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推拿疗法治疗小儿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
针灸结合推拿治疗面瘫的临床有效性观察

针灸结合推拿治疗面瘫的临床有效性观察【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针灸结合推拿治疗面瘫的临床有效性。
方法:研究对象共选取了2021年6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面瘫患者80例,这些患者接受随机分组后在治疗期间分别配合针灸结合推拿治疗和单纯针灸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性。
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7.5%,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13.63±5.62)分,面部功能评分(8.32±2.45)分,住院治疗时间(12.63±3.62)d,生活质量评分中躯体功能(89.48±6.14)、情感职能(93.38±5.56)、社会功能(91.52±5.13)、精神健康(92.38±5.11),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70.0%,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28.45±7.52)分,面部功能评分(12.62±2.52)分,住院治疗时间(18.45±3.52)d,生活质量评分中躯体功能(72.45±6.16)、情感职能(84.86±0.62)、社会功能(82.57±5.11)、精神健康(81.06±4.12),研究组各项指标较对照组均明显更好。
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
结论:针灸结合推拿治疗面瘫的临床效果十分显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不良症状,缩短治疗时间,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可以考虑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针灸;推拿;面瘫;临床有效性面瘫指的是面神经麻痹,在中医来说,为“口眼斜”、“口僻”范畴,发病原因在于外邪入侵机体导致面部筋脉失濡养,中医学认为发病原因为:风邪直中面部,闭阻经脉,经脉失养而至。
患病后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口眼歪斜、额纹消失、颜面麻木等,甚至会伴随听觉和味觉异常。
患病后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降低。
通过中医手段治疗该疾病,临床疗效显著[1]。
本文的研究内容即为针灸结合推拿治疗面瘫的临床有效性。
针灸推拿疗法治疗小儿周围性面瘫50例临床观察

针灸推拿疗法治疗小儿周围性面瘫50例临床观察作者:李秀坤黄英华罗萌来源:《延边医学》2014年第32期摘要:目的:探讨针刺联合推拿疗法治疗小儿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012年12月~2014年4月之间我院收治的周围性面瘫患儿100例,将其随机均分为两组。
对照组采用针灸法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针灸联合推拿的方法进行治疗,1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情况。
结果:经过治疗,对照组无效14例,有效4例,显效4例,治愈28例,总显效率为72.0%;观察组无效4例,有效2例,显效6例,治愈38例,总显效率为22.0%,大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关键词:针灸;推拿;小儿;周围性面瘫周围性面瘫是临床上的一种多发疾病,患者的年龄没有明显差别,属于较为常见的针灸科治疗疾病。
由于小儿身体的各器官尚未完全发育,生理特点具有独特性,而且如果在家长与患儿不配合的情况下很难持续治疗,无法取得良好效果,耽误患儿治疗恢复的最佳阶段[1]。
本文为探讨小儿周围性面瘫的治疗方法,采用针灸联合推拿的方式治疗患者,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12月~2014年4月之间我院收治的周围性面瘫患儿10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患儿,其中男性患儿26例,女性患儿24例;年龄1个月~10岁,平均5岁4个月;发病时间1~43d,1~7d者23例,7~14d者17例,14d以上者10例,平均11.5±0.4d;左侧患儿27例,右侧患儿23例;发病前患支气管炎者3例,腮腺炎者2例,扁桃体炎者5例,上呼吸感染者17例,原因不明者23例。
观察组50例患儿,其中男性患儿28例,女性患儿22例;年龄2个月~10岁,平均5岁2个月;发病时间1~42d,1~7d者22例,7~14d者19例,14d以上者9例,平均10.3±0.7d;左侧患儿28例,右侧患儿22例;发病前患支气管炎者4例,腮腺炎者1例,扁桃体炎者4例,上呼吸感染者19例,原因不明者22例。
观察针灸护理对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

