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行_黄老政治_原因再探

合集下载

黄老思想与汉初政治关系探析

黄老思想与汉初政治关系探析

黄老思想与汉初政治关系探析作者:张亚君来源:《人民论坛》2013年第17期【摘要】“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在汉初一直占统治地位,虽然只有短短的七十多年时间,它就被董仲舒的新儒学所取代,但是黄老思想的存在却有重要的价值。

文章通过对《史记》、《汉书》、《汉代思想史》等历史文献的分析,探讨了黄老思想在汉初政治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以及这种思想在汉初政治上的表现,并简明叙述其消失的原因。

【关键词】历史文献黄老思想汉初政治“黄老思想”概况要探析黄老思想与汉初政治之间的关系,就必须先对黄老思想本身有基本的认识。

战国时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

黄老之学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假托黄帝和老子的思想,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的结合,并兼采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而成。

关于黄老的“无为”思想,陆贾的《新语·至德》中指出:“君子之为治也,块然若无事,寂然若无声,官府若无吏,亭落若无民。

闾里不讼于巷,老幼不愁于庭。

近者无所议,远者无所听。

邮驿无夜行之吏,乡闾无夜名之征……”①。

这意味着“无为”要求统治者对百姓的生活少加干预,使其自由发展,达到“无不为”的效果,这与老子的思想相近。

另外,黄老思想还主张“理想的政治应是权威与德化的高度统一的集权政治”。

1973年末,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老子乙本卷前的四篇古佚书:《经法》、《经》、《称》、《道原》,对研究黄老思想提供了很大帮助,经学者考证,这四篇为《汉书·艺文志》中记载道家类的《黄帝四经》。

这些帛书“是黄老学典型著作,并在长时间的承传过程中不断得以充实与修正,使得它能够比较完整地体现黄老学的精神”。

汉初盛行“黄老”原因的再认识传统观点。

一是吸取秦亡的教训,促使汉初统治者采用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的黄老思想;另一个原因是,汉初社会经济疲弊,经过秦的暴政与秦汉之际的常年战乱,造成生灵涂炭、社会动荡、经济凋敝,百姓的生活急需改善。

《汉书·食货志》中对此也有相关记载:“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论黄老思想与汉初政治格局

论黄老思想与汉初政治格局

论黄老思想与汉初政治格局黄老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一支重要流派,对中国古代政治格局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尤其在汉初的政治格局中,黄老思想充分发挥了作用,为汉初政治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黄老思想是以黄帝和老子为代表的两大思想流派。

黄帝被誉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黄帝内经》之中,强调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原则。

而老子则是道家思想的创始人,他的主要著作是《道德经》,强调道家的无为而治、无名之实的思想。

这两大思想流派虽然有所差异,但它们的共同点在于强调天道自然、尊崇自然、顺应自然。

在政治层面上,黄老思想主张君主应该遵循天道,以德治国,保持朴素和虚无的姿态,不争功名利禄,以此来达到国家治理的目的。

在汉初政治格局中,这种黄老思想的影响比较明显。

汉初的政治格局主要是由刘邦创造的,他在三分天下的战争中获得了胜利,最终成为汉朝的开国皇帝。

在他做皇帝之前,刘邦主张节俭朴素,以身作则,与黄老思想中的守朴无名相契合。

刘邦亲自领导农耕,尝试以德治国,号令士民共同努力,实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刘邦的弟弟刘备也是一个亲近黄老思想的统治者。

刘备做了蜀汉的创业者和建立者,他在政治上也秉持了黄老思想中的柔和和平、安民稳定的原则。

刘备在位时致力于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并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他注重民众的利益,采取合理的政策,使国家的政治局面保持了相对的稳定。

除了刘邦、刘备之外,还有一些黄老思想的信仰者也对汉初政治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黄老思想主张主君应该以身作则、守朴无名,放弃权力的享受和追求,追求个人和国家的和谐与稳定。

