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两汉政治经济制度5
高三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三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试题答案及解析1.天宝二年(713)韦坚为唐玄宗从南方采办的货物中大多是来自民间作坊的杰作:“若广陵君(杨州市)船,即于栿背上堆积广陵所出锦、镜、铜器、海味;丹阳郡(江苏镇江)船,即京口绫衫缎;晋陵郡(江苏常州)船……;会计郡(浙江绍兴)船……;南海郡(广州)船,……”(《旧唐书·韦坚传》)材料表明唐代A.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B.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C.形成专业性生产区域D.家庭手工业得到较大发展【答案】C【解析】从材料所反映的不同地区以出产不同的商品出名,某个地方专门生产某种商品,且在行业内有较大影响,可以看出已经形成专业性生产区域,故答案为C项。
A是在两宋时期;B是在明朝中叶之后;D项材料没有体现,材料所述商品应为民营手工业而非家庭手工业生产,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和特点·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地域特点2.战国《吕氏春秋•任地》载:“上田弃亩(垄),下田弃圳(沟);五耕五耨,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虫类);今兹美禾,来兹美麦。
”材料表明这一时期A.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B.农业生产已经懂得精耕细作C.水利灌溉推动农业迅速发展D.私有制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答案】B【解析】试题解析:材料中原文论述了如何耕作土地,如何种植农作物,描述了我国战国时期垄作法的耕作模式和优点,是精耕细作的表现,结合史实可以知道 B 项表述正确,符合材料涵义。
A项内容出现在汉代,C、D项说法材料没有体现。
3.南宋诗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云:“下田戽(汲)水出江流,高垄翻江逆上沟;地势不齐人力尽,丁男长在踏车头。
”该诗句能够反映出当时()A.耕犁技术取得重大进步B.灌溉工具用于农业生产C.筒车已经用于农业灌溉D.水排冶铁提高生产效率【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灌溉工具。
根据材料关键信息“戽(汲)水”“高垄”分析可知诗中描述的是田地里农业灌溉的场景,反映了当时灌溉工具用于农业生产,故B项正确。
高三历史两汉政治经济制度

课堂小结:
两 汉 政 治 经 济 制 度 特点:
经济制度——编户制度 地方行政制度(郡国并行制) 史实:两汉政治经济制度 政治制度 监察制度(刺史制度)
选官制度(察举制) 继承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继承秦朝的监察制 继承秦朝的郡县制 承袭秦的徭役、赋税制 废除秦朝苛法 设刺史,监察制度比秦国严密 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兼有封国制 发展选官制度,主要是察举制
第三节 两汉政治经济制度 西汉初年:“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 乘牛车,齐民无盖藏” ——司马迁
[课前热身]
汉承秦制 。秦朝时, 两汉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史称 御史大夫 一套比秦朝更为严密的监察制度。 州 刺史 军政 最高长官 郡县制 封国制。封国分 王国 侯国 县 郡 推恩令 和限制 藩王的 附益之法 , 察 举制 六千 编户制度 资产 徭役 兵役 多少承担国家的赋税和 田租 最基本的 田亩附加税 等 人口税 更赋
一、监察制度—刺史制度
材料:汉刺史乘传周行郡国,无适所治。中 兴所治有定处。旧常以八月巡行所部,录囚 徒,考殿最。初岁尽诣京师奏事。中兴但因 计吏,不复自诣京师。 ——《通典》 (“中兴”指东汉建立,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 1、据材料指出,“中兴”时期刺史制度发生 了怎样的变化? 东汉刺史由无固定治所发展到有固定治所。 2、说明了什么? 说明刺史权力的扩大。
3、西周的分封制和西汉初年的王国分封制 A、都是中央集权制 B、都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 C、都是为巩固自身的统治而实行 D、都随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而瓦解
4、西汉前期,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的突出特点 A、郡县制 C、分国制 B、分封制 D、郡国制
三、选官制度——察举制
1、汉朝建立的察举制度,其中“察举”的含 义是 A、自上而下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 B、通过视察发现人才的制度 C、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 D、通过民主方式选拔人才的制度 2、东汉时期,门第族望成为选官的主要依据 这主要因为 A、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B、乡党舆论被官僚家族支配 C、国家行政组织的瘫痪 D、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形成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知识精讲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知识精讲[重点点拨]政治制度主要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及其与之相关的政治领域的各项制度,包括国家组织形式、政治关系、政治体制、政治组织形式及人们的政治参与等内容。
它作为上层建筑的主要部分,由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其服务。
中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度,其古代政治制度较早就开始了完备化、成熟化的过程。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包括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行政制度、选拔官吏制度,少数民族政权制度的政治制度等内容,是中国古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近年来古代历史考查的热点。
[考点分析]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含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概念。
(1)专制主义指中央的决策方式,主要指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封建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
(2)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
(3)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相辅相成,中央集权是君主专制的前提和基础,君主专制是中央集权的必然产物。
2.产生原因(1)理论来源:法家思想。
战国时期,韩非子从理论上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主X,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
(2)经济根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出现是由封建经济基础决定的。
中国是农业大国,封建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与再生产;封建的地主经济也需要建立中央集权来保护他们的土地私有制,镇压人民的反抗:(3)社会根源: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新兴地主阶级为反对奴隶主贵族的需要,改革变法,封建制逐渐形成。
为巩固封建国家的统治,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同时长期的分裂割据,也需要中央集权来巩固统一。
结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属于政治X畴,属上层建筑X围,应注意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关系方面考虑。
高三历史第二章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知识点

