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非正式群体的作用及管理策略
浅谈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特点与管理策略

浅谈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特点与管理策略作者:孙晓黎王少鹏来源:《成才之路》2010年第08期在班级中往往存在着一些非正式群体,他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游离于班级正式群体之外,是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发组织的群体。
非正式群体是学生自发形成没有明文规定和成员编制,成员之间以喜爱、兴趣、需要等相容或一致为基础而形成的群体,如学生自发形成的兴趣小组。
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是一种自然现象,是客观存在的。
非正式群体满足了学生之间相互交往、交流思想感情的需要。
与班级正式群体相比,非正式群体有其独有的特点和作用,教师要正确认识和对待非正式群体,利于非正式群体的有利因素,促进班级良好班风的形成,加强班级建设。
一、非正式群体的特点(1)规模小,成员少。
学生在班级的交往中,少数人员由于共同的倾向、情感体验等相互交流思想、表达情感而彼此产生了某种默契,形成相对稳定的群体。
学生的非正式群体是由于心理上和人际交往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规模以2~3人居多。
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趋向于和自己思想观点、兴趣爱好等相同的人交往,志趣相同的人会产生认同现象,容易形成非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是学生自发组织而成的,规模不大,成员也相对稳定。
(2)情感维系,交往密切。
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是为了满足成员之间的需求,以情感为纽带而联系在一起的,有着明显的情绪色彩,成员之间没有明文规定或规范的约束,维系群体的因素多是成员的情感意志、兴趣爱好一致或相容而自发约定俗成,没有明确的规定。
非正式群体成员之间交流广泛,交往极为密切,他们几乎天天在一起交流思想,表达情感。
特别是在同一个班级内,他们课间活动、上学放学、休息节假日等,有时间就在一起玩,交流的内容也非常广泛,学习烦恼、生活琐事、成长经历、网络游戏等无所不谈,大家互相交流经验,出谋划策,解决难题。
在非正式群体内,成员有很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产生一致的情感体验。
(3)领导群体的核心人物。
学生的非正式群体虽然成员之间彼此以情感为联系的纽带,但他们会根据自己的爱好和需要自发形成一位具有领导能力的核心人物。
浅谈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和引导

浅谈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和引导论文关键词大学生非正式管理论文摘要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是活跃于大学生群体中的一种不可消除客观存在的群体,加强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和引导对改进和创新大学生工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本文通过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原因的探析,提出了几条有针对性的管理策略,希望能够改善大学生管理工作。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人们的需要和价值观念逐渐多元化。
朝气蓬勃的大学生群体也会因各种需要和心理倾向而结成规模大小不等的非正式群体。
这里的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是指除团学组织外,大学生中实际存在的,纯粹由大学生自发形成的集合体,是无正式规定下学生自发而形成的群体。
1形成原因虽然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形成有自发性,但是其形成和产生不是盲目随意的,他是大学生主观心理因素的诱发和外界的社会客观条件催化而形成的产物。
具体原因总结如下:1.1大学生的主观心理因素(1)孤独和寂寞是大学生非正式群体产生的心理基础。
在知识经济充斥的社会,“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口号唱响的时代,大多数学生已远离家乡,踏上大学求学之路,进入陌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已经习惯了在父母呵护下成长的“小公主”、“小太阳”们不得不独立生活和学习,这样他们自然会产生孤独感和寂寞感。
而大学的班委、团委等这种正式群体管理相对严格和规范并且有较大的约束力,无法满足大学生释放孤独和寂寞的需要,他们为了寻求感情寄托便会自发形成非正式群。
(2)兴趣与爱好的需要。
现代大学生面对激烈残酷的社会竞争,已不仅仅满足于专门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
他们积极拓宽视野,主动寻求兴趣点并极力想完善和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因此,有相同兴趣爱好的同学就会自发组织一些小团体活动,即所谓的兴趣学习小组,如舞蹈协会,书法协会等。
