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为什么崇尚黄老之学

合集下载

第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幻灯片

第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幻灯片

1、有人说,汉代的新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 请问继承的表现是什么?发展的表现是什么?
10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背景
①经济:汉武帝时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②政治:王国问题、匈奴问题等威胁中央政权、

社会潜伏危机
③思想:黄老之学已不适应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

董仲舒新儒学迎合了

加强中央集权和维护封建大一统的需要
11
董仲舒对儒术的独尊,本质上是对先秦 儒学理论的再创造.
台湾著名历史学家柏杨先生曾说:“董仲舒先生的这项‘对 策’,经皇帝采纳后,就成了神圣的‘国策’。一个巨大转变,在 不声不响中发生,光芒万丈的思想学术自由的黄金时代,开始夕阳 西下。代之而起的,是漫长而单调的儒学思想的时代”。
据19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5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理论来源——董仲舒新儒学 (1)内容 ①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需要) ②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神化皇权、抑制暴政) ③三纲五常(规范人伦道德,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2)特点 兼采法、道、阴阳五行家思想; 外儒内法; 儒学独尊、思想专制; 宣扬天人感应,带有神学倾向

(chúnsì),而
将相或乘牛车。
3
一、汉初黄老之学
1、原因 ①汉初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②吸取秦朝暴政而亡的教训 ③道家“无为而治”思想适应了恢复生产和休养生
息的需要
4
黄老之学
“黄”:黄帝的学说
“老”:老子的学说
内容:治身(养生)、治国
核心:“无为而无不为” “待时而动、积极无为”

黄老思想与汉初政治关系探析

黄老思想与汉初政治关系探析

黄老思想与汉初政治关系探析作者:张亚君来源:《人民论坛》2013年第17期【摘要】“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在汉初一直占统治地位,虽然只有短短的七十多年时间,它就被董仲舒的新儒学所取代,但是黄老思想的存在却有重要的价值。

文章通过对《史记》、《汉书》、《汉代思想史》等历史文献的分析,探讨了黄老思想在汉初政治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以及这种思想在汉初政治上的表现,并简明叙述其消失的原因。

【关键词】历史文献黄老思想汉初政治“黄老思想”概况要探析黄老思想与汉初政治之间的关系,就必须先对黄老思想本身有基本的认识。

战国时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

黄老之学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假托黄帝和老子的思想,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的结合,并兼采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而成。

关于黄老的“无为”思想,陆贾的《新语·至德》中指出:“君子之为治也,块然若无事,寂然若无声,官府若无吏,亭落若无民。

闾里不讼于巷,老幼不愁于庭。

近者无所议,远者无所听。

邮驿无夜行之吏,乡闾无夜名之征……”①。

这意味着“无为”要求统治者对百姓的生活少加干预,使其自由发展,达到“无不为”的效果,这与老子的思想相近。

另外,黄老思想还主张“理想的政治应是权威与德化的高度统一的集权政治”。

1973年末,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老子乙本卷前的四篇古佚书:《经法》、《经》、《称》、《道原》,对研究黄老思想提供了很大帮助,经学者考证,这四篇为《汉书·艺文志》中记载道家类的《黄帝四经》。

这些帛书“是黄老学典型著作,并在长时间的承传过程中不断得以充实与修正,使得它能够比较完整地体现黄老学的精神”。

汉初盛行“黄老”原因的再认识传统观点。

一是吸取秦亡的教训,促使汉初统治者采用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的黄老思想;另一个原因是,汉初社会经济疲弊,经过秦的暴政与秦汉之际的常年战乱,造成生灵涂炭、社会动荡、经济凋敝,百姓的生活急需改善。

《汉书·食货志》中对此也有相关记载:“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黄老之学

黄老之学

黄老之学中国战国时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

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故名。

黄老之学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假托黄帝和老子的思想,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并兼采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而成。

《史记·乐毅列传赞》称其代表人物有河上丈人、安期生等。

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是道家的基本思想,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

