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群力武当太乙五行拳基础功

合集下载

武当太乙五行拳,完整教学及养生功效(视频)

武当太乙五行拳,完整教学及养生功效(视频)

武当太乙五行拳,完整教学及养生功效(视频)建议WIFI浏览:武当太乙五行拳以道家的阴阳五行学说思想为指导,并结合汉末名医华陀的健身《五禽戏》,以及道家的传统流派中的吐纳、导引、技击等内容融合而成。

在理论上太乙五行拳更偏重于阴阳,五行理论,因而其套路方位、路线、讲究分阴阳五行,踩八卦,穿九宫的格局。

在锻炼过程中尚意不尚力,贵化不贵抗,要求心意相依,处处走圆化柔,腰随跨转,身法中正不偏,步带孤形运行匀缓,动静自如,动如蛇之行,劲式蚕吐丝,以整体柔韧之劲,制人制动,克人之刚,其行动之妙,非同一般。

太乙五行拳在养生保健和技击锻炼中有重要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武当太乙五行拳“拳功低架沉稳,劲走螺旋缠绕”,动作圆柔缓慢,行拳用劲特别强调“用意不用力”,“以意导动”,内气在柔缓、缠绵的运动中涓涓不断地流注,从而加快经络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对血管和淋巴管起到良好的按摩作用,使之保持良好的弹性,而且还可以排除血液循环障碍及小血管痉挛,使毛细血管开放、扩张,促进静脉、淋巴的回流,增强对组织器官氧气的供应,加强了心肌的营养作用,从而提高血管和淋巴系统健康。

从根节到梢节处处走螺旋缠绕劲,则有利于改善和保健内分泌和微循环系统,也可防治骨质疏松和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同时,全身的关节、韧带、骨骼、肌肉无一不动,可以锻炼肌肉,增强力量,疏通经络,消除疾病。

太乙五行拳在行拳时要求“以胯带腰,腰随胯转”,“阴阳合太极,圆融显自然”,“升降开合,意注丹田”,强调胯关节的旋转作用,旋转大转子,以大转子为点,左右划太极。

习练太乙五行拳,盆腔行太极,以大转子为连线,在水平面划N。

要求腰胯带动四肢,内劲节节贯通,导引经络气血通畅,主要就是增强对肾的保护作用。

实际功效就是固肾,提高性腺系统功能,保持元气的聚集,实现还精补脑、健体养生之功效。

太乙五行拳“尚意不尚力”,“贵化不贵抗”,“形体外动,意识内静”,“积精累气,积气归神”,“以意主导”的修炼,可以使人的思想始终集中于功法和拳术之中,排除大脑其它杂念的干扰,专注于指挥全身各器官机能的变化和协调动作,专注于导引内气的运行,使神经系统自我控制能力大大提高。

武当拳18式Microsoft Word 文档

武当拳18式Microsoft Word 文档

简化武当拳18式
武当拳发源于道教圣地武当山,在中国传统武术流派上称内家拳,是中国武术一大名宗。

为了弘扬武当武术,再展武当武术雄风,根据中国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和中国武术协会领导同志关于要编写一套便于推广的、简化的武当拳套路,以便在群众中普及的指示精神,在十堰市政府的重视支持下,成立了以胡仲军副市长为主任的编委会,由中国武术七段,高级教练、国家级裁判杨群力为主编,编辑了这套《简化武当拳》。

整编的理论基础是依据武当拳的“三说四论”即“养生健身起源说”、“拳法自然本体说”、“圆弧运动轨迹说”、“后发制人战术论”、“拳法阴阳技击论”、“守柔处雌战略论”、“化恶扬善道德论”等传统文化思想(见《武当拳之研究》)。

技术动作则依据《武当太乙五行拳》、《武当逍遥掌》、《武当绵掌》、《武当太极》、《武当自然门》、《武当智捶》、《武当纯阳拳》、《赵堡太极》等门派套路,力图使《简化武当拳》在理论上、技术表现上符合武当武术的技术性、健身性和艺术性。

