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儒道互补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
浅谈儒道互补

浅谈儒道互补
儒道互补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重要概念。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是中国文化传统的
两大支柱,它们在中国历史上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化精神。
儒道互
补对于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实现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
儒道互补可以使社会更加和谐。
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注重家庭、社会关
系的和谐。
儒家强调孝道、仁爱,提倡仁义道德作为社会行为准则。
而道家思想则强调与
自然的和谐共生,倡导无为而治、安静无为,追求个体内心的宁静与平衡。
儒家注重社会
伦理,道家注重自然伦理,二者相辅相成,可以达到社会和谐的目的。
儒道互补可以促进个体全面发展。
儒家思想注重人的修身养性,提倡追求厚德载物的
人生境界。
儒家强调个体的责任与义务,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追求全面人格的培养。
而道
家思想则注重个体的解脱与自由,追求个体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儒家注重外在的社会修养,道家注重内在的个体修炼,二者的结合可以使个体在精神和道德层面上得到全面的发展。
儒道互补可以推动社会进步。
儒家思想追求社会的和谐与秩序,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
天下的道德底线。
儒家的文化传统在历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是中国社会进步和繁荣的重
要保障。
而道家思想则强调自由、平等、反对繁文缛节,追求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
道家的思想为倡导社会变革和创新提供了思想基础。
儒道互补可以在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
中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
浅谈儒道互补

浅谈儒道互补儒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两个重要的思想流派,它们在中国历史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儒家强调人伦关系、仁爱和治理,道家则注重自然、无为而治和追求长生不老。
尽管有一些差异,但儒家和道家之间存在着互补的关系。
儒道互补可以从思想上体现。
儒家注重道德修养和社会伦理,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儒家思想强调道德、止于至善。
道家强调无为而治,注重自然和非人为的力量。
儒道互补的思想关系,可以提供对人类行为和社会组织的全面思考。
儒家的关注点在于如何塑造良好的人伦关系,而道家则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这两个思想流派的互补,可以使中国传统文化更加完整和丰富。
儒道互补可以在社会治理中得到体现。
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强调道德的约束和秩序的维护。
在面对一些复杂的社会问题时,单纯的儒家思想可能不是最佳选择。
在这种情况下,道家的思想可以提供更为灵活的解决方案。
道家思想强调无为而治,即不要过度干预,而是让事物自然而然地发展。
在现代社会治理中,需要有一种平衡的态度,既要保持秩序,又要尊重个体的发展和个性的差异。
儒道互补的思想可以在社会治理中提供更多的选择和适应性。
儒道互补可以在生活方式和个人修养中得到体现。
儒家思想注重修身养性、培养德行。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单纯的儒家思想可能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
在这种情况下,道家的思想可以为人们提供求变与养生的方法。
道家思想强调自然和宇宙的变化,强调平衡和和谐。
儒道互补的思想关系,可以引导人们更好地适应和应对现代社会中的挑战。
儒道互补可以在文化传承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综合体系,其中既有儒家的伦理思想,也有道家的自然观念。
儒道互补的思想关系,可以使中国传统文化更加鲜活和富有活力。
在当代社会中,儒家和道家的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它们可以为人们提供价值导向和生活方式的指引,帮助人们建立正确的道德和伦理观念。
