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归拈痛汤

合集下载

当归拈痛汤临证心得

当归拈痛汤临证心得

当归拈痛汤临证心得
朱中骥
【期刊名称】《湖南中医杂志》
【年(卷),期】1992(8)5
【摘要】当归拈痛汤出自金·张元素《医学启源》一书,为清热利湿、祛风止痛之剂。

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用于治疗湿热相搏所致的疾病收到良好的效果。

笔者不揣浅陋,兹将临床运用之心得,择例介绍如下,以就正于同道。

【总页数】2页(P16-17)
【关键词】当归拈痛汤;临床应用
【作者】朱中骥
【作者单位】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6
【相关文献】
1.当归拈痛汤临床运用心得 [J], 孙法元
2.当归拈痛汤临床应用心得 [J], 刘佃青
3.当归拈痛汤合宣痹汤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湿热蕴结证75例 [J], 王鹏程;舒建国;花宇琪
4.当归拈痛汤在皮肤病中的运用心得 [J], 李敏
5.当归拈痛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湿热痹阻证临床观察 [J], 姚璐莎;付中喜;范伏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曹洪欣应用当归拈痛汤经验

曹洪欣应用当归拈痛汤经验

曹洪欣应用当归拈痛汤经验宗文静;刘寨华;申晓伟;曹洪欣【摘要】当归拈痛汤出自张元素的《医学启源》,是治疗风湿热痹及湿热脚气的常用方剂,具有正邪兼顾、气血并调、内外同治、上下分消的功效.导师曹洪欣教授运用该方加减化裁,重视总结病证特点和方药特点,其见解独到,灵活应用,常收平中见奇之效.临床应用不拘泥于原方主治病证,用该方治疗某些难治性皮肤病与风湿免疫性疾病取得良好疗效.故在分析当归拈痛汤方药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导师临床验案详细介绍了应用当归拈痛汤治疗湿疹及经前身痛的经验,以飨同道.【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6(022)007【总页数】2页(P986-987)【关键词】当归拈痛汤;验案;曹洪欣【作者】宗文静;刘寨华;申晓伟;曹洪欣【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北京 100700;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中国中医药科技交流中心,北京 100700;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北京 1007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9.5当归拈痛汤首载于张元素《医学启源》,书中指出:“下之二方,非治病而设,此乃教人比证立方之道,容易通晓也。

[1]”此处“下之二方”即指当归拈痛汤和天麻半夏汤,可见张元素原意是以当归拈痛汤为例示后人制方之道。

本方药味虽多,然而制方严谨,兼顾全面。

清代医家张璐在《张氏医通》中赞该方为“湿热疼肿之圣方”,后世医家将该方广泛应用于风湿热痹及湿热脚气初起的治疗。

导师曹洪欣教授从事中医诊疗工作30余载,善用经方名方,学验俱丰。

临床重视辨病辨证相结合,特别强调依据某种(类)疾病病变特点,总结病证演变规律,从而总结归纳治疗要点。

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结合季节气候、生态环境等因素,灵活辨证论治,以经方、名方加减化裁。

如此知常达变、常变结合的诊疗思路常常收到良好的临床疗效。

他应用当归拈痛汤,重视总结病证特点和方药特点,其见解独到,灵活应用,常收平中见奇之效。

病当归拈痛汤临证心得I

病当归拈痛汤临证心得I

周 身不 适 ,昧关 节覆腕关 节疼 捕 ,甚 时 手 不 可 近。 腹脐 部湿 疹 ,癌 痒难忍 ,搔 痕 渗 液 ,札 下肢 亦有散 在 出现 ,口 干不思 饮 食 ,舌 淡、 苔 白根 部
腻 浊 ,球 濡 数 。 屡 经 治 疗 , 效 果 甚 微 。 检 视 烈 枉
所服 诸 药 ,有 嘎热瘫子 桂枝 石 膏 汤者 ,有 咀消 风
而 发柞 。 发作 时件 击 身固重 ,鼎如 刀劈 ,延 及上 镛 赛章 , 开台不 利 ,, 中温温欲 呕 ,不思 捷食 , 便 浩开 瘦, 面 色无阜 ,口 淡微干 ,舌 苔 白中问稍 j 腻 , 色质 嫩 ,脉满 清。 叠经 治疗 罔效-拴 规前 压 之 方皆 戗活 血祛 ; 之 法 ,仅能 缓解一 时 。 采 诊 i } 之 , 目思 《内蛭 》有 : “ 固于涅 ,首 如 襄 之
胀 ,晨 起 僵 硬 , 天 阴 更 甚 , 面 色 晦 暗 , 舌 淡, 苔