无为而治的思想首先是由老子提出来的。

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化生的,而且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也遵循道的规律。

那么道的规律又是什么呢?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二十五章》)可见,道的最根本规律就是自然,即自然而然、本然。

既然道以自然为本,那么对待事物就应该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让事物按照自身的必然性自由发展,使其处于符合道的自然状态,不对它横加干涉,不以有为去影响事物的自然进程。

当然,无为而治的"无为",决不是一无所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一种“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

(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指》)。

无为而治的"无为"是不妄为,不随意而为,不违道而为。

相反,对于那种符合道的事情,则必须以有为为之。

但所为之为,都应是出自事物之自然,无为之为发自自然,顺乎自然;是自然而为,而不是人为而为。

所以这种为不仅不会破坏事物的自然进程和自然秩序,而且有利于事物的自然发展和成长。

舜无为而治的掌故古诗,舜品德高尚,尧派他来管理天下。

当时中原到处是洪水,以前尧派鲧去治理洪水,9年後失败了,舜就派鲧的儿子禹去治水。

禹果然不负众望,13年後平息了洪水。

舜和尧一样,对老百姓很宽厚,多采用象征性的惩罚,犯了该割掉鼻子罪的人,让穿上赫色衣服来代替;应该砍头的人只许穿没有领子的布衣。

为了让老百姓懂得乐舞,舜派夔到各地去传播音乐。

有人担心夔一个人不能担当重任,舜说:“音乐之本,贵在能和。

像夔这样精通音律的人,一个就足够了。

”夔果然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论中国古代黄学文化对今天的影响

论中国古代黄学文化对今天的影响

论中国古代黄学文化对今天的影响战国时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

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故名。

黄老之学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假托黄帝和老子的思想,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并兼采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而成。

《史记·乐毅列传赞》称其代表人物有河上丈人、安期生等。

黄老之学继承、改造了老子“道”的思想,认为“道”作为客观必然性,“虚同为一,恒一而止”,“人皆用之,莫见其形”。

在社会政治领域,黄老之学强调“道生法”,主张“是非有分,以法断之,虚静谨听,以法为符”。

认为君主应“无为而治”,“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

上述主张在汉初产生了一定影响,出现了“文景之治”。

东汉时黄老之学与谶纬迷信相结合,演变为自然长生之道,对原始道教的形成产生了一定影响。

兴起原因1.汉初,经济残破,百废待兴。

2.汉初的统治者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

3.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适应了汉初的休养生息的政策的需要。

盛行时间盛行的时间从汉高祖刘邦到汉武帝刘彻即位约70年的时间。

地位:是汉初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

含义:黄老之学指道家学说中的两派,即黄帝和老子,包括治身(养+生)和治国两个方面。

来源:基础是早期的道家理论;同时又兼采儒家,法家,墨家等各家学说,可以说具有兼采众家的特点。

主要思想: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倡导“待时而动”“因时而动”,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对西汉在影响1.作用:使汉初的社会迅速地恢复了元气2.弊端:地方势力的发展,严重地威胁了西汉的中央集权3.地位衰落:汉初推行“黄老之学”的文教政策,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朝经过长时间的休养生息,经济上得到恢复和发展,政治上呈现安定局面,但是各家并存,思想混乱,无为而治不适应封建统治的需求。

