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地貌恢复方法及应用_以济阳坳陷桩西地区沙二段为例

古地貌恢复方法及应用_以济阳坳陷桩西地区沙二段为例
古地貌恢复方法及应用_以济阳坳陷桩西地区沙二段为例

绝技之近视眼的恢复方法!

绝技之近视眼的 恢 复 方 法

1、远方凝视: 找一处10米以外的草地或绿树:绿色由于波长较短,成像在视网膜之前,促使眼部调节放松、眼睫状肌松弛,减轻眼疲劳。不要眯眼,也不要总眨眼,排除杂念、集中精力、全神贯注的凝视25秒,辨认草叶或树叶的轮廓。接着把左手掌略高于眼睛前方30厘米处,逐一从头到尾看清掌纹,大约5秒。看完掌纹后再凝视远方的草地或树叶25秒,然后再看掌纹。10分钟时间反复20次,一天做三回,视力下降厉害的要增加训练次数。 2、晶体操 ●转眼:双手托腮,让眼球按上、下、左、右的顺序转动

10次,接着再逆时针、顺时针各转动10次。 ●找一幅3米外的景物(如:墙上的字画等),同时举起自己的左手距眼睛略高处伸直(约30厘米),看清手掌手纹后,再看清远物,尽量快速的在二者间移动目光,往返20次。3、推拿操 采取坐式或仰卧式均可,将两眼自然闭合,然后依次按摩眼睛周围的穴位。要求取穴准确、手法轻缓,以局部有酸胀感为度。 1.揉天应穴:用双手大拇指轻轻揉按天应穴(眉头下面、眼眶外上角处)。 2.挤按睛明穴:用一只手的大拇指轻轻揉按睛明穴(鼻根部紧挨两眼内眦处)先向下按,然后又向上挤 3.揉四白穴:用食指揉按面颊中央部的四白穴(眼眶下缘正中直下一横指)。 4.按太阳穴、轮刮眼眶:用拇指按压太阳穴(眉梢和外眼角的中间向后一横指处),然后用弯屈的食指第二节内侧面轻刮

眼眶一圈,由内上->外上->外下->内下,使眼眶周围的攒竹鱼腰、丝竹空、瞳子寥、球后、承泣等穴位受到按摩。对于假性近视、或预防近视眼度数的加深有好处。 转眼球可提高视力 我中年时的视力左眼为0.3,右眼为1.0,经过20多年早、晚转眼球锻炼,近3年体检双目视力均为1.5。其方法是:坐在床上或椅上,双目向左转3圈后,平视前方片刻(默数5下),双目再向左转3圈,平视前方片刻。每日早晚转两次,不要间断,日久坚持,即见功效。(谷玉) 老年视力保健一法 老友年已古稀,而视力犹佳。问之,曰:吾每日清晨洗面时(水温稍高以不烫伤皮肤为宜),先浸毛巾,热敷双目及太阳穴,约一两分钟,已坚持数十年矣。时值余老伴谢世,终日以泪洗面,自思如两目失明,其痛苦将不堪设想。遂以此法每日敷后顿感两眼舒服。此亦幸事也。(卢静一) 菊花养眼

