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帝陵制度比较

两汉帝陵制度比较

两汉帝陵制度比较

项目

西汉东汉

时间

朝向东南

陵园夯土行马

封土方形圆形

地宫亚字型、竖穴土坑甲字形,洞室墓

外藏外藏坑耳室、侧室、前室陵寝陵庙、寝殿、便殿寝殿、石殿、上陵礼合葬同茔异穴同穴

陪葬墓北、东侧东、西、南侧

陵邑有无

碑刻无有

结构木结构砖石结构

西汉十一陵

陕西历史文物丛书 西汉十一陵 主编:刘庆柱李毓芳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7月第1版目次 上篇西汉帝王陵史迹述略 (1) 第一章高祖长陵 (3) 一、西汉一朝的创立者――刘邦 (3) 二、陵墓和陵园 (5) (一)陵墓 (5) 1.高祖陵与吕后陵名位辨正 (5) 2.陵墓的名称及形制 (5) (二)陵园及礼制建筑 (6) 1.陵园形制 (6) 2.礼葬墓 (7) 三、陪葬墓 (9) (一)分布情况 (9) (二)陪葬者及其墓葬位置 (11) (三)杨家湾汉墓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15) 四、长陵邑 (21) (一)陵邑形制 (21) (二)人口与居民成分 (23) 第二章惠帝安陵 (25) 一、惠帝刘盈 (25) 二、安陵名位考辨 (26) 三、安陵与孝惠张皇后墓形制 (27) 四、陪葬墓 (27) (一)陪葬者及其墓葬 (27) (二)安陵陪葬墓的陪葬沟的发掘 (30) 五、安陵邑 (31) (一)陵邑形制 (31) (二)居民成分 (32) 第三章文帝霸陵 (34) 一、“文景之治”的奠基者――刘恒 (34) 二、霸陵和孝文窦皇后陵 (35) (一)霸陵 (35) (二)窦皇后陵及其陪葬坑的发掘 (37) 三、陪葬墓 (38) 四、霸陵邑 (39) 第四章景帝阳陵 (40) 一、“西汉盛世”的开创者――刘启 (40) 二、陵墓、陵园及其礼制建筑 (41) (一)陵墓和陵园 (41) (二)礼制建筑 (42) 三、阳陵刑徒墓地的考古发掘 (43) 四、陪葬墓 (44)

五、阳陵邑 (45) 第五章武帝茂陵 (47) 一、雄才大略的皇帝――刘彻 (47) 二、茂陵和李夫人墓 (48) (一)茂陵及其陵园 (48) (二)李夫人墓――英陵 (49) (三)茂陵的礼制建筑 (50) 三、陪葬墓 (51) (一)陪葬墓的分布 (51) (二)陪葬者及其墓葬位置 (52) (三)霍去病墓石刻 (58) (四)阳信公主墓陪葬坑的考古发现 (63) 四、茂陵邑 (66) (一)茂陵邑位置 (66) (二)居民成分与人口情况 (66) (三)陵邑的社会生活 (68) 第六章昭帝平陵 (69) 一、昭帝刘弗陵 (69) 二、平陵和孝昭上官皇后陵 (69) (一)陵墓名位考证 (69) (二)陵墓与陵园 (70) (三)陵墓附近的重要建筑遗迹与遗物 (72) 三、陪葬墓 (73) 四、平陵邑 (76) 第七章宣帝杜陵 (78) 一、西汉时代的中兴皇帝――刘询 (78) 二、杜陵和王皇后陵 (79) (一)杜陵及陵园门阙的考古发掘 (79) (二)王皇后陵及陵园门阙的考古发掘 (83) (三)杜陵南园――少陵 (85) 三、礼制建筑的考古发现 (86) (一)杜陵寝园 (86) (二)王皇后陵寝园 (93) (三)杜陵陵庙 (96) 四、陪葬坑的勘察与发掘 (97) 五、陪葬墓 (99) (一)分布与形制 (99) (二)陪葬者及墓葬位置 (100) 六、杜陵邑 (101) (一)陵邑形制与沿革 (101) (二)人口情况与居民生活 (102) 第八章元帝渭陵 (104) 一、元帝刘奭 (104) 二、渭陵及其陵园 (105) (一)渭陵名位考证及辨析 (105) (二)渭陵与王皇后陵 (107)