怀有远大目标的汉武帝想把汉初的无为政治转变为一种积极进取的政治,儒学强调“文事武备”,其积极进取的特点与汉武帝的愿望相切合,儒学顺应时代要求登上历史舞台。

3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3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第 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课程标准: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汉高祖
汉武帝
董仲舒
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
1、内容 “黄”,黄帝的学说,治身,养生 “老”,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
2、特点 黄老之学的基础是道家理论,它强调“无为 而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 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 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①是中国政治史和思想 史上的一件大事。 政治:有利于巩固大 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 序。 ③思想:确立儒学在中 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 位。 ④教育:兴办学校,有 利于教育发展 消极:文化专制,抑 制思想的自由发展
【知识拓展】 太学是汉代出现的设 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 构。公元前124年,汉武帝 根据董仲舒的建议,在长 安兴办太学。规定太学生 员为博士弟子,一律由儒 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学 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到政 府任官。这打破了以往由 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 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 也可凭太学资格做官。提 高了儒学的地位。
孔子:“以德治民”;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种主张在当时起到的作用及 其原因。 孔子的主张在当时不被重视,未产生实践效果;因为在 当时诸侯争霸、社会动荡的情况下无法实施。
董仲舒的主张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国家统一, 使儒家思想获得“独尊”的地位;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 集权制的需要,被汉武帝采纳。
不受重视
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与传统儒 学有何异同?
融合了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
同:都主张统治者实施“仁政” 异:(1)来源:改造后的新儒学以《公羊春秋》为基础,
(2)天人观:传统儒学持怀疑态度,主张敬而远之, 而新儒学持肯定态度,提出“天人感应”学说;

汉代大统一思想

汉代大统一思想

汉武帝时代是中国古代重大历史时期,表现在:
1) 中国的“大一统”政局得到巩固,两千多年高度集权的专
制主义、中央政体大体上定型。
2)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文化圈”共同体也基本形成了。
3) 儒家思想逐渐确立为中国正统思想,结束了战国百家争鸣
的局面,对学术思想自由发展有限制与遏制的消极作用;但统治 者加强了对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视,又促进了民族历史文化的 进步。

c大一统的形成
A、bd B、abd
d儒学之外其他各个学派的消亡
C、acd D、abc
探究学习
有人认为:就其实质而言,“罢拙百家, 独尊儒术”与秦朝的“焚书坑儒”是相同的 请回答:你认为上述观点是否有道理?结 合秦汉史实指出依据
自我测评:1、汉初黄老思想的主要特点及其影响是什么?
2、试分析董仲舒的思想体系,并谈谈“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历史意义。
前言
中国历史文献称,夏代初“诸侯万邦”,但到了战国时 只有十几个大的诸侯国,最后由秦统一全国。从一个大 的时段看,统一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趋势,但在如何 统一的问题上,却一直有两种路线:一种是“以德服人” 的路线,一种是“以力服人”的路线。作为中国文化主 流的儒家的价值观,肯定前者,而否定后者。然而汉代 的儒者有新的认识,主张德力统一论,强调治国既要有 “德守”,也要有“力备”。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 曾经盛赞中国统一的经验,他说:中国人几千年来在政 治、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在 将来不可避免的人类统一过程中,中国文化的经验可能 要发挥主导的作用。今天 ,我们就来追溯一下这段历史 的发展轨迹吧。
义、在力量之上还有良心、在权力之上还有‚天‛在临鉴。君主政 令失误、不尊道德、不行仁义,天就会以灾异示警,其实就是在君 主之上再安放一个权力更大的‚天‛。他坚持‚有道伐无道‛的‚ 天理‛,就是希望君主有所畏惧。他希望君主因为天降灾异而有所 收敛,用‚天‛来对皇权进行限制,主张上尚德而不尚刑,限制君 主权力的过分膨胀。

黄老之学——精选推荐

黄⽼之学黄⽼之学(拼⾳:huáng lǎo zhī xué;英语:Yellow Emperor and Master Lao, school黄⽼之学黄⽼学派。

“黄”指黄帝,“⽼”指⽼⼦。

该学派of),战国时期兴起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

⼜称黄⽼学派以道家创始⼈⽼⼦为宗师,⼜因攀援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黄帝为远祖,故称黄⽼之学。