观察针灸护理对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摘要】目的:分析针灸护理对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
方法:以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本院接受周围面瘫治疗的76例患者为调查对象,根据入院时间顺序纳入实验组与参照组(n=38)。
参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实施针灸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及患者的portmann评分。
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比较无显著区别,护理后实验组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明显下降,组间差值比较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与参照组患者相比较,实验组患者的portmann评分相对较低,两组数据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针灸护理在周围性面瘫患者中的应用,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心理状态,对其周围性面瘫症状的治疗也能够产生积极影响,适合于临床推广。
【关键词】针灸护理;周围性面瘫周围性面瘫为特发性面部神经麻痹症状,患者由于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造成,多具有口眼歪斜等临床症状[1]。
患者难以控制自身的面部表情,且各个年龄段均可能会产生面瘫症状[2]。
随着现代医疗卫生技术的快速发展,临床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方式也在逐渐增加。
文章以在本院接受周围面瘫治疗的76例患者为调查对象,结合数据对比的结果展开临床讨论,评估针灸护理干预的影响效果,且将内容整理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以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本院接受周围面瘫治疗的76例患者为调查对象,根据入院时间顺序纳入实验组与参照组(n=38)。
参照组男女占比为20:18,年龄取值范围在20-67岁范围内,均数值为(43.51±2.35)岁。
实验组男女占比为21:17,年龄取值范围在20-68岁范围内,均数值为(43.47±2.41)岁。
入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且获得医学伦理学委员会批准通过。
两组间数据比较无显著差异,可以实施分组对比(p>0.05)。
1.2方法参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且补充维生素B,为患者实施适当的面部肌肉训练指导。
推拿配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

共 观察 8 7例 , 采用 随机 分 组 的方 法
分 为治 疗组 和对 照 组 。其 中治疗 组 4 7例 ( 住院 3 0例/
门诊 1 7 ) , 男 2 8例 , 女 1 9例 , 平 均年龄 ( 3 9 . 2- I - 9 . 5 )
2 . 1 疗 效评 定标 准
痊愈 : 临 床症 状全 部消 失 ; 好转 :
l 5例 , 平均 年 龄 ( 4 0 . 2±1 . 5 ) 岁 。 两组 病程 在 性 别 、 年
龄、 病程 、 症 状上 无 明显 差 异 , 具 有 可 比性 。均 符 合 卫
生部 制 定发 布《 中药 新 药 治疗 面神 经 炎 的 临床 研 究 指
评 定标 准评 定 疗 效 。治 疗 组 总 有 效 率 1 0 0 %, 治 愈 率
9 3 . 6 % 。对照 组 总有效 率 9 5 %, 治愈 率 8 0 % 。有效 率
=
导原 则 》 中的诊 断 、 纳 入及 排 除标准 。
1 . 2 治 疗 方 法
6 . 0 0 , P< 0 . 0 5 ; 治 愈率 = 5 . 8 9 , P< 0 . 0 2 5 。两组
的有效 率 、 治 愈率 差异 均有 显著 意 义 , 治疗 组 疗效 明显 揉法 : 早 期 患者 取 仰 卧 位 , 医 者 位
光明中医 2 0 1 3M S e p t e m b e r 2 0 1 3 . V o l 2 8 . 9
・1 8 8 3・
推 拿 配 合 针 灸 治疗 周 围性 面瘫 疗 效 观察
张 风 华
摘要 : 目的 观察推拿配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 7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 7 例和对照组4 0 例。治疗
灸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中医护理论文(共3篇)

灸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中医护理论文(共3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治疗周围性面瘫后的中医护理措施周围性面瘫多由脉络空虚,感受风寒或者肝肾阴虚,风阳上扰,抑或其他七情外伤等因素引起,在面神经损伤中比较常见。
