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管内麻醉

合集下载

椎管内麻醉教案

椎管内麻醉教案
32
(2) 负压现象:
毛细管负压法(同上法),穿刺 针抵达黄韧带,用盛有生理盐水和 小汽泡的注射器试验阻力,然后取 下注射器与盛有液体的玻璃毛细管 连接,缓进,当针进入硬脊膜外腔 有落空感的同时,管内液体被吸入, 确定后置入硬膜外导管,留管3— 4cm。
33
5 、 硬膜外用药 (1)常用药物
利多卡因 丁卡因 布比卡因 罗哌卡因
34
• 穿刺成功后,先用起效快的 利多卡因3—5ml试验剂量,观察 5分钟,无全脊椎麻醉后,再试 注追加量,使之达到理想的麻醉 平面,即可开始手术。如误注入 蛛网膜下腔,5分钟后,过早出 现麻醉平面,有下肢麻木和运动 障碍,血压下降等。
35
36
6 、麻醉平面的调节取决于
(1) 局麻药的容积; (2)穿刺间隙(间隙选择不当,上下 平面 不符); (3)导管方向(向头或向尾置入);
一、概念
椎管内有两个可用于麻醉的腔隙(蛛网膜下腔和 硬膜外腔),将局麻药注入上述腔隙中能产生 下半身或部位麻醉。 椎管内麻醉包括: 1 、蛛网膜下腔阻滞(腰麻)
2 、硬膜外腔阻滞 3 、腰麻-硬膜外腔联合阻滞
4 、骶管阻滞
1
椎管内麻醉时,病人神志清醒,镇 痛效果确切,肌肉松弛良好,但对生理 功能有一定扰乱,对内脏牵 拉反应消 除不完全.
5
6
4 、根硬膜、根部蛛网膜和根软膜 硬脊膜、 蛛网膜和软膜均沿脊
神经根向两侧延伸,包裹脊神经根, 故分别称为根硬膜、根蛛网膜和根 软膜。 根硬膜较薄,且愈近椎间 孔愈薄。
7
8
• 5 、脊神经 、 脊神经共31对 • (C)8 对 (T)12对 • (L)5 对 (S)5 对 • (CO )1对
2
二、椎管内麻醉的解剖基础

椎管内麻醉护理常规

椎管内麻醉护理常规

椎管内麻醉护理常规一.定义椎管内注射麻醉药,阻滞脊神经的传导,使其所支配的区域无痛,称椎管内麻醉。

椎管内麻醉包括蛛网膜下腔麻醉(简称腰麻)、硬脊膜外腔麻醉(简称硬膜外麻醉)和骶管麻醉三种方法。

二.椎管内麻醉术前护理(一)术前完善各项检查,认真询问既往重大手术史、病史、过敏史以及服药史;如患者脊柱有病症应及时告知医生;女性患者应询问月经周期;指导患者术前一周及术后一月忌烟酒,保暖,防止感冒。

(二)向患者解释手术配合的各项注意事项以及手术过程中、手术后体位的摆放要求,特殊体位患者应提前练习。

(三)安慰并鼓励患者配合,注意患者的心理变化,做好心理护理。

(四)检查患者麻醉部位皮肤,指导患者进行术前的皮肤清洁工作。

(五)按时完成备皮、过敏试验医嘱。

(六)指导患者术前一天禁食禁饮时间:一般手术前禁食8-12 小时,禁饮 4 小时。

(七)指导患者床上大小便及有效咳嗽,深呼吸锻炼,以保证肺膨胀。

(八)指导患者术前摘下可活动的假牙及首饰。

(九)指导患者术前一日食用清淡易消化饮食。

(十)指导患者术前排空肠道,必要时给予口服导泻剂清洁肠道。

(十一)观察患者夜间入眠情况,必要时给予安眠类药物使用。

三.椎管内麻醉术后护理常规(一)病人返回病房之前准备好麻醉床及护理用物,如监护仪、听诊器、吸氧用物、吸痰用物等。

(二)病人由手术室返回病房,搬运时要注意动作轻稳,防止引流管和输液管路滑脱。

(三)与麻醉医生或苏醒室护士做好交接,了解患者术中情况。

(四)腰麻术后病人去枕平卧 6 小时;硬膜外麻醉术后即可睡软枕平卧休息,生命体征平稳后可取半卧位。

(五)密切观察患者神志、瞳孔、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氧饱和度及疼痛情况,并做好记录。