北宋皇陵

北宋皇陵 在洛阳至开封的高速公路上,途径巩义时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北方平原上留有一个个硕大的土丘,这些土丘其实是北宋皇室所遗留下来的大型墓葬集合群。讲到这里可能有些朋友会奇怪,为什么北宋皇室会将皇家陵寝集中埋葬在这片在历史上并不是很出名的地方?其实这段历史和北宋的开国皇帝——赵匡胤是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的。 宋代建国前的五代十国时期,经过了几十年的战乱,始终作为中原政治、经济、军事、贸易等中心地位的洛阳在这一时期已经受到了很大的破坏,全国所需物资大多靠江南供应,而当时的开封地处漕运中心,本身经济也因此逐渐的趋于发达和稳固,并在这一时期逐渐地成为全国水运和路陆经济贸易的中心。五代的梁、晋、汉、周都在开封建都,特别是后周的世宗对京都的城郭、宫殿都进行了整修,基本上奠定了开封作为全国大都会的基础。但开封因地势平坦,无险可守所以赵匡胤准备迁都洛阳,他不愿意在无山川之险“以兵为营卫”的开封建都。于是在朝臣面前说道:“吾欲西迁洛阳,据山河之胜,以去冗兵,为长治久安之本,岂不一劳永逸乎!”可在这时辅臣赵光义则说:“治国之道,在德不在险,何必定要迁都?”听了这番话赵匡胤叹息道:“尔未免迂执乎,今若依尔,恐未果百年,天下民力殆矣”。当时由于辅佐赵匡胤登基大宝的王公贵戚都定居在开封,置有大批的田地、庄园,迁都一事是要损害他们的利益的,就这样在群臣的反对之下宋太祖只好暂时收起了迁都的念头,但是这一主张并没有就这样轻易的被赵匡胤放弃,宋代皇室相信“山水风脉”,又受唐朝“风水地形堪舆、五音利姓”思想的影响,据赵姓归音为“角”,“角”音利于丙壬方向,这称之为吉方,吉方则要求有“山高水来”的山水条件,而巩义的山水条件利于角音吉方,巩义之地系黄土高原,水位极深便于深挖厚葬和建筑巨大的地下宫殿,这又符合了皇家厚葬的原则,而在此选建皇家陵寝也成为了赵匡胤迁都洛阳所迈出的第一步。翻开地理版图可以发现巩义距洛阳城不过遥遥几十公里,假如当时的北宋皇朝迁都洛阳,据其险固,在边防不宁时可以退守,陕西的粮食有节余,可通过黄河东下,东路粮食有节余,可通过黄河、洛河运到洛阳,要不了几年,国家的物资就会很雄厚,太平时可住东京开封,急难时可以住洛阳,凭借洛阳的河山四塞之险固,便可以守住中原。可正是由于当时复杂的皇室关系,直至仁宗年间也未能将宋代的国都迁往洛阳,而开封至天宝末年“京师屯兵”达“百万”之多,历史虽然没有让一代枭雄如愿以偿,可是却为我们留下了北宋皇陵丰厚的墓葬群落。 自宋太祖乾德元年,赵匡胤将其父赵弘殷由开封东南隅迁葬巩义后,北宋8帝(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哲宗、钦宗)10陵(8帝加上太祖之父弘殷的永安陵和徽宗的永佑陵计10陵)另外,后妃、宗室、亲王、王子、王孙,以及高怀德、赵普、曹彬、蔡齐、寇准、包拯、狄青、杨六郎等功臣名勋都葬在巩义,分布在嵩山北麓、黄河南岸的约30公里的土地上,现在在地面尚存有石刻造像941件左右。 这段历史不单单被这一个个土丘所回顾,更在这河南历史中展示着两河文化深厚的历史!

社科院考博2000-2010考古专业真题

社科院2000年至2010年考博真题 200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招收博士研究生《中国考古学通论》试卷 要求:以下五题,任选四题回答。 一、简述今年来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的发现及意义。(25分) 二、简述八十年代以来商代都城考古的主要收获。(25分) 三、秦始皇陵考古的主要收获试析。(25分) 四、简述汉代手工业的进步与特征。(25分) 五、简述最近20年来隋唐长安城和洛阳城的重大考古发现。(25分) 200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招收博士研究生《商周考古》试卷 要求:以下四题任选三题回答。 一、先商文化探索的主要收获及今后有待解决的主要问题。(34分) 二、郑州商代青铜器窖藏的发现,年代与性质。(33分) 三、殷墟文化分期与年代,你对殷墟文化一期早段集中观点的评价。(33分) 四、简述夏,商,西周三代都城之特点。(33分) 200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招收博士研究生《夏商考古》试卷 要求:第一题必答题,其余三题选答两题 一、关于夏文化的研究与讨论。(34分) 二、二里头遗址的考古成就及其学术意义。(33分) 三、建国以来殷墟的主要发现。(33分) 四、概述早商城的主要发现与研究。(33分) 2003 1、概述近20年来中国文明起源的考古与研究所取得的重要成果。

2、洹北商城的重要发现及其学术意义。 3、两周时期列国国君墓的发现和研究。 4、已考古材料论述魏晋南北朝都城的平面布局特点。 5、论述汉唐都城之宫城的发展演变。 2004 必答题 1、略谈近三十年来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新进展。 2、简述夏商周考古研究的主要成就及其学术意义。 3、通过考古发现概括秦始皇陵寝制度。 4、试述建国以来汉唐都城考古学的形成和发展,谈谈您对汉唐都城考古学发展趋势的认识。 选答题 1、概述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发现与研究。 2、略述商周时期长江流域的青铜器文化遗存。 3、简述汉长安城大明宫太液池的考古发现。 4、举出近五年两个反映中西文化交流的考古发现实例,并讲述其意义。 2005 名词解释 王城岗遗址、殷墟、周原遗址、魏洛阳阖闾门遗址、长沙走马楼简牍 简答 1、简述五年来陶寺遗址发掘的重要进展。 2、简述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分布范围、年代和主要特征。 3、画出隋唐长安城示意图,简述其平面布局。 4、简述发掘的北朝帝陵。 论述 1、谈谈您对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学术意义的认识。 2、概述商代铜器的分期和特点。 3、概述汉唐都城中轴线的产生、成熟及其意义。 2006 1、概述中国东北地区的新石器文化。 2、谈谈你对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的认识。 3、简述商周甲骨文的发现及其意义。 4、选述5件西周有铭青铜器及其学术价值。 5、概述西汉帝陵分布及其特点。 6、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一个都城遗址为例,试析其时代特征与意义。 7、简述隋唐两京遗址发现的宗教遗迹。 2007 一、简答 1、新石器时代早期重要考古发现及意义。 2、商代都城考古的重要收获。 3、用考古材料说明东周手工业。