关于黄⽼之学形成的时代、代表⼈物和作品等,学术界意见不同。

⼀般认为,黄⽼之学发源于战国时期的齐、楚等地,盛⾏于西汉初期。

先秦并⽆“黄⽼”⼀词,黄⽼连⽤最早见于《史记》。

司马迁在《史记》中称申不害“学本于黄⽼⽽主刑名”,韩⾮“喜刑名法术之学,⽽其归本于黄⽼”,慎到、⽥骈、环渊、接⼦等⼈“皆学黄⽼道德之术”。

《史记·乐毅列传》记载的黄⽼学者有河上丈⼈、安期⽣、⽑翕公、乐瑕公、乐⾂公、盖公。

汉代的曹参、陈平、司马季主、窦太后、王⽣、黄⽣等也是黄⽼之学的信奉者。

黄⽼之学代表⼈物:⽼⼦(像)黄⽼之学的主要特点在于以道家思想为主,兼采诸⼦百家,尤其注重与法家、儒家思想的结合。

在哲学上,它继承和发展了⽼⼦的道论思想,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总规律,强调“道”的客观必然性,⼜指出社会⽣活中也有其客观规律性,“极⽽反,盛⽽衰,天地之道也,⼈之李(理)也”。

因此,必须以“虚⽆为本”,“因循为⽤”。

在政治上,黄⽼学派主张“贵清静⽽民⾃定”,“⽆为⽽治”,君主掌握政治要领即可,不要作过多的⼲涉,“省苛事,薄赋敛,⽏夺民时”;还主张以法治国,赏罚必信,循名责实。

黄⽼学派的著作⼤部分已亡佚,其思想散见于《管⼦》、《⽂⼦》、《吕⽒春秋》和《淮南⼦》等书中。

1973年12⽉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帛书《⽼⼦》⼄本卷前有《经法》、《⼗六经》、《称》、《道原》4篇古佚书,是黄⽼学派的重要著作。

黄⽼之学对中国古代政治有⼀定的影响。

每当⼤的政治动乱之后,统治阶级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往往采⽤黄⽼之学,与民休养⽣息。

黄老概述

概述黄老之学继承、改造了老子“道”的思想,认为“道”作为客观必然性,“虚同为一,恒一而止”,“人皆用之,莫见其形”。

在社会政治领域,黄老之学强调“道生法”,主张“是非有分,以法断黄老之学之,虚静谨听,以法为符”。

认为君主应“无为而治”,“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

上述主张在汉初产生了一定影响,出现了“文景之治”。

东汉时黄老之学与谶纬迷信相结合,演变为自然长生之道,对原始道教的形成产生了一定影响。

究竟什么是“黄老之学”?它到底又体现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概貌?学术界目前或以新道家名之,或以道家统而称之。

但对于这个所谓的“黄老学派”有着怎样的一种思想内涵,尽茫茫然。

笔者因此而斗胆怀疑起这个学派的是否存在。

我认为,这是中国思想史上必须搞清楚的一个问题,而只有搞清楚这个问题,才有可能正确认识战国秦汉以来的思想融合,也才有可能正确评价道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为此,笔者不揣浅陋,试图在此问题上,谈谈自己的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当否,尚祈方家指正。