主要临床表现为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等。
诱因多为吹风以及受凉。
面瘫的发病进展神速,可以在几个小时之内达到最严重的程度。
作者在灸法治疗周围性面瘫后采用中医护理获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般资料收集本院2012~2013年周围性面瘫患者80例。
男40例,女40例,年龄20~70岁,平均年龄岁,病程2~30d。
为了探索灸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中医护理的效果,选择男女各20例组成观察组,随机选了同期男女各20例为对照组。
两组性别、组别、年龄、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具有可比性。
80例患者的临床表现为口眼歪斜或者眼睑闭合不全,临床诊断均为周围性面瘫。
方法80例患者采用常规基础护理,清淡饮食,食物容易消化,忌油腻,戒烟酒。
常规中医护理为:心理疏通辅导护理,稳定患者恐惧及不安等消极情绪。
盯嘱患者做好面部保暖防风工作,忌冷水刺激,常规休息饮食护理,禁忌辛辣生冷及粗糙难以消化的食物,予清淡高蛋白质高维生素饮食。
建议患者咀嚼口香糖锻炼面部肌群,大概3~5次/d,保持20min/次左右。
灸法为在体表一些穴位上用艾绒温熨,每个穴位5min 左右,以患者感觉正常,局部皮肤轻微红晕为度。
艾绒中加具有温经散寒,活血化瘀功效的麝香、冰片、没药、当归、雄黄等。
选择患部的鱼腰、迎香、颊车、地仓、阳白、四白等穴为主,温熨程度为皮肤微红。
翳风以及风池用雀啄法灸潮红为度,最佳情况为耳后的热传导至面部。
灸法以4d为1个疗程气。
注意事项施灸者保持注意力集中,避免艾条移位或者掉落情况,对于小儿以及老年人保持艾条距离稍远。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分析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分析摘要】目的:观察分析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康复科近两年收治的38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住院时间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针刺治疗,治疗组进行针灸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患者的症状积分和H-B面神经功能分级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结论:对于周围性面瘫患者给予针灸治疗疗效确切,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治疗疗程短,经济方便,且在治疗的过程中无不良反应发生,在临床有推广使用价值。
【关键词】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效果【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3-0345-02周围性面瘫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一旦发病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将会引发严重的后遗症,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
以往常规的治疗方法是采用中医针刺。
近两年我院采用中医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收到了显著的效果,为了进一步探究针灸治疗的效果,现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38例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将治疗体会总结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抽取近两年我院康复科收治的38例周围性面瘫患者,其中男患者20例,女患者18例,患者的平均年龄38岁,平均病程8.5d。
所有患者均符合周围性面瘫的中医诊断标准,按照入住院时间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9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临床表现等一般资料间的差异可忽略不计,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1.2 治疗方法1.2.1对照组19例患者给予常规的针刺方法治疗,选取患者患侧阳白、攒竹、迎香、四白、丝竹空、地仓、颊车、人中、承浆、风池、太冲、足三里、合谷等各个穴位进行透刺,并在得气后留针30min,1天1次。
1.2.2治疗组 19例患者给予针灸治疗,选取0.30mm×50mm的毫针和艾条,选取合适的穴位,并协助患者处于仰卧位,对皮肤进行酒精消毒;然后用毫针以指切法进针,依次针刺每个穴位,得气之后,以每间隔10min平补平泻的手法行针1次,并留针30次,接着点燃艾条,对下关、翳风两个穴位同时实施针刺,保持穴位距离2~3cm,直至达到局部变红晕为止。
针刺结合推拿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

