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椎管内麻醉术后患者早期拔除尿管的研究进展

临床椎管内麻醉术后患者早期拔除尿管的研究进展
临床椎管内麻醉术后患者早期拔除尿管的研究进展

临床椎管内麻醉术后患者早期拔除尿管的研究进展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发展,医疗水平也随着不断提升,患者可以被治疗的疾病越来越多。患者较为重大的疾病已不满足内科保守治疗,现在多通过西医外科手术进行治疗。而目前,

临床上进行手术治疗多根据患者病情以及手术部位选择不同的麻醉方式,包括椎管内麻醉、

全麻、静脉麻醉以及外周神经阻滞麻醉这几种常见麻醉方式,而椎管内麻醉作为常见的局部

麻醉在临床上应用极为广泛[1]。手术过程中由于患者神功功能被阻滞,肌肉松弛,为患者术

中安全性以及术后恢复考虑,多对其采用留置尿管进行尿量的监测的同时预防患者出现尿潴

留情况[2]。但是,患者术后尿管的长期留置易导致患者尿路发生感染,影响患者的排尿功能。本文现就临床椎管内麻醉术后患者早期拔除尿管的研究进展一一进行阐述。

一、椎管内麻醉

椎管内麻醉为临床上常见麻醉方式,其麻醉手段是将局麻或阿片类药物通过患者椎管注入,

通过可逆性地阻断或减弱脊神经的兴奋性的传导,从而达到患者麻醉的目的。而椎管内麻醉

又分为蛛网膜下腔阻滞(即腰麻)或硬脊膜外腔阻滞(即硬膜外麻醉)。据相关研究显示表明,椎管内麻醉的方式可以有效延迟患者机体在术中所产生的应激反应的发生,减少术中的

出血量。除此之外,椎管内麻醉的方式还可降低术后血栓以及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概率[3]。而

且椎管内麻醉大大拓宽了麻醉医生的技术范围,即可与全麻联合使用,也可用于术后镇痛以

及及慢性疼痛的治疗。因此,目前在临床上椎管内麻醉是最常见的麻醉手段,应用广泛。

二、留置尿管的优势与不足

椎管内麻醉通过阻滞脊神经兴奋性传导,按不同神经纤维来说,阻滞时间不同,通称神经阻

滞顺序遵从交感神经至冷觉、温觉、温度识别觉、钝痛觉、锐痛觉、触觉、运动神经以及最

后本体感觉消失。患者麻醉后通常由开始麻木感发展至下肢感觉消失。椎管内麻醉后,泌尿

系统的交感神经被阻滞,患者尿道括约肌收缩,但逼尿肌松弛,患者易产生尿潴留。故临床

上进行椎管内麻醉前多给予患者留置导尿,不仅可以监测患者尿量的变化,还可以减少腹腔

内压力,有效防止尿潴留的发生。但据相关调查研究显示,应用留置导尿的同时患者尿路感

染的发生率不断增加,尤其是术后长期卧床患者更甚。而且不规范的清洁操作或翻身等均可

造成尿路机械损伤,增加尿路感染的发生几率。杨文等人研究发现置管一周以上以及尿袋更

换频繁均可造成尿菌检出率增加,感染率因此得以不断增加。具体数据研究显示,尿路感染

约占所有院内感染的40%,而其中80%的尿路感染是由于留置导尿管引起[4]。

三、早期拔除尿管的重要性

就尿管留置的优劣来说,一定程度上有效减少了尿潴留的发生,但长期留置的临床结果多表

明患者尿路感染增加,而且除此之外,由于患者排尿均通过留置尿管,长期排尿习惯的改变

易引起尿道相关病理性改变包括尿道狭窄、尿路结石以及膀胱异物等并发症的发生,造成患

者术后恢复期的痛苦以及焦虑。而且尿管的留置需要定期进行更换,操作的不细心以及翻身

动作均可造成尿管的牵拉,导致患者尿路的损伤。因此,早期拔除尿管不仅有效的解决了尿

潴留的问题,同时还减少了尿路感染以及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减少患者术后恢复期的痛苦,缩短其住院治疗的时间。

四、尿管留置拔除时限研究

吴春媚等人研究发现,椎管内麻醉术后部分患者不能自行排尿,术后尿潴留的发生率约为44%左右,而尿潴留的发生又与患者年龄、手术方式类型、液体输入量以及尿道功能障碍史等因