(六)手术中所留置的各种导管应正确衔接、正确标识、妥善固定;检查各导管是否通畅,伤口有无渗液、渗血,敷料有无脱落等情况。

(七)做好呼吸道管理:观察患者有无窒息,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氧气吸入,改善脑缺氧。

根据病情,指导病人在床上作深呼吸运动和四肢屈伸活动;痰液多的病人在协助翻身的同时拍击胸部,鼓励做有效咳嗽。

椎管内麻醉知识点总结

椎管内麻醉知识点总结

椎管内麻醉知识点总结一、椎管内麻醉的适应症1. 外科手术:椎管内麻醉可以用于全身麻醉的替代,适用于腹部手术、盆腔手术、腰骶部手术等各类手术。

2. 分娩镇痛:对于产程中的剧痛,椎管内麻醉可以有效减轻痛苦,提供舒适的分娩体验。

3. 疼痛治疗:椎管内麻醉可用于慢性疼痛的治疗,如癌症疼痛、神经根痛等。

二、椎管内麻醉的禁忌症1. 凝血功能障碍:椎管内麻醉会增加出血的风险,因此凝血功能障碍是椎管内麻醉的禁忌症。

2. 感染性疾病:椎管内麻醉可能引起脑膜炎或脑膜炎的恶化,因此感染性疾病也是椎管内麻醉的禁忌症。

3. 脊柱结构异常:如椎管狭窄、脊柱畸形等,会增加椎管内麻醉的风险,应避免使用椎管内麻醉。

三、椎管内麻醉的麻醉药物1. 局麻药: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等局麻药常用于椎管内麻醉,能够产生局部麻醉效果。

2. 静脉麻醉药:地西泮、芬太尼等静脉麻醉药常与局麻药联合使用,以提高麻醉效果。

3. 蛋白酶抑制剂:在椎管内麻醉过程中,通常会加入一定量的蛋白酶抑制剂,以减少麻醉药物对蛋白质的影响。

四、椎管内麻醉的操作技术1. 体位:椎管内麻醉常采用坐位或侧卧位,患者应保持安静,以减少误伤神经或脊髓的风险。

2. 皮肤消毒:在进行椎管内麻醉前,需要对患者的腰部皮肤进行彻底的消毒,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3. 穿刺定位:医生需准确地定位患者的椎管,以确保麻醉药物能够准确地进入脊髓周围的空间。

4. 注射麻醉药:一旦定位准确,医生便可以开始向患者的椎管内注射麻醉药物,产生麻醉效果。

5. 监测患者状态:在椎管内麻醉过程中,需要不断地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以及麻醉效果的状态,及时调整麻醉药物的剂量。

