头,菜刀等等很多东西,都是需要铁的,这些东西在以前都是要铁匠师傅来打的。
第5种是修鞋匠
现在假如你的鞋子烂了,你还会去修吗?恐怕很多的人都是把它扔掉,直接买一双新的鞋子吧。
第6种修表匠
你戴手表吗?估计现在走在大街上,100个人当中可能也就能看到一两个人戴手表,很少很少有人去戴手表了。
第7种弹匠
弹匠你知道这是干什么的吗?弹匠是与棉花打交道的,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见过。
以前家里面盖的棉被都是要请弹匠师傅用棉花,把它打成一床一床的被子。
农村快失传的手工艺品

农村快失传的手工艺品
农村失传的手工艺品有很多种,以下列举了一些常见的:
1. 竹编:竹编是一种利用竹子手工编制而成的艺术品,常见的有扇子、篮子、凉席等。
2. 刺绣:刺绣是一种用针线在织物上绣出图案的技艺,包括平绣、针织、南京绣等。
农村女性常用刺绣为家庭布置或亲友制作礼品。
3. 茶具制作:中国茶文化悠久,茶具制作是一门独特的手工艺品。
农村中,依然有部分茶艺师傅传承着茶具制作技艺,比如制作紫砂壶、泥人茶宠等。
4. 木雕:木雕是一种利用木材刻划出各种图案和造型的手工艺品,常见的有佛像、木马、鱼、鸟等。
5. 编织工艺:农村地区常见的编织工艺包括草帽编织、柳条编织、稻草编织等,用于生活用品的制作。
6. 粘土制作:农村中,人们有时会用黏土制作小玩偶、花瓶等装饰品,粘土制作也是一种小型手工艺品。
7. 制作纸扎手工:纸扎手工又称纸糊工艺,是指利用纸张、粘合剂等材料进行
粘贴、固定、塑形等手工制作,常见的有纸扎灯笼、纸扎花等。
8. 粗陶制作:粗陶是指用土矿直接制作的陶器,不进行琢磨和装饰,农村中常见的有粗陶锅、盆等。
这些手工艺品在现代农村生活中逐渐失传,主要原因是传统手工艺需要专门技艺和耐心,且受到现代工业制品的冲击。
然而,随着对乡村文化的重新关注和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一些手工艺品正在重新流传和复兴。
关于竹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于竹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竹子,这个大家伙可真是个神奇的存在。
想想看,走在田间小路上,旁边那一片片竹林,摇曳的姿态仿佛在跟你打招呼,真的是既亲切又随意。
竹子不仅仅是植物,它在我们的文化中也是个“大咖”。
从古至今,竹子陪伴着我们,承载着无数的故事和传说,真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书。
你知道吗,竹子在中国文化中有着“君子”的形象。
听说古人就把竹子和品德联系在一起,竹子直挺挺的,不像某些树,弯弯曲曲,常常低下头。
竹子又空心,代表着谦逊和包容。
哎,光这点就让人觉得特别有意思,生活中我们是不是也该学学竹子,保持谦卑,不忘初心呢?尤其是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常常让人迷失方向,竹子的精神真是提醒我们回归本真,心静如水。
再说说竹子的用途,哇,简直是无所不能啊。
想喝茶吗?用竹子做的茶具绝对让你品味到不一样的香气。
更别提那些精致的竹编工艺品,竹篮、竹筐、竹家具,真是让人爱不释手。
走在市集上,看见那些小摊子,卖着各式各样的竹制品,心里总是忍不住想掏钱买几个,手感好得让人心动。
每当有人问我,为什么喜欢竹子,我总是笑着说:“因为它能给我带来无限的可能!”竹子的文化底蕴也相当丰富,诗词歌赋中,竹子经常被当作题材,古人吟咏竹子的清雅,今人更是用竹子传达情感。
想象一下,夕阳下,微风轻拂,竹影摇曳,心情也跟着美了起来。
这种意境,不是每个地方都能体会到的。
竹子的存在,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一丝宁静。
是不是觉得生活中也需要这种“竹子精神”,保持一份淡然?哎,有趣的是,竹子还特别喜欢和人类“亲密接触”。
比如说,竹子在农业中也能起到很好的作用,作为生态屏障,防风固沙,真是个环保小卫士。
想想那些农村的竹林,村民们都靠着它的庇护,日子过得风生水起。
