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语文 情趣教学
语文,让生命流淌诗意

语文,让生命流淌诗意全国语文特级教师、教育专家余映潮老师说:“语文教学过程要比较生动美好,比较有文气和比较雅致;要诗意策划,即充分地考虑与设计阅读教学过程中层次的美、活动的美和细节的美,就是教师在阅读教学的某一细节、某一步骤方面所酝酿的具有文趣、具有情味、具有美感、具有诗意的教学情境”。
是的,语文是充满人文性的,语文应该是学生心灵的栖息地,是精神的家园。
语文教学应当在诗意光辉的照耀下,给人以美的愉悦和美的享受。
流淌着浓浓诗意的语文课堂可以让学生体味无穷的情趣,意会不可言传的意蕴,使他们的心灵得到净化,唤起美好的情感。
在身心愉悦的状态下,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探求人生的真谛。
那么,如何才能营造教学中的诗意,让我们的语文教学流淌诗意呢?一、在阅读文学作品中感受诗意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荟萃古今中外名家名篇,有纯真质朴的《诗经》,隽永精致的诸子散文,磅礴率直的汉乐府,有灿烂多彩的唐诗宋词,当然还有大量文质兼美、启人心智的精选时文,荡气回肠、扣人心弦的中外小说戏剧。
所有这些,都是作家在喧嚣尘世中为我们保留的一块洁净的精神家园。
这些教材无不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无不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着精神贯注和文化熏陶。
教师的职责就是传承这份生命遗产,让学生接受人文洗礼,感受文学作品中如山花般灿烂的诗意美。
同时以自己高尚的人文情怀引领学生感知文本、品味语言,体会生命中的真善美,以自我的生活积淀引领学生体味人类的精神追求和精神实质。
在阅读《安塞腰鼓》时,我们可引领学生去感受黄土人博大的胸襟和强盛的生命力;在阅读《斑羚飞渡》时,我们可让学生学会敬畏生命;在阅读《伟大的悲剧》时,我们可引领学生去感受悲剧的强大震撼力;在阅读《桃花源记》时,引领学生读懂一种达观,读出一种人生境界。
花木兰孝顺美丽智勇双全,诸葛亮足智多谋忠心耿耿,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朱自清“宁可饿死不领救济粮”的骨气,所有这些,无不让人感受人格美巨大的力量、情感美动人的光芒。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王崧舟是一位备受瞩目的语文教育家,他提倡“诗意语文”教育理念,通过诗词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语文的美丽,激发他们的语文学习兴趣。
他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方法,成为了众多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榜样。
本文将深入探讨王崧舟的“诗意语文”理念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意义。
我们来了解一下王崧舟的“诗意语文”理念。
王崧舟认为,语文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去感受语文的美,培养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热爱和感悟。
而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丰富的意蕴和深厚的内涵,正是培养学生语文情感的最佳载体。
他提倡在语文教学中融入诗词元素,让学生在欣赏、朗诵、吟诵诗词的过程中,不仅学会了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体验到了语文的魅力和韵味。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理念在教育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通过诗词教学,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全面提升,他们更加敏感于语言的美感,对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加强。
在他的课堂上,学生常常会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诗词欣赏和朗诵,深入感悟到作者的情感和意境,从中获取到了灵感和启发。
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让他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再觉得枯燥和无趣。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理念对于学生的情感和性格培养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诗词的世界里,学生接触到了各种丰富的情感和思想,他们在品读经典诗词的过程中,不仅收获了美的享受,更增强了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情商。
他们学会了感恩、懂得爱,也懂得了如何去面对痛苦和挫折。
这些都是诗意语文教育所带来的附加价值,是传统语文教育所无法比拟的。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理念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
在诗词的课堂里,学生通过朗诵、默写,可以更好地巩固和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而在理解诗词作品的过程中,他们需要通过对古文的词句理解和推敲,来领悟其中的意蕴和内涵,这对于他们的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非常有益的。
“诗意语文”

“诗意语文”“诗意语文”是一种以诗歌为主要教学内容的语文教育模式。
这种模式的出现,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诗歌,体验美丽和时代氛围,培养情感、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诗意语文”模式的前身是传统华夏教育。
自古以来,华夏教育就强调“诗、书、礼、乐”四书五经的重要性。