在汉初的政治实践中,对这一思想的实践体现主要表现为节俭朴素的生活方式、以德治国、尊崇自然等方面。

这一政治格局虽然在后来的历史中有所变化,但在汉初确实起到了一定的稳定作用。

论黄老思想与汉初政治格局

论黄老思想与汉初政治格局

论黄老思想与汉初政治格局
黄老思想是中国政治思想与哲学史上的重要思想,它源于中国古代“道家” 思想,
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为汉代哲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对当时的政治格局产生了很大影响。

在汉初政治格局中,尚书、左、右、中三府九卿、郎中、县官等紧密组成的官僚系统,构成了汉代的削藩、中央集权的基本政治框架。

同时,汉初秉承着儒学的传统,推崇仁爱、忠孝、礼节等思想,追求“和谐”的国家理想。

而黄老思想则推崇无为而治,强调小国寡民的自主发展和人民幸福。

它提倡隐逸、养生,认为政治的干涉只会带来混乱和动荡,倡导养成慈爱、仁慈、自由的个性,以自然法
则为准则,建立起以个人为核心的世界观。

然而,黄老思想与汉初政治格局之间的差异,使得黄老思想的实践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政治权力的集中化使得黄老思想中强调的小国寡民自主发展被限制,政治上的干涉也使得
个人自由、隐逸等思想被边缘化。

然而,黄老思想对汉初思想和政治影响却是不容低估的。

它对儒家和道家哲学思想进
行了结合,创造出新的拓展性思想,强调政治伦理、人与自然的和谐。

同时,黄老思想提
出的自由、隐逸思想为政治伦理注入了新的思考,虽然实际上并未得到实践。

综上所述,黄老思想与汉初政治格局之间有很大的差异,黄老思想对当时的政治权力
及官僚主义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然而,它也是当时中国哲学思想的重要力量之一,对中国
古代文化的影响深远,在当前的社会中仍有着重要的价值。

论黄老思想与汉初政治格局

论黄老思想与汉初政治格局

论黄老思想与汉初政治格局在汉初政治格局中,黄老思想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黄老思想是古代中国哲学思想中的一种流派,主要代表人物为黄帝、老子以及庄子。

黄老思想的核心理念是“无为而治”和“天人合一”,这对于汉初政治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黄老思想中的“无为而治”为汉初政治格局的形成提供了思想基础。

黄老思想主张,天地之道无为而治,通过无为而治可以达到社会秩序的平衡。

这种思想引导了汉初政治上的一系列政策。

汉初政权秉持着“享国之乐,务存天人之道”的思想,鼓励官员以无为而治的态度来处理政务。

这与秦朝集权独裁的统治方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政治格局向着温和、稳定、开放的方向发展。

黄老思想中的“天人合一”观念在汉初政治格局中得到了实践和发展。

黄老思想认为,人应当遵循自然的法则,追求与天地自然的和谐。

这种理念在汉初政权的选人用人上得到了应用。

刘邦在建立汉朝政权后,注重人才选拔,不计较出身,重视德才兼备,追求与天地自然的和谐。

他下令选拔人才时说:“以吏为法,以贤为官。

守法者多,而今欲使不肆厥官。

”这种选任政策为汉初政治带来了一种宽容、包容的氛围,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黄老思想中的“道”和“理”观念对政治起到了重要的指引作用。

黄老思想认为,宇宙万物皆由道和理构成,人应当以道和理为准则来行事。

这种思想影响了汉初政治体制的建立。

汉初政权倡导“以法为准,以道为辅”的治理思想,旨在建立起以法律和道德为基础的政治秩序。

汉初法家思想主张以法律为准则来治理国家,而黄老思想的“道”和“理”观念则为法律的制定和执行提供了根本的指导。

黄老思想在汉初政治格局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无为而治的思想为政治上的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天人合一的观念为选人用人和社会和谐提供了指导,道和理的观念为法律治国和政治秩序的建立与发展提供了思想支持。

黄老思想与汉初政治格局的相互作用,推动了政治上的变革和社会的稳定。

论黄老思想与汉初政治格局

论黄老思想与汉初政治格局

论黄老思想与汉初政治格局黄老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汉初政治格局的基础之一。

黄老思想是以黄帝、老子为代表的思想体系,强调天人合一、无为而治,提倡仁爱、道德、智慧等价值观念,对于汉初政治格局产生了一定影响。

黄老思想的核心是天人合一。

黄帝被尊称为中华民族的祖先,被称为“黄帝”,其主张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在黄老思想中,将人类生活置于自然之中,通过追随天地自然的规律来寻求人生的真正意义。