竹子和大自然的结合,不就是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吗?我们也应该多向竹子学习,珍惜身边的环境,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再说到竹子在传统节日里的表现,那可是相当热闹的。
端午节的时候,竹子可是粽子的好伙伴,包粽子的竹叶,香气四溢,人人都能感受到那份温暖。
有关竹子的非遗文化

有关竹子的非遗文化竹子是中国非常重要的一种自然资源,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之一。
作为一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非遗文化,竹子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
竹子的非遗文化表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是竹子的种植与利用。
在中国的山区地区,竹子的种植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
竹子的生长需要湿润的环境和适宜的气候条件,因此在中国的南方地区,特别是云贵高原和长江流域,竹子的种植非常广泛。
竹子的生长速度快,可利用性强,被誉为“不可多得的绿色资源”。
竹子的利用也非常广泛。
竹子可以用来制作各种生活用品,如竹篮子、竹席、竹筷子等。
这些制品既实用又美观,深受人们喜爱。
同时,竹子还可以用来制作乐器,如竹笛、竹琴等,这些乐器在中国传统音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此外,竹子还可以用来建造房屋和桥梁,其坚固耐用的特性使得竹子成为一种理想的建筑材料。
除了竹子的种植和利用,竹子还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竹子在中国文化中被赋予了多种象征意义。
竹子的形态高大挺拔,象征着坚忍不拔的品质。
竹子的中空结构也象征着谦逊和虚心。
竹子的颜色清新淡雅,给人以宁静和宽容的感觉。
因此,竹子常常被用来描绘君子的品格和人生哲学。
竹子还在中国的文学、艺术和建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中国古代文人的诗词中,竹子常常被用来描绘书卷气和深邃高远的意境。
在中国传统画中,竹子是“四君子”之一,被视为高洁、坚韧、正直的象征。
而在建筑方面,竹子的轻巧、灵活和耐用的特点使得其成为一种理想的建筑材料,被广泛地运用在中国古代建筑中。
总的来说,竹子作为一种非遗文化,在中国有着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
竹子的种植和利用,以及其丰富的文化内涵,都使得竹子成为中国非遗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们应该传承和弘扬竹子的非遗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竹子,同时也保护和利用好这一宝贵的资源。
正在消失的老手艺清朝皇室贡品·竹丝扣瓷

正在消失的老手艺清朝皇室贡品·竹丝扣瓷不久前上映的电影《百鸟朝凤》,现实的反映了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许多非遗的技艺陷入了传承危机。
然而,还是有一批热爱手工艺的人想尽办法,将传统的非遗工艺融入现代设计之中,让它们走进我们的生活中竹丝扣瓷便是这样曾是声名显赫的皇室贡品却因为没有人来传承这个技艺一度快要消失在这世间直到遇到一对设计师夫妇让它们重现光芒,走进人们的视野中| 竹丝扣瓷 |一个偶然的机会谭雪娇看到一款名为“桥”的“竹丝扣瓷”系列对杯来自国际奢侈品牌爱马仕的旗下的中国品牌“上下”深爱中华传统文化的她一下子就被这款杯子吸引了但是却被高达4500的价格阻拦住她只能忍痛放弃这一切被丈夫易春友看在眼里他开始私下收集竹丝扣瓷的资料决定自己做一款“竹丝扣瓷杯”送给老婆然而在调查途中他发现这门技艺由于逐渐失去市场渐渐地没有人年轻人愿意去学习、继承了很多人做到50岁,眼睛就开始花了很难继续做下去导致手艺高超的师傅也改行谋生去了为了不让匠人们失传他开始了拯救这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路夫妇将现代设计与传统工艺相结合经过无数次的调整、失败、设计终于将它救活让一个濒临消亡的非遗手艺重新焕发出耀眼的光芒竹丝瓷胎(又名瓷胎竹编)始于清朝,由于制作难度高,一开始只作为皇室贡品。