其中,“诗”是作为表达感情、显示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被视为文化瑰宝。
在中国学生读书的过程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写万言诗”被认为是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最佳途径。
“诗意语文”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在语文教育中加入了大量的诗歌教学。
通过诗歌的教学,使学生在享受美感的同时,能够深刻领会古代哲学思想、社会风貌、文化内涵。
培养学生的美学情趣,丰富学生的感情,使其在阅读、写作时有更独特的思考方式和表达方式。
在诗歌教学中,要选取经典诗歌,如《离骚》、《长恨歌》、《诗经》等,让学生感受古代文化的内涵和文化特色。
同时,也可以选择一些现代诗歌,如郑志武、余光中、舒婷、北岛等,让学生能够体会现代文学的魅力和时代氛围。
通过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诗歌,学生不仅可以深入了解中国文化,而且也可以拓宽视野,了解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
除诗歌教学之外,“诗意语文”模式还强调了语文教育的交叉性和实践性。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
从词语、构成句子、段落、篇章,逐步扩大学生视野,增强语言表达能力,提高阅读写作水平。
在实践中,学生要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进行实践活动。
如通过参观古文化遗址、尝试写作诗歌、赏析音乐舞蹈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艺术鉴赏能力。
总之,“诗意语文”是一种全面发展学生的教学模式。
通过对诗歌的阅读、分析和写作实践,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懂得开放思维,高效学习;在实践活动中培养自主思考、勇于创新的能力,逐步成长为具有中华文化特色、富有主见,自信独立的人才。
冬天诗意语文教研活动(3篇)

第1篇随着冬日寒风的拂过,我们语文教研组的冬日诗意语文教研活动在温暖如春的会议室中拉开了序幕。
本次教研活动旨在探讨如何在寒冷的冬日里,通过语文教学激发学生的诗意情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以下是本次活动的详细记录。
一、活动背景冬天,这个充满诗意与浪漫的季节,往往被人们赋予了许多美好的想象。
然而,在现实的教学中,我们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语文教学的诗意性。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们教研组决定开展一次以“冬日诗意”为主题的语文教研活动。
二、活动流程1. 开场致辞教研组长首先对本次活动的主题进行了阐述,强调了诗意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并希望全体教师能够在活动中积极参与,共同探讨。
2. 主题讲座邀请了著名语文教育专家进行主题讲座,专家从诗意的定义、诗意语文教学的意义、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体现诗意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
讲座中,专家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展示了诗意语文教学的魅力。
3. 分组讨论将全体教师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议题进行讨论:(1)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冬日诗意?(2)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冬日诗意的美好?(3)如何将诗意语文教学与学科核心素养相结合?4. 小组汇报各小组代表对本组讨论成果进行汇报,分享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冬日诗意的具体措施和经验。
5. 总结与反思教研组长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并对全体教师提出了希望。
她强调,诗意语文教学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活动成果1. 提高了教师的诗意语文教学意识。
通过本次教研活动,全体教师对诗意语文教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为今后的教学实践奠定了基础。
2. 总结出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诗意语文教学方法。
各小组在讨论中提出了许多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方法,如:引导学生观察冬日景色,感受诗意的美好;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冬日诗意画面;开展诗歌朗诵、创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诗意情怀等。
3. 促进了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在活动中,教师们畅所欲言,分享了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心得,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让每一个学生激情飞扬——诗意语文教学初探

追寻语文课 的诗意 , 就是追 寻艺术化 的教学境界 , 就是 让 每一 个 儿 童 都 能 捧 出心 中藏着 的那 串彩 色 的
梦, 那梦就是诗。因此 , 教师要竭力从各个侧面, 各个角 度, 通过各种方式 、 途径去引导学生浮想联翩 , 这是一 种既有生命的价值引导,又有师生共同的情感体验与 交流 , 一种充满美感的诗意境界。 1.研读
科马洛夫与女儿诀别 的那段对话 ,并选择 了极有渲染气 氛的音乐 , 引领学生朗读 、 感悟和体验 。学生一次次和文
本进行亲密接触, 就一次次走近了父亲 , 一次次感受父亲 高大的形象 , 一次次体验到那悲壮的、 崇高的情 !