i ・
有 谨 守 病 机 , 不致 被 假 象 所 迷 惑 。 归拈 才 当 痛 汤 具有 燥 湿 清 热 , 上 下 分 清 宣 避 表 里
的作 用,药用 羌活, 防风宣遥关 节 , 令厩湿
从 袁 而 解 }葛 棍 , 升 麻 升 达 附 明肌 肉 , 令 湿 从 上 消 J苍 术 、 白术 醒 脾 燥 湿 , 使 湿 从 中 达 J 知 母 、黄 芩 、苦 参 苦 寒 燥 湿 清
白木l g 银花1 g 蒲套 其3 g 甘草5 ,7埘。 o 5 O g
复诊 ( 片1 日) :关 节疼 痛应 伤 口愈 台 琦 0 有起 色。拟 原 方膻 7卉 而岳。 不 治清疬 而使 溃 疬 .{
惠 夸 , 收 到 了异 曲 耳 工 之 效 。

当归拈痛汤治疗湿热蕴结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应用

当归拈痛汤治疗湿热蕴结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应用

当归拈痛汤治疗湿热蕴结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应用发布时间:2022-08-17T02:46:18.113Z 来源:《健康世界》2022年8期作者:林悦静陈岳贤陈禹燃钟佩彤[导读] 探讨当归拈痛汤治疗湿热蕴结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应用效果。

林悦静陈岳贤陈禹燃钟佩彤汕尾市第二人民医院广东汕尾 516600摘要目的:探讨当归拈痛汤治疗湿热蕴结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应用效果。

方法: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湿热蕴结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120例入组,分两组,分别为用秋水仙碱+非甾体抗炎药治疗的对照组60例及用当归拈痛汤的观察组60例。

对比两组临床效果。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ESR、CRP、BUA水平改善较对照组优,WOMAC、V AS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较对照组低,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湿热蕴结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采取当归拈痛汤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并减少不良反应。

关键词:当归拈痛汤;湿热蕴结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痛风是指因血尿酸过高而沉积在关节、组织中造成多种损害的一组疾病,异质性较强,严重者可并发心脑血管疾病、肾功能衰竭,最终可能危及生命[1]。

属于中医的“痹病”“历节病”“白虎历节”“痛风”“浊瘀痹”等范畴[2]。

目前,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治疗以西药口服为主,治疗效果十分显著,却存在着药物不良反应,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3],故随着临床需求,更应拓展中医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较为明显的诊断证型约为17种,其中湿热蕴结证、湿浊内盛证、痰瘀互结证、肝肾阴虚证最为常见,因此,内服中药多以清热补虚、药、祛风除湿药、活血化瘀药为主[4]。

本次研究以观察经验方剂“当归拈痛汤”加减治疗湿热蕴结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间我院就诊120例患者入组研究,参选者均为湿热蕴结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男54例、女6例,年龄16-70岁,35.36±2.64岁。

常用药方歌-069当归拈痛汤

常用药方歌-069当归拈痛汤

当归拈痛汤(拈痛汤)当归拈痛猪苓泽,二术茵芩苦羌葛,升麻防风知参草,湿重热轻兼风邪出自:金·张元素《医学启源》组成:羌活、防风、升麻、葛根、白术、苍术、当归、人参、甘草、苦参、酒黄芩、知母酒洗、茵陈酒炒、猪苓、泽泻功用:利湿清热,疏风止痛。

