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聊斋女性形象的研究综述及《聊斋志异》与《红楼梦》的女性形象比较
论《聊斋志异》的女性形象

论《聊斋志异》的女性形象摘要:蒲松龄赋予了《聊斋志异》女子诸多品质,她们身上集中体现了作者心中的理想与渴望,蒲松龄让她们尽可能真实自由地生活,表现他为对待爱情与亲情等多方面渴望。
书中女子对待人生的态度与当时社会背景下所要求的女性表现的极大不同。
关键词:聊斋志异女性美《聊斋志异》是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其以女性为题材的作品,不仅数目繁多,为古代小说所罕见,而且所塑造的女性形象更是异彩纷呈,各有情致。
打开这类作品,感受最深的便是她们对真实人生、真实感情,对自由、自主精神的最求和向往。
具体讲,《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对自己的感情“不虚美、不掩恶”,敢爱敢恨、爱恨有度、凭心而行。
一、同样的美丽,迥异的风采蒲松龄笔下绘制的美人迷人妙曼,风姿绰约,各具神韵。
《聊斋志异》的女性总体上涉及了仙、狐、鬼、妖、人五大类。
如同化工赋物,各呈异彩。
写仙多仙骨道风,写狐多狐媚聪黠,写妖多迷离莫测,写人多人情百味。
仙狐人鬼妖,均穷形异态,多姿多彩,各具风神。
(一)仙女——超脱飘逸,端庄高洁仅从翩翩、嫦娥、神女、青娥、芳云五位仙女就可以看到她们身上都凝聚着一种超凡脱俗、出淤泥而不染的自由高贵的气质。
她们身上有着不同于作者笔下其他女子的性格特征,仙女永远都是为人类着想,运用自己的仙术使浪子回头,为书生指点迷津。
仙女多纯洁端庄,不像狐女更具灵活狡黠的特征;仙女是沐浴着仙风把爱的阳光洒向人间,而不同于鬼女的阴霾之气;仙女对爱的追求与妖有相通之处,离开爱人时时果断的,而与人间女子的生死缠绵决然不同。
这些仙女高洁庄严,把爱给予人类却又匆匆离去,只留下美丽倩影和回忆。
她们各自拥有独特的性格特征;翩翩多宽容和风趣;嫦娥拥有领袖群芳的大家风范;神女贤惠得体如同沐浴春风;青娥多童稚真情,脱俗高洁;芳云夫妻情浓而口齿尖刻,是淑女学者型的仙女。
这五位仙女的不同特点又聚合成一股虽不食人间烟火,超脱自在,却又蕴含一丝世俗的人情味,不同以往构筑的仙女形象。
论《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052《名家名作》·研究一、绪论(一) 《聊斋志异》女性形象研究背景《聊斋志异》版本众多,现如今仅存稿本、抄本、刊本三大类,稿本是蒲氏手稿本,但如今仅存上半部。
抄本中较为重要且具有代表性的有康熙间抄本、铸雪斋抄本、雍正间抄本、乾隆间抄本四种。
张希杰是抄本铸雪斋的作者,这是当今现存的能确定具体年代之中较早的一部抄本。
其中刊本中最早的刊本是乾隆三十一年赵起杲的“青柯亭本”,此刊本是一般通行本的底本,中国学术界对于《聊斋志异》的研究依此进行。
(二) 《聊斋志异》女性形象研究的目的及意义《聊斋志异》是我国清代文言小说。
其作者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是清代杰出文学家、优秀短篇小说家。
蒲松龄生前,自《聊斋志异》刊行后,便风行天下,受到众人追捧。
在其后的一个时期里,出现许多效仿其的作品,造成了志怪传奇类小说的再度繁荣。
书中许多经典的篇章被不断地改编为戏曲、电影、电视剧,影响十分巨大,是从古至今重要的素材宝库,为中国乃至世界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小说近五百篇,塑造了数百位人物,其中女性形象占一半篇幅。
作者蒲松龄敢于打破常规,创造新女性形象,运用细腻生动的笔触刻画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性格鲜明、各具特色,涵盖了不同种族、阶级、性格,她们突破传统思想、敢爱敢恨、大胆泼辣,她们身上大多体现了反传统的精神,蔑视封建礼教,自食其力,经济独立,在当时男尊女卑的社会中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二、作为封建反叛者的新女性形象(一) 疾恶如仇的侠女形象《聊斋志异》中塑造了许多敢爱敢恨、疾嫉恶如仇的侠女形象,具有复仇女神的色彩。
这类女性形象和书中软弱的书生形象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对比。