2 .揣 意
教学 中 ,教 师要 紧紧抓 住 那 些寓 意 深 刻 、感 情 浓
1. 以“ ” “ ” 情 唤 情 教学情为先 。在学生初 步接触文本时 , 教师就要千 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积极 的情 感 ,使学生 的心神沿着作 者的感情走 向文本情境之 中 ,从 而达到读者与作 者情 感上的和谐共振 , 为进一 步理解课 文 内容 , 在情感上作 出有力的铺垫 。因而作为语文教师 ,应具有诗人 的气
润物细无声——诗意语文课堂分析

同时 , 师还应 该 积 极 引导 和 鼓 励 学 析 , 关 键 还 是 要 根 据 学 生 学 习 的 认 知 规 教 最 采用 各种有 效方 法 , 起 他 激 生 大 胆 进 行 创 作 , 示 才 华 , 如 学 习 苏 律和 学 习特点 , 展 比
享 轼( 江城 子> “ 年 生 死 两 茫 茫 ” 后 我 设 们 学 习 诗 词 的 兴 趣 , 受 语 文 ,当 思 考 成 (十 ) 计 了 一 个 小 练 笔 , 大 家 用 自 己 的 体 会 来 为 ~ 种 习惯 , 阅 读 成 为 一 种 对 话 , 表 达 让 当 当
出来的 , 与课 文 内蕴相 和谐 的课 堂审 美心 理状 态及 其 外 显的 意蕴 和境 界 。诗 意 的 课 堂 , 是语 文教 学培 养具 有 纯 正的 理 想 、 实 正 真 的品 格和 具有 审美情 趣 的理 想课 堂 。本 文 主要 从 关 注学 生个性 、 设课 堂情境 、 升 教师 素 养三 个 方 面来进 行探 讨 。 创 提
再现 一 下 这 种 深 情 。很 多 同 学 都 写得 不 成 为一种倾 诉 , 想 就 不会 有 那 么 多 的 人 我
也 对 比 , 人 联 想 到 了 我 曾 经 教 给 他 们 的 陆 的 诗 词 教 学 体 系 需 要 注 意 很 多 问 题 , 需 有
错。 有 人渲 染明 月夜 , 人 细 腻 描 绘今 昔 不 喜 欢 诗 词 课 堂 了 。 当 然 要 构 建 一 个 完 整 [ ] 王 学光. 创 设各 种有 效情 境 , 有 4 《 激发 学生 学
Absr c :Th e i e i e a u geca s o m ,s t e t a he nd t e s u n n t a gu g ut r n du a in a d ta t e po tc s ntm ntlng a ls r o i h e c r a h t de ti he ln a e c lu e a d e c to n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应用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应用1. 引言1.1 介绍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一种以情境为依托进行教学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具体生活情境或虚拟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认知、体验和解决问题。
这种教学法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体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情境教学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古诗的意境和内涵,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和兴趣。
通过情境教学法,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熟悉的情境、角色扮演、实地考察等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古诗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和领会古诗的含义。
学生可以通过模拟古代场景、扮演古代人物的角色,体验古代的生活和情感,从而更加贴近古诗的创作背景和文化内涵。
情境教学法的运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古诗教学的趣味性和有效性,为学生打开一扇了解古诗、感悟诗意的窗户。
1.2 古诗教学的重要性教学的重要性,古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诗通过精炼的语言、深刻的含义、优美的音韵,传达着丰富的情感、哲理和美感,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
学习古诗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还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和情感情操。
古诗教学通过学习古代诗人的作品,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古代文人的情怀和智慧,拓展他们的思维和想象力,激发他们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古诗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意蕴,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人生、生活和社会,提高他们的人生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在当今物质文明盛行、信息爆炸的社会环境下,古诗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在繁杂琐碎的生活中找到心灵的栖息地,提升他们的情感修养和生活品质。
