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文学第二章儿歌备份
合集下载
幼儿文学第二章儿歌88297

A
8
主题单纯,篇幅短小
《爬》
《雨点》
爬台阶, 往上跑, 往上跑, 回头瞧,
小雨点, 爱干净, 马路洗得亮晶晶。
爸爸妈妈没我高。
儿歌短小、集中、洗练。非常切合婴幼儿的 口吻。
A
9
形象具体,趣味盎然
《太阳和月亮》
太阳月亮两娃娃, 打开妈妈化妆匣, 太阳拿起胭脂抹, 月亮抓到香粉擦, 抹呀抹,擦呀擦, 一个抹成红脸蛋, 一个擦成白脸蛋。
第二章 儿歌和幼儿诗
第一节 儿 歌
A
1
一、儿歌概说
儿歌的概念? 儿歌的功能? 儿歌的起源和发展?
A
2
小老鼠上灯台
小老鼠,上灯台, 偷油吃,下不来。 喵喵喵,猫来了, 叽哩咕噜滚下来。
A
3
儿歌的概念
儿歌是适合幼儿听赏念唱的顺口、易懂的 短小诗歌。儿歌是幼儿文学的主要体裁, 是幼儿最早接触、最易接受的一种文学样 式。
A
10
语言浅显,明白易懂
《氢气球》
氢气球,爱生气, 我想亲亲它,“叭----”
气破大肚皮。
A
11
音韵和谐,好记易诵
《矮矮的鸭子》
一排鸭子,个子矮矮, 走起路来,屁股歪歪。 翅膀拍拍,太阳晒晒。 伸长脖子,吃吃青菜。 一排鸭子,个子矮矮。 走起路来,屁股歪歪。
A
12
三、儿歌的分类和特殊艺术形式
(一)儿歌的分类
A
17
2、游戏歌 游戏类儿歌是配合幼儿游戏内容编写、在幼儿 做游戏时吟唱的歌谣。
A
18
3、数数歌
这是一种按照格式数序,结合具体事物 编写的儿歌。它可以帮助幼儿掌握基本 的数序,培养幼儿数的观念,训练幼儿 的思维和运算能力。
幼儿文学第二章第三节儿歌和幼儿诗的朗读

河里//鲤鱼//跳出//水, 对着//小熊//大声//叫:
“小熊,小熊,不要//怕,
眼睛//向着//前面//瞧!” 一//二//三//,向前//跑, 小熊//过桥//回头//笑, 鲤鱼//乐得//尾//巴//摇。
小弟和小猫
我家有个小弟弟,
聪明又淘气, 每天爬高又爬低, 满头满脸都是泥。 妈妈叫他来洗脸, 装没听见他就跑; 爸爸拿镜子把他照 他闭上眼睛咯咯笑。
姐姐//抱来//小花猫,
拍拍//爪子//舔舔毛, 两眼//一眯//“喵、喵、喵, 谁跟我玩,谁把我抱?” 弟弟//伸出//小黑手, 小猫//连忙//往后跳, 胡子//一撅//头一摇, “不妙//不妙!太脏//太脏//我不要!
姐姐//听见//哈哈笑,
爸爸//妈妈//皱眉毛
拍拍爪子舔舔毛, 两眼一眯“喵、喵、喵, 谁跟我玩,谁把我抱?” 弟弟伸出小黑手, 小猫连忙往后跳, 胡子一撅头一摇, “不妙不妙!太脏太脏我不要!
姐姐听见哈哈笑,
爸爸妈妈皱眉毛,
小弟听了真害臊:
“妈!妈!快给我洗个澡!”
小弟和小猫
我家//有个//小弟弟,
聪明//又淘气, 每天//爬高//又爬低, 满头//满脸//都是泥。 妈妈//叫他//来洗脸, 装没//听见//他就跑; 爸爸//拿镜子//把他照 他闭上//眼睛//咯咯笑。
“妈!妈!快给我//洗个澡!”