儒道互补的理解

儒道互补的理解儒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两个重要流派,儒家强调礼仪、道德和人伦关系,道家则注重自然、无为而治和内功修炼。
在中国的历史上,儒道两家互相影响、互相借鉴,形成了一种互补的关系。
本文将从历史、哲学、修身等方面,探讨儒道互补的理解。
一、历史上的儒道互补儒道两家的互补关系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强调礼仪、道德和人伦关系,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
而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则强调自然、无为而治和内功修炼,主张顺应自然、不争不抗,静止无为。
两家在思想上存在明显的区别,但也有一些共同点。
例如,儒家和道家都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都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不应该逆天而行。
在历史上,儒道两家的互补关系表现得尤为明显。
例如,在汉代,儒家思想得到了大力发展,但也受到了一些限制。
当时,道家思想的兴起为儒家思想提供了一些启示。
汉武帝时期,道家思想家张道陵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观念,强调天地万物都是一个整体,人应该顺应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
这种观念对儒家思想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另一个例子是唐代,当时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受到了道家思想的挑战。
唐代道家思想家李思训提出了“道法自然”的观念,主张顺应自然、不争不抗。
这种观念对唐代的政治、文化和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二、哲学上的儒道互补儒道两家在哲学上也存在着互补的关系。
儒家思想注重人伦关系、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强调个体和社会的关系。
而道家思想注重自然、无为而治和内功修炼,强调个体和自然的关系。
两家思想的互补,可以使得人们对自然、社会和个体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刻。
例如,在儒家思想中,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是至关重要的。
但如果只注重社会秩序而忽略了自然,就会导致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和破坏自然生态平衡的后果。
而道家思想则提醒人们应该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避免人类对自然的破坏。
这种互补的关系可以使得人们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浅谈儒道互补

浅谈儒道互补儒道学说是中国古代社会思想的两座高峰,分别代表了儒家与道家两个不同的哲学流派。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哲学体系,儒家与道家有着广泛的影响和传承。
然而,在传统文化中,儒家与道家在理论和思想上的差异引发了很多质疑和矛盾。
但是作为理性的解决方案,儒道互补取得了神奇的效果。
儒道互补的思想核心是将儒家与道家的思想结合起来,兼取其中的优点,弥补彼此的不足,将二者合为一体。
儒家追求的是治国安邦,道家则更注重个体修养。
如果将两者的哲学思想合二为一,就可以达到合理治国与修身养性的目的。
儒道互补的思想不仅能够解决传统文化中的理念冲突,也为我们现实社会提供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
首先,儒道互补可以帮助人们在现实社会中发现不足之处并进行补偿。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和尊重社会秩序,但这种思想常常会在实践中与人们自由意志的追求相冲突。
而道家思想则关注内心的平静和放松,却忽视了社会责任和义务。
如果将二者结合,就可以实现个体的自由意志和社会义务的平衡,同时实现个体和谐与社会和谐之间的完美配合。
其次,儒道互补可以促进对情感层面的理解和管理。
儒家思想强调“仁”,即关心他人的情感态度。
但是,道家思想认为情感是一种身体扰动,会影响人的平静。
综合儒道思想,则可以认为,只有掌握了情感的理解和管理,而不是消除它,才能在情感领域找到平衡和和谐。
最后,儒道互补还可以为我们提供人际关系的精神教育。
传统文化中,强调尊长、敬老、讲究人伦道德。
儒家思想更注重人伦,道家思想则更关注人自身的发展。
儒道互补则认为,遵守人伦道德可以增强个体的情感连结、提高个体的荣誉感和尊重感。
只有当个体自身的成长与社会和谐互补时,人际关系才可能实现协调发展。
总之,儒道互补在中国文化传承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它集两家学说之精华,又避免了二者的缺点,出现了中国文化传承史无前例的高潮。
