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数学下册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知识点归纳

初一数学下册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知识点归纳
初一数学下册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知识点归纳

初一数学下册《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知识点归纳

一、目标与要求

了解全面调查的概念;会设计简单的调查问卷,收集数据;掌握划记法,会用表格整理数据;会画扇形统计图,能用统

计图描述数据;经历统计调查的一般过程,体验统计与生活

的关系。

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模拟过程,了解抽样调查、样本、个体与总体等统计概念;学会从样本中分析、归纳出

较为正确的结论,增强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理解频数、频数分布的意义,学会制作频数分布表;学会

画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折线图。

二、重点

学会画频数分布直方图;

分层抽样的方法和样本的分析、归纳;

抽样调查、样本、总体等概念以及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全面调查的过程。

三、难点

绘制扇形统计图;

;

样本的抽取

分层抽样方案的制定;

确定组距和组数。

四、知识框架

五、知识点、概念总结

数据的整理:我们利用划记法整理数据,如下图所示,数据的描述:为了更直观地看出上表中的信息,我们还可以用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来描述数据。如下图所示:全面调查:考察全体对象的调查方式叫做全面调查。

抽样调查:抽样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它是从全部调查研究对象中,抽选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据以对全部调查研究对象作出估计和推断的一种调查方法。显然,抽样调查虽然是非全面调查,但它的目的却在于取得反映总体情况的信息资料,因而,也可起到全面调查的作用。

抽样调查分类:根据抽选样本的方法,抽样调查可以分为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两类。

概率抽样是按照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原理从调查研究的总体中,根据随机原则来抽选样本,并从数量上对总体的某些特征作出估计推断,对推断出可能出现的误差可以从概率意义上加以控制。习惯上将概率抽样称为抽样调查。

总体:要考察的全体对象称为总体。

个体: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称为个体。

样本:被抽取的所有个体组成一个样本。为了使样本能

够正确反映总体情况,对总体要有明确的规定;总体内所有观察单位必须是同质的;在抽取样本的过程中,必须遵守随机化原则;样本的观察单位还要有足够的数量。又称“子样”。按照一定的抽样规则从总体中取出的一部分个体。

样本容量:样本中个体的数目称为样本容量。

0.频数:一般地,我们称落在不同小组中的数据个数为该组的频数。也称次数。在一组依大小顺序排列的测量值中,当按一定的组距将其分组时出现在各组内的测量值的数目,即落在各类别中的数据个数。

如有一组测量数据,数据的总个数N=148最小的测量值Xin=0.03,最大的测量值Xax=31.67,按组距为△x=3.000

将148个数据分为11组,其中分布在15.05~18.05范围内的数据有26个,则称该数据组的频数为26.

1.频率:频数与数据总数的比为频率。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了n次试验,在这n次试验中,事件A发生的次数n称为事件A发生的频数。比值n/n称为事件A发生的频率,并记为fn.用文字表示定义为: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与总次数的比值是频率。

当重复试验的次数n逐渐增大时,频率fn呈现出稳定性,逐渐稳定于某个常数,这个常数就是事件A的概率.这种“频率稳定性”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统计规律性。

频率不等同于概率.由伯努利大数定理,当n趋向于无

穷大的时候,频率fn在一定意义下接近于概率P.频率公式:频数\总体数量=频率

组数和组距:在统计数据时,把数据按照一定的范围分成若干各组,分成组的个数称为组数,每一组两个端点的差叫做组距。

3.频数分布直方图

列频数分布表的注意事项

运用频数分布直方图进行数据分析的时候,一般先列出它的分布表,其中有几个常用的公式:各组频数之和等于抽样数据总数;各组频率之和等于1;数据总数×各组的频率=相应组的频数。

画频数分布直方图的目的,是为了将频数分布表中的结果直观、形象地表示出来,其中组距、组数起关键作用,分组过少,数据就非常集中;分组过多,数据就非常分散,这就掩盖了分布的特征,当数据在100以内时,一般分5~12组。

直方图的特点

通过长方形的高代表对应组的频数与组距的比,这样的统计图称为频数分布直方图。

它能:①清楚显示各组频数分布情况;②易于显示各组之间频数的差别。

制作频数分布直方图的步骤

找出所有数据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并算出它们的差。

决定组距和组数。

确定分点。

列出频数分布表。

画频数分布直方图。

三、经典例题

例1某班有50人,其中三好学生10人,优秀学生干部5人,在扇形统计图上表示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人数的圆心角分别是

A.720,360

B.1000,500c.1200,600D.800,400

例2某音乐行出售三种音乐cD,即古典音乐、流行音乐、民族音乐,为了表示这三种音乐唱片的销售量的百分比,应该用

A.扇形统计图

B.折线统计图c.条形统计图D.以上都可以

例3在一次抽样调查中收集了一些数据,对数据进行分组,绘制了下面的频数分布表:

⑴已知最后一组出现的频率为15%,则这一次抽样调查的容量是________.

⑵第三小组的频数是_______,频率是________.

例4如图,是一位护士统计一位病人的体温变化图:根据统计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病人的最高体温是达多少?

⑵什么时间体温升得最快?

例5在一次抽样调查中收集了一些数据,对数据进行分组,绘制了下面的频数分布表:

⑴已知最后一组出现的频率为15%,则这一次抽样调查的容量是________.