这种思想观念强调人应顺应自然之道,遵循天意,以获得长久的和平和繁荣。

在汉初政治格局中,这种思想观念也对人与政治关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汉初的政治家们开始尊重自然规律的作用,并通过对道德和德行的重视来规范官员行为,以求实现天人合一的政治理想。

黄老思想强调无为而治。

老子认为,社会存在着自然规律,政府应该尽量减少对人民的干预,尽可能地让自然发展,而不是过多地干预人民的生活和工作。

他认为,最好的政府是那种几乎被忽视的政府,只有在人民需要的时候才会出现,而不是公然干预人民的生活。

这种思想在汉初政治格局中得到了一定的体现。

刘邦在其执政初期,对各个地方政权实施了一种较为宽松的统治政策,鼓励地方政府自行进行管理。

通过这种政策,汉朝政府尽量减少了对人民的干预,使得政府的权力得到了一定的限制,有助于实现无为而治的政治理想。

黄老思想强调仁爱和道德观念。

老子主张以仁爱和道德观念来治理国家,他认为政府应尽力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这种思想观念对于汉初政治格局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在汉初的政治实践中,刘邦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加强宗教、思想和道德教育,以培养人民的仁爱和道德观念。

他还通过实施一系列的社会福利政策,来保障百姓的生活安定。

这些措施有助于增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进一步提升了社会的整体素质和道德标准。

黄老思想强调智慧和才干。

在黄老思想中,黄帝和老子都将智慧和才干视为治理国家的重要条件。

黄老政治思想从先秦(田齐)到汉初之演变

黄老政治思想从先秦(田齐)到汉初之演变

黄老政治思想从先秦(田齐)到汉初之演变黄老政治思想从先秦(田齐)到汉初之间的演变黄老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流派之一,它源于先秦时期的田齐思想,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之后逐渐被汉初儒家所接纳。

在此过程中,黄老思想的不同流派在政治、文化、哲学等方面的观念和实践都进行了比较大的演变。

本文将着重探讨黄老思想从先秦(田齐)到汉初之间的演变,以五个例子作为证明。

1、田齐流派的创始及其立场田齐思想是黄老思想的先驱,它的创始人是江山之后的贵族子弟田齐,田齐早年曾撰写《君臣图》、《时令》等作品,并致力于贵族家族基础的复兴。

田齐反对干戈战争、强权政治,倡导“和平、宽容、互惠”,主张建立“君为父,臣为子”的理想政治制度,并强调了家族的重要性。

这种思想强调领袖需要保护百姓,同时百姓也需要忠诚于统治者,建立“父子”般的关系,对维持家族秩序和统治有益。

2、黄老流派的形成及其立场黄老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它是从田齐思想中发展出来的,主要代表人物为黄石公和老子。