竹丝扣瓷对原材料的挑选极为严格,四川邛峡山上万亩竹丛只选择阴面的慈竹,百斤原竹只抽丝八两,细如发丝,柔如绸缎经过匠人们超高的技艺,一丝一丝缠绕在瓷器上|竹丝是怎么做的?|竹丝扣瓷作为竹编工艺的最高级别,从选材开始就无比苛刻只能选择生在邛峡山一带阴面的慈竹这种慈竹跟其他地方不同,竹节长,背阴而生所以纤维柔软一条合适的竹子只选其中最长的两到三节只有这样的竹子才能拉出比头发丝还细的丝在制作时才便于编织这款竹节杯从取竹、刮青、分竹、吹干,再到分丝千丝万缕,全靠双手完成竹丝贵比金银百斤原竹只得八两丝而一只杯子包含上千条竹丝必须全部由人工手作一点点慢慢完成目前还没有机器可取代制作过程全凭双手和一把镊子进行手工编织所有接头之处都要做到藏而不露宛如天成竹节杯最大的难点之处在于竹丝细软的几乎没有骨力想要让它顺势而上达到严丝合缝的效果不仅在施力的拿捏尺度上有所见地编织时还需要像僧人般心无旁骛否则很容易行差步错|瓷器是哪里来的?|自然家设计师专门设计采用景德镇最好的高白泥瓷器无光白釉烧制而成质感温润,特制的白色,如同剥壳鸡蛋白一般|为什么叫竹丝扣瓷?|一切都是为了温暖的刚刚好贴近人体肤感的竹丝隔离了瓷器的冰冷使这一杯茶不会太冷或太烫最重要的是,竹丝会随着时间慢慢变化出属于每个人的颜色可以陪伴你一辈子|为什么这个杯子价值368元?|因为快要消失的山林因为每一个不可复制的步骤和心思因为即使我们努力奔跑也恐怕挽留不住的美好这也许是少数不多你可以流传下去的物件所以,它值得这个价格。
一、竹编的历史回顾1

一、竹编的历史回顾1. 竹编的起源竹编是一种传统的手工艺品,起源于古代中国。
中国是竹子的原产地之一,而竹子作为一种独特的植物材料,具有韧性和耐久性,因此非常适合用来制作各种工艺品。
竹编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中国新石器时代。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当时的人们已经在利用竹子做一些简单的编织工作,如编制简单的篮子、储物器等。
2. 竹编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竹编工艺逐渐发展并融入了更多的创意和技术。
在中国的宋朝时期(公元960年至1279年),竹编工艺已经非常繁荣和发达。
在宋朝,竹编工艺品开始出现在宫廷和富裕家庭中,并逐渐成为高雅的艺术表现形式。
竹编器皿、家具和装饰品都开始以更加复杂和精美的方式制作。
此外,竹编还被广泛用于建筑材料、水利工程和农具制作等方面。
在明清两朝时期(1368年至1912年),竹编工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推广。
这个时期,竹编作品的风格多样化,有些作品还带有浓郁的民间艺术气息。
3. 竹编的特点竹编作为一种手工艺品,有着一些独特的特点:3.1 环保可持续竹编作品使用竹子作为主要原材料,而竹子是一种天然可再生资源。
相比于木材,竹子具有更快的生长速度和更高的可再生性。
因此,竹编作品不仅造型独特,而且是一种环保可持续的选择。
3.2 灵活多样由于竹子的韧性,竹编作品可以灵活地编织成各种形态。
从简单的篮子到复杂的家具,从装饰品到艺术品,竹编作品的种类繁多,每件作品都展现出独特的个性和艺术风格。
3.3 历久弥新竹编作品具有耐久性,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经过适当的保养和维护,竹编作品可以保存数十年甚至更长时间,仍然保持其美丽和功能。
4. 竹编的应用竹编作为一种传统工艺品,不仅仅限于装饰和艺术领域,它还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4.1 家居装饰竹编制成的家具、挂饰和装饰品可以为家居空间增添自然、亲切的氛围。