第二章第3-4节两汉政治经济制度;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

【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高三新课 第二章第三节两汉政治经济制度 第四节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 二. 重点、难点 1. 重点: 中央集权制度、编户制度、重农抑商政策。 2. 难点: 正确理解“汉承秦制”的含义、对重农抑商政策的辨证掌握。 第三节两汉政治经济制度 汉初,基本上是承袭秦制。所谓“汉承秦制”,不能理解为照抄照搬,一成不变,而是在秦制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不断发展。这些制度,对维护国家统一、安定社会、发展经济具有进步意义,使西汉达到鼎盛的局面,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 (一)刺史制度 l. 秦朝时,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汉武帝时,为了加强监察地方的诸侯王和郡守县令,分全国为13州,州作为监察区,设刺史一名进行监察。刺史级别不高,但巡察时代表中央,可以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这样,就形成一套监察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 东汉时,把西汉监察地方政情的刺史,变为州一级的地方长官,地位高于郡守,后来又把刺史改称州牧,让其掌握一州的军政大权。东汉的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二级制转变成州、郡、县三级制。这些州牧后来又逐渐形成割据势力,后患无穷。 监察制度是必要的,但刺史逐渐演变为地方长官,权力不断膨胀,就失去监察官的作用。 (二)郡县制和封国制的并存 1. 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这是地方政权组织。西汉承袭这种制度。由于历史的原因,刘邦建立西汉前后,又实行封国制。被封的异姓王有7个,还封了一百四十多个列侯。这就是王国和侯国的由来。后来,刘邦剪除异姓王,又分封9个刘姓子弟为王,即“同姓王”。此后王国数量不断增加。这种国中之国的大量存在,是造成分裂局面的隐患,对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不利。 2. 西汉王朝前期在打击地方割据势力方面,主要是采取暴力和非暴力两种方式。直到汉武帝时,他软硬兼施,实行“推恩令”,使王国越分越小,又制定“附益法”,限制诸侯王的活动。从此,王、侯不得过问政事,封土而不治民,才最终解决了封国问题。封国名义上虽然还存在,但已名存实亡。 郡国并存,不利于国家统一管理,且有分裂危险,这是历史教训。 (三)察举制

陕西帝王陵墓一览表

陕西帝王陵墓一览表 陕西帝王陵墓一览表 序号朝代帝号及姓名在位时间陵号地理位置 传说有熊氏(轩辕)黄帝前26世纪黄帝陵陕西黄陵 1 时代神农氏炎帝前26世纪炎帝陵陕西宝鸡 2 高辛氏帝喾前26世纪帝喾陵陕西合阳县 3 周王季历周王季陵陕西户县渼陂湖景区内(县城正西面1.5公里处) 4 周文王姬昌前1115年---前1066年周文王陵陕西咸阳 5 周武王姬发前1066年---前1063年周武王陵陕西咸阳 6 西周成王姬诵前1063年---前1027年周成王陵陕西咸阳渭城区周陵乡陵照村西北 7 周公姬旦前1063年---前1056年周公陵陕西咸阳 8 周康王姬钊前1027年---前1001年周康王陵陕西咸阳 9 周穆王姬满前997年---前922年周穆王陵陕西长安县场里村和恭张村之间(地图上郭杜镇附近) 10 周周共王姬繄扈前922年---前910年周共王陵陕西咸阳 11 周懿王姬囏前910年---前885年周懿王陵陕西咸阳 12 周幽王姬宫涅前781年---前771年周幽王陵陕西临潼县东15公里代王镇宋家村 13 郑桓公前806年---前771年桓公墓陕西华县城关镇西关街西头 14 东周周赧王姬延 15 秦公陵园及一号大墓 16

秦穆公嬴任好前 , 年---前621年陕西凤翔县城内东南角(地图上为秦穆公墓,县城正下方) 17 秦惠文王嬴驷前337年---前311年公陵陕西咸阳市秦都区 18 秦悼武王嬴荡前329年---前306年永陵陕西咸阳秦都区周陵乡政府北边 19 秦秦庄襄王嬴子楚前 , 年---前246年陕西西安韩森寨大冢 20 秦始皇嬴政前221年---前210年秦始皇陵陕西临潼 21 秦二世胡亥前209年---前207年秦二世陵陕西西安 22 汉太上皇刘灿万年陵陕西西安临潼区谭家乡村与富平县吕村乡姚村交界处(县城正下方23 偏东一点) 汉高祖刘邦前202年---前195年长陵陕西咸阳秦都区窑店乡三义村附近 24 汉惠帝刘盈前195年---前188年安陵陕西咸阳秦都区韩家湾乡白庙村 25 西汉高后吕雉前187年---前179年吕后陵陕西咸阳 26 汉文帝刘恒前179年---前157年霸陵陕西西安东郊白鹿原东北隅,即灞桥区毛西乡杨家圪塔村 27 汉景帝刘启前156年---前140年阳陵陕西咸阳秦都区肖家村乡张家湾村 28 汉武帝刘彻前140年---前87年茂陵陕西兴平县南 29 汉汉昭帝刘弗陵前87年---前74年平陵陕西咸阳 30 汉宣帝刘询前74年---前49年杜陵陕西西安雁塔区曲江乡三姚村南 31 汉元帝刘奭前49年---前33年渭陵陕西咸阳秦都区周陵乡新庄村 32 汉成帝刘骜前33年---前7年延陵陕西咸阳秦都区周陵乡颜家窑村 33

两汉政治经济制度

第三节 学习重点 刺史制度、西汉王国问题的解决、编户齐民制度。 疑难解析 1.对“xx制”的正确理解 汉初,在统治制度上基本上是承袭秦制。所谓“汉承秦制”,不能理解为照抄照搬,一成不变,而是在秦制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不断发展。“汉承秦制”主要表现为: ①承袭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②承袭秦朝的监察制度,并发展为刺史制度;③承袭秦朝的郡县制度,实行郡国并行制;④秦朝已有选官制度,但还很不完备,汉朝发展为“察举制”和皇帝征召等;⑤承袭秦朝的户籍、田租、徭役、兵役制,并发展为编户制度。 2.对“编xx”制度的正确理解 编户齐民制度是西汉的行政管理制度,又是赋役制度,是对秦朝户籍、赋役制度的发展和完善。编户齐民制度依据户等将全国居民编入所在地方政府的户籍。编入户籍的民户,主要是自耕农。目的是便于国家对农民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兵役。那时,农民的主要负担有四项: 田租、人口税、徭役(或纳更赋以代役)、兵役。其中,以资产为标准收取的田租较轻,但按人头收取的人口税及代役的更赋很重。因此,编户制度以人丁为主要收税标准,同时也不能为保证农民劳动时间起到较大的作用。 基本训练 一、选择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制度的继承和创新是汉朝制度建设的特点。回答1~6题。