黄老思想提倡简化政府和法律体系,强调自然的道德法则对于社会秩序的重要性,主张“无名之道”,即不用名目去影响人们的行为。

这种思想认为,如果政府宣扬出来了像代表统治者的法律和文化规范,社会会变得不容易管理,而人们会陷入批判和争论。

黄老思想认为,在自然法则的指导下,人们可以达到更高的理解和真理,同时政府应该为百姓提供温馨、关爱和良好的生活条件。

3、道家黄老统一之路汉朝的大量文明成果并不仅仅是儒家文化的信奉者所赐。

在这个时期,黄老思想又经过了新一轮的发展,特别是在车云斋、郭璞等人的推动下,道家和黄老合并为一种思想,被称为“道家黄老”。

这种思想强调了修道、治天下等方面的内容,也反映了当时儒家思想衰落的现象。

道家黄老有两个主要的立场:第一个是强调“道”,这里不仅指隐秘不妨宣扬的道德法则,还指一种自然状态例如观察日月、山川的律动等。

第二个是反对政府,主张“绝言”、“归真”,强调真正的内心感悟所带来的自然直觉,才是对宇宙真理的最高理解。

论黄老思想与汉初政治格局

论黄老思想与汉初政治格局黄老思想是中国先秦时期的一种主张“至大无外”的思想,认为宇宙是由道所构成的,人与天地万物都是道的体现,因而主张“无为而治”。

汉初政治格局则是指汉朝初期的政治形势和发展趋势,包括:儒家思想的主导、法家学说的影响、诸侯削弱与中央集权等方面。

黄老思想在汉初政治格局中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黄老思想主张“无为而治”,对于统治者来说,就是不要过多干预民间事务,保持政府的简洁和清静。

这一思想与汉初时期法家思想倡导的重法治重刑罚相反,因而被一些汉初的统治者所借用。

例如,汉武帝在公元前140年前后,下诏追求“黄老之道”,将毒瘤法撤销而用“罢官流放”等简单的刑罚来惩罚官员。

这种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官员行政能力,缓和了社会矛盾,推动了汉初政治制度的发展。

然而,在中国政治文化传承中,黄老思想的影响不大,相对于儒家思想和法家学说影响来说,黄老思想的影响是局部的、短暂的,也限于汉初政治发展的某些方面。

其次,黄老思想注重“天人合一”的思想,这与汉初时期各种流派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

例如,儒家思想主张的“仁义礼智信”和“司天监历”、“占卜相命”等追求天命、天道的思想也与黄老思想有相似之处。

在政治层面上,黄老思想主张天下大同、民众平等,与儒家思想和汉初时期实行的“中庸之道”、“以孝治国”、“养民以德,安民以忠”等有相似之处。

这些思想共同推动了汉朝初期的政治制度向依法治国、明君治国的方向迈进。

第三,黄老思想的“无为而治”主张与汉初时期的“匡时济世”、“除暴安良”等实际操作相结合,构建了汉前期的政治模式。

具体来说,汉初时期的几位皇帝(高祖、文帝、武帝)在推行黄老思想的同时,通过限制家族势力、集中兵权、免除繁琐的农作税、开拓农田等方式,加强了中央政府的凝聚力、稳定性和发展能力。

这对于中国社会的长期稳定和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总之,黄老思想在汉初政治格局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对中国政治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也有一定的贡献。

论黄老思想与汉初政治格局

论黄老思想与汉初政治格局黄老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汉初政治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黄老思想主要指的是儒家学派和道家学派的思想,儒家强调仁、义、礼、智等人文主义价值观,而道家则重视自然、无为、无为而治等思想。

这两种思想在汉初时期相互融合,对当时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黄老思想对汉初的政治格局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仁德教化,注重道德伦理和治国理政,这与当时汉初推行的律令法制相契合。

在汉初政治格局中,儒家思想为统治者提供了一种理念和指导,推行仁政之道,加强政治伦理建设,形成了比较稳定的政治格局。

道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重视自然法则和天人合一的观念,这为汉初政治格局的形成提供了哲学基础。

汉初时期政治格局相对宽松,统治者较为宽容,这与道家思想的无为而治有关,加之儒家的教化思想,使得统治者更加注重人伦理和德政治国。

黄老思想对汉初政治格局的形成和变迁起到了消极的作用。

儒家思想强调仁义礼智等人文主义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统治者的权威,导致政治格局的不稳定和动荡。

儒家所提倡的仁政之道,要求统治者要以仁义来治国,而这种治国理念往往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统治者在政治决策上往往犹豫不决,缺乏鲜明的政策导向,这就给政治格局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

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也使得统治者往往不愿意过多干涉政治事务,导致政府管理不善,政局不稳定。

黄老思想对汉初政治格局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黄老思想的提出使得政治格局呈现出一种相对宽松的面貌,政治上呈现出一种相对宽松的面貌,这一时期的政治决策相对灵活,政治格局也相对较为宽松。

但是同时也存在着政治决策上的犹豫不决和政治不稳定的问题。

要准确评价黄老思想对汉初政治格局的影响,必须全面客观地看待黄老思想的影响,充分审视黄老思想对汉初政治格局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需要指出的是,黄老思想的影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与时代环境和社会变迁相互作用的结果。