[1]2产生历史根据关于黄老之学的形成和发展的问题,学术界还有争论。

我们认为黄老之学形成于齐国的稷下学宫,时间在战国中期。

黄老之学主要是由稷下先生们从老子学说进一步发展而来的。

他们把老子学说从消极导向积极,把老子的唯心主义改造为唯物主义。

虽然他们基本上站在道家的立场,但是又倾向法治,成为了道家的左翼。

稷下黄老之学一开始就受到齐国封建统治者的支持和利用,它在稷下学宫中居于主导地位。

这是因为齐国的田氏政权是取代姜氏而成立的新政权,它需要对其合理性进行辩护,以巩固统治地位。

那么,这种学说是怎样建立的呢?因为老子是陈国人,而田氏的祖先公子完正是在春秋中期齐桓公时由陈国避乱逃到齐国的。

所以,田氏政权选择了来自南方陈国的老子学说,同时又抬出传说比尧、舜、禹、神农更早的黄帝来。

一方面是要以此压倒儒、墨、农等家,更重要的是齐威王把黄帝作为田氏的始祖,确是下了一番苦心琢磨出来的。

因为田氏是黄帝的后裔,而姜氏是炎帝的后裔。

高中历史课件: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解析:材料反映了西汉时期道家和儒家学说吸收其他学派的思 想,主要是因为西汉初年,国家经济面临困难,为了恢复生产 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实行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而汉武帝 时期国力逐渐强盛,董仲舒吸收法家等思想是为了适应汉武帝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因此都是为满足现实统治的需要,C项 正确。汉武帝时,王国势力受到严重削弱,A项错误。汉武帝 时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际上是思想专制,并 非百家争鸣、兼收并蓄,B、D两项错误。 答案:C
[好题精选——知趋势]
1.董仲舒曾就商鞅“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
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建议汉武帝“限民名田(名
田,占田也……),以赡不足,塞并兼之路,然后可善治
也”。这说明董仲舒
()
A.以百姓利益为出发点来出谋划策
B.认为商鞅变法导致土地兼并
C.基于儒家民本思想反思商鞅变法
D.否定了帝王之制和商鞅变法
(4)从国家治理的基本范式看,“大德而小刑”。在国家治理的 实践中,要儒法并用,但德治尤为重要。在德教与刑罚的关系 上,主张德刑并用、恩威并施,强调以德教为主要手段辅以刑 罚,“外儒内法”的特征鲜明。
提能点 董仲舒新儒学 素养攻略:强化史证意识·重视史料实证 1.由下列图片探究新儒学对教育的影响。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原意。“五经”指 《诗》《书》《礼》《易》《春秋》,是由孔子整理并用作教 学的儒家经典,不是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故排除A 项;汉代儒学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学思想,故B项错误; “五经”是孔子整理的典籍,而《论语》是孔子的弟子整理的 记录孔子言论的著作,不是孔子编订的,所以《论语》不在 “五经”之中,故选C项;秦始皇焚书使儒学受到沉重打击, 但儒学传统并没有因此断绝,故D项错误。 答案:C

汉代法律制度


18
约法三章
刘邦入关与秦人约法三章,全文是 “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和盗抵罪”

盗贼囚捕杂具 九章律

户、兴(兵)、厩

法 傍章律
叔孙通18篇
活 动 越宫律
张汤29篇
朝律
赵禹6篇
抵和骶同音抵罪 实是骶罪,亦即 笞臀或笞背的罪
汉 律 60 篇
19

最基本的法律形式
天子诏所增损,不在律上者为令



首先皇帝要求“具为令”“议为 令”“议著令”
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天使阳出布施于上而主岁功,使阴入伏于下而时
出佐阳;阳不得阴之助,亦不能独成岁。终阳以成岁为名,此天意也。
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刑者不可任以治世,犹阴之不
可任以成岁也。为政而任刑,不顺于天,故先王莫之肯为也。(注:
《汉书·董仲舒传》。) 。
董仲舒将德刑生杀与阳阴夏冬相配,力图以自然、宇宙的运行规律印 证人类与社会的统治模式:
后言之,乃许廷尉当。
7
“德主刑辅”
西周的“明德慎罚”; 先秦儒家为“为政以德” ; 汉初经陆贾与贾谊的融合为“德刑相济”; 董仲舒时,提出“德主刑辅”、“大德小
刑”。
8
“德主刑辅”
董仲舒 通过天道阴阳,论证了德刑关系:
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是故阳常
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空虚不用之处。以此
5、贵族官僚有罪先请
即上请制度
23
关于矜恤老幼
魏晋的规定同于汉代,
唐律中的系统规定;凡年70以上、15以下以和残疾者,犯应处流 刑以下的罪,可以用金钱赎罪而不必服刑;凡80以上、10岁以下犯 一般的罪可以免刑;年90以亡、7岁以下除受到连坐(唐代只有谋反、 谋大逆等严重危害皇权的罪才连坐)以外,虽犯死罪亦予免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初为什么崇尚黄老之学连云港工贸职业技术学校周清明摘要:本文论述了黄帝、老子思想在汉初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黄老思想以治病救人、清净无为著称。