从社会进程层面来看,儒道互补提供了一种精神观和文化价值的融合与创新,具有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的互补作用

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的互补作用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的互补作用如下: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的互补作用首先表现在各自的思想上。
儒家的思想主要是人、社会、有为、人的责任,而道家思想讲的是天、自然、无为、人的解放。
儒道两家作为中国的本土文化,一刚一柔,一阴一阳,一社会一自然,一有为一无为,一责任一解放,既对立又互补,共同铸就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处世精神,汇成东方思想智慧的不竭源泉。
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的互补作用还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人和社会与天和自然对于人和社会,儒家思想讲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
而道家思想讲的则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天和自然。
儒家思想的讲求的是人道,孔子主张恢复到周,孟子主张恢复到尧舜,儒家主张用“德”来整治天下,达德以求道。
而道家思想讲求的是注重天道,老子主张恢复到原始氏族社会,用“道”来整治天下,要做就做最好的,善于在宇宙的背景中思考,但最终也落实到社会中来。
正如《老子》一书中,主要篇幅还是谈论社会、政治与人生,有的还是直接谈论社会政治与人生。
最终也是要为社会、政治与人生求得天道观方面的依据和指导。
因而,道家对此的关注热情与儒家是不相上下的。
同时,道家成为儒家学说的互补。
儒家思想关注的中心是人和社会,是人类永恒的课题,但仍然对宇宙各种现象有自己的解释,而且相信人间各种道德礼节都源于形而上的宇宙自然规律,而人则通过践行这些道德礼节来达到天人合一。
二、有为与无为儒家的思想是“有”,道家思想则是“无”。
儒家的“有”在前,道家的“无”在后,二者的逻辑关系是不可易位的,否则,道家的“无”就会变得毫无意义;同黑格尔观点不同的是,儒家的“有”并不是由于缺乏规定性而自觉地转化为“无”的,相反的,它恰恰是由于过多的规定性而需要用“无”来加以消解,以实现一种历史性的回归。
儒家思想讲的是入世的有为而治,而道家讲的则是无为而无不为的出世。
但儒家的“有为”和道家的“无为”本质一样,都是主张顺其自然,随遇而安。
儒道互补的意义及影响

儒道互补的意义及影响摘要儒家和道家一直是两种矛盾的思想,一主张“入世”,另一个主张“出世”。
但是中国古代却有很多文人政客能够把这两种矛盾的思想统一并加以利用。
儒道互补的思想对当时的不少文人政客都产生的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儒道互补出世入世独尊儒术互补1.儒道互补的含义及内容“儒道互补”是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之一。
中国传统文化可以用三个最精炼的词语来概括:一个是天人合一,一个是内圣外王,还有一个是儒道互补。
这三个词语各自从不同的角度表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质。
中国哲学具有十大特点儒道互补正是中国文化中互为因果相互作用的两股力量。
儒家的精神和道家的智慧构成一种周延的哲学形态,即儒家以道家为因,道家以儒家为果,而儒道之间又分享着共同的一元、自因和时间性哲学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就其内容和结构来看,儒道两家的思想无疑是主体;就其特质来看,儒道两家思想的互补最具决定性和典型的意义。
在中国古代社会后期逐步确立的儒释道多元互补的稳定的文化结构中,儒道两家思想的交融互补居于首要的和基础的地位。
因而,了解儒道互补,对于把握中国文化的基本面貌和深层底蕴,都是至关重要的。
儒道之互补,是以两家学说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广泛而又明显的差异为前提的。
它们各有长短得失,且此家之长正为彼家之短,反之亦然,从而使得两家思想的互补成为必要和可能。
儒道互补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不论古代帝王还是文人雅士都有收到儒道互补影响的人如汉武帝刘彻、文豪苏轼都受到儒道互补的影响。
从古至今,中国古代社会经历了多次文化整合。
而士人是一个具有文化特质的社会阶层,他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是社会的精英。
因此,在乱世或每一次社会变革与文化整合当中,士人阶层往往成为时代的先锋,社会与文化前进的推动者,亦或某种社会风气、时代思潮的倡导者。
然而在“道不行”、“邦无道”的国家动荡衰亡的乱世中,作为社会中坚力量的士人们却往往成为政治集团间权力倾轧的牺牲品。
浅谈儒道互补