[键入文字]
高三历史第二章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知识点
汉朝的土地所有制与秦朝相同,土地私有,并可自由买卖。
以下是第二章两汉时
期的社会经济知识点,请大家认真学习。
(一)两汉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
1.大一统局面的出现,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
2.统治者实行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如重农、兴修水利等,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3.科学技术的进步,如:农业、手工业方面的成就,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4.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二)农业的发展
1.农业发展的原因
(1)两汉时期,大一统局面形成,中央政权得到巩固,一系列政治经济措施得以实施,各民族间交往密切,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
(2)两汉的统治者均采取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这一政策的实施,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史上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或轻视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
这一政策既对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稳定社会秩序和巩固封建统治有利,又对商业的
发展起过阻碍作用,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十分深远。
重农抑商政策的演变和影响
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治国政策。
其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作
为一项完整的政策,最初萌发于战国商鞅变法,在秦将这一政策第一次明确提出和大
力推行,在实践上到西汉武帝时被推向高峰,并成为后来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所奉行的
基本国策。
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我国一些思想家提出了工商皆本思想,
1。
高三历史 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

二牛抬杠牛耕
一、铁农具 基本取代了 木、石、骨 为材料的原 ①农具得到改进,牛耕广泛推广 始农具,成 为农业生产 (犁壁、二牛抬杠式牛耕、一牛挽犁法) 的主要工具。 ②水利事业发展,农耕区域扩大;
对比春秋战国时期与汉代的农具, 说明两汉时期的有哪些进步? 有些什么特点?有什么进步作用?
二、牛耕技 ③稻麦种植的推广 ●表现 术逐渐普及。 (北方冬小麦、南方水稻耕作管理技术的进步) 三、农具种 ④耕作管理技术进步较快(代田法) 类更加齐全, 性能不断完 ⑤农学研究取得可喜成就 (《汜si胜之书》《四民月令》) 善。
耧车是一种播种工具。据史书记
载西汉时的
赵过首先创
西
汉
的
耧
车
制的。这个耧车模型是一 个三脚耧,工作原理是 种子装在耧斗中,通过空 中的耧脚将种子撒播到田 地中;使用它可以同时播 种三行;可同时完成三道 工序(开沟、下种、覆 耧车 土);可播种大麦、小麦、 大豆、高粱等;它大大地 加快了播种的速度,提高 了播种质量。
铜
奔
马
这是1969年在甘肃武威的东汉墓 中出土的铜奔马。铜奔马高34.5厘米 ,身长45厘米,马昂首嘶鸣,体态丰 腴,三足腾空,右后是正好踏在一只 正在疾飞的飞燕背上。马的造型骄健 俊美,用飞燕作为陪衬,更显出快马 奔腾,神速超过飞燕的情景。奔马与 飞燕在这一瞬间的动作被表现得淋漓 尽致,而奔马全身的着力点虽只集于 一足之上,却完全符合重心平衡的 原理。它充分地显示了匠师们丰富想 象力和高超的艺术创造力,是完美的 艺术杰作。
分析重农 抑商政策 两的 汉作 统用 治、 者 影响 为何要
重农抑商?
春 秋 战 国 时 期 的 铁 器
青铜与铁制农具(图1)
(图2:铁口锄)
高三历史复习学案【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秦汉史(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