主治:湿热相搏,外受风邪证。

遍身肢节烦痛,或肩背沉重,或脚气肿痛,脚膝生疮,舌苔白腻微黄,脉弦数。

常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属湿热内蕴而兼风湿表证者。

本方所治证候乃因湿热内蕴,复感风邪,或风湿化热而致风湿热三邪合而为患者,但以湿邪偏重为其特点。

风湿热邪留滞经脉,气血运行不畅,故遍身肢节烦痛;且湿邪偏胜,其性重浊,故肩背沉重;湿热下注,则脚气肿痛、脚膝生疮;舌苔白腻微黄,脉弦数乃湿热内蕴之征。

治疗宜以祛湿为主,辅以清热疏风止痛。

┌羌活──辛散祛风,苦燥胜湿,且善通痹止痛君┤└茵陈──清热利湿,通关节、去滞热┌猪苓、泽泻──利水渗湿│臣┤黄芩、苦参──清热燥湿│└防风、升麻、葛根──解表疏风┌白术、苍术──燥湿健脾,以运化水湿邪气│佐┤人参、当归──益气养血│└知母──清热养阴,能防诸苦燥药物伤阴,使祛邪不伤正使──炙甘草──调和诸药方中重用羌活、茵陈为君。

羌活辛散祛风,苦燥胜湿,且善通痹止痛;茵陈善能清热利湿,《本草拾遗》尚言其能“通关节,去滞热”。

两药相合,共成祛湿疏风,清热止痛之功。

臣以猪苓、泽泻利水渗湿;黄芩、苦参清热燥湿;防风、升麻、葛根解表疏风。

分别从除湿、疏风、清热等方面助君药之力。

佐以白术、苍术燥湿健脾,以运化水湿邪气;本证湿邪偏胜,所用诸除湿药性多苦燥,易伤及气血阳津,以人参、当归益气养血;知母清热养阴,能防诸苦燥药物伤阴,使祛邪不伤正。

使以炙甘草调和诸药。

本方的配伍特点是:发散风湿与利湿清热相配,表里同治;苦燥渗利佐以补气养血,邪正兼顾。

汪昂《医万集解·利湿之剂》:“此足太阳、阳明药也。

原文日羌活透关节,防风散风湿为君。

当归拈痛汤医方

当归拈痛汤医方

当归拈痛汤医方功能:湿热诸病出典:东垣方组成:防风、羌活、葛根、升麻、白朮、苍朮、泽泻、猪苓、当归、知母、甘草、苦参、茵陈、黄芩。

(14)一方加人参主治:治湿热相抟,肢节烦痛,肩背沉重,或身疼痛,或脚气肿痛,脚膝生疮,脓水不绝。

及湿热发黄,脉沈实紧数动滑[1]。

(85-2)制服法:空心服。

方义:足太阳阳明药(1)羌活:透关节。

(2)防风:散风湿为君(特考-84)。

(85-1)(3)升、葛:味薄引而上行,苦以发之。

(4)白朮:甘温和平,苍朮:辛温雄壮,健脾燥湿为臣。

(85-1)(5)湿热和合,肢节烦痛,苦参、黄芩、知母、茵陈,苦寒以泄之,酒炒以为因用。

(6)血壅不流则为痛,当归辛温以散之。

(7)人参、甘草:甘温补养正气,使苦寒不伤脾胃。

(8)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猪苓、泽泻,甘淡咸平,导其留饮为佐。

(9)上下分消其湿,使壅滞得宣通[2]。

口诀:(1)当归拈痛汤-治^湿热相搏,^肢节烦痛,^肩背沉重,或^遍身疼痛。

-茵羌防升葛苍朮,猪母芩草苦泻归(2)当跪拈痛-四肢兼扁-因枪房升格仓促,祖母勤炒苦谢归注:(1)湿则肿,热则痛,足膝疮肿,湿热下注也。

发黄,湿热熏蒸脾胃也。

脚气多主水湿,亦有夹风夹寒之异。

湿热胜而为病,或成水泡疮,或成赤肿丹毒,或如疝气攻上引下,均可用此汤损益为治。

凡手足前廉属阳明,后廉属太阳,外廉属少阳,内廉属厥阴,内前廉属太阴,内后廉属少阴。

以臂贴身垂下,大指居前,小指居后,定之手足痛者,当分是何经络,用本经药为引,行其血气则愈。

太阳羌活、防风,阳明升麻、白芷、葛根,少阳柴胡,厥阴吴茱萸、川芎、青皮,太阴苍朮、白朮,少阴独活、细辛。

(2)玉机微义曰:「此方东垣本为治脚气湿热之剂,后人用治诸疮甚验。

」。

当归拈痛汤(湿热痛2)