1.下列对“汉承秦制”的理解,正确的是() A.汉朝废除xx的苛法,承袭其他统治制度 B.汉初统治尚未进入正轨,暂时沿用xx C.汉朝继续沿用xx的郡县制和赋税制度 D.汉朝在除秦苛法前提下,对秦制进行损益变化后使用2.对下列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汉沿用xx的监察制度,发展为刺史制度 B.汉初在地方推选郡县制,同时又兼有封国制 C.汉继承了秦的察举制,东汉时发展为举孝廉 D.汉沿用了秦的户籍和赋役制,发展为编户齐民制度3.汉武帝时,把全国分为13州。当时“州”是作为()A.监察区 B.郡之上的行政区 C.郡级行政区 D.县级行政区 4.东汉后期,察举的实际标准是() A.孝廉 B.声望 C.经济实力 D.xx族望 5.汉代实行编户齐民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

从南昌海昏侯看西汉侯制丧葬制度

从南昌海昏侯看西汉侯制丧葬制度 摘要:丧葬制度作为封建社会时期各种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规范社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西汉作为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朝代,在相关的制度中进行了规范,尤其是侯制丧葬方面进行了严格的规定,文章从南昌海昏侯角度对西汉侯制丧葬制度进行相应的研究,可以对西汉的相关规定进行深入性的研究,从而起到了解历史的目的。西汉在侯制丧葬方面进行了严格的规定,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制定一种有效的现代意义上的丧葬研究方式能够在实际中起到分析当时社会文化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海昏侯;西汉;侯制丧葬 丧葬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既有考古文化作为其客观存在的依据,也有典籍记载作为其历史事实的背景,还有统治者和平民百姓都共同实行的丧葬礼仪作为其真实生存的基础,它是最宽广也是最真实的一种上下层文化交错的习俗,研究它对于我们全面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很大意义,借助西汉海昏侯墓的发掘,能够对当时的社会丧葬制度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一、南昌海昏侯墓简介 南昌西汉海昏侯墓位于南昌市新建区大塘坪乡观西村老裘村的墩墩山上,距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自2011年03月23日发现至今,共勘探约100万平方米,发掘了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园内的主墓、祔葬墓、车马坑以及祠堂、寝、厢房、道路、排水系统等遗迹约1万平方米,出土了金器、青铜器、铁器、玉器、漆木器、陶瓷器、纺织品和简牍等各类珍贵文件一万余件(套),基本确认了紫金城城址为汉代海昏侯国的都城所在地,它与历代海昏侯墓、贵族墓地及平民墓地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汉代侯国聚落遗址。海昏侯墓的发现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当前的对西汉的侯制丧葬制度研究和规范,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深入性的研究能够起到推动历史研究发展的目的。 海昏侯墓结构呈居室化倾向,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使用汉代葬制的西汉列侯墓,之前发现的一些汉墓多沿用楚制,其椁室面积达400平方米,由甬道、东西车库、回廊形藏閤、主椁室构成,布局完整,说其像一座地下“豪宅”一点也不夸张。整个墓室内部的回廊的功能分区十分清晰:北回廊按功能区分为衣笥库、钱库、粮库、乐器库、酒具库;西回廊按功能区分为武库、文书档案库、娱乐用

中国古代十大帝陵

中国古代十大帝陵 1.成吉思汗陵 位于鄂尔多斯市中部伊金霍洛旗境内,距东胜区65公里,座落在高高的甘德尔山岗上。相传,七百多年前,成吉思汗率军远征西夏途经鄂尔多斯高原,目睹这里水草丰美,花鹿出没,心里特别高兴,陶醉之际,失手将马鞭掉在了地上。部将刚要拾起马鞭,却被成吉思汗制止了,并即兴吟诗一首:“梅花幼鹿栖息之所,戴胜鸟儿孵化之乡,衰亡之朝复兴之地,白发吾翁安息之邦。”成吉思汗死后,人们就遵嘱将他葬在这里。15世纪中叶,守护成吉思汗陵的蒙古鄂尔多斯部落进入“河套”,成吉思汗的陵寝-“八白室”也随之迁来。17世纪初,八白室供奉在今达拉特旗王爱召。清顺治六年(1649),又将八白室移至今伊金霍洛旗,从此,成吉思汗的灵柩就长期供奉在甘德尔山岗。1939年,日本侵略者企图抢劫成吉思汗陵,为避免遭劫,成陵被暂时迁移到甘KCB齿轮油泵肃兴隆山。1949年,成陵又被迁往青海省湟中县塔尔寺。1954年,成吉思汗灵柩迁回伊金霍洛旗。两年后,在甘德尔山岗上新建起陵宫,成吉思汗灵柩被安放在其中。成吉思汗陵规模不算大,占地约5.5公顷,但颇有特色。成吉思汗陵的主体是由三个蒙古包式的宫殿一字排开构成。三个殿之间有走廊连接,在三个蒙古包式宫殿的圆顶上镶嵌着蓝、黄两色琉璃瓦,组成传统的云勾浪纹图案。。圆顶上部有用蓝色琉璃瓦砌成的云头花,可调压渣油泵即是蒙古民族所崇尚的颜色和图案。正殿高26米,双层屋檐;东西殿高23米,单层屋檐;后殿和走廊高20米;从高处下望,整个大殿像一只雄鹰,正殿像鹰的头和身子,两个侧殿则似在雄鹰展开的双翼。正殿正中摆放成吉思汗的雕像,高5米,身着盔甲战袍,腰佩宝剑,相貌英武,端坐在大殿中央。后殿为寝宫,安放四个黄缎罩着的灵包,包内分别供奉成吉思汗和他的三位夫人的灵枢,灵包的前面摆着一个大供台,台上放置着香炉和酥油灯,还摆放成吉思汗生前用过的马鞍等珍贵文物。在通连东西两个侧殿的走廊里,绘有壁画。西走廊壁画高压渣油泵描绘了成吉思汗的毕生功勋和当时蒙古族的社会情况、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等,东走廊壁画反映了忽必烈统一中国后蒙元帝国工、农、商、航海等各方面的盛况,臣民与朝廷的关系,以及与邻国的通商往来。KCB-300 在成吉思汗陵东南角,有金顶大帐、侧殿、选汗高台、草原市场、文物陈列馆、射击场、赛马场、摔跤场等设施。成吉思汗行宫位于陵园东南角约l公里处,由直径18米、高13米的金顶大帐、侧殿、高8米的选汗台、射猎场、齿轮油泵kcb 55赛马场、3辆车轮高2米的巨大战车等组成。殿内有成吉思汗宝座和画像,殿外有8辆战车,车轮高2米。选汗高台高8米,是历史上牧民推选可汗时的仿古建筑。 在陵区内: 苏鲁德:形似黑纛,状如长矛,是蒙古汗国时期军队的象征和勇猛无畏的战神标志。传说,一次成吉思汗在土拉河战败后,高压渣油泵祈求“长生天”保佑。突然,一只又黑又大的神矛-苏鲁德从天而降,落入他手中,成为他日后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兵器。 神马:在陵区,还奉养着据说是成吉思汗的两匹爱骑的后代-两匹白色神马,它格外地受到蒙古人的尊崇。相传,它的祖先受过成吉思汗的禅封,是天神霍尔穆斯德神骏萨尔勒的化身。这里的牧民把它作为偶像供奉着。神马从成吉思汗时代到现在代代相传,从未间断。当老白马死去时,要挑选新的白马来代替,挑选螺杆油泵的标准是:眼睛乌亮,蹄子漆黑,全身毛色纯白,不能有一绺杂毛,还要带一点粉白、闪光,通体不能有伤痕疮疤。 成吉思汗于1227年病逝至今700多年来,对他的祭奠活动在草原上一代接一代地始终进行着。据记载,成吉思汗的各种祭奠活动每年要进行30多次,这些祭奠都有不同的时间、方式和祭品。过去,由于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所限,加之由于成吉思汗陵是经常流动的,