相比于那些书生,她们更具有英雄气概,是巾帼不让须眉的美好形象,令人佩服。
《侠女》中女主人公特立独行,即使自己身处于封建礼教束缚的时代,但是仍然拥有自己独立的人格,敢于直面社会黑暗,勇于抗争封建恶势力。
浅析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浅析《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摘要:蒲松龄先生在他的名篇文言小说《聊斋志异》中刻画了许多女性形象,然而这些女性又各有千秋,我们根据这些女性的性格特点将其划分为几类:反抗封建压迫的抗争女性、追求独立自主的女性、恪守封建道德的善良女性、追求幸福婚姻的聪慧勇敢女性等。
这些人物形象刻画的栩栩如生,体现出了女性角色丰富的性格,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本文就其中的部分典型女性形象进行分析。
关键词:《聊斋志异》;女性形象;剖析冰心有句名言:如果没有女性,我们将失掉生活百分之五十的真,百分之六十的善,百分之七十的美。
我们用这种眼光看聊斋中的女性,大体是不错的。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就体现了她们对真善美的追求。
《聊斋志异》中描写的婚姻家庭生活中的女性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聊斋志异》中的女性,代表着争议和进步,代表着希望和生活,她们有勇气,有胆识,有思想,也有胸襟。
她们敢于大胆追求爱情,勇敢捍卫爱情,执着地坚守爱情。
在社会生活中,她们的聪明才智也大放光芒,她们在跟恶势力斗争时,机智勇敢,谈笑间却敌兵;她们的处事才能、文才、治国才能也让庸碌的男人望尘莫及。
一、足智多谋的抗争女性社会黑暗,恶势力猖狂,即使堂堂五尺男儿有时也会一筹莫展,柔弱的聊斋女性却能在家庭和个人危难的关键时刻,以冷静的思考,果敢的行动,给恶势力致命一击,像复仇女神,让正义得到伸张。
《商三官》中刻画了一个依靠自己的智谋为父报仇的女性角色。
商三官已经订婚将要结婚时,父亲被恶霸杀害,哥哥向官府告状,一年多审不出结果。
夫家要求迎娶商三官,母亲答应了,商三官却对夫家人说:父亲尸骨未寒,你们就要求举行婚礼,难道你们没有父母吗?柔中带刚,有理、有力、有节,礼貌而坚决地拒绝了夫家的要求。
接着,哥哥诉讼失败,打算把父亲的尸体留在家里做告状依据。
商三官认清了封建社会官府的黑暗和腐败,对哥哥说:父亲被杀的时候官府置之不理,我就已经看透了世间之事。
商三官说这番话时,已经胸有成竹,放弃了对官府的幻想,自己亲手给父亲报仇。
《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分析斐声中外的文学名著《聊斋志异》是蒲松龄倾其一生心血之结晶,它不仅是蒲的“孤愤”的释放,而且也是他在寂寞塾师生活中的幻影。
其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塑造了一系列狐鬼花妖的女性形象。
她们大多温柔美丽、闲雅大方、精明能干以及自主自立,体现了一些可贵的进步思想。
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在意识观念、言行举止等方面仍受到偏见的压迫和种种歧视,在情感生活、家庭生活等方面依然背负着传统的重荷。
可以说,在绚烂多彩的女性光环下时时晃动着男权意识的精神枷锁。
《聊斋志异》中众多男女形象,细细品味,别有风味。
但是比较一下男女形象,就会感到诧异,男性往往不如女性强,是相当弱小、需要帮助的人物。
女性则是集智慧与美貌于一身的强者形象。
这无疑是对“男以强为贵,女以弱为美”的传统的改变。
作为生物性别(sex)和作为社会性别(gender)的女性是混淆的。
《聊斋》中女性的主体意识觉醒了,首先表现在自主意识上,她们具有不依赖外在力量,自由地支配自身的一切活动的意识。
在婚恋问题上,女性可以大胆追求个人的幸福,而不是被动的接受。
男女间由“君子好逑”转为“女子好逑”,由“仲可怀也,畏我父母”到“仲可怀也,即可思嫁”。
女子成了求偶的主动者,常是无媒自嫁。
这种情况在《聊斋》中比比皆是。
