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归纳学案:第18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 第18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历史 第18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历史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一、伟大转折1、伟大转折的历史背景①文革结束后,提出“两个凡是”的指导方针。

——说明:左倾思想未根本改变。

②1978年《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掀起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奠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思想基础。

2、伟大转折的宣言书——1978年底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意义:冲破“两个凡是”的束缚,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指导思想。

3、伟大转折的实现: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内容(决策):①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②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实现党的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③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2)意义:①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②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③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

④是党和共和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⑤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1、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1982年中共十二大,邓小平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从此成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旗帜。

2、第一次系统概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的主要内容——1987年中共十三大:邓小平系统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3、成熟并形成体系——1992年南方谈话①内容——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作出回答。

解释社会主义本质和“三个有利于”标准+市场、计划手段互补。

围绕的根本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6.18《新时期的理论探索》参考学案1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6.18《新时期的理论探索》参考学案1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上,强调走自己,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按照本国实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上,作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强调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这个实际,超越阶段。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党的基本路线的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保证。要从根本上消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思想性障碍;要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从根本上消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要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目标,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从根本上消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制度性障碍;要以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为目标,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从根本上消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观念性障碍。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必须进一步扩大开放,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大的活力,对外开放是使中国接触世界、学习世界先进文化和人类文明的重要途径,也是中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
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强调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高中历史必修三人教版:第18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高中历史必修三人教版:第18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5-
第18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2.成熟 (1)发表南方谈话: ①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②提出“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 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成为指导思想: ①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必须用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 党,明确下一步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1997年,中共十五大决定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中国共产党 章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6-
第18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3.历史地位:邓小平理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继承和 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是引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 旗帜。
自主思考邓小平理论与毛泽东思想有何内在联系? 提示: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都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都是中 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是毛泽东思想在新形势下的新发展。
-14-
第18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12345
3.1992年的邓小平南方谈话,为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国人民明确了 方向。此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 ) A.进一步推广家庭承包责任制 B.全面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 C.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对国有企业实行简政放权 解析: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解决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关系的重大理论问题。 此后,我国开始朝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道路迈进。 答案:C
-15-
第18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12345
4.“邓小平……最大的功绩就是提出了新的理论。这是一种全新的世界观,是对中 国现实条件的全新理解,是对历史经验的有效借鉴。”这种“新的理论”主要是指 ()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C.“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理论 D.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思想 解析:邓小平最大的功绩就是创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其他三项都属于 其组成部分。 答案:B

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学案:第六单元 第18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Word版含答案

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学案:第六单元 第18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Word版含答案

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课标要求] 1.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2.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一、伟大的转折1.背景(1)“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禁锢着人们的思想。

(2)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

(3)中共中央工作会议,着重阐述毛泽东实事求是的观点,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2.内容(1)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决定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3.意义:我国的改革开放从此揭开序幕,中国人民开始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误区警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是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不是《光明日报》上掀起的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1.过程(1)对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论述。

(2)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3)阐述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3.意义(1)邓小平理论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2)是引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

[误区警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而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背景(1)20世纪末21世纪初,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许多新变化。

(2)在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怎样完善自身、与时俱进的新问题。

2.内容(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地位2002年,在中共十六大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写进了《中国共产党章程》。

4.评价(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涵盖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思想体系,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的强大思想武器。

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人教版必修3历史教案

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人教版必修3历史教案

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人教版必修3历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重要历史阶段。

2.了解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是一个具有复杂性、发展性和趋势性的历史过程。

3.掌握新时期的理论探索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

4.掌握新时期的理论探索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意义和作用。

5.培养学生全面、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将通过以下内容进行教学:1.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新时期的背景和形势。

–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和主张。

–邓小平理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意义和作用。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与发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涵和主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贡献和作用。

3.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与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和主张。

–科学发展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贡献和作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1.理解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重要历史阶段,并了解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是一个具有复杂性、发展性和趋势性的历史过程。

2.掌握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和主张,以及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意义和作用。

3.培养学生全面、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扼要叙述新时期的理论探索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特征,使学生初步掌握相关知识。

2.互动法:讲解完毕后,通过与学生的问答互动,激发学生思考和探讨共同关注的问题。

3.案例法:通过真实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进一步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

4.形象法:通过相关材料的呈现和图表的使用,使学生形象化地理解相关概念和理论知识。

五、教学资源1.讲义:提供关于新时期的理论探索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特征的讲义。

2.多媒体课件: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材料和图表,形象化地呈现新时期的理论探索的背景和基本内容。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六单元第18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学案 精品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六单元第18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学案 精品

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学习目标】概述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认识邓小平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三个代表”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活动方案】活动一:知道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阅读教材第一、第二子目的内容,结合必修二12、13课的相关内容,解决以下问题(要求:在自主整理出要点的基础上,小组内逐一讨论,最后全班交流):①根据教材第一、第二子目课文,梳理邓小平理论形成的过程,自主完成《邓小平理论的形②在完成上表的基础上,概括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障:发展战略:祖国统一:是非标准:经济思想:活动二:探讨邓小平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根据课文第88页第一自然段的内容,结合必修二12、13课课文、本课导入框的内容,阅读下面的小故事,探讨相关问题。