作业
任选一首本节课上的作品,练习表演记 诵,下节课班级内进行表演。
月光幻想曲
月光//流进//池塘里//发亮, 我//口渴了, 想舀//一杯//月光//来喝, 让//肚子里//藏着//嫦娥的//微笑。 月光//躺在//院子里//发亮, 我的//口袋//破了, 想剪//一片//月光//来补//衣衫, 让//口袋里//装着//桂树的//花香。
幼儿文学第二章儿歌备份

五四时期
五四时期,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儿歌得以产生,五四新文化运动孕育了声势浩大的“歌谣运动”。 代表人物:顾颉刚、周作人、朱自清
儿歌的句式
二言句式 三言句式 句式 五言句式, 六言句式 七言句式 杂言句式 “三三七句式 ”: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杂言句式,一般以多 式的形式 呈现 ,每节由三句构成,其中 第一、二句为三言句,第三句为七言句。例《小蚱蜢》
三、儿歌的特殊艺术形式
摇篮曲 陈伯吹 风不吹,浪不高, 风不吹,云不飘, 小小的船儿轻轻摇, 蓝蓝的天空静悄悄, 小宝宝啊要睡觉。 小宝宝啊好好睡一觉。 风不吹,树不摇, 小鸟不飞也不叫, 小宝宝啊快睡觉。
儿歌的功能
增添幼儿生活的乐趣
荡秋千
小朋友们真勇敢,
我像鱼儿往下钻。
一上一下荡秋千。
你像鸟儿飞上天,
画妈妈
小铅笔,手中拿,
今天我来画妈妈。
画双眼睛小秘密,
要是想妈妈,
花个嘴巴笑哈哈。
明天要去幼儿园,
我就看看这张画。(寒枫)
陶冶幼儿的性格
开启幼儿的心智
小蝌蚪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
小蝌蚪儿小尾巴,
PART ONE
《广天籁集》,收录儿歌23首。清末,又有学者范寅辑录《越谚》,收集儿歌三十余首。 意大利人韦大利《北京歌谣》,170首 美国人何德兰《孺子歌图》,收集138首。
如明地方志 中就有这样的儿歌:“杨柳儿活,抽陀螺,杨柳儿青,放空钟。杨柳儿死,踢毽子,杨柳儿发芽,打柭bā儿。 ” 康熙初年,郑旭旦编辑了儿歌集 ,书中收录了吴越地区儿歌48首。 我国童谣的收集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期, 、 等古代典籍中都有关于童谣的零星记录。
一、儿歌的一般形式
小蚱蜢 张继楼 小蚱蜢, 草一摇, 学跳高, 摔一跤, 一跳跳上狗尾草。 头上跌个大青包。 腿一弹, 脚一跷: “ 哪个有我跳得高!”
五四时期,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儿歌得以产生,五四新文化运动孕育了声势浩大的“歌谣运动”。 代表人物:顾颉刚、周作人、朱自清
儿歌的句式
二言句式 三言句式 句式 五言句式, 六言句式 七言句式 杂言句式 “三三七句式 ”: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杂言句式,一般以多 式的形式 呈现 ,每节由三句构成,其中 第一、二句为三言句,第三句为七言句。例《小蚱蜢》
三、儿歌的特殊艺术形式
摇篮曲 陈伯吹 风不吹,浪不高, 风不吹,云不飘, 小小的船儿轻轻摇, 蓝蓝的天空静悄悄, 小宝宝啊要睡觉。 小宝宝啊好好睡一觉。 风不吹,树不摇, 小鸟不飞也不叫, 小宝宝啊快睡觉。
儿歌的功能
增添幼儿生活的乐趣
荡秋千
小朋友们真勇敢,
我像鱼儿往下钻。
一上一下荡秋千。
你像鸟儿飞上天,
画妈妈
小铅笔,手中拿,
今天我来画妈妈。
画双眼睛小秘密,
要是想妈妈,
花个嘴巴笑哈哈。
明天要去幼儿园,
我就看看这张画。(寒枫)
陶冶幼儿的性格
开启幼儿的心智
小蝌蚪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
小蝌蚪儿小尾巴,
PART ONE
《广天籁集》,收录儿歌23首。清末,又有学者范寅辑录《越谚》,收集儿歌三十余首。 意大利人韦大利《北京歌谣》,170首 美国人何德兰《孺子歌图》,收集138首。
如明地方志 中就有这样的儿歌:“杨柳儿活,抽陀螺,杨柳儿青,放空钟。杨柳儿死,踢毽子,杨柳儿发芽,打柭bā儿。 ” 康熙初年,郑旭旦编辑了儿歌集 ,书中收录了吴越地区儿歌48首。 我国童谣的收集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期, 、 等古代典籍中都有关于童谣的零星记录。
一、儿歌的一般形式
小蚱蜢 张继楼 小蚱蜢, 草一摇, 学跳高, 摔一跤, 一跳跳上狗尾草。 头上跌个大青包。 腿一弹, 脚一跷: “ 哪个有我跳得高!”