素密切相关[5]。李冰等人研究发现,患者术后当日输液余量约为500毫升时,即为拔除尿管

的最佳时机,极大程度上避免了尿路感染的发生,同时也有利于患者尿道功能的恢复[6]。

椎管内麻醉的护理配合

椎管内麻醉的护理配合 发表时间:2013-12-10T14:08:15.420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11月第31期供稿作者:余效梅[导读] 可用于横隔以下任何部位的手术,包括肛门直肠,会阴部,妇产科及下肢的手术。余效梅(河南省信阳市第四人民医院手术室 464100) 【摘要】目的探讨椎管内麻醉的护理方法,注重病人的主动配合意识,从而提高麻醉一次穿刺成功率,增加麻醉满意度。方法选择观察500例椎管内麻醉患者,注重患者术前访视的心理护理,麻醉知识讲解,提高患者配合意识,和配合技巧,观察麻醉后期效果及时反馈及时处理。结果 500例患者有16例剖宫产病人,因腹部过于膨隆难以配合维持麻醉体位,其余麻醉穿刺均一次成功。麻醉良好效果,增加病人满意度。讨论术前心理暗示,鼓励,知识讲解,图文示范等护理干预措施有效的缓解了病人的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为病人主动配合麻醉提供了可行性。为保证椎管内麻醉成功所采取的护理干预措施有效。 【中图分类号】R47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1-0299-02 椎管内麻醉分为硬膜外腔麻醉和蛛网膜下腔麻醉。可用于横隔以下任何部位的手术,包括肛门直肠,会阴部,妇产科及下肢的手术。椎管内麻醉对病人生理功能干扰小,麻醉恢复期短,同时由于病人能保持清醒,保护性反射存在,保证了病人呼吸道通畅,避免了全身麻醉的并发症,故广泛用于需保持清醒的外科手术,妇产科手术及有全麻禁忌症的病人。近10年来,临床上常采用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的方法。效果更好。[1]如何成功完成椎管内麻醉,护理干预极为重要。2008年以来我院在椎管内麻醉前后积极给予护理干预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行椎管内麻醉病人500例,其中男性280例,女性220例,年龄最小者10岁,最大者89岁。硬膜外麻醉80例,腰硬联合麻醉420例。文化程度不等。 2 方法 2.1 心理护理手术前一天下午,巡回护士术前访视,要做好心理护理,关心病人的心理问题,鼓励病人有战胜疾病的信心。耐心回答病人的疑问,认真讲解手术麻醉的相关知识,缓解病人的紧张,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强调椎管内麻醉体位配合的重要性,告诉病人体位配合好,可以减少麻醉风险,提高麻醉穿刺成功率。 2.2 观看椎管内麻醉图片将有关椎管内麻醉体位摆放的图像和摆放要点制作成彩色图片,通过图片讲解麻醉方法和麻醉体位,使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文化程度的病人都能较好的理解配合麻醉体位所需掌握的要领,同时取得了病人的信任增加了护患之间的了解配合。 2.3 嘱咐病人饮食,一般情况下术前禁食8小时,禁饮4小时,并告诉病人禁食的重要性,避免病人不听进食进饮,从而影响手术时间,或增加麻醉风险。 2.4 病人进入手术间后,简单介绍手术室环境,仪器较多可能发出异响,使病人对手术室有大致了解,播放柔和的背景音乐,使病人置身于优美的环境中,精神和全身肌肉放松,缓解紧张情绪。 2.5 建立静脉通道,迅速建立静脉留置针,保证液体的快速输入,预防麻醉后低血压。由于椎管内麻醉后,交感神经阻滞,血管扩张而致血压下降。需术前快速补液500-800ml。[2] 2.6 帮助病人摆放体位病人侧卧,背部靠近手术台边缘,与手术台平行成直角,并尽量向外凸出,双膝尽量向腹部屈曲,头颈部向胸部屈曲,使腰背部向后弯曲成弧形。棘突间隙张开,便于穿刺,整个穿刺过程中巡回护士要一直守候在病人身边,右手放在病人的头部,左手放在病人的膝部,防止病人坠床,同时增加病人的安全感。 2.7 麻醉后留置导尿,正确摆放手术体位,适当束缚病人,避免局部受压。保证病人安全,舒适,术中注意病人的保暖,避免受凉。注意保护病人隐私。保持手术间安静,密切观察病人生命体征。保证手术的安全进行。 2.8 手术结束后,巡回护士和麻醉医师送病人回病房,和病房医务人员做好交接。预防术后告诉病人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正确的处理方法。嘱咐病人有不适,要和值班医师联系以便及时处理。 3 结果 500例行椎管内麻醉的病人其中有16例剖宫产,病人因腹部过于膨隆难以维持麻醉体位,配合不好,穿刺二次成功,其余配合良好均一次穿刺成功。整个手术过程及术后麻醉效果满意。 4 讨论 4.1 术前心理护理可以减轻手术患者的心理压力,缓解患者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可以用心理暗示,示范,行为指导等方法给予围手术期心理支持。麻醉过程中,站在病人身边帮助病人摆好体位,既配合了医生操作,还能主动和病人交流,认真听取病人的主诉,及时告知病人出现的正常的反应。分散了病人的注意力,也取得了病人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增加了病人的安全感。 4.2 椎管内麻醉图片的应用,硬膜外麻醉穿刺的成功和体位的正确安置有密切的关系,通过图片的讲解,使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文化程度的病人对麻醉知识,麻醉方法及麻醉体位都有了更直观更科学的了解。避免了医护人员反复多次讲解,病人仍一头雾水难以理解所导致的麻醉穿刺困难,费时费力。而是病人因为理解配合起来更主动,更简便,从而提高了麻醉一次成功率。 4.3 整个手术过程,巡回护士不断与病人交流,缓解了病人的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提高了病人舒适度,融洽了医患之间的合作,围手术期间的访视不仅能够及时了解病人的反应,更为椎管内麻醉方法的研究创新提供理论依据。同时还增加了病人的满意度。参考文献 [1] 庄心良,曾国明,陈伯銮主编。现代麻醉学,人民出版社,2004:1094 [2] 朱丹,周力主编,手术室护理学,2008. 1

椎管内麻醉的并发症及处理

椎管内麻醉的并发症及处理 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的发生机制 交感神经阻滞引起体循环血管阻力降低 和回心血量减少 T4以上高平面阻滞,阻断心脏加速神经纤维(发自T1~T4水平),削弱心脏代偿功能,进一步加重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其他因素,如局麻药吸收入血引起心肌 负性肌力作用; 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的危险因素 广泛的阻滞平面 原有低血容量 原有心血管代偿功能不足、心动过缓 高体重指数、老年 术前合并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或丙嗪类药物 突然体位变动可发生严重低血压、心动过缓, 甚至心跳骤停; 椎管内阻滞与全身麻醉联合应用。 广泛的阻滞平面 应用β受体阻滞剂 ? 原有心动过缓或传导阻滞

引起心跳骤停的危险因素 脊麻心跳骤停发生率高于硬膜外腔阻滞 进行性心动过缓 老年人 髋关节手术(?....) 预防 避免不必要的阻滞平面过广、 纠正低血容量、抬高双下肢 对施行剖宫产的患者常规左侧倾斜30°体位 椎管内阻滞前必须建立通畅的静脉通路,输入适量液体。 治疗 一般治疗措施,包括吸氧、抬高双下肢、加快输液等; 中度到重度或迅速进展的低血压,静注麻黄碱; 对严重的心动过缓,静注阿托品; 严重低血压和心动过缓,静注阿托品和麻黄碱,如无反应立即静注小剂量肾上腺素(5~10μg); 一旦发生心跳骤停立即施行心肺复苏。 硬膜外腔阻滞对呼吸的影响与运动阻滞平面和程度相关。 静脉辅助应用镇痛药、镇静药可引起呼吸抑制或加重椎管内阻滞的呼吸抑制。