⑵第三小组的频数是_______,频率是________.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有理数 (一)正负数 1.正数:大于0的数。 2.负数:小于0的数。 3.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4.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正数大于负数。 (二)有理数 1.有理数:由整数和分数组成的数。包括:正整数、0、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可以写成两个整之比的形式。(无理数是不能写成两个整数之比的形式,它写成小数形式,小数点后的数字是无限不循环的。如:π) 2.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 3.分数:正分数、负分数。 (三)数轴 1.数轴: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做数轴。(画一条直线,在直线上任取一点表示数0,这个零点叫做原点,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或向上为正方向;选取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以便在数轴上取点。) 2.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3.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0的相反数还是0。4.绝对值: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四)有理数的加减法 1.先定符号,再算绝对值。

2.加法运算法则:同号相加,到相同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异号相加,取绝对值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一个数同0相加减,仍得这个数。 3.加法交换律:a+b= b+ a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4.加法结合律:(a+b)+ c = a +(b+ c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5. a?b = a +(?b)减去一个数,等于加这个数的相反数。 (五)有理数乘法(先定积的符号,再定积的大小) 1.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2.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3.乘法交换律:ab= b a 4.乘法结合律:(ab)c = a (b c) 5.乘法分配律:a(b +c)= a b+ ac (六)有理数除法 1.先将除法化成乘法,然后定符号,最后求结果。 2.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3.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 (七)乘方 1.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写作a n 。(乘方的结果叫幂,a 叫底数,n叫指数) 2.负数的奇数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0的任何正整数次幂都是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测试题(附答案)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测试题 一、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为了了解某商品促销广告中所称中奖率的真实性,某人买了100件该商品调查其中奖率, 那么他采用的调查方式是______. 2、为了了解某校七年级400名学生的期中数学成绩的情况,从中抽取了50名学生的数学成 绩进行分析。在这个问题中, 总体是 ,个体是 ,样本是 ,样本容量是 . 3、在进行数据描述时,要显示每组中的具体数据,应采用 图;要显示部分在总体 中所占的百分比,应采用 图;要显示数据的变化趋势,应采用 图;要显示数据的分布情况,应采用 图. 4、进行数据的调查收集,一般可分为以下六个步骤,但它们的顺序弄乱了,正确的顺序是 (用字母按顺序写出即可) A 、明确调查问题; B 、记录结果; C 、得出结论; D 、确定调查对象; E 、展开调查; F 、选择调查方法。 5、在扇形统计图中,其中一个扇形的圆心角是216°,则这年扇形所表示的部分占总体的百 分数是 . 6、某校八年级(1)班为了了解同学们一天零花钱的消费情况,对本班同学开展了调查,将 同学一周的零花钱以2元为组距,绘制如图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已 知从左到右各组的频数之比为2∶3∶4∶2∶1. (1)若该班有48人,则零花钱用最多的是第 组,有 人; (2)零花钱在8元以上的共有 人; (3)若每组的平均消费按最大值计算,则该班同学的日平均消费额 是 元(精确到0.1元) 7、根据预测,21世纪中叶我国劳动者构成比例绘制成扇形统计图如图 5所示,则第一、二、三产业劳动者的构成比例 是______∶______∶______. 8、已知全班有40位学生,他们有的步行,有的骑车,还有 的乘车来上学,根据以下已知信息完成统计表: 9、刘强同学为了调查全市初中生人数,他对自己所在城区人 口和城区初中生人数作了调查:城区人口约3万,初中 生人数约1200.全市人口实际约300万,为此他推断全市初中生人数为12万.但市教育局提供的全市初中生人数约8万,与估计数据有很大偏差.请你用所学的统计知识,找出其中错误的原因_____________. 10、如果你是班长,想组织一次春游活动,用问卷的形式向全班同学进行调查,你设计的调 查内容是(请列举一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钱数(元) 人数 12108642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课前热身】 1.一组数据4,5,6,7,7,8的中位数和众数分别是() A.7,7 B.7,6.5 C.5.5,7 D.6.5,7 2.我市统计局发布的统计公报显示,2004年到,我市GDP增长率分别为9.6%、10.2%、10.4%、10.6%、10.3%. 经济学家评论说,这5年的年度GDP增长率相当平稳,从统计学的角度看,“增长率相当平稳”说明这组数据的比较小. A.中位数 B.平均数 C.众数 D.方差 3.在一次青年歌手大奖赛上,七位评委为某位歌手打出的分数如下:9.5, 9.4, 9.6, 9.9, 9.3, 9.7,9.0,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后,所剩数据的平均数是() A.9.2 B.9.3 C.9.4 D.9.5 4.若样本数据1,2,3,2的平均数是a,中位数是b,众数是c,则数据a,b,c的标准差是_______. 【参考答案】 1. D 2. D 3. D 4.0 ◆【考点聚焦】 〖知识点〗 平均数、方差、标准差、方差的简化公式 〖大纲要求〗 了解样本方差、总体方差、样本标准差的意义,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概念,掌握它的计算公式,会计算样本方差和样本标准差,掌握整理数据的步骤和方法. ◆【备考兵法】 1.方差的定义 在一组数据x1,x2,…,x n中,各数据与它们的平均数x的差的平方的平均数,?叫做 这组数据的方差.通常用“S2”表示,即S2=1 n [(x1-x)2+(x2-x)2+…+(x n-x)2]. 2.方差的计算