幼儿文学第二章__儿歌综述

• 一、语言浅显,音韵和谐,节奏鲜明 • 押韵是造成儿歌音韵和谐最重要的手段, 指儿歌相关句子的最后一个字的韵母相同 或相近,使儿歌读起来产生音韵上的和谐 美。
穿衣歌(i韵)
• • • •
花花衣,真美丽,宝宝自己学穿衣。 小手伸进衣袖里,再把领子理一理。 扣子扣进小扣眼,一个一个对整齐。 再把衣襟拉一拉,对着镜子笑眯眯。
二、儿歌的发展概况
五四时期: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儿歌得以产生,五四 新文化运动孕育了声势浩大的歌谣运动。 “儿歌” 作为专业术语固定下来,儿歌的研究不止于收集, 开始了专门的创作。如《卖布谣》(刘大白) 新中国:50年代被誉为黄金时期而记载在儿童文学 史上。有一批儿歌作家:鲁兵、圣野等。80年代 开始,儿歌更有新发展。
儿歌来源于民间文学,是在童谣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 比如,在流传着这样一首童谣:
• 一人一马一杆枪,二人马上磨刀枪,
• 三气周瑜芦花荡,四郎探母回家乡,
• 五松打虎井阳冈, 六文龙双枪是虎将,
• 七仙女下凡嫁中郎,八仙过海李成良,
• 九九归一唐三藏,十面埋伏楚霸王。
• 在这首童谣中讲述了许多人们耳熟能详的中国民 间故事,极具好奇心的孩子们对这些民间故事中 的传奇人物充满了兴趣。 • 同时,这首童谣每句句尾押“ang”韵,念来响亮 明朗,因此成为孩子们在娱乐中广为传诵的歌谣。 • 周瑜 霸王 四郎探母之铁镜公主 /唐僧
•
• 水仙花 • 水仙娃娃, • 接到我家, • 爱喝清水, 不吃泥巴。(圣野)
• (四)培养幼儿的语言:发音、词汇、句 子、描述能力。 • 刷牙 • 牙刷能刷牙, • 刷牙用牙刷。 • 华华有牙刷不刷牙, • 花花用牙刷会刷牙。 • 华华和花花, • 谁是好娃娃。(钱德慈)
穿衣歌(i韵)
• • • •
花花衣,真美丽,宝宝自己学穿衣。 小手伸进衣袖里,再把领子理一理。 扣子扣进小扣眼,一个一个对整齐。 再把衣襟拉一拉,对着镜子笑眯眯。
二、儿歌的发展概况
五四时期: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儿歌得以产生,五四 新文化运动孕育了声势浩大的歌谣运动。 “儿歌” 作为专业术语固定下来,儿歌的研究不止于收集, 开始了专门的创作。如《卖布谣》(刘大白) 新中国:50年代被誉为黄金时期而记载在儿童文学 史上。有一批儿歌作家:鲁兵、圣野等。80年代 开始,儿歌更有新发展。
儿歌来源于民间文学,是在童谣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 比如,在流传着这样一首童谣:
• 一人一马一杆枪,二人马上磨刀枪,
• 三气周瑜芦花荡,四郎探母回家乡,
• 五松打虎井阳冈, 六文龙双枪是虎将,
• 七仙女下凡嫁中郎,八仙过海李成良,
• 九九归一唐三藏,十面埋伏楚霸王。