试论北宋初期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及影响

试论北宋初期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及影响 【摘要】北宋初期采取的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消弱地方,加强中央的集权措施,对解决藩镇跋扈、维护国家统一起到了重要作用,客观上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许多措施对本朝及后世影响较大。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北宋初期中央集权影响 北宋开国初期,为革“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的局面,不仅使北宋成为继后周以来又一短命王朝,太祖、太宗二帝及后任者部采取了一系列力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这对社会秩序的重建和稳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也为本朝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 一、集中军权和扩大养兵 (一)收夺禁军高级将领的军权。 961年秋,赵匡胤担心黄袍加身事件重演,当众劝石守信等高级将领“释去兵权,出守大藩,择便好田宅市之,……”史称杯酒释兵权。以不流血的方式,在保持政治稳定和避免动荡的情况下削夺了重臣的军权,他做了许多帝王和有识之士想做而未能做到的事。结束了自唐末以来武臣专权自立的局面,结束了武人于政的弊端,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与安定。同时,加剧了封建社会已有的土地兼并现象。加之北宋实行“不抑兼并”政策,到仁宗时“势官富姓,占田无限,”英宗时,全国几乎三分之二的土地集中到官僚地主手中,使社会财富急剧集中,阶级矛盾加剧。这也是导致北宋农民起义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分割禁军统帅的职权。 取消殿前督检点的职位,设立互不统属的“三衙”(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三衙”长官皆隶属皇帝。又设枢密院以牵制,使统兵权与领兵权分离。 (三)实行兵将分离和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宋太祖立法规定驻京部队与地方部队实行轮换制,使得“兵不识将,将不识兵。”而宋初军队分为禁军、厢军、乡兵、蕃兵四种,由精锐之师禁军拱卫京师,而以疲弊之师戍边。上述措施导致将兵之间的关系松散,战斗力低下。无力抵御日益强大的北方少数民族的边疆劫掠活动,民族危机空前加深,只能以“岁币”与割地息战,这也是北宋中期产生财政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扩大养兵。 赵匡胤认为“唯养兵可为百代之利”,于是每遇灾荒便募灾民当兵,把反抗力

考古学与博物馆学 简答题

简答题 1)简述安特生在中国的考古活动 2)简述考古学的分支 3)三星堆祭祀坑发现的意义 4)简述河姆渡文化的生产工具组合 5)简述汉代冶铁业的主要成就 6)简述热释光测年的基本原理 7)简述中国古代青铜器的主要生产工艺特点 8)何谓原子发射光谱、原子吸收光谱、原子荧光光谱? 9)动物考古研究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10)简述古环境和资源的研究意义 11)简论洹北花园庄商城的发现及意义 12)简述西周墓葬形制、基本特征与埋葬制度 13)举例说明食谱分析在生物考古学中的应用和意义; 14)简论我国史前冶铜遗存的发现与研究; 15)我国文物保护工作的现状与展望。 16)简述安特生在中国的考古经历。 17)简述苏秉琪对中国考古学的贡献。 18)简述细石器文化。 19)简述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 20)简述尖底瓶的考古发现和形式演变。 21)简述商周断代工程研究概况。 22)什么是黄肠题凑? 23)简述镇墓兽的定义与考古发现。 24)简述文化遗产的基本内涵。 25)列举10个以上与考古学相关的其他学科并说明理由。 26)简单总结在考古勘探中遥感探测地面遗迹的应用原理。 27)在渭河岸考古现场出土饱水木质文物时应如何处理? 28)简述文物存放环境的控制与调节在文物保护中的地位。 29)现代文物分析技术与传统文物的研究的信息来源有何不同? 30)巴蜀地区出土陶器经常会出现酥粉现象,分析形成原因在库房保管中应注意什么? 31)简述中国细石器时代细石核的分类并画出形态示意图。 32)简述环境考古学的理论与方法 33)简述陶器在考古学中的意义并绘出五种三足陶器的草图。 34)简述先秦时代青铜礼器的分类,并写出10名称 35)简述汉代玉器的分类 36)简述镇墓瓶及镇墓文 37)简述东晋南朝帝陵的基本特征 38)简述西安地区唐代墓葬中出土的瓷器的分期及特征 39)简述中国细石核的我分类并列举5处典型代表遗址。 40)齐家文化的年代、分布及基本特征,列举5处代表遗址。 41)简述商周时期的的族墓葬制度,并列举5处公墓遗址。 42)简述西夏王陵的基本布局特征。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尊敬的各位评委和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两汉的科技和文化》,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和学法分析,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四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与设计。 一、教材分析:教材分析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标要求: 知道司马迁和《史记》;知道造纸术的发明对传播文化的作用;讲述张仲景和华佗的故事。 2、本课的地位和作用 从单元内容上看,前面学习了两汉时期的政治与经济,本节课学习两汉的文化科技,两汉政治统一经济繁荣为两汉科技文化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两汉的科技文化是两汉政治经济繁荣的反映,因此,本节课与前面所学内容起到相呼应的作用。 3、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要求,本课教学内容以及农村中学学生身心发展和已有的知识水平,我制定了以下三个目标: 知识与能力:识记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概况,了解华佗和张仲景及其医学成就,理解科学家严谨的治学态度。知道司马迁生平以及《史记》,掌握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了解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手段,情景创设等方法,学习分析造纸术的过程以及对世界文明的贡献。通过角色体验司马迁,学会用历史眼光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华佗,张仲景,司马迁以及《史记》,培养学生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形成严谨求实的学风。通过对造纸术的认知,是学生感受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司马迁和《史记》 依据:1、课标要求2、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不仅推动着中国文化的发展,也推动中世界文明的进程。司马迁和《史记》在我国史学史和文学史都享有很高的地位。 突破:农村学生的学情的限制,通过多媒体展示等活动,感受造纸术发明和改进,通过情景创设,感受司马迁严谨勤奋的作风。 教学难点:造纸术的历史意义。 依据:由于学生没有学习过世界史,本身的知识储备不够以及学习能力的欠缺,因此从全球的角度掌握造纸术对世界的作用和影响是困难的。 突破:利用学生讨论以及视频,材料等直观的的方式,来突破本课难点。 二、教学和学法分析 (1)学情分析 农村中学的学生由于受到活动范围、家庭条件,生活习惯等制约,大部分孩子没有脱离原来小学的跟随模式,自学能力差,阅读书籍少,接受社会信息的突击也少,造成知识面不广,对事物的理解能力较弱。 突破:将教材知识点直观化,形象化,借助活动,图片,视频等创设趣味性的问题情境,达到深入浅出的目的,为学生提供充分自我发挥空间。 (2)教法教学分析 教法:启发式教学是本课主要的教学方法,它基本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而就本课具体内容而言,可以一边了解华佗,张仲景,司马迁的生平事迹,一边引导学生学习他们的治学态