汉初的战乱刚结束,人心思治,社会需稳定,老百姓希望少受干涉,奴婢希望获得自由。

道家的无为而治正迎合了广大人民的要求和愿望,适应了社会的需要。

刘邦等都是贫苦百姓出身,对人民的需求和愿望深深了解。

统治者借亡秦之鉴,为收拢民心,而采取休养生息政策,实施无为政治,是顺天时,应民心的。

关键词:黄老思想无为而治修养生息(一)汉初黄老思想占主流刘邦为什么要采用“黄老之治”(黄帝、老子)? 刘邦采用黄老思想治国,原因是多方面的: ( 1)其他学派都不景气。

儒家经历秦火,尚未完全复苏;申、韩术家亡秦,前车可鉴;墨家转向了自然科学等。

(2)黄学在当时已成显学。

先秦诸子包括史书,如《管子》、《吕氏春秋》、《韩非子》、《国语》等都推崇过黄帝思想,黄学大盛。

( 3)黄学本身有许多优势。

黄帝信仰有民族亲和力,如传说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黄学的“五色帝”、“五德终始”有利于改朝换代,如有人编造刘邦是“赤帝子”;“高祖十月始至霸上……推五德之运,以为汉当水德”等;黄帝战胜炎帝、蚩尤等传说,有利于增强人们武力统一中国的信心;黄帝“立诸侯”、“制律历”等传说,有利于开国时期各项大政方针的建设,如《黄帝四经·十六经·立命》说:“吾受命于天,定立(位)于地,成名于人。

唯余一人□乃肥(配)天,乃立王、三公,立国,置君、三卿。

数日、磿(历)月、计岁,以当日月之行。

”等等。

这是刘邦采用“黄老之治”的主要原因。

黄老思想是以道家思想为主导,吸收刑名之学和法家精华而形成“黄老之术”。

他与先秦道家的不同之处是把“法”揉进了“道”中,故曰“道生法”。

这一学派既强调“无为”又强调“法治”。

故黄老思想是无为而无不为,在统一的封建王朝初期,这种思想较适合当时的国情,有利于治理国家。

汉初的黄老思想主要以《老子》为主导,与先秦的道家思想具有许多相同之处,主要是强调“无为而治”,休养生息,顺应自然规律,顺势利导的治理国家。

汉初最早以黄老思想治民的当数曹参,曹参任齐相时,曾集合了数百名儒生讨论治民之道,结果“言人人殊”。

曹参没办法,只得又向通晓黄老之学的盖公请教,答曰:“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

曹参于是以黄老思想治齐,齐国大治。

惠帝二年,曹参为相国,把“清静无为”这一治民方针定为治国之策(《史记·曹相国世家》)。

以后,黄老思想对汉初历代统治者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自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家势力受到沉重打击,直到汉初还没有恢复元气。

高祖建国之初,使叔孙通治礼仪,到鲁地招募儒生,人才稀少,仅仅招募了30余人,鲁地是儒学发源地,可见当时的儒家势力已经十分的薄弱了。

由于坑儒、战乱,造成社会动荡经济凋蔽,儒学没有得以回生。

在高帝到景帝时期,汉儒还不能成为主要的政治势力。

西汉建国初期,政治经济都十分残破,儒家思想也未必能使一个残破的社会恢复经济。

儒家重礼仪轻农耕,重义轻利。

汉初必须恢复农业生产发展经济,这样儒家思想就不适合汉初的治国方针。

从两个儒生答叔孙通话中可以看出:“於是通使召鲁诸生三十余人,鲁有两生不肯行,曰:今天下初定,死者未葬,伤者未起,又欲起礼乐。

礼乐所由起,百年积德而后可兴也。

吾不忍为公所为,公所为不舍古,吾不行。

公往矣,毋污我。

”(《史记·叔孙通传》)从这里就看出,连儒生自己也认为国刚兴,徳未积而不能行礼乐。

这也可以证明儒家思想对于治国,一般是在经济恢复,生产发展,政权稳定以后才能发生作用。

由此看来,儒家思想在汉初不能起到治国利民的作用,那么汉初立国要靠什么来作为统治思想呢?秦采用法治,使老百姓“苦秦久也”,刘邦一伙起义将领都是从下层农民走出来的,他们深受秦法之害,对法家思想恨之入骨,因此法家思想在汉初肯定不能被刘邦采用。