针刺结合推拿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周围性面瘫中医称为“口眼歪斜”或“喁僻”,认为是正气虚弱风寒、风热之邪乘虚侵入面部阳明少阳经脉,使经气阻滞、经筋失养、肌肉纵缓不收而发病。
现代医学认为是面神经的一种非化脓性炎症又称面神经炎。
笔者采用针刺结合推拿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共收集176例周围性面瘫患者,其中男91例,女85例。
年龄最小的16岁,最大的78岁,病程最短的1天,最长的15天。
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针刺结合推拿)和对照组(单纯针刺)。
治疗组92例,其中男47例,女45例,平均病程6.24±1.26天,平均年龄31.5±1.85岁;对照组84例,其中男44例,女40例,平均病程5.81±1.96天,平均年龄32.4± 1.64岁(见表1)。
以上资料经统计学处理P>0.05,无差异具有可比性。
表1组别例数痊愈(%)显效(%) 有效(%)无效(%)总有效率(%)治疗组 92 40(43.47) 36(39.13) 15(16.30) 1(1.09) 98.91对照组 84 26(30.95) 24(28.57) 28(33.33) 6(7.14) 92.851.2 诊断标准参考《神经病学》[1]制定:(1)以一侧面部表情肌麻痹的临床特点为诊断要点,表现为额纹消失、不能蹙额与皱眉;Be l l征阳性;鼻唇沟变浅、嘴角歪向健侧、不能鼓腮、吹哨、齿颊间颊肌麻痹常易瀦留食物;角膜反射瞬目反射减弱或消失;部分患者病前耳廓及局部轻度疼痛或病程中出现舌前2/3味觉减退或听觉过敏。
(2)所有患者均为单侧。
2、治疗方法2.1 针刺取穴:主穴,下关、颊车、地仓、承浆、四白、阳白、鱼腰均为患侧,合谷为对侧。
配穴,根据临床症状辩证分型,其中风寒者配风池,风热者配曲池,气血不足者配足三里,阴虚阳亢配太溪,均为双侧。
2.2 具体方法:治疗组在针刺前采取推拿治疗,其具体推拿手法如下,患者仰卧医生将双手拇指放置于患者印堂穴处其余四指放在头后两侧,健侧和患侧同时用抹法从印堂穴开始沿眶上缘经鱼腰穴到太阳穴,再沿眶下缘到四白穴,再经颧髎穴沿上颌骨下缘抹至下关穴,向下经颊车穴沿下颌骨上缘抹至承浆穴。
针灸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效果

针灸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效果摘要:目的思考周围性面瘫患者选择针灸分期治疗的实际疗效。
方法以2021.1-2022.1为研究时段,筛选出我院针灸科接收的88例周围性面瘫病患,以临床治疗方案的差异性将其分成2小组,即:对照组(n=44例,常规疗法)和实验组(n=44例,常规疗法+针灸分期治疗),然后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临床满意度、焦虑及抑郁评分。
结果对于病患的临床总有效率、临床满意度而言,实验组分别是:95.45%、(87.45±1.26)分;对照组分别是79.55%、(62.13±1.45)分,其之间的数据对比具有差异性,P<0.05;另外,对于病患的焦虑及抑郁评分来说,在治疗前对比无差异,P>0.05;在治疗后,其评分均降低,但是实验组的降低幅度更大一些,且两组之间的数据对比具有差异性,P <0.05。
结论在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临床治疗期间,选择针灸分期疗法能够显著性地增强病患的临床疗效,且大幅提升病患的满意度,同时还能够改善病患的心理状态,促使患者消除负面情绪,所以此治疗方案的临床应用价值相对明显且突出。
关键词:周围性面瘫;针灸分期治疗;应用效果引言:在临床上,周围性面瘫又名为“面神经炎”,它是“非特异性面神经炎”诱导面肌瘫痪而发病的,大部分患者的临床特征是:嘴眼歪斜,面部动作无法正常进行。
该病在发病年龄上没有限制,且男女患者的发病率无差异,大部分都属于单侧发病[1]。
从中医角度来看,该病又名为“嘴眼歪斜”,它的发病机制与过度劳累、身体受寒等有着直接的相关性,因为风邪、寒邪等侵入体内,则会造成经气阻滞失养,由此导致面肌纵缓失当。
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发现:采用针灸疗法进行治疗能够获得不错的应用效果。
为了能够对该方案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笔者通过回顾性研究法,利用针灸分期疗法进行探讨,相关内容如下。
一、资料及方法(一)常规资料以2021.1-2022.1为研究时段,筛选出我院针灸科接收的88例周围性面瘫病患,以临床治疗方案的差异性将其分成2小组,即:对照组(n=44例)和实验组(n=44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魏立友,王国强,陈华,等.两种皮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 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损伤的l临床效果【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
志,2015,21(I):23—25. DOhl0.37601cma.j.issn.1671—0290.2015.01.007.
2013,34(3):349-350. DOhl0.3969/j.issn.1000-7369.2013.03.059.
