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近代史看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讲
浅论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选择社会主义的必然性

浅论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选择社会主义的必然性摘要:20世纪对人类而言,是一个不平凡的世纪,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成为世界的潮流,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掀起了对世界瓜分的狂潮。
纵观中国近代史以来,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之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直到1949年,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摆脱了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情况,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重新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证明,中国社会经济状况不允许走资本主义道路,我国已经丧失了通过资本主义工业化进入强国行列的机遇,如果搞资本主义只能成为帝国主义的附庸。
而当时的时代条件和国际力量也决定了中国必然走社会主义道路。
因此,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不可能选择资本主义道路,而是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资本主义救不了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适合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帮助中国重新崛起。
关键字:中国近代史;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发展中国正文:(一)近代中国探索救国道路的发展史中国步入近代以来,一直受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经济政治都不能独立,从鸦片战争之后,就不断有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从中国的近代来看,中国从1840年国门被西方列强用炮火轰开,中华民族的命运陷入低谷,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的洋务自强,洋务自强是建立在中国万事皆西人之上,唯独制器不行。
采取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改革方式,师夷长技以制夷主要是科学发展,但是,甲午中日战争宣告洋务运动的失败。
这个时候,一批先进的中国人,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提出中国不是器物层面不如人,是制度方面不如人,戊戌变法轰轰烈烈的展开了。
但戊戌变法倾向的是君主立宪制,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曾对封建主义抱有幻想的孙中山意识到,封建制度是救不了中国的,必须用革命推翻它。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震惊中外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制度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统治。
此后,民主、革命深入人心,人民都希望这一番新的气象能给在苦难中挣扎的中国带来一丝生机。
中国近代史纲要期末重点3

多项选择题 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
(ABCD)
A. 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走向社会主义的 中介和桥梁 B. 具有过渡性质的社会形态 C. 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社会形态 D. 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资本主义因素存在的 社会
2、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 着我国
(A B C D)
A.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结束 B.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C. 进入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 D. 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C )
A. 经济建设缺乏经验 B. 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 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D. 苏联政府背信弃义
11、“文化大革命”以后完成党的 指导思想拨乱反正的标志是
( A )
A.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 拨乱反正 C. 改革开放 D. “两个凡是”
12、1978年开始的关于真理标准问 题大讨论,强调的是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在什么情况 下颁布的?结合其主要内容,简要评述其 对我国政治制度产生的影响? 随着三大改造的进行,一五计划的实施, 经济建设迅速发展,为了加紧民主政治建设, 1954年一届人大制定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性质 和根本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这是中 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 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代表了人民的意志, 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保证。
3、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 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取得的积 极成果有
(A B C D)
A.《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B.《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 发表 C. 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 D. 进行整风和提出建设“六又”政治局面
4、1959—1961年中国国民经济发 生严重困难的主要原因有
A. 深圳经济特区 B. 珠海经济特区 C. 汕头经济特区 D. 厦门经济特区
浅谈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浅谈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中国现当代文学曾兴 110501062394内容摘要:中国从半封建半殖民社会逾越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历史阶段,由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走向了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人民对社会公正的不懈追求在这一历史选择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再从政治、历史以及我们的革命领导力量方面阐述这种选择的合理性。
这就是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充分地考察、对比、认识资本主义不公正丑恶本质和社会主义的公正本质基础上,充分利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有利条件,理性地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道路必然性中国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跨越了发达资本主义时期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向往世界大同的文化传统,为中国选择和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而帝国主义侵略,将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相继失败,使中国人民认识了资本主义不符合中国国情的道理;十月革命起到了榜样的作用,而苏联东欧的剧变和俄罗斯的经济衰退则更加坚定了中国人民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而更为直接的现实的原因是,中国自身资本主义一定程度的发展,造就了无产阶级队伍;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又使人们掌握了强大的思想武器;阶级斗争的尖锐化和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造就了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家,这就使中国必然地选择和坚持了社会主义道路。
可以说中国为什么要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回答很简单,这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结果,是历史的选择。
这个问题,必须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进行说明和理解。
第一,从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状况看。
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从19世纪下半期开始萌芽,但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始终没有发展为独立的力量。
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未完全断绝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联系,在政治上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和力量,他们所具有的软弱性、动摇性,决定了没有彻底推翻封建统治、推翻帝国主义、争取民族独立的能力,只能依附于国际资本主义来寻求生存和发展。
为什么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