层拉平技术在沉积前古地貌恢复中的应用_以济阳坳陷东营地区为例

随着沉积学理论的发展,对沉积体系的研究由以沉积动力学为基础的单因素分析法,逐渐发展成为以研究古地貌特征、岩性特征及古水深度为基础的多因素分析法,既沉积体 制研究方法。该方法是基于地貌学、现代沉积考察的理论和实践,认为沉积时的地貌特征和基准面升降决定了沉积体系分布规律[1]。因此对盆地特别是陆相断陷盆地古地貌特征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常用的古地貌恢复方法有残留厚度和补偿厚度法、回剥和填平补齐法、沉积学分析法以及层序地 层学恢复法[2] 。近年来,在层序地层学理论和物探应用新技术(如三维可视化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一种更为简易的方法-层拉平古地貌恢复法,被广泛应用,本文在济阳坳陷东营凹陷进行了应用实践,对深入分析东营三角洲的沉积体系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层拉平技术的原理及适用条件 层拉平古地貌恢复法,是以陆相层序地层学为理论基础,以地质资料和地震资料为物质基础,多因子相结合形成的一种方法。应用陆相层序地层学方法主要是进行地层对比,该方法可以将地层进行等时对比,地层对比精度高,进而能更好地反映原始古地貌特征。 1.技术原理 层拉平古地貌恢复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假设各层序的原始厚度不变(未受压实作用),在三维地震体中,参照沉积基准面或最大洪泛面,选取对比层序的参照顶、底面,将底面时间T2减去顶面时间T1,既将顶面拉平,视为古沉积时的湖平面,就可以得到底面的形态,此时底面的形态就可以近似的认为是该层序地层沉积前的古地貌,也可称为相对古地貌。 2.基本流程层拉平古地貌恢复法虽然原理及应用较为简单,但是对该方法的应用是建立在对盆地大量研究基础之上的。其基本流程是,首先对盆地的古地质背景和古构造特点进行分析;然后选定对比层序的参照顶底面,利用多井合成记录对参照面标准层进行精细解释;然后利用相关的物探软件(如帕耳戴姆公司的三维可视化软件VOXGEO 等)进行顶面层拉平操作,此时得到的底面形态就是该层序地层沉积前的相对古地貌。 3.适用条件 层拉平古地貌恢复法得到的是该层序地层沉积前的相对古地貌,而要恢复其绝对古地貌,还要涉及到剥蚀厚度恢复、脱压实校正及古水深校正等问题。地层在沉积结束时,可能并未填满水体,而是沉积在水面以下,这就涉及到古水深校正,可以利用指示古水深的的生物或岩矿进行古水深校正,在地层大致平行时,可以不进行此项校正。在区域沉积背景已知是湖泊环境时,只需要研究相对古地貌特征,就可确定湖底相对起伏状况,进而确定沉积体系整体分布规律。相对古地貌与绝对古地貌的区别就在于前者不需要进行古水深校正[1]。 层拉平古地貌恢复方法的技术关键是对比参照面的选择。等时性的基准面在整个盆地中是一个连续光滑的曲面,在不同的沉积体系发育位置,其曲率大小不同,可以以基准面作为对比参考面来恢复出下伏地层沉积前的原始古地貌形态[2]。 图1 陆相盆地中两种常见前积反射结构图 对湖相沉积而言,要选择对比参照面,首先要选择沉积环境意义明显的前积反射结构,张万选等认为我国东部陆相断陷盆地中,可识别出七类九种基本的前积结构[3],其中最常见的是S型和斜交型前积结构。但并不是所有的前积结构都可以作为对比参照面,只有斜交前积结构才可以作为对比参照面(图1),因为斜交前积结构的特征是缺乏顶积层、具明显的顶超终止面,顶超面可以反映出古沉积时湖平面的位 层拉平技术在沉积前古地貌恢复中的应用 ———以济阳坳陷东营地区为例 李家强 (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山东东营257015) 摘 要:古地貌恢复是沉积体制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地貌恢复的方法有很多,层拉平方法是近年来 在层序地层学理论和新物探应用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方法。该方法简易直观,被广泛应用。 关键词:层拉平技术;古地貌恢复;东营凹陷中图分类号:P63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083(2008)01-0031-03 作者简介:李家强(1974-),男,山东泰安人,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主管工程师。 第22卷第1期胜利油田职工大学学报 Vol.22No.12008年2月 JOURNALOFSHENGLIOILFIELDSTAFFUNIVERSITY Feb.2008 31

