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红旗下》读书心得

合集下载

《正红旗下》读后感

《正红旗下》读后感

《正红旗下》读后感《<正红旗下>读后感》读完老舍先生的《正红旗下》,心里就像打翻了五味瓶,各种滋味杂陈。

这部小说就像是一幅徐徐展开的老北京风俗画卷,带着我走进了那个时代旗人的生活。

书里的人物,一个个都鲜活生动得仿佛要从书里蹦出来,站在我面前跟我唠家常。

故事围绕着老舍出生前后的家庭和社会展开。

那时候的旗人,靠着朝廷的铁杆庄稼过活,自以为身份高贵,整天提笼架鸟,吃喝玩乐。

可这表面的繁华背后,却是深深的空虚和无奈。

比如大姐的公公,这位“定大爷”,讲究排场,爱摆阔气。

家里的规矩多到让人咋舌,吃顿饭都得有一大堆的讲究。

他觉得自己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可实际上呢,不过是在日渐衰败的局势中,硬撑着那点所谓的面子。

还有大姐夫,一个老实巴交的人,整天被家里的琐事和规矩压得喘不过气来。

他想要改变,却又无力挣脱。

而书中对各种节日、习俗的描写,更是细致入微。

到了春节,全家上下都忙活着,女人们忙着做各种点心,孩子们盼着能穿上新衣裳,放鞭炮。

那热闹的场景,让我仿佛也置身其中,闻到了点心的香味,听到了鞭炮的声响。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书中描写的一次家庭聚会。

一大家子人围坐在一起,有说有笑,可这笑声中却藏着各自的心思。

二姑妈的尖酸刻薄,大舅妈的憨厚老实,在老舍先生的笔下展现得淋漓尽致。

大家一边吃着,一边说着家长里短。

孩子们在一旁打闹着,不小心打翻了茶水,惹得大人们一阵呵斥。

这时候,老太太出来打圆场,气氛才又重新热闹起来。

每个人的表情、动作、语言,都被描写得那么细腻,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看书,而是在亲眼目睹这一切。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时常会忍不住笑出声来。

老舍先生的幽默,不是那种刻意为之的搞笑,而是从生活的细微处自然流露出来的。

比如说,对那些旗人故作姿态的描写,让人觉得既可笑又可怜。

他们明明已经穷得叮当响,却还死要面子,不肯放下架子去劳动。

这种自欺欺人的生活态度,让人觉得又好气又好笑。

同时,我也感受到了一种深深的悲哀。

那个时代的旗人,被陈旧的制度和观念束缚着,无法适应社会的变化。

《正红旗下》读后感

《正红旗下》读后感

《正红旗下》读后感《正红旗下》是一本关于中国解放军的小说,作者是冯唐。

通过这本小说,读者可以了解到解放军和解放军干部在早期的艰苦环境下所经历的挫折和成长。

同时,小说也体现了中国革命的历程和共产主义思想的影响。

在读完这本小说之后,我有了许多感悟和反思。

首先,小说向我们展示了解放军的初始阶段。

当时,解放军士兵们经常饱受饥饿、缺水、寒冷和疾病的折磨。

同时,他们还要面对敌人的追逐和武装镇压。

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必须不断努力和磨练自己,才能最终获得胜利。

这些士兵中有许多年轻人,他们可以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去守护国家的利益。

小说中的人物们具有极高的忠诚度和责任感,在困难的情况下依然坚定地拥护党的领导,并且高效地完成自己的任务。

其次,小说也把读者带入到了本质上的人性之中。

解放军干部们也不是完美的人,他们也有着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有一些干部的决策错误导致了士兵们的失败和伤亡。

但是,这些错误并不是出于自私或者虚荣。

相反,干部们都是出于对革命事业的热忱和责任感做出决策的。

他们关心和爱护自己的下属,在敌人的镇压下,不断地为士兵们争取更好的生活和待遇。

这种人性的展示自然也带给了读者启示,即在难以抉择的困境中,应该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去决定如何行动。