• 在这首童谣中讲述了许多人们耳熟能详的中国民 间故事,极具好奇心的孩子们对这些民间故事中 的传奇人物充满了兴趣。 • 同时,这首童谣每句句尾押“ang”韵,念来响亮 明朗,因此成为孩子们在娱乐中广为传诵的歌谣。 • 周瑜 霸王 四郎探母之铁镜公主 /唐僧
•
• 水仙花 • 水仙娃娃, • 接到我家, • 爱喝清水, 不吃泥巴。(圣野)
• (四)培养幼儿的语言:发音、词汇、句 子、描述能力。 • 刷牙 • 牙刷能刷牙, • 刷牙用牙刷。 • 华华有牙刷不刷牙, • 花花用牙刷会刷牙。 • 华华和花花, • 谁是好娃娃。(钱德慈)
幼儿文学-儿歌2.1

圣野、张继楼、柯岩等创作成就斐然。
儿歌知识回顾
1、儿歌最早出现在( B )
A.《春秋》 B.《诗经》 C.《战国》 D.《左转》
2、我国最早的一部儿歌集是( C )
A.《广天籁集》 B.《歌谣》 C.《演小儿语》 D.《天籁集》
3、我国最早的儿歌集产生于什么年代( C )
A.春秋战国 B.秦代 C.明代 D.清代 4、儿歌一般的表现形式:___韵_语___
篇幅短小,主题单纯
小雨点 李文雁
小雨点, 爱干净, 马路洗得亮晶晶。
内容结构单纯,用最简单的句式结构和最短的篇幅集中描绘 幼儿某一活动,介绍某一事物,简单说明某一种道理。
具体形象,趣味盎然
太阳和月亮 吴昌烈
太阳月亮两娃娃, 打开妈妈化妆匣,太阳拿起胭脂擦, 月亮抓到粉抹,抹呀抹,擦呀擦,
一个抹成红脸蛋, 一个擦成白脸巴。
幼儿文学
CHILD LITERATURE
第二章 儿歌
回想自己小时候听过的儿歌,还记得哪些?
第一节 了解儿歌
什么是儿歌?
儿歌是采用韵语形式,适合低幼儿童听赏念唱的简短 诗歌,它是幼儿最早接触、最易接受的一种文学样式, 也是幼儿文学中最重要、最成熟的一种文体。
儿歌的“前世今生”
• 儿歌是幼儿文学最古老的体裁之一,至今已有3000年的历史。 它起源于民间,最初是在民间口头流传的歌谣。后来,这些歌谣被人们
高高兴兴做朋友
儿歌特点
音韵和谐,节奏鲜明
《矮矮的鸭子》
一排鸭子,个子矮矮, 走起路来,屁股歪歪。 翅膀拍拍,太阳晒晒。 伸长脖子,吃吃青菜。 一排鸭子,个子矮矮。 走起路来,屁股歪歪。
押韵 (连韵、隔 行押韵、几行转 韵)。
叠音词、句式复 沓 造成诗歌语音 上的回环往复
儿歌知识回顾
1、儿歌最早出现在( B )
A.《春秋》 B.《诗经》 C.《战国》 D.《左转》
2、我国最早的一部儿歌集是( C )
A.《广天籁集》 B.《歌谣》 C.《演小儿语》 D.《天籁集》
3、我国最早的儿歌集产生于什么年代( C )
A.春秋战国 B.秦代 C.明代 D.清代 4、儿歌一般的表现形式:___韵_语___
篇幅短小,主题单纯
小雨点 李文雁
小雨点, 爱干净, 马路洗得亮晶晶。
内容结构单纯,用最简单的句式结构和最短的篇幅集中描绘 幼儿某一活动,介绍某一事物,简单说明某一种道理。
具体形象,趣味盎然
太阳和月亮 吴昌烈
太阳月亮两娃娃, 打开妈妈化妆匣,太阳拿起胭脂擦, 月亮抓到粉抹,抹呀抹,擦呀擦,
一个抹成红脸蛋, 一个擦成白脸巴。
幼儿文学
CHILD LITERATURE
第二章 儿歌
回想自己小时候听过的儿歌,还记得哪些?
第一节 了解儿歌
什么是儿歌?