平衡深度法恢复古压力

平衡深度法基本原理 国内外许多学者对沉积盆地异常高压的成因进行过大量研究。一般而言,沉积盆地中的异常高压均形成于封闭或半封闭的地质环境,厚层泥岩是形成异常高压的主要场所。关于泥岩异常高压的成因已提出多种机理,如欠压实机理、水热增压机理、生烃增压机理、黏土脱水机理以及构造挤压等。不论何种机理,泥岩异常高压的表现形式都是异常高压泥岩的孔隙度高于相同深度正常压实泥岩的孔隙度。剩余孔隙度的存在使得异常高压泥岩中的孔隙流体承受了一部分本应由岩石骨架承担的上覆地静压力,这一部分地静压力在数值上就等于异常高压泥岩中的超压值。基于这一原理,可以利用平衡深度法计算出泥岩层中异常压力的大小[14] 。 所谓平衡深度即在正常压实曲线上与欠压实地层孔隙度相等的深度(图3-1)。根据有效应力定律,孔隙度相同处的有效应力相等,因此,欠压实泥岩的孔隙压力可以表示为: e w r r e z e z gZ gZ S S P P )()(ρρρ--=-+= (3-1) 如果用声波时差的变化表示正常压实泥岩的压实规律,则有: ln )(t t C g gZ P w r r z ??-+ =ρρρ (3-2) 式中:Z ——欠压实泥岩的埋藏深度,m ;e Z ——欠压实泥岩对应的平衡深度,m ;z P ——欠压实泥岩的孔隙压力或地层压力,Pa ;e P ——平衡深度处的静水压力,Pa ;z S ——深度Z 处的地静压力,Pa ;e S ——平衡深度处的地静压力,Pa ;g ——重力加速度,m/s 2;r ρ——沉积岩平均密度,kg/m 3;w ρ——地层孔隙水密度,kg/m 3;Δt ——欠压实泥岩的声波时差值,μs/m ;Δt 0——原始地表声波时差值,μs/m ;C——正常压实泥岩的压实系数,m 1-[15]。

压力恢复测试报告

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采油厂井压力测试解释报告 测试单位:大庆纽斯达采油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延安分公司 二〇一二年四月

目录 一、测试目的 (1) 二、基本数据 (1) 三、地层参数及流体性质 (1) 四、测试情况 (2) 1、测试仪器参数 (2) 2、测试施工情况 (2) 五、解释结果 (2) 附测试原始曲线图及解释分析图件 (5) 附测试原始数据 (6)

一、测试目的 为了解该井地层压力以及地层参数,决定对该井进行压力恢复测试,以确定该井地层情况并采取一定的增产措施。 二、基本数据 表1 测试井基本数据 三、地层参数及流体性质

四、测试情况 1、测试仪器参数 表3 仪器参数 2、测试施工情况 2012年6月3日使用电子压力计对该井进行压力恢复测试,仪器分别在400m、450m、500m、550m处停留5min进行压力梯度测试,14:00将仪器下到目的层位583m处开始测试。6月27日起出压力计,完成测试。 五、解释结果 (一)点压测试结果 (二)模型选择

1、井的模型: 2、油藏模型: 3、边界效应: (三)恢复曲线解释结果 油层中部温度: ℃ 表4 解释结果 从分析结果看: 1、本次压力恢复试井选用高精度电子压力计,仪器性能参数完全满足此类型试井对量程和精度的要求。从试井曲线来看,压力数据连续光滑,解释图表得到的各流动段数值点密集、无跳动,数据可靠性好。解释时选用目前行业权威的Ecrin试井软件,解释可信度高。 2、该井压力恢复测试前,分别在m、m处进行压力、温度梯度测试,由测试资料分析,压力梯度为MPa/100m,认为此井段流体为油、气及水组成的混合物。