(1)基本公式 S 2 = 1n [(x 1-x )2+(x 2-x )2+…+(x n -x )2 ] (2)简化计算公式(Ⅰ) S 2 = 1n [(x 12+x 22+…+x n 2)-n x 2],也可写成S 2=1n (x 12+x 22+…+x n 2)-x 2 ,此公式的记忆方法是:方差等于原数据平方的平均数减去平均数的平方. (3)简化计算公式(Ⅱ) S 2 = 1n [(x`12+x`22+…+x`n 2)-nx x `2 ]. 当一组数据中的数据较大时,可以依照简化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将每个数据同时减去一个与它们的平均数接近的常数a ,得到一组数据x`1=x 1-a ,x`2=x 2-a ,…x`n =x n -a ,?那么S 2 = 1n [(x`12+x`22+…+x`n 2)-n x `2],也可写成S 2=1n (x`12+x`22+…+x`n 2)-x `2 .记忆方法是:?方差等于新数据平方的平均数减去新数据平均数的平方. 3.标准差的定义和计算 方差的算术平方根叫做这组数据的标准差,用“S”表示,即 S=2S = 222121 [()()()n x x x x x x n -+-++-g g g 4.方差和标准差的意义 方差和标准差都是用来描述一组数据波动情况的特征数,常用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波动大小,我们所研究的权是这两组数据的个数相等、平均数相等或比较接近时的情况. 方差较大的数据波动较大,方差较小的数据波动较小. 〖考查重点与常见题型〗 1.考查平均数的求法,有关习题常出现在填空题或选择题中,如: (1)已知一组数据为3,12,4,x ,9,5,6,7,8的平均数为7,则x = (2)某校篮球代表队中,5名队员的身高如下(单位:厘米):185,178,184,183,180,则这些队员的平均身高为( ) (A )183 (B )182 (C )181 (D )180 2.考查样本方差、标准差的计算,有关试题常出现在选择题或填空题中,如: (1)数据90,91,92,93的标准差是( )(A )2 (B )54 (C )54 (D )52 (2)甲、乙两人各射靶5次,已知甲所中环数是8、7、9、7、9,乙所中的环数的平均数

初一数学知识点整理

2017初一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第一章有理数 (一)正负数 1.正数:大于0的数。 2.负数:小于0的数。 3.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4.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正数大于负数。 (二)有理数 1.有理数:由整数和分数组成的数。包括:正整数、0、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可以写成两个整之比的形式。(无理数是不能写成两个整数之比的形式,它写成小数形式,小数点后的数字是无限不循环的。如:π) 2.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 3.分数:正分数、负分数。 (三)数轴 1.数轴: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做数轴。(画一条直线,在直线上任取一点表示数0,这个零点叫做原点,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或向上为正方向;选取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以便在数轴上取点。) 2.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3.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0的相反数还是0。 4.绝对值: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四)有理数的加减法 1.先定符号,再算绝对值。 2.加法运算法则:同号相加,到相同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异号相加,取绝对值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一个数同0相加减,仍得这个数。 3.加法交换律:a+b=b+a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4.加法结合律:(a+b)+c=a+(b+c)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5.a-b=a+(-b)减去一个数,等于加这个数的相反数。 (五)有理数乘法(先定积的符号,再定积的大小) 1.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2.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3.乘法交换律:ab=ba 4.乘法结合律:(ab)c=a(bc) 5.乘法分配律:a(b+c)=ab+ac (六)有理数除法 1.先将除法化成乘法,然后定符号,最后求结果。 2.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3.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 (七)乘方 1.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写作an。(乘方的结果叫幂,a叫底数,n叫指数) 2.负数的奇数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0的任何正整数次幂都是0。 3.同底数幂相乘,底不变,指数相加。 4.同底数幂相除,底不变,指数相减。 (八)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法则 1.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 2.同级运算,从左到右进行。 3.如有括号,先做括号内的运算,按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依次进行。 (九)科学记数法、近似数、有效数字。 第二章整式(一)整式 1.整式:单项式和多项式的统称叫整式。 2.单项式:数与字母的乘积组成的式子叫单项式。单独的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学设计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统计的意义与作用,认识并收集原始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多个数量单 位),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 2、数学思考:经历随机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与推测的全过程渗透“运用数据进行推断”的 思考方法。 3、解决问题:能设计统计活动,根据结果检验某些预测;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初步学会与他人合 作。 4、情感与态度: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数学方法的实用价值;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 性,激发好奇心与求知欲。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将原始数据进行分类和整理的方法,让每个学生经历学习与探究活动的全过程。 【教学难点】 用画“正”字等方法收集随机原始数据,在条形统计图中用1格表示多个数量单位。 【教学过程】 一、设疑生趣、导入活动。 1、介绍朋友,以疑激趣。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位好朋友—— (课件)“嗨!大家好,我是小精灵贝贝。你们想玩一个心理活动的游戏吗?它可以判断你是不是一个稳重的人,不过在玩游戏的时候需要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我们先来试一试,好吗?” 2、收集整理,汇报方法。 “瞧!停车场,每种机动车的数量是多少呢?” (1)我们获得了什么信息? 某停车场各种机动车停车情况:(课件出示) 摩托车:3辆大客车:5辆小汽车:9辆载重车:2辆 (2)我是用什么方法进行收集的?(将机动车分类收集) 3、抓住起点,铺垫导入。 (1)发挥想象:你想制成一个什么样的统计表? (2)根据机动车的种类和数量,统计表分成了几栏?每栏画了几格? (“栏目”、“合计”各一格)推测:5、7种车要画几格?(合情推理) (3)你还能打算制成一个什么样的统计图?一格代表几辆车? 导入板题:刚才大家统计得很好,为了玩好今天的心理测试游戏,我们进一步探究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创设情境、探究问题。 (一)数据的收集 1、创设情境,确定问题。(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小精灵:“同学们真棒!静止的机动车数量大家会统计了,可是象这样运动中的机动车数量又该怎样统计呢?”(演示机动车通过路口片断) 2、观察思考、发现问题。(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随机性) 我们发现了什么问题?(可能出现的问题:车子太多、不是一种一种的开过、速度太快……) 3、阅读分析,讨论问题。(良好习惯的养成) (1)阅读教材:例1及收集数据部分。 (2)分析讨论: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3)汇报交流。 ①汇报解决问题的方法: A、发挥分工合作的小组优势:制定好分工合作的方案。 B、采用正确的收集数据方法:根据机动车种类,用画“正”字等方法收集。 ②描述画“正”字方法: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画“正”字的收集方法?