浅谈儒道互补儒和道,因为其广泛的影响力和深远的历史背景,是中国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两个思想流派。
儒家思想以“仁”、“义”、“礼”、“智”、“信”五种基本价值观为核心,注重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道家思想则以“道”为核心,强调“无为而治”、“自然“等概念。
两种思想各有千秋,一直以来都有很高的影响力,且互相补充,互不排斥。
笔者在这里将从两种思想的核心概念、价值观、历史渊源、对中国文化发展的贡献等四个方面来谈谈儒道互补的关系。
一、儒道思想的核心概念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是仁,其核心思想是人伦关系和社会秩序的优先考虑。
儒家认为,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必须依赖于人际关系的和谐,需要有共同的价值观念,尊重先祖和长辈,注重人的性格修养和公德心。
儒家强调理性思维和实际行动,推崇奋斗、努力工作、诚实达成目标。
道家思想的核心概念是道,其核心思想是自然和谐、无为而治。
道家认为,人类社会需要服从自然规律,需要追求心灵上的解脱和宁静。
道家的思想注重寻求内心的平衡、对沉迷物质的理性思考,使每个人都能在生活中,通过修行来达到一种自然的状态。
二、儒道思想的价值观儒家思想的价值观是:仁、义、礼、智、信。
其中的“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代表了一种人文关怀和道德标准;“义”代表了一种责任和义务意识;“礼”代表了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优先考虑;“智”代表了一种理性思维和实际行动、宏观把握事物的能力;“信”代表了一种诚信、真实和忠诚的态度。
儒家思想的价值观注重国家和社会的稳定,而道家思想的价值观强调自然和平、无拘无束,自由放任,乐观自信。
三、儒道思想的历史渊源儒家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当时的儒家学派主要是对易经的研究和解读,他们强调人际关系、礼仪和等级制度的重要性,致力于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伦理观念。
而道家则起源于春秋末期和战国时期,其主要的创造者是老子和庄子,他们提倡自由、无拘无束、自然和谐,反对权力和任何形式的限制。
不过,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并不是绝对对立的。
儒道两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儒道两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儒家和道家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两大思想流派,两者各自所提倡的思想和价值观,不仅影响
了中国的政治文化,而且也深深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首先,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其经典著作诸子百家包罗万象,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强调和谐统一,认为家庭、国家、社会之间要坚持团结,进行交流互助。
因此,儒
家礼教深入人心。
《礼记》、《中庸》这些著作终其一生指导着中国社会。
儒家文化间接
激发了中国书法、园林艺术、乐器、戏曲等文化的发展,对中国的古代思想文化有着巨大
的影响。
其次,道家也是一种尊贤造福的思想,以“道”为指导,崇尚天人合一、至理合神的境界,尊崇道法自然的价值。
《道德经》被奉为中国最古老的传统文化圣经。
道家崇尚自然,强
调改变重要,认为自然就是上天赐予的完美,颂扬“虚无”力量。
道家思想也影响了中国
古代人们非常受敬重的自然观,涵盖了中国环境观念、自然艺术、汉字文化、诗词文学等
方方面面。
儒家和道家是中国古代灿烂的思想文化传统,它们所蕴藏的思想价值,使中国文化在古代
发展了千年,博大精深,深入民心,在全球文化界乃至世界文明中具有重要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儒道互补及其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摘要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百家争鸣。
在众多学派中又以“儒家”“墨家”在当时并称为两大显学,时人有“非儒即墨”之说。
儒道两家观点各有各的道理,二者无所谓优劣高下,见人见智,“仁爱”与“兼爱”双方都主张在处理人际关系上,要以仁爱之心对人,都肯定人与人之间应当相爱,但儒墨两家学说也有区别。
1、儒道在理论上各有偏重。
2、价值观念不同。
3、治理主张不同。
儒道互补正是中国文化中互为因果相互作用的两股力量,儒家的精神和道家的智慧构成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对儒墨两家的思想的核心即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思想,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比较其区别。