这种以兴趣爱好为中心的非正式群体便会油然而生。
(3)自尊与自我实现的需要。
大学阶段是自我意识形成的重要阶段,而且大学生对精神生活的要求较高,因此他们会积极寻求自我实现和渴望自尊,仅仅依靠大学中存在的正式群体是无法满足他们渴望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的。
学生“非正式群体”的作用及教育管理问题

学生“非正式群体”的作用及教育管理问题摘要:除了学生班集体这样的正式群体外,学校中还存在各种各样的学生非正式群体。
有些非正式群体就存在于学生班集体之中。
这些非正式群体大多是为了满足同学之间相互交往、交流思想、交流情感等需要,而由一些兴趣、爱好、习惯、观点、志向、态度一致的学生自发结合而成的。
和学生正式群体如班集体相比,非正式群体有自己的特征,它对学生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
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作用往往是同时进行、交互影响的。
积极的亲社会型的非正式群体可以推动班级建设的良好发展,然而一个反班级型的非正式群体又会使班级管理陷入一片混乱之中。
为此,学校管理者和教育工作者要注意对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引导和转化,加强教育管理,使之扬长避短,促进班集体、校风的建设。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教育;非正式群体;教育管理“非正式群体”这一概念,是现代管理心理学的先驱者梅奥教授(E. Mayo)在其著名的霍桑实验(1924-1932)中相对于正式群体第一次提出的。
所谓非正式群体是指自发形成的,没有正式明文规定的无形群体;其成员间的关系带有明显的情绪情感色彩,以个人的喜爱、兴趣、需要等心理相容和一致为基础自然而然结成的群体。
如学生自发组织起来的各种课外活动小组、学习小组、兴趣小组,以及其他三五成群的小团体、小团伙等。
而学校中存在的学生少先队、团组织、学生会、班级、班委会等则不属于非正式群体,而是正式群体。
由于青少年学生的需要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正式群体往往很难一一满足他们丰富复杂的需要,而通过组成一些非正式群体的途径可以获得一定满足,于是各种各样公开或不公开的非正式群体就自然生成。
在学校里,学生的非正式群体始终客观存在着,不容否定,也毋需否定。
但是很长一段时间,在对学生的教育中,特别是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只重视正式群体如班集体、少先队、团支部、学生会等建设,而对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缺乏科学全面的认识,忽视和否定他们的存在与作用,或者加以粗暴干涉和強行取缔,结果导致了教育管理上的许多失误偏差,并使班集体等正式群体的建设受到损害。
论“非正式群体”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

交往 的需 要 在 工 作 环 境 中 自然 形 成 的 “ 官 方 ” 非 团 体 , 任何 一个群 体 中都 客 观地存在 着 。 在 ]
1 1 “ 正 式 群 体 ” 形 成 . 非 的
而互 相寻求 慰籍 , 继而 攒成 一个 难 以攻破 的小圈 子 。 ( ) 自社会 消极 因素 的影 响 : 4来 社会 上一些 不 良
有 自卑感 、 有反 抗情绪 的后 进 生 向消极型 “ 非正式 群 体” 的方 向推进 了一 步 。有 的 学 生往 往 是遭 周 围大
步加 大 了学 生 的管 理 难 度 。为此 , 者 作 了一 些 笔
调查 , 图通过 对学 生 中“ 试 非正式 群体 ” 的分 析 , 索 探 出一 条搞好 学生 管理 的新 途径 。
1 “ 正式群 体” 非 的形成及 特征
部分 同学 的鄙视 , 不 到 来 自集) 自家庭 的不 良因素的 影响 : 3来 家长 的不 良行 为、 不正确 的意 识会 对 子 女 产 生 极 不好 的影 响 。缺 少家 庭温 暖的学 生 会 三 三两 两 地 抱 成 一 团 , 亲 家 单 庭 以及受 家人 “ 特别 ” 对待 的孩 子也会 因相 同的不 幸
主要 有 以下 几个 方面 。
“ 非正式 群体 ” 一 种 自发形 成 的松 散性 “ 官 是 非
方” 织 , 组 因此具有 以下特征 :
() 1 成员 之间关 系密 切 , 互依 赖和 信任 的程度 相
较高 , 带有 明显 的感 情 色彩 , 有较 强 的凝 聚力 和行 为
一
致性 。
() 有 成 员 编 制 , 有 自发 产 生 的 “ 心 人 2没 但 核 物” 他对其 他成 员 拥 有 精 神 上 的支 配 权 , 员 的行 , 成 为受 到 自然形 成 的不 成 文 的“ 规范 ” 的调 节 。
班级中“非正式群体”的管理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争艳春满园————浅谈班级中“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对班主任来说,班级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
在班级建设中,有众多的影响其形成和运转的因素,如班主任的性格、管理方式和理念等特点以及学生的各种构成结构等。
很多班主任都能注意到以上的因素,并按照各种情况的不同,采取各种相应的、合适的原则、方法,调动各种积极因素,消除各种消极因素,想尽办法,把班集体引向正轨,建设优秀的班集体。
但在众多的因素中,有的教师往往忽视了一个因素。
这个因素对于一个班集体来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可以是积极的,也有可能是消极的,这个因素便是班集体中的“非正式群体”。