初一数学知识点全总结

初一数学知识点全总结 第一章有理数 1.1 正数与负数 在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叫负数negative number。 与负数具有相反意义,即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叫做正数positive number根据需要,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 1.2 有理数 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integer,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分数fraction。 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rational number。 通常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数轴number axis。 数轴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在直线上任取一个点表示数0,这个点叫做原点origin。 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opposite number。例:2的相反数是-2;0的 相反数是0 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absolute value,记作|a|。 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两个 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1.3 有理数的加减法 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 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这个数的相反数。 1.4 有理数的乘除法

有理数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有理数除法法则: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mì 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幂power。在a的n次方中,a 叫做底数base number,n叫做指数exponent。 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0的任何次幂都是0。 把一个大于10的数表示成a×10的n次方的形式,用的就是科学计数法。 从一个数的左边第一个非0数字起,到末位数字止,所有数字都是这个数的有效数字significant digit。 第二章一元一次方程 2.1 从算式到方程 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方程都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x,未知数x的指数都是1次,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linear equation with one unknown。解方程就是求出使方程中等号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这个值就是方程的解solution。 等式的性质: 1.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 2.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 2.2 从古老的代数书说起——一元一次方程的讨论1 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叫做移项。 第三章图形认识初步 3.1 多姿多彩的图形 几何体也简称体solid。包围着体的是面surface。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概括总结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概括总结 一、知识结构 二、统计调查 全面调查:考察全体对象的调查叫做全面调查. 抽样调查:只抽取一部分对象进行调查,然后根据调查数据推断全体对象的情况. 有关概念:要考查的全体对象称为总体,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查对象称为个体,被抽取的那些个体组成一个样本,样本中个体的数目称为样本容量.总体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有相等机会被抽到的抽样方法是一种简单随机抽样;将总体分成几个层(如年龄段),然后再在各层中进行简单随机抽样,这是一种分层抽样. 与简单随机抽样相比,分层抽样更具有代表性. 全班同学最喜爱节目人数统计表(划记法) 扇形的大小是由圆心角的大小决定的.根据各项所占的百分比就可以算出对应扇形圆心角的度数. 如新闻:360°×10%≈36° 折线统计图 节目类型 划 记 人 数 百分比 A 新闻 4 10% B 体育 正正 10 25% C 动画 正 8 20% D 娱乐 正正正 18 45% 合 计 40 40 100% 301020400 娱乐 动画 娱乐

三、直方图 七年级准备从63名同学中挑40名参加广播体比赛。收集身高数据如下(单位:㎝) 158 158 160 168 159 159 151 158 159 168 158 154 158 154 169 158 158 158 159 167 170 153 160 160 159 159 160 149 163 163 162 172 161 153 156 162 162 163 157 162 162 161 157 157 164 155 156 165 166 156 154 166 164 165 156 157 153 165 159 157 155 164 156 1、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极差) 172-149=23 2、决定组距与组数 把所有的数据分成若干组,每个小组的两个端点之间的距离(组内数据的取值范围)称为组距。 作等距分组(各组的组距相同),本例取组距为3㎝(从最小值起每隔3㎝作为一组). 232733 最大值-最小值==组距 将数据分成8组:149≤x <152,152≤x <155,…,170≤x <173. 注意:①根据问题的需要各组的组距可以相同或不同;②组距和组数的确定没有固定的标准,要凭借经验和所研究的具体问题来决定;③当数据在100个以内时,按照数据的多少,常分成5~12组. 3、频数分布表 对落在各个小组内的数据进行累计,得到各个小组内的数据的个数(叫做频数)。用表格整理可得频数分布表: 频数分布表 身高分组 划记 频数 149≤x <152 2 152≤x <155 正一 6 155≤x <158 正正 12 158≤x <161 正正正 19 161≤x <164 正正 10 164≤x <167 正 8 167≤x <170 4 170≤x <173 2 155≤x <158,158≤x <161,161≤x <164三个组的人数最多,共有12+19+10=41人, 因此,可从身高在155~164㎝(不含164㎝)的学生中选队员. 4、画频数分布直方图 为了更直观形象地看出频数分布的情况,可以根据上表画出频数分布直方图。 频数/