椎管内阻滞,特别是复合静脉给予镇痛药、镇静药引起呼吸抑制未被及时发现和处理,将导致心跳骤停,预后极差。 危险因素 (1)呼吸功能不全患者在应用椎管内阻 滞时容易出现呼吸功能失代偿; (2)高平面阻滞、高浓度局麻药或合并使 用抑制呼吸的镇痛药和镇静药,可引起 严重呼吸抑制。 预防 (1)选择适当的局麻药(浓度、剂量及 给药方式),避免阻滞平面过高; (2)凡辅助应用镇痛药、镇静药物者, 应严密监测呼吸功能,直至药物作 用消失。 治疗 (1)椎管内阻滞中应严密监测阻滞平面, 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呼吸功能不全; (2)发生呼吸困难,但阻滞平面在颈段以 下,膈肌功能尚未受累,可给予吸氧;

椎管内麻醉术后尿潴留的预见性护理研究

椎管内麻醉术后尿潴留的预见性护理研究 目的探讨硬膜外麻醉术后尿潴留的护理干预影响。方法将2012年1月~12月在我科行硬膜外麻醉的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常规组各40例。两组均给常规护理,观察组另给予预防尿潴留的护理干预措施。结果观察组排尿成功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护理干预可显著促进硬膜外麻醉术后排尿成功率,减少尿潴留的发生。 标签:尿潴留;护理干预;硬膜外麻醉 硬膜外麻醉是外科常用的麻醉方式,但手术后常发生尿潴留。有文献报道[1],尿路感染占医院感染的40%,其中70~80%的患者由导尿引起。如何使患者避免发生尿潴留,从而减少导尿插管带来的泌尿系统感染是临床护理的一大问题。为此我科自2012年1月起对行硬膜外麻醉患者进行预见性护理措施,观察后效果满意。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共80例,均为于我科行硬膜外麻醉手术者,且随机分为观察组,常规组各40例。其中男49例,女31例,年龄16~72岁,平均41.53岁。下腹部手术(阑尾、疝气)47例,会阴部手术14例及下肢手术19例。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手术前后常规护理。观察组在该护理基础上进行尿潴留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具体措施如下。 1.2.1 术前护理措施 1.2.1.1 心理疏导、知识宣教与患者展开交流与沟通,介绍尿潴留发生的原因,预防措施及配合解决的方法,从而消除顾虑,以最佳心态接受手术治疗。 1.2.1.2膀胱功能训练 对患者术前指导,做卧床排尿训练,并给患者提供利于训练排尿的环境,达到患者能自行床上排尿[2],为手术做好准备,术前排空膀胱。 1.2.2 术后护理措施 1.2.2.1 心理护理、知识宣教术后及时与患者沟通使其认识到手术已经解决了疾病问题,鼓励其有信心解决术后问题,耐心关心安慰患者使其情绪稳定,以缓解膀胱括约肌痉挛,利于排尿反射的建立。 1.2.2.2 限制液体入量术后护士在麻醉作用消失前,在保证患者生命体征正

【病例讨论总结】关于抗凝治疗与椎管内麻醉的实施常规

关于抗凝治疗与椎管内麻醉的实施常规 病例:术后用低分子肝素抗凝的病人拔除硬膜外导管后出现硬膜外血肿 麻醉医生对抗凝药的使用需要考虑的问题。 1.建立安全的硬膜外:无禁忌症,穿刺,置管均顺利。如果患者穿刺或者置管过程中出现 血染,术后患者将进行预防性抗凝,则放弃硬膜外。 2.手术医生与麻醉医生要对特殊用药,特殊治疗做好交流,做好交班,明确谁来拔管,何 时拔管,最好有警示标记。 3.何时使用抗凝药,何时停药,如何选择,如何权衡。 临床常用抗凝药的分类: 1.抗血小板药:阿司匹林,NSAIDS,氯吡格雷,噻氯匹定,依替非巴肽,双嘧达摩,前 列腺素。 2.抗凝血药: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令,双香豆素。 3.纤维蛋白溶解药。 1)阿司匹林: ●不可逆地抑制血小板膜上的环氧化酶,抑制血小板中TXA2的合成与释放,抑制由于 TXA2诱发的血小板聚集。血浆半衰期20min,但对血小板环氧化酶的抑制却是不可逆的,在血小板的生存期内(8~10d),其功能始终处于抑制状态,直至有新产生的血小板,才能够维持环氧化酶功能正常。 ●患者如果没有显著的出血倾向(皮下淤斑,齿龈出血),术前使用阿司匹林并非椎管内 阻滞的禁忌。有报道:使用aspirin 81mg/day(防止子痫)的年轻产科患者可以安全耐受硬膜外等区域麻醉。但要注意:熟练穿刺技术,术中应严格控制血压,术后注意周围神经监测 ●以下存在发生硬膜外血肿的高危因素的患者在服用阿司匹林期间避免采用椎管阻滞:●合用其它类型抗凝药;;椎管内新生物血管畸形 ●阿司匹林需停药7天以上才能恢复血小板功能。眼科,脑外科手术必须停药7-10天。 2)NSAIDS:对硬膜外穿刺,置管,拔管均无影响。一般术前3天停用。 3)氯吡格雷(波立维): 选择性抑制ADP,影响血小板的GP IIb/IIIa 受体。不可逆的改变ADP受体,影响血小板寿命。建议术前5天停药,才能行椎管内阻滞。 4)噻氯匹定(抵克立得) 药理作用与氯吡格雷类似,可降低纤维蛋白元浓度和血粘度。建议术前10-14天停药,才能行椎管内阻滞。 5)依替非巴肽 和氯吡格雷,噻氯匹定一样,对脊柱内血肿发生几率的影响并不确切,使用该药期间,应慎用椎管阻滞。