因此,如何对待这种因素,便会起着迥然不同的效果。
在学校班级中,我们经常能够发现“三人一圈”“五人一伙”的现象。
他们放学一起走,作业一起做,生日一起过……这种不是校方规定,自发形成的联合体,就是所谓的“非正式群体”。
这种小群体同班集体(正式群体)共同决定着学生相互间的社会心理气氛,以及班级目标的实现。
因此,班主任必须正视非正式群体存在这一客观事实,并深入研究这一现象的客观规律性,使班级内各种非正式群体与班集体的发展协调一致。
(一)、班级中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原因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独立意识的不断增强和社会交往所导致的,是学生主动要求找回自己生存空间的有益尝试,同时也是学生发展自己特长、张扬自己个性的需要,是学生主体性增强的具体表现。
据有关资料介绍,目前在班级中参加非正式群体的学生已达80% 以上。
在这些非正式群体中,有的是因为共同的兴趣(如学习、体育、娱乐、文学等)而结成一个小团体,有的是因为相同的地缘关系(如邻居、同乡)而形成一个小圈子,也有的是因为感情因素(如老同学或投缘)而聚在一起等等。
学生加入非正式群体,大概有如下一些原因:1.满足友谊。
人皆有友情的需要,寻求友谊,建立社会关系乃是人的通性,学生在生活和交往中,发现谁可以交往,谁不可以交往,最后就形成了非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对班级的影响及管理策略

非正式群体对班级的影响及管理策略摘要:任何一个班级都存在各种各样的群体。
根据班级内部结构,可分为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是指老师同学都能认可,为完成班级所赋予的任务而生成的,有明确的权利与任务,有明确的职责和分工的组织,如团支部、班级委员会。
非正式群体,则是在学生中兴趣爱好相同、家庭背景相似、等因素自然形成的群体。
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正式群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而历来为班主任及科任老师所重视。
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虽然是一种“组织”,但其在班级中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关键词:班级管理;策略Abstract: any a class there are all kinds of groups. According to class internal structure, can be divided into formal group and informal groups. Formal group is to point to the teacher students can recognition, to complete the task given class generated, have a clear right and task that has defined responsibility and the division of labor organizations, such as the youth corps committee, class. Informal groups, it is in the interest of the students love the same, family background, similar factors such as the natural form groups. In everyday classroom management, formal group play an important role, and has been for the teacher in charge teacher and had the attention. In class’s and grade’s informal groups though is a kind of “organization”, but its influence in the class is not ignored.Keywords: class management; strategy一、非正式群体的成因1、心理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这个因素是决定性的因素。
小学毕业班非正式群体的成因分析及管理策略

辛勤园丁小学毕业班非正式群体的成因分析及管理策略许平花(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龙城街道盛平小学,广东 深圳518100)一、问题提出笔者作为毕业班前沿阵地上战斗多年的班主任,通过分析思考发现:小学毕业班学生在小学里是一个具有一定特殊性的群体,十二、三岁的他们不像童年期那样容易暴露思想,但波动性大,容易受到暗示。
他们求知欲强,兴趣广泛,凡觉得新鲜的就想了解和吸收,因而他们接受的信息量多,获得的知识纷繁复杂。
但是,由于他们的社会实践少,经验不足,且辨别能力不强,思想免疫力较弱,看问题易带片面性和表面性,因此常常在学校要求和家长意见不一致时,感到困惑和烦恼,在良莠难辨的情况下,容易受到错误思想观念的暗示和影响,出现跟风和效仿他人的现象,逐渐结成某种交往频繁的非正式群体。
社会心理学及人际关系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个体倾向于与自己具有相似个性心理特征的其它个体交往、相处并结为亲密关系。
于是笔者开始着手这方面的研究,结果发现关于班集体的相关研究,例如班集体的教育功能,班级文化建设等等层出不穷。