预备式
起势
1、旋转乾坤
2、蛟龙出海
3、寒鸡觅食
4、玄龟戏水
5、仙人指路
6、白蛇穿梭
7、五龙暗渡
8、金蛇绕梁
9、青龙回首
10、灵猫扑鼠
11、阴阳别翅
12、猿猴坐洞
13、童子探海
14、仙道开门
15、瑶池卧龙
16、金殿转运
17、黄蜂入洞
18、黑熊反背收势。

文有武备武有文理——杨群力

文有武备武有文理——杨群力

文有武备武有文理
杨群力,男,汉族,湖北省那阳人。

中国武术八段,国家武术高级教练,国家级裁判。

武当太乙五行拳第十八代传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当武术传承人。

现任武汉体育学院武当山国际武术学院副院长、武术教授。

70年代毕业于武汉体育学院武术专业,先后就职于湖北省鄆阳地区体委、十堰市体育运动学校(市二中),担任副校长、武术教练。

四十余年来,所带运动员获得省级奖牌359枚,国家级奖牌71枚;先后发表论文论著四十余篇;整理编著武当内家拳、剑、功法19套;参与国家武术研究院科研课题《武当拳派的源流、拳系和内容研究》并获国家体委科技进步三等奖。

编著《武当拳、剑十八势》获湖北省重大科技成果奖;参与主编了国家传统武术竞赛规定项目《武当拳》、《武当剑》、《武当太乙拳》;主编出版了《武当武术》。

社会兼职:中国武协委员、湖北省武当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湖北省侨联文化协会畐哙长、湖北省十堰市武协和武当武术协会顾问,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副会长,台湾中华武当武术交流协会总教练等。

(责任编辑若愚)。

“健康中国2030”背景下武当太乙五行拳发展路径选择

“健康中国2030”背景下武当太乙五行拳发展路径选择

57“健康中国2030”背景下武当太乙五行拳发展路径选择王陈念1 张艳华2 马世坤31.武汉体育学院研究生院,湖北 武汉 430079;2.武汉体育学院武当山国际武术学院,湖北 十堰 442714;3.武汉体育学院武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摘 要:在“健康中国2030”战略的指导下,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实施健康强国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武当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武术重要组成部分,且武当太乙五行拳作为武当武术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拳种,其发展现状与未来的发展路径对于武当武术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武当太乙五行拳在健康中国背景下发展路径的选择进行研究,得出以下发展路径:加强武当太乙五行拳健身价值实证研究;加快武当太乙五行拳标准化步伐;依托传统武术比赛逐步推广;持续推进武当太乙五行拳标准化进入学校教育;借助新媒体推广武当太乙五行拳。

关键词:健康中国 武当太乙五行拳 发展路径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7)12—0057—041 武当太乙五行拳拳种源流武当太乙五行拳(原名武当太乙五行擒扑二十三势或五行擒扑手)是武当武术的主要拳种之一。

明弘治孝宗朱佑樘年间(1488-1504),由武当山道教龙门派第八代宗师张守性以祖师张三丰太极十三式为依据,融合汉末名医华陀的健身《五禽戏》,以道门传统的吐纳导引和技击技术为基础创编而成。

80年代以前武当太乙五行拳主要传承代表人物有:张三丰—张守性—徐本善—李合林—金子弢,当代传承人有赵剑英(1926年-2011年)、杨群力等。

1929年金子弢在武当山紫霄宫拜师李合林道长,开始习练武当太乙五行拳。

1980年在山西太原的全国武术观摩大会上,金子弢将武当太乙五行拳公诸于众,这为80年代武当武术的挖掘整理工作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并且有力回击了当时武术界“武当无拳”一说。