最后,小说中也有着重要的思想意蕴,这也是解放军在长期的革命中不断发展的共产主义思想。

在这本书中,主人公红旗连的队长彭大哥时常用共产主义思想来为士兵们解释现实中的困境。

他指引着人们看到了革命进程中大时代下的小微部分,以及外在物质生活的贫乏和内在精神生活的丰富,通过掌握和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品质,不断铸就了忠诚、执着、不怕牺牲的特质。

共产主义风范和人性奋斗的双重结合是一种新型的思想武器,在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了中国特别的精神财富。

在读完《正红旗下》之后,我的思想被触动了。

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人展示出了无私的热情与较高的道德标准。

他们在生活中坚守自己的信仰,在难以抉择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正红旗下读后感

正红旗下读后感

正红旗下读后感篇一:正红旗下读后感“在太平天国、英法联军、甲午海战等风波后,高鼻子的洋人越来越狂妄,竟看不起清人……”,在老舍的《正红旗下》里将晚清的状况作了生动的描述。

《正红旗下》是一部自传体小说,描述了清代末年北京城内满族旗人的生活场景,生动地描述了当时的五类人:一类是寄生于八旗制度之下的大姐公公一家和大舅、姑母等人,过着“有钱的真讲究,没钱的穷讲究”的生活,把全部生命都“沉浮在有讲究的一注死水里。

”一类是能够审时度势,想从八旗制度中挣脱出来,为自己重新设计一条生路,如福海二哥等人;另一类是晚清时期进入中国的洋人,他们或着仗着本国使馆的力量胡作非为,或者在殖民地为非作歹;还有一类是当时依靠洋人的“大毛子”、“二毛子”,他们反过来欺凌中国老百姓,如多大爷等人;最后一类是受不了教会、洋人的欺凌,自发组织起来反抗的人,如十成等义和团成员。