李欢欢,侯书伟.针刺“髓会穴组”治疗面瘫后遗症的临床观察【J】. 针灸临床杂志,2014,30(8):12—14. (收稿日期:2015—09-06)
【3l胡丹丹,麦坚凝,杨思达,等.针药联合治疗周围性面瘫d,JL风寒型 急性期的临床研究咖.中国医药导报,2014,11(13):12—14.
【关键词】
针灸;推拿;d,JL周围性面瘫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bservation of acupuncture and massage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in children Song Baohua No.J Department
总之,针灸推拿疗法对于小儿周围性面瘫患者 的治疗有着明显的效果,必须充分结合患儿的病情 以及病程,采取适当的治疗手段。一般病程在3个
万方数据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6年第22卷第3期IMHGN,February来自2016,V01.22
No.3
月之内的患儿经过针灸治疗或联合推拿治疗都能取 得良好效果,因此要及时发现疾病,尽早地进行治 疗,确保预后。
时要尤为慎重。
平均发病时间(19.24±2.25)d;左侧11例,右侧 9例;发病前患腮腺炎者4例,支气管炎者3例, 上呼吸感染者6例,扁桃体炎者3例,原因不明者 4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用针灸疗法治疗,穴位有太 冲、合谷、水沟、翳风、地仓、牵正、颊车、听会、 太阳、阳白。留针半小时,每隔10分钟行一次针, 出针后行艾炷灸,应选择颜面的基本穴位,每个穴 位灸3壮,每天一次,10天为一疗程。观察组在 此基础上联合推拿治疗,选择压痛点与病灶点,采 用揉、拨、弹、点等手法进行按摩,要把握好力度, 以患儿能够耐受的刺激强度为宜,缓解患儿的压痛 程度。每天推拿一次,每次20分钟,10天为一疗程。 1.3疗效评定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①显 效:在治疗后患儿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面肌功 能完全恢复,眼睑闭合正常;②有效:在治疗后 患儿121眼歪斜的临床症状基本改善,面肌功能基本 上恢复;③无效:患儿的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 甚至加重p】。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
【ll】刘世怀,徐志坚,李雄,等.带皮神经的掌背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指 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研究【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5,21(2):168—170.
DOI:10.3760/cma.j.issn.1007一1245.2015.02.007.
[7】金凤山.雷凯荣,刘子青,等.高频超声在脑卒中患者偏瘫 肩康复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CD].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6年第22卷第3期IMHGN,February
2016,V01.22
No.3
【4]李木卫,马立峰,黄少耿,等.前臂以远皮肤软组织撕脱伤lO 例的显微外科修复【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15,38(3):304—306.
DOI:10.3760/ema.j-issn.1001-2036.2015.03.031.
参考文献
…1 王东岩,赵海娟,董旭,等.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d,JL面瘫20例[J]. 上海针灸杂志,2014,33(10):946.
DOhl0.13460/j.issn.1005-0957.2014.10 0946.
[4】Westin LM,Zuker R.A
clinical
new
classification system forfacial paralysis in tlle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由(%)】
显效 7(351 12(60)
2.51 >0.05
例数
20 20
有效
4(20) 6(30)
0.53 >0.05
无效
9(45) 2(10)
6.14 <0.05
总有效
1
1(55)
观察组
J 2值
18(90)
6.14 <0.05
P值
3讨论
周围性面瘫是由于受寒或者病毒感染所引起的 一种周围性面肌瘫痪,其中引起该疾病的病毒包括 单纯疱疹、带状疱疹、巨细胞病毒和流行性腮腺炎 等,周围性面瘫的病因还可能与自主神经功能不稳 等引起局部神经营养血管痉挛有关,能够使面神经 缺血水肿[4-5]o因为面神经管为骨性腔隙,容积有限,
的临床应用[J]中华手外科杂志,2015,31(1):56—60.
DOhl0.37601cma.j.issn.1005—054X.2015.01.021.
【9】秦树森,曾春晖,陈益清,等.飞机草醇提物外用对急性软组织损伤 的实验研究[J】.中成药,2015,37(1):196—199.
DOhl0.3969/j.issn.1001-1528.2015.Oi.042.
setting[J].J Craniofac Surg,2003,14(5):672-679.
a cause
【5】McCormick DP.Herpes simplex virus as
Rev Med
of Bell’S
palsy.19721J].