1981——1983年期间,金子弢多次在武当山、丹江口地区传授武当太乙五行拳,为武当太乙五行拳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武当太乙五行桩功法篇

武当太乙五行桩功法篇

据我亲身体会,是一套非常好的气功修炼方法,现录于下:(摘自陈禾塬著《丹道修炼与养生学——武当丹道延寿图说》)注意:本处只摘取功法篇,不过,理论结合实践才是最重要的,所以请参看原书。

采气图预备式:两脚并拢,两臂自然下垂,全身放松;头顶上悬,颈项竖直,双腿微下蹬,拉伸脊柱;鼻吸3口清气,撮口呼出3口浊气;双目平视远方,并在极目视点上马上慢慢回收目光,即收神光3次;然后微闭双目,舌抵上腭,下颌回收,全身放松。

默念口诀:天地人,两仪分,起混元,玄太极。

行气1—3转,行气路线为:收回目光,反照在舌下玄膺穴。

此穴为孔窍,下可通气管。

不一会儿便会生出满口津液,犹如井泉之水上涌。

将口中所生唾液轻轻地鼓漱36次,然后分3次徐徐以意引下十二重楼,逐渐到达膻中、鸠尾、中脘、神阙,并至气海后停止;然后从气海分为两路,至左右大腿。

从膝部再达到足三里,再向下至脚背及大拇指,又转入涌泉,由脚跟脚髁后、小腿后侧、沿着大腿后内侧向上达到尾闾,使两腿上升之气合为一脉,过肾堂命门、夹脊双关、并分别送入两肩、两膀、两臂至手背;由中指转入手掌,左右手掌微转手心一含,使气一齐旋回,并过手腕、手臂,由上胸部两旁经过两腮、两耳后向上升气,并从脑后灌入头顶;然后再向下经过明堂、天门、雷府、鼻柱之下外龈交、内龈交,并以舌抵于上腭以迎下降之气,再至舌下玄膺孔窍而止。

由此形成一个回路,称为一转。

一转之后,稍事停顿。

再做二转、三转,则体内壅滞之处会逐渐被疏通;这样行气就算不能贯穿诸经,也能通达诸窍。

就像《心印经》中所说的“七窍相通,窍窍光明”是也。

这都是因为人体一旦有一窍灵明,便可逐渐照明其他穴窍,进而人体的六合之内、六合之外,无不周流,无不照明,经络通达,百骸透彻。

如此一直要炼到形神俱妙,方才能与道合真。

(一)六合采气1,前采气(1)双掌捧气体前升至与肩平,翻掌外向采气。

转两掌心向内,收回胸部。

再向外推掌,采气,收回。

如此重复3次以上。

(2)3次采气后,双掌向前外撑,并以肩为转轴带动两掌划圆,即为玄太极,采混元。

武当太乙五行拳简介

武当太乙五行拳简介

武当太乙五行拳简介
武当太乙五行拳原名为「太乙五行擒扑二十三式」。

此拳本为武当山秘而不传之拳技,1980年金子弢(1904-1985)在山西太原所举办之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中表演,震惊四座,因而公之于世。

此拳亦从此简名为「武当太乙五行拳」。

金子弢后被邀返回武当山,传赵剑英,剑英传钟云龙。

金子弢,原名爱新觉罗.溥儇,为清皇室子弟,宣统溥仪乃其长兄。

金子弢于1929年上武当山随李合林学此拳,一直秘练不传,直至1980年才公开表演。

此套路技巧高,拳理深,一直被视为武当山「镇山之宝」,即使现今武当弟子,能得学此拳者寥寥无几,非有为之道徒不得其传。

此拳为明朝龙门第八代张守性所创,由于他根据张三丰「太极十三式」发挥而成,所以此拳路极关注八方,善窜走腾挪,声东击西,甚适合群斗。

其步法身法,均贵柔而用刚,朴实而无华。

其技击方面则注重擒拿,包括锁颈、封马、擒臂、脱腕等技法。

又善用「插搥」,即以第二指关节击打,并用身法步法增强其击打威力;其特色是入马封锁敌人前锋脚,进而摆膝跪压敌方小腿,轻则封腿令其动弹不得,重则断其胫腓,又上下相随,同时间施以缠丝劲使出插搥,击打敌人肋骨。