此外,书中还对清末满族社会风俗进行了生动的描述。

遗憾的是,当时中国文坛出现了极“左”势头,迫使老舍先生搁笔,只写到了定大爷请牛牧师吃饭一节。

然而我们仍能从现存的十一章里窥探到清末北京城内飞万千景致。

如大姐公公一家,他们能赊就赊,发下银两再还钱。

可是还钱之后又所剩无几,只好再赊。

福海二哥等人则是“工商兵”一体,并为民族的前途担忧。

牛牧师呢,虽然没做什么坏事,但任其信徒们胡作非为。

多大爷等人呢,仗着洋人的势力横行霸道,吃饭不付钱,赊账并不还,让人敢怒不敢言。

而十成等义和团成员受不了洋人、大毛子、二毛子的欺凌,进行了反抗。

在老北京,不但老百姓赊欠东西,连官僚都靠赊欠生活,可见当时社会的黑暗、朝廷的腐败、不同人的不同性格。

老舍的小说显示了他艺术视野的开阔,塑造人物形象的多样和鲜活。

小说中人物的身份是三教九流,无所不包。

老舍对人物注重揭示个性。

不过老舍的作品中也有不少对社会、文化的批判,但老舍的散文、作品少不了对生命的感悟。

“看生命,领略生命,解释生命,你的作品才有生命。

看,看便引起了心灵的感应,这个感应便是心灵的呼唤。

《正红旗下》读后感

《正红旗下》读后感

《正红旗下》读后感《<正红旗下>读后感》读完老舍先生的《正红旗下》,我仿佛经历了一场独特而又真实的人生之旅。

这部作品就像是一幅徐徐展开的老北京风俗画卷,色彩斑斓却又带着一丝沧桑。

书中那些鲜活的人物,热闹的场景,还有细腻的生活细节,都让我沉浸其中,不能自拔。

故事里的旗人生活,看似有着种种规矩和讲究,实则充满了无奈和荒唐。

就说那大姐的婆婆吧,整天端着个架子,规矩大得吓人,家里的媳妇、丫头都得小心翼翼地伺候着。

可仔细想想,她那种穷讲究又有什么实际意义呢?不过是为了维护那点可怜的面子罢了。

而“我”的父亲呢,是个既善良又懦弱的人。

他总是梦想着能出人头地,可又没什么实际的本事,只能在幻想中过日子。

记得有一次,父亲听说有个发财的机会,兴奋得不行,整天在家里念叨着,还信誓旦旦地说这次一定能成功。

结果呢,被人骗得血本无归,只能灰溜溜地回家,躲在屋子里唉声叹气。

那场景,真让人又好气又好笑,同时又觉得他挺可怜的。

还有那些邻里之间的琐事,也是充满了趣味和烟火气。

比如有一回,隔壁的王大妈和李大妈因为一点小事吵了起来,两个人站在院子里,叉着腰,脸红脖子粗地互骂。

王大妈说李大妈偷了她家的鸡蛋,李大妈则说王大妈冤枉好人,那场面简直比唱戏还热闹。

最后还是周围的邻居们好说歹说,才把她们劝住。

这事儿虽然不大,但却让人感受到了那种邻里之间既亲近又难免有摩擦的复杂关系。

书中对于过年的描写,更是让我印象深刻。

一到过年,家家户户都忙着准备年货,贴春联,挂灯笼,小孩子则盼着能穿上新衣服,拿到压岁钱。

那时候的过年,可真是有滋有味。

大人们忙着包饺子,做各种好吃的,孩子们在院子里放鞭炮,满院子都是欢声笑语。

记得有一年,“我”跟着哥哥姐姐们一起去街上看花灯,那花灯五颜六色,形状各异,把整条街都照得亮堂堂的。

我们一边走一边看,眼睛都不够用了。

还有卖糖葫芦的,卖糖人的,吆喝声此起彼伏,热闹极了。

然而,在这热闹的背后,却也隐隐透露出一种危机。

随着时代的变迁,旗人的生活越来越艰难,那些曾经的荣耀和风光也渐渐远去。

《正红旗下》读后感(三篇)

《正红旗下》读后感(三篇)

《正红旗下》读后感一本没写完的书,是老舍的不幸,也是老舍的幸。

老北京的风情、旗人的风俗、面子文化的精髓被老舍的一支妙笔写的如此自然、熨帖、俏皮,却又是一首浸到骨子里的挽歌。

放眼现当代中国文学,再没有谁能把热闹中的哀伤,嬉笑中的悲凉写的如此毫不做作。

钱钟书在某些方面可以与之一较,但是钱钟书的学术素养让他的文字太过机智、诙谐,多了些卖弄、表演的嫌疑。

可是即便是钱钟书,建国后恶劣的文学环境也让他无法再写出心中的佳作。

在以往的大家们纷纷辍笔、转行,或作应景文章时,老舍能写出《正红旗下》实在不能不算是一个神迹。

老舍投了湖,《正红旗下》未能完成,确实是一大不幸。

但是,好在此书没写完,堪堪留在了那个大厦将倾未倾,旧梦将醒未醒,人人都惶惶无所终的时刻。

老舍真的是要求进步,一定要努力按照典范标准写些个觉醒人物、帝国主义、历史规律的必然性,结果就是十成、牛牧师这些人单薄得如同纸片、抽象得如同公式,拿什么跟机灵可爱又周到的福海二哥比、跟尖酸刻薄又自负的姑母比?此书如果继续写下去,一定就是觉醒、革命和人民的必然选择,我不想看福海变成一个革命者,因为福海再懂得变通也是旗人、再苦也不会造皇帝老子的反。