《红玉》中的红玉是主动爬上冯家的墙头,对冯生含笑示爱;《莲香》中的莲香、李氏都是主动扣开桑郎之斋而求桑郎眷注;《鸦头》中的鸦头接客第一夜就与情人一起私奔了;《翩翩》中的翩翩也是主动让“疮瘠余生竟遇怜”的;《云萝公主》中的云萝公主、《蕙芳》中的蕙芳更是带着婢女、嫁妆主动上门;《白秋练》中的白秋练既主动登舟依慕,更以自己经营预测之长助心爱者之父赢利,终于使一心注重门第的父亲回心转意;还有《细侯》中的细侯,《菱角》中的菱角,《嘉平公子》中的鬼女温姬都是这一类女性。
《聊斋》所反映的女性自主意识觉醒的还有一个重要方面:与异性不论是结合或离异都迅速、果断。
浅论《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浅论《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聊斋志异》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领衔参与编写的四大短篇小说之一,也是最著名的一部中国古典小说,他们把鬼神仙怪和古怪医案纳入文学,成为后世文人学者的眷恋和研究的对象。
《聊斋志异》的主题中蕴伏着清代思想,也集中展示了清朝女性的形象。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论述《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权力、婚姻和多彩的女性角色。
首先,《聊斋志异》中的女性支配婚姻权力。
例如,《蝴蝶夫人》一文中,钱老太爷被蝴蝶夫人所杀,她“一心想独守空闺,不受阻碍”。
在当时,家庭结构一般以父权支配,但是蝴蝶夫人这部小说中的女性主人公,用野心占据了家庭权力,让丈夫的母亲无可奈何,男性的支配权被女性抢夺了。
另一方面,《阿珂姑娘》一文中,阿珂也成功用她聪明机智对抗了家庭传统而达成和其它女性一样,尽得自己期望婚姻的结果。
其次,《聊斋志异》还展示了传统婚姻模式:父权传统和女性不断被消弱。
如在《飞天大盗》、《紫金睡梦》等文章中,女主人公被父亲和母亲放荡,并未考虑女性的观点,只按照特定的传统和礼节安排婚礼,使女性的抉择被消弱了。
上述情况的出现表明,女性在清代社会中处于弱势地位,他们的知识和能力甚至不能被认可,而且即使是少数孤独的思想家,也不能完全改变社会的婚姻现象,女性仍然受到传统的制约与约束。
最后,《聊斋志异》透过多彩而复杂的女性角色带来更多丰富。
例如,在《胭脂仙》一文中,胭脂仙打破了传统历史上对女性的局限,大胆反抗男权,用自己的坚韧精神和聪慧魅力征服坏人,最终推翻传统的古代神话纪实,保证了女性最后的胜利;另外,在《封神榜》、《黄雀表》中出现的女性主角也展示出自信、耿直、不畏权势的特性,有力地体现了清代女性勇敢且任性的态度。
综上所述,《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是多种多样的,每一种反映出一种努力、一种抗争和一种梦想,表达了他们在力图赢得自由之路上无限洒脱的憧憬。
当然,《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仍有很多不足之处,例如消极的婚姻模式仍然是女性的枷锁,但这本书的出现标志着女性认可自我和毅力的变化,也会给后人们留下强有力的读者精神。
聊斋中的女性形象

浅析《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摘要:《聊斋志异》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它受广大读者喜爱,既因为其谈狐说鬼,更因为其充满人文关怀.跟其他名著相比,《三国演义》写兴王图霸帝王将相,《水浒传》写杀富济贫英雄传奇,《红楼梦》写享乐贵族男女,《西游记》写神魔妖怪,这些离普通百姓的生活都比较远,而《聊斋志异》关注的是中下层百姓,特别是关注女性。
据统计,《聊斋志异》五百余篇,其中描写女性的作品就占一半以上,这些作品大都“描写委曲叙次井然”,是全书中脍炙人口的精彩篇章。
本文就着重分析《聊斋》中的女性形象。
关键词:聊斋志异;女性;性格;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大批美若天仙的狐女。
《聊斋》中的狐狸精不仅姿色出众,柔美可爱,而且温柔善良。
美丽是对狐狸精的浅层次描写,温柔善良是对狐狸精的进一步描写。
几乎《聊斋》中的狐狸精一出现,男子立即灵魂出窍。
一代美学宗师朱光潜教授说:“我在读《聊斋》之后,就很难免地爱上了那些夜半美女。