为什么中国走社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实践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正确的选择,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结果,存在历史必然性。
自秦始皇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后历代统治者进行改善强化,成为封建社会的重要政治制度。
中央集权制度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成为封建经济的基础,但是同时也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机与活力,束缚中国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中国的封建制度走向僵化,导致了最后的覆灭。
自1840年开始,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大量不平等条约,如:《南京条约》(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等。
割地赔款,关税主权……中国的利益受到西方列强是我侵犯,清政府软弱无能,一味的委曲求全。
中国的领土完整受到侵犯,大量的赔款使人民的负担不断加重。
社会利益分封极端化,全社会的绝大多数利益被占总人口的极少数的个人或利益集体掌握,危及生存,引发农民起义,如:太平天国起义,义和团运动……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12年2月21日,清帝退位,标志着中国延续了两千年的封建帝制覆灭。
清政府无法推动社会进步,无法为社会存续提供足够的武力保障,当社会制度不能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注定要灭亡,具有历史必然性。
资本主义在中国是行不通的,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事实证明了这一点。
自1840年开始,中国逐渐沦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民族灭亡的危险促使许多有志之士向西方寻求真理,幻想通过资本主义的发展来富强中国。
先进的知识的分子们,曾努力的向西方学习,拯救面临灭亡危机的中国,如: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但成效很小。
太平天国运动因其自身的农民阶级的缺陷以及中外的联合镇压,灭亡了;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仅仅存在了一百天而已;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因为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等原因,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开始了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依然存在,“民国”不过是一块虚有其名的招牌而已。
从中国近代史看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讲课)

太平天国运动 义和团运动 启示: 共同点:
1.目的:救亡图存 2.以失败而告终
(未完成 反帝反封 建任务)
资产阶级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由于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 性,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他们无法 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中国人需要 进行新的探索。
(一) 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一. 洪秀全与太平天国农民运动 二 .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失败原因
本课题的实质主要是从历史的角度来 分析近代中国为什么会选择走上社会主义 道路,探讨其历史必然性,并且解释回答 了为什么不走向其它道路的原因!
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起点
一、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
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至1840年鸦片战争,中 国社会一直在封建君主专制体制下循环,尽管一个朝代替 代另一个朝代,但封建体制却以顽强的生命力不断地复制 与再生。1840年的鸦片战争,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历史,中 国脱离循环圈,进入了近代。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与英帝 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中国由此走向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
4、培养新式人才
•开办新式学堂 •派留学生出国 京师同文馆(1862年/奕) 厂方言馆(1863年/李鸿章/上海)
旅顺
洋务 派建 成的 近代 海军 及基 地
南洋海军
北洋海军
威海卫
福建海军
洋务派最早创办的洋务学堂, 附属于总理衙门,1902年并 19世纪60-90年代 入京师大学堂(后者于1912 洋务派创办的著名新学堂 年更名为北京大学)
二、中国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积贫积弱的晚清在列强的欺侮下,迎来 她的末世钟声,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的反帝 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在这中华民族生死攸关 的时刻,有哪些人试图“睁眼看世界”,而又 恰好是这些人,把岌岌可危的中国引向了何 方?
论社会主义是中国近代史发展的必由之路