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秦汉史(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课标要求】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和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汉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
【复习目标】1、通过时间轴,梳理阶段特征,掌握必备知识。
2、通过史料探究,比较秦汉选官制度、汉代的商业发展政策及影响、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影响。
【时空定位】【阶段特征】秦汉是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奠定了中华文明的世界领先地位。
1.政治:国家统一,是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体制逐渐代替了贵族体制,专制皇权逐渐形成。
2.经济:秦汉时期是封建经济初步发展时期。
封建土地私有制得以确立和巩固,小农经济形成并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农耕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
黄河流域尤其中西部地区是封建经济的重心。
3.思想文化:经历“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的演变,儒学官方化得以确立。
科技文化得到很大发展,奠定了我国古代科技文化在世界长期领先的基础。
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文化成就辉煌。
4.民族关系: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民族关系初步繁荣时期。
两汉时期,开始同西域各族发生密切的贸易关系和文化交流,秦汉时期还是我国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初步开发和管辖的阶段。
5.对外关系:这一时期,中国与朝鲜、日本、西亚和欧洲的交往开始以贸易往来、使节往来和科技文化交流等形式发展起来,开始突破东亚的范畴。
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同西亚和欧洲大秦的交往开始沟通。
(一)政治:1.秦朝(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7年)(1)统一: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2)皇帝制度:皇帝总揽司法、立法、行政、军事等权利力,确立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的政治制度。
两汉经济的历史发展教案

两汉经济的历史发展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两汉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历史发展;2.了解两汉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及其特点;3.掌握两汉时期社会经济形态的演变过程;4.明确两汉经济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重点1.两汉的政治和经济历史发展;2.两汉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及其特点;3.两汉社会经济形态的演变过程。
三、教学难点1.两汉时期经济的特点;2.两汉时期社会经济形态的变化。
四、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请同学们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三个问题:1.什么是简政放权?2.简政放权的具体内容有哪些方面?3.简政放权的实质是什么?材料:简政放权是指政府把繁琐的业务和职责下放给地方政府或单位,以减轻中央政府的管理负担,同时也便于地方政府或单位更好地服务于本地区或本单位的经济发展和民生问题。
简政放权的具体内容包括: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代表统筹、改革税制、加强财政转移支付、改革土地制度、深化国企改革、加强公益性服务等方面。
简政放权的实质是让市场发挥巨大的资源配置和调节作用,提高政府效率的同时让市场主体有更多的自主权和职能。
(二)引入新知1.两汉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历史发展(1)政治发展:汉武帝、王莽新政(2)经济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2.两汉时期农业的发展及特点(1)生产技术的进步:水利技术的发展、品种的改良、养殖业发展(2)农业社会的特点:以农耕为主、原始的农业社会3.两汉时期手工业的发展及特点(1)生产技术的进步:瓷、纸、铁器、丝织物等手工业产品的出现(2)手工业发展的原因和特点:地理位置优越、资源丰富、技术逐渐发展4.两汉时期商业的发展及特点(1)交通运输的发展:水路、陆路、海路交通运输(2)商业的兴旺:城市的出现、货币的使用、商人阶层的产生5.两汉时期社会经济形态的演变过程(1)简单的自然经济(西汉初期)(2)上升期的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西汉中后期)(3)从商品经济向封建经济转化(东汉)(三)拓展知识1.两汉时期经济的特点(1)以物物交换为主要方式(2)以农业为主要生产资料(3)货币经济逐渐形成2.两汉时期社会经济形态的变化(1)经济结构调整(2)生产力的提高(3)城市经济的发展(4)社会阶层的分化五、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同学们了解了两汉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历史发展,明确了两汉时期社会经济形态的演变过程和两汉经济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掌握了两汉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及其特点。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课件-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 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
特点
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周天子—诸 侯—卿大夫—士
王位由嫡长子继承,其他儿子 分封
瓦解
春秋开始瓦解,战国末年完全瓦解( 根源:生产力发展)
随着分封制的瓦解而受到破坏, 但其影响延续至今
作用
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王权,巩固了统 治
保证贵族特权,有利于内部稳 定与团结
2.春秋战国时期的华夏认同 (1)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出现了重要变化。 (2)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 “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 念。 (3)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3.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重大发展 (1)农业: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都 江堰、郑国渠等水利灌溉工程纷纷兴建。 (2)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 (3)商业和城市: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 集的中心城市,不少工商业主聚集了大量钱财,有的富比王侯。
(2)法家提倡“法治”,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统一人 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即所谓的“霸道”。
(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要 顺应时势和民心,休养生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即所谓的“帝道”。
2.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
(1)儒家思想所提倡的道德规范意识——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意识。 (2)“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团结。 (3)“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政治建设。 (4)“和为贵”思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5)民本思想——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6)“义利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