老舍没能写下去,没能向着规定好的创作条框更进一步,其实成全了他心中的老北京,成全了我们这些读者。

这是《正红旗下》的幸运,也是我们的幸运。

《正红旗下》读后感(二)《正红旗下》是老舍生前最后一本小说,无论语言的凝练,辞藻的使用,文笔的磨练都已达到巅峰,可谓是最值得阅读的小说之一。

老舍用自传体的形式,用自己的所见所闻讲晚清时期旗人的生活,为人,处事等方面展现在读者面前。

尽管这本小说从第一行到最后一行只有寥寥十一个章节,但是所呈现的人物场景却是那么与众不同。

老舍曾说过:我一辈子没什么遗憾,唯一遗憾的是,《正红旗下》没有写完。

我想这不仅是作者的遗憾,更是读者的遗憾吧。

作者老舍通过描写晚清满族高级阶层铺张奢华,无所事事的生活;中层官员的生活也那么无忧无虑;然而一般汉人百姓的生活却是那么悲惨进行对比,引起了读者们的思考,对旗人文化以及人族精神的思考。

正红旗下读后感

正红旗下读后感

正红旗下读后感在这个信息如此发达的时代,我们经常会因为太多的选择而迷失方向,思考自己的人生意义和价值。

正是在这个时候,我读到了《正红旗下》,这本书给予了我极大的启发和思考。

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深入地探讨了人性、生命和存在的本质,使我对自己的处境和未来产生了新的看法。

《正红旗下》通过一个主人公的故事,勾勒了一个充满了爱、痛苦、幸福和迷失的世界。

主人公是一个年轻的男子,他在世界上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对人生感到迷茫和无措。

然而,一次机缘巧合,他进入了一个神秘的组织,这个组织以红旗为象征,代表着积极向上、奋斗和拼搏的精神。

在这个组织中,他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物,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和成长,最终找到了自己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我最深刻的体会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使命和责任。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因为环境和他人的期望而迷失自己。

然而,在《正红旗下》中,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不断的思考和努力找到自己的方向,实现个人的价值。

这就像在黑暗中找到一盏明灯,给我们指引前进的方向。

看完这本书后,我深深地意识到,只有找到自己真正的兴趣和热情,才能拥有内心的满足和成就感。

除此之外,《正红旗下》还让我深入思考了生命的意义。

当人们遇到痛苦和挫折时,常常陷入绝望和颓废之中。

但是,这本书告诉我们,人生不仅仅是困难和苦难的积累,还有美好和幸福的部分。

事实上,正是因为有了困难和挫折,我们才会更加珍惜生活中的美好瞬间。

正如书中所描述的,主人公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坚持,最终战胜了自己内心的恐惧和不安,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

另外,这本书还引发我对存在的探索。

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因为消极的情绪、无聊和迷茫而失去对生活的热情和激情。

然而,《正红旗下》却告诉我们,生命的本质是存在和体验。

无论是快乐还是痛苦,都是生命最真实的呈现。

只有通过亲身经历和面对生活的挑战,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和成长。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寻找和发现自己内心深处的力量和勇气。

总的来说,《正红旗下》是一本令人深思的书。

《正红旗下》读后感

《正红旗下》读后感

《正红旗下》读后感我最近读了一本名为《正红旗下》的小说,它是一本扣人心弦的文学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本小说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丰富的人物形象,揭示了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让我对社会和人性产生了一些新的思考。

这本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农村家庭的故事。

主人公正红是一个勤劳善良的女孩,她生活在一个贫困的农村,为了帮助家庭摆脱贫困,她放弃了学业,去城市打工。

在城市的工厂里,她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她始终保持着乐观和坚韧的品质。

通过自己的努力,正红最终打破了封建思想的束缚,实现了人生的价值。

在阅读过程中,我对小说中所揭示的一些社会问题引起了深思。

首先,小说中描绘的农村贫困问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正红所生活的农村,缺乏教育和资源,让人心生不平。