另外,其掌劲多沉重而具爆炸性,以松柔为基,劲从内发,充份表现出武当内家功夫之特色。

武当秘传太乙五行拳是怎样行功走架的?内附拳谱

武当秘传太乙五行拳是怎样行功走架的?内附拳谱

武当秘传太乙五行拳是怎样行功走架的?内附拳谱太乙五行拳姿势步聚太乙五行拳在姿势层面说道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

不仅满身关键全身肌肉群、十字韧带机构和骨节全线参加做功;不仅相互配合匀称的腹式呼吸与横膈健身运动;在意念层面,说道拳气一体,意念集中化于运作中的穴道。

意起涌泉,以意领行,以气催力,意念控制个人行为的全线干预对中枢系统具有积极主动锻练和危害。

意念和拳术的一体高宽比切合,有利于均衡身体内分泌系统功能、吸气功能、人体骨骼系统软件功能、新陈代谢作用、消化吸收作用,及其清除老人肥胖症产生的威协等,使人体系统与人体器官功能获得改进和健康保健,具有健康养生运动健身、祛病延年、抗衰老防衰的功效。

太乙五行拳行拳训练步聚标准:“尚意不尚力,贵化好便宜抗,刚柔相济,走圆化柔,动如蛇之旅,柔似蚕作茧。

实际上训练中,技巧呈圆弧状,并随人体装运而收至腰胯成定势。

每式扣穴封缠的两手健身运动在以胯为轴的圆上主题活动中左收右发或上收下发,总体的弧形劲柔韧性不绝,运作说道沾黏连随、贵化好便宜抗,在走圆化柔中找寻另一方破绽,应用杠杆原理自制力点,在斜线迂回中技巧扣穴,腿法封缠,运用反骨节技术性破掉另一方力点和重心点,姿势力度及时即可获得极佳的训练实际效果。

训练手法: “辨坐落于规格毫厘、制敌于擒拿封闭式”。

即健身运动中捕获战斗机,运用反骨节精确地缠扣敌人骨节、脉门、穴道,工作制服敌人。

在抵抗训练中关键涉及到的骨节有:腕、肘、肩、颈、膝等;关键涉及到的穴道是:涌泉穴、合谷穴、内关穴、阳池穴、阴谷穴、血海穴、昆仑穴、风池穴、天柱穴等。

武当太乙五行拳拳谱预备期势(无极势)起势混元一气旋转乾坤01.白猿出洞双峰拜日02.悬崖勒马深海顶云03.蛟龙溟濛雷劈山洪04.犀牛望月回身托天05.青狮抱球闪亮金庭06.豹子含美仰颈惊林07.大鹏展翅群兽吃惊08.花鹿采芝俯饮清泉09.黄蟒吐津戏引蝼群10.鲤鱼打挺波浪滔天11.雄鹰探山双擒鸡群12.仙鹤腾空飘舞风云13.金猴窃丹灶火皆平14.青娥探月波平浪静15.黑熊反掌威震山林5.金蟾得度醉卧瑶池17.喜鹊登枝寒立梅荫18.苍龙入海意守心宁19.野马抖鬃烈性飞腾20.神猿入洞性归心田21.彩凤凌空百鸟齐鸣22.伏虎灵台永守黄庭23.抱元守一正气长存收势动静结合翻转乾坤。

武当太乙五行拳(三)

武当太乙五行拳(三)