黄老政治名词解释

黄老政治名词解释黄老政治,西汉初年为恢复封建经济稳定封建统治而实行的“无为而治”的方针政策。

先秦诸子中的道家思想中含有许多政治、战争的战略、策略思想,所谓“无欲以静,天下将自定”,或“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老子》),这种思想到战国末期发展成为黄老之学(黄,指黄帝,老,指老子)。

当时所谓黄帝之学,也属于道家的一个流派,它同道家的区别是,黄帝之学在道之中含有法的成分。

二者合在一起称为黄老。

黄老政治在汉武帝上台执政之后,渐渐废除,而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

黄老政治尚阳与老庄尚阴相对解释无为:无所作为;治:治理。

自己无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

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

后泛指以德化民。

出处《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无为”作为一种政治原则,在春秋末期已经出现。

使“无为而治”系统化而成为理论的是《老子》。

他们认为统治者的一切作为都会破坏自然秩序,扰乱天下,祸害百姓。

要求统治者无所作为,效法自然,让百姓自由发展。

“无为而治”的理论根据是“道”,现实依据是变“乱”为“治”;“无为而治”的主要内容是“为无为”和“无为而无不为”,具体措施是“劝统治者少干涉”和“使民众无知无欲”。

古时,舜品德高尚,尧派他来管理天下。

当时中原到处是洪水,以前尧派鲧去治理洪水,9年後失败了,舜就派鲧的儿子禹去治水。

禹果然不负众望,13年後平息了洪水。

舜和尧一样,对老百姓很宽厚,多采用象徵性的惩罚,犯了该割掉鼻子罪的人,让穿上赫色衣服来代替;应该砍头的人只许穿没有领子的布衣。

为了让老百姓懂得乐舞,舜派夔到各地去传播音乐。

有人担心夔一个人不能担当重任,舜说:“音乐之本,贵在能和。

像夔这样精通音律的人,一个就足够了。

”夔果然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孔子赞叹道:“无为而治,说的正是舜啊!他自己需要做的,只要安安静静坐著而已。

”(出自《吕氏春秋》和《论语》)黄老学说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这恰好符合了汉初统治集团的需要。

浅析汉初黄老思想

浅析汉初黄老思想作者:董赫楠来源:《法制与社会》2011年第13期摘要黄老思想形成于战国中期,汉初作为国家的政治思想主体应用于政治舞台。

黄老学派吸收了法家思想和儒家思想及其他各派优势,顺应时代发展,并成为与法家、儒家并立的显学。

由于黄老思想具有现实意义的影响,因此它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之基础的道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历史文化进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旨在通过对黄老思想内容本质的理解及研究汉初选择黄老思想作为统治者意志的原因,来看黄老思想对汉初政治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黄老思想儒家思想法家思想作者简介:董赫楠,吉林大学行政学院2009级政治学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D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1)05-273-02黄老即指黄帝与老子。

二者之前是分开用的,直到汉代才将二者连称。

黄老之学兴起于战国中期,它与老子的道家思想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黄老思想融会贯通了道家与法家的思想,兼并、吸收了诸多学派的思想观念。

但其主要研究的仍然是老子所提倡的有关政治、战争中的思想,研究国家的兴衰成败。

黄老思想中的阴阳刑德、刑名法术、清静无为思想对汉初社会政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黄老思想的意蕴(一)黄老思想提倡刑德并用、刑为先的思想提到刑德并用,不得不提到《黄老帛书》,此书认为阴阳和合生成宇宙万物、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运动,德与刑即分别为阳与阴的属性,因此,刑德成为支配宇宙万物、一切事物的根本力量和属性。