盆地原型恢复方法及评价

盆地原型恢复方法及评价 盆地的改造作用 盆地的后期改造作用后期改造强烈,是中国含油气盆地的重要特点之一(刘池洋,1996),它是由中国大陆本身的结构、演化和所处的特殊大地构造位置所决定的,一般具有如下显著特点:(1)波及广,空间上差异明显;(2)强度大,盆地越老改造越强;(3)时间新,愈新愈烈;(4)期次多,不同期次特点有别。 引起后期改造的地质作用主要有:构造运动、剥蚀(及搬运)作用、埋藏作用和热力作用等。 根据盆地后期改造的主要动力学特征及改造形式,可将改造型盆地分为以下七种类型(刘池洋、孙海山,1999): (1)抬升剥蚀型 其特征是沉积盆地在后期抬升,遭受剥蚀。根据剥蚀强度的不同,又可分为以下两类: ①抬升裸露型——盆地抬升一般为整体性,剥蚀较弱,盆地发育晚期沉积的地层遭受不同程度的剥蚀,但盆地原型和主体沉积地层改造相对较弱。如美国二叠纪盆地。 ②剥蚀残留型——以差异抬升为主,后期剥蚀甚烈,盆地原型大都不复存在,沉积体大部分残留。如山西沁水盆地、西藏羌塘盆地等。 (2)叠合深埋型 这类盆地的部分或大部分地区在后期发生沉降,被新的沉积盆地叠加覆盖而深埋其下。前期盆地的原型基本未保持,但沉积实体部分甚或整体被保存。如中生代陆相鄂尔多斯盆地和四川盆地之下的古生代海相盆地,中国海域的前第三纪盆地等。 (3)热力改造型 在盆地发育晚期或之后,深部热力作用活跃,岩浆活动强烈,沉积地层遭受强烈的热演化。盆地烃源岩进入高成熟或过成熟阶段,甚至地层已发生不同程度的变质。如塔里木早古生代盆地、中国诸造山带内及其邻近众多古生代残留沉积(盆地)等。

(4)构造变形型 这类盆地后期遭受了(多期次)较强烈的变形改造,构造特征复杂,类型多样;新老地层有出露,并遭受不同程度的剥蚀。如位于构造活动带内或附近的盆地或盆地的边缘地带。 (5)肢解残留型 盆地后期被断裂切割或走滑断错成若干个断块,断块的差异升降活动与强烈而又不均匀的剥蚀改造作用,使盆地被肢解或平移错开成若干个大小不等的残留盆地。如滇黔桂地区古生代海相盆地和三江地区中生代盆地等。 (6)反转改造型 盆地发育末期或之后,发生较强烈的与盆地发育过程力学性质相反的构造运动,从而使盆地消亡或后期遭受较明显的反转改造(又可分为正反转和负反转两类)。如我国东、西部中生代盆地在新生代分别遭受了负反转和正反转改造。 (7)复合改造型 为以上两种或多种改造作用的结果。这类盆地中国普遍存在。 中国的沉积盆地一般都经历了多旋回复杂的演化,并遭受多期次显著的后期改造,中、古生代盆地和中西部各时代盆地的后期改造尤为强烈,因此上述几种类型的改造作用会彼此影响,改造形式有机相联,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复合型为多。此外,较大型盆地改造的作用、形式和强度以及油气成藏特点和分布规律等,在同一盆地的不同地区都会有区别。 2.原型盆地的恢复 所谓盆地的原型就是一定的地球动力施加在某一岩石圈物质上所产生的沉降结构和沉积实体(张渝昌、徐旭辉,1998)。之所以要对盆地原型进行恢复,是因为油气勘探中迫切需要了解古沉积坳陷——可能的生油坳陷的确切分布。盆地原型恢复的内容主要有: (1)盆地充填——充填物质、充填格架; (2)盆地性质——沉积岩组合、火山岩(稀土元素、微量元素分析); (3)盆地类型; (4)原生生油坳陷 原型盆地理论提出与发展 盆地分析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是石油地质学家为了解盆地的沉积演

济阳概况

胜利油田地质特征简述 (油气勘探方向预测)胜利油田为发育于济阳坳陷的一个小油田。济阳坳陷位于渤海湾盆地的东南部,是渤海湾盆地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发育东营、惠民、沾化、车镇等 4 个凹陷。与中国东部其他的陆相断陷盆地相似,济阳坳陷的构造和沉积呈现出明显的旋回性济阳坳陷古近系可划分出 4 个构造幕,4 个二级层序,分别是孔店组、沙四段、沙三段—沙二段下亚段、沙二段上亚段—东营组。济阳坳陷是一个含油气非常丰富的中、新生代断陷-坳陷复合型盆地[4],历经40 多年的勘探,已探明石 油地质储量44×108t。济阳坳陷不同层系探明程度存从孔店组—沙四段烃源岩空间展布及沉积有机相分析入手,以油气的生、排、运、聚规律研究为主线,通过对已探明油气成烃与成藏组合规律的研究,分析深层的有利勘探方向。 济阳坳陷构造格局示意图 一、生烃成因理论 济阳坳陷古近系深层孔店组—沙四段发育 3 套烃源岩,自下而上分别为孔二段间歇湖相烃源岩、沙四段下亚段盐湖相烃源岩和沙四段上亚段咸化湖相烃源岩。孔二段烃源岩主要为充氧相和低氧相,其中低氧相仅在东营凹陷、惠民凹陷及沾化凹陷局部分布,总体评价为中等—差烃源岩,在深层可能具有一定的生气潜力;沙四段下亚段盐湖相烃源岩仅在东营凹陷有所揭示,可分为上、下两段,上部盐膏层段属缺氧有机相—短暂充氧有机相,总体评价为好—优质烃源岩,生