墨家是先秦时期重要的学术流派,和儒家并称“显学”,而与道家,也成分庭抗礼之势,所谓“天下之学,不归杨则归墨”,讲的就是这种情形。

可是,先秦时期如此重要的一个学术流派,中经秦汉的转换,至汉初,却突然消失了。

司马迁写史记时,对墨家已不甚了了,而以后则更少有人提及。

人们只知其大概,对这一学派的真实情况,却少有了解。

直到两千年后,清人在整理《道藏》时,才发现被误收入其中的墨子书,这才有了乾、嘉以来墨学研究的兴起。

先秦诸子学到了汉代,或显或隐、或盛或衰,大多有踪迹可寻,唯独墨家,却象谜一样消失了。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这里不作阐述,总之汉初时的墨家思想没有传人,是故不能作为汉初的统治思想。

当时流行的学派还有阴阳家、纵横家,但这两者一是迷信,一是权变之术,其思想方法既不能立国也不能治国。

汉初最为流行的就是道家了,道家思想起于战国之初,历经老子、庄子成为著名学派。

到了汉初,道家托黄帝之言,制作一部《黄帝四经》,尊奉《老子》和《黄帝四经》的形成黄老学派。

《黄帝四经》揉合了道家、法家和刑名之学,形成黄老思想,黄老思想中的“无为”是为“治”而服务的,《黄帝四经》曰,“道生法”,法是从道中产生的,从中可知,“道”是《黄帝四经》的灵魂。

因而在此以“道”作为解剖的刀子。

道家的思想是清净无为,汉初的战乱刚结束,人心思治,社会需稳定,老百姓希望少受干涉,奴婢希望获得自由。

道家的无为而治正迎合了广大人民的要求和愿望,适应了社会的需要。

刘邦等都是贫苦百姓出身,对人民的需求和愿望深深了解。

统治者借亡秦之鉴,为收拢民心,而采取休养生息政策,实施无为政治,是顺天时,应民心的。

曹参在齐为相时采用无为政治,“故相齐几年,齐国安集,大称贤相”(《史记·卷54》)太史公曰:“陈丞相少时本好黄帝老子之术”(《史记·卷56》)汉初的两位丞相都尊奉道家,在治国之中采用无为政治是无疑的。

除陈、曹之外,文、景二帝和窦太后也都喜爱黄老之术。

总之道家思想在汉初不仅渗入到统治阶层也迎合了老百姓的愿望,是适合当时社会经济实情的,因此汉初采取了无为政治。

(二)、《老子》思想适应汉初政治经济的发展秦时刑罚苛重,赭衣塞路,赋敛无度,徭役繁重,使老百姓劳民伤财,民不聊生,严重破坏了农业经济,终于爆发了农民起义。

刘邦建立西汉后,由叔孙通制礼乐,萧何定律章,但仍然内乱不止。

异姓王先后造反,匈奴趁机北起,刘邦被困平城。

不但政权很不稳固,因连年用兵给人民增加沉重负担。

因此具有远见的政治家陆贾向刘邦提出,:“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之”刘邦积多年的经验教训,也深有所悟。

于是陆贾制《新语》提出治国之道。

陆贾说:“夫道莫大于无为,行莫大于谨敬”并引用尧舜的治国之道,以秦“事逾烦而天下逾乱,法逾滋而奸逾织,兵马益设而敌人逾多”的亡秦之鉴,来阐述“君子尚宽舒以苞身,行中和以流远”的治国之道。

指出只有遵循宽舒的政策才能使“民思其威而从其化,怀其德而归其境,美其治而不敢违其政”陆贾的思想是无为而治,他是从秦朝暴政而灭亡中总结的教训,对西汉是一条是极其伟大的政治路线。