并且刑德是相辅相成的。

从此书中可以看出,刑德思想是黄老思想的核心。

《黄老帛书》将刑提到了重要的位置,正如《经法·论约》中提到:“三时成功,一时刑杀,天地之道也”。

①(二)刑名法术为黄老思想的重要内容《黄老帛书》中特别强调刑名的必要性,刑名是治理国家最重要的方法手段之一。

《经法·道法》中有提及:“虚无有,秋稿(毫)成之。

必有刑(形)名。

刑(形)名立,则黑白之分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 ,沛公引兵过陈留 ,郦生踵军门上谒曰 : “高阳贱民郦食其 ,窃闻沛公暴露 ,将兵助楚 (讨) 不义 ,敬老从者 ,愿得望见 ,口画天下便事 。”使者 入通 ,沛公方洗 ,问使者曰 “: 何如人也 ?”使者对 曰“: 状貌类大儒 ,衣儒衣 ,冠则注 。”沛公曰 “: 为 我谢之 ,言我方以天下为事 ,未暇见儒人也 。”
考刘邦身世 ,除了其出身农民 ,行为多近无 赖而外 ,我们似乎忽略了对刘邦“及壮 ,试为吏 , 为泗水亭长”《( 史记·高祖本纪》) 这一事实的思 考 。刘邦任的是秦的亭长 ,曾为秦官府押送刑徒 到骊山修皇帝陵 。他的起义 ,正是在秦政府风雨 飘摇中再次押送刑徒时逃跑开始的 。刘邦曾在 壮年时担任过秦的泗水亭长 ,这一事实到底与其 “本能的反感儒家”有没有关系呢 ? 我们突然意 识到 ,秦的最高统治者秦始皇曾经“焚书坑儒” 过 ! 翦伯赞先生以无比遗憾的笔触这样叙写了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历史 “: 始皇三十四年 (公元 前 213 年) 的某一天 ,在秦代首都咸阳市的广场 上 ,纵起了焚书的烈火 。接着 ,这样的烈火 ,在全 国各郡或先或后被点燃了 ,而且在一个月内 ,没 有熄灭过 。在普遍全国的大火中 ,秦以前的中国 古典文献 ,除自然科学 (医药 、种树) 及神学 (卜筮 文献) 以外 ,全部变成了黑灰 。第二年 ,服务于秦 代政府的文化机关中的诸生 ,又有四百六十余人 被活埋 ,七百余人被屠杀 ,无数的被流放到边远 荒僻的地方 。这两件事 ,历史家称之曰‘焚书坑 儒’”。[19]由于历史记载的缺失 ,我们已无法确切 地查找出公元前 213 、214 年的刘邦的行踪了 。 史家对他的记载也只是从他起兵之年开始才算 有了较明确的纪年 。刘邦起兵是在公元前的 208 年 ,距焚书坑儒结束有五 、六年的时间 。林 剑鸣先生对刘邦曾做过这样的描述 “: 刘邦于公 元前 256 年出生在沛县西丰邑的中阳里 ,比秦始 皇小三岁 。起义前刘邦任过秦的亭长 ,妻儿耕于 家 ,占有一块土地 。青年时代的刘邦不事‘生产 作业’,且‘好酒及色’《( 史记·高祖本纪》) ,未必 对秦有多少仇恨 ,甚至对秦始皇既羡慕又崇拜 。 有一次他在首都见到秦始皇出巡时的威风 ,竟情 不自 禁 的 喟 然 叹 息‘嗟 乎 , 大 丈 夫 当 如 此 矣’
— 69 —
学派而言 ,更是如此 。但“黄老”的实质是老子道 家学派的 ,是主张清静无为的 ,在政治上是体现 为宽刑简政的 。不管上列各种说法是否有道理 、 全面 ,我们都发现 :作为“汉初”的始作俑者的刘 邦 ,被不同程度地忽略了 ———这是本文欲加探考 的地方 ,也是“汉初行黄老政治原因再探”所探的 地方 。
[ 关键词 ]汉初 ;黄老政治 ;刘邦 ;下级官吏 [ 中图分类号 ] K234. 1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0 - 5102 (2003) 05 - 0068 - 05