希望能够吸取其精髓,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的建设贡献力量。
关键字:儒家墨家儒道互补古代文化目录一、儒道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根本区别 (3)1.1儒道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 (3)1.2儒道思想的根本区别 (3)二、儒道思想的主要差异 (4)2.1、儒道在理论上各有偏重 (4)2.2、价值观念不同 (4)2.3、治理主张不同 (4)三、儒道互补的含义及内容 (4)四、儒道互补的意义及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 (5)五、结语 (5)参考文献:[1]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 李宗桂.中国文化导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3] 林语堂.吾国吾民[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4]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5]周继旨著《先《论中国古代社会与传统哲学》人民出版社1994年[6]吕思勉著《先秦学术概论》东方出版中心1996版谈儒道互补及其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思想极为活跃,各种学派著书立说,展开争鸣,较为著名的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
而在众多学派中又以“儒家”“墨家”在当时并称为两大显学,时人有“非儒即墨”之说。
然而有趣的是儒、墨两大思想流派思想核心都是关于爱护人,提倡人文关怀,但二者也存在尖锐的思想对立。
应该承认,二者无所谓优劣高下,见人见智,儒道两家观点各有各的道理,但放到一起,则又相互龃龉、彼此冲突。
几千年来,儒道两家正是在这种不断的“建构”和“解构”过程中,相互否定、相互补充影响决定着中国人的思想、道德、价值理念,形成了相反相成的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机制。
儒道互补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的不少文人政客都产生的深远的影响,有很多文人政客能够把这两种矛盾的思想统一并加以利用,从而创造了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化,并得以健康而持续地发展。
那么,儒道两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建树在哪以至于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产生了如此深刻的影响。
本文旨对儒墨两家的思想的核心即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思想,进行深入的研究,希望能够吸取其精髓,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的建设有所贡献。
一、儒道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根本区别儒家“仁爱”观与墨子“兼爱”观的本质都是“爱人”。
儒家之“仁爱”以“仁”为先,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彼此相爱的伦理关系。
认为“仁爱”建立在“亲亲”血缘关系基础之上,是有差等的前提下的爱。
“兼爱”指人类整体之爱。
爱是没有时空限制的,皆应平等的对待,爱他人如爱自己,彼此相爱,不分彼此。
“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和基础。
这是一种博大的同情心和爱心,它既是一种生命的相互感通, 又是一种主体内在的意识自觉。
儒家的仁爱之论,是以血缘亲情为基础的,“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
实际上我们对亲人对父母的爱总是要比他人多一点;仁爱是一种有差别的爱,他论证了等级制度的合理性;以“仁”为核心的“仁学观”,成为儒学和中华民族伦理道德的根本观念导向。
“兼爱”作为墨家的核心思想,提出无差别平等的博爱,天下之人不分远近亲疏兼而爱之。
“兼爱”论认为当时社会动乱的原因就在于人们不能兼爱。
“乱异家以利其家”,“攻异国以利其国”等皆为自私自利之结果。
墨子反对儒家所强调的“爱有差等”的观点,主张平等互爱,提出“兼相爱”的崭新观点。
从而从根本上打破了等级和亲疏界限,使“兼爱”有了全新的意义。
综上所述,儒墨两家在“爱人”学说上,“仁爱”与“兼爱”双方都主张在处理人际关系上,要以仁爱之心对人,他们阐扬的都是爱的哲学。
虽有共性,但也有差异。
儒家和道家在文化观念上仍有重大的区别和很多方面的不同。
二、儒道思想的主要差异1、儒道在理论上各有偏重。