他认为:“秦非不欲治也,然而失之者,举措太众,刑罚太极之故也”(以上皆出于《新语·无为》)这是一条宝贵的经验,他总结出秦亡是施政过于“有为”而激起人民的反抗。

针对秦的“有为”政治,他对统治者提出:对老百姓不要过多的干扰,让人民休养生息,安居乐业,自我调整。

以使怀其德而感恩皇上,这样就能减轻人民对统治者的抵抗情绪,缓和社会矛盾。

刘邦及其将相大多出身于农民,他们对秦的苛政有很深的感受,他们深知天下人“苦秦”之状况,也了解下层人民的苦难,为了使新政权得以稳固,就必须采取让步政策与民休息,省赋税,减刑罚。

汉初采取这种无为政治不仅是符合人民的愿望,也与统治者在立国之初,国力贫乏实力不足,外不能御敌,内不足以平乱。

因而必须实行和缓的无为政策,把主要精力用于恢复生产发展经济上。

汉初的无为政治是在天下平定,统一以后才实施的,连年的战争给人民带来极大的苦难,统治者也疲于奔命身心力竭,故休养生息,清静无为是人心所向,这一时期大乱刚定,人心思治,需要休整一番了。

当然,所谓无为政治,也并不是无所作为,《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政治就是在无为中求有为。

汉初政府安抚流民,劝农归田,一方面稳定了社会秩序,一方面又恢复和发展了生产,又进一步巩固了政权,统治者何乐而不为?所以说无为乃是大有作为也。

汉初的由于连年战争,生产凋蔽,田地荒芜,人口锐减,经济遭到极大破坏。

以至于“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民无盖藏”的囧困局面。

当时北方匈奴逐渐强大,不断侵扰。

为了富国强兵抵御匈奴,就必须发展经济,采取有效的措施。

措施就是顺应自然的规律,让农民自由的在田里从事生产,才能充分调动生产积极性,有效提高生产率。

不管刘邦等是否认识到这一点,但他们实行的无为政治在客观上起到了这样的效果。

(三)、《老子》的自然观适应封建经济的发展《老子》大约成书于春秋末期,盛行于战国,正是封建社会的初期,老子站在小农经济的立场上,维护农民的利益。

老子的思想顺应了封建社会的发展规律,农民是生产者,但是无文化,无知识。

没有太大的欲望,只希望有一块自己的田地,不受过多的干扰和限制,没有过重的徭役和赋税,能使他们安稳的自由自在的生活在自己的田园中享受着“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帮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致老死不相往来”(六十七)。

这就是当时农民的最高愿望,小康之梦。

老子的思想顺应了当代农民和手工业者的愿望,在自然经济时代,顺应了社会的自然规律,他提出的无为之道是适应社会发展规律的,他要求统治者不干涉老百姓的生活正是顺应民心的。

“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也哉?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而邦家滋昏,人多智巧而奇物滋起,法物滋彰而盗贼多有。

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五十七)顺应社会的发展,遵循自然规律的变化,是在亡秦之鉴中得到的教训。

秦重法治,但却不按自然规律办事,结果社会遭受极大的破坏。

汉初统治者运用黄老思想,遵循老子的自然原则,采取休养生息政策,实行轻徭薄赋,农民减轻了负担,农业经济很快恢复和发展。

老子顺应自然的思想产生于封建之初,适合于自然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农民的利益,在自然经济中只有不受过多的政府干预,顺其自然规律,才能发展社会经济。

任何的干预手段和超经济强制,只能破坏经济规律,阻滞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1】《史记》司马迁中华书局出版【2】《汉书》班固中华书局出版【3】《道德经》广西民族出版社,1996.11;【4】《中国哲学史》,任继愈主编,人民出版社,1964.10;【5】《中国文化概论》,张岱年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5;作者简介:周清明男 1955年出生,江苏连云港工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先秦思想,秦汉历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