竹筐、竹篮和竹席等竹编制品也可以用作储物器具。
4.2 厨具和餐具竹篾制成的竹编厨具和餐具具有耐热、耐寒、防滑、不伤锅等特点,成为许多家庭和饭店的选择。
竹编的衰落和保护措施是什么

竹编的衰落和保护措施是什么竹编的衰落和保护措施。
竹编是一种古老的手工艺,利用竹子编织成各种实用的器具和装饰品。
在中国,竹编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国传统工艺之一。
然而,随着现代工业化的发展,竹编工艺逐渐衰落,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本文将探讨竹编的衰落原因以及保护措施。
竹编的衰落原因。
1.现代化生活方式的影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传统的手工艺制作方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
很多人更愿意购买现成的产品,而不再愿意花时间学习和制作竹编产品。
2.劳动力成本的上升。
竹编制作需要大量的人工劳动,而现代社会的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使得竹编制作成本增加,利润减少。
这也导致很多从事竹编工艺的手工艺人转行或放弃这一行业。
3.市场需求的变化。
现代人的审美观念和消费习惯发生了变化,很多人更喜欢购买现代化的装饰品和家居用品,而不再青睐传统的竹编制品。
这也导致竹编产品的市场需求逐渐减少。
竹编的保护措施。
1.传统技艺的传承。
为了保护竹编这一传统手工艺,我们需要加强对竹编技艺的传承。
可以通过开设竹编手工艺课程,邀请老师传授竹编制作技艺,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其中,从而延续竹编的传统。
2.创新设计。
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我们可以通过创新设计,将竹编制品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推出更多实用性强、美观大方的竹编产品。
这样可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增加竹编产品的市场需求。
3.政府支持。
政府可以通过出台相关政策,对竹编制作行业进行扶持和保护。
可以给予从事竹编制作的手工艺人一定的补贴和扶持,鼓励他们继续从事这一传统手工艺。
4.宣传推广。
通过举办竹编手工艺展览、文化节日等活动,向公众宣传竹编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增强公众对竹编的认知和兴趣,从而增加竹编产品的市场需求。
总结。
竹编作为一种传统手工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价值。
为了保护竹编这一传统手工艺,我们需要加强对竹编技艺的传承,创新设计,政府支持和宣传推广。
只有这样,才能让竹编这一传统手工艺得到保护和传承,继续发扬光大。
濒危土家族竹雕技艺的传承与保护研究——基于非遗传承人王仕辉的访谈

【事业·管理】濒危土家族竹雕技艺的传承与保护研究———基于非遗传承人王仕辉的访谈●徐险峰 付志伟 (吉首大学 湖南张家界 427000)[摘 要]土家族竹雕历史悠久,艺术形式独特,内涵丰富,多以土家族传统建筑为蓝本进行雕刻,属于传统竹雕的一个分支。
随着社会的转型和多民族文化互通互融的加剧,土家族竹雕面临着传承无门,濒临失传的困境。