油能力较强,而下部盐膏层段为低氧有机相—充氧有机相,为中等—差烃源岩,具有一定生气能力;沙四段上亚段暗色泥岩在各个凹陷都有分布,但不同地区沉积有机相类型存在明显差异:其中东营凹陷和沾化凹陷的洼陷带大面积分布缺氧相,优质烃源岩发育,是深层重要的烃源岩,而车镇和惠民凹陷仅局部存在短暂充氧相,生烃能力有限。 图 2 济阳坳陷层序地层及构造演化综合图 二、深层烃源岩演化与生排烃机制 济阳坳陷早期勘探主要集中在中浅层,深部高—过成熟烃源岩取心较少,因此对深层烃源岩的研究工作有待深入。近年来,随着对深层勘探力度的加大, 对深部烃源岩的认识逐渐加深。在前文对深层烃源岩空间展布及沉积有机相研究的基础上,选取对深层成烃和成藏具有重要贡献的沙四段缺氧—短暂充氧有机相烃源岩进行热模拟实验,并结合烃源岩生烃自然演化剖面、无机矿物成岩演化等特征,探讨其在不同埋藏深度生成和排出烃类产物的特征及相态的变化,分析烃源岩的生排烃机制。沙四段优质烃源岩的演化分为 6 个阶段,特征如下;

古地貌恢复方法介绍

古地貌恢复方法介绍 古地貌恢复是盆地分析的一项重要内容。一般认为,古地貌是构造变形、沉积充填、差异压实、风化剥蚀等综合作用的结果,特别是构造运动,往往导致盆地面貌的整体变化,是其中最大的影响因素。前人对古地貌恢复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无论是思路上还是方法上,都有过大胆的尝试,业已形成了丰富的方法和理论,一般主张从构造恢复和地层厚度恢复两个方面着手。目前已有很多专业的软件投入使用,这给古地貌恢复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是由于地质条件尤其是构造条件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古地貌恢复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2.1 构造恢复 2.1.1 构造恢复现状 在盆地的演化过程中,正是由于基底沉降才使盆地得以形成和发展。自Sleep 研究得出大西洋被动大陆边缘的基底沉降随时间的变化符合指数函数规律后,基底沉降分析已成为大陆边缘和板内张性盆地成因研究的重要途径。实际上,基底沉降由构造沉降和负载沉降两部分构成。构造沉降由地球动力作用引起,负载沉降则是指当构造沉降发生之后形成的盆地空间被沉积物充填时,沉积物本身的重量又使基底进一步下沉而形成被动增加的沉降。因此,从基底沉降中剔除负载沉降即为构造沉降。 据现有研究成果,引起沉积盆地沉降的主要机制有均衡(Airy,1855)、挠曲[5]和热沉降[6],[7],[8]三种。其中均衡模式基于阿基米德(Archimedes)原理,认为岩石田没有任何弹性,各个沉积柱间相互独立运动,故又称为点补偿模式或局部均衡模式。挠曲模式也基于阿基米德原理,但把基底对负载的响应看成材科力学中受力弯曲的弹性板,认为其均衡补偿不仅发生在负荷点,而且分布在一个比较宽的范围之内,又称为区域均衡模式。热沉降模式认为热效应导致岩石圈发生沉降,因为岩石圈增温快(如岩浆侵入),冷却则慢得多,而冷却岩石的密度和浮力比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