古诗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是小学语文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 正文2.1 情境教学法如何应用于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应用是非常有效的。
通过采用情境教学法,可以让学生更加身临其境地体验古诗所描绘的情境和意境,从而更好地理解和领会古诗的内涵。
小学四年级语文学习中的古文教学方法

小学四年级语文学习中的古文教学方法古文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对于小学四年级学生来说,学习古文不仅可以提高语文水平,增强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培养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但是由于古文的特殊性,教学方法需要针对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特点进行调整。
本文将介绍一些适用于小学四年级语文学习中的古文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古文知识。
一、直观形象化教学法小学四年级学生对于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有限,因此在古文教学中,可以采用直观形象化的方法帮助他们理解古文的意境和内涵。
比如,在教学《论语》中的《学而篇》时,可以通过讲述孔子的故事,展示孔子的形象,让学生产生共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古文中的思想和道德观念。
二、情境化教学法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对于抽象概念的感受能力还不够成熟,因此在古文教学中,可以通过情境化教学法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古文的情感和情节。
比如,在教学《论语》中的《诗言志》时,可以通过故事情节的讲述,营造出真实的情景,帮助学生体会到古人诗中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三、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是一种注重学生参与的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造能力。
在古文教学中,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他们对古文的兴趣。
比如,在教学《诗经》时,可以选择一首短小精炼的古诗,让学生自由发挥对诗意的理解,引发他们的思考,并与他们一起探讨古诗中的意蕴。
四、多媒体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是一种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的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在古文教学中,可以使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让学生通过感官的刺激更好地理解古文的内涵和意义。
比如,在教学《古诗十九首》时,可以播放古代音乐,展示相关的图片,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
五、拓展阅读法古文教学不仅仅局限于教材中的古文篇章,还可以通过拓展阅读的方式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古代文化。
比如,在教学《论语》中的《为政篇》时,可以推荐相关的历史小说、传记书籍,让学生了解古代政治制度和政治家的智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意语文情趣教学
语文世界丰富多采、意蕴深厚,面对90后的新生崇尚新奇、自主意识强的特点,如何把学生领进这浩瀚语文知识的殿堂,让他们尽情撷取精华,吮吸营养,是我们每个一线语文教师应特别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笔者认为,语文的奇特在于诗意、在于情趣,语文教学也应追求诗意语文、情趣语文。
诗意是一种浪漫的情怀、精神的追寻、感性激情的投入,情趣是一种人生的态度、生活的艺术、感知生命之乐的文化。
语文教学就要牢牢把握诗意和情趣,采用生动风趣的教学手段,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情趣,让课堂勃发生气充满乐趣,让学生沉浸其中,悟出山水之妙,悟得生活真知。
一、用诗意、情趣的导语打开学生的心扉,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开头就是扣人心弦的;一节成功的语文课也应是学生自然投入、参与其中的语文课。
很多优秀的教师都充分利用诗意化的导语来引发学生的兴趣。
诗意化的导语,可以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紧紧抓住学生的心,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把课间分散的思维集中起来,产生强烈的求知欲;顺势而生的情趣导语,应自然得当、大巧若拙,会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渐入佳境登堂入室,与教师的节奏同拍心灵共鸣,产生思想的火花。