中国几乎所有皇陵都被盗过,只有这个朝代谁也找不到

中国几乎所有皇陵都被盗过,只有这个朝代谁也找不 到 大家知道,自从秦汉以来实行厚葬,汉朝是三分之一的国赋要送到皇陵里去。好东西埋到地下,当然就招人眼,所以盗墓的人就越来越多,不但地主们的墓被盗,就是皇帝的墓也被盗。 秦始皇的陵就被盗过,干这事的是,他派兵冲到秦始皇陵搬东西,据说搬了一个月还没搬完,最后还放了一把火。 比如汉朝的皇陵就被盗过。 先是西汉末年,赤眉军杀进长安,把西汉帝陵给盗了,后面的小说家还依此给赤眉军安了一个盗墓流派:卸岭。 到了东汉末年,董卓劫汉献帝到长安,又让吕布带着人把帝陵过了一遍。当然,更有名的是曹操的摸金校尉,他主要挖了一些王侯墓。 曹操自己盗墓,就特别担心别人挖他的坟,所以搞七十二疑冢,但据说现在他的墓也被挖了。 抢他们家江山的司马家,他们的墓也被挖了。 唐朝的墓就更可怜啦,唐末的节度使温韬是个盗墓狂人,把唐朝的帝陵盗了一个遍,就剩武则天的乾陵实在不好挖,这才幸免于难。 宋朝的帝陵也是倒霉催催的。北宋的皇陵被金国扶持的伪齐皇帝刘豫给盗了。南宋的帝陵被元朝的喇嘛杨琏真珈奉旨盗了。

明朝的帝陵稍微好一点,清兵入关之后,为拉拢人心,对明陵还是保护的。有一些被盗墓贼光顾过,不过,大规模的盗墓是没有的。乾隆皇帝倒曾经拆明陵的金丝楠木建自己的宫殿。想开点,这个事情算收保护费,人家替你守陵,拆点木头就拆点吧。 后面,为了考古发掘了万历皇帝的陵墓。 清朝就倒霉了,大家都知道的孙殿英盗东陵,大炮什么的都上了。慈禧太后的尸体都被拉了出来。 可以说,历代的帝陵基本都被挖开过。谁让里面的宝贝这么多呢。 不过,有一个朝代的帝陵却从来没有挖开过,不要说挖开了,就是在哪都没有人知道。这就是元朝的帝陵。 元代的帝陵现在还没有发现一座,当然也谈不上发掘或者盗挖,不但元代的帝陵没有发现,就是元朝贵族的墓也是极少发现。 这是为什么呢? 这主要是元朝人的丧葬习惯造成的。 中原人的墓要么依山建陵,至少要封个土包吧,下面的墓穴叫墓,上面的土包叫坟。两者组合起来才叫坟墓。而元朝人是这样埋死人的:“用啰木两片,凿空其中,类人形大小合为棺,置遗体其中……加髹漆,毕,则以黄金为圈,三圈定(箍两头、中间)” “以万马蹂之使平。杀骆驼于其上,以千骑守之。来岁草既生,则移帐散去,弥望平衍,人莫知也”。

永厚陵是北宋第五位皇帝英宗赵曙的陵墓。治平四年正月八日丁巳(

永厚陵是北宋第五位皇帝英宗赵曙的陵墓。治平四年正月八日丁巳(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永厚陵。永厚陵是北宋第五位皇帝英宗赵曙的陵墓。 治平四年正月八日丁巳。宋英宗因病驾崩于福宁殿。享年36岁。殡于殿西阶。庙号英宗。群臣上谥宪文肃武宣孝皇帝。八月二十七日癸酉。葬英宗于永厚陵。 中文名,永厚陵。别名,和儿原。经纬度,N34°44’47” E112°58’21”。形状,正方形。边长,55米。墓主,赵曙。地点,河南省巩县。年代,北宋。 墓主英宗。赵曙。原名宗实。后改名赵曙。太宗曾孙。 濮王允让之子。仁宗无子。英宗幼年被仁宗接入皇宫抚养。赐名为宗实。