当归拈痛汤(湿热痛2)

当归拈痛汤(湿热痛2)羌活半两(15g) 防风三钱(9g) 升麻一钱(3g) 葛根二钱(6g) 白术一钱(3g) 苍术三钱(9g) 当归身三钱(9g) 人参二钱(6g) 甘草五钱 (15g) 苦参酒浸二钱(6g) 黄芩一钱(3g)炒知母三钱(9g)酒洗茵陈五钱 (15g)酒炒猪苓三钱(9g) 泽泻三钱(9g)[用法] 上锉如麻豆大。

每服一两(30g),水二盏半,先以水拌湿,候少时,煎至一盏,去滓温服,待少时,美膳压之。

[功用] 利湿清热,疏风止痛。

[主治] 湿热相搏,外受风邪证。

遍身肢节烦痛,或肩背沉重,或脚气肿痛,脚膝生疮,舌苔白腻微黄,脉弦数等。

[病机分析] 本方主治湿热内蕴,外受风邪,或风湿化热所致之证。

风与湿热相搏,流走经络关节,气血不能流通,故遍身肢节烦痛,痛处有灼热感;湿为阴邪,其性重浊而粘滞,易阻滞气机,湿热流注肩背肌腠经络,则肩背沉重;湿热下注,阻遏络脉,故脚气肿痛;湿热毒邪深入血分,血行迟滞,瘀血阻滞,热壅肉腐,瘀热生毒,稽留经脉,聚于脚膝,故脚膝生疮;湿热内蕴,可见舌苔白腻微黄,脉弦数等征象。

[配伍意义] 本方主治湿热相搏,外受风邪之证。

治宜利湿清热,疏风散邪。

方中羌活辛温而气雄,发表力强,以散外受之风邪,尚有胜湿、通利关节而止痛之功,尤其以上部肩背肢节疼痛者佳。

《汤液本草》卷3曰:“羌活气雄,治足太阳风湿相搏,头痛、肢节痛、一身尽痛者,非此不能除”。

茵陈苦泄下降,善于清利湿热,使之从小便而出,二药相合,疏风清热利湿,可收湿热去、经络疏、痹痛除之功,共为本方君药。

猪苓、泽泻淡渗利水,且性寒又可泄热,下焦湿热尤为适宜。

黄芩、苦参二药既可清热邪,又可燥湿邪,苦参还可清下焦湿热,通利小便,使湿热从小便而出。

防风、升麻、葛根三药解表疏风,配合羌活则疏风解表之力更强。

以上诸药合用,外可散风邪,内可除湿热,共为臣药。

脾主运化,湿邪内阻则脾之运化无力,湿邪更加滞而不行,聚而不散。

白术、苍术健脾燥湿,标本兼顾,健脾则脾之运化有力,湿邪不再内停,燥湿则可去已停之水湿。

由当归拈痛汤管窥张元素遣方用药的思想

由当归拈痛汤管窥张元素遣方用药的思想

由当归拈痛汤管窥张元素遣方用药的思想摘要:易水开山张元素作为金元时期的著名医家,后世对其学术思想的探讨与研究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他的学说在金元时期产生了重要影响,乃至今天,对其学术思想的探究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归拈痛汤作为张氏所创的千古名方,拟以当归拈痛汤为载体,据方论理,以窥张氏遣方用药的学术思想。