五、椎管内麻醉的并发症和风险1. 低血压:椎管内麻醉可能引起低血压,因此需要及时纠正患者的血压水平。

2. 头痛:穿刺针头在腰椎穿刺时,可能损伤硬脑膜,导致脑脊液漏出引起头痛。

3. 神经损伤:穿刺过程中若刺伤神经,可能导致神经功能障碍。

4. 脑脊液漏出:椎管内麻醉穿刺过程中,若硬脑膜损伤引起脑脊液漏出,可引起头痛等症状。

《椎管内麻醉》课件

《椎管内麻醉》课件

定位
确定穿刺点位,一般为腰椎L3-L4的 空隙。
穿刺
使用针头穿刺患者脊椎腔并准确定位。
椎管内麻醉的风险与并发症
1 低血压
药物作用可能导致血压下降。
3 腰背痛
穿刺可能引起腰背部不适。
2 头痛
少数患者注射后可能出现持续头痛。
椎管内麻醉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法
药物泄漏
问题:药物泄漏影响麻醉效 果。
解决方法:通过合理调整注 射速度和穿刺角度来减少泄 漏。
分娩镇痛
对于分娩过程中的镇痛,椎管 内麻醉是一种有效的选择。
疼痛管理
椎管内麻醉可用于疼痛管理, 减轻术后或慢性疼痛的不适。
结论和展望
椎管内麻醉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式,已在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未来,我们将不断探索新的操作技 术和麻醉药物,进一步提高椎管内麻醉的质量和安全性。
椎管内麻醉的适应症
手术范围广泛
椎管内麻醉适用于各种手术,包括腹部、骨科等。
特殊人群适用
对于高龄、孕妇等特殊人群,椎管内麻醉是一种较为安全的选择。
快速恢复
椎管内麻醉患者术后恢复快,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椎管内麻醉的操作步骤
1
无菌准备

对手术区域和相关器械进行无菌处理,
确保操作安全。
3
注药
4
将麻醉药物缓慢注射至脊椎腔,并观 察患者反应。
《椎管内麻醉》PPT课件
欢迎来到《椎管内麻醉》PPT课件!本课件介绍椎管内麻醉的定义、原理、 适应症、操作步骤、风险与并发症、问题与解决方法、临床应用,以及结论 和展望。
椎管内麻醉的定义和原理
1 定义
2 原理
椎管内麻醉是通过将麻醉药物注射至患者 脊椎腔使其实现局部麻醉效果的一种麻醉 方式。

全麻椎管内麻醉

全麻椎管内麻醉

全麻椎管内麻醉
全麻椎管内麻醉是一种常用的麻醉方式,通过将麻醉药物注射到腰
椎穿刺点的蛛网膜下腔内,使患者达到全身麻醉效果。

本文将从麻醉
药物的选择、适应症、操作过程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麻醉药物的选择
在全麻椎管内麻醉中,麻醉药物的选择是十分重要的。

常用的麻醉
药物包括局部麻醉剂、镇痛药和肌松剂。

局部麻醉剂主要用于减轻手
术时的疼痛,镇痛药则用于麻醉维持。

根据手术的需求和患者的具体
情况,麻醉医生会根据药物的性质和作用时间进行选择。

二、适应症
全麻椎管内麻醉适用于各种需全身麻醉的手术,尤其适用于下肢、
腹股沟、髋关节等手术。

它在手术过程中不仅能提供良好的麻醉效果,还可以减少全身麻醉所带来的潜在风险和并发症。

三、操作过程
全麻椎管内麻醉的操作过程相对复杂,需要经验丰富的麻醉医生进
行操作。

首先,麻醉医生会选择合适的位置进行腰椎穿刺,并采用无
菌技术进行操作,以避免感染风险。

然后,药物会被缓慢注射到蛛网
膜下腔内,进入脊髓,并达到麻醉效果。

四、注意事项
全麻椎管内麻醉虽然具有很多优点,但也需要麻醉医生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麻醉深度,以避免可能的并发症。

同时,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维持患者的稳定和安全,防止出现低血压、神经损伤等不良反应。

总之,全麻椎管内麻醉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式,适用于多种手术。

在使用时,需选择合适的麻醉药物,进行准确无误的操作,并且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通过科学规范的操作,全麻椎管内麻醉能够为手术提供良好的麻醉效果,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安全性。