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在进步,学生之间由于兴趣、爱好相似以及人生价值取向一致而结成的非正式群体不断涌现,这类非正式群体有哪些特征,它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与价值如何,却少有学者进行深入剖析与微观研究。
笔者不揣愚陋,尝试进行初步的探讨:二、小学毕业生非正式群体形成分析非正式群体的自发形成与发展,绝不是简单的表面组合,已经包含一定的社会内容,社会内容的深刻程度,一方面与成员的年龄有关,一般情况下,越到高年级,其社会内容越深刻,越是低年级,其社会内容越肤浅。
形成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崇拜型非正式群体,班级中总是有一些爱出风头或者自称老大的男孩女孩,他们一般生长发育得较早,懂得怎样去收买人心,具有一定的号召力和凝聚力,自然而然形成一号人物,所谓的兄弟姐妹们就“慕名而来”了.这种类型的团体一般容易产生小团体主义思想。
第二,倾诉型非正式群体,因为一些客观因素促使他们有比较多的接触机会,例如家住在附近,例如有共同的遭遇和经历,家庭变故、早恋倾向等等,他们的内心有更多的困惑和苦恼,他们需要和自己的好伙伴倾诉和交流,这种情况女孩子居多。
论非正式群体的作用及管理策略

论非正式群体的作用及管理策略张三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重庆400715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人思想更加活跃,主体意识不断增强,需求更趋于多元化、个性化,由此,各种非正式群体应运而生,并以其对成员较强的感召力和凝聚力,从很多方面对人们的工作、生活他学习发挥着较大的影响和作用。
本文将论述非正式群体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并以大学生这个群体为例对非正式群体和管理策略进行系统的探讨。
关键字:非正式群体;管理策略;心理需求引言非正式群体的名词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美国现代管理心理学教授梅奥由著名的霍桑实验中得出的概念。
非正式群体是自发组织沟通的人,因为共同的爱好和共同的感受,为了共同目标自愿组成。
这不是一个正式的团体和一个稳定的平衡状态,但在不断适应,不断重新组合变化中。
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的组织形式不同,非正式群体没有正式的规则,存在于群体之中,是组织成员之间自发形成的,基础是共同情绪和兴趣爱好。
1非正式群体的作用1.1满足多种心理需求,有利于心理健康发展人的需要是多层次、多方面的。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满足情感和认知的心理需要。
是否能够满足这种需要,直接影响身心健康与未来对社会的适应程度。
当需求得到满意时,将获得自尊和归属感,有利于相互促进的关系积极地形成,可以激发成员之间的集体荣誉感,使他们互相帮助,互相鼓励,让每个成员更能感到被接受和尊重,为他们的身体和心理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非正式群体可以为人们内部资源开发提供心理气氛,使人与人平等参与交流,真诚合作,共同创造,自发地参与活动,并负责这些活动;合理选择和确定方向的人;评价别人的贡献,获得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更重要的是,可以灵活适应新形势的人。
1.2促进自我意识的形成和个性的发展社会心理学研究得出,和同伴的关系是身心发展和实现社会化的基本元素。
在处理与非正式群体成员的关系中,我们互相信任,互相尊重,得到别人的评价,自尊自信,才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自我意识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非正式群体的作用及管理策略徐婉秋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1415722146007摘要:非正式组织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如何利用其积极因素, 并因势利导转化其消极因素,就成了学校管理者不得不正视的问题。
该文主要从这个角度,对加强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教育管理的现实意义及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并对其管理策略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凝聚力;成员沟通;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思想政治工作引言在企业中,除了正式组织外,实际上还存在着各种形式的非正式组织.他认为,所谓非正式组织是指企业成员之间由于共同的价值标准而自然形成的无固定形式的社会组织.在这里,人们之间具有基于共同的价值标准而产生的共同的情感和态度,并且正是这种情感和态度把他们组合到一起. 大学生是一个思维活跃的特殊的社会群体, 引导和管理好这支年轻而有朝气的队伍, 不仅有利于学校的稳定和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在工作中,我们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增强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尤其是通过加强大学生的非正式群体教育管理, 发挥其积极作用, 引领和带动整个大学生的队伍建设。