青少年患者行椎管内麻醉的心理护理体会

青少年患者行椎管内麻醉的心理护理体会 标签:青少年;椎管内麻醉; 心理护理青少年期是个体由童年向成年发展的过渡时期,又称青春期,一般为12~18岁,此时身体的各个方面都在迅速成长,但心理方面相对于生理发育速度来说稍缓,容易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而椎管内麻醉是一种有创操作,无论在穿刺操作过程中还是麻醉后均可使患者产生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及恐惧等心理,尤其是青少年患者。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部分青少年患者因过度恐惧造成失控状态,而改行全身麻醉,为此,对2010年8月~2011年8月笔者所在医院骨科32例青少年椎管内麻醉患者实施了围麻醉期心理护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骨科患者32例,男25例,女7例,年龄12~18岁,其中下肢骨折17例,下肢骨腫瘤8例,膝关节损伤7例。 1.2方法 1.2.1操作方法由同一主管护师对全部患者行围麻醉期心理护理,同一麻醉医师进行椎管内穿刺操作。 1.2.2心理护理措施 1.2.2.1术前访视告诉患者麻醉的必要性,介绍麻醉医师的情况,讲解围麻醉期的注意事项,使患者消除恐惧心理,增加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同时耐心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需求并尽量满足,访视过程中注意态度温和,有耐心,语言要亲切,使患者感觉到对自己的关心和体贴[1]。 1.2.2.2麻醉配合患者入室后主动交流,心电监护、开放静脉通路等均与患者有效沟通,协助麻醉医师摆放椎管内麻醉穿刺所需体位,并在穿刺操作过程耐心、细致地为患者提示每一步操作及相关感受,降低其恐惧焦虑心理。 1.2.2.3麻醉后护理待患者麻醉平面固定后,告知患者下肢麻木的感觉是正常的,无需紧张,待手术结束后会慢慢恢复,对下肢功能不会造成什么影响。同时,严格遵守保护性医疗制度,避免大声说笑,不谈与手术无关的事情,更不以患者的隐私或病情开玩笑[2]。对仍较紧张的患者可根据其要求给予听音乐、抚触交流等,严重紧张患者由麻醉医师根据患者情况给予镇静药物。 1.2.2.4术后回访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肯定患者在麻醉期间的积极配合,对现有的不适给予理解和疏导,详细记录围麻醉期护理的缺陷与不足,以不断提高心理护理质量。2结果 2.1护理效果全部32例均顺利配合麻醉及手术,其中2例要求听音乐,5例

椎管内麻醉与 抗凝药 详尽版

1.普通肝素 (1)静脉注射肝素至少停药4h、凝血指标恢复正常之后,方可行椎管内穿刺、置管或拔管;椎管内穿刺、置管或拔管1h后方可静脉应用肝素;抗凝治疗的延长,特别是与其他的抗凝剂和溶栓剂联合应用,会增加椎管内血肿形成的风险; (2)皮下注射肝素每日小于10,000单位的小剂量肝素,椎管内阻滞无禁忌,但在衰弱的患者,应特别加以注意;每日大于10,000单位则处理同静脉应用肝素;皮下应用肝素5d以上应于椎管内阻滞和导管拔除之前进行血小板测定,保证血小板计数正常。 2.低分子量肝素 (1)低分子量肝素与抗血小板药物或口服抗凝剂联合应用增加椎管内血肿的风险; (2)术前应用低分子量肝素的患者,施行单次脊麻是最安全的椎管内阻滞方法。至少在血栓预防剂量低分子量肝素给药后12h或治疗剂量低分子量肝素给药后24h,方可施行椎管内阻滞(穿刺、置管或拔管)。术前2h应用低分子量肝素的患者抗凝活性正值高峰,应避免施行椎管内阻滞; (3)术后需用低分子量肝素预防血栓形成的患者,应于椎管内穿刺24h以后,且导管拔除2h以上,方可开始应用低分子量肝素。 3.口服抗凝剂 (1)椎管内阻滞前应停用口服抗凝剂,并确认凝血酶原时间(PT)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恢复正常; (2)术前口服华法林治疗超过36h者,应每日监测PT和INR。长期口服华法林的患者停药后3~5d,PT和INR方可恢复正常; (3)术前36h内开始华法林治疗者,不影响患者的凝血状态; (4)拔除椎管内留置导管时机为INR<1.5。 4.抗血小板药物 (1)单独应用阿司匹林或非甾体抗炎药(NSAIDs)不增加椎管内阻滞血肿发生的风险,但阿司匹林或非甾体抗炎药与其他抗凝药物(如肝素、低分子量肝素、口服抗凝剂)联合应用则增加出血并发症的风险;

硬膜外麻醉后护理常规

、平卧6小时,以免术后发生头痛。根据病情给适当卧位。 二、病人如有恶心、呕吐应头测向一边,以免呕吐物吸入呼吸道。 三、禁食6小时,以后按医嘱给饮食。 四、如有头痛、头晕应观察原因,并按医嘱给止痛剂或镇痛剂。 五、术后6——8小时不能排尿者,可针刺中枢、尖元、三阴交结合诱尿, 导尿。 腹部外科一般护理常规 术前准备: 一、 执行外科手术前一般常规准备。 二、 幽门梗阻者,术前禁食。输液纠正低蛋白血症及水电解质失衡。术前 日,每晚洗胃1次。 三、 结肠、直肠、肛管手术者,术前3日改流质饭。并服肠道消炎药物如 素、磺胺药等,服缓泻剂如:番泻叶。术前日晚、术晨清洁灌肠注意 出现低血糖反应,必须时给静脉推入50%葡萄糖60毫升。 四、 急腹症病人在采取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期间,应观察腹疼程度、 范围的变化及有无呕吐、肠型、腹胀等。观察期间禁止用止痛剂,并禁饮 食,已确诊者可给止痛剂。 五、 术前安胃管。 术后护理: 一、 执行外科手术后一般护理常规及麻醉后护理常规。 二、 血压平稳6小时后,可采取半卧位。 三、禁饮食。肠蠕动完全恢复后按医嘱给流质;过早进食可引起呕吐或腹 必要时 3 :新霉

四、注意观察腹部及肺部情况,鼓励病人咳痰及翻身,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五、注意伤口愈合情况,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老人、病重及禁食时间较久者,易影响伤口愈合。如发现有血性液体流出,多提出刀口裂开,应及时通知医生;或及时给予腹部加压包扎。 六、保持胃肠减压通畅,并记录引流量。 七、腹部手术后由于胃肠蠕动受到抑制及腹壁切口疼痛,限制了腹壁肌肉的运动,使直肠内气体不易排出,导致腹胀较重者可针刺、热敷、肛管排气,并保持胃肠减压通畅。 八、鼓励病人早期下床活动,促进伤口愈合,防止肠粘连等并发症的发生。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 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椎管内麻醉方法