老子偏重自然,进行形而上学的哲学思考,老子以“道”为最高哲学范畴,道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最高概念。
孔子偏重社会,着重于人与人的关系思考,建立伦理学。
孔子以“仁”为儒家最高范畴,以“仁”改善日益紧张的人际关系,破解社会危机。
孔子的思想对社会伦理思想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2、价值观念不同。
孔子是人文主义取向,追求道德完善,强调积极进取,儒家倡导积极人生,主张用世,也有超然心态和矛盾心态;老子以自然主义为取向,超越世俗;道家倡导超然通达,也有使命感和责任感,但更多是以批评者形象出现。
老子、孔子都有治国安邦的理想,只不过在治国的理念上不同。
孔子主张发挥政府和领导人的意志和作用,老子主张淡化政府和领导人的作用,以无事的态度作大事。
这并非消极,“不争”是顺其自然,仍是积极有为,只不过方式不同而已。
3、治理主张不同。
儒家的建树在于伦理道德,道家的建树在于哲学思维。
儒家主张刚强有为,道家主张柔弱不争;儒家主张热情豪情,道家主张沉静低调;儒家具有忧患意识,道家具有反思精神。
三、儒道互补的含义及内容“儒道互补”是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之一。
儒道互补正是中国文化中互为因果相互作用的两股力量。
儒家的精神和道家的智慧构成一种周延的哲学形态,即儒家以道家为因,道家以儒家为果,而儒道之间又分享着共同的一元、自因和时间性哲学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就其内容和结构来看,儒道两家的思想无疑是主体;就其特质来看,儒道两家思想的互补最具决定性和典型的意义。
在中国古代社会后期逐步确立的儒道多元互补的稳定的文化结构中,儒道两家思想的交融互补居于首要的和基础的地位。
因而,了解儒道互补,对于把握中国文化的基本面貌和深层底蕴,都是至关重要的。
儒道之互补,是以两家学说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广泛而又明显的差异为前提的。
它们各有长短得失,且此家之长正为彼家之短,反之亦然,从而使得两家思想的互补成为必要和可能。
四、儒道互补的意义及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儒道互补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不论古代帝王还是文人雅士都有受到儒道互补的影响。
中国文化的面貌基本由儒道互补决定。
从古至今,中国古代社会经历了多次文化整合。
而士人是一个具有文化特质的社会阶层,他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是社会的精英。
因此,在每一次社会变革与文化整合当中,士人阶层往往成为时代的先锋,社会与文化前进的推动者,亦或某种社会风气、时代思潮的倡导者。
然而在“道不行”、“邦无道”的国家动荡衰亡的乱世中,作为社会中坚力量的士人们却往往成为政治集团间权力倾轧的牺牲品。
于是,在仕途名利与个体自由之间,在“出”与“入”之间,使得古代士人的人生理想出现激烈的矛盾,造成人格冲突,使士人们形成了一种相互平衡调剂的双重人格——儒道互补之双重人格,即“入世”及“出世”,正所谓得志之时轰轰烈烈干一番事业,将个人抱负付诸实践;失意之时则独善其身,归隐山林,做个天地任逍遥的隐士。
上面谈到的是儒道互补对中国古代文人的影响,儒道互补也对中国古代统治阶级有一定的影响。
道家思想包括黄老派和老庄派两大派别,黄老派主张依道生法、依法治国、宁静无为休养生息,侧重于安邦治国,并成就了汉唐盛世,所以民间有盛世道、乱世佛、由治到乱是儒家的说法。
但是由于黄老派主张统治者要宁静淡泊,对统治者有一定的束缚,所以黄老思想只是社会大乱之后的急救包,一旦繁荣来临,统治者就会丢弃这个束缚自己的政治思想,或者直接暴政,或者借儒家仁政的名义实施暴政(即外儒内法)。
如汉武帝刘彻无疑是受到儒道互补的影响较具代表性的一位。
许多的儒生被他重用。
为了更多地选拔人才,武帝还下诏命令全国官吏向中央推荐人才,当时叫做"贤良方正"。
有名的董仲舒就是被武帝召见,探询治国的良策。
以及实施仁政,强调法制,即"德主刑辅",这是一种刚柔相济的治国方针,尤其是从外施仁义、独尊儒术罢黜百家,黄老道家受到严厉打击,人才凋零、著作多失,于是主张修身养性的老庄派反而成为了道家思想的正统,外圆内方儒道互补的人生观在政治高压下,也成为了知识分子的青睐和向往。
由此可见儒道互补不仅仅对中国古代的文人有影响,也对中国古代统治阶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结语儒道互补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儒道互补可以作为中国文化的代名词。
虽然看似相互矛盾的儒家和道家,但是矛盾中激发灵感,使得儒家和道家相互补足,利用这种儒道互补的思想,它不仅仅影响了一类人,上至帝王将相下至文人骚客都有受到儒道互补思想的影响。
而且,几千年来,儒道互补思想决定了中国人的思想、道德、价值理念。
对于引导人们审视整个中国文化精神、关注人类命运、培育人文主义精神,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一种具有永恒意义的重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