在新形势下, 大学生的非正式群体教育管理正面临着各式各样的新问题,有待我们去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1积极影响1.1满足成员的需要。
非正式组织成员在本组织中可以获得“归属感”、“安全感”等需求的满足。
组织成员有各种需要,有些需要通过工作本身是可以得到满足的,但还有一些则是很难从正式组织中获得的。
正式组织是按照明确的规章制度运行的,组织成员在其中形成的主要是各种职责、层级关系。
在这种“管理与被管理”的角色塑造下,他们的心理需要、感情需要难以得到满足。
而在非正式组织中,员工之间的这种非工作关系、自发关系使他们在这方面的空白得以弥补。
需要的满足对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影响很大,从而对组织目标的实现、组织的工作效率产生重要的影响。
1.2增强组织的凝聚力。
非正式组织的形成主要是源于心理性、情感性因素的需要,成员间的关系由其特定的行为规范来调节,并且非正式组织一般都有自己的“群体领袖”。
“群体领袖”所具有的影响力往往是其成员认可的,这与那些由规章制度形成的、带强制力的权力性影响力是不一样的,相对来说前者更具说服力。
组织管理者如果能够合理的处理非正式组织的这种影响力,将对增强组织凝聚力以及组织的成长发展产生极大的益处。
1.3有益于组织成员的沟通。
非正式组织成员之间交往十分频繁,信息传递十分快捷。
组织内部良好的人群关系,其建立与维持,或改变员工态度等,都有赖于组织信息的传递。
组织通过正式途径与非正式途径来进行信息的传递。
正式途径的传递是主要途径,但方式过于单调,具有强制色彩,易导致形式主义的弊病,不易被成员认可,甚至产生相反的效果。
相对于正式途径的信息传递方式,非正式传递方式表现出来的自然性特点使得信息的传递更为快捷、内容更丰富,易于引起员工的共鸣而使传递获得更好的效果。
1.4有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
非正式组织最基本的优点之一就是它辅助正式组织去完成工作。
非正式组织本质上可以作为对正式组织的积极支持,正如以上所分析的,它在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2消极影响由于非正式组织成员的联结方式、运作规范及其目标与正式组织不尽一致,在对组织产生积极作用的同时,如果处理不当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
其消极面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2.1这种组织中普遍存在着一种“从众行为”现象。
由于非正式组织本身具有一套非成文性规范并以之对其成员施加压力,使其本身表现出一致向外的行动倾向。
从消极的一面来说,若此倾向与组织目标相冲突,则会侵害整个组织功能的运行,从而导致严重的后果。
2.2这类组织中不允许有“标新立异”的成员出现。
一旦出现这类成员,非正式组织将视其为“越轨者”,从而疏远并孤立这个成员,直至将之排斥出本组织,这将影响到整个组织的运行。
2.3非正式组织中的成员在本组织中获得“归属感”、“安全感”满足的同时,一旦整个组织的结构功能发生变革或组织制度的变动危及到这种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其成员便会一致抵制这种变革,从而阻碍组织改革的进程。
2.4此类非正式组织易于形成一种“集体思维”的模式。
成员之间对群体内共同认可的规范准则持完全信任的态度,呈现出一种“心理相容”的趋势,并尽力对之做出一致的解释。
当这种趋势与组织行为准则、规章制度相悖时,将会有碍于组织的发展。
2.5非正式组织成员间交往十分频繁,信息传递十分快捷,但易于导致小团体主义,对组织内的信息传递、人际交往、功能运作等往往产生阻碍甚至扭曲的反作用。
3加强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教育管理的现实意义当前,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加强,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转轨在逐步深入, 国际国内形势发生着重大而深刻的变化。
这些变化,不可避免地对高校学生非正式群体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加强非正式群体学生的教育管理,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对于当前高校党建工作以及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3.1非正式群体作为正式组织的补充, 满足了大学生不同的需要。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非正式群体可以满足大学生交往的需要,使之产生归属感、依靠感。
第二, 非正式群体可以满足大学生尊重感、威性感的需要,提供其自我表现的机会和达到自我表现的目的。
第三,非正式群体可以满足大学生广泛的兴趣和爱好, 更容易发展在正式组织中个人无法满足的兴趣爱好特长, 使之旺盛的精力和爱好得以表现。
第四,非正式群体能够满足大学生对信息沟通的需要。
第五, 非正式群体能满足大学生求知与好奇的需要, 可以学习到在正式组织中某些无法学到的东西。
总之,非正式群体能够通过群体成员间的相互模仿、相互感染、相互暗示、相互强化以及对核心人物的崇拜实现群体成员一定的社会满足和心理满足。
3.2非正式群体存在方式, 可以成为正式组织凝聚力强度的晴雨表,为建设强有力的正式组织提供借鉴。
首先,非正式群体虽自发形成,但其成因、非强制性的实际影响力却值得研究。
其次,非正式群体越活跃, —班证明正式组织——级、团支部、学生党支部、学生会没有完全满足大学生成才成长的需要,内部机制不够健全,凝聚力强度低。