椎管内麻醉方法.txt21春暖花会开!如果你曾经历过冬天,那么你就会有春色!如果你有着信念,那么春天一定会遥远;如果你正在付出,那么总有一天你会拥有花开满圆。一、蛛网膜下腔滞麻醉 将局部麻醉药注入蛛网膜下腔,阻滞脊神经根,称为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简称脊椎麻醉或腰麻。如取坐位穿刺,将重比重的局麻药注入蛛网膜下腔,仅阻滞第3、4、5骶神经,即麻醉范围只限于肛门会阴区,称鞍区麻醉,简称鞍麻。 (一)穿刺步骤 常取侧卧位,背部与手术台的边缘平齐,两手抱膝,脊椎尽量弯曲,使腰椎棘突间隙加宽。为避免损伤脊髓,穿刺点宜选择在腰椎3-4或4-5间隙(图1-28)。两侧髂嵴间的连线是通过第四腰椎棘突或腰椎3-4间隙,以此作为定位基准。消毒皮肤,覆盖消毒巾,在穿刺点用0.5-1%普鲁卡因作浸润麻醉,选用细腰椎穿刺针(22-26G),正中进行穿刺时,腰穿针应与棘突平行方向刺入,针尖经过皮肤、皮下、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而进入硬膜外腔,再向前推进,刺破硬脊膜和蛛网膜就进入蛛网膜下腔。穿过黄韧带和硬脊膜时常有明显的突破感。拔出针芯有脑脊液流出便可注入局麻药。 常用局麻药有以下几种,一般均用其重比重的溶液。如:①6%普鲁卡因含糖溶液(普鲁卡因粉150毫克+0.1%肾上腺素0.2毫升+5%葡萄糖2.3毫升。②1%丁卡因、10%葡萄糖、3%麻黄碱各1毫升混合液。③0.75%布比卡因(含糖)。 (二)生理变化 脑脊液无色透明,pH7.40,比重1.003~1.008,局麻药籍脑脊液扩散,直接作用于脊神经根入部分脊髓。前根麻醉后可阻滞运动神经(肌肉松驰)和交感神经传出纤维(血管扩张、缓脉等);后根麻醉后可阻滞感觉神经(感觉消失)和交感神经传入纤维。各种神经纤维的粗细不等,直径愈粗,所需药物浓度愈高,诱导时间也愈长。局麻药在脑脊液中向头端扩散时,直径最细的交感神经纤维最先被阻滞,其次为感觉神经,最粗的运动神经纤维最后被阻滞。 交感神经阻滞后,其支配区域的阻力血管和容量血管均扩张,血管床容积迅速扩大,有效循环血容量相对不足。根据麻醉平面的高低,血压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下降的幅度决定于阻滞范围,可以通过未麻醉区的血管收缩来进行代偿,高平面阻滞更易造成低血压。除骶段外的大部分副交感神经纤维未被阻滞,故有脉缓、肠管收缩和蠕动亢进、牵拉内脏而出现恶心呕吐等反应。感觉神经纤维被阻滞后,其相同区域痛觉消失。运动神经纤维被阻滞后,其所支配的骨骼肌松弛。隔肌由颈3~4神经支配,肋间肌由胸1~2脊神经支配,隔肌和肋间肌完全麻痹,则自主呼吸消失,仅肋间肌完全麻痹,则呈现呼吸抑制。 (三)平面调节 麻醉平面是指痛觉消失的阻滞平面,表示脊神经阻滞范围。感觉神经的阻滞平面要低于交感神经的阻滞平面,运动神经的阻滞平而又低于感觉神经的阻滞平面,各段脊神经在人体体表的分布标志如。

椎管内麻醉的护理配合

椎管内麻醉的护理配合 我在想这不是麻醉师要学的吗?……其实我们手术护士很多工作在于配合,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多了解一点没坏处就是了。关于配合椎管内麻醉我的体会就是,一手抱患者头部,一手抱膝部,缓缓用力,悠着点劲儿,向内一掐。尽量使后背弓出去。遇到不好扎的,体位的摆放就显得重要,经常听麻醉师说:就差这一掐啊。 (一)蛛网膜下隙阻滞 将局部麻醉药注射于蛛网膜下隙,使该部位脊神经根、背神经节及脊髓表面部分被阻滞,其主要作用部位在脊神经根和后根,简称脊麻。 1. 用药2%利多卡因、1%丁卡因。 2. 麻醉方法(1)准备蛛网膜下隙穿刺包1个;(2)穿刺点用0.5%~1%普鲁卡因做皮内、皮下和棘间韧带逐层?润;(3)将穿刺针在棘突间隙中点、与患者背部垂直、针尖稍向头侧做缓

慢刺入,当针尖穿过黄韧带时,有阻力突然消失“落空”感觉,继续推进时常有第二“落空”感,提示已穿破硬膜与蛛网膜而进入蛛网膜下隙,见脑脊液流出,此时可注药。 3. 麻醉体位(1)高位穿刺:取侧卧位,护士站在患者腹侧面,协助患者屈躯、两手抱膝,大腿贴近腹壁,头尽量向胸部屈曲,腰背部向后弓成弧形,使脊突间隙张开,便于穿刺。背部与床面垂直,并平齐手术台边沿,避免前俯或后倾以利于穿刺操作。②坐位穿刺:坐靠于手术床边,双手搭在手术托盘上,护士站于前侧方,以防意外情况发生。③采用重比重溶液时,术侧置于下位;采用轻比重溶液,术侧置于上方。④鞍区麻醉取坐位,因蛛网膜下隙阻滞脊神经后,可引起一系列生理紊乱,其程度与阻滞平面有密切的关系,平面愈高,扰乱愈明显。因此必须特别注意平面的调节,配合麻醉医生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呼吸、血压等变化,并及时处理 4. 注意事项脊麻的麻醉作用起效快,麻醉部位血管扩张,影响有效循环量,加之术前禁食患者有一定量的体液不足,尤其老年及儿童患者,因此麻醉后患者病情变化较快,应首先做好静脉穿刺,保证液体的输入,保证抢救通路。