”《聊斋》中的狐狸精是美丽迷人的狐狸精,是纯洁可爱的狐狸精,是肝胆照人的狐狸精。
薄松龄在《聊斋志异》中给我们展现的一大批美若天仙的狐女、女鬼,她们或有超脱尘俗的天真之美,往往使男子一见倾心。
更难得的是,这些狐女、女鬼不仅资容秀丽,而且兼内心纯洁、善良、机智。
(一)单纯、善良、惹人喜爱的阳光女孩——娇娜娇娜,是《聊斋》中最具魅力的人物之一。
一个叫孔雪笠的书生,性情文雅仁厚,善作诗。
一次路过一家大门,被请进去做客,还做了这家公子的老师。
过了半年,孔生的胸部生巨痈,他的朋友皇甫公子请娇娜来给他医治。
孔生见到娇娜原来是个美丽的少女——“年约十三四,娇波流慧,细柳生姿。
”娇波是形容娇娜美丽动人的眼睛;细柳是形容娇娜的腰肢、体态之美,苗条轻盈秀美。
孔生“望见艳色,嚬呻都忘,精神为之一爽”。
这里是说娇娜美貌的面容让孔生的病也日渐好转,而孔生也对娇娜暗生情愫。
但因娇娜年龄太小,孔生后来娶了娇娜的表姐松娘。
简析《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简析《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简析《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摘要:《聊斋志异》总近五百篇,真正称得上小说的不到三百篇,其中描写女性的作品占一半以上,这些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丰富多彩,几乎包括了整个封建时代的女性形象。
封建社会的女性是被压迫的对象,她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她们要面对生活的重担和礼教的束缚的双重压迫,不同的环境下人的性格也同,《聊斋志异》中的妇女形象众多,她们的性格也是多样化的,本文仅就追求爱情型、侠女仁妇型、经济独立型、被侮辱型及悍妒型做的简要分析。
关键词:蒲松龄女性形象命运正文:在我国浩瀚的古典文学海洋中,对于女性形象的塑造可谓不计其数,然而在封建社会末期出现的这位三家村“不得志”的私塾先生蒲松龄却在刻画女性形象上创造了一个高峰。
他以传世名作《聊斋志异》奠定了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蒲松龄生活在封建社会末期,这是一个以男性为主宰的社会,一方面,男权意识中的女性隐退于社会生活的舞台幕后,不在直接参与社会的重大事件和政治生活,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在封建社会末期,另一种社会因素也在悄然滋长,那就是资本主义的萌芽,还有随之而来的思想上的启蒙,尽管只是不自觉的,或许不能成功破土而夭折的,但他们真切的萌动了。
蒲松龄在落魄孤独中体验生命的痛苦,深切同情女性,为女性张扬个性,寻找出路,他在《聊斋志异》中对女性的出路进行了种种的透视和解读,他把女性解放的出路定位在“女人自身的独立上”,从“靠男人”到“反抗”把问题提了出来,而到后来的“靠自己”。
这一过程看似简单,却经历了几千年才开始出现这样的萌芽,通观中国蒲松龄之前的文坛,惟独他反映女性自主意识的文章最为血肉丰满。
《聊斋志异》是我国古代一部别具异彩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总计近五百篇,作者通过一个狐鬼世界的建构来叙写整个现实社会,其中的女性形象则不下百人。
这些女性形象千姿百态,色彩缤纷,个性鲜明,总体上含概了整个封建时代的女性形象。
本文就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做几点分析。
论《聊斋志异》中的理想女性形象

论《聊斋志异》中的理想女性形象
《聊斋志异》中的理想女性形象,主要是以聪明、勤奋、美丽、善良、忠诚、节俭为特色。
她们有着温柔善良的性格,善于调节家庭关系,为人处事谨慎,有着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同时,她们也有着自己的知识储备,能够有效地维护自己的利益,并能够把握自己的未来。
她们不仅能够做好家务,还能够做一些有益的事情,为家庭和社会做出贡献。