儿歌是采用韵语形式,适合低幼儿童听赏念唱的简短 诗歌,它是幼儿最早接触、最易接受的一种文学样式, 也是幼儿文学中最重要、最成熟的一种文体。
儿歌的“前世今生”
• 儿歌是幼儿文学最古老的体裁之一,至今已有3000年的历史。 它起源于民间,最初是在民间口头流传的歌谣。后来,这些歌谣被人们
高高兴兴做朋友
儿歌特点
音韵和谐,节奏鲜明
《矮矮的鸭子》
一排鸭子,个子矮矮, 走起路来,屁股歪歪。 翅膀拍拍,太阳晒晒。 伸长脖子,吃吃青菜。 一排鸭子,个子矮矮。 走起路来,屁股歪歪。
押韵 (连韵、隔 行押韵、几行转 韵)。
叠音词、句式复 沓 造成诗歌语音 上的回环往复
幼儿文学电子教案 第二章 儿歌

8.字头歌
字头歌,也称为头字谣,每句尾字几乎完全相同,一韵到底,韵律感很强。
这类儿歌多以“子”“头”“儿”字作为每句结尾,依次称为“子字歌”“头字歌”“儿字歌”。
字头歌往往句式相同,节奏匀称。
9.谜语歌
谜语歌是用儿歌编写的谜语,既是一种游戏材料,也是一种文学样式。
念诵着谜语歌来猜谜,是一种具有文学趣味的益智游戏。
五、讨论
1.交流教材“探讨”栏目中的内容。
2.评析幼儿创编的儿歌《过桥》《刺猬捡松果》(见教材第37-38页)。
六、作业
1.举例说明儿歌的特点。
2.结合作品阐述儿歌的形式类型及其特点。
3.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形式,创编一首好听又好玩的儿歌,并在班级共享。
4.自主作业:分组搜集各种形式类型的儿歌。
(1)在班级开一个儿歌读会分享各组的成果。
子,使其愉悦平静,安然入睡。
摇篮歌一般语言流畅,节奏舒缓,语调柔和。
2.游戏歌
游戏歌是指在游戏过程中伴随着一定的游戏动作而念唱的儿歌。
(1)亲子之间的逗乐歌:是母亲等长者为低幼孩子念唱的儿歌。
一类是安抚孩子的;另一类是亲子之间嬉戏时念唱的。
(2)儿童之间的游戏歌:是儿童同伴之间嬉戏时念唱的儿歌。
一类是在玩手指游戏、踢毽子、跳绳等非对抗性游戏时念唱的;
4.连锁调
连锁调,又称为连珠体或连环体儿歌,主要采用顶针的修辞手法来结构全文。
顶针的方式不止一种,比较常见的形式是上一句或上一节末尾的字、词或短句,做下一句或下一节的开头,或者是使用谐音词作为连接上下文的桥梁,随韵接合,环环相扣。
从主题上看,大部分连锁调的意义并不连贯、完整,各个层次之间基本上没有逻辑联系,但往往洋溢着一种诙谐、荒诞的快乐。
情趣也体现在形式上:富有动感的叙述方式所呈现的口语风格。
字头歌,也称为头字谣,每句尾字几乎完全相同,一韵到底,韵律感很强。
这类儿歌多以“子”“头”“儿”字作为每句结尾,依次称为“子字歌”“头字歌”“儿字歌”。
字头歌往往句式相同,节奏匀称。
9.谜语歌
谜语歌是用儿歌编写的谜语,既是一种游戏材料,也是一种文学样式。
念诵着谜语歌来猜谜,是一种具有文学趣味的益智游戏。
五、讨论
1.交流教材“探讨”栏目中的内容。
2.评析幼儿创编的儿歌《过桥》《刺猬捡松果》(见教材第37-38页)。
六、作业
1.举例说明儿歌的特点。
2.结合作品阐述儿歌的形式类型及其特点。
3.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形式,创编一首好听又好玩的儿歌,并在班级共享。
4.自主作业:分组搜集各种形式类型的儿歌。
(1)在班级开一个儿歌读会分享各组的成果。
子,使其愉悦平静,安然入睡。
摇篮歌一般语言流畅,节奏舒缓,语调柔和。
2.游戏歌
游戏歌是指在游戏过程中伴随着一定的游戏动作而念唱的儿歌。
(1)亲子之间的逗乐歌:是母亲等长者为低幼孩子念唱的儿歌。
一类是安抚孩子的;另一类是亲子之间嬉戏时念唱的。