椎管内麻醉

第七章椎管内麻醉 Intravertebral Anesthesia 椎管内麻醉含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spinal anesthesia)和硬膜外间隙阻滞麻醉(epidural anesthesia),后者还包括骶管麻醉(sacral canal anesthesia)。将局麻药注入蛛网膜下腔,作用于脊神经根引起的阻滞称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简称脊麻,也叫腰麻;将局麻药注入硬膜外间隙作用于脊神经,使感觉和交感神经完全被阻滞、部分运动神经纤维被阻滞,称为硬膜外腔阻滞。在硬膜外腔放置导管,经导管间断或持续用药称为连续性硬膜外麻醉(continuous epidural anesthesia,CEA)。另外近年来已成功用于临床的腰硬联合麻醉(spinal and epidural combination anesthesia)也属于椎管内麻醉的范畴,它是将蛛网膜下腔阻滞和硬膜外麻醉联合使用的一种麻醉方式。 第一节椎管内麻醉的相关解剖 一、椎管的解剖 椎管内麻醉必须依赖于盲探性椎管内穿刺术的成功,因此熟悉椎骨的骨性标志、棘间韧带、神经组织、硬膜与骨性结构的关系,是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前提。 1.脊椎由7节颈椎、12节胸椎、5节腰椎、融合成一块的5节骶椎以及尾椎组成。 2.成人脊椎呈现4个生理弯曲,颈曲和腰曲向前,胸曲和骶曲向后。 3.为帮助记忆各椎体的大致结构,便于理解各部位穿刺的要领,提供以下短句供参考: 颈椎:颈椎体小棘分叉,横突有孔通上下; 胸椎:胸椎棘突长而斜,两处肋凹构关节; 腰椎:腰椎体大形似肾,棘突板状水平伸; 骶椎:骶椎融合倒三角,确定裂孔扪骶角。 颈椎的椎管最宽大,但椎体最小,椎孔呈三角形,横突短,椎弓根伸向后外,横突孔中穿行的是椎动脉,提示在穿刺时误伤椎动脉可引起椎动脉血肿,另外注意在实施颈丛阻滞时,穿刺针有可能误入椎管; 典型的胸椎体横断面呈心形。椎板宽,从上向下相互重迭。棘突长,从颈椎到第4胸椎棘突与椎体的横断面呈水平方向,穿刺时可垂直进针。从第4胸椎到第12胸椎,棘突呈叠瓦状排列,棘突与椎体呈锐角,此段硬膜外穿刺如果采用正中入路,常较困难,旁正中入路可避开狭窄的椎间隙,穿刺针要向患者头端倾斜,方能进入黄韧带; 腰椎椎体大,呈肾形,椎板短而宽,棘突与椎体横断面平行,椎间隙相对较宽松,垂直进针较易刺入椎管,穿刺时脊椎向前弯屈,还可增大椎板间裂隙。除非有韧带钙化,否则不必要常规使用旁正中入路穿刺;

椎管内麻醉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椎管内麻醉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椎管内麻醉:是指将局部麻醉药注入椎管的蛛网膜或硬脊膜外腔,使部分脊神经传导功能发生可逆性阻滞的麻醉方法。 ①蛛网膜下腔阻滞又称腰麻,将局部麻醉药注入蛛网膜下腔,作于脊神经根而使相应部位产生麻醉作用的方法。 ②硬脊膜外腔阻滞又称硬膜外麻醉,将局部麻醉药注入硬膜外腔,阻滞脊神经根,暂时使其支配区域产生麻痹;硬膜外腔不与颅腔相通,药液不扩散到脑组织。 ③腰硬联合麻醉:将腰麻和硬膜外技术结合,可相互取长补短,既有麻醉起效快、肌肉松弛及镇痛效果确切的优点,又可满足长时间手术需要。 ④骶管阻滞:是硬膜外阻滞的一种,经骶管裂孔将局部麻醉药注入骶管腔内,阻滞骶部脊神经。 【护理常规】 1.术前同全身麻醉术前。 2.术后 (1)体位:硬膜外麻醉未穿破硬膜者和骶管麻醉者,体位无特殊要求,头部可垫枕头;硬膜外麻醉穿破硬膜者或腰麻者,取去枕平卧位6h,伴头晕、恶心症状者,尤其伴喷射性呕吐者,适当延长平卧位时间,必要时平卧12h或更长,但可翻身侧卧,直到症状改善为止。

(2)一般护理常规:详见全身麻醉护理常规。 (3)评估穿刺部位:穿刺点敷料是否干燥整洁,背部穿刺敷料明显渗血或出血,硬膜外置管有移位或脱开迹象,及时报告医师。 (4)评估椎管内麻醉平面:熟悉麻醉平面相关的体表标志,可用棉签来测评感觉阻滞平面。一般平面在T10以下,即与脐水平以下是适宜的。高位硬膜外麻醉应特别注意呼吸、血压。如出现呼吸减慢或呼吸困难、血压降低、血流动力学不平稳现象,应与医师取得联系。 (5)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观察患者双下肢运动、疼痛、触觉变化及排尿、排便功能是否异常,出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6)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①头痛:多发生在腰麻后1~3d,典型头痛发生在穿刺后6~12h。多在枕部、顶部、颢部,呈搏动性疼痛,抬头或坐起时加重,轻者3~4d缓解,重者持续1周甚至数周,可通过麻醉后去枕平卧6~8h 等措施有效预防。 ②尿潴留:针刺三阴交、足三里、中极、关元、阳陵泉等穴位缓解尿潴留;或者热敷下腹部、膀胱区诱导排尿,必要时行导尿术。 ③低血压:快速输液,补充血容量。血压骤降者用麻黄碱15~30mg静脉注射,可收缩血管,维持血压。出现心动过缓时可静脉注射阿托品0.25~0.5mg。 ④恶心、呕吐:吸氧、升压,必要时用甲氧氯普胺 10mg静脉注射,出现呕吐时,及时清理呕吐物,帮助患者擦净口角、面颊、颈部,针对原因处理。