椎管内麻醉课件ppt课件

椎管内麻醉课件ppt课件
交感神经-冷觉-温觉(消失)-温度识别觉-钝痛觉- 锐痛觉-触觉消失-运动神经(肌松)-压力(减弱)- 本体感觉消失
13
体表解剖标志及脊神经支配
体表部位
甲状软骨 胸骨柄上缘 两乳头两线 剑突下 肋弓下缘 平脐 耻骨联合
脊N支配
C2 T2 T4 T6 T8 T10 T12
14
15
16
(四)椎管内麻醉对生理的影响 对呼吸的影响 对循环的影响 对其他系统的影响
9
• 脊髓与脊神经
脊髓节段与棘突尖的对应关系
脊髓节段
C7 T6 L1 L3 S1
棘突尖
C6 T4 T10 T11 T12
10
二、椎管内麻醉的机制及生理
(一)脑脊液
容量:120-150ml,蛛网膜下腔25-30ml。 pH 7.35,比重:1.003-1.009 压力:侧卧位 7-17 cmH2O,坐位 20-30cmH2O
1、单次法、 2、连续法:
41
分类
1、高位硬膜外阻滞:C5~T6→甲状腺、上肢或胸壁手术 2、中位硬膜外阻滞:T6~12→腹部手术 3、低位硬膜外阻滞:腰部各间隙→下肢及盆腔手术 4、骶管阻滞:骶裂孔穿刺→阻滞骶N→肛门、会阴部
42
(一)硬膜外间隙穿刺术
1、体位 :侧卧位、坐位 2、穿刺点的选择:根据手术部位
维持 时间 (min)
普鲁 100~150 50~100 重 150mg晶粉
卡因
+ 5%G 2.75ml
+ 0.1%肾0.25ml
5~6 1~5 45~90

5~10
卡因
4~6 重 1%丁卡因1ml + 10%G1ml + 3%麻黄1ml

外科学—麻醉—椎管内麻醉

外科学—麻醉—椎管内麻醉
(2)局麻药容积:注入的量越多,扩散越广;相同药量,如一次集中注入则麻醉范围较广,分次注入 则范围较小
(3)导管的位置和方向:头向置管时,药物易向头端扩散;尾向置管时,药液多向尾端扩散;如导管 偏向一侧,可出现单侧麻醉
(4)注药速度:注药速度愈快,阻滞范围越广,反之阻滞范围窄
(5)患者情况:老年、动脉硬化、妊娠、脱水、恶病质等患者,注药后麻醉范围较其他患者为广,故 应减少用量。
浸润。腰穿针经皮丘垂直刺入,逐层徐缓进针,针达黄韧带时阻力增大,穿过时阻力消失,伴有 落空感,再进针刺破硬膜和蛛网膜时可出现破膜感,拔出针芯见有脑脊液自针内滴出,表明穿刺 成功,注入局麻药1.5~3ml后,将注射器连同穿刺针一同拔出
(2)侧入法:用于直入穿刺困难者。在脊柱正中旁开1~1.5cm处,针干与皮肤呈75°,对准椎间孔刺 入,避开棘上韧带与棘间韧带,经黄韧带进入蛛网膜下腔
(3)对其他系统的影响:椎管内麻醉下,迷走神经功能亢进,胃肠蠕动增加,易诱发恶心、呕吐。骶 神经阻滞后,可致尿潴留等。
三、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
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又称腰麻或脊麻
(一)适应证和禁忌证
1 适应证 适用于2~3小时以内的下腹部、盆腔、下肢及肛门会阴部的手术
2 禁忌证 (1)中枢神经系统疾患,如颅内高压,椎管内病变 (2)休克 (3)穿刺部位或周围有感染灶 (4)脓毒症 (5)脊柱畸形、外伤或结核 (6)急性心衰或冠心病发作 (7)凝血功能障碍 (8)难以合作者。
(二)操作方法
1 体位 一般取侧卧位,患者两手抱膝,大腿贴腹,下颌贴胸,腰背部尽量向后弓,使棘间隙尽量张开,
背部与床面垂直,与床沿齐平。 2 定位
两髂嵴连线与脊柱中线交会点即L3~L4间隙或L4棘突。成人一般选L3~L4间隙。