(2)儿童之间的游戏歌:是儿童同伴之间嬉戏时念唱的儿歌。
一类是在玩手指游戏、踢毽子、跳绳等非对抗性游戏时念唱的;
4.连锁调
连锁调,又称为连珠体或连环体儿歌,主要采用顶针的修辞手法来结构全文。
顶针的方式不止一种,比较常见的形式是上一句或上一节末尾的字、词或短句,做下一句或下一节的开头,或者是使用谐音词作为连接上下文的桥梁,随韵接合,环环相扣。
从主题上看,大部分连锁调的意义并不连贯、完整,各个层次之间基本上没有逻辑联系,但往往洋溢着一种诙谐、荒诞的快乐。
情趣也体现在形式上:富有动感的叙述方式所呈现的口语风格。
幼儿文学第二章--儿歌.上课讲义

• 在这首童谣中讲述了许多人们耳熟能详的中国民 间故事,极具好奇心的孩子们对这些民间故事中 的传奇人物充满了兴趣。
• 同时,这首童谣每句句尾押“ang”韵,念来响亮 明朗,因此成为孩子们在娱乐中广为传诵的歌谣。
•
周瑜
镜公主 /唐僧
霸王 四郎探母之铁
• 就我们最熟悉的摇篮曲童谣《摇啊摇》而 言,它就已具有了多个版本,而它产生时 的最初的功能、作用在流传中也发生了改 变。
• 还可通过词语、词句的回环重复及直接模 拟声响来达成音韵和谐。
• 节奏:通过句式的修整、变化,句子字数 的变化来形成音乐感。
• 可以通过有规律的出现一定数量的音节来 形成一定数量的节拍,使诵读时有自然的 停顿,即为儿歌的节奏。
• 二、形式活泼,歌戏结合,富有情趣 游戏和歌谣的结合是儿歌一个鲜明特点
• ①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 外婆叫我好宝宝, • 一只馒头两块糕/又有团子又有糕。
• 摇啊摇,摇啊摇, • 摇到外婆桥, • 外婆叫我好宝宝, • 糖一包,糕一包, • 我是外婆的好宝宝, • 新衣服,新书包, • 欢欢喜喜上学校。
二、儿歌的发展概况
儿歌源于民间,历史悠久。童谣在各种文献中还有 “童子歌”、“儿童谣”“小儿童谣”“婴儿 歌”“孺子歌”等称谓。
二、儿歌的发展概况
五四时期: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儿歌得以产生,五四 新文化运动孕育了声势浩大的歌谣运动。 “儿歌” 作为专业术语固定下来,儿歌的研究不止于收集, 开始了专门的创作。如《卖布谣》(刘大白)
新中国:50年代被誉为黄金时期而记载在儿童文学 史上。有一批儿歌作家:鲁兵、圣野等。80年代 开始,儿歌更有新发展。
幼儿文学第二章--儿歌.
儿歌来源于民间文学,是在童谣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学前教育幼儿文学阅读与指导课件第二章 儿歌

二、儿歌赏析的具体作品
10.点指兵兵(游戏歌) ● 南宁童谣 点指兵兵, 点指贼贼, 点着谁人做大兵, 点着谁人做大贼。
二、儿歌赏析的具体作品
【作品赏析】这是一首极具地方特色的游戏歌,也相 当于游戏的伴唱和游戏动作的节拍。这是一个抓人游戏, 游戏规则是:一群小孩先围成一个小圈,由一个人来负责 指人,即点兵人,被点到做大贼的人要立刻反应过来,并 跑出圆圈,躲避点兵人的追捕。如果被抓到则成为下一个 点兵人,继续游戏。这个游戏类似于我们熟悉的丢手绢游 戏。
一、要写出儿歌的样
(一)一节式 (二)二节式 (三)多节式
二、要写出儿歌的味
(一)押韵 (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奏
(1)采用一种节奏,每行字数相等。 (2)节拍不固定,根据内容的需要,灵活运用。
三、写出幼儿情趣和情感
(一)从幼儿出发,深入幼儿生活,积累素材 (二)从幼儿出发,选择新的内容、新角度