同时,非正式群体内部群体行动规范的约束和控制机制、对组织成员态度和行为模式的改造方式、对组织成员的感召激励方式等都是建设强有力的正式组织的有益借鉴。
3.3非正式群体对正式组织目标的实现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其直接原因在于:非正式组织群体观念强、行为高度一致,满足大学生各方面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全面成才、成长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如果正确加以引导,会成为一股可贵的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积极力量, 有利于大学生培养目标的实现。
4加强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教育管理的现实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也正悄然发生着变化。
在具体的学生工作中,也确实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加强大学生生非正式群体的教育管理将更有利于高校学生思想工作的规范化、正常化。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4.1容易产生抵触情绪。
非正式群体成员对正式组织某些要求、工作产生不满情绪时或受到学校批评处分时,容易引起非正式组织内其他成员的同情和支持, 引起对正式组织和学校的抵触情绪, 甚至形成与正式组织和校方对立的群体力量。
4.2降低正式组织的影响力和工作效率。
当非正式群体的目标与正式组织的目标发生矛盾时、当正式组织的活动与非正式群体成员的需求不一致时、当正式组织的某些规范限制了非正式群体活动时, 非正式群体就会成为一股销蚀力量降低正式组织的影响力和工作效率, 阻碍大学生培养目标的实现。
4.3容易产生小圈子作风和帮派势力。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如果误入岐途, 就可能成为打架斗殴、破坏公物、敲诈勒索的群体。
无论在学校,还是在校外,合伙谋私,则可能会冠冕堂皇地进行。
因为“人多势众”的传统观念可为其辩护。
有些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正是以“私利”为纽带形成的。
尤其垂直型的非正式群体,其领袖往往是组织中的实权人物,他可以在本组织范围内决定普通成员的荣辱富贵[1]226-228 。
因此, 与他结群的人往往利用他的权势为他谋利, 同时也养肥自己。
在学校生活中,如果形成了这样的大学生非正式群体, 那学校的健康发展必然受到极大影响。
5加强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教育管理的策略既然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那么利用其积极因素, 并因势利导转化其消极因素就成了学校管理者不得不正视的问题。
5.1正确区分大学生非正式群体传统的学校管理比较重视组织与正式大学生群体的作用,而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存在偏见。
其表现为:一是不能正确认识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性质, 实事求是地区分积极型、中间型与消极型非正式群体,而是笼统地将这些群体看作是与组织和正式群体闹别扭的小帮派、小团伙等,因而采取分化、瓦解、取缔、禁止的办法对付。
二是不闻不问、放任自流,让其自生自灭。
而一旦出现问题,又小题大做,严厉处置。
因此,大学生非正式群体中存在的积极性被破坏了,而消极性有时反而增长。
因为惩罚处置刺激了某些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成员的反抗情绪[2]201-202 。
可见,这些看法和做法都不利于发挥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在学校生活中的积极作用, 必须改进。
改进的大致方向是,要具体分析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原因、行为方式、正负功能等,然后分别对待。
5.2分类对待大学生非正式群体(1)对积极型非正式群体应保护、利用、促其成长对积极型的非正式群体应给予支持和保护, 通过班团组织、学生会等正式组织在精神上、物质上给予支持。
如对学术型、信仰型等积极型非正式组织,通过学生会等正式组织对其给予大力的支持和保护,对其开展的活动提供场地、资金、时间等保障,并给以精神上的鼓励。
可以引导更多的学生加入,并适时促使其向正式社团转化[2]201-202 。
(2)对中间型非正式群体坚持正面引导、热情帮助的方针中间型的非正式组织要区分情况、采取疏导的方法,通过兴趣转移、环境设置、联络感情、角色转化、目标导向等方法让其成员树立一种作为班级、学校一分子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增强其为班级、为学校争光的大局意识。
通过建立和完善教育引导激励机制, 不断激发学生在学业上的进取精神和事业上的不懈追求, 从而促进健康向上氛围的形成。
(3)对消极型非正式群体应尽力教育、改造, 使其迅速转化对消极型非正式组织则要采取果断措施、依据有关规定,坚决予以取缔或适当处理,对其成员要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 对其中的核心人物要派专人长期进行帮助教育促其转化。
6发挥核心人物的特殊作用非正式组织中的核心人物大都具有某种被其他成员所佩服的能力或性格,他们的行为,对整个非正式组织的目标和规范都有决定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