外科 各类麻醉后护理常规

外科手术前一般护理常规1、向病人做好解释工作,消除病人对手术的顾虑,介绍手术前后注意事项,必要时指导病人在床上练习大小便,向病人进行健康教育,要求病人戒烟。 2、通知家属或单位负责人员来院,由医师详细介绍手术情况,填写手术同意书。 3、术前按医嘱进行手术野皮肤准备(观察皮肤情况、剃毛和皮肤清洗)。如发现病人有发热、感冒、女病人月经周期、皮肤有损伤或感染等,应及时报告医师,考虑停止手术。 4、皮肤准备的要求和方法 (1)根据各类手术要求决定皮肤准备的范围。 (2)用肥皂水彻底清洗皮肤,注意脐部、皮肤皱折部位,皮肤上的油污、胶布可用松节油、汽油或乙醚清洗,有伤口者清洗后应更换敷料。 (3)剃毛和清洗时,应注意勿损伤皮肤,勿使病人受凉。 5、做好全身清洁,洗头、洗澡、剪趾(指)甲、更衣、不能自理由护士执行。 6、按医嘱配血、皮试。准备特殊用药用物,通知手术日停膳。 7、通知病人术前12小时禁食,4-6小时禁饮水并挂禁食标志。 8、上注意病人睡眠情况,保证病人有充足的睡眠,必要时给服安眠镇静药。 9、按需要做好术前准备,如留置尿管等。女病人除去发夹,长发者梳成双辫,有假牙者卸下假牙。入手术室前排小便。备齐病历、X光片、特殊用药、用物随病人一齐送手术室,停止一切术前医嘱。 10、送往手术室前,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检查手术野,了解有无生理、病理变化,不宜手术者及时报告医师。 11、病人人送往手术室后,根据麻醉、病种、手术方式做好病室、用物准备。 (4)床的准备:全部更换床单、枕套、被套。按需要备胶、中单,室温低于18℃时设法提高被褥温度,低于12℃时设法提高室温。 (5)用物准备:床边备输液架、血压计、听诊器,按病情需要备急救药品和器械,护理记录单等。 外科手术后一般护理常规 1、向麻醉师了解麻醉方式,术中情况,手术性质及部位,输液、输血量 和特殊情况的处理等,病人回病室时,搬动病人应防止各种导管脱出及增加伤口张力。 2、注意保暖,防止受凉,用热水袋等保暖时,应防止烫伤病人。 3、根据不同的麻醉方式,做好相应的护理。全麻病人去枕平卧,头向一 侧,每半小时测血压、脉搏、呼吸一次,直至病人完全清醒,血压稳定。

外科学-椎管内麻醉

第八节椎管内麻醉 一、蛛网膜下腔滞麻醉 将局部麻醉药注入蛛网膜下腔,阻滞脊神经根,称为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简称脊椎麻醉或腰麻(图1-27)。如取坐位穿刺,将重比重的局麻药注入蛛网膜下腔,仅阻滞第3、4、5骶神经,即麻醉范围只限于肛门会阴区,称鞍区麻醉,简称鞍麻。 图1-27 脊椎椎管的横切面 (一)穿刺步骤 常取侧卧位,背部与手术台的边缘平齐,两手抱膝,脊椎尽量弯曲,使腰椎棘突间隙加宽。为避免损伤脊髓,穿刺点宜选择在腰椎3-4或4-5间隙(图1-28)。两侧髂嵴间的连线是通过第四腰椎棘突或腰椎3-4间隙,以此作为定位基准。消毒皮肤,覆盖消毒巾,在穿刺点用0.5-1%普鲁卡因作浸润麻醉,选用细腰椎穿刺针(22-26G),正中进行穿刺时,腰穿针应与棘突平行方向刺入,针尖经过皮肤、皮下、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而进入硬膜外腔,再向前推进,刺破硬脊膜和蛛网膜就进入蛛网膜下腔。穿过黄韧带和硬脊膜时常有明显的突破感。拔出针芯有脑脊液流出便可注入局麻药(图1-29)。 常用局麻药有以下几种,一般均用其重比重的溶液(表1-13)。如:①6%普鲁卡因含糖溶液(普鲁卡因粉150毫克+0.1%肾上腺素0.2毫升+5%葡萄糖2.3毫升。②1%丁卡因、10%葡萄糖、3%麻黄碱各1毫升混合液。③0.75%布比卡因(含糖)。 (二)生理变化 脑脊液无色透明,pH7.40,比重1.003~1.008,局麻药籍脑脊液扩散,直接作用于脊神经根入部分脊髓。前根麻醉后可阻滞运动神经(肌肉松驰)和交感神经传出纤维(血管扩张、缓脉等);后根麻醉后可阻滞感觉神经(感觉消失)和交感神经传入纤维。各种神经纤维的粗细不等,直径愈粗,所需药物浓度愈高,诱导时间也愈长。局麻药在脑脊液