武当太乙五行拳(三)武当太乙五行拳,三,[真诚为您服务]太极对身体的相关研究武当武术强调身心合修,认为练气是身心合修的基本条件,有气则生,无气则死,气盛则生命力强,气亏则生命力弱,要健身养性,必须修练人的生命根源 ;气。

武当武术各种动作拘需由丹田带动而运转全身,此种动功内修程序一方面可激发防身御敌的潜力,另一方面又从形体活动中去调和气血、疏通经酪,使武术训练与养生健身相结合。

张三丰的太极拳张三丰创立了以太极拳为主的武当内家拳派,是太极拳功的集大成者和中兴者。

然而,说张老三丰创造了武当拳,实际上应该仅是以张三丰为代表的武当山道佛两家高人创立了有别于当时少林寺盛行的武术的武当内家拳功体系。

张三丰的不朽功绩有二:第一是,虽然以前已有多家太极拳功流传于世,但它们源于老子这条线而传,往下传去,由于学者的各方面差异,逐渐分了岔,甚或将老子原始的太极拳功精妙搞得与练丹宗旨相违背。

张三丰针对这种情况,就下了一番苦功进行研究。

总的原则是:顺其自然之理。

要领是:心、形、息三者协调统一。

功用是:养生健身、防身御敌三者兼顾。

而在技击上,最大的战术特点是: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慢胜快、以寡敌众。

战略原则是:必定保存住自己,而不做出任何牺牲。

道德意义体观为:后发制人。

计谋为:彼不动,我不动;彼欲动,我先动,后发先至。

公理效应为:抗兵相加哀者胜。

两军对垒,被侵略的弱方最容易激发反抗精神。

也容易受到舆论的同情与支持,所以,最后的胜者往往是当初的弱者得到多助。

第二是,张三丰以道家哲学为基础原则,吸引儒家之长,店奠定了以太极拳为主,兼及形意、八卦、乃至乾坤、两仪、清虚天罡、太乙诸门的包括众多的武术器械在内的武当内家派武功体育基础。

正因为如此原因,后人才公认张三丰创造了武当内家拳(谭大江,1997)武当养生内家拳武当武功理论极为重视人体精、气、神的修炼和相互依存的关系,认为〝精〞是根,是构成人体和促成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

〝气〞又是〝精〞的载体,〝精〞以〝气〞的形式分布全身,不断供给人体生理活动的能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群力武当太乙五行拳基础功——九宫旋转十二法之桩
预备势(无极势)
两脚并步站立,面南背北,两臂自然下垂于体侧。

腋空,肘微屈,双手呈八字掌,掌心朝里,虎口朝前,中指对裤缝处。

头正竖项,虚灵顶劲,舌抵上腭,身正自然,目视正南。

起势(混元一气):
1.两脚尖外展,如“V”字形,宽与肩同。

两脚跟外分,与两肘尖上下相对,脚尖微内扣如“八”字形。

膝微屈,上体与两手臂姿势不变(图1)。

2.两脚不动,两臂由体侧向前屈腕,徐徐提起,高与肩平,两臂屈肘成圆弧形。

两掌松垂,掌指朝下,虎口相对,与肩同宽,目视前方(图2)。

3.两肩向后松沉,即肩关节微向上提约3厘米,背向后沉,使肩胛自然缩靠贴进;同时,两掌上翻,坐腕,翘指,高与肩平,掌心朝前,拇指相对,沉肩垂肘,两臂成圆弧形,目视前方(图3)。