这引发了我对农村教育和农村发展的重要性的思考。

我们应该重视农村教育,为农村孩子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打破贫困的循环。

另外,小说中也揭示了封建思想对人们生活的束缚。

正红在小说中经历了家庭和社会的种种阻力,但她从未放弃追求自己的梦想和幸福。

这让我想到了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的种种歧视和偏见。

我们应该打破封建思想的束缚,推动社会进步和人们的平等发展。

此外,《正红旗下》也给我留下了对人性的思考。

小说中描绘的正红是一个无私奉献、坚韧不拔的角色,她的努力和坚持令我敬佩。

这让我思考人性中的善良和勇气,以及它们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正红的故事告诉我,只要我们保持善良和勇敢,不惧困难和压力,我们就能够克服一切,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梦想。

总的来说,《正红旗下》是一本引人深思的小说。

通过丰富的人物形象和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它深刻地揭示了社会问题和人性的困境。

这本小说提醒我们关注农村贫困问题、打破封建思想的束缚,以及坚持善良和勇敢的重要性。

阅读完这本书后,我对人生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更加珍惜每一个机会和挑战,因为它们都是成长和进步的机遇。

读完《正红旗下》,我深深被小说中所描绘的世界所打动。

《正红旗下》读后感

《正红旗下》读后感

《正红旗下》读后感《<正红旗下>读后感》读了老舍先生的《正红旗下》,心里就像被打翻了五味瓶,各种滋味儿交织在一起。

这书里描绘的那些人和事儿,仿佛把我拉进了一个活生生的世界。

老舍先生用他那细腻又幽默的笔触,把旗人的生活展现得淋漓尽致。

书里的大姐婆婆,那可真是个厉害角色。

她自认为是家里的权威,什么事儿都得她说了算。

记得有一回,家里要办个小小的聚会,大姐婆婆那架势,就跟要指挥千军万马似的。

从菜品的准备到桌椅的摆放,她都要亲自过问,而且还不停地挑三拣四。

准备的饭菜稍微不合她的心意,她能把厨子骂得狗血喷头。

她叉着腰,瞪着眼,嘴里不停地数落着:“这是做的啥呀?能吃吗?你们这群没用的东西!”那场面,真是让人又好气又好笑。

再说说大姐的公公,这位老爷子整天就知道养鸟、抽大烟。

家里的事儿一概不管,就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

他对那几只鸟宝贝得不得了,每天早早起来,伺候鸟儿比伺候自己还精心。

给鸟儿喂食、洗澡、梳理羽毛,那认真劲儿,仿佛那不是鸟,而是他的亲生孩子。

有一次,一只鸟生了点小病,老爷子那叫一个着急啊,满世界找兽医,嘴里还不停地念叨:“我的宝贝哟,你可千万别出事儿,不然我可怎么活哟!”还有那些旗人的规矩,繁琐得让人头疼。

过年的时候,光是拜年的礼节就有一大堆。

晚辈要给长辈磕头,而且要磕得响、磕得标准,不然就是不孝顺。

女人们穿的衣服、戴的首饰都有严格的规定,稍微出点差错,就会被人笑话。

就说有个媳妇,过年的时候戴了一对儿不太合规矩的耳环,被其他妯娌看见了,背后指指点点,说她不懂规矩,丢了家族的脸。

这媳妇委屈得不行,可又不敢吭声,只能暗自掉眼泪。

书中描绘的这些细节,让我深刻感受到了那个时代旗人的生活状态。

他们既有着自己的骄傲和传统,又被时代的变迁所冲击。

在这看似热闹、讲究的生活背后,其实隐藏着深深的无奈和悲哀。

他们守着那些陈旧的规矩和习惯,不愿意改变,却又无法阻挡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就像大姐公公养的那些鸟,虽然被精心呵护着,但终究被困在小小的笼子里,无法自由飞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红旗下》读书心得
《正红旗下》是老舍生前最后一本小说,无论语言的凝练,辞藻的使用,文笔的磨练都已达到巅峰,可谓是最值得阅读的小说之一。