导语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介绍背景、讲故事,可以是展示挂图、形象表演,还可以是复习旧知、提出问题……但无论采用哪种形式,都应既要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紧密相连,又能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欲望,这就需要教师紧扣文本和学生,展开自己的创造思维去设计。
二、用情趣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语文教学不仅让学生学的知识赏的美文,而且让他们结合现实生活学会思考置疑、释难。
富有情趣的生活事例,诗意化的情景设疑,能更深入的理解所学内容,且能让学生在趣味、向往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真正的面对世界、理解生活,即所说的学以致用。
如学习《都江堰》一文后,我组织学生去调查平阴县五十年代建设的全国著名的二级站饮黄灌溉工程和刚刚建成的南水北调支线——济平干渠,并把它们与都江堰相比较,品评其各自的社会意义。
这些事关国计民生又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深深的吸引了学生。
他们或查档案访知情者,或实地考察上网搜寻,一个个都交出了满意的答卷。
设疑激趣,关键是要选准问题,适当设疑,
最好是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使学生增长知识,丰富阅历,启迪思维,学的更深入更有味。
三、用诗意美的感悟升华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材中的许多篇目,都是古今中外优中选优的精品美文,蕴涵着丰富的美。
如语言的简练美、含蓄美,描写人物的形象美、人性美,行文的音乐美、结构美,文学大家的风格美、精神美等。
教师应引导学生去多读多思,分析品味感受欣赏,真切的把握课文中所蕴涵的美。
如诗词歌赋,宜朗读感悟,感受其真情美,把握其形式美;小说、议论文宜多分析,欣赏其形象美,品味其精神美;情景描写应多让学生想象,品评其技法美,再现其情景美。
审美激趣的方法很多,分析是最主要的一种。
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可以从结构、语言、文眼和情感等方面分析,真切的理解作者浓浓的秋思和深沉的悲凉。
四、挖掘诗意情趣的生活,畅通社会与学校的联系,优化学生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感受真实的世界
“问渠哪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语文学习更离不开生动鲜活的生活,离不开万象百态的社会和胸怀博大的大自然。
小贩的吆喝也许是一首诗,街头的闲论也许是一篇犀利的杂文,门牌的名称也许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然而,人们习惯上把学校看作是学习的场所,教室是学习的阵地,教材是学习的内容。
这并没错,但让高高的校墙隔断了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作茧自缚架空了学生对世界的真实感受,无休无止的做题疲惫了学生那活泼好动的个性。
这种培养模式让人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
语文教学应运用语文自身丰富的内涵和诗意情趣的特性打破这种模式,让学生走进生活、深入社会、回归自然,到自然中体验山水之美,到田间地头去体验田园耕作之美和劳动的艰辛,进车间去感受技术的魅力和工人的执着,走进生活的角角落落,感受人世间的万态百象。
还可以利用书籍报刊、广播电视和网络等手段让学生学习体会。
在此基础上,可以运用诗歌朗诵会、读书报告会、故事会、辩论会和开展研究性学习等活动。
如此开拓学习内容,变化学习形式,优化学习环境,可以让学生拓宽视野、怡情励志,极大的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
做诗意语文教师,投入教师的真情,发掘文本的感情,引发学生的心灵共鸣。
古语云:“亲其师,信其道”。
要想让学生青睐你所教的这门课程,语文教师自己应是有生活激情、生活情趣的人,更应以满腔的热情、诚挚的爱心和学生交往,沟通师生感情,融洽师生关系,创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教师应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事业心,努力加强教学能力,锤炼有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教学艺术。
教师那生动有趣自然妥贴的教法,精彩华美妙趣横生的语言,无私奉献率先垂范的师表,会让学生在爱的关怀下、诚的感召下、情的拨动下,去畅游诗情画意的知识海洋、开启智慧的天窗、感悟心灵的共鸣。
用国学经典浸润身心,传承中华传统诗意文化。
中华民族五千年创造的文明流淌在每个炎黄子孙的血脉里,更蕴藏在浩瀚的知识典籍里。
先秦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诗意盎然,妙语连珠,情趣无穷,语文应充分发挥学科阅读的优势,让学生读国学经典,传诗意文化,受思想熏陶。
当前,我校正在开展“诵国学‘三礼’,行自励‘三礼’”教育活动,用礼浸润学生身心,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
作为语文教师,参与其中,乐在其中,抓住传统文化、校园文化、学科特点,引导学生汲取知识、融会贯通,培养文明,和谐发展。
诗意与情趣是语文的特性,也是花季般学生的向往。
语文教师应抓住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把握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让学生爱上语文,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