当归拈痛汤是金元著名医家张元素所创的经典方剂,研究当归拈痛汤对研究张元素的遣方用药思想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气味配伍当归拈痛汤出自金·张元素所著《医学启源》卷下,方由“羌活半两,防风三钱,升麻一钱,葛根二钱,白术一钱,苍术三钱,当归身三钱,人参二钱,甘草五钱,苦参(酒浸)二钱,黄芩(炒)一钱,知母(酒洗)三钱,茵陈(酒炒)五钱,猪苓三钱,泽泻三钱”组成。

他在《医学启源·五行制方生克法》中说:“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

”他在该篇中还说:“当归拈痛汤,治湿热为病。

肢体烦痛,肩背沉重,胸膈不利,遍身疼,下注于胫,肿痛不可忍。

经云:湿淫于内,治以苦温。

羌活苦辛,透关利节而胜湿:防风甘辛温,散经络中留湿,故以为君。

水性润下,升麻、葛根苦辛平,味之薄者,阴中之阳,引而上行,以苦发之也。

白术苦甘温,和中除湿;苍术体轻浮,气力雄壮,能去皮肤腠理之湿,故以为臣。

血壅而不流则痛,当归身辛温以散之,使气血各有所归,人参、甘草甘温,补脾胃,养正气,使苦药不能伤胃。

仲景云:湿热相合,肢节烦痛,苦参、黄芩、知母、茵陈者,苦以泄之也。

凡酒制炒药物,以为因用。

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猪苓甘温平,泽泻咸平,淡以渗之,又能导其留饮,故以为佐。

气味相合,上下分消其湿。

使壅滞之气得以宣通矣。

”详细阐明了方义。

可见张氏制方之理。

是以药物气味与病机的协调为基础,以五行相生相克为法则,从而拟订了制方原则,本方主要由苦温、苦寒两组药组成,再佐以淡渗之品,功善分消湿热、宣通气血、和畅经脉。

据当归拈痛汤的气味配伍理论及方义来看,凡湿热壅滞所致之内、外、皮肤各科疾患,本方皆有良效;清代张石顽称此方为治“湿热疼痛之圣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归拈痛汤
当归拈痛汤方剂来源金。

《兰室秘藏}。

又名拈痛汤。

组成与用法白术4.5克人参6克苦参6克升麻6克葛根6克苍术6克防风9克知母9克泽泻9克黄芩9克猪苓9克当归9克炙甘草15克茵陈15克羌活15克上药共研粗末。

每服30克,水煎服。

也可用饮片改作汤剂,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

功效与主治功能活血通络,清热利湿。

主治湿热为病,肩背沉重,胸膈不利,肢节疼痛等。

.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肩关节周围炎,坐骨神经痛,末梢神经炎,荨麻疹,痹证,湿疹等;又用于治疗痛经,带下,产后恶露不绝等病症。

例如,(1)肩关节周围炎本方加秦艽√¨芎、乳香、没药、木瓜等治疗。

结果:服药后肩关节周围疼痛缓解,关节活动范围正常(<吉林中医药》1989年第2期)。

(2)类风湿性关节炎本方加蜈蚣、独活、乳香、没药等治疗。

结果。

服药20剂,疼痛消失(《吉林中医药》1989年第2期)。

(3)坐骨神经痛本方加乳香、没药、独活、地龙、五灵脂等治疗。

结果:服药3剂左腰腿疼痛明显好转,10剂后疼痛大减,15剂后疼痛麻木消失,再进20剂以巩固疗效。

随访1年未见复发(《吉林中医药》1989年第2期)。

(4)末梢神经炎本方加秦艽、川芎、地龙、蜈蚣等,治疗末梢神经炎所致的四肢肌肉痉挛。

结果:服药7剂后,四肢肌肉疼痛大减;15 剂后,疼痛消失(《吉林中医药》1989年第2期)。

(5)湿热痹治疗24例。

热盛而表现为关节赤肿掀热剧痛者,去防风、白术,加石膏,生地、银花、桂枝;湿盛而表现为关节漫肿疼痛者,加萆藓、苡仁、五加皮;四肢痛者,加威灵仙、桑枝;下肢痛者,加牛膝、黄柏、黄芩;皮肤红斑结节者,加丹皮、赤芍药,发热者,加柴胡,身体浮肿者,加麻黄、石膏,肿痛日久者,加蜈蚣、地龙。