椎管内麻醉

椎管内麻醉

整理课件
11
(五) 骶管
整理课件
12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六) 脊神经
➢ 脊神经共31对: 颈8、胸12、腰5、骶5、尾1。
➢ 脊神经粗细: 运动神经纤维>感觉神经纤维>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纤维
➢ 阻滞顺序: 交感神经>感觉神经>运动神经。
整理课件
13
(七) 脑脊液
➢ 脑脊液在腰麻时起稀释和扩散局麻药的作用 ➢ 脑脊液容积:总容积约 120 ~ 150ml
整理课件
23
(三)蛛网膜下腔麻醉局麻药液
➢ 1、局麻药药液比重: 重比重液、轻比重液、等比重液。
➢(1)布比卡因 lO%葡萄糖稀释布比卡因(重比重) 注射用水稀释布比卡因(轻比重) 0.5%原液、或用盐水稀释(等比重)
➢(2)罗哌卡因
整理课件
24
(四)麻醉平面的调节
➢ 1、穿刺间隙: L 2 ~3 3~4间隙穿刺
➢ ⑧ 特点:抬头、直立加重 平卧减轻或消失
➢ ⑨ 预防:细针、平卧 ➢ 治疗:轻度头痛自行消失
中度疼痛:平卧、药物 严重者头痛:硬膜外间隙 注入盐水或自体血补片
整理课件
28
四、硬膜外阻滞 Epidural Block
➢(一)适应证和禁忌症 ➢ 1、适应证:
适应证广泛,不受手术时间的限制。 横膈以下的各种腹部、腰部、下肢手术。 也可用于颈部、上肢、胸部手术, 操作难度大、管理要求高,慎用! ➢ 2、禁忌症:与腰麻相同!
➢ 2、体位/比重: 调节手术床 利用体位
➢ 3、注药速度: ➢ 4、局麻药的容积: ➢ 5、局麻药的剂量:
整理课件
25
(五)蛛网膜下腔阻滞并发症
➢ 1、术中并发症
➢(1)血压下降、心率缓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9
(二)禁忌症
1.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2. 休克 3. 穿刺部位有皮肤感染 4. 脓毒症 5. 脊柱外伤或结核 6. 急性心力衰竭或冠心病发作 7. 精神病、严重神经官能症以及小儿等不合作病人 对老年人、心脏病、高血压等病人应严格控制用药量
40
四、硬脊膜外阻滞
概述
将局麻药注射于硬脊膜外间隙,阻滞部分脊N的传导功能,使其 所支配区域的感觉和运动功能消失的麻醉方法,称为硬脊膜外间 隙阻滞简称硬膜外阻滞
45
3、穿刺术:直入法和旁(侧)入法
4、硬膜外间隙确定:阻力突然消失、负压出现
无脑脊液流出
(1)阻力突然消失: “落空感”
气泡压缩 注气阻力消失
(2)负压现象:悬滴试验
玻管法 颈胸段比腰段清楚
5、置入导管
46
(二)常用局麻药和注药方法
1、利多卡因 (1)起效快,5~12 min,持续1.5 h, (2)穿透弥散力强,阻滞完善,常用1%~2%溶液 (3)极量400 mg (4)久用后易出现快速耐药性 2、丁卡因 (1) 10~15 min痛觉减退,20~30 min麻醉完全 维持3~4 h (2)一次最大用量为60 mg (3)常用浓度为0.25%~0.33%
卡因
+ 10% G0.8ml
+ 0.1%肾0.2ml
26
(四)麻醉平面的调节
穿刺间隙
病人体位
注药速度
局麻药的种类、浓度、剂量、容量及比重 针口方向 身高
27
(1)穿刺部位
①脊柱生理曲度:仰卧时,L3最高,T5最低 ②L2~3穿刺注药→仰卧药液向胸段移动→麻醉平面偏高
③L3~4或L4~5穿刺注药→仰卧药液向骶段方向移动→麻醉 平面偏低
6
(四)根硬膜、根蛛网 膜和根软膜 (五)骶管 • 骶骨内的椎管腔 • 骶裂孔、骶角
7
(六)脊神经
• 脊神经有31对,包 括8对颈神经、12对 胸神经、5对腰神经、 5对骶神经和1对尾 神经。
8
• 每条脊神经由前、后 根合并而成。后根司 感觉,前根司运动。
9
• 脊髓与脊神经
脊髓节段与棘突尖的对应关系
普鲁 100~150 50~100 重 150mg晶粉
卡因
+ 5%G 2.75ml
+ 0.1%肾0.25ml