文章记录了运用田野调查的形式,与湘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土家族竹雕代表性传承人王仕辉进行深入交流的内容,并以此梳理出土家族竹雕的制作工艺和艺术价值,对土家族竹雕的传承与保护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土家族竹雕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与保护[中图法分类号]G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845(2021)06-0020-05[引用本文格式]徐险峰,付志伟.濒危土家族竹雕技艺的传承与保护研究———基于非遗传承人王仕辉的访谈[J].高校图书馆工作,2021(6):20-24 土家族竹雕作为中国传统竹雕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土家族千年的历史文化,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属于土家族传统技艺。
2009年2月,土家族竹雕技艺由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申报,成功列入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土家族竹雕”主要以土家民族建筑为题材,工艺技术独具特色。
竹雕工艺品自古就受到人们的青睐,是最具收藏价值的艺术品类之一,传统竹雕的流派很多,有嘉定派、金陵派、浙派、徽派等,其制作技艺和艺术特点各不相同[1]。
土家族竹雕选料严格,以湘西优质三年及以上竹龄楠竹为材料,以各具特色的湘西土家族传统建筑为题材,通过三十多道严格工序将建筑以1:59、1:60、1:70、1:100等比例进行微缩,土家族竹雕作品的每一扇门、每一扇窗户都可以自由打合,制作精美,造型古朴典雅,构思巧妙。
因为其步骤都是按照实际建筑物的建造流程进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对建筑的完整复刻,所以每件土家族竹雕作品都异常坚固牢靠,并起着修建和传承土家族传统建筑的重要作用,对于保护濒临失传的土家族传统古建筑具有重要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被遗忘的竹器文化
——社会实践报告
一、前言
滚滚历史长河,漫漫万物人生,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每一个地方都有他专属的历史烙印。
21世纪,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国,传承下来的文化剩下多少呢?积极保护历史文化,是我们新一辈开拓新天地的机会。
我是土生土长的东莞人,东莞是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近几年来,东莞市政府提出打造“文化新城”的战略,这为各镇街保留自己特色的民间艺术提供方向指导。
这个寒假,我走进了石龙镇——一个位于东莞市北部,东江下游的小镇,感受最有“东莞元素”的文化精华——竹器。
二、正文
今天的竹器街
竹器街位于石龙百花南路和和中山路交会处,长223米、宽仅3米,窄窄的入口。
两边的商铺在地上、墙上都摆满了竹梯,挂满了竹篮、竹箩等各种竹器。
路上行人稀稀落落,除了住在街上的人们,几乎看不到外来者,狭窄的小路由此并不显得拥挤,店里多半干坐着半打瞌睡的老人或女人。
我和朋友来回走动,相距几米总看见上了年纪的老人在编织着箩筐,羞涩的我们犹豫了一下,客气、礼貌地想采访一位老师傅,可惜那位老人的脾气不好,赶了我们出店。
我们深感无奈,但丝毫没有放弃,我们鼓起勇气再走近了另外一家。
一对老夫妇在店里,男的在编箩筐,女的在编鸟笼。
这次我们先向老奶奶打招呼,老奶奶听出我们的口音,知道我们是附近的人,没有想上一位老人一样发出驱客令。
我和我的朋友坐下看着老奶奶工作着,有一句没一句地闲聊着。
原来,近几年来,竹器的生意日渐难做,有时一天没有一单生意,同时,来访访问竹器的人不少,却没有给他们带来多大的效果。
老奶奶提到,不少来访者都会“吃闭门羹”,原因是采访太频繁了,并且不少采访者没有礼貌,看不起这门工艺,老一辈们被这些的采访者深深地伤害了。
我主动提出想“拜师”学艺,友善的老奶奶笑着说,“现在的年轻人哪能吃的
了这样的苦,你们从小到大没有吃过苦,在家娇生惯养,就知道吃吃喝喝,哪里懂编竹器需要的静心、专注、耐心,这几年来,想学这门工艺的人也越来越少了,我们也老了不少了。
”听到了这番话,我心里十分不好受,那种感觉很难表达出来。