三年级下册数学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

第1课时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统计表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分类标准下的多样性。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教学重点: 按不同标准分类整理数据,并学会用统计表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 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的需要,正确地分类收集整理数据。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提问:同学们,记得自己的生日在几月份吗? ××蛋糕店想做一个市场调查,想在学生生日最多的月份做一个促销活动,你能告诉××蛋糕店的老板,我们学校的学生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吗?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出理由。 提问:你们刚才说的只是自己的猜测,怎样才能知道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呢? 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校学生的生日。 追问:如果我们现在要把信息反馈给蛋糕店,你觉得调查全校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适时小结并揭题。 二、交流共享 1.讨论收集数据方法。 (1)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要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学生分小组调查每个月出生的人数,并把结果记录在表里。 月份1月2月3月……11月12月 人数 提问:可以用什么办法完成这张统计表呢? 小组统计,教师巡视指导。 2.汇总数据。 (1)汇报交流。 分小组指派代表出示表格,并说说自己小组一共几个人,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 提问:仔细观察,你们小组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和其他小组的一样吗? 引导思考:刚才我们得到每个小组的统计结果,想一想,可以怎样汇总全班的数据呢? 学生交流,指名回答:先把每个小组的同一月份的数据相加,再汇总成一张表格,即全班同学的生日月份汇总表。 (2)按月份汇总。 师生共同汇总,教师将最终的汇总结果填入下表中。 月份1月2月3月……11月12月 人数 提问: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发现。 追问:我们班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 师: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 (3)按季度汇总。 提问:一年分成几个季度,你知道是哪几个季度?××蛋糕店还想调查每个季度中,哪个季度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季度出生的人数最少。如果上面的数据按季度分类,应该怎样设计统计表? 出示下表: 季度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第三季度第四季度 人数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知识讲解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知识讲解 【学习目标】 1.了解普查、抽样调查、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等相关概念,并能选择合适的调查方法,解决有关的现实问题; 2.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领会普查和抽样调查各自的优缺点; 3.学会设计调查问卷并收集数据; 4.能把收集到的样本数据进行合理的分组整理,并能绘制相关的统计图表,根据统计图表,估计总体的相关特性; 5.知道三种常见的统计图以及它们的优缺点. 【要点梳理】 要点一、普查与抽样调查 1.普查与抽样调查 (1)普查 为一特定目的而对所有考察对象所做的调查叫做普查. 要点诠释: 普查又叫“全面调查”.它要求对考查范围内的所有个体一个不漏地进行准确统计. (2)抽样调查 为一特定目的而对部分考察对象所做的调查叫做抽样调查. 要点诠释: ①抽样调查是对总体中的部分个体进行调查,以样本来估计总体的情况. ②抽样调查的注意点:1.随机取样;2.取样具有代表性;3.若样本由具有明显不同特征的部分组成,应按比例从各部分抽样. (3)普查与抽样调查的优缺点 普查通过调查总体中的每个个体来收集数据,调查的结果准确,但往往花费多,工作量大;有时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无法对所有个体进行普查;有时调查具有破坏性(例如:测试一批灯泡的使用寿命或炮弹的杀伤半径等),不能进行普查. 抽样调查通过调查样本中的每个个体来收集数据,调查范围小,花费较少,工作量较小,便于进行,但样本的抽取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对总体的估计.为了获得较为准确的调查结果,抽样时要注意样本的代表性和广泛性. 要点诠释: 在调查实际生活中的相关问题时,要灵活处理,既要考虑问题本身的需要,又要考虑实现的可能性和所付出代价的大小. 2.调查的相关概念 总体:我们把所考察对象的全体叫做总体. 个体:把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叫做个体. 样本:从总体中所抽取的一部分个体叫做这个总体的一个样本. 样本容量:样本中个体的数目叫做样本容量(不带单位). 要点诠释: ①“调查对象的全体”一般是指调查对象的某种数量指标的全体,如对于一个班级,如果考察的是这个班学生的身高,那么总体是指这个班学生身高的全体,不能错误地理解为学生的全体是总体. ②样本是总体的一部分,一个总体中可以有许多样本,样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总体. ③样本容量是一个数字,没有单位.一般地,样本容量越大,通过样本对总体的估计越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知识总结,试题和答案)