结果:治愈u例,显效6 例,有效5例,无效2例(《四川中医}1986年第1期)。

(6)热痹治疗20例。

湿热偏重、发热口渴者,加生石膏;偏于血分热、热势不高、红肿疼痛者,加生地、板蓝根;湿热下注、小便短涩、滴沥刺痛者,去黄芩,加黄柏、滑石;久病入络者,酌加地龙、丹参。

结果;治愈14例,好转4例,无效2例(《北京中医》1987年第5期)。

(7)湿疹治疗47例。

风热甚者,加生地、石膏、丹皮;湿热甚者,加生苡仁、厚朴、赤小豆,血热甚者,加紫草、槐花、地骨皮;血虚风燥者,加首乌、丹参、元参、乌梢蛇。

结果。

治愈38例,显效5例,有效2 例,无效2例,服药最少5剂,最多32剂(《湖北中医杂志》1986年第1期).(8)荨麻疹治疗荨麻疹引起皮肤瘙痒。

结果。

服药3剂,身痒消失(《四川中医》1985年第8期)。

(9)血尿本方去人参,加蒲公英,治疗53例。

服药1—2周为1疗程。

结果。

肾炎血尿2工例,痊愈10例,有效8例,无
效3例,肾盂肾炎血尿7例,显效6例,有效l例,泌尿系感染血尿20例,显效工2 例,好转8例,肾结石所致血尿5例,显效2例,有效2例,无效1例。

用于急性肾炎血尿,疗效最佳(<黑龙江中医药}1986年第5期)。

(10)疮毒本方加黄柏、白鲜皮、胡黄连、茵陈蒿等,治疗周身疮毒痛痒。

结果。

服药工5剂后,全身疮疖痒痛好转,已溃者结痂,未溃者消退,再予原方工5剂后痊愈(《浙江中医杂志》1986
年第7期)。

(11)臁疮以本方加黄柏、连翘、木瓜为基础方,治疗13例。

气虚者,加黄芪、党参,肾亏者,加熟地、山茱萸,筋骨萎软者,加怀牛膝、虎胫骨。

结果:6例初期患者,平均服药工5剂,皆愈;7例中期患者,平均服药3剂,痊愈6例,好转1例(《浙江中医杂志》1982年第n、12 期)。

(12)淋证本方加黄柏、瞿麦、木通等治疗。

结果:服药3剂后,小便频数刺痛、淋沥不爽、少腹作胀等症大减,续服3剂痊愈(<浙江中医杂志)1986年第7期)。

(13)痛经本方合失笑散治疗。

结果:服药3剂,疼痛消失,获愈(噶四川中医》1990年第2期)。

(14)带下本方加莲须、贯仲炭、椿根白皮、党参、煅牡蛎内服,并配用苦参、明矾、蛇床子、黄柏煎汁熏洗坐浴治疗。

结果:用药工。

剂后,带下显著减少,瘙痒已止,内热体痛好转,续用10剂诸症均瘥(<浙江中医杂志》1986年第7期)。

(15)产后恶露不绝本方加木通、生地、丹皮、黄柏等治疗。

结果,服药5剂,恶露止(《四川中医》
1990年第2期)。

(16)绝经前后诸症本方加杞子,合二至丸治疗。

结果:服药5 剂,诸症大减(《四川中医》1990年第2期)。

应用要点主要用于治疗湿热瘀阻所致之四肢肩背关节烦热肿痛等病症。

方用羌活、防风、升麻、葛根解表散风,配以苍术、白术、苦参等健脾燥湿,猪苓、泽泻淡渗利湿,当归和血行血,血行湿行,血行风消,为其配伍特点。

临床应用以四肢关节烦痛、肩背沉重或一身烦痛,或脚气肿痛,或舌有瘀点等湿热血瘀,为其辨证要点。

拈痛丸(《鸡峰普济方》),由五灵脂、木香、当归、高良姜、莪术组成,功能温经活血止痛,主治九种心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