老奶奶跟我们越谈越开心,沉默了很久的老爷爷被我们的笑声感染了,时不时插入两句。
两位老人都提到,到了他们这个年纪,赚钱已经不是主要的。
他们担心到他们这一辈后,再也没有人亲手编织着工具了,担心这门工艺就这样失传了,他们大半辈子就跟竹器打交道,与竹器结下的情结是我们无法理解的。
并且他们以前很欢迎别人过来学习的,但是一批又一批人来了,又走开了,却从来没有人来第二次,更不用说第三次了。
我给老奶奶作出承诺,我接下来的几天都会来的,以后有空就会来“偷师”,老爷爷笑了笑,摇了摇头。
这个细节深深刻在我的脑海里。
昨天的竹器街
回到家里,我详细地查阅了有关竹器街的历史。
竹器街,原称“鸣凤里”,位于石龙老城区,据考究已有400年历史。
竹器记载了一个时期的兴衰,也是属于东莞历史最久的手工艺,因此我前面提到为什么竹器属于“最具东莞元素”了。
清朝初年“鸣凤里”改称竹器街。
全长132米,宽3米。
狭长的小巷两边的店铺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各种竹制品,有竹梯、竹床、竹椅、竹席、竹箩、竹篮、鱼具等数十种之多,甚至连走道里也悬空挂得丁零当啷,仿佛置身竹器的海洋,阵阵竹香扑鼻而来。
竹器做工精细,坚固耐用而闻名于东莞、增城、博罗等县的乡里,当时从事竹器行业者有三千之众。
相传在明代嘉庆年间石龙开街之时,这里便有“九庙六桥鸣凤里”之说,可见人烟之稠密、交通之发达,“鸣凤里”指的便是这条竹器街了。
古有“潜龙于渊、鸣凤在竹”之说,凭籍“鸣凤里”这富有诗意的名字,不免猜想这里曾经很可能是修竹苍翠,鸟凤齐鸣呢。
旧时,作为古名镇的石龙商贸繁盛,人流如织。
据说当年石龙竹器专业街道
就足足有七条,有竹街(后叫旗下街)、香竹街、竹篙街、青竹街、竹器街、织箩街、竹丝洲。
有经营原竹的,也有经营农具、家具,品种逾百种,产品畅销方圆十里八乡。
民国初期,石龙镇的竹器厂店近300间,全镇竹器手工业者数千人。
在1925年蒋介石东征陈炯时,石龙人民听到周恩来的动员讲话,群情鼓舞,连夜赶制出300张长竹梯支持部队作战,可见当时石龙从事竹器业者人数之众。
解放初期,石龙竹器业联合成立了竹器厂,最高峰时职工就近两千人,成为最繁盛的时期。
卢师傅和这条街上几乎所有的邻居都是竹器厂的职工,大都有一门绝技,在农业大生产年代,石龙的工农牌竹箩还享誉省内外,他们编织的箩筐不用说装谷子,就连装水都不大会漏呢。
直到文革期间,竹器业受到影响,才纷纷转行。
改革开放后,石龙也从农业县转型为工商业城镇,竹制品的市场需要越来越少了,繁荣了几百年的石龙竹器行业逐渐萧条衰退下来。
竹器的未来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作为生活用品的竹制品逐渐被更加方便、美观、耐用的塑料、铁铝等制品代替是一种必然。
有市场才有商品,就目前而言,竹器的市场渐渐缩小,必然石龙竹器街的商品堆积如山。
因此,在新时代,对于竹器必须转型,只有转型才能保留传统竹器工艺。
石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镇,当经济发展了数百年后,石龙已经不是昔日那个繁华、让无数人向往的镇区了。
目前石龙的发展方向应该从服务业着手,大力发展旅游业。
竹器就是一个现存的旅游亮点,竹器制品必须从生活用品转向工艺品、艺术品,通过发展旅游业来提升它的产品附加值。
另外,还可以引进或研发先进的竹器制造技术,开发竹炭、竹纤维等高科技、高品质、高性能的绿色环保竹产品。
如竹纤维毛巾、服饰、婴幼儿用品,竹炭汽车用品,竹炭空气净化用品,竹炭美容洗护用品,竹炭水质净化用品等等……依靠技术进步推动竹器业由传统产业向现代制造业迈进,石龙竹器街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三、后记
我和我的朋友遵守承诺,接下来的几天都来到竹器街,找到老奶奶,认真
用心地向两位老人学艺。
我们嫩嫩的双手被竹子割得伤痕累累,但是我们没有想前面的人一样马上就退缩了,我知道,我们会坚持学下去的,学编织竹器不是为了谋生,而是为了守护这一份文化。
但愿中国每个地方的民间文艺都能好好地保留下来,让每一代后辈都能欣赏属于地方特色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