1.内容新 2.角度新
二、儿歌赏析的具体作品
5.背小猪 ● 鲁兵 背小猪,背小猪, 我的小猪胖嘟嘟。 谁要买,快快来, 妈妈说她不要买。 谁要买,快快来, 外公说他没钱买。 只有外婆眯眯笑: “人家不买我要买。” 她把小猪抱过来, 拍拍小屁股, 摸摸小脑袋, 她叫小猪好乖乖。
二、儿歌赏析的具体作品
【作者简介】鲁兵,1924年生,浙江金华人。中国作 家协会会员。著有《鲁兵童话选》《神奇的旅行》《教育 儿童的文学》等。
二、儿歌赏析的具体作品
4.跳房子(字头歌) ● 台湾 林芳萍 捡石子, 画格子, 丢石子, 一只脚丫子, 跳过两栋大房子。
二、儿歌赏析的具体作品
【作者简介】林芳萍,女,台湾儿童文学作家,毕业 于台湾大学中文系,后获得美国休斯敦大学幼教硕士学位, 曾任教清华大学,现为台湾新竹教育大学讲师。她的作品 曾多次获奖,作品共有60余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到了清代,儿歌的观念虽然逐渐多元化。 但清前期和中期,由于清朝统治者采取 文化禁锢政策,儿歌的搜集与整理工作 也一度沉寂。
康熙初年,郑旭旦编辑了儿歌集《天籁 集》,书中收录了吴越地区儿歌48首。
《天籁集》
《天籁集》所收儿歌一般短小,节奏明 快琅琅上口,常用拟人化手法。表达方 式既有直叙式,也有问答式,形式丰富 多样。除整齐的三、四、五、七言体外, 也有长短句交错的杂言体。
第二章 儿歌
第一节 儿歌的历史 概况
什么是儿歌? 你印象最深的儿歌是哪首? 你小时候喜欢儿歌吗?
儿歌是以低幼儿童为主要接受对象、以 口语化的韵文来叙事表情的一种童谣, 是个体生命最初阶段接触的文学样式。
我国古代称儿歌为童谣或童子谣、孺子 歌、小儿语
一、中国儿歌的发生说
我国童谣的收集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期, 《左传》、《战国策》等古代典籍中都 有关于童谣的零星记录。
风不吹,树不摇, 小鸟不飞也不叫, 小宝宝啊快睡觉。
三、儿歌的特殊艺术 形式
(二)问答歌 问答歌又称对歌、盘歌、猜谜调,指以设问作答
的方 式,引导孩子认识事物或一定道理的传统儿歌形
式。
特点:有问有答,介绍事物,问答的设计一般不
超过 四组问四组答。
《豆儿对歌》一问一答式
豆儿对歌
什么豆儿圆? 什么豆儿扁? 什么豆儿长? 什么豆儿小不点?
(一)摇篮歌 摇篮歌又称摇篮曲、催眠曲、抚儿歌,指哄孩子
睡着 时由母亲或其他成人吟唱的儿歌形式。 特点:内容通俗浅显,节奏柔和舒缓,语言柔美
流 畅。对孩子的影响在“声”而不在“义”。
摇篮的船儿轻轻摇,
小宝宝啊要睡觉。 觉。
风不吹,云不飘, 蓝蓝的天空静悄悄, 小宝宝啊好好睡一
二、明清时期的童谣观
公元15至16世纪,在一些历史典籍中, 虽然记录的儿歌并不是很多,但儿歌的 内容已经发生了某些变化。
如明地方志《帝京景物略》中就有这样 的儿歌:“杨柳儿活,抽陀螺,杨柳儿 青,放空钟。杨柳儿死,踢毽子,杨柳 儿发芽,打柭bā儿。 ”
这里,我们终于看到了童年生活的活泼 场景,而不是充满诡异色彩的占卜预言。
《广天籁集》,收录儿歌23首。清末, 又有学者范寅辑录《越谚》,收集儿歌 三十余首。
意大利人韦大利《北京歌谣》,170首
美国人何德兰《孺子歌图》,收集138首。
如明地方志
中就有这样的儿歌:
“杨柳儿活,抽陀螺,杨柳儿青,放空
钟。杨柳儿死,踢毽子,杨柳儿发芽,打
柭bā儿。 ”
康熙初年,郑旭旦编辑了儿歌集
孩子们只觉得童谣音韵和谐动听、歌词 简单、朗朗上口,并不曾探究其中的深 意。所以这类童谣在其实质上并不是为 儿童而创作的,是成人在当时的政治环 境下曲折、含蓄地表达自己的不满或社 会理想的载体。