要求:自主整理出要点,小组内讨论确定发言人,最后全班交流。

小故事:年广久,以炒瓜子出名,当年,正是他,在邓小平的关注下打出中国个私经济的第一张名片——傻子瓜子。

1981年至1984年,年广九的雇工由3人发展到103人,仅1984年就纳税30多万元。

年广九又依靠灵活的经营手段,将产品迅速打进北京、上海、南京等大城市,很快年广九成为中国最早的百万富翁之一。

这时,对于雇工超过80人的大户是否肯定其合法地位,上上下下争议很大。

而“资本家复辟”、“剥削”等帽子也都戴到了年广九的头上,不少人提出要“办”年广九。

这时,邓小平明确提出对傻子瓜子的处理方针:“让‘傻子瓜子’经营一段,怕什么?伤害了社会主义吗?”邓小平一锤定音,保护了处在风口浪尖上的年广久。

1989年,中国的私营经济进入一个困难时期。

1990年,风头正健的年广九却因所谓的“经济诈骗罪”等罪名入狱。

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再次提到年广久:“农村改革初期,安徽出了个‘傻子瓜子’问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教学设计1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教学设计1
首先,讲述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背景和主要内容,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重要性,以及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接着,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如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等。
最后,讲解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如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等,并联系实际案例,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发展观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五、作业布置
作业是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针对本节课的内容,我将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撰写一篇关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心得,要求不少于800字。通过写作,促使学生深入思考这些理论的核心内涵及其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指导作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围绕一个主题展开讨论。讨论主题可以包括:
1.邓小平理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作用;
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党的建设、国家发展和人民幸福方面的体现;
3.科学发展观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等。
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可以结合课本内容和导入环节的图片、视频资料,展开思考和分析。我会巡回指导,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2.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可能存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运用不足的情况。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学生合作交流能力: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可能存在沟通不畅、协作不充分的问题。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使学生在讨论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学案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学案

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学习目标】了解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邓小平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自主探究】一、伟大的转折1、邓小平理论提出的背景:(1)“”结束后,中国将何去何从;(2)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a.1978年5月,《》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掀一场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b.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号召大家:解放思想,,团结一致向前看。

这个讲话冲破了“”的禁锢,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2、邓小平理论的酝酿、准备时期:(1)召开:1978年年底召开了,会议确认了的思想路线,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上来。

(2)我国的从此拉开序幕,中国人民开始走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1、初步形成(1)中共十二大:1982年中共十二大召开,在这次大会上邓小平明确提出,要走自己的路,建设。

(2)中共十三大:1987年中共十三大召开,这次大会上系统地提出了的(3)理论,规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2、成熟(1)南方谈话: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这个根本问题展开的。

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2)中共十四大:1992年召开。

会议明确了改革的下一步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

(3)此外,邓小平还创造性地提出“”的伟大构想,阐述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等思想。

3、写入党章(1)中共十五大:1997年,中共十五大决定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

4、地位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继承和发展了,是引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创立背景:(1)20世纪末21世纪初,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许多,(2)在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怎样完善自身、的新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课前导学】
一、“伟大的转折”把握三点
1、“两个凡是”与两年徘徊:①两个凡是:其错误在于利用人民热爱领袖、拥护毛泽东思想的淳朴感情,打出维护毛泽东思想的旗号,对毛泽东生前的决策和指示不作任何分析,神化领袖,坚持“文革”的错误,是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的表现,违反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②两年徘徊:影响1977、1978年国民经济正常发展。

2、邓小平不懈努力:①旗帜鲜明地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②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③深刻阐述了解放思想对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3、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①内容:解放思想条件下的“破旧”,实事求是基础上的“立新”。

②意义:从全面拨乱反正、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邓小平理论这三个角度分析、领会。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把握两点
1、过程:①中共十二大:邓小平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

②中共十三大:系统提出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并第一次系统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③“南方谈话”重要理论:社会主义本质;“三个有利于”标准;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等等。

④中共十四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为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

⑤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2、评价:邓小平理论是与马克思列宁列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是引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握两点
1、背景、条件:①背景:国际国内形势发生许多新的变化。

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我国社会各方面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党的队伍发生重大变化。

②条件:新的形势、新的实践和中共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积累了治党治国治军的宝贵经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为党和国家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党的队伍发生重大变化,新党员的数量大幅度增加,给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的理论基础。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①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江泽民全面而深刻地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②中共十六大,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

【整合拓展】
一、伟大的转折
1、《春天的故事》歌词:⑴“一位老人”:指邓小平;⑵1997年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即深圳;⑶1992年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即南方谈话。

2、真理标准问题讨论:⑴目的:否定两个凡是(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⑵意义:打破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束缚。

3、十一届三中全会:⑴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⑵初步形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即提出了“一中心一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揭开了改革开放序幕。

⑶重新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的思想、政治和组织路线,实现了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一次重要的历史转折。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1、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十二”正是邓小平三字笔画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