庙号英宗。谥号体乾应历隆功盛德宪文肃武睿圣宣孝皇帝。1050年为岳州团练使。后为秦州防御使。1055年立以为嗣。英宗在位期间。任用旧臣韩琦等人。不想改革。但与辽国和西夏没有发生战争。1067年。病逝于宫中福宁殿。在位四年葬于永厚陵。陪葬有高后。狄青。杨延昭等。英宗赵曙是真宗之弟商王赵元份的孙子。 濮安懿王赵允让的儿子。嘉祐七年立为皇太子。封钜鹿郡公。嘉祐八年即帝位。英宗不是仁宗的亲生儿子。本与皇位无缘。但因仁宗无子。才成为北宋第一位以宗子身份继承大统的皇帝。继仁宗皇帝位的英宗。只在位三年。 陵墓规制。赵曙的陵墓永厚陵。在今巩县城区旧名“和儿原”的一块高地上。 东南距永昭陵只有500米远近。1982年1月。被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纬度:N34°44’”。E112°58’”。永厚陵。陵台残高15米。底

呈正方形。每边长55米。陵前石刻尚残存16件。其中的“望柱”雕刻特别精美。它呈八棱形。每面都有精雕细琢的云龙纹。纹饰细如游丝。流动变幻。为宋陵石雕佳品。陪葬在永厚陵的。 还有赵普。曹彬。狄青和杨延昭等。 随葬品。永厚陵是北宋皇陵中不起眼的一座。 但是确实史料中关于帝王葬礼最详尽的一座。北宋的一个官员李攸。曾经亲临英宗葬礼。对永厚陵的地宫。陪葬品有非常详细的描述。比如提到了永厚陵是上下两层的石地宫。埋葬了各种冥器以及英宗生前喜爱的一些古玩书籍。众所周知。帝王葬礼尤其是帝王地宫的情况。于历代王朝都是皇家绝密。赵曙尽管诸如会要。官史。实录等史料会对帝后陵寝做出一些描述。但是绝对不能是很详细的。这等于给后代盗掘者提供第一手资料。 但是李攸就将永厚陵大量的细节写进了自己的笔记《宋朝事实》中。成为

20XX两汉政治经济制度知识点总结.doc

2017两汉政治经济制度知识点总结 《2017两汉政治经济制度知识点总结一:考点指南 1、郡县制与封国制的并存 认识郡国并行制是西汉初年的地方行政制度。分析封国制产生的原因、特点;归纳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并认识王国问题解决的意义。 2、察举制; 认识察举制是汉朝重要的选官制度、并理解其概念及目的。归纳察举制在两汉的演变及影响。 3、编户齐民 认识编户制度是汉朝的行政管理制度和赋税制度;掌握该制度的目的、内容及影响。 《2017两汉政治经济制度知识点总结二:重点和难点精析 1、汉承秦制的主要含义 ①承袭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②承袭秦朝的监察制。汉武帝发展为刺史制度,监察郡国等地方高官。东汉时,刺史地位进一步提高,后成为地方长官,掌军政。 ③承袭秦朝的郡县制,郡守县令的任免权归皇帝。 ④承袭秦的田租、户赋徭役、兵役制,西汉发展为编户制度,以加强对人民的管理和控制。 2.两汉政治、经济制度的革新 两汉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史称汉承秦制。两汉社会制度比起秦朝更加完备,汉朝在废除苛法的前提下,进行革新。包

括:刺史制度、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察举制、编户齐民等。在这些内容中,主要是围绕着三个方面的关系与矛盾展开的,即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矛盾、选用官吏的形式,对百姓的管理。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通过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监察;此外,通过推恩令和附益之法,削弱和限制藩王的活动。在选用官吏的形式中,以察举即选举(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为最主要的途径之一。通过实行编户制度,加强对百姓的管理。 3、编户制度 编户齐民既是行政管理制度,又是赋税制度。秦始皇统一后,对赋税制度进行了统一和改革。公元前216年,命全国各地自报占有田亩数目,即文献记载的令黔首(百姓)自实田。这是我国历史上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土地登记制度的开始。秦朝还规定田租十税一,人民有服徭役、兵役的义务。汉代,承袭和发展了秦朝这一制度,一套完整的封建管理制度和赋税制度正式形成。西汉政府实行编户齐民制度的目的是为了控制人口,剥削农民。编入户籍的民户,主要是广大农民,但也包括无爵位的地主和小官吏,其中人数最多的是自耕农。 编户齐民具有独立身份,依据资产多少划分大家、中家、小家三等,隶属地方政府,承担国家赋税、徭役、兵役,资产多者多纳税。农民的主要负担有四项,即田租、人口税、兵役、徭役(或纳更赋以代役),编户齐民制度有利于国家对农民征收赋税。 《2017两汉政治经济制度知识点总结三:知识拓展 怎样认识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1)原因与含义:在中国古代,封建经济的特点是自然经济,农业是最主要的生产部门,农业生产的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的兴衰存亡,因此,封建统治者非常重视农业,采取各种措施保证经济政策向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方面倾斜。重农抑商政策是历代封建王朝一直奉行的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和政策。 (2)产生和发展:重农抑商政策产生于战国时期,最早在魏

中国历代帝王陵墓分布

中国历代帝王陵墓分布 中国历代帝王陵墓分布 崇陵。地宮中合葬著光緒帝和他的隆裕皇后。 秦始皇陵骊山 原始社会时期王陵 帝号及姓氏―陵名――埋葬地址――备注 盘古氏―――盘古冢―南海――――纯系传说,具体情况无考 伏羲氏―――太昊陵―河南淮阳县―传说之陵 女娲氏―――女娲陵―山东济宁――传说之陵 炎帝神农氏―炎帝陵―湖南炎陵县―传说之陵 黄帝轩辕氏―黄帝陵―陕西黄陵县-传说中黄帝陵很多,一般以陕西黄帝陵为准 少昊金天氏―少昊陵―山东曲阜――传说之陵 颛顼高阳氏―颛顼陵―河北高阳――传说之陵 帝喾高辛氏―帝喾陵―河南滑县――传说之陵