初中精品数学精选精讲 学科:数学任课教师:授课时间:年月日

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的步骤: ①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变化范围 ②决定组距与组数;——组内数据的取值范围 ③列频数分布表;——将一组数据分组后落在各个小组内数据的个数叫做小组的频数 ④画频数分布直方图; 注意:组距与组数的确定没有固定的标准,要凭借经验和研究的具体问题来确定。通常数据越多,分成的组 =频数 数也越多,当数据在100个以内时,根据分成数据的多少通常5-12个组。小长方形的面积= 频数 组距 二、经典例题讲解 【例1】下面调查统计中,适合做普查的是 ( ) A.雪花牌电冰箱的市场占有率 B.蓓蕾专栏电视节目的收视率 C.飞马牌汽车每百公里的耗油量 D.今天班主任张老师与几名同学谈话 【例2】某课外兴趣小组为了解所在地区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分别作了四种不同的抽样调查.你认为抽样比较合理的是(). A.在公园调查了1000名老年人的健康状况 B.在医院调查了1000名老年人的健康状况 C.调查了10名老年邻居的健康状况 D.利用派出所的户籍网随机调查了该地区10%的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例3】为了了解某校1500名学生的体重情况,从中抽取了100名学生的体重,就这个问题来说,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名学生的体重是总体名学生是总体 C.每个学生是个体名学生是所抽取的一个样本 【例4】为了考察某市初中3500名毕业生的数学成绩,从中抽出20本试卷,每本30份,在这个问题中,样本容量是() A.3500 B.20 C.30 D.600 【例5】如图1,所提供的信息正确的是(). A.七年级学生最多 B.九年级的男生是女生的两倍 C.九年级学生女生比男生多 D.八年级比九年级的学生多 【例6】某学校为了了解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随机调查了50名学生,得到他们在某一天各自课外阅读所用时间的数据,结果如右图.根据此条形图估计这一天该校学生平均课外阅读时为( ) (A) 时 (B) 时 (C) 时 (D) 时

初一数学知识点汇总(全册)

初一数学知识点归纳 代数初步知识 1. 代数式:用运算符号“+ - 3 ÷ …… ”连接数及表示数的字母的式子称为代数式.注意:用字母表示数有一定的限制,首先字母所取得数应保证它所在的式子有意义,其次字母所取得数还应使实际生活或生产有意义;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 2. 列代数式的几个注意事项: (1)数与字母相乘,或字母与字母相乘通常使用“2 ” 乘,或省略不写; (2)数与数相乘,仍应使用“3”乘,不用“2 ”乘,也不能省略乘号; (3)数与字母相乘时,一般在结果中把数写在字母前面,如a 35应写成5a ; (4)带分数与字母相乘时,要把带分数改成假分数形式,如a 32 11 应写成2 3 a ; (5)在代数式中出现除法运算时,一般用分数线将被除式和除式联系,如3÷a 写成a 3 的形式; (6)a 与b 的差写作a-b ,要注意字母顺序;若只说两数的差,当分别设两数为a 、b 时,则应分类,写做a-b 和 b-a . 3. 几个重要的代数式:(m 、n 表示整数) (1)a 与b 的平方差是: a 2-b 2 ; a 与b 差的平方是:(a-b )2 ; (2)若a 、b 、c 是正整数,则两位整数是: 10a+b ,则三位整数是:100a+10b+c ; (3)若m 、n 是整数,则被5除商m 余n 的数是: 5m+n ;偶数是:2n ,奇数是:2n+1;三个连续整数是: n-1、 n 、n+1 ; (4)若b >0,则正数是:a 2 +b ,负数是: -a 2 -b ,非负数是: a 2 ,非正数是:-a 2 . 有理数 1.有理数: (1)凡能写成 )0p q ,p (p q ≠为整数且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正分数、负分数统称分 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注意: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a 不一定是负数,+a 也不一定是正数;π不是有理数;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单元测试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 成绩分:_______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下列调查中,调查方式选择正确的是() A.为了了解100个灯泡的使用寿命,选择全面调查; B.为了了解某公园全年的游客流量,选择全面调查; C.为了了解生产的50枚炮弹的杀伤半径,选择全面调查; D.为了了解一批袋装食品是否有防腐剂,选择全面调查. 2.为了了解一批电视机的寿命,从中抽取100台电视机进行试验,这个问题的样本是()A.这批电视机;B.这批电视机的寿命;C.抽取的100台电视机的寿命;D.100. 3.统计150名学生参加数学竞赛的成绩,平均分为55分,其中及格学生的平均分77分,不及格学生的平均分47分,则不及格学生的为人数为() A.40 B.49 C.101 D.110 4.某市的中考各科试卷总分为600分,其中数学为120分,若用扇形统计图画出各科分数比例,则数学所占扇形圆心角为()度。 A.90 B.45 C.120 D.72 5.如图,是小刚一天中的作息时间分配的扇形统计图,如果小刚希望把 自己每天的阅读时间调整为2小时,则他的阅读时间需增加() A.15分B.48分C.60分D.105分 6.为了描述福州市某一天气温变化情况,应选择() A.扇形统计图B.折线统计图C.条形统计图D.直方图 7.为了了解某校初一年级400名学生的体重情况,从中抽取50名学生的体重进行统计分析;在这个问题中,总体是指() A.400 B.被抽取的50名学生C.400名学生的体重D.被抽取50名学生的体重. 8.为了了解某校学生的每日动运量,收集数据正确的是() A.调查该校舞蹈队学生每日的运动量;B.调查该校书法小组学生每日的运动量; C.调查该校田径队学生每日的运动量;D 9.如图,所提供的信息正确的是() A.七年级学生最多;B.九年级的男生是女生的两倍; C.九年级学生女生比男生多;D.八年级比九年级的学生多. 10.有40个数据,共分成6组,第1-4组的频数分别是10、5、7、6. 第5组的占10%,则第6组占() A.25% B.30% C.15% D.20% 二、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21分) 11.要了解某班女生身高的分布情况,可以采取__________方式进行调查. 男生 120° 上课 睡觉 135° 用餐30° 休息 60° 阅读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免费版)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一、基本知识 ㈠、数与代数A、数与式: 1、有理数 有理数:①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 ②分数→正分数/负分数 数轴:①画一条水平直线,在直线上取一点表示0(原点),选取某一长度作为单位长度,规定直线上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就得到数轴。②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③如果两个数只有符号不同,那么我们称其中一个数为另外一个数的相反数,也称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在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位于原点的两侧,并且与原点距离相等。④数轴上两个点表示的数,右边的总比左边的大。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正数大于负数。 绝对值:①在数轴上,一个数所对应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该数的绝对值。②正数的绝对值是他的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他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有理数的运算: 加法:①同号相加,取相同的符号,把绝对值相加。②异号相加,绝对值相等时和为0;绝对值不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③一个数与0相加不变。 减法: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乘法:①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绝对值相乘。②任何数与0相乘得0。③乘积为1的两个有理数互为倒数。 除法:①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一个数的倒数。②0不能作除数。 乘方:求N个相同因数A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幂,A叫底数,N叫次数。 混合顺序:先算乘法,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的。 2、实数 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叫无理数 平方根:①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正数X就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②如果一个数X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平方根。③一个正数有2个平方根/0的平方根为0/负数没有平方根。④求一个数A的平方根运算,叫做开平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立方根:①如果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立方根。②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0的立方根是0、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③求一个数A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开立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实数:①实数分有理数和无理数。②在实数范围内,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和有理数范围内的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完全一样。③每一个实数都可以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3、代数式 代数式:单独一个数或者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 合并同类项:①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②把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就叫做合并同类项。③在合并同类项时,我们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4、整式与分式 整式:①数与字母的乘积的代数式叫单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多项式,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整式。②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③一个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整式运算:加减运算时,如果遇到括号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 幂的运算:AM+AN=A(M+N) (AM)N=AMN (A/B)N=AN/BN 除法一样。 整式的乘法:①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他们的系数,相同字母的幂分别相乘,其余字母连同他的指数不变,作