秦汉史中有这样一个事实 :以法家思想为治 国之策的秦王朝 ,秉承秦文化传统 ,在秦始皇统 一六国之后 ,为了加强思想统治 ,借以巩固其政 治统治 ,在公元前 213 、214 年先后进行了令人扼 腕的焚书坑儒之举动 ,对儒家进行了残酷打击 。 承秦亡而建的西汉王朝 ,在其立国之初 ,虽然在 政策上与秦相反 ,废除苛法严刑 ,宽以待民 ,颇行 “仁”政 。但在思想领域却并没有立刻把儒家思 想作为其统治思想 ,反而大力推行起从未受统治 者重视和实践过的“黄老政治”达六 、七十年之 久 。此后 ,儒学才在汉武帝的支持和推行下 ,取 代“黄老”,取得文化一元独尊之地位 ,影响至深 至远 。可以看出 ,从先秦多元文化到儒学独尊的 历史进程中 ,主要的诸子思想 :法家 、道家 、儒家 都先后受到了历史实践的检验 。前二者由于不 合时势 :或过于严酷 ,或太过放任 ,皆不能适应统 治者的需求而被迫淡出历史主流文化之外 ,或以 “儒表法里”的形式得到运用 ,或以社会主流文化 的辅助成分的形式存在 。历史选择了儒家文化 做自己的主血脉流淌了几千年 ,直至今日仍清晰 可见其历史之踪迹 。
上引金春峰《汉代思想史》在同意林先生意 见的基础上 ,又主张 “: 汉初黄老思想 ,主张清净 无为 ,对秦代的严刑苦诛来说 ,似乎确是一百八 十度的大转变 。但是 ,它的实质仍然是严酷而毫 不放松控制与镇压的‘法治’”。[10“] 历史的经验 表明 ,法家思想仍然是这段时期适合社会需要的 政治指导思想 。儒家式的崇尚仁恩 ,宗法情谊 , 妇人心肠 ,不仅不适合于战争时期的形势 ,也不 适合战后建立社会秩序 ,奠定统治基础 ,削平反 抗的尖锐复杂的政治 、军事斗争的需要 。因此汉 代统治者采用外具宽容 、清净而内行严厉法治的 黄老思想作为指导思想 ,是很自然的 。”[11]
由法家而儒家的历史过渡中 “, 黄老”道家学 说 (而不是墨家学说) 脱颖而出 ,成为统治者的首
选 。个中原因何在呢 ? 虽则学界对此早有论说 ,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 ,这个问题的解答 ,似乎也应 有其新的发展 。本文不揣浅陋 ,意在所学之内对 此再做探考 。恳请时贤方家不吝赐教 。
一 “、黄老”释义 众所周知 “, 黄老”连称之中的“黄”指黄帝 , “老”指老子 。然而对西汉“黄老”学说的产生时 间 、代表人物 、代表性文字著作等问题 ,学界尚未 形成统一认识 。正如丁原明先生《黄老学论纲》 指出的那样 : “黄老学”,过去通称“黄老之学”或“黄老道 家”。自 1973 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经法》、 《十六经》《、称》《、道原》四种古佚书后 ,学术界开 始重新审视和检讨“黄老学”。有的学界同仁根 据四种古佚书的内容特色 ,将其称为“黄学”或 “黄帝学”, 而把老子一派道家的学说称为“老 学”。还有的学界同仁根据四种古佚书 《、慎子》 以及《管子》中某些篇章的道 、法结合特点 ,将这 类学说统称为“道法家”。这样一来 ,便有一个对 战国以来的那派托黄帝 、宗老子的道家应当如何 称谓的问题 。 我认为对中国古代学派的称谓要以原典为 是 ,应符合历史的本真记录 。查阅先秦典籍 , 黄
2003 年第 5 期 (总第 100 期)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Qingha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NO. 5 ,2003 General No. 100
汉初行“黄老政治”原因再探
பைடு நூலகம்
侯富芳