论社会主义是中国近代史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纲领的概括。
其科学涵义是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即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而是走自己的路,具有中国特色。
中国共产党依据毛泽东倡导的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总结长期探索所积累的经验,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深刻地认识到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规律,在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论断。
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和十五大对这一论断形成了一系列科学观点,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
主要内容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轨道上来;建设社会主义有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实现现代化;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对外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依法治国,改革和完善国家的政治体制和领导体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要互相结合,缺一不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改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用“一国两制”来解决国家统一问题;执政党的党风问题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殖民主义、种族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提出这样的问题:既然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有更大的优越性,为什么到现在还赶不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这个问题,要作具体的历史的分析。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什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什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工商管理(国际会计)工管三班楚汉青3201514007目录一、历史的必然选择 (3)1. 农民阶级在近代的抗争 (3)2. 民族资产阶级的抗争 (4)3. 地主阶级的抗争 (5)4. 社会主义为中国革命带来活力 (5)二、社会主义带领中国人民走向现代化 (6)1. 科学社会主义推动的现代化 (6)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方针 (6)三、综述 (7)摘要:中国在百年近代史中,受尽了凌辱。
19世纪中叶,中国的国门被强制打开,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遭受西方侵略近百年。
因为,西方在工业革命后,经济技术飞速发展,封建中国远远被抛在了后面。
科学技术的落后,使中国从一个天朝大国,逐渐沦为一个落后的国家。
西方列强受廉价原材料、庞大的市场和劳动力等因素的驱使,展开了对中国长达百年的凌辱。
从这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就开始思索和探求救亡图存的道路。
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曾探索过救国救民的道路,但是最后中国人民为什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原因就是,社会主义是历史的必然选择,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带领中国人民走向现代化。
关键字:社会主义道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的必然选择、近代化。
一、历史的必然选择1. 农民阶级在近代的抗争在近代,农民阶级探索过很多次,其中太平天国运动是最惊心动魄的一次。
腐败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
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为支付战争赔款,加紧搜刮人民。
统治更加腐败。
贪官污吏、土豪劣绅也乘机勒索百姓。
不堪忍受煎熬的劳苦大众纷纷起义。
鸦片的输入,导致满清白银大量外流,劳动力日益衰竭,人民生活更加困苦艰难。
于是,农民阶级发动了19世纪中叶的太平天国运动,捻军,陕西回民叛乱。
1851年1月,洪秀全集合拜上帝教群众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自此连战连捷。
1853年太平军攻克南京,改南京为天京,定为国都,与清廷对峙。
以史实说明近代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

以史实说明近代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近代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结果,是历史的选择。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这种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必须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才能获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晚清时康有为、梁启超等发动的戊戌变法运动有可能引导中国走向资本主义社会,但是戊戌维新未能成功。
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是近代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有可能通过推翻清政府把中国引导到资本主义社会,但是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辛亥革命后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民国初年,军阀混战,国家分裂,人民涂炭。
五四运动后,国家情势发生很大变化,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在中国迅速传播开来。
1921年,中国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逐渐主导了中国革命的方向。
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一向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号召,鼓舞着广大人民。
1929年—1933年,由美国引起的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世界深陷经济、政治、信仰灾难的恐慌之中,资本主义的吸引力在危机中不断下降。
与此同时,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辉煌成绩,社会主义的影响力迅速彰显。
在经济危机打击下,资本主义国家加强了对华经济掠夺,日本发动侵华战争。
民族危机促使人们寻找新的出路。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国知识分子大多对苏联社会主义表达了好感,将苏联的成功归因于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和马克思主义。
知识界中不少人表达了对社会主义的热切追求,社会主义思想由此达到高潮。
1944年国民党军队在豫湘桂战役中大溃败,引起大后方知识界、工业界人士对国民党政府执政能力的怀疑。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悍然撕毁“双十协定”,发动内战,使期望和平的人民和知识界更加坚定地站在了中国共产党一边。
民主党派纷纷明确表态支持中共的政治、经济主张。
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得到了工农大众的支持,得到了知识分子的理解,得到了民主党派的拥护。
国民党政府发动的内战的彻底失败,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真正成为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主导力量,决定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的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