数据的收集 整理与描述练习题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练习题 1.“弘扬传统文化,打造书香校园”的活动中,学校计划开展四项活动:“A-国学诵读”,“B-演讲”,“C-课本剧”,“D-书法”,要求每位同学必须且只能参加其中一项活动.学校为了了解学生的意愿,随机调查了部分学生,结果统计如图: (1)如图,希望参加活动C占20%,希望参加活动B占15%,则被调查的总人数为人;扇形统计图中,希望参加活动D所占圆心角为度;根据题中信息补全条形统计图. (2)学校现有800名学生,请根据图中信息,估算全校学生希望参加活动A有多少人 2. 绵阳七一中学开通了空中教育互联网教育平台,为了解学生使用情况,该校学生会把该平台使用情况分为A(经常使用)、B(偶尔使用)、C(不使用)三种类型,并设计了调查问卷。先后对该校初一(1)班和初一(2)班全体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绘制成如下两幅不完整的统计图。请根据图中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1)此次被调查的学生总人数为_____________; (2)扇形图中代表类型C的扇形的圆心角为____________,并补全折线统计图; (3)若该校初一年级学生总人数有1000人,试根据此次调查的结果估计该校初一年级中C类学生约有多少人 3. 鲁班家装公司为芙蓉小区做家装设计,调查员设计了如下问卷,对家装风格进行专项调查. 通过随机抽样调查50家客户,得到如下数据: A B B A B B A C A C A B A D A A B B A A D B A B A C A C B A A D A A A B B D A A A B A C A B D A B A (1)请你补全下面的数据统计表: 家装风格统计表 装修风格划记户数百分比 调查问卷 对于家庭装修风格,你最喜爱的是