5~10
4~6
重 1%丁卡因1ml
0.33
5~10 120~180
卡因
+ 10%G1ml
+ 3%麻黄1ml
布比
6~12
3~6
重 0.5~0.75%布2ml 0.33~0.5 10~15 180~240
24
3、布比卡因 (1)剂量:8~12 mg,最多不超过20 mg
(2)浓度:0.5%~0.75%
(3)作用:5~10 min起效,维持2~2.5 h 平面调节不可过急,以免过高 (4)配制:重比重液
25
常用局部麻醉药
麻醉 药 常用量 (mg) 鞍麻 比重 配制方法 常用 浓度 (%) 5~6 起效 时间 (min) 1~5 维持 时间 (min) 45~90
脊髓节段
C7 T6 L1 L3 S1
棘突尖
C6 T4 T10 T11 T12
10
二、椎管内麻醉的机制及生理
(一)脑脊液
容量:120-150ml,蛛网膜下腔25-30ml。 pH 7.35,比重:1.003-1.009 压力:侧卧位 7-17 cmH2O,坐位 20-30cmH2O
11
(二)药物作用部位
对呼吸的影响
对循环的影响 对其他系统的影响
17
三、蛛网膜下隙阻滞
• 概念:将局麻药注入到蛛网膜下隙,阻断 部分脊神经的传导功能而引起相应支配区 域的麻醉作用称为蛛网膜下隙阻滞
18
(一)分类 1. 给药方式:单次法、连续法 2. 麻醉平面:低平面:<T10 中平面:<T4>T10 高平面:>T4 3. 局麻药液比重:重比重 等比重 轻比重
第五节
椎管内麻醉
1