4.两腿屈膝下蹲成马步的同时,两掌下按,掌心朝下,虎口相对,高与上腹平,臂成圆弧形,目视前方,呈马步按掌势(图4)。

一、左右太极阴阳鱼
1.承上式,胯向左旋,两腿由马步转换成左弓步,上体随胯转向正东;同时,两臂抱圆姿势不变,向左划弧摆动,双脚不动,目光平视(图5)。

2.上动不停,身体重心后移至右腿,上体后坐,呈左虚步势;同时,两掌指相对,掌心朝下,下按至身体两胯外侧,两肘略外张,呈圆形,面朝正东,目视前方(图6)。

3.身体重心在右腿不变,上体随胯右旋,转向正西,成右弓步,两掌置两胯处不动,目平视(图7)。

4.身体重心后移至左腿,呈右虚步势,两掌置两胯处不变,目平视(图8)。

5.收势:上动不停,胯向左旋,两腿换成开立步,两手由侧平举向体前相合,与肩同宽,虎口相对,掌心相下,徐徐下落于体侧,并步站立,目视前方(图9)。

二、左右穿翻天旋掌
1.接马步按掌(图4、下同)开始,两脚不动,胯向左旋,两腿由马步转换成左弓步,上体随胯转向正东;同时,左手翻掌上托向左外旋,掌心朝上,随上体向上,向后左平圆(以腕为轴)云手,至头左上侧。

右手置右跨处,掌心向下,目视前方(图10)。

2.上体后坐,重心移至右腿成左虚步,左手云至头顶上方,继而下落至左胯处,掌心向下,目视正东(图11、12)。

3.重复上两式动作。

4.收势同太极阴阳鱼。

三、左右掏腰地旋掌
1.接马步按掌,两脚不动,身体重心左移,左手内旋,从腋下后伸,使掌心向上,虎口向后,随之再屈肘外旋仰掌,呈S形运行,变掌心向上。

目随手动(图13、14)。

2.与此同时,身体随胯左旋,由左弓步再后坐成左虚步,左手旋至左上方,继而下落至左胯处,掌心向下,右手一直在右胯处不动;目视正东(图15、16)。

3.重复上两式动作,方向相反。

4.收势同太极阴阳鱼。

四、左右抱球乾坤掌
1.接马步按掌,两脚不动。

身体重心左移,随胯左旋成左弓步,面向正东;同时,两手向东划弧,左手在上,右手在下。

两掌心上下相对成抱球势,目视前方(图17)。

2.上动不停,上体后坐,重心移至右腿成左虚步;同时,两臂抬起,两肘外张,左手在内,掌心向外,右手在外,掌心向内,成两掌心前后相对抱球势,目视前方(图18)。

3.重复上述两式动作,惟方向相反。

4.收势同太极阴阳鱼。

五、左右旋转莲花掌
1.接马步按掌,两脚不动,身体重心左移,随胯左旋成左弓步,面向正东;同时,两手腕相贴做小五花旋转(顺时针方向),两手指向后抻张,成莲花状,旋翻半圆,随身体左转至胸前,目视两手(图19、20)。

2.上动不停,上体后坐,重心移至右腿上,成左虚步;同时,两臂抬起,两肘外张,两手心旋贴住小臂,左手内,右手外,两臂成环抱势,高与胸齐,目视正东(图21、22)。

3.重复上两式动作,惟方向相反。

4.收势同太极阴阳鱼。

六、左右扣腕追魂掌
1.接马步按掌,两脚不动,胯向左旋,身体重心移至左腿上,成左弓步;同时,两手随身体左旋,转向正东,翻掌,向上托掌,继而向内,两臂成环抱,高与肩平,目视前方(图23)。

2.上动不停,上体后坐,重心移至右腿上,成左虚步,随之上体随胯右旋,成右弓步;同时,两掌以腕为轴向里,向下,翻成虎掌。

继而边转边向西方伸指顶戳击成扣指掌,右掌在前,左掌在后,高与胸平,两臂微屈成环状,目视右掌(图24、25)。

3.重复上两式动作,惟方向相反。

4.收势同太极阴阳鱼。

七、左右括弧搂月掌
1.接马步按掌,右胯内旋,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划弧收至右脚内侧,呈右丁步势;同时,两手划弧在右侧成抱环势。