她们具有聪明、勤奋、美丽、善良、忠诚、节俭的特质,能够展现出一个完美的女性形象,激励着无数人去追求完美,为自己的人生赋予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聊斋志异》女性形象的研究综述
摘要:《聊斋志异》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对其研究更加活跃,尤其是对其女性形象的研究。
历年来,对于《聊斋志异》女性形象的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并分析不同阶段的研究特点。
作为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的巅峰之作,《聊斋志异》从清初诞生伊始即受到世人的瞩目。
从诗坛盟主王士祯的题赠以及清中叶的冯镇峦、何守奇、但明伦数家评点, 直至今日蔚为大观的蒲学聊学,三百多年过去了,研究领域涉及蒲松龄的生平家世,有关文献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文本内容、艺术手法、创作心理等等,研究的触角堪称无所不至。
震聊斋志异》近五百篇小说中涉及女性题材的内容约有一百九十多篇, 塑造的女性形象约有二百五十多人,不仅数量众多。
而且反映出来的思想十分复杂。
因此《聊斋志异》的女性观、婚恋观倍受学者们所关注。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一代亦有一代之批评。
受时代环境因素、学术研究氛围等影响, 不同时期对《聊斋》的女性世界研究角度不一,侧重点各异。
清代沿袭传统小说的批评方式—评点,虽时有一些精彩的片言只语,却未能形成较严密完整的理论体系。
而进20世纪后的关于《聊斋》女性世界的研究,以80年代为界,约略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80年代以前的研究。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言:“《聊斋志异》独于详尽之外,示以平常,使花妖狐魅,多具人情,和易可亲,忘为异类,而又偶见鹤突,知复非人”,指出了《聊斋》塑造“花妖狐魅”等女性形象,采用的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这些“异类”的现实性的关注。
此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的研究视野集中于《聊斋》女性形象,尤其是封建社会妇女悲惨命运问题上对现实的批判。
一些有关研究《聊斋》女性形象的论文和专著以及解放后出版的各种《中国文学史》,侧重于挖掘《聊斋》诸多女性形象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反封建反礼教思想。
指出,蒲松龄在作品中热情歌颂青年男女追求爱情自由,反对封建礼教,通过狐鬼花妖与人间男子的恋爱故事,塑造了追求个性解放,性格鲜明的女性形象和一部分痴情男子形象。
同时,批判了喜新厌旧、始乱终弃的现象,抨击封建伦理对女性身心的残害。
在一些论文中,充分肯定了蒲松龄女性观中的积极因素,如对纯真爱情的歌颂,对自主择婚的肯定等,也指出了其中的落后消极面,如肯定一夫多妻制,宜扬贞操节烈观,以及一定的宿命思想。
这一时期就女性问题展开专章论述的论文并不多,主要是一些关于关于《聊斋》思想内容的综合论述,其中不少涉及了对《聊斋》女性问题的研究。
如徐士年《试谈<聊斋志异) 的思想性》、刘世德的《鬼狐史块垒愁》、聂石樵《< 聊斋志异) 思想内容简论》、夏组弩《谈<聊斋志异>》等等;专著有杨柳的《<聊斋志异) 研究》、何满子《蒲松龄与<聊斋志异>》\任访秋《<聊斋志异>的思想性及艺术性》等等。
第二阶段: 80 年代的研究。
80年代是古代文学研究模式的转变时期,同时也是《聊斋》研究的丰收时期.山东大学成立了蒲松龄研究室,先后出版了四辑的《蒲松龄研究集刊》,淄博市成立了蒲松龄研究所,并出版了《蒲松龄研究》季刊,全国性的学术性讨论会和国际性学术讨论会相继召开。
随着对蒲松龄与《聊斋》研究的重视和深人,一系列关于《聊斋》女性形象与婚恋问题的专论出现了。
如夏给弩《(聊斋志异)关于妇女的解放思想及其矛盾》,唐富龄《论<聊斋志异> 对爱情题材的拓展》,孙一珍《<聊斋志异>女性的心灵美》,赵美科《略论蒲松龄的爱情观》,辜美高《蒲松龄的妇女、爱情与婚姻观》等论文,都将《聊斋》中的女性篇章独立出来作深人的研究。