帝尧陶唐氏―尧陵――山西临汾――传说之陵帝舜有虞氏―舜陵――湖南宁远县-传说之陵帝禹夏后氏―禹陵――浙江绍兴――传说之陵夏代王陵 帝号及姓氏―陵名―――埋葬地址――备注 后启――――不可考 太康――――太康陵――河南太康县-传说之陵仲康――――不可考 后相――――不可考 少康――――不可考 后杼――――不可考 后槐――――不可考 后芒――――不可考 后泄――――不可考 后不降―――不可考 后扃――――不可考 后廑――――不可考 孔甲――――不可考 孔皋――――孔皋陵――河南洛宁县-传说之陵后发――――不可考 履癸(桀)-不可考 商代王陵

帝号及姓氏-陵名-埋葬地址―――备注 成汤――――汤陵―山西万荣县――传说之陵,已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年)没入黄河 外丙――――不可考 仲壬――――待考 太甲――――待考 沃丁――――待考 太庚――――待考 小甲――――待考 雍已――――待考 太戊――――待考 仲丁――――待考 外壬――――待考 河亶甲―――待考 祖乙――――待考 祖辛――――待考 沃甲――――待考 祖丁――――待考 南庚――――待考 阳甲――――待考 盘庚――――待考-河南安阳附近-待考 小辛――――待考-河南安阳附近-待考

北宋皇陵旅游开发设计方案

河南省巩义市北宋皇陵旅游开发 方案 开封大河旅游规划设计中心 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

本规划主要就如何充分利用宋陵现有的地面建筑及设施,如何与内涵丰富的宋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北宋皇陵群的科学开发提出我们的初步设想与思路。 一、指导思想 北宋皇陵的规划与设计应以弘扬中华文明为宗旨,以加快文化旅游开发建设为目的,以巩义市经济条件为基础,合理利用当的优美的自然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纯朴的民俗风情为前提,凭借其良好的区位条件以及巩义市对旅游发展的重视,通过对该景区旅游资源的整理、景区旅游项目的设计、服务设施的建设,结合一些体验性的旅游项目,把该区建成一个集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科学性为一体的北宋皇家陵园体验中心。 二、总体原则 1 可持续利用原则 可持续利用原则是旅游区在残酷的旅游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关键所在。因此,要从长远利益出发,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把保护现有的旅游资源放在首位,实现可持续开发和永续利用。 2 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原则 北宋皇陵是一个生态环境良好、文化资源丰富的景区。因此,在开发的过程中应遵守国家的相关规定,在尽量不破坏风景区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规划建设旅游项目、合理布局建设项目。 3 自然景观与人造景观相协调原则 北宋皇陵的开发要做到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巧妙结合,使人工建筑与自然环境巧妙结合、浑为一体,达到人工美与自然美的高度统一。 4 综合效益原则 对北宋皇陵的开发,不仅要重视旅游建设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更要重视景区开发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力求达到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最佳。 5 区域联合开发原则 将北宋皇陵与开封、杭州等地区联合起来,以宋文化为纽带着力打造北宋皇陵旅游体验精品,形成合力,共同开发国际、国内旅游市场。

汉唐陵墓制度

考古与文物 2004年第3期 “汉唐陵墓制度”国际学术 研讨会会议纪要 赵化成 焦南峰 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承担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汉唐陵墓制度研究”于2001年10月获准立项,这一为期三年的研究课题拟对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陵墓制度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尽管参与本课题的十多位研究人员来自全国多家高校和考古文博单位,但汉唐陵墓制度是一个涉及面很广、内容极其丰富的大题目,需要更多的专家学者共同研究,为此召开一次较大型的学术研讨会很有必要。另一方面,陕西省作为汉唐都城和帝王陵墓的集中所在地,近年来在汉唐陵墓的调查、发掘与研究方面取得若干重大成果,因而也有意向召开这样的学术会议。在这种情况下,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陕西省文物局、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商定于2003年10月在陕西省西安市联合主办“汉唐陵墓制度”国际学术研讨会。 本次会议自2003年10月21日至24日为期四天,来自国内各省、市以及美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的考古、历史、美术史等学科的专家、学者共94人出席了本次会议。 10月21日上午的大会开幕式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高崇文教授主持。陕西省文物局副局长张文先生、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主任李伯谦教授致开幕词;著名考古学家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石兴邦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黄展岳研究员大会讲话;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教育部“汉唐陵墓制度研究”课题组组长赵化成教授作大会主题发言。在开幕致词、大会讲话和主题发言中,大家一致认为:汉唐在中国历史上占有突出地位,而汉唐陵墓资料所蕴涵的历史、文化信息量十分巨大,通过对陵墓制度的研究,可以从新的视角观察汉唐社会的历史,并加深对中国古代文明特点的认识。目前,全国各地已经发掘的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墓葬已有十多万座,近年这方面的重大发现更是层出不穷,但我们在综合研究、制度研究方面还很不够,还应当站在更高的起点、更深的层面来思考问题,因而,召开这样的专题学术会议是很有意义的。 开幕式之后紧接着进行大会学术报告: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陵考古队队长段清波研究员、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所长焦南峰研究员、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隋唐室主任张建林研究员分别就秦始皇陵、西汉帝陵和唐代帝陵的最新考古工作和研究成果作专题学术报告,受到与会代表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 10月21日下午和10月24日上午安排分组发言和讨论。根据与会代表提交论文所涉及的历史时段,分为秦汉和魏晋南北朝隋唐两个大组。秦汉组负责人为西北大学文博学院考古系学主任王建新教授和郑州大学历史与考古系副主任韩国河教授;魏晋南北朝隋唐组的负责人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齐东方教授和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张建林研究员。分组会议上与会代表围绕所提交的论文简要阐明自己的观点和论据。然后大家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尽管每位代表的发言和讨论的时间有限,但大家还是对一些感兴趣的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 3 9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