(完整版)初一数学知识点归纳

初一数学知识点总结 (初一上学期) 代数初步知识 1、代数式:用运算符号“+ - × ÷ …… ”连接数及表示数的字母的式子称为代数式。 注意:用字母表示数有一定的限制,首先字母所取得数应保证它所在的式子有意义,其次字母所取得数还应使实际生活或生产有意义;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 2、列代数式的几个注意事项: (1)数与字母相乘,或字母与字母相乘通常使用“· ” 乘,或省略不写。 (2)数与数相乘,仍应使用“×”乘,不用“· ”乘,也不能省略乘号。 (3)数与字母相乘时,一般在结果中把数写在字母前面,如a×5应写成5a 。 (4)在代数式中出现除法运算时,一般用分数线将被除式和除式联系,如3÷a 写成a 3的形式; (5)a 与b 的差写作a-b ,要注意字母顺序;若只说两数的差,当分别设两数为a 、b 时,则应分类,写做a-b 和b-a . 3、几个重要的代数式: (1)a 与b 的平方差是:a 2 -b 2 ; a 与b 差的平方是:(a-b )2 。 (2)若a 、b 、c 是正整数,则两位整数是:10a+b ;则三位整数是:100a+10b+c 。 (3)若m 、n 是整数,则被5除商m 余n 的数是:5m+n ;偶数是:2n ,奇数是:2n+1;三个连续整数是:n-1、n 、n+1。 (4)若b >0,则正数是:a 2 +b ,负数是:-a 2 -b ,非负数是:b 2 ,非正数是:-b 2 。 有理数 1、有理数: (1)凡能写成 a b (a 、b 都是整数且a≠0)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正分数、负分数统称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注意: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a 不一定是负数,+a 也不一定是正数;p 不是有理数) (2)有理数中,1、0、-1是三个特殊的数,它们有自己的特性;这三个数把数轴上的数分成四个区域,这四个区域的数也有自己的特性。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知识讲解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知识讲解 撰稿:杜少波责编:张晓新 【学习目标】 1.会设计简单的调查问卷,并从调查问卷中获得所需要的信息; 2.了解全面调查、抽样调查、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等相关概念,并能选择合适的调查方法,解决有关现实问题; 3.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领会抽样调查的优缺点; 4.了解简单随机抽样的概念,并会用抽签法进行简单随机抽样; 5.知道三种常见的统计图以及它们的优缺点. 【要点梳理】 要点一、数据的收集 1.调查问卷 调查、收集数据,应先设计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通常包括调查目的、调查对象、调查内容和问题. 一般地,设计问题应简单明确,提出的问题不能带有个人观点,供选择的答案应尽可能全面. 调查问卷一般采用划记法整理结果,划记一般用“正”字表示,且“正”字的每一笔画代表一个数据. 要点诠释: 调查问卷的设计原则: (1)有明确的主题.根据主题,从实际出发拟题,问题目的明确,重点突出,没有可有可无的问题. (2)结构合理、逻辑性强.问题的排列应有一定的逻辑顺序,符合应答者的思维程序.一般是先易后难、先简后繁、先具体后抽象. (3)通俗易懂.问卷应使应答者一目了然,并愿意如实回答.问卷中语气要亲切,符合应答者的理解能力和认识能力,避免使用专业术语.对敏感性问题采取一定的技巧调查,使问卷具有合理性和可答性,避免主观性和暗示性,以免答案失真. (4)控制问卷的长度.回答问卷的时间控制在20分钟左右,问卷中既不浪费一个问句,也不遗漏一个问句. (5)便于资料的校验、整理和统计. 2.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 (1)全面调查 对全体考察对象进行的调查叫做全面调查. 要点诠释: ①全面调查又叫“普查”,它是指在统计的过程中,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而对所有考察的对象一一做出的调查. ②一般来说,全面调查能够得到全体被调查对象的全面、准确的信息,但有时总体中的个体的数目非常大,全面调查的工作量太大;有时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无法对所有个体进行全面调查;有时调查具有破坏性(例如:测试一批灯泡的使用寿命或炮弹的杀伤半径等),不能进行全面调查. (2)抽样调查 从被考察的全体对象中抽出一部分对象进行考察的调查方式称为抽样调查. 为了获得较为准确的调查结果,抽样时要注意样本的代表性和广泛性.

(完整版)初一数学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知识点

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10.1统计调查 一、统计调查 1、数据处理的过程 (1)数据处理一般包括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和分析数据等过程。 收集数据的方法:a、民意调查:如投票选举 b、实地调查:如现场进行观察、 收集、统计数据 c、媒体调查:报纸、电视、电话、网络等调查都是媒体调查。 注意:选择收集数据的方法,要掌握两个要点:①是要简便易行,②要真实、全面。 数据处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生活中的现象,对未知的事情作出合理的推断和预测。 2、统计调查的方式及其优点 (1)全面调查:考察全体对像的调查叫做全面调查。 (2)划计法:整理数据时,用正的每一划(笔画)代表一个数据,这种记 录数据的方法叫划计法。 例如:统计中编号为1的数据每出现一次记一划,最后记为“正正一”,即共出现 11次。 (3)百分比: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与总次数的比。 注意:①调查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全面调查,另一种是抽样调查。 ②划计之和为总次数,百分比之和为1。 ③划计法是记录数据常用的方法,根据个人的习惯也可改用其他方法。 全面调查的优点是可靠,、真实,抽样调查的优点是省时、省力,减少破坏性。 *3、抽样调查 (1)抽样调查是这样的一种主法同,它只抽取一部分对象进行调查,然后根据调查数据推断全体对象的情况。 (2)为了获得较为准确的调查结果,抽样时要注意样本的广泛性和代表性,即采 取随机抽查的方法。 *4、总体和样本 总体:要考查的全体对象称为总体。 个体: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称为个体。

样本:从总体当中抽出的所有实际被调查的对象组成一个样本。 样本容量:样本中包含的个体的数目叫样本容量(不带单位)。 *10.2直方图 1、数据频数(数据表格) 数据的频数分布表反映了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出现的频数,从而反映了在数据组中各数据的分布情况。 要全面地掌握一组数据,必须分析这组数据中各个数据的分布情况。 *2、(频数)直方图(统计各个数据出现的次数,即频数,并用图像展示出来) 为了直观地表示一组数据的分布情况,可以以频数分布表为基础,绘制分布直方图。 (1)频数分布直方图简称直方图,它是条形统计图的一种。 (2)直方图的结构:直方图由横轴、纵轴、条形图的三部分组成。 (3)作直方图的步骤: ①计算数差(即极差,为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②确定组距(每个小组的两个端点之间的距离)与组数(用极差÷组距得到);③确定组限;④列频数分布表;⑤画频数分布直方图。其中组距和组数的确定没有固定标准,要凭借经验和研究的具体问题决定。一般来说,组数越多越好,但实际操作比较麻烦,当数据在100个以内时,根据数据的特征通常分成5~~12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