左手在上,掌心向下,右手在下,掌心向上,目视左前方(图26)。

2.上动不停,左脚继续划弧,身体重心移至左腿,成左横裆步,腰随胯左转;同时,左手下按,随腰平搂至左胯外侧,成左弓步,右手变扣指掌向左前戳击,目视前方(图27、28)。

3.重复上两式动作,惟方向相反。

4.收势同太极阴阳鱼。

八、左右旋转拨云掌
1.接马步按掌,两脚不动。

胯向左旋,身体重心左移成左弓步。

腰随胯左转,左手平伸至体前,高与肩平,由外向内缠手(以腕为轴)成八字掌,指尖向下,右手变扣指掌,前伸左掌下,掌指朝前,掌心向下,目视两手(图29)。

2.上体后坐,重心移至右腿成左虚步,上体随胯右旋,成右弓步;同时,两手以腕为轴。

向里向下翻转成虎掌,继而边转边向西方伸指顶戳击成扣指掌。

右掌在前,左掌在后,高与胸平,两臂环抱,目视前方(图30、31)。

3.重复上两式动作,惟方向相反。

4.收势同太极阴阳鱼。

九、左右旋转分水掌
1.接马步按掌,重心移至右腿,提左膝,左脚面绷平,脚尖向下;同时,左手上架于头部左上方,掌心向上,右掌下按至右侧,目视右前方(图32)。

2.身体下降,重心在右腿,左脚跟向正东方,前伸着地,左手前伸,由扣指掌变虎掌,收至左胯处;同时,重心前移左腿,提右膝,右手变扣指掌,由后向上,向下切掌,停于右膝外侧。

目视右掌(图33)。

3.身体下降,右膝右手随之下落,成跪步,右手在右膝外切按,小指一侧朝下,掌心朝里,掌指朝前,目视前下方(图34)。

4.还原成马步按掌。

重复前三式动作,惟方向相反。

5.收势同太极阴阳鱼。

十、左右插步风火掌
1.接马步按掌,重心移至左腿,右腿向左腿后插步;同时,左手向右前伸,掌心向下,右手插入左臂下,掌心向上,目视左手(图35)。

2.向左退左步,成马步;同时,右手从左臂下捋出,托掌掌心向上,左手掌心向外,虎口向右,两手同时
4.收势同太极阴阳鱼。

十一、左右擒扑空灵手
1.接马步按掌,重心移至左腿,右腿向左腿后插;同时,两掌成八字掌,在胸前交叉外旋成十字掌(左外右内),掌根相对,掌心斜上,两臂环屈于左肩上方,目视双手(图37)。

2.重心后移至右腿,身体右转的同时,两手由后向上,向前,向下划弧做擒扑下按,两掌心向下,左手在前,右手在腹前,成半马步,目视前方(图38)。

3.接上势,左手变扣指掌,在左上方劈掌,继而变虎掌收至左腰侧,掌心向上,身体直起。

向左拧腰,胯向左旋,右手八字掌向上,向前,向下按掌至右胯外侧,虎口向内,右肘外张?身体随之下降左转成歇步。

目视左前方(图39)。

4.重复上三式动作,惟方向相反。

5.收势同太极阴阳鱼。

十二、左右缠手九宫腿
1.接马步按掌,重心移至左腿,向左后插右腿的同时,在身体左侧抱球势,左手在下,手心向上,右手在上,手心向下,目视左方(图40)。

2.重心后移至右腿,左脚尖内扣,重心再移至左腿,右脚尖外摆;同时,随身体右转180度,右手由下向后,向上划弧,内旋由外向内缠手,与右肩平,左手随身体右转,向右下按掌于右肘下,目视前方(图41、42)。

3.重心前移右腿,左腿向前正蹬,两手原处不动,目视前方(图43)。

4.重复上三式动作,惟方向相反。

5.收势同太极阴阳鱼。

以腰带动向左外侧捋带,做弹性发力,目视左前方。

3.重复上两式动作,惟方向相反(图3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