二 、汉初行“黄老政治”原因再认识 暴秦二世而亡 ,群雄竞起中 ,出身下层的刘 邦虽骁勇不及贵族出身的项羽 ,但在众多文臣武 将的襄助之下 ,终于逼得西楚霸王在垓下自尽 , 并建立了西汉政权 。林剑鸣先生《秦汉史》指出 : “从 刘 邦 称 帝 开 始 经 惠 帝 ( 前 194 年 ~ 前 188 年) 、高后 (前 187 年~前 180 年) 、文帝 (前 179 年 ~前 157 年) 、景帝 (前 156 年~前 141 年) 五代 , 约六 十 余 年 ( 史 称‘汉 兴 七 十 余 年’) , 是 为 汉 初”。[6]这六 、七十年加上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 黜百家 ,独尊儒术”建议之前的时间里 ,西汉统治 者采取了以道家“无为而无不为”思想为指导的 “黄老政治”为治国之策 。此乃人所共知 。 关于汉初缘何取“黄老之学”为其政治指导 ,
前引丁原明《黄老学论纲》总结说“黄老学在 汉初得以兴盛 ,既有其政治 、经济上的原因 ,又有 其赖以存在的思想文化环境 。说到底 ,它能满足 当时 社 会 的 客 观 需 要 是 汉 初 特 定 时 代 的 产 物 。”[14 ]
且不论先秦诸子思想中自当有共同之处 ,学 派之划分也未必泾渭分明 。尤其对黄老之学 、之
林先生认为有如下两点原因 : 其一 ,暴秦速亡的经验总结使然 ; 其二 ,战乱之后凋敝的社会经济恢复之需
要 。[7 ] 杨育坤先生《略论汉初的黄老之学》一文则
指出 ,除了上述两个原因之外 ,汉建立后“农民与 地主阶级间矛盾日益表面化 ……奉行黄老的西 汉统治者 ,采取的‘简宽刑政’,比之于剑拔弩张 的暴力更能收到征服人心 、愚昧‘群氓’的效果”。 且“ ……主张退让的黄老 ,在统治集团权力的争 斗中成为一部分人保命存身 ,等待时机的一种手 段 。”[8]另外还有“汉初统治者的大力倡导 ,”[9]如 曹参 、萧何 、陈平 、文帝皇后窦氏等 。
对此一点 ,也普遍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 。如 张传玺先生在论及如何评价刘邦时指出 :人们 “受传统保守观点的影响 ,尤其受为儒者所不齿 的所谓‘无赖’、‘好酒及色’、‘溲溺’儒冠等记载 的影响 ,总认为他行为不端 。”[15] 翦伯赞先生所 著《秦汉史》也认为刘邦是“一位‘以儒冠为溺器’ 的长者”。[ 16 ] 庞朴先生主编的《中国儒学》第一卷 在论及汉初儒学不独尊时也指出 “: 农民出身的 开国皇帝刘邦 ,不仅对儒家学说有一种本能的反 感 ,而且似乎对所有的既成学说都不屑一 顾 。”[17 ]
对此 ,熊铁基先生也有注意 “: 黄老之学在汉 初的兴盛 ,也是渊源有自的 ……齐国灭亡之后 , 稷下黄老的学士分散了 ,他们有的还在别的地方 继续宣传黄老之学 ,有的已经去世 ,但留下了著 作 ,发挥着影响”; [12“] 刘邦在群雄逐鹿中夺取了 天下 ,建立了汉朝 ,打天下时需要人运筹帷幄 ,坐 天下时更需要人帮他出谋划策 。有这种需要 ,也 就自然有人来出谋献策 ,所以从打天下时开始 , 刘邦周围就逐渐聚集了一批谋士 。这批谋士中 的很大一批人 ———也是影响最大的一批人 ,从其 思想根源看 ,都是黄老新道家的信仰者 。”[13]
— 70 —
柯林武德在其《历史的观念》中指出 “: 历史 的过程不是单纯事件的过程 ,而是行动的过程 , 它有一个由思想的过程所构成的内在方面 。而 历史学家所要寻求的正是这些思想过程 ,一切历 史都是思想史 。”[18] 汉初历史过程中行“黄老政 治”的思想方面的原因 ,是值得注意的 。我们应 当承认 ,汉朝的建立者刘邦在汉初的国家机器建 立和思想文化确立中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这 是毫无疑问的 。汉初行“黄老政治”也必和刘邦 有着很大甚至直接的关系 ,这也是毫无疑问的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