椎管内麻醉分类:
蛛网膜下隙阻滞

椎管:蛛网膜下隙、硬脊膜外间隙
硬膜外间隙阻滞
腰麻-硬膜外间隙联合阻滞
2
一、椎管内麻醉的解剖基础
(一)脊柱和椎管 • 脊椎由7节颈椎、12节 胸椎、5节腰椎、融合 成一块的5节骶椎以及 4节尾椎组成 • 椎管上起枕骨大孔, 下止于骶裂孔
3
• 成人脊椎呈现4个弯曲,颈曲和腰曲向前, 胸曲和骶曲向后 • 仰卧时,C3和L3最高,T5和S4最低
37
注意:
一旦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应对神经系 统全面检查 并请专科医师进行会诊
最好的预防是操作谨慎,一旦腰穿困难, 最好放弃
38
(六)适应症和禁忌症
(一)适应证
1、下腹及盆腔手术:阑尾切除术、疝修补术、 膀胱手术、子宫及附件手术等 2、肛门及会阴部手术:痔切除术、肛瘘切除术等
3、下肢手术:骨折或脱臼复位术、截肢术等
1、原因:脊麻→交感N广泛(-)→静脉回流→ CO↓ BP↓
2、危险:BP↓→心肌、脑缺血
3、处理:
(1)麻醉前扩容,补液
(2)BP仍不升→血管加压药,麻黄碱5~10mg
31
(二)呼吸抑制 1. 原因:因阻滞平面过高引起 2. 表现:胸闷气短、呼吸无力、说话无力、 胸式呼吸、发绀 严重者呼吸停止、血压下降、心脏停搏 3. 处理:吸氧、面罩辅助呼吸 呼吸停止,立即气管内插管、人工呼吸
向头侧,麻醉平面易升高 反之,麻醉平面不易上升
29
(五)并发症
术中并发症 血压下降、心率减慢 呼吸抑制 恶心呕吐 术后并发症 腰麻后头痛 尿潴留 化脓性脑脊膜炎 腰麻后神经并发症 (1)脑神经麻痹 (2)粘连性蛛网膜炎 (3)马尾丛综合征
30
术中并发症
(一)血压下降、心率减慢:脊麻最常见并发症
32
(三)恶心呕吐:发生率高达13%~42%
1、原因:
(1)脊麻→BP过低→脑缺氧→呕吐中枢(+)→恶心呕吐 (2)迷走神经亢进→胃肠蠕动增强→恶心呕吐
(3)术中牵拉→迷走-迷走反射(+)→恶心呕吐
(4)对术中辅助药敏感 2、处置:纠正低BP,静注氟哌啶、格拉斯琼,静注阿托品, 暂停手术刺激
33
术后并发症
47
3、布比卡因 (1) 4~10 min起效,15~30 min麻醉完全 可维持麻醉4~7 h (2)常用浓度为0.5%~0.75%,肌肉松弛效果只有 在使用0.75%溶液时才满意 4、罗哌卡因:0.5%~0.75%,必要时可达l%
48
EA常用局麻药
药物 常用浓度 (%) 1~2 0.5~0.75 0.25~0.33 0.5~0.75 起效时间 (min) 5~12 5~10 10~15 15~20 维持时间 (min) 90 240~360 180~240 240~360
19
(二)腰麻穿刺术
1、体位:侧卧位 2、穿刺部位: L3-4间隙上移或下移一个间隙作穿刺点。
两侧髂嵴之间连线与脊柱相交处即为L4棘突或L3~4棘突 间隙
3、穿刺方法:直入法、侧入法 4、成功标志:二次落空感、脑脊液滴出
20
21
22
23
(三)常用局部麻醉药
1、普鲁卡因
(1)剂量:成人100~150 mg,鞍麻50~100 mg
4
(二)韧带 • 韧带:棘上韧带、棘间 韧带及黄韧带 • 硬膜外麻醉穿刺针经过 皮肤、皮下组织、棘上 韧带、棘间韧带、黄韧 带→硬膜外腔 • 刺破硬脊膜和蛛网膜→ 蛛网膜下腔
5
(三)脊髓、脊膜与腔隙 • 脊髓下端成人一般终止于 L1椎体下缘或L2上缘,新 生儿在L3下缘
• 脊膜分三层,即软膜、蛛 网膜和硬脊膜 • 蛛网膜下腔 • 硬脊膜外腔
53
3.处理:原则是维持循环及呼吸功能稳定 (1)神志消失、呼吸停止→气管插管人工通气 (2)低血压→加速输液、血管收缩药→升高血压 (3)循环稳定,30min后可清醒 (4)全脊麻持续时间与使用的局麻药有关: (5)尽管来势凶猛,但只要诊断、处理及时,多能恢复
49
利多卡因 布比卡因 丁卡因 罗哌卡因
注药方法
• 试验剂量:第一次给局麻药时,先给予其中的较小剂量, 多为利多卡因3~5ml。 • 意义: 1、判断是否进入血管 2、判断是否进入蛛网膜下腔 3、判断麻醉效果,以决定其后麻醉的药量 • 追加剂量 • 初量 • 维持剂量
50
(三)麻醉平面的调节 1、局麻药容积
(2)浓度:5%,最低2.5%,最高浓度为6% (3)作用:1~5 min起效,持续60~90 min (4)配制:5%重比重液 2、丁卡因 (1)剂量:10 mg,最高15 mg (2)浓度:0.33%,最低0.1% (3)作用:起效慢5~10 min,持续2~3 h 20 min平面固定→不易调控 (4)配制:1-1-1重比重液
交感神经-冷觉-温觉(消失)-温度识别觉-钝痛觉- 锐痛觉-触觉消失-运动神经(肌松)-压力(减弱)- 本体感觉消失
13
体表解剖标志及脊神经支配
体表部位 甲状软骨 胸骨柄上缘 两乳头两线 剑突下 肋弓下缘 平脐 耻骨联合 脊N支配 C2 T2 T4 T6 T8 T10 T12
14
15
16
(四)椎管内麻醉对生理的影响
④腹部手术→易选L2~3;下肢及会阴肛门手术→L3~4以下
(2)体位和比重:
是调节麻醉平面的两个重要因素
注药后应在5~10 min之内调节体位 重比重向低处流,轻比重液向高处流
28
(3)注药速度:
速度愈快,范围愈广 速度愈慢,药物愈集中,麻醉范围愈小 注射速度l ml /5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