老舍用自传体的形式,用自己的所见所闻讲晚清时期旗人的生活,为人,处事等方面展现在读者面前。

尽管这本小说从第一行到最后一行只有寥寥十一个章节,但是所呈现的人物场景却是那么与众不同。

老舍曾说过:我一辈子没什么遗憾,唯一遗憾的是,《正红旗下》没有写完。

一本没写完的书,是老舍的不幸,也是老舍的幸。

老北京的风情、旗人的风俗、面子文化的精髓被老舍的一支妙笔写的如此自然、熨帖、俏皮,却又是一首浸到骨子里的挽歌。

放眼现当代中国文学,再没有谁能把热闹中的哀伤,嬉笑中的悲凉写的如此毫不做作。

钱钟书在某些方面可以与之一较,但是钱钟书的学术素养让他的文字太过机智、诙谐,多了些卖弄、表演的嫌疑。

可是即便是钱钟书,建国后恶劣的文学环境也让他无法再写出心中的佳作。

在以往的大家们纷纷辍笔、转行,或作应景文章时,老舍能写出《正红旗下》实在不能不算是一个神迹。

老舍投了湖,《正红旗下》未能完成,确实是一大不幸。

但是,好在此书没写完,堪堪留在了那个大厦将倾未倾,旧梦将醒未醒,人人都惶惶无所终的时刻。

老舍真的是要求进步,一定要努力按照典范标准写些个觉醒人物、帝国主义、历史规律的必然性,结果就是十成、牛牧师这些人单薄得如同纸片、抽象得如同公式,拿什么跟机灵可爱又周到的福海二哥比、跟尖酸刻薄又自负的姑母比?此书如果继续写下去,一定就是觉醒、革命和人民的必然选择,我不想看福海变成一个革命者,因为福海再懂得变
通也是旗人、再苦也不会造皇帝老子的反。

老舍没能写下去,没能向着规定好的创作条框更进一步,其实成全了他心中的老北京,成全了我们这些读者。

这是《正红旗下》的幸运,也是我们的幸运。

同时,老舍通过描写晚清满族高级阶层铺张奢华,无所事事的生活;中层官员的生活也那么无忧无虑;然而一般汉人百姓的生活却是那么悲惨进行对比,引起了读者们的思考,对旗人文化以及人族精神的思考。

文中说道:二百年积下的历史陈垢剥蚀了一个民族的灵魂,使一个充满生机的民族走向衰老腐化,在世界潮流面前,不仅失去了竞争能力,而且也失去了自守、甚至生存能力。

是啊,自从清军进关,旗人的社会地位就平步青云起来,直到晚清时期,尽管清政府已经腐败,但是旗人们得生活没有改变,他们骨子里是高傲,散漫,得意的,他们从未想过自己的错误,自己的自私,骄横,懦弱等缺点。

晚清时列强的侵略不得不说与旗人们的文化是有一丝关联的。

文章的语言文笔是轻松幽默的,但在其中却又有着大道理。

在这一字一句中,我们看到了作者对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而气愤,对那些整天游手好闲的旗人子弟本性中的懦弱无能感到恨铁不成钢,有对逐渐萌发的新时代思想而感到兴奋······不得不说,老舍是一位一直关注着我们的民族,关注着我们民族精神的伟大作家。

作为旗人中一员的作者,通过自己这个角色来带着广大读者走进旗人家庭的生活,时而讽刺的笔调让我们看到了那个社会,那是时代的缩影。

也许这本小说只稍稍开了个头,但无论其中的人物刻画还是场景描写还是所蕴含的深意,我想都足以是这本书成为中国近代小说的经典之作。

曾看过对老舍先生著作的品论:他的每一部作品,好像都是从生活大树上撕下来的。

没错,贴近生活,贴近大众,老百姓的生活,用最朴实的语言抒写出我们这个民族。

也许这就是老舍作品的成功之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