且角度各异,观点新颖独到,打破了前期研究相对沉闷的局面。
孙文指出蒲松龄“着意从妇女真挚的感情、美好的理想、高尚的品德等方面来提示人
物心灵美,”并从四个方面作析:一、“表现少女的真情实感和生活理想”。
二、“着
意女子的才智”,三、“复仇女性“,四、“济困扶危,成人之美”的女性形象。
赵文
认为哎聊斋》中大量女性形象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反映了初期民主主义思想因素,
书中那些大胆追求情爱,追求个性解放的男女正是《红楼梦》中贾宝玉、林黛玉形
象出现的先驱,指出了从《聊斋》到《红楼梦》关于女性理想的一脉相承性。
文指出,蒲松龄因受时代的局限,认为女子必须三从四德、理家育儿,但又受晚明启蒙思
潮的影响,对妇女的观点有较崭新的看法:批判男尊女卑,并歌颂女子的才能,主要
表现在对女子的“文才”、“武艺”与“胆识”的歌颂与肯定。
李文则从结构模式和
美学特征着眼,指出《聊斋》爱情题材的作品存在着三种结构模式:一、“情爱的主
体是男性”,二、“女性作为男性情爱的客体,其身份不限于人,多为神妖狐鬼,三、“不论女主人公身份多么怪异,婚恋皆以世俗方式进行”,并指出,这三种结构模式
作为一种传统审美方式是在魏晋以来的长期文化背景中形成的。
可见,这一阶段的研究较细致、深入,不仅从社会学的角度去分析《聊斋》中女
性形象的现实意义,而且看到了这一群体的独特性与复杂性。
第三阶段:90年代至今,随着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发展,《聊斋》的研究领域不断被拓广、拓深。
《聊斋》女性研究的视角开始转向创作过程和创作心理,深人蒲松龄的内心世界,联系其生平遭际和思想,分析他在女性形象上的寄托。
在文学创作过程中,作家不但对外界事物进行反映,同时,还将外界事物进行了主体的审识化。
文学作品在反映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同时也融注了作家个体生命的理解、意志与情感。
文学批评中对作家创作心理的研究是至关重要的。
如果说,前面二个阶段的研究在这一点上尚有所欠缺,这一阶段的论文则加强了这一方面的研究。
伟大的作品都是相通的,因为它们都展现着普遍人性。
作为中国文言短篇小说高峰的《聊斋》与白话长篇小说高峰《红楼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通之处在于对“情”的态度。
两者都强调“知己之爱”,强调精神契合在爱情中的重要性,而且两位作家都把赞美的笔调给了女性形象:大观园内众姐妹自是天下女儿的精英,蒲松龄笔下的女性也大都比男性更出色,她们既有如花美貌,冰雪聪明,而情操又那么高尚。
徐子余《蒲松龄与曹雪芹》等文章论述了这种相通。
王海燕《“文人小说”视野下的<聊斋志异>与<红楼梦>》从文人小说自我抒写的特点入手,以文本为中心,从作家与作品的联系把握作品,认为文人作家由小说获得了新的发言方式,通过作品关注人生、对人的本体存在进行反思,个人抒写中表现出知识分子强烈的社会承当意识。
并试图借此种研究方法开拓中国古典小说研究与现代文学研究接轨的新思维。
出现了王平的专著《聊斋创作心理研究》,单篇论文如翁容《<聊斋志异>爱模
式的深层意识》、徐大年《被压抑自我的精神投射—也谈<聊斋志异>中书生的感情
遇合》、安国梁《<聊斋志异)婚恋问题新探》、艾军《突破与回归—从两种女性形
象的塑造看蒲松龄的文化心态》,李椒琴《从<聊斋>中的人妖世界看蒲松龄的精神
自慰》、朱振武《(聊斋志异》创作心理论略》, 台湾王溢嘉《欲望交响曲—<聊斋
志异)狐妖故事的心理学探索》等等. 这些论文一致对曾经被人们深信不疑的蒲松
龄的“进步”女性观提出了质疑,发蒲氏内心之隐微,认为蒲松龄屡试不中,科举无着,加上长期乡间的坐馆生活. 使他经常处于苦闷、无聊之中, 因此他借《聊斋》
创作以抒“孤愤”,从中寻求心理慰藉。
而其中的女性形象正充当着他的理想载体,
饱含着他在人生失意后被压抑在意识深处的某些欲望、动机和理想。
如翁文指出:“在《聊斋》的情爱模式中,不管是男女角色的安排,还是恋爱情节的推进, 始终
受到蒲松龄深层意识的影响。
其中的爱情模式反映出蒲松龄心灵深处的矛盾冲突,
以及他对现实压抑的反击。
更重要性的是, 在这种看似进步的情爱模式中, 我们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