Virol,2000,10(5):285-289.
[6】过湘云.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d,JL面神经炎的疗效观察[J].神经损 伤与功能重建,2015,lO(2):180.
×100%。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l8.0统计学软件对数 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石2检验,计量资料用 均数±标准差(i±s)表示,并用f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为 5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l。
表1
组别 对照组
[5]夏成德,狄海萍,薛继东,等.游离肌皮瓣桥接胫后血管修复对 侧下肢软组织缺损【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15,3l(3):183—187.
DOI:10.3760/cma.j.issn.1009--4598.2015.03.007.
【lo】许建洋,陈旭林,刘晟,等.腓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下肢深度烧 伤和外伤后软组织缺损19例[J/C01.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
宋保华 110032沈阳市儿童医院康复一科
DOI:10.3760/cma.J.issn.1007-1245.2016.03.018
【摘要】
目的
分析对小儿周围性面瘫患者采用针灸推拿疗法治疗的效果。方法抽取我院40
例IbJL周围性面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给予对照组针灸疗法治疗,观 察组则在此基础上加用推拿疗法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90%)明显 高于对照组(5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针灸加推拿疗法治疗小儿周围 性面瘫患者有着显著的疗效,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347
万方数据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6年第22卷第3期IMHGN,February
2016,V01.22
No.3
岁,平均年龄(6.37±1.25)岁;发病时间l~32
d,
当面神经发生严重的水肿症状,则会压迫面神经, 造成程度不等的轴突变性,而症状严重的患者可能 会引起恢复不良的后果。周围性面瘫一般起病较急, 在数小时之后或者一到三天就会表现出明显的临床 症状,在发病初期患者可能会出现耳后乳突区、耳 内或者下颌角疼痛;周围性面瘫患者最为普遍的症 状是面部表情肌瘫痪,M眼歪斜,说话、鼓腮漏气, 流涎,并且在饮食之后食物滞留在病侧齿颊之间; 部分患者会伴随着味觉的丧失、听觉过敏、唾液减 少等症状[61。 春秋季节是周围性面瘫的高发时段,因为ll,JL 生理发育还不够完善,因此容易受寒,而且疾病发 展较快。周围性面瘫经过治疗后大多预后良好,少 部分患者恢复不佳。对于/I,JL周围性面瘫,应尽早 地进行治疗,一般在急性期,要以减轻患儿的面神 经炎症水肿为治疗原则,关键是改善患儿的局部血 液循环,并且要注意并发症的防治。在急性期,肾 上腺皮质激素是较为有效的治疗手段,同时给予患 者B族维生素和抗病毒治疗。在恢复期,主要是 以针灸疗法进行治疗,并辅以面部的肌肉按摩,能 够促进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本次研究中,本院对 20例周围性面瘫患儿采取了针灸联合推拿疗法进 行治疗,效果很明显。中医学认为,小儿周围性面 瘫是由于患儿机体正气不足,脉络处于空虚状态, 外邪乘虚而人,使得患儿气血痹阻,从而导致面部 经脉失养,肌肉弛缓不收[7-8]o因此在A,JL周围性 面瘫早期,要给予去除风邪并疏通经络,而在后期, 则以进行补血益气、活血通络为主。经过多年的临 床实践经验总结,针灸疗法辅以推拿手法有助于提 高临床疗效,该研究中采用针灸疗法的对照组的临 床总有效率为55%,而配以推拿治疗之后,总有效 率提高到了90%,这说明联合手法更有利于调和患 儿的气血,疏通经脉,从而提高疗效。但在针灸治 疗过程中,对于是否留针仍存在着一定的争议。在 急性期针灸治疗时不宜局部取穴,以避免面部炎性 反应的加重从而加重病情;在静止期,则以远近取 穴为宜;恢复期则要适当进行深刺、透刺。对于面 神经炎急性期患儿患侧面部疾病,在采用针刺治疗
ofRehabilitation,Shenyang
Children j Hospital,Shenyang 110032.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