始皇时童谣①
阿房阿房亡始皇② ——《述异记》 【注释】 ①始皇:秦始皇,名嬴政。公元前246 年—前210年在位。公元前221年统一中 国,建立清王朝。 ②阿房:阿房宫(e pang gong)。
也是从明代开始,一些文人开始专门搜集民间 儿歌。如,文学家杨慎就在他的《古今风谣》 中辑录了大量童谣。
1593年,吕坤所编辑的《演小儿语》可以说 是中国最早的一部个人搜集的儿歌集。全书共 收录了河南、山西、山东等地的儿歌46首。这 些儿歌文字浅近,内容生动,便于口头传诵。 编者在每首儿歌下面加上评语,在序言中提出 了一些关于童谣的理论问题,它为后人的儿歌 创作提供了借鉴。
豌豆粒儿圆, 蚕豆粒儿扁, 豇豆粒儿长, 绿豆粒儿小不点儿。
荧惑说
由于中国古代童谣被当时人们普遍看作 是一种预示朝代兴亡的征兆,因此, “荧惑说”渐渐成为中国古代关于儿歌 的一种主要理论。
荧惑星矢人们对火星一种称呼,儿歌是 天上荧惑星下凡降为“赤衣小儿”教人 间儿童嬉唱、预示国运的歌谣。
可以这么说,中国古代的儿歌虽然被儿 童传唱,但在成人眼中,它并不属于儿 童,而是一个用于预言朝代兴替的政治
◆“三三七句式 ”: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杂言句式,一般以多 式的形式 呈现 ,每节由三句构成,其中 第一、二句为三言句,第三句为七言句。例《小蚱蜢》
小蚱蜢 张继楼
小蚱蜢, 学跳高, 一跳跳上狗尾草。
草一摇, 摔一跤, 头上跌个大青包。
腿一弹, 脚一跷: “ 哪个有我跳得高!”
三、儿歌的特殊艺术形 式
孺子歌
沧浪之水清兮,①可以濯我缨。 ②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孟子·离娄上》 【注释】 ①沧浪:过去一半解释为“青色”,但也有人 认为是地名。似以后说为妥。否则,“青色之 水清”,固然可勉强解释的通,而“青色之水 浊”则未免有色彩不调和之嫌。 ②濯:zhuo 洗。缨:ying古时系帽子的带子, 这里亦可解释为头部。
讨小狗,要好的。 我家狗大却生痴,不咬贼,只咬鸡。 老王卖瓜,腊腊巴巴。 不怕担子重,只要脊梁硬。 鹦哥乐,檐前挂, 为甚过潼关,终日不说话。
明代这种儿歌观的改变和思想家王阳明 的教育理念有着密切的联系。王阳明认 为:一般小孩的性情是,喜欢嬉闹游戏 而害怕拘束、责罚。就像草木才开始萌 芽,让它舒畅生长,它的枝条就能粗壮, 摧残阻挠它,它就会衰弱枯萎。
如,《列子 仲尼》中所载的“立我蒸民, 莫匪尔极。不识不知,顺帝不则”,就 相传为尧时的童谣。
综观历史文献所记载的童谣,那些古老 的童谣都与朝代的兴衰、重大的历史事 件紧密相关。
看似简单朴素的语句隐含着一种关于国 运的玄机,有着很浓的政治色彩。其原 因在于,那些童谣是由当时的成人特意 创作,然后再教给孩子们,让他们在街 头巷尾大声吟唱。
,
书中收录了吴越地区儿歌48首。
我国童谣的收集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
期,
、 等古代典籍中都有关
于童谣的零星记录。
五四时期
五四时期,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儿歌得以 产生,五四新文化运动孕育了声势浩大 的“歌谣运动”。
代表人物:顾颉刚、周作人、朱自清
一、儿歌的一般形式
儿歌的句式 句式
二言句式 三言句式 五言句式, 六言句式 七言句式 杂言句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