椎管内麻醉

椎管内麻醉并发症之高位椎管内麻醉椎管内麻醉的效果表现在心血管系统几乎是完全的,因为局麻药注入蛛网膜下腔阻滞了节前纤维(白色神经交通支或B类纤维)。局麻药用于椎管内麻醉当其被脉管系统吸收后不产生任何全身效应。在大多数患者中尽管看出现局麻药从脑脊液吸收进入血液循环,但血浆浓度太低以至于不会产生明显的血流动力学效应。 生理学损害与鞘内交感神经去神经支配水平直接相关。椎管内麻醉改变正常的血流动力学状态,然而,多重复合值得考虑。差异可能由于许多因素,包括病人一般情况、年龄、血管内液体状态以及当时的用药情况。一般来说,越广泛的交感神经阻滞产生越严重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交感神经阻滞的效应广泛,既作用在动脉血管(后负荷)也作用于静脉血管(前负荷,容量负荷)。 动脉循环 后负荷是对抗左心室射血阻力的参数。它可通过在收缩期心室壁产生的压力(或张力)测量得出。椎管内麻醉通过动脉血管的舒张来降低后负荷。并不是所有的血管床都有程度相同的血管扩张。例如,肌肉和皮肤的血流可能因为交感神经阻滞而减少,然而相同肢体的总血流量可能增加达四倍以上。另外在不同患者间,交感神经阻滞导致后负荷下降的程度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因此,对患者进行相同的交感神经阻滞并不一定表现出相同的后负荷变化。年轻而强健的患者较老年或恶病质的患者能够更好的保持外周血管张力。血管紧张度的维持在不同的器官也迥然不同。其首先保证有效维持肾脏和内脏的血管系统,其次是骨骼肌,最后是皮肤的血管。当交感神经阻滞导致动脉血管舒张后,在身体交感神经系统未阻滞的区域,通常是蛛网膜下腔或硬膜外腔麻醉区域的头侧范围,会同时发生代偿性的反射性的血管收缩。这一发射性血管收缩在维持交感神经阻滞的范围的正常压力方面是有效的。如果比方说,交感神经阻滞达到第四胸椎或更高水平,整个上肢血管系统仅能贡献出总心排血量的百分之五。即使最大限度的血管收缩也不足以代偿身体其他部位的动脉血管舒张。因为存在固有的大脑自控机制,因此不会发生反射性脑血管收缩。 静脉循环 前负荷是静脉血从外周血管回到右心室的容量参数。交感神经阻滞与中枢轴索阻滞相关,不仅扩张动脉和小动脉后的循环,也扩张静脉循环。静脉循环的神经支配与动脉循环相似,血管扩张范围也与之相当。然而,动脉和静脉的血管舒张程度却显著不同。因为与静脉相比较,动脉血管壁含有更多的平滑肌纤维和支持结构,他们能维持其自身的血管张力,因此在后负荷血管中交感神经阻滞导致的血管舒张较轻微。相反,静脉血管系统承受着最大限度的血管扩张,静脉容量最大限度的增加。这一变化造成大量异常增加的容量迅速在外周血管汇集,返回到右心室的血容量减少,进而导致了心排量和血压的下降。 心脏功能 1、心率心率减慢与椎管内麻醉有特征性的关联,并且心动过缓的程度与交感神经阻滞的范围有很好的相关性,然而,这种相关性可以被许多其他因素所修改,比如年龄,合用的静脉药物,患者在手术台上的体位等。值得强调的是,高位(胸段)水平蛛网膜下腔或硬膜外麻醉引起的心动过缓主要是由于以下两个原因:(1)神经节前心加速纤维(T1-T4)的 阻滞;(2)前负荷下降导致静脉回心血量减少。在一些极端病例中,静脉回心血量的快速下降(由于大量出血或硬膜外和蛛网膜下腔麻醉时引起的近全交感神经阻滞)可能导致心室内压力感受器和化学感受器的激活。由于更进一步的副交感神经活动增加和交感神经活动抑制,这一激活作用可能导致严重的心动过缓,甚至是心搏停止。 2、心排血量蛛网膜下腔和硬膜外麻醉继发的心排量下降是所有文献报道中最为一致的发现之一,并且是椎管内麻醉的必要条件。心排量下降程度也是交感神经阻滞作用程度的

硬膜外注射地塞米松治疗椎管内麻醉穿刺时神经根损伤的效果

硬膜外注射地塞米松治疗椎管内麻醉穿刺时神经根损伤的效果 裘剑波 【摘要】目的:观察硬膜外注射地塞米松治疗椎管内麻醉穿刺或置管时神经根损伤的效果,方法:在椎管内麻醉行硬膜外或腰麻穿刺时,或硬膜外置管时发生神经根损伤的120例患者,按随机抽签法分为2组;对照组(C组,n=60)和治疗组(D组,n=60),D组于发生神经根损伤后术毕时,硬膜外注射地塞米松10mg,C组于术毕时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2组于术后14天评价治疗效果。结果:D组与C 组比较,差异非常明显(P﹤0.01),治疗效果较好。结论:硬膜外注射地塞米松10mg治疗椎管内麻醉穿刺或置管时神经根损伤的效果较好。 关键词:地塞米松;硬膜外注射;椎管内麻醉;神经根损伤椎管内麻醉包括腰麻,硬膜外麻醉和腰-硬联合麻醉,目前在中小型医院仍然被广泛应用,主要应用于下腹部和下肢以下手术。但椎管内麻醉穿刺或置管时可能损伤神经根,是一种严重的麻醉并发症。临床上常规通过静脉注射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来治疗。静脉给药时所需剂量较大,药物作用的靶位广,不良反应多。有研究[1-5]表明,鞘内或硬膜外注射糖皮质激素可减轻神经病理性痛或神经损伤。本研究旨在评价硬膜外注射地塞米松治疗椎管内麻醉穿刺或置管时神经根损伤的效果,为临床上治疗椎管内麻醉穿刺或置管时神经根损伤提供参考。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本研究已获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病人均签署知情同意书。120例患者,其中男52例,女68例;年龄14~79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为Ⅰ~Ⅲ级;其中急诊手术27例,择期手术93例;其中实施硬膜外麻醉(EA)为46例,脊椎-硬膜外联合麻醉(CSEA)74例;手术种类为,阑尾切除术,疝气高位结扎无张力修补术,精索静脉结扎术,输尿管镜碎石术,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下肢骨折内固定术,下肢清创缝合术,髋关节置换术,剖宫产术等下腹部以下手术。所有病例术前神经系统功能和凝血功能未见异常,无明显腰腿痛、全身或穿刺部位感染等椎管内麻醉禁忌症。 二、麻醉方法除剖宫产术未用术前药外,其他手术常规术前30min肌注苯巴比妥钠0.1g,阿托品0.5mg。入室开放静脉,静滴复方氯化钠注射液10~12ml·kg-1·h-1,常规监测BP、HR、ECG和SpO2,面罩吸氧2~4L/min。EA时采用硬膜外麻醉包(17G硬膜外针,浙江伏尔特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取水平侧卧位,穿刺点取胸椎11-12(T11-12)或腰椎1-2(L1-2)向头侧置管,穿刺成功后注入2%利多卡因3~4ml为试验剂量,无脊麻现象后,注入2%利多卡因和0.75%罗哌卡因等量混合液,直至硬膜外麻醉成功;CSEA时采用联合腰麻包(17G硬膜外针和25G笔尖式腰麻针,浙江伏尔特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取水平侧卧位,于L2-3或L3-4 间隙穿刺,硬膜外穿刺成功后取25G笔尖式腰麻针行蛛网膜下腔穿刺,斜面朝向头侧,见清亮脑脊液后,回抽脑脊液1ml(0.75%罗哌卡因2ml+脑脊液1ml),以0.1ml/s速度注药1.6~2.5 ml,然后拔去腰麻针,向硬膜外腔头侧置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